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学考研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48171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6.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油地质学考研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石油地质学考研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石油地质学考研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石油地质学考研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石油地质学考研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石油地质学考研资料.docx

《石油地质学考研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油地质学考研资料.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石油地质学考研资料.docx

石油地质学考研资料

石油地质学

第一章

1.石油的元素组成。

石油的元素组成主要是碳和氢,其次是硫,氮,氧

2.简述石油中化合物组成的类型及特征。

(一)正构烷烃

石油中已鉴定出的正烷烃自C1—C45,个别曾有报道C60正烷烃,但大部分正烷烃碳数≤C35。

正烷烃含量一般占石油质量的15﹪—25﹪,轻质石油可达30﹪以上,而重质石油可小于15﹪。

正烷烃的分布曲线分为三种类型:

(1)主峰小于C15,且主峰区较窄

(2)主峰大于C25,且主峰区较宽(3)主峰在C15—C25之间,且主峰区较宽。

正烷烃的分布特点与成油原始有机质,成熟度和成油环境有密切关系。

(二)异构烷烃

石油中的异构烷烃以≤C10为主,C11-25较少,主要存在于低—中等沸点的馏分之中。

(三)环烷烃

低分子量的环烷烃,其中尤以环戊烷和环己烷及其衍生物是石油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到大分子量的环烷烃可以四单环到六环。

在石油中多环环烷烃的含量随成熟度增加而明显减小,在高成熟石油中则以1—2环的环烷烃为主。

(四)芳烃和环烷芳烃

真正的芳烃只包含芳环和链基。

石油中以鉴定出的芳烃类型以苯、萘、菲三种化合物含量最多。

每个类型的主要组分常常不是母体,而是烷基衍生物。

环烷芳烃包含一个或几个缩合芳环并与饱和环和链烷基稠合在一起。

最重要是四环和五环的环烷芳烃,他们是生物成因标志化合物。

其含量及分布特征是研究石油成因,进行油源对比的重要指标。

(五)含硫、氮、氧化合物

石油中普遍含有数量不等的硫、氮、氧化合物。

低—中分子量者主要存在于轻—中馏分内,而高分子量则富集于胶质和沥青质中。

(六)生物标志化合物

它是指沉积物和石油中来自生物体的原始生化组成,其碳骨架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被保存下来的有机化合物。

他们是石油有机成因的最有力的佐证。

3.何正构烷烃分布曲线?

在油气特征分析中有哪些应用?

在石油中,不同碳原子数正烷烃相对含量呈一条连续的分布曲线,称为正烷烃分布曲线。

不同类型原油的正烷烃分布特点不同;未成熟的石油,主要含大分子量的正构烷烃;成熟的石油中,主要含中分子量的正构烷烃;降解的石油中,主要含中、小分子量的正构烷烃;根据主峰碳数位置及形态,可将正烷烃分布曲线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A主峰小于C15,且主峰区较窄,表明低分子正烷烃高于高分子正烷烃,代表高成熟原油;

B、主峰大于C25,主峰区较宽,奇数和偶数碳原子烃的分布很有规律,二者的相对含量接近相等,代表未成熟或低成熟的原油;

C、主峰区在C15~C25之间,主峰区宽,代表成熟原油。

正烷烃分布特点与成油原始有机质、成油环境和成熟度有密切关系,因此这些特征已被广泛用于鉴别生油岩和研究石油的成熟度。

4.简述Tissot和Welte三角图解的石油分类原则及类型。

Tissot和Welte三角图解以烷烃、环烷烃、芳烃+N、S、O化合物作为三角图解的三个端元。

分类原则:

依据石油化合物组成的含量划分,六种类型:

石蜡型、环烷型、石蜡环烷型、芳香—中间型、芳香—环烷型和芳香—沥青型。

可根据化合物含量、含蜡、含硫量、V/Ni和碳同位素值鉴别海相原油和陆相原油。

5.简述海陆相原油的基本区别。

(如何鉴别海相原油和陆相原油?

6.描述石油物理性质的主要指标有哪些?

颜色:

从白色、淡黄、黄褐、深褐、墨绿色至黑色。

石油的颜色深浅主要取决于胶质、沥青的含量。

比重:

是指一大气压下,20℃石油与4℃纯水单位体积的重量比,用d420表示。

一般介于0.75~0.98之间。

通常把比重大于0.90的称为重质石油;小于0.90的称为轻质石油。

石油的粘度:

代表石油流动时分子之间相对运动所引起的内摩擦力大小。

 石油颜色深浅和比重、粘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石油的化学组成,胶质、沥青质含量愈高,颜色愈深,比重愈大,粘度增加。

荧光性:

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可产生延缓时间不足10-7秒的发光现象,称为荧光性。

石油中的多环芳烃和非烃具有荧光性。

荧光色随不饱和烃的浓度及分子量增加而加深。

轻质石油显浅蓝色,胶质较多显绿黄色,沥青质为褐色。

旋光性:

石油能将偏振光的振动面旋转一定角度的能力。

石油的旋光性与含有结构不对称的生物成因标志物有关,因此旋光性常作为石油有机成因的证据。

溶解性:

石油难溶于水,但却易溶于多种有机溶剂,凝固和液化:

石油凝固和液化的温度范围是随其组成而变化的,无固定数值。

凝固点:

原油失去流动能力的最高温度称为凝固点。

含高分子的烃越多,凝固点越高。

导电性:

石油是不良导体,在地下属高电阻。

7.简述天然气依其分布特征在地壳中的产出类型及分布特征。

天然气:

广义上指岩石圈中存在的一切天然生成的气体。

石油地质学中研究的主要是沉积圈中以烃类为主的天然气。

天然气的产出类型:

按天然气的成因可分为有机成因气和无机成因气;

按天然气存在的相态可以分为游离气、溶解气、吸附气和固态气水化合物;

依天然气分布特征可分为聚集型和分散型;

依天然气与石油产出的关系分为伴生气和非伴生气。

按照天然气的成分可分为烃类气体和非烃类气体。

8.油田水的主要水型及特征。

油田水:

从广义上理解,油田水是指油田区域(含油构造)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

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分类原则是HCO3-、SO42-、Cl-和Ca2+、Na+、Mg2+6种阴、阳离子的相对含量,以Na/Cl、(Na-Cl)/SO4和(Cl-Na)/Mg这三个成因系数,把天然水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苏林认为,裸露的地质构造中的地下水可能属于硫酸钠型,而与地表大气降水隔绝的封闭水则多属于氯化钙型,两者之间的过渡带有氯化镁型。

在油田剖面上部地段以重碳酸钠型为主,随着埋深增加,过渡为氯化镁型,最后成为氯化钙型。

油田水的水化学类型以氯化钙型为主,重碳酸钠型次之,硫酸钠型和氯化镁型较为罕见。

第二章

1.试述压汞曲线的原理及评价孔隙结构的参数。

原理:

由于孔喉细小,当两种或两种以上互不相溶的流体同处于岩石孔隙系统中或通过岩石孔隙系统渗流时,必然发生毛细管现象,产生一个指向非润湿相流体内部的毛细管压力Pc。

在不同压力下,把非润湿相的汞压入岩石孔隙系统中,根据所加压力与注入岩石的汞量,绘出压力与饱和度关系曲线,称为压汞曲线。

评价孔隙结构的参数

①排驱压力(Pd):

表示非润湿相开始注入岩样中最大连通喉道的毛细管压力,在曲线压力最小的拐点。

排驱压力越小,说明大孔喉越多,孔隙结构越好。

②孔喉半径集中范围与百分含量:

反映了孔喉半径的粗细和分选性,孔喉粗,分选好,其孔隙结构好。

毛细管压力曲线上,曲线平坦段位置越低,说明集中的孔喉越粗;平坦段越长,说明孔喉的百分含量越大。

   ③饱和度中值压力:

非润湿相饱和度为50%时对应的毛细管压力(Pc50%),与之对应的喉道半径称为饱和度中值喉道半径(r50)。

Pc50%越低,r50越大,则孔隙结构好。

④最小非饱和的孔隙体积百分数(Smin%):

当注入汞的压力达到仪器的最高压力时,仍没有被汞侵入的孔隙体积百分数。

一般将小于0.04μm的孔隙称为束缚孔隙。

束缚孔隙含量愈大,储集层渗透性能越差。

2.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有哪些?

影响碎屑岩储集层物性的地质条件。

(简述碎屑岩储集层的主要孔隙类型及影响储油物性的因素。

碎屑岩孔隙类型分为5种类型:

1粒间孔隙:

一般为原生孔隙。

其孔隙度随埋深的增加有所降低,但降低的速度比粘土岩慢得多。

2特大孔隙:

按Schmidt标准,超过相邻颗粒直径1.2倍的孔隙属特大孔隙。

多数为次生孔隙。

3铸模孔隙:

是指砂岩中具有一定特征几何形状的介壳碎屑、碳酸盐粒屑、结晶矿物(盐、石膏、菱铁矿)被溶蚀后,保持原组构外形的那些孔隙。

属于一种溶蚀的次生孔隙。

4组分内孔隙:

一切组分,如颗粒、杂基、胶结物内出现的孔隙。

可以是原生的(沉积的和沉积前),也可以是后生的(成岩过程及其后新生的)。

5裂缝:

砂岩中裂缝较为次要,但如果沿裂缝发生较强烈的溶蚀作用时,它的作用就十分重要。

影响碎屑岩储集层储集性的因素:

1、沉积作用对砂岩储层原生孔隙发育的影响

(1)矿物成分对原生孔隙的影响

   矿物成份主要以石英、长石、云母。

矿物成份对储集物性的影响主要视以下两个方面:

   矿物的润湿性:

润湿性强,亲水的矿物,表面束缚薄膜较厚,缩小孔隙空间,渗透性变差。

   矿物的抗风化能力:

抗风化能力弱,易风化成粘土矿物充填孔隙或表面形成风化层减小孔隙空间。

因此,长石砂岩较石英砂岩物性差。

除长石外,其它颗粒矿物成份对物性影响不大。

(2)碎屑颗粒的粒度和分选程度

A:

孔隙度随粒径加大而减小。

渗透率随粒径增大而增大。

B:

颗粒的分选程度越好,孔隙度和渗透率也越大

(3)杂基含量对原生孔隙的影响

杂基:

指颗粒直径小于0.0315mm的非化学沉淀颗粒。

代表沉积环境能量,在沉积作用的影响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杂基含量。

杂基含量高,一般代表分选差,平均粒径也较小,喉道小,多为杂基支撑,孔隙结构差,其孔隙、渗透性也差。

2、成岩后生作用对砂岩储层物性的影响

A.压实作用:

包括早期的机械压实和晚期的化学压溶作用。

压实作用结果使原生孔隙度降低。

B.胶结作用:

胶结物的含量、成份、类型对储集性有影响。

含量高,粒间孔隙被充填,减少原生孔隙,连通性变差,物性变差。

泥质、钙-泥质胶结的岩石较松,物性较好;纯钙质、硅质或铁质胶结的岩石致密,物性差。

胶结类型由接触式→接触→孔隙式→孔隙→基底式→基底式物性逐渐变差。

C.溶解作用:

粗粒、孔隙水多或含有有机酸的砂岩,能溶解孔喉中的碳酸盐、硫酸盐、硅酸盐,改善储层物性。

D.交代作用和重结晶作用:

物性的改变要视被交代物和重结晶结果而定。

3.碎屑岩储集层的沉积环境(储集体类型)及分布。

碎屑岩储集层的形成和分布,受古沉积条件及古构造条件的控制。

一个沉积盆地内碎屑岩储集层发育情况,受沉积旋回的控制,一般在一个完整旋回的中后期所沉积的砂质岩,分布广,厚度大,储集物性好,常常形成良好的碎屑岩储集层。

古构造条件对碎屑岩储集层的形成和分布也有影响。

一般在盆地的斜坡带,碎屑物质经过机械分异作用,颗粒较均匀,圆度好,胶结物含量少,储集物性甚佳。

在水下大型古隆起的顶部和翼部,由于湖水的冲洗作用,形成物性良好的碎屑岩储集层。

横向上碎屑岩储集层的分布主要是受沉积环境的控制,主要分布于砂岩体中。

碎屑岩储集层多分布在陆相沉积环境,从剥蚀区到湖中有①冲积扇砂砾岩体②河流砂岩体③三角洲砂岩体④湖泊砂岩体⑤滨海砂岩体⑥浊流砂岩体⑦风成砂岩体

4.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有哪些?

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依形态可分为孔、洞和缝。

孔、洞为主要的储集空间,裂缝为主要的渗滤通道。

根据成因可将其分为以下两大类:

A:

原生孔隙,包括①粒间孔隙②粒内孔隙③生物骨架孔隙④生物钻空孔隙⑤鸟眼孔隙

B:

次生孔隙,包括①晶间孔隙②角砾孔隙③溶蚀孔隙④裂缝

5.碳酸盐岩储集层按储集空间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其物性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碳酸盐岩储集层的类型

根据碳酸盐岩储集层储集空间的类型来划分,可将储集层类型分为:

   1.孔隙型储集层(包括孔隙-裂缝性)

   岩性:

主要为颗粒石灰岩:

鲕粒、碎屑、生物碎屑、粒晶灰岩及白云岩等。

   储集空间:

原生和次生的粒间、粒内、晶间孔隙发育;裂缝次之。

   2.溶蚀型储集层

   储集空间:

以溶蚀孔隙、洞,连成一个洞穴系统。

   分布:

不整合面及大断裂带附近。

特别是古风化壳、古岩溶带。

   3.裂缝型储集层

   岩性:

主要为白云岩、白云岩化灰岩。

   储集空间:

裂缝为主,尤其纵横交错构成的裂缝网。

其特征是:

岩性测定其物性极低,与油气实际产能不适应。

   4.复合型储集层

   储集空间:

孔、洞、缝同时或出现两种。

有利于形成储量大、产量高的大型油气田。

影响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因素

由于碳酸盐岩储集层储集空间多样,尤其是次生改造作用,使得其物性的影响因素及分布规律较为复杂,要视不同的储集层类型而不同。

A:

孔隙型储集层储集空间多以原生粒间-晶间孔隙为主,影响其发育的因素取决于原来岩石的沉积特征(沉积环境),即类似于碎屑岩储集层,其孔隙度、渗透率大小与粒度、分选、磨圆、杂基含量以及造礁生物发育程度。

B:

溶蚀型储集层以溶蚀孔隙,溶洞为主,发育的影响因素取决于岩石本身的抗溶能力和地下水的溶解能力。

C:

裂缝型储集层储集空间以裂缝为主,尤其纵横交错的裂缝网,其发育的程度受岩性,构造的影响。

   

6.述碎屑岩储层和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及物性影响因素的区别。

碳酸盐岩与碎屑岩相比,由于其化学性质不稳定,容易遭受剧烈的次生变化,通常经受更为复杂的沉积环境及沉积后的变化。

有以下几点区别:

1.碳酸盐岩储集层储集空间的大小、形状变化很大,其原始孔隙度很大而最终孔隙度却较低。

因易产生次生变化所决定。

2.碳酸盐岩储集层储集空间的分布与岩石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变化很大。

以粒间孔等原生孔隙为主的碳酸盐岩储层其空间分布受岩石结构控制,而以次生孔隙为主的碳酸盐岩储层其储集空间分布与岩石结构特征无关系或关系不密切。

3.碳酸盐岩储集层储集空间多样,且后生作用复杂。

构成孔、洞、缝复合的孔隙空间系统。

4.碳酸盐岩储集层孔隙度与渗透率无明显关系。

孔隙大小主要影响孔隙容积。

总之,碳酸盐岩储层的主要特点:

储集空间发育具不均一性或突变性,也称各向异性。

7.简述盖层封闭作用的主要机理。

盖层:

指在储集层的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

盖层较致密,岩石孔径小,渗透性差;无或少开启裂缝,即使产生裂缝,由于其可塑性好,也容易弥合成为闭合裂缝;盖层具较高的排替压力;异常压力带也能阻止油气向上逸散而成为盖层。

第三章

1.简述度量圈闭和油气藏的参数。

      

圈闭的大小,主要是由圈闭的有效容积确定的。

它表示能容纳油气的最大体积,是评价圈闭的重要参数之一。

一个圈闭的有效容积,取决于闭合面积、闭合高、储集层的有效厚度和有效孔隙度等参数。

   

2.简述圈闭、油气藏类型划分的依据及主要类型。

圈闭的分类就是以起主导作用的封闭因素为基础,结合储集层的特点而制定的。

可将圈闭分为:

构造、地层、水动力和复合圈闭四大类。

各大类可根据储集层上倾方向的具体封闭因素,结合储层特征,进一步划分出若干亚类。

3.试述背斜油气藏的成因类型及特征。

背斜圈闭和油气藏根据其构造成因机理有以下五种类型:

(1)褶皱作用形成的背斜圈闭和油气藏:

(2)与基底活动有关的背斜圈闭和油气藏:

(3)与同生断层有关的逆牵引背斜圈闭和油气藏:

(4)与塑性流动物质有关的背斜圈闭和油气藏:

(5)与剥蚀作用及压实作用有关的差异压实背斜和油气藏:

4.断层油气藏形成的机理、基本特征和主要类型。

断层圈闭是指沿储集层上倾方向受断层遮挡所形成的圈闭,聚集油气后即成为断层油气藏。

断层油气藏的基本特征主要是沿断层附近储集层因岩层被挤压破裂而渗透性变好;断层的发育使油气藏复杂化,构造断裂带内的油气藏被断层切割为许多断块,分隔性强,各断块内含油层位、含油高度、含油面积很不一致;油气常富集在断层靠油源一侧。

根据断层与储集层的平面组合关系,可将断层圈闭分为以下四种基本类型:

1、弯曲或交错断层与单斜构造结合组成的圈闭和油气藏。

2、三个或更多断层与单斜或弯曲岩层结合形成的断层或断块圈闭和油气藏。

3、单一断层与褶曲(背斜的一部分)结合形成的断层圈闭和油气藏。

4、逆和逆掩断层与背斜的一部分结合形成的逆(或逆掩)断层圈闭和油气藏。

5.论述断层封闭的因素及其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断层在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时期或者同一断层在不同的位置,常起着封闭或通道两种截然相反的作用。

对油气藏的形成至关重要。

封闭作用是指由于断层的存在,使油气在纵、横向上都被密封而不致逸散,其结果是形成油气藏。

断层是否起封闭作用取决于断层本是否封闭和断层两盘岩性的接触关系。

断层本身的封闭性决定于断层带的紧密程度,它与断层的性质、断层角砾岩和断层泥是否存在以及断层带中流体的情况有关。

   断层横向上是否封闭则取决于断距的大小及断层两盘岩性的接触关系。

6.试述地层油气藏类型、特点及其分布。

由于储集层的岩性在横向上发生变化或地层层序产生沉积中断被非渗透性岩层所封闭而形成的闭合油气低势区称地层圈闭,在其中聚集了烃类之后则称为地层油气藏。

地层圈闭的形成是由于沉积条件的改变,储集层岩性岩相的变化,或者储集层上、下不整合接触的结果,这种变化可以是突变的,也可以是渐变的;可以是局限的,也可以是区域的。

与构造因素有一定的联系。

但是,控制地层圈闭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则仍然是沉积条件的改变。

地层圈闭根据形成机理的不同可进一步分为:

岩性圈闭,不整合圈闭和礁型圈闭

7.简述岩性油气藏的主要类型及形成的沉积背景。

根据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机理可将岩性油气藏分为两种类型:

沉积圈闭,它包括透镜型岩性圈闭和上倾尖灭型岩性圈闭。

成岩圈闭,它包括储集层部分变为非渗透遮挡和非储集层部分变为渗透性储集体而形成的圈闭。

碎屑岩透镜体岩性油气藏主要发育在岸带附近,常见的有河道砂体、三角洲分流砂体,沿岸带分布的河口坝、堡坝砂体。

8.试述古潜山油气藏与基岩油气藏的异同点。

古潜山油气藏:

是由长期遭受风化剥蚀的古地形突起被上覆不渗透岩层所覆盖形成圈闭条件,油气聚集其中而形成的。

基岩油气藏:

指油气储集于沉积岩基底结晶岩系中的油气藏。

实际上它是属于特殊类型的古潜山油气藏。

其储集空间、运移通道、油气藏特征均与古潜山油气藏相同,它与古潜山油气藏的区别主要在于:

①、储集层类型,古潜山为沉积岩裂缝、溶蚀孔洞为主要的储集空间;基岩油气藏为变质结晶岩,构造运动和风化作用产生的裂缝为其主要的储集空间。

②、油气来源,古潜山油气藏油气可来源于比潜山时代新的生油岩,也有与潜山同时代或比潜山老的生油岩;而基岩油气藏的油气只能来源于不整合面以上的沉积岩系的生油岩,不可能来源于基岩下面的生油岩。

9.水动力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原理。

油、气、水都是流体,在地层中的流动要遵循流体力学规律,流体势的作用使流体在各自的力场作用下流向各自的低势区,如果油或气的低势区构成封闭就形成水动力圈闭。

油气在其中能够聚集,油水界面顺水流方向发生倾斜。

水动力的作用可在多种情况下形成油气聚集,产生各种类型的水动力圈闭。

第四章油气生成与烃源岩

1.沉积有机质的生化组成主要有哪些?

对成油最有利的生化组成是什么?

  

对沉积有机质来源提供最多的生化组成是脂类化合物、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木质素。

类脂物质的特征是抗腐力较强,能在各种地质条件下保存起来,其元素组成和分子结构也最接近于石油烃,被认为是生成油气的主要原始物质。

        

2.按化学分类,干酪根可分为几种类型?

简述其化学组成特征。

Ⅰ型干酪根:

称腐泥型,富含脂肪族结构,富氢贫氧,H/C高,一般为1.5~1.7,而O/C低,一般小于0.1,生烃潜力为0.4~0.7。

Ⅱ型干酪根:

富含脂肪链及饱和环烷烃,也含有多环芳香烃及杂原子官能团。

H/C较高,约1.3~1.5,O/C较低,约0.1~0.2,生烃潜力为0.3~0.5。

Ⅲ型干酪根:

称腐殖型。

富含多芳香核和含氧基团。

H/C低,通常小于1.0,而O/C高,可达0.2~0.3,生烃潜力为0.1~0.2。

3.论述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现代模式及其勘探意义。

(试述)  

干酪根成烃演化机制分三个阶段:

成岩作用阶段——未成熟阶段,深成作用阶段——成熟阶段,变质作用阶段——过成熟阶段。

 1、成岩作用阶段—未成熟阶段:

从沉积有机质被埋藏开始至门限深度为止。

鉴别指标:

Ro小于0.5%。

2、深成作用阶段—成熟阶段:

有机质演化的门限值开始至生成石油和湿气结束为止,Ro为0.5~2.0%。

   3、准变质作用阶段—过成熟阶段:

石油潜力枯竭,`只能在热解作用下形成高温甲烷。

Ro>2.0%。

 

4.试述有机质成烃的主要控制因素。

(简述时间—温度指数(TTI)的理论依据、方法及其应用。

有机质演化过程主要是一个生物化学和化学作用的过程,影响其演化的因素很多,有温度、时间、细菌、催化 剂和压力等因素,其中起主要控制作用的因素是温度和时间。

  1、温度:

化学动力学定律的一级反应方程:

-dc/dt=KC,速度常数k由阿氏方程求得:

k=Ae-E/RT,E:

为活化能,与键强度成正比,同温下,E越大,反应越慢;只有超过E值,才能反应,相应的温度为门限温度,与有机质类型有关。

T:

为绝对温度,决定其活化分子数和碰撞几率,同活化能条件下,温度增高,速度增加。

A:

为频率因子。

R:

气体常数。

   2、时间:

lnt=(E/R)*(1/T)-b,反应时间的对数与反应温度成反比,表明反应温度和时间可互补。

  从以上化学定律的原理可以得出:

①有机质在反应过程中,温度起决定作用,时间有补偿作用;②时间的补偿是有限的,温度所产生的热量应超过活化能E。

③压力大阻碍有机质转化,但影响不大。

因此,门限温度的高低取决于有机质类型,Ⅰ型<Ⅱ型<Ⅲ型;而门限深度的大小取决于地温梯度,地温梯度高,门限深度低。

5.试述有利于油气生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和岩相古地理环境(地质条件)。

为了确保有机质不断堆积、长期处于还原环境,并提供足够的热能供有机质热解需要,地壳必须有一个长期持续下沉,以及沉积物得到相应补偿的构造环境。

只有盆地的下降速度与沉积速度大致相当时有机质才有可能大量堆积和保存,才有利于有机质转化为油气。

这种大地构造环境主要分布在:

板块的边缘活动带,板块内部的裂谷、坳陷,造山带的前陆盆地、山间盆地。

二、岩相古地理环境

   海相环境:

滨海、浅海大陆架、大陆坡、深海平原

   浅海大陆架:

阳光、温度适宜,生物繁盛,并接受河流搬运来的大量陆源有机质,有机质异常丰富的聚集。

有机质的大量存在,消耗水中的氧,形成还原环境,保证了剩余有机质和新补充的有机质免受分解破坏。

大陆架上的泻湖、海湾以及闭塞的深海盆地等也是良好的低能还原环境,既有利于有机质的堆积,又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是良好的生油区。

   陆相环境:

滨湖—沼泽区、浅湖区、半深湖区、深湖

  半深湖区、深湖:

水体较深,水体表层处于动荡回流状态,其底部水流停滞,由于水底有机质的分解,氧气

又得不到及时补充,便形成稳定的还原环境,是有利的生油区。

  这种大地构造环境主要分布在:

板块的边缘活动带,板块内部的裂谷、坳陷,造山带的前陆盆地、山间盆地。

 

6.天然气可划分哪些成因类型?

有哪些特征?

天然气按成因可分为四种类型:

生物成因气、油型气、煤型气和无机成因。

1、生物成因气的特征:

1)化学组成:

甲烷含量大于98%,重烃含量一般小于1%,少量的N2和CO2,为典型的干气。

2)δ13C值,一般为–55~-90‰。

2、油型气的特征:

1)化学组成:

重烃含量大于5%,最高可达40~50%(石油和凝析气阶段);过成熟气以甲烷为主,重烃气一般小于2%。

(2)δ13C值:

随着成熟度的增高而增大,由石油伴生气的-55~-40‰到凝析油伴生气的-45~-30‰再到干气为≥-35‰。

3、煤型气的特征:

1)化学组成:

重烃含量可达10%以上,甲烷一般占70%~95%;非烃CO2量最大,N2次之,H2S最少。

2)δ13C值:

一般为-41.‰~-24.9‰。

4、无机成因气的特征:

化学组成甲烷占优势,非烃含量较高;δ13C值大于-20‰。

  

7.评价生油岩质量的主要指标。

1岩性特征是确定生油岩最简便、最直观的标志。

2烃源岩的有机地球化学指标

   有机质丰度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