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复习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48986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8.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剂学复习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方剂学复习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方剂学复习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方剂学复习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方剂学复习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方剂学复习2.docx

《方剂学复习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剂学复习2.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方剂学复习2.docx

方剂学复习2

一.配伍注意事项

1.补气剂配伍:

甘温补气药配伍行气药物,补血药物,补益脾胃药物,利水渗湿药,升阳举陷药。

2.补血剂配伍:

甘温补血药配伍活血药,补气药,补益脾胃药,理气醒脾药,安神药。

注意事项(两个均属补益剂)

1、辨别虚证的性质、脏腑、真假。

2、在脾胃功能不足时,应配以理气健脾,和胃消化的品

3、煎煮时间宜长,空腹或饭前服用。

4、不可滥用补剂。

3.活血剂配伍:

活血祛瘀药配伍理气药以加强活血祛瘀的作用,血淤偏寒配以温经散寒之品,以血得温则行;淤血化热,病位在下者,配伍荡涤淤热之药;正虚有淤者,又当与益气养血药同用,孕妇而有淤血癥块者,当小量缓图,使淤去而胎不伤。

注意事项

1、活血药为主,多伍行气药

2、根据瘀血寒温虚实配伍相应药物

3、祛瘀须防伤正,必要时可配补益之品,不宜用于妇女月经过多以及孕妇尤当慎用或忌用。

4、因势利导,引瘀血外出

4.止血剂配伍:

止血应适当配伍活血药;血热妄行者,治宜凉血止血,配以清热卸货要组成方剂;因于阳虚不能摄血者,治宜温阳止血,配以温阳益气药组成方剂;若因于冲任虚损者,治宜养血止血,配以补益冲任之品组成方剂;上部出血可酌陪少量引血下行药;下部出血则辅以少量升提药。

注意事项

1、根据出血原因,选择相应止血药;

2、针对出血寒温虚实,加强用药;

3、出血易致虚,必要时可配补益之品;

4、根据出血部位不同,下血可升举,上血可沉降;

5、出血兼瘀滞,可配活血药,使止血而不留瘀;

6、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分清轻重缓急。

5.肝阳化风配伍:

息风止痉药与平肝潜阳药并用,配伍滋阴,清热,降火之品,还有补血活血药。

6.热极生风配伍:

配伍息风止痉药,清热,降火,滋阴,生津,安神药,还有补血活血药。

注意事项(5.6)

1、首辨风病的内外;

2、辨别病邪的兼夹以及病性的虚实,进行适当的配伍;

3、外风可引动内风,内风可兼夹外风,应分清主次,全面照顾;

4、治风先治血,血行则风自灭(配伍行血或血之品)。

二、体现中医思想的方剂

1、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它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为通过调理血,如:

补血、活血化瘀等方法,使身体上原有的风邪被清除;第二种解释为通过治血达到气血充足,身强力壮,内风不能生,外风不能侵而风自会灭之。

大秦艽汤:

本方主治风邪初中经络证,由于正气不足,营血虚弱,风邪乘虚如经络,使气血瘀阻,经络不畅,故除用祛风散邪药外,佐以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养血活血,使血足而筋自荣,络通则风自散。

消风散:

本方主治风疹、风湿证,除用祛风散邪、清热燥湿药外,佐以当归、生地、胡麻仁养血活血,使血脉调和,风邪得散,湿热得清。

天麻钩藤饮:

本方主治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方中用川牛膝引血下行,活血利水,并用益母草活血利水,有利于平肝熄风。

独活寄生汤:

本方主治风寒湿痹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方中用当归、川芎、牛膝、桂心活血。

2、补气生血:

指重用补气药使气旺血生,即体现“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的一种治法。

当归补血汤:

体现“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之理。

黄芪用量五倍于当归,补气生血,气旺血生,血充气固,阳生阴长,阴平阳秘,虚热自退。

归脾汤:

本方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和脾不统血证。

方中气血双补,重在补气,以参、芩、术、草补脾益气之品,意在益气以生血,补脾以统血,达到气旺血生,统血归脾之目的。

天王补心汤:

本方主治阴虚血少,使气生血旺。

方中用人参补气以生血,使气旺血生。

3、补气行血:

是指重用补气之药,以令气旺血行,瘀去络通的一种治法。

用治气虚血瘀,“因虚致瘀”的中风证。

温经汤:

本方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

方中用人参、甘草益气健脾,以资生化之源,使气旺血行。

补阳还五汤:

本方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

本方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伍,重用生黄芪,补益元气,意在气旺则血行,瘀去络通。

且补气而不壅滞,活血又不伤正。

4、透热转气:

是治疗温病热入营血的一种治法。

当邪热初入营分之时,治疗上可采用轻清透泄之品,导营热向外透发,促其透出气分而解。

正如叶天士所谓的“入营尤可透热转气”之说。

清营汤:

本方主治热入营分证,温邪初入营分,故用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毒,轻清透泄,使营分热邪有外达之机,促其透出气分而解,此即“入营尤可透热转气”之具体应用。

补火生土:

指温壮补益命门之火,以温养脾 土的治法,用以治疗让火衰,不能上暖脾土,脾失健运之五更泄泻,不思饮食,食不消化之证。

四神丸:

本方主治脾肾阳虚之肾泄证。

方中重用补骨脂辛苦性温,补命门之火以温养脾土,体现了“补火生土”之法。

火郁发之:

是运用具有发泄透散作用的中药,治疗热伏于体内所致病证的方法。

普济消毒饮:

本方主治大头瘟证,升麻、柴胡疏散风热,并引诸药上达头面,且寓“火郁发之”之意,功兼佐使之用。

清胃散:

本方治疗胃火牙痛,方中用升麻,一可清热解毒,二可轻清升散透表,可宣达郁遏之伏法,有“火郁发之”之意。

三、单个方剂

小柴胡汤

【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洗,半升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甘草炙,三两

【主治】

1.伤寒少阳病。

(半表半里证)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证。

3.疟疾、黄疸及内科杂病见少阳证。

【病机】热犯少阳,正邪相争,枢机不利。

【治法】和解少阳。

(透表泄热,疏畅枢机)

【方解】

君:

柴胡—重用之以透少阳(半表)之邪;

—辛散疏畅少阳枢机的郁滞。

臣:

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

*柴、芩相配:

透表泄热,调畅气机,和解少阳。

佐:

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

人参、大枣益气扶正以祛邪外出;充实正气以防邪气内传。

使(兼)炙甘草—调和诸药

【辨证要点】为治疗伤寒少阳的基础方,又为和解少阳法的代表方。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苔白,脉弦。

【使用注意】

服本方后,一般是不汗出而病解,但也有药后得汗而愈者,这是正复邪去,胃气和降而致。

若少阳明病证经误治损伤正气,或患者素体正气不足,服用本方,亦可见到先寒战后发热而汗出的“战汗”现象,此种情况虽属正盛邪却,但也应严密观察,防其虚脱。

肝火偏胜,肝阴虚,肝阳上亢者不宜使用。

柴胡用量大于芩、参、草,否则会引邪入里。

青蒿鳖甲汤(母鳖好生蛋)

【组成】青蒿鳖甲细生地知母丹皮

【主治】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

【病机】温病后期,热伏阴分,耗伤阴液。

【治法】透热养阴。

【方解】

君:

青蒿—清热透络,引邪外出

鳖甲—滋阴清热,入络搜邪

两药合用,有“先入后出之妙”,鳖甲引药入阴,滋阴退热;青蒿透邪外出,清退阴分

伏热,共达滋阴透热之功。

臣:

生地黄—养阴凉血,使阴复而热退。

知母—滋阴降火,助鳖甲退虚热

佐:

牡丹皮—清热凉血,退阴分伏热

【配伍要点】滋清兼备,标本兼顾,清中有透,使养阴而不恋邪,祛邪而不伤正,阴复邪去而热退。

【辨证要点】本方适用于温热病后期,余热未尽而阴液不足之虚热证。

以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六味地黄丸

【组成】熟地黄山萸肉干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

【主治】肾阴虚证

【病机】肾阴亏损,虚热内生

【治法】滋阴补肾

【方解】

君:

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臣:

山萸肉——补养肝肾,敛摄精气

山药——补益脾阴,益肾固精

·君、臣“三补”之药相配,滋补肾、肝、脾,三阴并补,但以滋肾阴为主,补其不足以治其本

佐:

泽泻——利湿泻浊,并制约熟地黄之腻

牡丹皮——清泄肝火,制药山萸肉之温

茯苓——淡渗脾湿,助山药以益脾

【配伍要点】

1、“三补”药与“三泻”药相伍,以补治本,以泻治标,补中有泻,标本兼顾

2、“三补”药量大于“三泻”药量,重补三阴,以肾为主。

是一首滋阴补肾的著名方剂

【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真阴不足的常用方和肝肾阴虚证的基础方。

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脾虚泄泻者慎用

肾气丸

【组成】干地黄山茱萸薯蓣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

【主治】肾阳不足证

【病机】肾阳不足,命门火衰

【治法】补肾助阳。

【方解】

君:

附子—大辛大热,温阳补火

桂枝—辛甘温,温通阳气

臣:

干地黄—滋阴补肾

山药、山萸肉—补肝脾而益精血

佐:

泽泻、茯苓——渗湿泄浊

丹皮——清泄肝火

【配伍要点】

补阳药与补阴药相配,温而不燥,滋而不腻,共奏温补肾阳之效

·王冰: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法

·张景岳: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临床运用】

1、本方是补肾助阳的常用方剂

2、辨证要点:

·腰痛脚软,小便不利或反多,舌淡而白,脉虚弱而尺部沉细。

·肾阴虚,虚火上炎者,不宜应用

苏子降气汤

【组成】苏子半夏当归甘草前胡厚朴肉桂

【主治】上实下虚之喘咳证。

【病机】痰涎壅盛,肾失还纳。

【治则】降气平喘,祛痰止咳(兼温肾纳气)

【方解】

君:

苏子─降气平喘,化痰止咳;润肠通便,以助降肺气 

臣:

半夏─降气化痰

厚朴─降气平喘,宽胸除满 

佐:

前胡─降气祛痰

肉桂─1、温肾纳气,使气能归元;2、温阳化气,以利水化饮

当归─1、养血润燥,防肉桂之温燥;2、“治咳逆上气”,以助平喘止咳;3、配肉桂温补下元。

苏叶、生姜─宣肺散寒、和胃降逆 

使:

炙甘草、大枣─调和诸药,调和脾胃

【辨证要点】为治疗痰诞壅盛,上实下虚之喘咳的常用方。

喘咳气急,痰多色白,胸膈满闷,苔白滑或腻。

血府逐瘀汤

【组成】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

【主治】胸中瘀血证。

【病机】瘀血内阻胸部,气机郁滞

【治法】活血行气止痛

【方解】

君:

桃仁─活血祛瘀 

臣:

红花、川芎、赤芍—活血祛瘀,助桃仁之力

当归─养血活血,使祛瘀而不伤正

川牛膝─活血祛瘀,引胸中瘀血下行 

佐:

枳壳─行气宽胸

桔梗─宣达肺气载药入胸中

两者合用一升一降,开胸行气,调畅气机, 

柴胡─疏肝理气

生地─配当归以养阴血,使祛瘀而不伤正;

配赤芍以清血分瘀热 

使:

甘草─调和诸药 

【辨证要点】胸痛、头痛,痛有定处,舌暗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

为血瘀胸中常用方

半夏泻心汤

【组成】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甘草

【病位】心下—肠胃;故“泻心”者,泻肠胃也

【主治】肠胃不和,寒热互结之心下痞证

【病机】寒热错杂,肠胃升降失调。

【治法】调和寒热,散结消痞,和胃降逆。

(辛开苦降法

【方解】

君:

半夏—辛开散结以除痞;苦降和胃止呕;温以散寒。

臣:

干姜—温中散寒;

黄连、黄芩—清降泄热。

佐:

人参大枣a.补益脾胃之气以促运化;b.防温燥、苦寒药伤及虚土。

使:

炙甘草(兼)—调和诸药。

【配伍要点】

寒热并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

辨证要点:

为治疗中气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调而致肠胃不和的常用方,又是体现调和寒热,辛开苦降治法的代表方。

心下痞满不痛,呕吐,下利,舌苔薄黄腻。

平胃散

【组成】苍术厚朴陈皮甘草

【主治】湿滞脾胃证(偏虚寒证)。

【病机】湿困脾胃,气滞不畅。

【治法】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方解】

君:

苍术—燥湿运脾化浊。

臣:

厚朴—行气导滞,助苍术化湿。

佐:

陈皮—理气和胃,芳香醒脾。

生姜、大枣—温里散寒建中。

使:

炒甘草—和中,调药。

【辨证要点】脘腹胀满,食少体倦,苔白腻。

*阴虚气滞,脾虚胃弱者,不宜应用。

二陈汤

【组成】半夏橘红白茯苓甘草

【主治】湿痰证。

【病机】痰湿内生,阻滞于肺。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方解】

君: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

臣:

橘红—1、理气和胃,使气顺则痰消咳止;2、燥湿化痰;

*君臣相配即为“二陈”,旨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佐:

茯苓—健脾渗湿,使湿去则痰无以生(杜绝生痰之源)。

生姜—①助二陈以化痰降逆和胃;②制半夏之毒。

乌梅—敛肺止咳,与半夏相配散收并用,祛痰而不伤正。

使:

炙甘草—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

1、半夏+橘红是为二陈;

2、燥湿化痰配行气化滞药。

3、注意治痰之本—健脾去湿,体现“治痰必先健脾”。

【辨证要点】为治疗燥湿化痰的基础方。

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苔白腻,脉滑。

清气化痰丸

【组成】瓜蒌仁陈皮黄芩杏仁枳实茯苓胆南星半夏

【主治】痰热咳嗽。

【病机】痰热互结(肺失宣发,胃失和降)。

【治法】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方解】

君:

胆南星—清热化痰以止咳。

臣:

瓜蒌仁—清肺化痰。

制半夏—燥湿化痰,降逆。

佐:

枳实—下气消痞。

橘红—理气宽中,燥湿化痰。

茯苓—健脾渗湿以化痰。

黄芩—清泄肺热。

泄火降肺

杏仁—宣利肺气,化痰止咳。

姜汁—化痰和胃,解半夏、南星之毒

【辨证要点】为治疗痰热咳嗽的常用方。

咳嗽,痰稠色黄,胸膈痞闷,苔黄腻,脉滑数。

 

论述题

一、同样中药在不同方剂中的配伍意义(黄芪,桂枝,大黄)

黄芪

(1)补中益气汤

 功用: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

脾虚气陷,气虚发热证

重为君药,具有补中益气,升阳固表的作用

(2)玉屏风散

 功用:

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

表虚自汗

为君药。

内可大补肺之气,外可固表止汗,为君药,以透气固表止汗,治表虚自汗

(3)归脾汤

 功用: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

心脾气血两虚证,脾不统血证

为君药。

补脾益气以生血,使气旺而生血

(4)牡蛎汤

 功用:

敛阴止汗,益气固表   主治:

体虚自汗、盗汗证

益气实卫,固表止汗,为臣药,与牡蛎君臣相配,是为益气固表,敛阴潜阳的常用组合

(5)当归补血汤

 功用:

补气生血  主治:

血虚阳浮发热证

为君药。

大补脾肺元气,以资生血之源。

(6)防已黄芪汤

 功用:

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主治:

表虚不固之风水或风湿证

益气固表,兼可利水,与防已同为君药,两者相合,祛风除湿而不伤正,益气固表而不恋邪,使风湿俱去,表虚得固。

桂枝

(1)麻黄汤

 功用: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

为臣药。

解肌发表,温通经脉,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柲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证得解。

(2)桂枝汤

 功用: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

外感风寒表虚证

为君药。

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风邪

(3)小青龙汤

 功用: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

外寒里饮证

与麻黄相须为君。

发汗散寒以解表邪,可化气行水以利里饮之化。

(4)小建中汤

 功用: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

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

为臣药,能温通阳气,去寒邪

(5)当归四逆汤

 功用: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

血虚寒厥证

为君药。

温经散寒,温通血脉

(6)温经汤

 功用:

温经散寒,养血祛瘀   主治:

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

为君药。

能温经散寒,长于通利血脉。

(7)五苓散

 功用: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

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

为佐药。

温阳化气以助利水,解表散邪以祛表邪

(8)肾气丸

 功用:

补助肾阳    主治:

肾阳不足证

为君药。

是温通阳气的要药。

(9)乌梅丸

 功用:

温脏安蛔    主治:

脏寒蛔厥证

既可增强温脏祛寒之功,亦有辛可制蛔之力。

  大黄

(1)大承气汤

 功用:

峻下热结   主治:

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

为君药。

苦寒通降,泻热通便,荡涤胃肠实热积滞。

(2)大黄附子汤

 功用: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

寒积里实证

为君药。

苦寒泻下,泻下通便,荡涤积滞。

(3)温脾汤

 功用:

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主治:

阳虚寒积证

方中大黄附子配大黄为君。

用附子之大辛大热温化脾阳,解散寒凝,配大黄泻下已成之冷积,芒硝润肠软坚,助大黄泻下攻积。

(4)大柴胡汤

 功用:

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

少阳阳明合病

方中轻用大黄,配枳实以内泻阳明热结,行气消痞。

(5)芍药汤

 功用:

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主治:

温热痢疾

方中大黄苦寒沉降,合芩、连则清热燥湿之功著,合归、芍则活血行气之力彰,其泻下通腑作用可通导湿热积滞从大便而去,体现“通因通用”之法。

(6)桃核承气汤

 功用:

逐瘀泻热    主治:

下焦蓄血证

方中大黄苦寒下瘀,泻热,桃仁苦甘平,活血破瘀,二者合用,瘀热并治,共为君药。

(7)复元活血汤

 功用:

活血祛瘀,疏肝通络    主治:

跌打损伤,瘀血阻滞证

重用洒制大黄,荡涤凝瘀败血,导瘀下行,推陈致新

二、不同方剂治同一病证,其临床上如何区别使用?

发热证

1、白虎汤治疗的发热是由邪入阳明气分,里热炽盛,灼伤津液所致,临床见身大热口大渴,汗大出脉洪有力,治以消热生津

2、青蒿鳖甲汤所治疗的发热是由温热病后期,热伏阴分,阴液耗伤所致,属于阴虚发热的范畴,临床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

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

治以青蒿,鳖甲养阴透热

3,补中益气汤所治疗的发热由脾虚气陷所致,属于气虚发热,临床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大无力等,治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4、当归四逆汤治疗的发热是由血虚所致,属于血虚发热,临床见肌热通赤,烦闷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治以补气生血。

5、败毒散所治疗的发热由于气虚,外感风寒,风寒湿邪袭于肌表,卫阳被遏所致,其发热为憎寒壮热,并见肢体酸痛,无汗。

脉浮按之无力,治以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6、银翘散所治的发热由于外感风热,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卫气被郁所致。

临床见发热,微恶寒,咽痛。

口渴,脉浮数,治以疏散风热,清热解毒、

7、麻黄汤所治的发热是由于风寒之邪外袭肌表,使卫阳被遏,肺气失宣所致,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治以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害表实证。

8,桂枝汤所治的发热是由于外感风寒,营卫不和所致,以恶风,发热,汗出,脉缓浮为辨证要点,治以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9.九味羌活汤所治的发热是由于外感风寒湿邪,郁遏卫阳,闭塞腠理所致,以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色苔白或微黄为辨证要点,治以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10.小青龙汤所治的发热是由于风寒束表,卫阳被遏所致,以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为辩证要点,治以辛凉解表,温肺化饮,主治外感风寒饮证。

11.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是由于表写入里化热,壅遏于肺,肺失宣降所致,以发热,喘咳,有汗或无汗,苔薄黄,脉数位辨证要点,治以辛凉解表,清肺平喘,主治外寒里饮证。

12.小柴胡汤所治的发热是由于伤寒邪犯少阳,邪正相争,正胜欲拒邪出于表,邪胜欲入里并于所致,故见寒热往来,以往来寒热,胸肋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苔白,脉弦为辩证要点,治以和解少阳,主治伤寒少阳证,热入血室证,黄,疾以及上杂病而见少阳证。

13.大柴胡汤所治的发热是由于少阳不解,初入阳明所致,以往来寒热,胸肋苦满,心下满痛,呕吐,便秘,苔黄,脉弦为辨证要点,治以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主治少阳阳明合证。

14.清营汤所治的发热是由于邪病内传营分,伏于阴分,入夜阳气内归营阴,与热相结而致,固见身热夜甚,以身热夜甚,神烦少,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数为辨证要点,治以清营解毒,养阴透热,主治热入营分证。

15.黄连解毒汤所治的发热是由于火毒充斥三焦所致,以大热烦躁,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数为辨证要点。

治以泻火解毒,主治三焦火毒证

16.六味地黄丸所治的发热是由于肝肾阴虚导致阴虚发热,甚至虚火上炎所致,固见骨蒸潮热,以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沉为辨证要点,治以滋补肝肾,主治肝肾阴虚证

17.桃核承气汤所治的发热是由于淤热互结下焦,热在血分所致,以少腹急结,小便自利,脉沉实或涩为辨证要点,治以逐瘀泄热,主治下焦蓄血证。

18.血府逐瘀汤所治的发热是由于气滞血瘀,淤久化热所致,内热闷,入暮潮热,以胸闷,头痛,痛有定处,舌暗红或有瘀斑,脉涩或脉弦紧为辨证要点,治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主治胸中血瘀证。

19.茵陈蒿汤所治的发热是由于邪热入里,与脾湿相结,湿热壅滞所致,以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舌苔黄腻。

脉沉数或滑为辨证要点,治以清热、利湿、退黄,主治黄疸。

20.三仁汤所治的发热是由于邪热留恋于气分,湿为阴邪,旺于申酉,邪正交争所致,固见午后身热,以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午后身热,苔白不渴为辨证要点,治以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主治湿热初起及暑温夹湿重于热证。

咳喘证

1、小青龙汤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功,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之喘咳证,临床见恶寒发热,无汗,,喘咳气急,痰多色白清稀,舌苔白滑,脉浮等

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具有辛凉解表,清肺平喘,主治表邪未解,肺热壅盛的喘咳证,临床见身热气急则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萎黄,脉浮数等。

3麻黄汤具有疏散风寒,宣肺平喘,主治的喘咳证由风寒袭表,肺气是宣所致,临床上见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4、苏子降气汤具有降气平喘,祛痰化咳之功,主治寒痰壅肺,肾不纳气,上实下虚,而以上实为的喘咳证,临床见喘咳短气,痰涎壅盛,色白量多,胸膈满闷,苔白滑或白腻

5、定喘汤具有宣降肺气,清热化痰之功,主治风寒袭表,痰热内蕴所致的喘咳,临床上见哮喘咳嗽,淡多色黄,微恶风寒

6、杏苏散具有轻宣凉燥,肺失宣降,痰湿内生所指的喘咳证,临床上见恶寒无汗,咳嗽痰稀,咽干、苔白、脉弦。

泻痢病

1、芍药汤:

主治湿热痢疾,是由于湿热毒邪,壅滞肠道,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临床上见痢下赤白,腹痛里急,苔腻微黄,治以清热燥湿,调气和血,主治湿热痢疾

2、败毒散: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不能向外透达,而陷里所致的下痢,其表证必重,治以散寒祛湿,疏散表邪,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除,为逆流挽舟之法,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3,大承气汤:

所治泻痢为热邪与肠中燥屎互结而成,表现为下利清水,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硬块,故用峻下热结得去,旁流可止,为通因通用之法。

4、理中丸:

所治的泻痢是脾胃虚寒,纳运升降失常所致,临床可见脘腹绵绵作痛,呕吐便溏,畏寒肢冷。

舌淡苔白、脉沉细,治以温中驱寒,补气健脾,主治脾胃虚寒证、阴虚失血证,脾胃阳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或小儿慢惊等。

5、补中益气汤:

所治的泻痢是由于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临床可见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脉虚软无力,治宜补益脾胃中气,升阳举陷,主治脾胃气虚证和气虚发热证。

6、半夏泻心汤:

所治的痢疾是由于寒热错杂,升降失调所致,以心下痞满,呕吐泻利,苔腻微黄为辨证要点,治以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7、四逆汤:

所治的泻痢是由于肾阳衰微,不能暖脾。

升降失调所致,以四肢逆冷,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脉微细为辩证要点,治以回阳救逆,主治心肾阳衰寒厥证。

8、参苓白术散:

所治的泻痢是由于脾胃气虚,湿浊阻滞所致,以泄泻,舌苔白腻,脉虚缓为辩证要点,治以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主治脾虚湿盛证。

9、平胃散:

所致的泻痢是由于湿困脾胃,气滞不畅,湿邪中阻,下注肠道所致,以脘腹胀满,舌苔厚腻为辩证要点,治以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主治湿滞脾胃证。

10、藿香正气散:

所治的泻痢是由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湿浊中阻,脾胃不和,升降失常所致,以恶寒发热,上吐下泻,舌苔白腻为辩证要点,治以解表化湿。

理气和中,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水肿病

1、十枣汤:

治疗的水肿是由水饮泛溢肢体,内聚脘腹,三焦水道受阴所致,临床见一恶水肿,尤以身半以下为重,腹胀喘满,二便不利,治以攻水逐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