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癌协会 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39842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89 大小:727.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抗癌协会 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中国抗癌协会 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中国抗癌协会 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中国抗癌协会 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中国抗癌协会 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抗癌协会 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版.docx

《中国抗癌协会 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抗癌协会 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版.docx(8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抗癌协会 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版.docx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版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3版)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一 乳腺癌筛查指南

二 常规乳腺X线检查和报告规范

三 乳腺超声检查和报告规范

四 常规乳腺MRI检查和报告规范

五 影像引导下的乳腺组织学活检指南

六 乳腺癌术后病理诊断报告规范

七 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临床指南

八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临床指南

九 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放射治疗临床指南

十 乳腺癌全身治疗指南

十一 乳腺癌患者康复治疗共识

十二 乳房重建与整形临床指南

十三 乳腺导管原位(内)癌治疗指南

十四 HER2阳性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十五 乳腺癌局部和区域淋巴结复发诊治指南

十六 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诊疗指南

附  录

一 乳腺癌筛查指南

1 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以及分类

  ⑴肿瘤筛查,或称作普查,是针对无症状人群的一种人群防癌措施,而针对有症状人群的医学检查称作诊断。

  ⑵乳腺癌筛查是通过有效、简便、经济的乳腺检查措施,对无症状妇女开展筛查,以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以及早期治疗。

其最终目的是要降低人群乳腺癌的死亡率。

  ⑶筛查分为机会性筛查(opportunisticscreening)和群体普查(massscreening)2种。

机会性筛查是妇女个体主动或自愿到提供乳腺筛查的医疗机构进行相关检查;群体普查是社区或单位实体有组织地为适龄妇女提供乳腺筛查。

2 妇女参加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年龄

  ⑴机会性筛查一般建议40周岁开始,但对于一些乳腺癌高危人群可将筛查起始年龄提前到20周岁。

  ⑵群体普查暂无推荐年龄,目前国内开展的任何群体普查均属于研究阶段,缺乏不同年龄成本效益分析的数据,卫生部开展的农村妇女免费乳腺癌检查年龄为35-65岁,采用超声检查为主,补充乳腺X线检查。

3 用于乳腺癌筛查的措施

3.1 乳腺X线检查

  ⑴乳腺X线检查对降低40岁以上妇女乳腺癌死亡率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国外大多数学者的认可。

  ⑵建议每侧乳房常规应摄2个体位,即头足轴(CC)位和侧斜(MLO)位。

  ⑶乳腺X线影像应经过≥2位专业放射科医师独立阅片。

  ⑷乳腺X线筛查对40岁以上亚洲妇女准确性高。

但乳腺X线对年轻致密乳腺组织穿透力差,故一般不建议对40岁以下、无明确乳腺癌高危因素或临床体检未发现异常的妇女进行乳腺X线检查。

  ⑸常规乳腺X线检查的射线剂量低,不会危害妇女健康,但正常女性无需短期内反复进行乳腺X线检查。

3.2 乳腺临床体检

  ⑴单独作为乳腺癌筛查的方法效果不佳,尚无证据显示该方法可以提高乳腺癌早期诊断率和降低死亡率。

  ⑵一般建议作为乳腺筛查的联合检查措施,可能弥补乳腺X线筛查的遗漏。

3.3 乳腺自我检查

  ⑴不能提高乳腺癌早期诊断检出率和降低死亡率。

  ⑵由于可以提高妇女的防癌意识,故仍鼓励基层医务工作者向妇女传授每月1次乳腺自我检查的方法,绝经前妇女应建议选择月经来潮后7~14d进行。

3.4 乳腺超声检查

    可以作为乳腺X线筛查的联合检查措施或乳腺X线筛查结果为BI-RADS-0级者的补充检查措施。

鉴于中国人乳腺癌发病高峰较靠前,绝经前患者比例高,乳腺相对致密,超声可作为乳腺筛查的辅助手段。

3.5 乳腺核磁共振(MRI)检查

  ⑴可作为乳腺X线检查、乳腺临床体检或乳腺超声检查发现的疑似病例的补充检查措施。

  ⑵设备要求高,价格昂贵,检查费时,需静脉注射增强剂。

  ⑶可与乳腺X线联合用于某些乳腺癌高危人群的乳腺癌筛查。

3.6 其他检查

  目前的证据不支持近红外线扫描、核素扫描、导管灌洗等检查作为乳腺癌筛查方法。

4 一般人群妇女乳腺癌筛查指南

4.1 20~39周岁

  不推荐对非高危人群进行乳腺筛查。

4.2 40~49周岁

  ⑴适合机会性筛查。

  ⑵每年1次乳腺X线检查。

  ⑶推荐与临床体检联合。

  ⑷对致密型乳腺推荐与B超检查联合。

4.3 50~69周岁

  ⑴适合机会性筛查和人群普查。

  ⑵每1~2年1次乳腺X线检查。

  ⑶推荐与临床体检联合。

  ⑷对致密型乳腺推荐与B超检查联合。

4.4 70周岁或以上

  ⑴适合机会性筛查。

  ⑵每2年1次乳腺X线检查。

  ⑶推荐与临床体检联合。

  ⑷对致密型乳腺推荐与B超检查联合。

5 乳腺癌高危人群筛查意见

建议提前进行筛查(40岁前),筛查间期推荐每半年1次,筛查手段除了应用一般人群常用的临床体检、B超、乳房X线检查之外,可以应用MRI等新的影像学手段。

6 乳腺癌高危人群的定义

  ⑴有明显的乳腺癌遗传倾向者(具体参见附录Ⅰ)。

  ⑵既往有乳腺导管或小叶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或小叶原位癌患者。

  ⑶既往行胸部放疗。

二 常规乳腺X线检查和报告规范(附录Ⅱ)

1 乳腺X线检查技术规范

1.1 投照前准备工作

  医技人员耐心给被检查者解释拍片过程以及拍片时夹板压迫乳房给被检查者带来的不适,使之放松,从而使受检者理解并予以配合。

1.2 常规投照体位

  正确摆位是获得一张高质量乳腺X线片的基础。

乳腺X线摄片的常规投照体位为双侧内外侧斜(MLO)位及头足(CC)位。

1张好的MLO位片显示如下:

乳房被推向前上,乳腺实质充分展开,胸大肌可见,较松弛,下缘达乳头水平,乳头在切线位,部分腹壁包括在片中,但与下部乳腺分开,绝大部分乳腺实质显示在片中。

1张好的CC位片显示如下:

乳房在片子的中央,乳头切线位,小部分胸大肌可见,内侧乳腺组织充分显示,外侧乳腺组织可能不包括在片中。

1.3 补充投照体位和投照技术

  对于MLO位及CC位显示不良或未包全的乳腺实质,可以根据病灶位置的不同选择以下体位予以补充:

外内侧(LM)位、内外侧(ML)位、内侧头足轴(MCC)位、外侧头足轴(LCC)位、尾叶(CLEO)位及乳沟位。

为了进一步评价在以上常规摄影中显示出的异常改变,可进行一些特殊摄影技术,其可在任何投照位上进行。

包括局部加压摄影、放大摄影或局部加压放大摄影。

目的是使病灶得以更好地显示而明确病变性质。

2 诊断报告规范

  参照美国放射学会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ImagingReportingandDataSystem,BI-RADS),描述乳腺内肿块和钙化等异常表现的X线征象。

2.1 肿块

  在2个相互垂直(或近似垂直)的投照位置上均能见到的有一定轮廓的占位性病变,仅在1个投照位置上见到的可疑肿块影称“致密影”,无明显边缘的称“不对称”改变。

X线所见肿块并不一定与临床所触诊的肿块完全一致。

X线图像上所发现的肿块,临床不一定能够触及(因病灶太小、质软或腺体重叠形成伪影);临床所触及的肿块,X线图像上亦可能因为患者乳腺实质丰富而未能显示。

部分患者肿块周边伴有浸润和水肿,触诊常比X线图像所显示的肿块范围要大。

肿块的描述包括边缘、形态和密度3个方面,其中肿块的边缘征象对判断肿块的性质最为重要。

2.1.1 肿块边缘描述

  ⑴清晰:

超过75%的肿块边界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清晰、锐利。

  ⑵模糊:

超过75%的肿块边界被邻近的正常组织遮盖而无法对其作进一步判断。

  ⑶小分叶:

肿块边缘呈小波浪状改变。

  ⑷浸润:

边界不规则。

  ⑸星芒状:

从肿块边缘发出放射状线影。

2.1.2 肿块形态描述

  包括圆形、卵圆形、分叶形和不规则形。

2.1.3 肿块密度的描述

  以肿块与其周围相同体积的乳腺组织相比分为高、等、低(不含脂肪)和含脂肪密度4种。

大多数乳腺癌呈高密度或等密度,极少数可呈低密度。

2.2 钙化

  对钙化的描述从形态和分布2方面进行。

2.2.1 形态

  分为典型良性钙化、可疑钙化、高度恶性可能的钙化。

良性钙化可不描述,但当这些钙化可能会引起临床医生误解时,这些良性钙化需要描述。

  ⑴典型良性钙化有以下多种表现:

①皮肤钙化(粗大、典型者呈中心透亮改变);②血管钙化(管状或轨道状);③粗糙或爆米花样钙化(纤维腺瘤蜕变的特征表现);④粗棒状钙化(连续呈棒杆状,偶可呈分支状,直径通常>1mm,沿导管分布,聚向乳头,常为双侧乳腺分布,多见于分泌性病变);⑤散在圆形和点状钙化;⑥环形或蛋壳样钙化(壁厚<1mm,见于脂肪坏死或囊肿);⑦中空状钙化(壁厚>1mm,壁的厚度大于环形或蛋壳样钙化,常见于脂肪坏死、导管内钙化的残骸,偶可见于纤维腺瘤);⑧钙乳样钙化(为囊肿内钙化,在CC位表现不明显,为绒毛状或不定形状,在90度侧位上边界明确,根据囊肿形态的不同而表现为半月形、新月形、曲线形或线形,形态随体位而发生变化是这类钙化的特点);⑨缝线钙化(由于钙质沉积在缝线材料上所致,尤其在放疗后常见,典型者为线形或管形,绳结样改变常可见到);⑩营养不良性钙化(常出现于放疗后或外伤后的乳腺,钙化形态不规则,大多>0.5 mm,呈中空状改变)。

  ⑵可疑钙化通常表现为不定形、粗糙不均质。

前者小而模糊无典型特征,需结合分布方式综合考虑,弥漫分布多为良性表现,段样、线样及成簇分布时需提示临床进一步活检。

后者钙化多大于0.5mm,形态不规则可能为恶性表现,也可能出现在纤维腺瘤、外伤后及纤维化的乳腺内,也需结合分布方式综合考虑。

  ⑶高度恶性可能钙化的表现为多形性不均质钙化(颗粒点状)、线样分支状(铸形)钙化2种形式。

颗粒点状钙化较不定形钙化更可疑,大小形态不一,直径小于0.5mm。

线样或线样分支钙化表现为细而不规则线样,直径小于0.5mm,常不连续,提示钙化是由于被乳腺癌侵犯的导管腔内形成。

2.2.2 钙化分布

  ⑴弥漫或散在分布:

钙化随意分散在整个乳腺。

双侧性弥漫分布的点样钙化多为良性改变。

  ⑵区域状分布:

指较大范围内(>2cm3)分布的钙化,但又不能用以下特指的分布类型来描述,常超过1个象限的范围,这种钙化分布的性质需结合钙化形态综合考虑。

  ⑶成簇分布:

指至少有5枚钙化占据在1个较小的空间内(<1cm3),良、恶性病变都可以有这样的表现。

  ⑷线样分布:

钙化排列成线形,可见分支点,提示源于1个导管,多为恶性改变。

  ⑸段样分布:

常提示病变来源于1个导管及其分支,也可能发生在1叶或1个段叶上的多灶性癌。

尽管良性分泌性病变也会有段样钙化,但如果钙化的形态不是特征性良性时,首先考虑其为恶性钙化。

2.3 结构扭曲

  指正常结构被扭曲但无明确的肿块可见,包括从一点发出的放射状影和局灶性收缩,或者在实质的边缘扭曲。

结构扭曲也可以是一种伴随征象,可为肿块、不对称致密或钙化的伴随征象。

如果没有局部的手术和外伤史,结构扭曲可能是恶性或放射状疤痕的征象,应提请临床考虑活检。

2.4 特殊征象

2.4.1 非对称性管状结构/单个扩张的导管

  管状或分支样结构可能代表扩张或增粗的导管。

如果不同时伴有其他可疑的临床或影像征象,其意义不大。

2.4.2 乳腺内淋巴结

  典型表现为肾形,可见淋巴结门脂肪所致的透亮切迹,常<1cm。

当淋巴结较大,但其大部分为脂肪替代时,仍为良性改变。

可以是多个,也可能是1个淋巴结由于明显的脂肪替代看上去像多个圆形结节影。

对于乳腺外上部的特征性改变可以做出正确诊断。

偶尔也可出现在其他区域。

2.4.3 球形不对称

  与对侧乳腺组织比较方能做出判断,范围较大至少达1个象限。

包括1个较大的乳腺组织,密度较正常乳腺组织为高或有较明显的导管可见,无局灶性肿块形成,无结构扭曲,无伴随钙化。

常代表了正常变异,或为替代性激素治疗的结果。

但当与临床触及的不对称相吻合时,则可能有意义。

2.4.4 局灶性不对称

  不能用其他形状精确描述的致密改变。

2个投照位置均显示,但缺少真性肿块特有的边缘改变,较球形不对称范围要小。

它可能代表的是1个正常的腺体岛,尤其当其中含有脂肪时。

但由于其缺乏特征性的良性征象,往往需要对其作进一步检查,由此可能会显示1个真性肿块或明显的结构扭曲改变。

2.5 合并征象

  包括皮肤凹陷、乳头凹陷、皮肤增厚、小梁增粗、皮肤病变投照在乳腺组织、腋窝淋巴结肿大等。

3 病灶的定位

  1个明确的病灶必须是三维立体的存在于乳腺内,这需要病灶在2个投照位上均被看到而得以证实,尤其在2个相互垂直的投照位均显示时则更精确。

需要明确3点。

①哪一侧:

左侧或右侧。

②部位:

共7个区域。

患者面对检查者,根据钟面或象限定位或者两者结合定位。

象限定位包括外上象限、外下象限、内上象限和内下象限4个区域。

另外还有3个区域不要求钟面定位,即乳晕下区、中央区和尾叶区。

③深度:

前1/3、中1/3、后1/3。

乳晕下、中央区和尾叶区不要求深度定位。

4 乳腺X线报告的组成

  应包括病史,与既往检查片对比,投照体位,乳腺分型,任何相关的影像发现,最后是评估类别和建议。

报告措辞应当简洁,使用术语词典里的标准词汇。

应清楚描述任何1个有意义的发现,如有前片,则描写有无变化,最有意义的是新发现的病灶。

4.1 乳腺分型

  乳腺分型是X线透过乳腺组织衰减后,对整个乳腺构成的简明描述,有助于判断X线诊断的可靠程度,即病灶隐藏在正常乳腺组织中的可能性。

对X线致密型乳腺,X线片对小病灶的检出能力随着乳腺腺体致密的程度上升而下降,临床医生应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

可分为4种:

①脂肪型:

乳腺组织几乎完全被脂肪组织所替代,纤维腺体少于25%。

②少量腺体型:

有散在的纤维腺体影,约占25~50%。

③多量腺体型:

乳腺组织分布不均匀,呈密度不均匀改变,纤维腺体约占50~75%。

这一类型会降低病灶检出的敏感性。

④致密型:

乳腺组织非常致密,纤维腺体多于75%,可能会掩盖其中的病灶。

4.2 评估分类

  应给每1个病变作完整的分类和评估,常用的是BI-RADS分类法。

4.2.1 评估是不完全的

  BI-RADS0:

需要召回(recall)补充其他影像检查,进一步评估或与前片比较。

常在普查情况下应用,在完全的影像学检查后则很少用。

推荐的其他影像检查方法包括局部加压摄影、放大摄影、特殊投照体位、超声等。

在我国,一些妇女乳腺脂肪较少,实质丰富,乳腺组织缺乏自然对比,也需要采用其他影像学方法(如超声、MRI)进一步检查,也可将其归为0类。

4.2.2 评估是完全的——最后分类

  ⑴BI-RADS1:

阴性,无异常发现。

乳腺是对称的,无肿块、结构扭曲和可疑钙化可见。

  ⑵BI-RADS2:

良性改变,肯定的乳腺良性肿块(如纤维腺瘤、脂肪瘤、单纯囊肿、积乳囊肿、积油囊肿及混合密度的错构瘤)、肯定的良性钙化(如环状钙化、边界清晰的短条状钙化、粗的斑点状钙化、稀疏的大小较单一的圆点状钙化、多发的分泌性钙化等)均属此类。

乳房内淋巴结、血管钙化、植入体以及符合手术部位的结构扭曲等亦归为此类。

总的来说并无恶性的X线征象。

  ⑶BI-RADS3:

可能是良性改变,建议短期随访。

有很高的良性可能性,放射科医生期望此病变在短期(<1年,一般为6个月)随访中稳定或缩小来证实他的判断。

这一类的恶性率一般<2%。

无钙化边界清晰的肿块、局灶性不对称、簇状圆形和(或)点状钙化被认为良性可能大。

对3类的常规处理为首先X线片短期随访(一般为6个月),再6个月而后常规随访12个月至2年以上,经过连续2~3年的稳定可将原先的3类判读(可能良性)定为2类判读(良性)。

  ⑷BI-RADS4:

可疑异常,要考虑活检。

这一类包括了一大类需临床干预的病变,此类病变无特征性的乳腺癌形态学改变,但有恶性的可能性。

其恶性的可能性各家报道不一,从2%~50%,一般认为30%左右。

可再继续分成4A、4B、4C,临床医生和患者可根据其不同的恶性可能性对病变的处理做出最后决定。

①4A:

包括一组需活检但恶性可能性较低的病变。

对活检或细胞学检查为良性的结果比较可以信赖,可以常规随访或半年后随访。

此类病变包括一些可扪及的、部分边缘清楚的实体性肿块,如超声提示的纤维腺瘤、可扪及的复杂囊肿或可疑脓肿。

②4B:

有恶性可能性。

对这组病变穿刺活检结果和放射诊断结果的相关性接近一致,放射科医生和病理科医生达成共识很重要。

部分边界清楚、部分边界模糊的肿块可能是纤维腺瘤或脂肪坏死是可以接受的,但乳头状瘤则需要进一步对病灶完整切除后活检。

③4C:

更进一步怀疑为恶性,但还未达到5类那样典型的一组病变。

此类中包括边界不清、不规则形的实体性肿块或新出现的微细的多形性成簇钙化。

此类病理结果往往是恶性的。

  这些更细分类提请临床医生对诊断为BI-RADS4但活检为良性的病例进行随访复查的必要性,同时要求病理科医生对放射科诊断为4C而活检为良性病变应做进一步的分析。

  ⑸BI-RADS5:

高度怀疑恶性(几乎肯定的恶性),临床应采取适当措施。

  这一类病变有高度的恶性可能性(≥95%)。

常为形态不规则星芒状边缘的高密度肿块、段样和线样分布的细小线样和分支状钙化、不规则星芒状肿块伴多形性钙化。

  ⑹BI-RADS6:

已活检证实为恶性,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用来描述活检已证实为恶性但还未进行治疗的影像评估。

主要是评价先前活检后的影像改变,或监测手术前新辅助化疗的影像改变。

根据BI-RADS的描述,BI-RADS6不适合用来对恶性病灶切除(肿块切除术)后的随访。

手术后可能没有肿瘤残留的征象,其最终的评估应该是BI-RADS3(可能良性)或2(良性);如残留有恶性可疑的钙化,其最终的评估应该是BI-RADS4(可疑恶性)或5(高度提示恶性),可建议活检或手术干预。

注:

  本规范的制定,参考了美国放射学会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ImagingReportingandDataSystem,BI-RADS)第4版的内容。

三 乳腺超声检查和报告规范(附录Ⅲ)

1 超声检查的仪器

  常规的检查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的实时线阵高频探头,探头频率为7.5~10MHz,有条件可用到10~15MHz,但对于乳腺组织过厚或有假体时,可适当降低探头频率,以保证扫查深度的需求。

2 超声检查的方法

  检查前一般无需特殊准备,有乳头溢液者最好不要将液体挤出。

根据需要患者取仰卧或侧卧位,如果患者自觉特殊体位有肿块的感觉,可以让患者采用特殊体位进行超声检查,如直立或者坐位等。

检查时患侧手臂尽量上抬外展,充分暴露乳房及腋下,探头直接放在乳房表面,对乳头、乳晕及乳房外上、外下、内上、内下4个象限进行全面扫查,次序可由操作者自行确定,尤以乳头为中心行放射性扫查为佳。

注意检查范围全面,不要漏检,同时应检查腋下淋巴结情况。

3 超声检查的程序

3.1 基本要求

  检查时应先对乳腺及周围组织进行全面的常规二维超声检查,然后对发现病灶的区域进行重点的二维超声检查,检查的内容包括:

病灶的位置、大小或范围的测定、边界、边缘、形状、内部及后方回声、钙化及周围组织包括皮肤,胸肌及韧带等结构的变化等。

病灶的大小或范围的测量应该选取其具最长径线的切面进行两条互相垂直的最长径线即第一及第二径线的测量,然后在与此切面垂直的具有最长径线切面上进行第三个径线的测量。

测量时,病灶边界清晰时按照边界测量,肿块边界模糊时,应该根据肿块的最大边缘部分或周边的声晕测量。

在二维声像图的基础上应辅助彩色及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彩色血流的走向及分布并在多普勒频谱上测量各种血流参数。

仪器条件允许的话可采用三维重建成像、弹性成像、造影增强对比成像等技术辅助诊断,并测量相应的参数。

3.2 图像的存储

  内容应该包括:

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和诊疗记录号码(门诊号或住院号,超声登记号),设备名称和检查条件标识,体位标记包括:

乳腺的方位(左或右),病灶的位置,包括距乳头中央的距离、钟面形式的标记、显示病灶时的探头切面标识。

病灶图像存储至少应记录2个以上有特征的不同方向切面,应尽量完整存储记录病灶各种超声特点的声像图,如:

钙化、血流、能量图、多普勒频谱、弹性成像、三维重建及造影增强对比成像等,必要时可存储动态图像。

对于超声检查没有异常的乳腺,可以仅存储各象限的放射状切面的声像图以表明对患者做过全面的超声检查。

3.3 报告书写

  以上各项检查结果及所测参数均应在超声报告中加以详细描述,最后综合各种检查结果得出超声的诊断结论,包括:

乳腺正常或异常的判断,如有异常的局灶性病变应明确病灶的物理性质,对应的诊断分级(参照美国放射学会的BI-RADS),相应的处理建议(在分级中默认),并尽可能做出合理的病理性质诊断。

4 超声诊断报告的规范

  为了使超声报告既个体化又标准化,首先对超声报告中的描述性语言进行统一定义。

4.1 乳腺超声的回声模式

  个体乳腺的超声在声像图的表现上存在差异,因此,通常将自身皮下脂肪组织回声定义为等回声,没有回声定义为无回声,有回声的与脂肪组织回声对比,按照回声的强弱分别定义为弱回声、低回声、等回声、高回声及强回声。

4.2 正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正常乳腺的声像图由浅入深依次为①皮肤:

呈带状强回声,厚2~3mm,边缘光滑整齐。

②浅筋膜和皮下脂肪:

浅筋膜呈线状高回声,脂肪组织呈低回声,由条索状高回声分隔,边界欠清。

③乳腺腺体:

因人而异,厚薄不一,老年人可萎缩仅3mm,腺体呈中强回声带夹杂有低回声,排列较整齐。

腺体与皮肤间有三角形的中强回声韧带,称为库柏(Copper)韧带,其后方回声可衰减。

④深筋膜:

筋膜呈线状高回声,光滑整齐,筋膜间脂肪呈低回声。

⑤胸肌及肋骨:

胸肌为梭形的均质低回声区,肋骨为弧形强回声,其后方衰减为声影。

整体的乳腺超声表现有均匀和不均匀2种,均匀的乳腺在声像图上表现为连续一致的脂肪、韧带、纤维及腺体组织回声,从乳头、乳晕至周边组织腺体逐渐变薄。

不均匀的乳腺可以表现为局部性或者弥漫性的,声像图表现为腺体不规律的增厚、回声的增强或者减弱等。

4.3 异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乳腺的异常应从不同的切面上全面观察以排除正常的组织及结构,如脂肪组织和肋骨等,局灶性的病变声像图表现需按照以下征象描述。

4.3.1 形状

  声像图上病灶的外形,分为:

①规则:

包括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等有规律可循的外形。

②不规则:

所有没有规律可循的外形。

4.3.2 饱满度

  病灶最长轴和与之垂直的最长短轴的比例关系。

①饱满:

所谓病灶外形饱满或长短轴比例<2∶1甚至接近于1。

②不饱满:

所谓病灶外形不饱满或长短轴比例>2∶1。

4.3.3 边界

  病灶与周围组织交界的部分在声像图上的表现。

①清晰:

病灶与周围组织间有明确的界限,包括包膜、声晕,定义为边界清晰。

②不清晰:

病灶与周围组织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定义为不清晰。

同一病灶可部分边界清晰,部分边界不清晰。

4.3.4 边缘

  病灶明确的边缘部分在声像图上的表现。

  ⑴光整:

病灶的边缘光滑整齐,可以有2~3个大的光滑波折。

  ⑵不光整:

病灶的边缘不光滑不整齐,分为3种模式。

①小叶:

病灶的边缘有较多短小的环形波纹,呈扇贝状。

②成角:

病灶的边缘部分有尖锐的转角,通常形成锐角,类似蟹足,故亦可称蟹足状。

③毛刺:

病灶的边缘有锐利的放射状线条样表现。

  同一病灶的边缘可并存上述多种表现。

4.3.5 回声模式

  病灶的内部回声,按照前述乳腺超声回声模式定义,内部回声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种回声复合的,其分布的表现可以分为2种。

  ⑴均匀:

病灶内部回声为分布均匀的单一回声,分为无回声、弱回声、低回声、中等回声、高回声及强回声。

  ⑵不均匀:

病灶内部回声为分布不均匀单一回声或几种混合的回声。

4.3.6 后方回声

  病灶后方回声是对比周围同等深度的正常组织出现的声像图特征,其代表了病灶在声学传导方面的特性。

  ⑴增强:

病灶后方回声高于周围同等深度的正常组织,表现为病灶后方回声增强。

  ⑵不变:

病灶后方回声与周围同等深度的正常组织相同,表现为病灶后方回声无增强或无衰减。

  ⑶衰减:

病灶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