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八下语文古文复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52036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八下语文古文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鲁教八下语文古文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鲁教八下语文古文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鲁教八下语文古文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鲁教八下语文古文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鲁教八下语文古文复习.docx

《鲁教八下语文古文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八下语文古文复习.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鲁教八下语文古文复习.docx

鲁教八下语文古文复习

陈涉世家

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可以看出陈胜具有_________________的决心。

2、概括起义步骤的三个关键词:

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

3、陈胜、吴广起义提出了“诈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从而掌握了民心动

向,请概括出这一策略的效果是从哪两个方面得到证明的。

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并建立张楚政权;各郡县纷纷举事响应陈涉。

4、“世家”是记王侯的,因为王侯是一个地区的实际统治者,世代保有其国,对全国政局有一定影响,故其传记称“世家”。

陈涉并非王侯,司马迁为什么把他列入世家?

因为在秦王朝的严密统治下,陈胜、吴广首先发难,非常成功。

在反对秦王朝暴政斗争的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也说明了司马迁看中的是功业,不以成败论英雄。

5、陈胜认为当时的形势有利于发动起义,其理由是:

秦王朝内部严重的政治危机;楚国人民有强烈的反抗意愿。

6、陈胜是怎样为起义做舆论准备的?

(1)丹书帛“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2)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

“大楚兴,陈胜王”。

7、你从本文中得到什么启示?

官逼民反或领导者要“从民欲”,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

8、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选文记叙了陈胜、吴广谋划起义并作舆论准备的过程。

  B.陈胜、吴广起义的导火线是公子扶苏被杀。

  C.“失期,法皆斩”揭露了秦王朝严酷的刑罚,反映了“官逼民反”的客观现实。

  D.陈胜、吴广派人“置书鱼腹”和“篝火狐鸣”是为了树立威信。

9、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陈胜是一个怎样的人?

(2分)

 陈胜是一个能洞察时局,敢于斗争,具有卓越的组织才干和领导才能的人。

10、陈胜、吴广为什么要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用简洁的语言回答)

扶苏贤明,项燕爱士卒,诈称扶苏,项燕有号召力。

11、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说在杀死将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

抓住时机;故意使自己受辱(使用激将法),激怒众人。

12、这段文字中最能凸显陈胜、吴广智谋的两个字是故、诈。

13、文中“发间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天下苦秦久矣。

”的句子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秦王朝的统治残暴,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人民的反抗情绪高涨。

14、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时机好在哪里?

二世是靠赵高搞阴谋上台的,执政还不到一年,最高统治集团当中就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天时)

戍卒屯驻的地点大泽乡距秦首都咸阳较远,统治力量薄弱,易于突破;(地利)

因遇雨失期已被置于死地的九百戍卒,是一支可以依靠的力量。

楚国人民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

(人和)

15、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导火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

天下苦秦久矣。

16、表明陈胜从小有远大理想的句子: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17、表明陈胜反抗统治阶级、坚定抗争的决心: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道出千古志士之胸臆)。

18、“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用孟子的话来说是: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9、作者选材有详有略。

从全篇来看,详写的是起义的准备和发动的过程,重点写陈胜的谋划,从而突出陈胜非凡的组织领导才干。

略写的是陈胜少时与人佣耕、赵义军的进攻路线、农民政权的建立等,至于各地的反秦斗争则仅用一句话带过。

在详写的那一部分里,重点是写陈胜的谋划,其余如大泽乡遇雨、问卜、士卒惊恐、为坛而盟等,都写得比较简略。

这样有详有略的写来,才能突出的表现陈胜的非凡才略。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史家对人物的态度。

20、读懂下面文字,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陈胜的看法。

陈胜王凡六月。

已为王,王陈。

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

“吾欲见涉。

”宫门令欲缚之。

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

陈王出,遮道而呼涉。

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

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

“伙颐!

涉之为王沉沉者!

”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

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

或说陈王曰:

“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

”陈王斩之。

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陈胜称王后,其思想逐渐发生演变,违背当初的诺言,与群众的关系日益疏远。

众叛亲离,内部分裂,导致起义失败。

 

唐雎不辱使命

1、唐雎以“士之怒”回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

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2、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

表明自己要效法他们,同时表达了要跟秦王斗争到底的决心。

3、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迫使秦王屈服;不辱使命,保全了安陵国。

4、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

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

蔺相如完璧归赵、烛之武退秦师、晏子使楚,令楚王白取其辱、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

5、下列句子中表达反问语气的一项是

A.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B.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C.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D.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6、下列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主要写了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过程,以及斗争的结局。

B.选文第一自然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断然拒绝“易地”,这是双方斗争的最高潮部分。

C.选文主要通过绘声绘色的“对话”来塑造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D.在这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而唐雎表现得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7、请在文章里找出表现秦王玩弄诈骗伎俩,装出一副施恩加惠面孔的句子和他骄横无理、盛气凌人的句子,并将其抄写下来。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或“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安陵君不听寡人言,何也,轻寡人与?

8、请结合上下文仔细揣摩分析“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这句话,写出该句话的“潜台词”。

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9、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简析划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用反问激怒秦王,揭穿秦王的骗局,维护本国国土的尊严。

10、秦国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由此引出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长跪而谢之”写出了这场外交斗争的结局。

11、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人物的,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语言(或“对话”)描写。

突出人物思想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1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致“伏尸百万”的可怕场景,目的是用武力来恫吓唐雎。

B.唐雎用专诸、聂政、要离这些平庸之人因怒行刺的故事,表明要效法他们跟秦王拼命。

C.文中唐雎佩剑入朝要与秦王拼命这一情节,强烈表达了作者要颂扬正义的思想感情。

D.无论秦王是真屈服还是假屈服,“长跪而谢”都表明唐雎在这场较量中取得了胜利。

13、文中秦王对唐雎的态度、情感有一个变化过程,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

发怒、威胁、色挠(屈服)、道歉

14、秦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5、唐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6、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从侧面烘托唐雎有勇有谋不畏强暴的精神。

17、文中“秦王不悦”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的作用。

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

18、仿写:

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涌现出无数英雄豪杰。

陈胜仰天质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揭竿而起;唐雎凛然正气,“拔剑而起”,不辱使命;文天祥誓死抗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慷慨就义……

19、作者写秦王说话时是“怫然怒”,而对唐雎却无任何表情描写,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秦王当时已经理屈词穷,恼羞成怒,已经陷入被动;而唐雎沉着镇定,气度自如。

隆中对

一、作者简介

陈寿(233—297),字承祚,晋朝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史学家。

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

记载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此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

二、背景

东汉末年,汉室倾颓,局势混乱,各地群雄割据,人才择主而事。

汉室后裔刘备怀有兴复汉室之志,但势单力薄,无法与群雄抗衡。

为实现统一大业,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

而此时诸葛亮“躬耕陇亩”,避世待时。

刘备三顾茅庐,以诚纳贤,终于请得卧龙出山,并按照诸葛亮的意见开始了光复大业。

对,回答,应对。

古代臣民回答统治者所问的政治、军事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隆中对》是刘备在公元207年(汉献帝建安十二年)10月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就刘备提出的问题所陈述的对策。

三、一二段问题探究

第一段写诸葛亮“躬耕”而“好为《梁父吟》”“自比管仲、乐毅”,是正面写他有不凡的抱负;“时人莫之许”从反面衬托,说明一般人不了解他;“惟……谓为信然”一句则从侧面写出只有知己才真正了解他。

这一段使人们对诸葛亮有一个初步认识。

为下文刘备的出场作铺垫,为徐庶荐诸葛亮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徐庶把诸葛亮比作“卧龙”,这一比喻形象地显示了诸葛亮是一个隐居山野而具有超人才智的非凡人物(“龙”是传说中的动物,“卧龙”是说它目前虽然卧伏在草野之间,一旦风云际会,就会飞腾九天的)。

刘备的“君与俱来”四字,既表明他希望招致人才,又反映了他对诸葛亮还没有真正了解和高度重视。

徐庶建议刘备亲自往访,“不可屈致”,就进一步说明诸葛亮的卓越不群,从而提高了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并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

四、第三段问题探究

“凡三往,乃见。

”五个字,表现了刘备对诸葛亮怎样的态度和心情?

刘备的话有哪几层意思?

明确:

五个宇表明了刘备此时的心情是十分焦急的,但态度谦虚诚恳,语气委婉有致,措辞简明得体。

分三层意思:

(1)概述当前政治形势,站在汉王朝的立场,对曹操等人表示了强烈的愤恨,对汉王朝的命运表示深切关注。

(2)申述自己的抱负和处境,俨然以兴复汉室、剪除奸恶为己任。

(3)表明几次相访的意图,询问诸葛亮除奸兴汉的大计。

这番表白,恰合诸葛亮的抱负,于是他才提出了著名的“对策”。

五、第四段问题探究

1、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

摆了哪些事实?

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

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

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

得出强弱悬殊,难与为敌的结论。

 

2、接着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

结论是什么?

 

明确:

从政权、地利、人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结论是孙、曹矛盾,可结为外援。

 

3、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

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

 

明确:

荆州的有利条件是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

所以诸葛亮用反问句的方式来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达给了刘备。

 

4、为什么要分析益州?

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明确:

由于荆州四通八达,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只能做外围,不能做主要的根据地,因此最后分析了益州。

益州的有利条件是:

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

因此有机可乘,并且益州可以作为可靠的根据地。

 

5、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6、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

根据什么?

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根据:

占据荆州和益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六、第五六段问题探究

(1)写关、张不悦和刘备称他得亮“犹鱼之有水”,的目的是什么?

照应开头,再次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这一比喻也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和极为满意的心情。

(2)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的人物形象。

刘 备:

是一个思贤若渴、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形象

诸葛亮:

是一个自视甚高、富有雄才大略的谋臣形象

七、写法探究

思考:

作者是如何从正面和侧面来表现诸葛亮的?

诸葛亮隐居(正面描写)

徐庶举荐(侧面描写)

刘备与诸葛亮对话(正面描写)

关张不悦(侧面描写)

八、成语:

如鱼得水:

好像鱼得到水一样。

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适合的环境。

挟天子以令诸侯:

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

天府之国:

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方。

现多指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富庶之地。

箪食壶浆:

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

三顾茅庐:

拜访;茅庐,草屋。

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求贤若渴:

寻求贤才的心情非常迫切。

也说求贤如渴。

九、有关诸葛亮的故事

七擒孟获、火烧赤壁、草船借箭、六出祁山、挥泪斩马谡

十、“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

结合选段内容,说说隆中对策中哪些策略对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简要概括三点即可。

  运用贤能 体恤百姓 加强民族团结 改善睦邻关系 对内革新政治等

十一、阅读成都武侯祠内的一副对联,回答后边的问题。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对联中“两表”指的是 ,“一对”指的是 :

《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

 

十二、诺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是如何“三分天下”的?

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

对曹操“不可与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劝刘备先取荆、益二州,等待机会,然后进取中原。

十三、”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隆中对的对策部分)文字正体现了前句中的,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天下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十四、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除以上杜甫的诗句外,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请列举三个。

有关典故如:

初出茅庐:

火烧新野:

借东风;空城计;失街亭;气周瑜等等

有关成语如:

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

有关名言警句如: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等

有关俗语如: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

十五、问题探究:

诸葛亮认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应该采取哪些策略?

(1)夺取荆、益二州,作为“霸业”的根基。

(2)外结孙权,内修政理,与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

(3)联吴抗曹,并从荆、益二州出兵。

  十六、简答:

(3分)

(1)诸葛亮在对前景的分析中,反复强调“人谋”的重要性,请从文中任举一例说明

(可用文中原句回答)(1分)

①曹操“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②孙权“贤能为之用”③刘备“总揽英雄”

(2)联系实际,谈谈“人谋”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2分)

当今世界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要善于发现人才,珍惜人才,用好人才

 

十七、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②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兵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先主曰:

“君与俱来”庶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隆中对》)

回答下列问题

  

(1)甲文段着重记叙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哪两件事?

表明作者高洁志趣的句子是哪句?

  三顾茅庐、临危受命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乙文段在写作上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请作简要说明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如正面写诸葛亮隐居时的不平抱负,侧面写徐庶的推荐。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隆中对策"前,作者先采用侧面叙写的方式衬托出诸葛亮的与众不同和非凡才智。

B. 诸葛亮以高祖刘邦在益州成就帝业为例提示刘备可以将益州作为建立蜀汉大业的基地。

C. 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既论及地理、经济、军事等因素,又提到了恤民和用贤的重要。

D. 文章通过隆中对策这一核心事件,突出展示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远见卓识。

解析:

A应为在隆重对策之前,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出师表

文学常识:

表:

是我国古代文体的一种。

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到了汉代,被分为“章、奏、表、议”四小类。

表主要用于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

表文的表达方式一般为议论和叙事,但都贯穿着抒情,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执法方面,诸葛亮主张惩罚“作奸犯科者”,奖赏“为忠善者”。

B、作者列举宫中府中的事例,突出郭攸之等人的忠诚,希望后主广开言路。

C、选文提及先帝“痛恨于桓、灵”,意在劝勉后主亲贤远佞,使汉室兴隆。

D、作者在文末叙写个人经历,是为了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表明自己的忠心。

2、文中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

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

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3、6,7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三顾茅庐,临危委重任和临崩寄大事。

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4、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

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上联: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下联: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

三顾茅庐:

1六出:

六出祁山②东和:

东和孙吴③收二川:

收取东川、西川

④七擒:

七擒益获⑤北拒:

北拒曹魏⑥排人阵:

摆设八阵图

5、“由是感激”中的“是”指代什么?

(用原文作答)

先帝不以臣卑鄙,狠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6、"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中的"此"指代什么?

(用原文作答)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拔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7、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足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

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出三点即可)

①积极献言,提岀三项建议。

(或答“提岀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②积极荐贤,安排内政、军事人才。

(或回答“推荐人才”)③平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岀师北伐。

④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准备。

8、本课成语:

妄自菲薄:

毫无根据的看轻自己。

引喻失义:

说话不恰当。

三顾茅庐:

现在用来泛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计日而待:

泛指马上就要实现。

感激涕零:

形容感激地流下了眼泪。

不知所云:

不知道说些什么。

不毛之地:

不长草木的地方。

 

9、理解性默写:

《出师表》中“先帝之殊遇”指的是(叙述追随先帝驱驰的原因):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临崩寄臣以大事”

表明作者志趣的(无意于功名的)句子: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三条建议依次是:

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刘备给后主的遗昭: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10、诸葛亮指挥的两个战例:

赤壁之战、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七擒孟获、空城计。

11、历史上其他忠心报国的文臣武将的名言或事例:

霍去病: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林则徐:

虎门销烟

邓世昌:

甲午海战壮烈殉国

12、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请列举三个(句、对)(3分)(不必每项都列出,只要写出三个即可)

有关典故如:

初出茅庐;火烧新野;借东风;空城计;失街亭;气周瑜等等

有关成语如:

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

有关名言警句如: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等

有关俗语如: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

13、本文表现了诸葛亮怎样的品格?

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淡泊名利、求贤若渴。

14、贯穿全文的情感是:

报先帝而忠陛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