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单元滚动检测卷》高三历史人民版 浙江专用一轮复习精练专题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52778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3.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单元滚动检测卷》高三历史人民版 浙江专用一轮复习精练专题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版《单元滚动检测卷》高三历史人民版 浙江专用一轮复习精练专题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版《单元滚动检测卷》高三历史人民版 浙江专用一轮复习精练专题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版《单元滚动检测卷》高三历史人民版 浙江专用一轮复习精练专题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版《单元滚动检测卷》高三历史人民版 浙江专用一轮复习精练专题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单元滚动检测卷》高三历史人民版 浙江专用一轮复习精练专题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

《版《单元滚动检测卷》高三历史人民版 浙江专用一轮复习精练专题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单元滚动检测卷》高三历史人民版 浙江专用一轮复习精练专题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单元滚动检测卷》高三历史人民版 浙江专用一轮复习精练专题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x

版《单元滚动检测卷》高三历史人民版浙江专用一轮复习精练专题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滚动检测卷·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3.本次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4.请在密封线内作答,保持试卷清洁完整。

专题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Ⅰ卷(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权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

”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怎样的特点(  )

A.自给自足B.精耕细作

C.男耕女织D.家庭经营

2.(2016·湖州五市十校联考)马克思指出:

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

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

上述情况从一个角度反映了(  )

A.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

B.封闭的自然环境和农耕经济必然产生专制

C.东方小农在思想上普遍信奉皇权主义

D.儒家学说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

3.(2015·杭州适应性检测)《晋书·苏峻传》载:

“永嘉之乱,百姓流亡,所在屯聚。

峻纠合得数千家,结垒于本县。

于是豪杰所在屯聚,而峻最强。

”材料中的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国家均田制度遭到破坏B.豪强地主经济的扩张

C.重农抑商政策收效甚微D.政府社会控制力量缺失

4.《盛泽》诗云:

“吴越分歧处,青林远接树。

水乡成一片,罗绮走中原……人家勤耕作,机杼彻黄昏。

”这反映出当时农村(  )

A.商品农业已相当发达

B.妇女成为小农经济的支柱

C.小农家庭生产呈现多样化

D.耕织结合是主要经营方式

5.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的一次重要的文明转型时期。

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现象有(  )

A.铁犁牛耕+庄园经济+贵族政治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

B.铁质农具+小农经济+官僚政治体制+百家争鸣的局面

C.男耕女织+城市商业+垂直管理体制+宗法和礼乐制度

D.精耕细作+重农抑商+分封制度体系+大一统思想观念

6.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

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7.下列图示中所示的技术产生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

C.③④①②D.④③①②

8.(2015·湖州摸底调研)宋代梅尧臣有诗云:

“既如车轮转,又若川虹饮。

能移霖雨功,自致禾苗稔。

”该诗所描写的工具(  )

A.用于农田犁耕B.借助水力鼓风冶铁

C.便于交通运输D.利用水力灌溉农田

9.(2016·衢州学情调研)秦国以法律的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这表明国家的着眼点在于(  )

A.重视农业生产B.推行重农政策

C.发展小农经济D.保护农民利益

10.(2015·慈溪期中)郑和下西洋早于哥伦布诞生之前,但其主要的目的不在于开辟国际贸易。

导致这一现象的决定因素是(  )

A.君主专制B.小农经济

C.文化政策D.闭关锁国

11.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

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

A.经营更趋市场化B.减少犁耕依赖

C.生产日趋专业化D.注重精耕细作

12.据《欧阳文忠公全集》载,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役之,至不胜,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

由此可见自耕农(小农)经济生存的不利因素是(  )

A.封建国家的沉重赋役

B.自然灾害的影响

C.封建地主的土地兼并

D.小农经济的脆弱

13.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②“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 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A.④①②③B.④①③②

C.④②③①D.②④③①

14.(2016·湖州学情调研)有学者认为,“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开始具有“个体家庭”的含义。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宗法制的强化

B.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C.社会政局动荡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5.(2015·镇海期中)史载,明中期江南某地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

清朝初年,衙门则对工匠“倡众歇作,另投别户”之行为严加禁止。

这一变化反映出当地(  )

A.资本主义萌芽已高度发展

B.工匠群体的斗争意识增强

C.政府实行积极的抑商政策

D.私营手工业发展规模扩大

16.(2015·桐乡期中)对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时间,有人认为在明清时期,有人认为在元代,有人认为在宋代,有人认为在唐代,甚至有人认为战国秦汉时期就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下列史料观点最确切的是(  )

A.抓紧考古发掘,力争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

B.支持战国秦汉说,以证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C.支持明清说,因与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时间吻合

D.应该首先界定资本主义萌芽的概念和定义

17.下组图片所示内容,主要以满足市场需要为生产目的的是(  )

 A.宋代官窑      B.家庭手工业

 C.明朝机房      D.江南制造总局

18.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19.“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既无虚空之屋”;“大抵杭城是行都之处,万物所聚,诸行百事,自和宁门杈子外至观桥下,无一家不买卖者。

”材料反映的是(  )

A.唐都长安商业繁盛的景象

B.北宋都城东京的商品交流的情形

C.南宋都城杭州突破坊、市的限制

D.杭州是宋代商品交易的主要场所

20.(2015·台州调研)在古代中国商业史上,下列各组历史事物或现象之间有深刻的内在联系的一组是(  )

A.徽商等商帮的形成与会馆的出现

B.重农抑商政策与“市署”机构的建立

C.丝绸之路的繁荣与“交子”的出现

D.“海禁”政策与官营制度的产生

21.(2015·衢州联考)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它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

A.小农经济的发展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D.新航路开辟

22.宋代承认并保护土地的商品化,允许其按经济规律进行流转买卖,国家不再加以干预,大量的土地租金使消费需求不断提高,也从客观上刺激了工商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

B.流民问题严重危及政府管理

C.土地兼并缓和有利于改善百姓民生

D.保护私有产权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23.宋代高承《事物纪原》称:

“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熙宁十年(1077年)县以下税收单位有1013个,元丰末(1085年)有正式市镇1871个;“发展众多,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交换市场,是沟通城乡的桥梁”。

材料集中表明宋代(  )

A.城市化不断发展B.行政区划不断调整

C.农村草市发展迅速D.财政收入大量增加

24.(2015·嘉兴摸底检测)有关清政府“闭关政策”的评价,20世纪50~60年代的学者大都认为它具有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自卫说”)。

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者对这样的认识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它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自杀说”)。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A.史学家视角不同会导致结论不同

B.史学家自我否定说明评价标准缺失

C.两种观点互相矛盾,都缺乏正确性

D.“自杀说”比“自卫说”更正确

25.史料是研究历史和编纂史书所用的资料,它包括文字史料、口述史料和非文字史料等。

下列关于史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对同一个史料,人们可能会做出多种解释

B.史料是得出历史结论的重要依据

C.在三种史料类型中文字史料的价值最高

D.对同一事件的记载,不同的史料可能完全不同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26.(2016·台州名校联考)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文明在相互融合,也在艰难曲折中演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

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

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分析“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你是否赞同“交了粮,自由王”这一说法,简要说明理由。

(10分)

材料二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从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

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

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几百年前,欧洲农耕文明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口与资源的激烈矛盾。

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经过几百年的内外战争,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

——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人类由低级文明向高级文明的演进过程。

分析影响文明转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0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宫城正南门宣德门前的南北向大街称为御街、天街,自州桥“出朱雀门(内城正南门)直至龙津桥”,是主要的饮食业中心之一,尤以夜市著名,营业“直至三更”。

城内著名的“酒楼”,有马行街东货行巷的丰乐楼(原名白矾楼),“三层相高,五楼相向”;此外,“州(指内城)东宋门外仁和店、姜店,州西宜城楼、药张四店、班楼”等等,“在京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营业。

……“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各种货物皆有。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宋代)同州(现陕西省大荔县)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其值千缗至万缗者。

——[宋]陈元靓《岁时广记》

材料三 上(宋高宗)谕大臣……又曰:

“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

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材料四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

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

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的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五 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概括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0分)

(2)结合材料四,简述宋朝“市民社会”的特征。

(8分)

(3)结合中国明清时期社会发展和欧洲新航路开辟的史实,评价材料五的观点。

(12分)

答案精析

专题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B [题干材料中“权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反映出古代农业经济中精耕细作的特点。

故本题选择B项。

]

2.A [马克思强调的是小农经济在东方社会的基础性地位,小农经济是东方政治制度的经济基础,而中央集权制则是依附于该基础的上层建筑,故A项符合题意。

]

3.B [均田制出现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与材料时间晋代不符,故A项错误;“纠合得数千家,结垒于本县”的根本原因是苏峻等豪强地主势力的扩张,故B项正确;豪强地主经济的扩张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故C项错误;政府社会控制力量缺失是这一现象出现的客观原因,非根本原因,故D项错误。

]

4.D [材料信息“人家勤耕作,机杼彻黄昏”反映了人们忙于耕地、纺织的情景,说明当地耕织结合的景象,故答案选D项。

材料无法体现商品农业的发展,也不能说明妇女成为生产支柱,耕织结合的特点没有变,农村没有呈现生产的多样化,故其他三项错误。

]

5.B [“庄园经济”是汉朝时期的现象,“贵族政治体制”指世卿世禄,夏商周时期就有,不是新现象,故A项错误;“铁质农具+小农经济+官僚政治体制+百家争鸣”都是春秋战国时期新出现的,故B项正确;“城市商业”最迟出现于商朝,随着商人的出现而出现,故C项错误;“分封制度体系”出现于西周,故D项错误。

]

6.B [材料没有涉及祭祀的内容,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把土地之神和五谷之神作为国家的象征,可知体现的是国家与农业的关系,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农业和土地的关系,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的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

7.D [①所示技术是北宋时期产生的,②黄道婆是元朝人,③是隋唐时期的曲辕犁,④是汉代的耕犁,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是④③①②,故D项符合题意。

]

8.D [依据材料中“饮”“能移霖雨功”等内容可知与灌溉有关,而不是犁耕,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中“致禾苗稔”的信息可知与农业有关,而不是冶铁,故B项错误;材料中“如车轮转”只是比喻其部件的工作方式,而不是指车,故C项错误;综合材料中“饮”“能移霖雨功”“致禾苗稔”和“如车轮转”的信息,应是唐宋时期已出现的筒车,故D项正确。

]

9.C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指的是分户令,重视农业生产、推行重农政策不是本题的着眼点,故A、B两项错误;“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刺激小农户数增加,发展了小农经济,故C项正确;秦国的措施主要是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不是保护农民利益,故D项错误。

]

10.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君主专制不起决定性作用,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所以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开辟国际贸易,故B项正确;文化政策不起决定性作用,故C项错误;郑和下西洋体现的是对外的交流,所以不是闭关锁国政策所决定的,故D项错误。

]

11.D [材料只是讲到本钱花在哪些项目上,但是没有讲是否和市场有联系,并且“更趋”应该是和之前相比,但题目没有对照物,故A项错误;明末农村依然是铁犁牛耕,并未减少对犁耕的依赖,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不出“专业化”,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家庭农业包括播种、灌溉、施肥、犁耕等多个环节,高投入追求高产出,是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

]

12.A [依据材料“以等书于籍而公(官府)役之,至不胜,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可知,自耕农虽然有自己的土地,但还要向官府提供劳役,如果不能忍受,则会卖掉田地或者逃走,这反映了封建国家的沉重赋役是自耕农经济生存的不利因素,故A项符合题意。

]

13.D [解答此类题的常用方法是首尾判断法,但本题只需找出首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最早的是②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开始采用牛耕技术。

其他依次是④唐代诗人陆龟蒙赞美青瓷的诗句;③是陆游描述宋代草市已经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的诗句;①反映了明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

14.B [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趋向崩溃而不是强化,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小农经济逐步形成,男耕女织的劳作方式逐渐取代以前的集体劳作,“家”的含义相应地发生了转变,故B项正确;社会政局动荡是经济变化带来的政治方面的影响,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百家争鸣”是经济变化和政治变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

15.B [材料中只能说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不能体现其发展水平,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清朝初年,衙门则对工匠‘倡众歇作,另投别户’之行为严加禁止”可知清政府在制止罢工行为和另投别户的行为,说明出现了工匠的群体斗争,故B项正确;材料只强调政府在压制“倡众歇作,另投别户”的行为,并没有体现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说明私营手工业的规模,只强调出现雇佣关系以及强调政府对“倡众歇作,另投别户”的行为进行压制,故D项错误。

]

16.D [材料中各方都提供了很多史料,说明各方都已经找到了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因此欠缺的不是证据,故A项错误;其他说法也都有自己的证据,没有理由单独支持战国秦汉说,故B项错误;仅以西方资本主义萌芽时间相吻合不足以证明明清说,故C项错误;因为各个历史时期均已找到了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要想确定哪个正确,需要的是标准,所以首要做到的是界定资本主义萌芽的概念才能选择支持哪一方,故D项正确。

]

17.C [宋代官窑的产品专供政府使用和皇室专用,不进入市场流通,故A项错误;家庭手工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进入市场流通,故B项错误;明朝机房是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代表,其采用手工作坊生产,产品进入市场流通,故C项正确;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军事工业,其产品不进入市场流通,故D项错误。

]

18.C [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仍然是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产物,属于传统经济模式,故A项错误;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也未脱离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属于传统经济模式,故B项错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出现了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与材料中“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和“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无关,故D项错误。

]

19.C [从材料“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大抵杭城是行都之处……自和宁门杈子外至观桥下,无一家不买卖者”获得信息,杭城应该指杭州,故A、B项可以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商业突破空间限制,故C项正确。

]

20.A [会馆是明清时期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会馆的出现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故A项正确;市署是唐朝设置的商业管理机构,重农抑商政策与市署机构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故B项错误;交子在北宋时期的四川出现,丝绸之路未经过四川境内,由此可知丝绸之路与交子联系不大,故C项错误;明清王朝严禁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被称为“海禁”,且官营手工业品不会到市场上交换,由此“海禁”政策与官营制度无必然联系,故D项错误。

]

21.C [明清时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受到手工业、商业的冲击,对于人口特别是城市的发展影响较小,A项错误;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只是出现在江南纺织业部门中,对于人口和城区规模的发展影响较小,B项错误;明清时期工商业繁荣发展,工商业市镇大量产生,从而影响到人口和城区规模的发展,C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对于明清之际的中国影响不大,D项错误。

故选C项。

]

22.D [题干描述了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对经济起促进作用的历史现象,故D项正确;A、B两项无法从题干中体现,故排除;C项“缓和”说法与题干相悖,故排除。

]

23.C [镇起初是作为军事据点兴建的,从北宋中期起,政府在多数情况下把设置镇的标准,从军事重要性转向商业上的考虑。

“镇”就由原先的军事戍地,变成了农村集贸市场名称,一直延续至今。

材料中“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说明从北宋开始,政府在县以下重要的农村集贸市场设镇,同时设立“监镇官”,负责维持市镇的日常社会秩序并管理商业活动。

]

24.A [对于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的评价,在建国后不同的时期,认识不一样,主要是由当时的国家环境影响决定的。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处于外交苦难时期,并未对外开放,对闭关锁国政策持积极的看法;改革开放后,重新审视闭关锁国政策,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

因此史学家视角的不同得出了不同的答案,A项正确。

B项错误,并非标准的缺失;C、D项说法错误。

]

25.C [史料可信度的考证原则主要有:

①距离史迹发生时间最近的史料为最可信;②一手史料比二手史料可信;③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可信;④文学作品或小说可作为史料,但要注意甄别。

故C项错误。

]

26.

(1)经济根源:

小农经济。

观点一:

赞同,中国小农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经营自主性强,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较轻。

观点二:

不赞同,中国小农除了交纳国家赋税外,还受到地主剥削,并承担国家的徭役、兵役等。

(2)演进过程:

由渔猎采集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

主要因素:

生产力的发展与科技进步、人类思想认识的进步(或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

解析 第

(1)问经济决定政治,中国农村长期实行小农经济,这种经济具有分散性和封闭性的特点。

“观点”只要能用相关史实论证即可;第

(2)问前一小问依据材料关键信息“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欧洲农耕文明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口与资源的激烈矛盾”“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可知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后一小问由“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和“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可归纳出影响文明转型的主要因素。

27.

(1)城市商业发达;打破原有商业限制;乡村草市(或集市)兴起;对外贸易兴盛;商业文化兴起。

(2)市民阶层产生,有其独立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生活方式;市民文化的兴起。

(3)材料五的观点符合史实。

明清时期中国在政治上是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经济上是小农经济为主体,思想文化上是封建文化占统治地位,中国社会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欧洲的“商业革命”,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 第

(1)问,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可从五则材料中逐条概括,材料一体现了宋朝城市商业非常发达,突破了以前的诸多限制;材料二体现了乡村集市的兴起;材料三体现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材料四体现了市民文化的繁盛;材料五说明宋朝出现了“商业革命”。

(2)问,宋朝“市民社会”的特征注意从市民阶层扩大、生活方式改变、市民文化兴起等角度去概括。

第(3)问,首先评价材料五的观点是正确的,理由包括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不断落后于世界的史实;新航路开辟带来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促进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