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藏宋代瓷器欣赏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43633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故宫藏宋代瓷器欣赏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故宫藏宋代瓷器欣赏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故宫藏宋代瓷器欣赏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故宫藏宋代瓷器欣赏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故宫藏宋代瓷器欣赏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故宫藏宋代瓷器欣赏二.docx

《故宫藏宋代瓷器欣赏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宫藏宋代瓷器欣赏二.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故宫藏宋代瓷器欣赏二.docx

故宫藏宋代瓷器欣赏二

故宫藏宋代瓷器欣赏

(二)

 宋代部分建阳窑黑釉盏黑釉盏,宋,高7.5cm,口18cm,底径5cm。

  器口外撇,斜壁,浅圈足。

通体施黑釉,釉面呈现黑、褐相间的兔毫纹,满釉至底足,器外口沿釉色呈黑黄褐色。

  此盏口径较大,线条流畅,造型十分优美。

虽然它的胎、釉、造型都与建阳窑黑釉盏明显不同,例如,前者胎为白色,而后者为紫黑色胎,但它仍属于建阳窑类型器物。

宋代黑釉茶盏以福建建阳窑烧制的产品最为著名,烧造量也很大,其他地区如四川、山西、江西、河北、河南等地也有烧制。

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盒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盒,宋,通高3.4cm,口径5.2cm,底径4.8cm。

  盒呈菊瓣形,子母口,平底,造型精巧别致。

盖面印有密集的锦纹,纹饰模糊不清。

盒里外施青白釉,施釉不到底,露胎。

外底印有“蔡家盒子记”。

  带铭记的盒子在宋代景德镇窑的产品中比较常见,是不同的作坊在各自产品上所作的标记,以起到广告宣传的作用,一般均为印在盒子外底的“×家盒子记”阳文一行款,而且“盒”均写作“合”。

目前已发现的有“段、许、蔡、吴、汪、蓝、朱、徐、程、张、余、陈、潘”等13家。

这种带作坊名称标记的青白瓷盒在国内外均有出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商品竞争之激烈。

哥窑碗哥窑碗,高7.5cm,口径19.8cm,足径5.6cm。

  碗敞口,弧壁,浅圈足。

里外满饰青釉,釉厚润如脂。

釉面布满细碎的开片纹,深浅不一,如网如织,深纹片呈黑色,浅纹片呈黄色,俗称“金丝铁线”纹。

钧窑玫瑰紫釉长方花盆钧窑玫瑰紫釉长方花盆,宋,高15cm,口纵20cm,口横16.5cm,足纵13.4cm,足横10cm。

  花盆长方体。

广口委角,折沿,斜直壁,平底,四云头足。

通体施天青色和玫瑰紫色釉。

釉面呈现“蚯蚓走泥纹”。

底有5孔,外底施酱色釉,并刻有数目字“十”。

  此花盆虽小,但胎体厚重,造型古朴大方,釉色典雅润泽,边角利用微曲的弧线作过渡,有柔和舒适的美感。

  花盆为钧窑瓷器中的重要品种,是当时为满足皇宫需要按照宫廷出样设计和烧成的。

钧窑鼓式三足洗钧窑鼓钉三足洗,宋,高9.2cm,口径24.3cm,足距16cm。

  洗敞口,浅弧壁,外壁口沿下和近底部均装饰鼓钉一周,分别为21枚和18枚。

平底,下承以三个如意头形足。

外底刻有标明器物大小的数目字“一”。

通体内外施釉,内施天青色釉,青中泛白;外壁釉色蓝中泛紫,绚丽夺目。

  鼓钉洗是钧窑瓷器中常见的造型品种,这种富于装饰性的器物配以如意头形足活泼轻巧,匠心独具。

此为宋代宫廷陈设用瓷。

吉州窑黑釉剪纸贴花三凤纹碗吉州窑黑釉剪纸贴花三凤纹碗,高6.8cm,口径16.4cm,足径4.9cm。

  碗撇口,弧腹,瘦底,圈足。

通体施黑釉,外壁施釉不到底,且用黄褐色釉随意点洒成大小不一的斑点。

碗心微凸,饰梅花一朵,内壁上饰三只凤凰,似在相逐飞舞。

  宋代饮茶、斗茶之风盛行,黑色茶盏受到斗茶者的喜爱,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称:

“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

”故全国兴起了不少烧黑瓷的瓷窑,其中以福建的建窑和江西的吉州窑最为著名。

吉州窑工匠运用民间剪纸的手法,把凤凰灵动飘逸的形象生动传神地展现在这件瓷碗上,新颖别致,极具图案装饰效果。

耀州窑印花碗耀州窑印花碗,宋,高5.1cm,口径13.2cm,足径4.1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

内外施青黄釉。

碗心模印菊花一朵,内、外壁分别采用剔刻放射性线条的方式表现菊瓣图案。

  菊花及各种花卉是耀州窑十分常见的装饰题材。

此碗独到之处在于它采用特有的犀利刀法将抽象的菊花花瓣与形象的菊花花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简捷明快的图案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

建阳窑黑釉兔毫盏建阳窑黑釉兔毫盏,宋,高9.6cm,口径16.2cm,足径4.9cm。

  器口内敛,腹部渐收,底圈足。

通体施黑釉,盏里施满釉,盏外施釉不到底,露胎处呈黑色。

器里外口沿釉色呈黄褐色,下腹部呈黑色,外壁垂釉形成滴珠状。

  此茶盏为宋代典型的福建建阳窑器物。

北宋时期因宫廷盛行斗茶之风,所以这种胎体厚重、釉色漆黑似铁的茶盏流行一时。

在这种茶盏的黑色釉面上有呈放射状的黄褐色条纹,似兔身上的皮毛,俗称“兔毫纹”,兔毫纹属于结晶釉的一种。

除“兔毫纹”盏外,建阳窑还生产“油滴纹”盏,这些黑釉盏都是宋代著名的茶具品种。

越窑青釉瓜棱执壶

越窑青釉瓜棱执壶,宋,高23cm,口径12.5cm,足径9.1cm。

  执壶撇口,直颈,四瓣瓜棱形椭圆腹,一侧置弯曲的长流,另一侧置曲柄,流与柄之间有双条形系,圈足。

外底刻有“太平戊寅”四字。

通体施青绿色釉。

“太平戊寅”即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

  这是一件带有明确纪年的瓷器,为越窑瓷器的断代提供了标准器。

此执壶反映了北宋早期越窑执壶的特征,如四瓣瓜棱形腹、壶流较短等,为研究越窑执壶的演变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吉州窑玳瑁釉罐吉州窑玳瑁釉罐,宋,高11cm,口径12cm,足径3.2cm。

  罐唇口,短颈,鼓腹,浅圈足。

罐外壁施玳瑁釉,罐内及底部素胎无釉。

  此器外壁黑色的地釉和姿态各异的黄褐色斑纹,与天然玳瑁极为相似,别具一番情趣。

  玳瑁釉是一种窑变釉。

其作法是在器物上先施一种氧化铁含量较高的釉料,然后再随意甩洒一种氧化铁含量较低的釉料,烧成时产生交融、流淌,千变万化,惹人喜爱。

玳瑁釉是吉州窑瓷器上常见的一种釉,以这种釉装饰的瓷器主要有瓶、罐、炉、碗等。

景德镇窑青白釉双鱼碗景德镇窑青白釉双鱼碗,宋,高5.9cm,口径18cm,足径6.8cm。

  碗敞口,口沿因覆烧形成较宽的芒口,斜腹壁,圈足。

通体施青白釉,釉色青中透白。

内壁六条线出筋,碗心处刻划双鱼水波纹,刀法犀利流畅。

外壁光素。

  此器造型规整,胎体轻薄,釉色光润。

盘心所刻划的两条小鱼在青色的釉面衬托下仿佛在清澈的湖水中游弋嬉戏,形态自然逼真,艺术感染力极强。

  景德镇窑位于江西景德镇,创烧于五代,主要烧白瓷与青瓷。

宋代该窑的制瓷技术更趋成熟,规模与产品质量有了很大的发展与提高,元明两代不断出现创新产品,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青白瓷,因釉色介于青白之间,白中闪青,青中闪白,故名,是景德镇湖田窑在北宋初、中期独创的釉色品种。

因青白釉的釉质中含有微量的铁质,釉色白中泛青,釉层细薄晶莹,具有温润如玉的艺术效果,成为南方青白瓷中的一枝奇葩。

江西九江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纪年墓出土的青白釉钵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青白瓷品,因其质感如青白玉,胎质细洁,釉色青莹,光照见影,故晚清以后又称之为“影青”。

南宋词人李清照《醉花荫》中有“玉枕纱厨”之词句,“玉枕”即指色质如青玉一样的青白瓷枕。

福清窑黑釉盏福清窑黑釉盏,宋,高6.5cm,口径12.5cm,足径4.5cm。

  盏敞口,深腹,圈足。

内外施黑釉,釉色均匀,釉面呈现出细丝状条纹,仿如小兔的毫毛一般,故称“兔毫”纹。

口沿处失釉呈酱色,外壁施釉不到底,釉厚凝聚处呈泪痕状,近足处及足底素胎无釉。

  我国是茶的故乡,早在三国时期民间就有饮茶的习俗,至宋代饮茶之风盛行,上至宫廷,下至平民,无不喜好饮茶。

王安石在《议茶法》中称:

“茶之为民用,等于料盐,不可一日以无。

”当时斗茶之风颇盛。

宋代的茶叶通常制成半发酵的膏饼,饮用前先把膏饼碾成细末放在茶盏内,再沏以沸水,水面会沸起一层白沫。

斗茶者先要斗其茶色,以青白为胜。

其次斗其水痕,以茶汤在茶盏周围沾染一圈茶痕,先退去者为负。

黑釉茶盏衬托白色茶沫最适宜斗茶,因而受到斗茶者的喜爱。

南、北方瓷窑大量烧制黑釉茶盏,尤以福建北部地区最为突出,福建建窑黑釉茶盏一度曾为宫廷御用。

  此器为福建福清窑烧造。

福清窑黑釉茶盏釉色漆黑光亮,兔毫纹向外放射,极为美观。

黄釉黑彩竹纹瓶黄釉黑彩竹纹瓶,宋,高29.8cm,口径5.3cm,足径8.2cm。

  瓶小口出沿,短颈,丰肩,鼓腹,腹下收敛,瘦足。

胎呈粉白色,胎上施一层化妆土。

肩与足部以黑彩描绘相间的弦纹和波纹,腹部画竹纹,竹叶以单笔绘成,大而参差,简朴生动。

通体施褐黄釉。

  此瓶之黑彩覆于褐黄釉下,呈现出与磁州窑白地黑彩器不同的艺术效果。

梅瓶在宋、金、元时期的北方磁州窑、山西介休窑等地许多窑口均有烧造,但此种在褐黄釉下绘黑彩竹纹的梅瓶并不多见。

此瓶应为盛酒用具。

耀州窑青釉药王塑像耀州窑青釉药王塑像,高45.0cm,底径10.5cm。

  这是一尊宋代耀州窑烧造的青釉塑像,塑造一中等身材的伫立男像。

其形像昂首挺胸,双目炯炯有神,平视前方,两腮微鼓,双唇紧闭,神态安详。

头戴蝴蝶结饰物,身披由树叶缀连而成的长衣,左手托宝瓶,右手执草叶于胸前,腰间系一布带,赤足立于圆托上。

通体罩青中略带黄色之釉。

  虽然像上未标注姓名,但塑造的应是人们崇拜为“药王”的孙思邈。

中国医学史上被尊称为“药王”者虽有多人,但唯有孙思邈享誉最广,影响最大,受到医学界和民间的广泛推崇,为他举办纪念活动也最为经常。

孙氏是陕西耀县人,耀县紧临铜川,大名鼎鼎的孙思邈自然会成为宋代耀州窑工匠的创作素材。

据说铜川旧有药王庙,庙中供奉孙思邈像。

定窑白釉刻花直颈瓶定窑白釉刻花直颈瓶,宋,高22cm,口径5.5cm,足径6.4cm。

  瓶平口外折,颈细长,圆腹,高圈足外撇。

腹部刻螭龙穿花纹饰。

  此瓶造型优美,胎体洁白,螭龙纹刻划得矫健生动,刀工遒劲有力,线条自然清晰,为定窑的上乘佳作。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钧窑月白釉出戟尊,宋,高32.6cm,口径26cm,足径21cm。

  尊的造型仿古代青铜器式样,喇叭形口,扁鼓形腹,圈足外撇。

颈、腹、足之四面均塑贴条形方棱,俗称“出戟”。

通体施月白色釉,釉内气泡密集,釉面有棕眼。

器身边棱处因高温烧成时釉层熔融垂流,致使釉层变薄,映现出胎骨呈黄褐色。

圈足内壁刻划数目字“三”。

  此尊风格古朴、庄重,为宋代宫廷使用的典型陈设用瓷。

  传世钧窑器物的底部多刻有“一”到“十”不同的数目字,其意义历来有不同的解释。

据现存实物证明,器底所刻数字越小,器形越大。

  在宋代钧窑瓷器的传世品中,以各式花盆和花盆托最为多见,出戟尊则较少。

目前全世界所见仅约10件左右,除此件以外,还有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宋代钧窑月白釉出戟尊、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代钧窑丁香紫釉出戟尊等。

当阳峪窑剔花缸当阳峪窑剔花缸,宋,高34.5cm,口径16cm,足径12.6cm。

  缸唇口,溜肩,深腹,圈足。

灰褐胎,施白色化妆土。

外壁通体以剔花装饰,器口至腹部共剔纹饰5层,依次为花叶纹、回纹、缠枝牡丹、回纹、花叶纹。

  此罐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纹饰繁缛生动。

  剔花瓷器的做法是先在灰褐色胎上施一层洁白的化妆土,划出纹样,再将花纹以外的地子上的白色化妆土剔掉,露出灰褐色胎,形成深色地子衬托白色花纹的装饰效果。

宋、金时期,我国北方山西、河北、河南的一些瓷窑为了解决当地制瓷原料不够纯净给瓷器生产带来的弊端,另辟装饰蹊径,大量采用剔花装饰,其中以河南当阳峪窑的产品最受人称道。

余杭窑青釉菊花小盒余杭窑青釉菊花小盒,宋,高4.1cm,口径4.9cm,足径2.8cm。

  盒扁圆形,分盖及身两部分。

盖面隆起,中央突起圆形台阶一层,圆珠钮。

盖面刻划菊花纹,圆形盖钮仿如菊花的花蕊。

盒身直口,直腹,腹下折收,浅圈足。

盒通体施青釉,釉面匀净,有细碎的纹片。

  瓷盒在唐代已出现,南宋时各地瓷窑无不烧造,造型多样,有莲瓣盒、菊瓣盒、八方盒、瓜式盒等等,其用途多作为古代妇女梳妆的用具。

此器小巧精致,刻花线条纤细圆润,奔放有力,寥寥数笔即刻划出一朵盛开的菊花,使素静的釉面增添了几许雅致的情趣。

官窑葵瓣洗窑葵瓣洗,高4.8cm,口径18.7cm,足径11.2cm。

  洗八瓣葵花式,斜直壁,折底,圈足。

通体施粉青釉,釉面开片,片纹交织如网。

足底边无釉,露铁黑色胎。

  宋代官窑瓷器与汝、哥、钧窑瓷器一样,特别注重釉色美。

其凝厚的釉层系采取先素烧坯体、然后多次施釉的方法完成的,釉层厚度往往大于坯体的厚度。

烧成过程中,选用优质木材作燃料,以保证窑内的温度和气氛。

官窑瓷器多为素面,既无精美的雕饰,又无艳彩描绘,多用凸凹直棱或弦纹为饰,在釉面自然优美的片纹点缀下颇显高贵典雅。

  此洗造型优美,釉层莹润如玉,在溢青流翠的釉面上片纹纵横交错,大片纹间又闪现条条小冰裂纹,构成优雅和谐的艺术整体。

定窑白釉印花缠枝牡丹莲花纹盘定窑白釉印花缠枝牡丹莲花纹盘,宋,高5.4cm,口径30.4cm,足径13.6cm。

  盘侈口,浅腹,圈足。

里口凸起弦纹2道。

盘以印花为饰,以回纹将盘内壁与内底界开,内底饰莲花、荷叶纹各5组,内壁饰缠枝牡丹2周,两层牡丹上下相错,排列有序。

盘内外施白釉,口沿因覆烧无釉而镶铜口,外壁可见旋痕及因釉水下流而产生的泪痕。

近足处有多处露胎,是为定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烧白瓷为主,细润光滑的釉面,白中微微闪黄。

装饰以印花、刻花、划花与剔花为代表,尤以印花技法为世人所称道。

这件印花缠枝牡丹莲花盘器型大而规整,印花繁缛,层次分明,线条流畅,纹饰清晰,充分显示出定窑印花品种的制作水平之高,是清宫旧藏的定窑器之珍品。

汝窑盘汝窑盘,宋,高3.5cm,口径19.3cm,足径12.6cm。

  盘口微撇,圈足外撇。

盘身满釉,开细碎纹片。

底有5个支烧钉痕,并刻有“寿成殿皇后阁”六字。

  此器制作工细,釉质纯净,开冰裂纹片,是宋代汝窑瓷器中的上品。

其题字表明此器为当时供奉宫廷的器物。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婴戏纹碗青白釉刻花婴戏纹碗,高6.7cm,口径20.8cm,足径6cm。

  碗敞口,浅腹,矮圈足。

里外均施青白釉,釉质莹润,足内无釉。

碗内刻划双婴戏莲纹,线条流畅,纹饰清晰。

  宋景德镇窑烧造的青白釉瓷以生产民间日用瓷为主,饮食具、酒具最多,盒类次之。

青白釉青中有白,白中闪青,以介于青白二色之间而名。

青白釉瓷胎体轻薄,所印、刻的花纹迎光透视,内外可见。

景德镇烧造青白釉瓷的窑厂很多,以湖田窑规模最大,其产品种类丰富,质量精良,最具代表性。

此碗即宋代景德镇湖田窑的一件代表作。

定窑白釉孩儿枕定窑白釉孩儿枕,宋,高18.3cm,长30cm,宽18.3cm。

  枕作孩儿伏卧于榻上状,以孩儿背作枕面。

孩儿两臂环抱垫起头部,右手持一绣球,两足交叉上跷。

身穿长袍,外罩坎肩,长衣下部印团花纹。

榻为长圆形,周边模印花纹,四面开光,其中一面开光内凸起螭龙,开光外为如意云头纹,相对的一面光素,其余两面亦为如意云头纹。

枕身釉呈牙白色。

底素胎,有两孔。

  定窑匠师独具匠心,将瓷枕塑造成一个天真、活泼可爱的男孩儿形象。

孩童眉清目秀,眼睛圆而有神,神情悠闲得意。

整件作品线条柔和流畅,细部的刻画极为生动传神,成为中国古代瓷器中的名品。

  古人喜欢使用玉枕、瓷枕,因为玉、瓷可以爽身怡神,甚至有“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的作用。

宋代瓷枕盛行,南北方瓷窑普遍烧造,种类繁多,造型丰富。

品种有白釉、白釉划花、白釉剔花、珍珠地划花、白釉黑花、黑釉、青釉、青白釉、黄釉、绿釉、三彩等。

造型有长方形、八方形、银锭形、腰圆形、如意形、虎形、狮形、孩儿形等。

吉州窑剪纸贴花小碗吉州窑剪纸贴花小碗,宋,高5.3cm,口径10.5cm,足径3.5cm。

  碗敞口,碗式较深,浅足露胎。

里外施两种釉,外施酱釉,点以浅黄色斑点,里为窑变花釉。

碗内壁饰3组酱色菱形开光式剪纸纹样。

  将民间剪纸贴花艺术直接运用到瓷器的装饰上是吉州窑匠师的创举。

钧窑天蓝釉鼓钉三足花盆托钧窑天蓝釉鼓钉三足花盆托,宋,高11.5cm,口径25.2cm,足距16.5cm。

  器口内敛,浅腹,坦底,以三云头形足相承。

近口沿处凸起一周弦纹,外口下及近底处各有鼓钉纹一周,上为23枚,下为19枚。

外底有一周支钉痕,其内有“一”字标记及清代造办处玉作匠人所刻“养心殿”、“长春书屋用”款识。

通体施天蓝色釉。

  钧窑之所以成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并成为北宋宫廷用瓷,一方面是因为钧瓷独特的釉色,另一方面是因为它那典雅端庄的造型。

此件天蓝釉鼓钉三足花盆托在造型、釉色上堪称宋钧瓷中的上乘。

钧窑天蓝釉红斑花瓣式碗钧窑天蓝釉红斑花瓣式碗,宋,高4.8cm,口径9.5cm,足径3.5cm。

  碗呈花瓣状。

口内敛,器里凸起、器外凹进10条棱线,将碗自然分成十花瓣形,圈足。

通体釉色为天蓝色,其上显现几块紫红斑块,上有铁质斑点结晶。

  此碗造型别致,宛如一朵盛开的花朵,妩媚多姿。

蓝、紫相间的釉色,又如同天空中飘浮的彩云。

  我国的瓷器在宋以前多以单一的青釉做装饰,钧红的烧制成功则开创了一个新境界。

虽然钧瓷所呈现的红色还杂以或深、或浅、或呈斑块状、或呈放射状的紫红色,并非纯正的红色,但它仍然是一个重大成就,对后来陶瓷发展产生过深刻影响,特别是为元、明、清各时期高温颜色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耀州窑青釉刻花莲花纹双耳瓶耀州窑青釉刻花莲花纹双耳瓶,宋,高24.5cm,口径5.5cm,足径9cm。

  瓶撇口,细颈,鼓腹,圈足。

颈两侧对称置龙耳,腹上部凸起弦纹4道,下部阴刻两朵莲花图案。

灰白胎。

釉色青绿。

  此造型的瓶式俗称“玉壶春瓶”。

纹饰立体感强,花叶阴阳向背分明,刀锋犀利,线条流畅,别具风格。

  耀州窑瓷器多为灰白胎,但多数器物透过青翠的釉层,使人感到的却是洁白、细腻的胎体,仿佛上釉前曾施一层化妆土,此件双耳瓶即为一例。

实际上这是由于胎土和釉料在烧成过程中产生化学反应,形成一层密合层所致,这种现象在河南临汝窑及钧窑产品中也可见到,这是由于它们使用的坩土所含成分相似所致。

官窑青釉蒜头瓶官窑青釉蒜头瓶,宋,高13.2cm,口径3.2cm,足径5.7cm。

  瓶直口,颈部细长,腹部由凹凸的棱线形成似蒜头状的形体,圈足。

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开片,开片较大且遍布器身。

  此瓶釉面肥厚润泽,闪现一种酥油般光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造型上也颇具特色,器身于稳重端庄中以凹凸变化的棱线突出其精巧。

官窑青釉方花盆官窑青釉方花盆,宋,高9.2cm,口边长15.3cm,足边长13.0cm。

  花盆呈长方体形,敞口,器口镶铜,直壁,平底中央开有一渗水圆孔。

器底承以四矮足,底足露胎处呈黑褐色,俗称“铁足”。

通体施粉青色釉,釉面开片,开片较大,裂纹遍布器身。

  此盆造型规整,釉色青润。

  宋代官窑、哥窑和龙泉窑的器物,往往在足部无釉处为黑褐色,即所谓“铁足”。

成因是此类器物胎骨含铁量特高,在还原作用较强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现此色。

哥窑青釉贯耳瓶哥窑青釉贯耳瓶,宋,高11.5cm,口径2.5cm,足径4.2cm。

  瓶直口,长颈,扁圆腹,圈足。

口沿两侧对称置贯耳。

通体施米黄色釉,釉面开细碎片纹。

  此瓶在造型上摹仿西周青铜礼器。

口耳相连的曲线增加了口部力度,与扁圆形腹部上下呼应,构成视觉上的均衡,给人以稳重之感。

通身细碎开片,静穆、优美。

哥窑青釉葵瓣口盘哥窑青釉葵瓣口盘,宋,高4.1cm,口径20.2cm,足径7.5cm。

  盘呈六瓣葵花式,浅腹,坦底。

腹壁向里凸出6道棱线,圈足亦随腹壁起伏变化。

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开细碎片纹。

圈足露胎处呈黑褐色。

  此盘造型优雅、大方,线条富于变化,为哥窑的代表作品。

  宋代官窑、哥窑和龙泉窑的器物,往往在足部无釉处为黑褐色,即所谓“铁足”。

成因是此类器物胎骨含铁量特高,在还原作用较强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现此色。

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唾盂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唾盂,宋,高7.4cm,口径17.8cm,足径4.6cm。

  唾盂上部形状如盘,口内敛,中部束腰,下部形如圆盒底部,浅圈足。

通体施白釉,釉呈牙白色,底部无釉。

器盘部位刻划折枝花卉。

  此器造型端正,胎细腻坚硬,釉质,细润光滑,是定窑瓷器中的佳品。

  目前所见唾盂多为宋代品种,当时南北方各窑普遍烧造。

此件白釉刻花唾盂,造型精致,釉色纯正,是不可多得的定窑白瓷精品。

定窑白釉刻花牡丹纹盘

定窑白釉刻花牡丹纹盘,宋,高3.1cm,口径26.7cm,足径18.1cm。

  盘折沿,浅腹,浅圈足。

通体施白釉,器口无釉,镶铜口。

近口沿处刻划卷草纹一周,内底刻划缠枝牡丹纹,其上结两朵牡丹花,花心相对。

  此件作品所刻主题花卉枝干矫健,花朵丰满,配在温润晶莹的白色釉面上典雅优美,是定窑刻花白瓷的代表作品。

  定窑烧造白瓷始于唐代,虽然唐代以邢窑白瓷最负盛名,但定窑白瓷精品堪与邢瓷相媲美。

到了宋代定盛而邢衰,人们遂只知有“定”而不知有“邢”了。

定窑白瓷之所以能够取代邢窑白瓷显赫于天下,一方面是由于它在色调上属于暖白色,细薄润滑的釉面白中微闪黄,给人以温润恬静的美感;另一方面定窑白瓷上运用了印花、刻花、划花等装饰技法,将白瓷从素白装饰推向一个新阶段。

元代刘祁在《归潜志》一书中曾有”定窑花瓷瓯,颜色天下白”的赞誉。

  定窑瓷器的烧造主要采用覆烧法,就是将器皿反扣着焙烧,因此口沿无釉,露出瓷胎,这种现象谓之“芒口”。

采用覆烧法可以提高产量,降低成本。

瓷器烧成后,为避免芒口这种缺陷,有时使用金、银、铜等镶嵌器口。

定窑白釉印花菊凤纹盘定窑白釉印花菊凤纹盘,宋,高4.3cm,口径19.2cm,足径12.7cm。

  盘敞口,坦底,弧壁,圈足,口沿露胎无釉处镶铜口。

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泛灰,外壁明显见到拉坯留下的旋痕以及蘸釉时留下的“泪痕”状垂釉。

器里口沿模印回纹一周,内壁模印荷花纹饰,盘心模印双凤菊花图案。

外底镌刻清代乾隆皇帝御题诗一首。

诗曰:

  古香古色雅宜心,宋定名陶器足珍。

  质韫珠光堪作鉴,纹镂花鸟具传神。

  擎来掌上掬明月,题向诗中证旧因。

  盛得朱樱千万颗,满盘琥珀为生辉。

  后署“孟春御题”。

钤“比德”、“朗润”两方章。

  此件定窑白瓷盘上刚劲有力的图案线条、层次分明的构图以及以缂丝图案为摹本的凤穿花纹样,均在暖白色釉层的掩映下相得益彰。

此盘在传世宋代定窑器物中虽非精品,如白色釉面中有黑色杂质,修足也不甚规矩,但从乾隆皇帝题诗之举也足以证明当年定窑器物在宫中受宠的情形。

此盘曾一度流出宫外,20世纪50年代由国家文物局购回并拨交故宫博物院收藏。

  定州在北宋时是商贾云集的商业重镇,这里不但生产瓷器也铸造金银器,同时还是丝织物的集散地。

在这种大环境下,定窑工匠们自然会将金银器的模造技法和丝织物的图案与白瓷的烧造技术结合在一起。

所以定窑白瓷上的印花装饰,一开始就显得比较成熟,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定窑酱釉盖碗定窑酱釉盖碗,宋,通高6cm,口径12cm,足径5.3cm。

  碗直口,深腹,圈足。

盖顶置瓜蒂形纽。

通体施酱色釉,碗口沿及圈足无釉,露胎处呈白色。

  宋代定窑除以烧造白釉瓷器著称外,其黑釉、酱釉瓷器也相当精美,俗称“黑定”、“紫定”。

与定窑白釉瓷器相比,这些器物烧造数量较少,因此更显珍贵。

  这种形制的盖碗,在宋代北方各窑场普遍烧造,以河南、河北两省居多,除酱釉品种外还见有白釉、青釉器物。

这些器物一般无纹饰,也有个别以刻划莲瓣纹装饰。

白釉珍珠地划花折枝牡丹纹枕白釉珍珠地划花折枝牡丹纹枕,宋,高12cm,长25.8cm,宽18.4cm。

  枕呈腰圆形,素底,后部开一圆形通气孔。

枕面以戳印的细密珍珠状小圆圈为地,主题纹饰为划花折枝牡丹,两朵盛开的牡丹花各居一侧,卷曲的枝叶充溢其间。

枕四侧面开光内均刻划卷草纹。

  珍珠地划花瓷器系模仿金银器錾胎工艺烧造而成,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这一品种在河北、河南、山西的一些瓷窑中可见。

目前已知的有河北磁州窑,河南密县窑、登封窑、鲁山窑、宝丰窑、修武窑、新安窑、宜阳窑,山西介休窑、河津窑、交城窑等。

磁州窑白地黑花花卉纹梅瓶磁州窑白地黑花花卉纹梅瓶,宋,高39.4cm,口径3cm,足径9cm。

  瓶小口,口下出楞,短颈,溜肩,瘦长腹。

通体绘有黑彩纹饰。

肩部绘双层莲瓣纹与朵花纹各一周,腹部绘主题纹饰缠枝花卉,花瓣肥大,花叶纤细卷曲。

画面虽然满密,但花、叶主次分明,清晰可辨。

腹下部亦绘朵花与上仰莲瓣纹,与肩部纹饰相呼应。

各层纹饰之间以弦纹相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