浅谈中学生写作认知能力的培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54782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中学生写作认知能力的培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谈中学生写作认知能力的培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谈中学生写作认知能力的培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谈中学生写作认知能力的培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谈中学生写作认知能力的培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中学生写作认知能力的培养.docx

《浅谈中学生写作认知能力的培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中学生写作认知能力的培养.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中学生写作认知能力的培养.docx

浅谈中学生写作认知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学生写作认知能力的培养

实验中学刘霞、王慧、王守亮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

“作文教学是学生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

”这就是说,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对提高作文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认知力就是通过思维活动对事物进行认识、分析、辨识的能力,即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能力,也可理解为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概括力。

认知能力在写作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客观物质思想资料(文章)的认知,二是对客观事物(经历或看到的真人真事)的认知。

客观的物质资料展现在学生面前,他们对资料的思想内容和写作形式的具体认识究竟怎样,是全面、细致、深刻还是片面、肤浅,尤其是对要旨的领会正确与否,常常会关系到读后作文的成败。

另一方面,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程度也经常在作文中表现出来。

如果对事物的理解认识深,则所谈事理也通达、透彻,反映他的认识能力是高的,反之失于肤浅,所谈事理也不会深刻。

现在中学作文写作认知能力低下,在课本素材的运用方面主要表现为没有深度、缺少广度、素材的运用不够灵活巧妙。

下面我将针对以上问题,从三个方面谈谈中学生写作认知能力的培养。

一、课本素材的深入挖掘

因为课业负担重,学生无暇广泛阅读、积累素材,这是不争的事实。

在这种情况下,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挖掘课本素材,就显得格外重要。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很多学生对语文教材价值有很大的误解:

教材作文是教师教学的范本,与己无太大关系;考试中教材内容几乎不涉及,于考试无直接作用。

老师也缺乏对教材中所包涵的有价值的写作素材的深入挖掘,更谈不上指导。

这导致学生很少在写作中运用到教材中丰富的写作素材,不少有效的写作素材大量流失。

现在各地使用的新教材是经过多次审定而成的,内容涵盖广,思想层次高,理应成为我们中学生写作最直接的素材来源。

但遗憾的是,这一丰厚的素材往往成了师生共同遗忘的角落,老师更多是从文章学的角度去解剖范文,而很少从写的角度去加以指导,学生也因此对这些优秀的写作素材视而不见、无动于衷。

其实,从初一到初三共6本教材中,蕴涵着成千上万个写作素材(包括行文思路),再加上老师在教学中提供的素材,足以建立一个资料库,满足中学生创作选材的需要。

2012年广东高考中,满分作文《各有千秋》就取材于鲁迅的《阿Q正传》,《生不必逢时》则取材于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司马迁《报任安书》等,而《我想生活在唐朝》中作者更是大量引用或化了李白、陈子昂、王勃、王维、杜甫等诗句。

可见,只要关注课本,从课文中搜集和汲取作文的养料,并有意识地加以运用,我们绝对不会再有心枯笔涩的感伤。

例如下面这篇考场优秀作文:

《让未来记住今天》

被人称为“镭的母亲”的居里夫人一百年前生活的社会我们也许已经无法感知,但我们都知道这位曾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科学家是在怎样清贫艰苦的环境中奋斗的故事,和许多科学家一样,当我们探寻他们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后的动力时,居里夫人的那句话仿佛又响起在我的耳旁,她说“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是的,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生活在哪个时期或什么样的环境中,要想过的“有趣而且有用”在于我们个人的内心世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我不知道屈原是否抱怨过他生活的时代,当楚怀王不再相信他的时候,当他的祖国抛弃他的时候,走到汨罗江边的诗人的心中已经对未来没有了期许,但他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铮铮誓言今天还回荡在时代的天空,屈原让未来记住了他。

比屈原稍早一些时期,在泗水的岸边埋葬着一个中国乃至于世界伟大人物,他是儒家学说的创立者,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一个曾经是管理仓廪和放牛羊的小官,虽然生活清贫,但他十五即“志于学”,周游列国,推行“仁爱”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当今在全世界有一百多所以他名字名命的学院,他就是孔子,“孔子学院”已经成为传播中华文化和沟通着世界与中国的桥梁。

这个早年丧父,家境衰落的没落贵族子弟孔子不知是否也曾抱怨过生活和时代对他的不公!

,但孔子让未来记住了他,这位对全世界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走自己的路,让人家说吧!

——但丁

  余秋雨先生曾所说他最想生活在魏晋时代,这不禁使我想起一个人物,他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诗人陶渊明。

发现一片“世外桃源”,那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某座寺院敲响的晚钟,在山中微凉的空气中缓缓游动;一汩汩清澈的流水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地流向远方;暮霭中天边的飞鸟依恋着旧林,回归的浣女在竹喧中隐约可见,相信你你一定能体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

陶渊明也许遇到了不顺心的事,五斗米岂能让他移白首之心,在“复得返自然”后,陶渊明走出了他自己时代的足迹,也许是魏晋时代那特有的无拘无束超逸的时风,也需是他本身就想过“有趣”的生活,总之陶渊明让未来记住了他。

  留下我们的足迹——拿破伦一世

  我们不能挽留昨天,但可以把握今天,我们也不能确定未来,但我们还是可以把握今天。

  每个时代里,都有那么一些守候自己信仰的人,从而留下了他们坚韧的足迹。

这些被称为“孤独的舞者”的舞姿也成了无数后人所敬仰的姿态。

史铁生不能走路了。

于是他与北京地坛公园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每天摇着轮椅去地坛读书,看日出日落,他说:

“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

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摇了轮椅到这儿来。

”地坛公园弥漫着沉静的光芒,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准备了这样一处安静的地方,树阴和夕阳笼罩着史铁生的身影,对这位长到20岁上忽然截瘫了的青年,时代没有特别眷顾这位健全而丰满的思想的伟大作家,读罢他的作品你会从他睿智的言辞中感到为人的价值和光辉。

史铁生走了,然而他的足迹是那样的鲜明,史铁生也让未来记住了他。

  正如一位哲思的人物说过“时代不是从青天上叮当一响掉下来的,是无数的我的呼吸与湮灭铸成的”,如果有人问我愿意生活在什么时代,我会说我愿意生活在“我的时代”里,在一个时代里我们要做的是把握今天,让未来记住今天。

这篇考场佳作材料丰富,内涵深厚,这与作者对教材中写作素材的有效搜集和深入挖掘密切相关。

作者在文中取材了屈原的《离骚》、孔子的《论语》、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饮酒》、王维的《山居秋暝》以及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材料来源便捷,运用恰到好处。

可见,对教材中写作资源的深入挖掘利用有助于提升我们的认知能力,是我们积淀和丰富写作素材的最快捷的一种渠道。

总之,语文课本蕴藏着丰富的写作资源,是积累材料的宝库,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留心体会何愁作文无“米”可“炊”。

二、课本素材的整合与拓展。

当我们开始思考课本素材的利用之时,如果还能对零零散散的课本素材进行有意识的整合与拓展,那么我们的写作认知能力将又获得进一步的提升的机会。

例如,中学课本中刘禹锡的作品曾多次出现,我们经由《秋词》看到了诗人的积极乐观,透过《陋室铭》看到了作者的淡泊自守,通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感受到了诗人在消沉后的振作,还在《竹枝词》里品味到了诗人的生活情趣……整合这些作品可以为我们多角度、立体地了解这位作家提供机会。

另外如果我们能在充分利用这些课文整合作家课本素材的同时,又能对其生平、阅历、成就做进一步的拓展性了解,那么对于人物的认知水平自然可超越于同龄人,从而形成较为深刻且独到的见解。

例如,在“友谊伴我行”这一话题作文中,绝大多数学生都在高山流水遇知音的话题里兜圈时,便有人标新立异,选择了刘禹锡与柳宗元的友谊作为切入点,带给了阅卷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资料链接】

刘禹锡、柳宗元因为共同参加“永贞革新”而成为朋友。

革新失败后,他们一起被贬,分别在郎州和永州。

十年后,他们又一起被召回京城。

随后,两人又因为同时得罪朝中大臣,再次被贬。

刘禹锡被派到播州(今贵州遵义)做刺史,而那里根本不适宜人居住,当时刘禹锡的母亲已经八十高龄,若是同去,定要吃尽苦头。

念及此,已经确定被贬到柳州的柳宗元立即“请于朝,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于是刘禹锡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州)刺史。

两人从京城出发,在衡阳分别,情景颇为凄凉。

柳宗元于离别的船上作《重别梦得》,感慨万千: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临舍翁。

”刘禹锡内心也是同样悲苦,却对柳宗元进行宽慰。

获知柳宗元客死柳州任上后,刘禹锡顷刻间泪如雨下。

此后花毕生之力,整理柳宗元的遗作,然后又全力筹资刊印,使其得以问世,并收养了柳宗元的一个遗子。

【素材点拨】

真正的友谊是什么?

是由衷的信任,是发自内心的理解,是从不撒谎的诚实以及不求回报的奉献,是如刘禹锡与柳宗元这般,至真至挚。

【素材运用】 

何为莫逆之交?

共赴难,不抛弃,同遭苦,永相随。

柳宗元的“以柳易播”,刘禹锡的抚养遗子,共同诠释了比高山流水更珍贵的友情。

再如,在一次以《勇气》为题的习作讲评中,我曾以七年级下册整本书为例进行了一次素材整合。

翻开课本目录,就会发现素材俯拾皆是:

我们看到了《爸爸的花儿落了》里英子告别童年、告别母校、永别父亲时平静背后的勇气,看到了丑小鸭一次次地选择离开,不知疲倦地奔向理想生活的勇气,看到了普希金在面对生活的欺骗时依然相信未来的勇气,感受到了佛罗斯特在面对永无后悔药可吃的人生抉择时的勇气,感受到了面对沦丧的国土、敌国的威胁时喊麦尔先生喊出那句“法兰西万岁”时的勇气,感受到了男权社会里闺中女儿花木兰毅然决定替父从军时的勇气,感受到了邓稼先离开科研环境生活环境都无比优越的美国依然决定回到积贫积弱的祖国时的勇气,感受到了李大钊、端木蕻良、闻一多冒着生命危险为唤醒国民沉睡在心底的爱国热情而激扬文字、振臂疾呼时的勇气,看到了贝多芬在生命的坎坷中坚持创作的勇气,看到了吕蒙坦然面对自己作为一介武夫缺少文化修养的缺点并积极改正的勇气,感受到了《伟大的悲剧》里斯科特等人在面对无法面对的失败结局时坦诚地为阿蒙森一行人作证,并在知道死亡已经无可避免时坚持记日记到生命最后一刻来为整个民族的英勇证明的勇气,看到了《在沙漠中心》里主人公坚持的勇气,看到了《登上地球之巅》里王富州等人在无氧气瓶支持下克服各种困难做最后冲击时以及刘连满顾全大局毅然将最后救命的氧气留给队友的勇气,看到了《真正的英雄》里面对航天灾难整个美利坚民族表现出来的非凡勇气,还看到了《童年》里阿廖沙在艰难的环境里坚强成长的勇气……如此一整合,我们会发现自己写作的素材原来如此丰富。

如果我们能再抓住其中一点(例如,《真正的英雄》里的女教师麦考利芙,《伟大的悲剧》里的奥茨等人)做拓展性了解,想来可以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写作素材和写作视角。

而我们的认知就可以在这样对于课本素材的一次次整合和拓展中得到提升。

三、课本素材的巧妙运用

巧妙运用课本素材,寻找其与命题的契合点,以及适当的表达方式,同样有利于我们认知能力的提升。

我将试从以下个方面探究课本素材的巧妙运用。

1、立足课本,选用经典。

语文课本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是我们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头活水,我们若能灵活运用,举一反三,同样可以出奇制胜。

例如,在一篇作文里,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经典素材的运用就很成功。

“闻过则喜”,齐威王的行动告诉了我们这一道理。

面对邹忌的讽谏,齐威王没有因自己身为国君而发怒拒谏,反而大开纳谏之门,一时间举国上下谏言不断,数月之后,齐民想要赏赐也提不出意见了。

齐国得以“战胜于朝廷”,齐威王也兑现了自己“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诺言。

如邹忌所言,那些所谓因“私”、因“畏”,因有求于人而来的赞美,虽然悦耳,却无异于成功之路上的绊脚石;而惟有那些指出我们过失的人才是我们前进的最好助力。

邹忌讽齐王是课本中的经典素材,作者能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化腐朽为神奇,全得益于平时对于课本的深入理解和考场上的合理联想与阐发。

2、变换视角,化用经典。

一则好的素材是立体的,是可以多维解读的。

虽说“干花不如鲜花美”,但如果在临考时仓促之间想不起好的素材,就不妨对一些熟人旧事或人们经常用的素材进行加工改造——变换角度、多维解读,从而翻出新意,让作文赢得好评。

例如,以下这段文字就很具有代表性。

坚守自我源于对生命价值的认可,是对自我的一种肯定,是对人生坎坷的一种坦然,是身处逆境而追求不止的一种执着。

如果没有司马迁遭受宫刑后对于自我事业的坚守,后人就看不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如果没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我国历史上哪有这样伟大的田园诗人让世人铭记?

如果没有苏东坡面对“乌台诗案”的从容自若,中国历史上岂不又少了一位大文豪?

写作文时套用和移植都是愚蠢的行为,唯有巧妙的改造才可以让素材焕发出新的活力。

上文所用的虽是就素材,却因采用新的角度、化用得当儿取胜,可谓转变思路、平中见奇的典范之作。

3、反弹琵琶,颠覆经典。

反弹琵琶意在表明,为了实现某一目标,有意突破常规,通过逆向思维来发现或解决问题。

很多经典素材在颠覆之后,就会产生旧瓶装新酒的神奇功效。

例如,当一天和尚就该撞一天钟,弄斧必须去班门……现在,再以《马说》为例进行反向解读,给大家做个参考。

谁说千里马需要伯乐?

《马说》不过是韩愈为求统治者关注人才的一家之言而已。

真正的千里马不愿伏于槽枥间,也不见得就愿意供人驱使、日行千里。

为千里马考虑,最好的方法是放归自然。

野马来自山间,饮风餐露,本来就不该受束缚。

人为的驯化,从马的角度考虑,是对原始自然的奔放美的束缚、惊扰。

4、变换形式,翻新经典

变换形式就是对原有素材的体裁形式、语言形式、人称或者叙述方式等的变换。

例如,作文《与你为邻》参用了故事新编的方式,让经典的孟母三迁焕发出新的光彩。

“特大新闻!

特大新闻!

孟家又搬家了!

”卖报纸的小贩在大喊道。

哟!

孟子又搬家了。

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孟母三次搬家的故事了吧!

这回不知道孟与谁为邻了。

还记得孟母说过的一句话:

“邻,是无法回避的,却可有选择的。

”这次孟母却是因为学堂附近出现一大堆工厂,什么钢铁厂,石油加工厂的,环境受到了很严重的污染。

孟母曾去申诉道:

“与你为邻,我们众人深受污染其害,这土地几里尽是乌烟,尔何不速速离去?

”但一直没有答复,孟母只得带着孟子又一次搬家了。

孟母经过自己再次深思考虑后,决定在广州的摩天大楼的最高层落户了。

孟母想,我已经在最高层了,不会有人打扰到孟子的学习。

经过一段时间的风平浪静,孟母发现孟子有些奇怪,出入西装革履,穿金戴银的。

于是一探究竟,发现住在周围的邻居都为暴发户,还听到一次孟子与他们的对话。

“孟子先生,与你为邻真是三生有幸,希望能借助一下你的声誉来为我们的商品提升一下形象,至于酬价方面,任你定夺。

”甲说。

“这个嘛!

好说。

只要你会做就可以了。

”孟子的这一番话,吓着孟母!

呜呼!

她决不容忍自己的孩子如此的重势利金钱。

这会,孟母再一次带着孟子远离中国到国外去了。

谁知到了美国定居后,孟母又一次的希望落空了。

由于恐怖主义的存在,他们经常受到恐吓,甚至袭击。

孟子在此惊慌下,得了精神病。

孟母大哭道:

“与他为邻,伤我孩人格,与你为邻,害我孩身体。

到底是为何?

难道找一个好的‘你’作邻居都没有吗?

为何要为难我们这些想要廉洁的人?

为何要我们与那些世俗不堪的人为邻?

孟母的三次搬家寻邻的希望落空了,最后,孟母带着孟子在精神病院里住下,他们的邻居都是些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都是些风霜高洁、不畏强暴的人,好像是陶潜和李白也在里面吧。

我想他们应该找到了和找对了自己的邻居。

因为我总听到孟母这样说:

“陶潜先生,与你为邻,真好!

看我们家的孟子又聪明了不少……” 

此篇文章最出彩的地方在于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力将人们熟知的“孟母三迁”的古典故事改编为现代版的“孟母三迁”。

立意非常精彩,精神病院的结局引人发思:

《疯癫与文明》。

5、套用形式,化用经典。

仿照人们熟悉的语言形式,如:

成语、谚语、名句名篇,故意篡改其中某些语言成分,拟创出新的临时性的与本体貌合神离的表达形式。

其本体和仿体的相互关系表现为本体的先成性、单一性和定型性与仿体的临时性、多元性和拓展性。

由于本体和仿体之间反差大,因而产生幽默风趣的效果。

中考作文常见的仿拟类别有:

仿词,即仿照已有词语,临时造出新词语;仿句,即仿照已有句式、语气、修辞等,造出新的句子;仿标题,即仿照已有标题,拟出新的标题;仿文:

即依据原作的语言形式,改变其内容,创作出体式相同、风格迥异的新诗文。

中考作文如能用上“仿拟”技巧,作文的风格会为之一新,受到阅卷教师的青睐。

【范文展示一】

刘禹锡《陋室铭》托物抒情,表现了高尚品德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名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直点题旨。

下面一考生就巧妙地套用其作文形式,翻出新意。

陋室铭

斯是陋室,惟吾俩人之爱馨。

——题记

  这是我和你简陋的房子。

  爸爸离开时拿走了我们的大房子。

你用你为数不多的积蓄买到了这间小小的房子,没有独立的卫生间,没有客厅、卧室和厨房,是只能放下两张床和一个写字台的小房间。

没有了落地窗,只有那高高的巴掌大的浑浊的小玻璃窗,从那扇小窗中透出混浊的光。

  你说:

斯是陋室,惟吾女儿之爱馨。

  这是我和你简陋的房子,但这座房子里有你和我彼此最爱的人就变得明亮起来,一瞬间,那扇小窗透过的混浊的阳光似乎也变得清澈、明亮起来。

  这是你和我简陋的房子。

  这房子没有高科技的电子产品,只有那台你从姥姥家搬来的飘雪花的电视机,还有那台伴我一起学习到深夜的小台灯和你那部早已过时的旧手机。

  我说:

如果我们能有台电脑,查资料的时候就方便多了。

我不知你何时下了决心给我买一台电脑。

只知道那天我打开房门看到那台电脑时,你的笑容是那么璀璨。

  你说:

斯是陋室,电脑亦馨。

  这是我和你简陋的房子,但这台电脑却又让一切显得不简陋起来。

因为它是你用爱与艰辛换来的。

这房子好像一瞬间变成了从前的三室两厅。

  你说,等以后你东山再起时,你要给我买比以前还要大的房子。

  你说,你要将那房子装修得漂漂亮亮,住进去该有多么的惬意。

  我说:

我不需要大房子,大房子拉远了我们的距离,让我无法在寒冬时躲在你的怀抱里。

  我说:

就是这眼前的陋室,我才十分喜欢。

你说因为这陋室才变得温馨。

  我说:

斯是陋室,惟吾俩人之爱馨。

  因为我爱你,妈妈!

像你也爱着我一样。

只要和你在一起,哪里都是天堂!

【范文精解】

  1、立意新颖,动人心魄。

本文仿拟刘禹锡《陋室铭》及其名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立意,抒写了一对苦命母女积极乐观,相互理解,相依为命的凄美故事,令人落泪。

陋室不陋,真情浓浓。

小作者借这间小小的房子,托物言情,抒发了自己对母亲深深的理解与感激之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化悲为喜,化苦为乐的精神,让人感动。

  2、情感真挚,朴实无华。

冰心老人说过,没有生活中的真情实感,写出的东西就不鲜明生动。

没有生活中真正感人的情景,写出来的东西就不打动人心。

本文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本色纯净的真情倾诉。

没有痛彻心扉的情景描写,只有娓娓道来的真实故事。

正如是一个“真”字了得。

【素材运用透视】

  本文是仿拟刘禹锡的《陋室铭》创作的一篇体式相同、而风格迥异的优秀作文。

其主题与刘禹锡的《陋室铭》巧妙暗合。

刘禹锡的《陋室铭》抒发的是“安贫乐道”的情趣,本文抒发的是“乐观向上”的情怀。

“这是我和你简陋的房子”,把文章自然分成两部分,从客观与主观上展现了作者心中的“陋室”,最后用“你”“我”的真情告白表明“陋室不陋”的原因,其风格与刘禹锡的《陋室铭》大相庭径。

【范文展示二】

鲁迅《故乡》人物杨二嫂:

三十年前年轻美丽,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人称“豆腐西施”;三十年后成了“细脚伶仃的圆规”,变得自私、尖刻、贪婪、势利……曾有考生套用课文形式,写出佳作:

我们班的杨二嫂

“豆腐西施”

  三年前,迎接我们的是一个“新妈妈”。

她是一个打扮素雅,温柔可亲的女人。

她虽然貌不惊人,却成为我们心中的女神。

她总是笑眯眯地站在台上,轻轻地嘱咐着什么,比清纯的少女都多一丝雅意。

在我们心里,她温和得像块豆腐,占领我们心中不可取代的位置。

“圆规”

  后来,这个充满活力的校园,开始有了紧张的气氛。

老高的脸上,仿佛多了许多岁月留下的痕迹,也少了当年那份雅意。

她仍旧站在讲台,却双手搭在腰间,粗鲁得像她画图用的圆规,面对我们的过错毫不退让。

大多时候,她踏着朝晖走进教室,然后“搜刮”一空,卷走我们昨天晚上熬夜积累的一本本“财产”,仿佛得到奇珍异宝,兴冲冲地回到她的“领地”。

常常在我们做题时,她像捡垃圾的妇人,将满地的脏物搜入囊中,满意地笑笑。

这只细脚伶仃的圆规,如此“粗暴”,如此“贪婪”,如此“吝啬”。

可爱女人

  本年度轰动全级的大事竟是杨二嫂的生日。

那天我们异常激动,回到班中,蛋糕已准备好,点燃蜡烛,在烛光中许下一个个美好的愿望。

她也一样。

双手合十,闭上眼:

“把这群臭孩子赶走,赶到好学校去,再也别回来……”话音未落,她脸上已满是泪水,仿佛多年前的“豆腐西施”,让人怜爱。

那天,大家都好开心。

几乎都成了“大花猫”,奶油夹杂着泪水,留下了一片最珍贵的回忆,难以释怀。

其实,她一直是个可爱女人。

  我们即将离开,即将离开这故乡,离开妈妈“杨二嫂”。

可在我们的心里,这个永远都那么可爱,那么温和却不失严厉的杨二嫂,她永远都是我们大家的妈妈,我们也永远不会忘记她。

【范文精解】

  1、立意新颖,风格清新。

文章仿拟鲁迅《故乡》人物杨二嫂,创作出形体相同、精神迥异的全新人物,一个严厉而有爱心的高老师。

文章仿其形,杨二嫂与高老师都具备“豆腐西施”一般的雅意,“圆规”一样的粗鲁;仿其神:

人世沧桑让杨二嫂失去了原有的温柔美丽而变得泼辣恣睢,而高老师却由最初的清纯雅意变得严厉干练。

  2、个性鲜明,语言幽默。

作者笔下的高老师特有女人味:

感动时泪眼婆娑;她是一名严师:

面对我们的过错毫不退让。

她的魅力更来源于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也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与爱戴,一声“老高”足见学生对她的感情。

几百字的短文,便将高老师写得栩栩如生,主要得益于语言的幽默,比如“如此‘粗暴’,如此‘贪婪’,如此‘吝啬’”一句,写尽了高老师平时的严厉与一丝不苟。

【素材运用透视】

  作者仿拟了鲁迅在《故乡》中对杨二嫂前后变化的刻画。

如“双手搭在腰间,粗鲁得像她画图用的圆规“就是仿拟素材原型中的句子,但作者写“豆腐西施”“圆规”的情感与鲁迅不同,鲁迅笔下的杨二嫂自私、尖刻、贪婪、势利,有讥讽惋惜之意,本文写高老师粗暴、贪婪、吝啬,用的是反语,有赞美感激之情。

综上,除了以上所列举的,大家肚子里的素材以及素材的运用方式其实还有很多,甚至其他学科的知识,运用得法了也是不错的选择,但这需要平时不断地总结回顾。

唯有如此,才可能在不断地总结练习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为作文增色添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