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书写要点中医科病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31470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1.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案书写要点中医科病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病案书写要点中医科病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病案书写要点中医科病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病案书写要点中医科病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病案书写要点中医科病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病案书写要点中医科病历.docx

《病案书写要点中医科病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案书写要点中医科病历.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病案书写要点中医科病历.docx

病案书写要点中医科病历

第十七节 中医科病历

  一、中医科病历书要求

  以一般病历及入院记录内容和式样为基础,在相应部分加入中医诊疗内容。

  

(一)入院病历 应记内容:

  1.在主诉、现病史、过去史、个人史和体格检查等项目中记录中医四诊所得资料;

  2.在小结之前专写一段中医的辩证分析;

  3.中医诊断或辩证结论(与西医诊断并列)。

  

(二)入院记录 基本内容同上,但须减少分段及小标题,简明扼要,无关的阴性材料可略去。

  注:

中医、西医的名词、术语均可应用,但以描述准确、清楚、通俗易懂为原则,中医特有的概念,一律用中医术语表达;例如脾肾阳虚、四肢厥逆、舌苔厚腻等。

附 中医四诊的内容与要求

  问诊

  一般项目 同西医

  问所苦 即患者就诊的主要痛苦及其持续时间。

  问起病情况 起病的时间、原因、缓急、症状的部位、性质,治疗的经过及演变情况等。

  现病史

  1.寒热 有无寒热,发热时间长短,发作特点,寒热的关系,部位(全身或手足)及对冷热的喜恶。

  2.汗 有汗、无汗、出汗的时间、部位、多少和特点。

  3.疼痛或不适 部位(头、身、胸、腹、关节和四肢)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对冷、热或进食、按压的反应等。

  4.饮食与口味 是否口渴,饮水多少,喜冷喜热,食欲食量,以及口中的异常味觉和气味。

  5.睡眠 失眠或嗜睡,入睡难易,睡眠深浅,是否多梦等。

  6.二便 大便;排便的次数、时间、粪便性状、颜色,排便时肛门的异常感觉及伴随症状。

小便:

小便的色、量、次数及排尿时的异常情况。

  7.耳部情况 有无耳鸣耳聋,起病缓急,耳鸣声调高低及有无眩晕等伴随症状。

  8.月经、白带、胎产月经:

初潮年龄,月经周期,行经天数,月经的量、色和伴随症状,末次月经日期或停经年龄。

白带、色、性状、气味的变化。

胎产:

胎次,产次,怀孕期间有何疾病,子女健康情况;妊娠有无腰酸、见红;产后腰恶露情况等。

  9.小儿患者 除问清一般病情外,尚须注意出生以前及出生时的情况;曾否出麻疹、水痘,是否种过牛痘及其他预防接种,学语、学行迟早,已否断乳,有无受过惊恐。

  以上1~6项为必问内容,按不同情况选问7~9项及与疾病有关的其他情况(包括专科情况)。

  过去史 问旧病及服药情况。

  个人史与家庭史 同西医病案记录。

  望诊

  全身情况

  1.望神 观察患者的精神好不好,是否意识清楚、动作协调、表情自然、反应灵敏等。

  2.望色 观察患者面色(青、赤、黄、白、黑)与光泽。

“色”和“泽”须结合(如面色萎黄或淡黄,黄色鲜明或晦暗)。

  局部情况 局部病变无论在何部位,均应仔细察看。

  1.头与发 头的大小、形状,小儿囟门下陷或高突,囟门闭合情况,毛发分布、色泽。

  2.目 有否目赤红肿,白睛发黄、目毗淡白或溃烂、眼睑水肿,以及目睛运动情况、瞳神大小等。

  3.鼻 有无鼻梁塌陷,鼻翼扇动,鼻色青黑、红赤等。

  4.唇 口唇的润澡、颜色、有否糜烂,有无开口不闭或牙关紧闭。

  5.牙齿 牙齿是否干燥或松动脱落,牙龈有否色白、肿痛、出血或糜烂。

  6.咽喉 咽喉是否红肿、化脓、溃烂;有无白腐,是否易刮除和复生。

  7.皮肤 有无肿胀、斑疹、白瘖、发黄、青筋暴露,血管蛛、痈疽疔疖等。

  排出物包括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等,观察色,量、质的变化。

  舌  望舌应在充足的自然光线下进行,患者自然伸舌,充分暴露舌体;望舌要迅速,必要时可重复观察;注意辨别染苔,以及由于服药、饮食、吸烟等所引起的舌质、舌苔改变须与病态鉴别;进食及饮水后或在灯光下,不宜诊舌。

  1.舌质  颜色:

注意区分淡白、淡红、红、绛、青紫等色,及有无斑点、瘀点、紫暗、舌尖起刺及舌下静脉怒张。

形态:

是否苍老、胖嫩、肿胀、瘦薄、有无裂纹、芒刺、齿痕等。

动态:

有无痿软、强硬、震颤、歪斜、卷缩及流延情况;小儿注意有无吐舌、弄舌。

润燥:

注意舌体的津液多少,干湿程度。

  2.舌苔 苔色:

区分白、黄、灰、黑或两色兼见。

苔质:

注意厚薄、润燥、滑、腐、粘、腻、花剥、无苔等情况。

  小儿指纹 望指纹适用于三岁以下患儿。

抱小儿向光,医师用左手握小儿示指,以右手大拇指适当用力从命关(示指未节 )向风关(关指第一节近掌侧端)直推几次,指纹显现,然后观察。

观察指纹的的色泽与形态:

①注意观察指纹的色泽是淡红、鲜红、紫红或青紫,以区分寒热;②注意观察指纹浮沉,以区别病邪深浅;③注意指纹的长短,及于风关、气关、抑至命关,有无“透关射甲”等,以判断病势的轻重;④注意指纹饱满程度,以判断虚实。

  闻诊

  声音 闻发音、语音、呼吸、咳嗽、呕吐、呃逆、暖气、叹息的声音强弱及变化。

  气味 嗅患者口气以及躯干、汗、痰、二便的气味。

  切诊(寸口诊法)

  1.切脉方法  ①切诊时患者先休息片刻,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与其心脏近于一水平,手掌向上平放,以便血液流畅。

切脉时于寸、关、尺三部用轻、中、重三种指力,分析浮、中、沉三侯以探索脉象。

②要求环境安静,切脉者必须呼吸均匀,态度认真,把注意力集中于指下,细心体察。

③诊脉时间约一分钟以上。

要注意内外因素对脉象的影响,并注意脉与症是否符合。

④患者在运动后,饮洒或过饱等情况下,不宜切脉。

⑤寸口无脉时,应注意是否为反关脉、斜飞脉或无脉症。

如双手均无脉,可切大迎脉或肤阳脉,以作辩证参考。

  2.常见异常脉象 ①按脉位深浅、常见的浮脉、沉脉、濡脉(浮软)、弱脉(沉软)芤脉(浮大中空);②按脉率快慢,常见有迟脉(一息不足四至)、缓脉(一息四至)、数脉(一息五至以上);③按脉有强弱及大小分,常见有实脉、虚脉、虚脉、洪脉、大脉、微脉、细脉;④按脉的形象分,常见有滑脉、涩脉、弦脉、紧脉;⑤按脉的节律分,常见有结脉(缓而时止)、促脉(数而时止)、代脉(上有定数)、散脉。

异常脉像常相兼出现。

  按诊

  1.肌肤 察明肌肤的寒热、荣枯、润燥以及肿胀或干瘪。

  2.手足 察寒热。

  3.脘腹 注意有无压痛,喜按、拒按,有无痞块及其硬软和大小,能否移动。

  二、中医处方记录

  1.病区的中医处方,宜按病情变化和辩证结果,根据治则处方,直接记录在病程记录上,或记入“中医处方记录单“。

  2.中医处方笺内容包括:

病人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处方日期、药名、药量、剂数、服法、起迄日期、注意事项及签名。

药名须横写,每行一至四味,须排列整齐。

参见第598页。

(殷德燧)

  三、中医科病历示例

入院记录

  汪福周,男,52岁,已婚,江苏建湖县人,汉族,上海彭浦机器厂炊事员,住本市中山路1317号。

因上腹部隐痛1年,伴头昏、黑便2天,于1992年1月4日入院,同日记录,本人陈述。

  1991年初起,发现上腹部无规律性隐痛,不暖气、泛酸,无恶心、呕吐、与饮食无明显关系。

半年后病情逐渐加重,上腹部隐痛从无规律性发展为有规律性,一般在饭后2~3小时发生,无放射性痛,偶有暖气、反酸、未发现呕吐、黑便、腹部喜暖喜按,得食则安。

每次疼痛持续约15~20分钟。

服制酸剂后症状可缓解。

昨天上午突感神经疲乏力,解黑色糊状大便约150g,20分钟后感心悸、出汗、四肢不温、即送本院急诊。

当时神志清楚,血压正常,大便隐血试验+++,血红蛋白88g/L。

给补液、止血等治疗,今晨又解柏油样糊状便一次,约200g。

头昏如房转屋倒,视物模糊、两腿乏力,以“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收治。

  平素身体健康,否认急、慢性传染病史。

1975年双手外伤,致右食指第1~1节缺损,左手背皮肤疤痕。

1979年曾因“肛裂”出血。

生于上海,未到过外地。

吸烟20年,每天10~20支,近半年已戒除。

饮酒20年,每次白酒50ml。

20岁结婚,妻有高血压史,二子一女身健康。

  体格检查 神志清楚精神软弱,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血压:

18/11kpa。

语言清晰、音调低档弱,面色萎黄,轻度贫血貌,爪甲不华,全身皮肤无黄染,弹性好,无皮诊、紫癜。

左手背疤如鸡爪状。

头颅无畸形,头发乌黑光泽,分布均匀。

眼睑无浮肿,睑结膜稍苍白,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同大等圆,对光反应良好。

耳、鼻、咽无特殊发现。

牙齿4|缺齿

龋蚀,齿龈无出血。

舌质偏淡,舌苔溥白,颈静脉无怒张,颈部无瘿瘤肿块。

胸廓两侧对称,肋间隙稍增宽,两侧呼吸运动对称。

两肺呼吸音清楚,未闻及干、湿罗音。

心尖搏动位于左侧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内0.5cm,无弥散;心前区无异常搏动。

心律齐,心率62/min,心尖部可闻及Ⅰ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其他各瓣膜区无杂音,无心包摩擦音,A2>P2。

脉细缓,腹部平坦,腹式呼吸存在,无胃肠蠕动波及肠型。

表面光滑,无触痛。

脾肋缘下未触及。

外生殖器无特殊发现。

肛门肘膝位3点处有绿豆大小皮瓣。

脊柱、四肢关节活动自如,右示指末二节缺损。

  辩证分析

  病史一年,中脘隐隐作痛,久久不愈。

近暖喜按,得食则安,无明显泛酸、暖气。

入院前一天突感中脘嘈杂,头晕目眩,四肢乏力;继则大便稀溏不实,色黑如漆,脉细缓。

面色萎黄,爪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

溢,伤阴络则血下溢,上下交损,营业亏耗,则头晕目眩之所由来也。

最后诊断(1991-1-12)

初步诊断 

中医 1.胃脘痛(脾胃虚寒,瘀血阻络)

中医 1.胃脘痛(脾胃虚寒,瘀血阻络)

  2.眩晕(气血两亏)

     2.眩晕(气血两亏) 

西医1.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西医1.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消化性溃疡,胃癌?

  2.眼底出血原因未明(1991-1-15)

   2.失血性贫血

  3.示指缺损,外伤性,右手末二节 

  3.外伤性示指缺损,右手末二节 

  4.龋病,

  4.龋病,

  入院病历

姓名

汪福周 

工作单位职别

上海彭浦机器厂炊事员

性别 

住址 

上海市中山中1316号

年龄 

52岁

入院日期 

1992-1-4 

婚否

已婚

病史采取日期

1992-1-4 

籍贯

江苏建湖县

病史记录日期

1992-1-4

民族

汉 

病史陈述者 

患者本人

  主诉上腹部隐痛1年,伴头昏,黑便2次

  现病史 患者于1991年初起发现上腹部无规律性隐痛,不暖气、泛酸,无恶心、呕吐、与饮食无明显关系。

半年后病情逐渐加重,上腹部隐痛从无规律性发展为有规律性,一般在饭后2~3小时发生,无放射性痛,偶有暖气、反酸、未发现呕吐、黑便、腹部喜暖喜按,得食则安。

每次疼痛持续约15~20分钟。

服硫糖铝、胃铋镁、胃舒平等药后症状可以缓解。

自得疼痛规律性后,自己每天在发病前一小时服药,可以避免发病或减轻症状。

今年元月3日上午无显诱因突感神经疲乏力,下午一时感腹况且烧灼感,3时左右进热麦乳精300ml。

继而出现精神萎软。

四肢乏力,解黑色糊状大便约150g,20分钟后感心悸、出汗、四肢不温、即送本院急诊。

当时神志清楚,血压正常,大便隐血试验+++,血红蛋白88g/L。

给补液、止血等治疗,4日清晨又解柏油样糊状便一次,约200g。

头昏如房转屋倒,视物模糊、两腿乏力,以“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收治。

  过去史 平素健康,幼年时有无患过“麻疹”不详,否认脓血便及其他急慢性传染病史。

预防接种不清楚。

  系统回顾

  五官器:

牙4|曾因“龋病”经常疼痛,于10余年前拨除,余无特殊。

  呼吸:

无长期咳嗽、咯痰、咯血、胸痛史。

  循环系:

无心悸、气短、气急、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诼下肢浮肿史。

  消化系:

1979年因大便表面有鲜血,诊断“肛裂”出血,已愈。

无慢性腹泻史,无黄疸史。

  血液系:

无头昏、皮肤粘膜出血及其他慢性出血史。

  泌尿生殖系:

无尿频、尿急、尿痛、血尿及排尿障碍史,无腰豢、浮肿史。

  神经精神系:

无头痛、眩晕、昏厥、抽畜、意识障碍及精神错乱史。

  运动系:

无关节疼痛、运动障碍、脱位及骨折骨。

  外伤、手术史:

1989年左手背及右示指外伤,致示指第1~2两节缺损,左手背疤痕。

  中毒及药物过敏史:

无。

  个人史 生于上海,未到过外地。

16岁参加工作,吸烟20年,每天10~20支;饮酒20年,每次白酒50ml。

近半年已戒烟。

20岁结婚,妻有高血压史。

  家庭史 20年前父患结核病故;母10年前病故,病因不详;姐有高血压病史。

二子一女身健康。

  体格检查

  一般情况 体温37℃,脉搏62/min,脉象细缓,呼吸16/min,血压18/11kpa(135/82.5mmHg)发育正常。

营养中等。

轻度贫血貌,自由体位,表情自然,神经清楚,应答切题,检查合作。

  皮肤 面色微萎黄,无黄染,弹性好,无水肿、出汗,无皮疹、紫癜。

胸腹部多处散在共豆大小白斑、针尖大小红痣及少数黑痣。

左手背疤痕如鸡爪状,无肝掌、血管蛛及溃疡。

  淋巴结 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压痛。

  头部

  头颅:

无畸形,无压痛,无外伤、疤痕、头发乌黑光泽、分布均匀。

  眼部:

眉毛不脱落,脻毛无倒生,双眼无浮肿,眼球不突出,睑结膜稍苍白,球结膜无充血,巩膜无黄染,角膜透明,双侧瞳孔等大,对光反应良好。

视力较差。

  耳部:

两侧耳郭无畸形,外耳道无溢脓及出血,乳突无压痛,听力粗测正常。

  鼻部:

无畸形,无鼻塞、流涕、鼻中隔无偏曲,嗅觉无特殊,各鼻窦无压痛。

  口腔:

口唇稍淡,无疱疹,皲裂,牙齿4缺如,

龋蚀,齿龈无肿痛,出血及溢脓,舌质偏淡,舌苔薄白,舌居中,无震颤,萎缩,口腔粘膜无斑疹、溃疡,无假膜或色素沉着。

扁桃体不大,咽部无充血,悬雍垂居中。

  颈部 以称,柔软,甲状腺不大,颈静脉无怒张,未见异常动脉搏动,气管居中。

  胸部 胸廓两侧对称,肋间隙稍见增宽,胸壁无压痛及静脉曲张,乳房对称。

  肺脏 视诊:

呼吸运动两侧对称。

  触诊:

语颤两侧相等,无胸膜摩擦感。

  叩诊:

两肺叩诊呈清音,肺下界在肩胛下角线第10肋间,呼吸活动度4cm。

  听诊:

两肺呼吸音清楚,未闻及干、湿罗音及胸膜摩擦音。

  心脏视诊:

心尖搏动位于左侧第5肋间锁骨中线内0.5cm,无弥散,心前区无局限膨隆及异常搏动。

  触诊:

心尖搏动最强部位于在第5肋间锁骨中线内0.5cm,无抬举性冲动,无摩擦感及细震颤。

脉细缓。

  叩诊:

心浊音界如右表。

  听诊:

心律齐,心率62/min,心尖部可闻及Ⅰ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其他各瓣音区无杂音,无心包摩擦音。

A2>P2。

左(Cm)

肋间

右(cm)

2

3

3

5

3

7

9

  腹部视诊:

腹平坦,两侧对称,腹式呼吸存在,无腹壁静脉曲线,无胃肠蠕动波及肠型。

  触诊:

腹柔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喜按,肝肋缘下1cm、剑突下3cm、质软,边缘锐,表面滑、无触痛。

脾肋下未触及,肾未触及。

  叩诊:

肝浊音上界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肝、脾区无叩无痛,无过度回听响,腹部无移动性音。

  听诊:

肠鸣音正常,胃区无振水声、肝、脾区无摩擦音,未闻及血管杂音。

  外阴及肛门外生殖器发育正常,尿道口无分泌物。

报睾丸双侧等大,无触痛,无肿胀,附睾无结节 。

肛门胸膝位3点处有绿豆大小皮瓣。

  脊柱及四肢脊柱无畸形,无压痛及叩击痛,肋脊角无压痛及叩击痛。

四肢无畸形、无静脉曲张和肌肉萎缩,双侧肌力、肌张力正常、对称,关节无红肿及压痛,行动自如,右示指未二节缺损。

  神经系统 肢体知觉及运动正常。

肱二头肌腱、肱三头肌腱、膝腱、跟腱反射均正常,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均存在,巴彬斯奇征及克尼格征阴性。

  检验

  血红蛋白88g/L,尿常规阴性,粪常规阴性,大便隐血试验+++。

  小结

  患者男性,53岁,上腹中隐痛1年,伴头昏、黑便2次。

检查:

急性病容,面色略苍白,唇稍消,全身浅表淋巴结不肿大。

眼结膜稍苍白,颈软,两肺呼吸音清晰,心尖可闻及收缩期1级吹风样杂音。

腹软,上腹无压痛,肝肋缘下1cm,质软,表面光滑,脾未触及。

脊柱及四肢关节正常,右手示指末二节缺损,左手背疤痕。

血红蛋白88g/L,大便隐血试验+++。

  辩证分析

  病史1年。

中脘隐隐作痛,久久不愈,近暖喜按,得食则安,无明显区酸暖气。

入院前一天突感中脘嘈杂,头晕目眩,四肢乏力,继则大便稀溏不实,色黑如漆,脉细缓,无结代。

面色萎黄,爪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

脾胃虚寒,气机不畅,血因寒而凝,脉因寒而闭;脉闭而血凝,不通则痛,日久及血,久病入络。

伤阳络则血上溢,伤阴络则血下溢,上下交损,营血亏耗,则头晕目眩这所由来也。

最后诊断(1991-1-12)

初步诊断 

中医 1.胃脘痛(脾胃虚寒,瘀血阻络)

中医 1.胃脘痛(脾胃虚寒,瘀血阻络)

  2.眩晕(气血两亏)

     2.眩晕(气血两亏) 

西医1.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西医1.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消化性溃疡,胃癌?

  2.眼底出血原因未明(1991-1-15)

   2.失血性贫血,急性

  3.示指缺损,外伤性,右手末二节 

  3.外伤性示指缺损,右手末二节 

  4.龋病,

  4.龋病,

  病程记录

  1992-1-4

  患者汪福周,男笥,52岁,因上腹部隐痛1年,伴头昏、柏油样便2次,于今日上午经急诊入院。

上腹部规律性疼痛,喜暖喜按,得食则安,无明显消瘦,昨日突然胃内嘈杂灼热,进热饮料后出现头昏目眩,继则排黑便2次,体温正常,轻度贫血貌,血红蛋白88g/L,心、肺未见特殊。

有较长期烟酒嗜好。

舌质淡,脉象细缓,考虑溃疡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

但患年龄在40岁以上,胃癌亦不能除外。

目前患者一般情况尚稳定。

先给予流食,静脉补液。

  中医辩证属胃虚寒,瘀血阻络、气血亏损,根据急则治疗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先拟化瘀通络,活血止血。

处方如下:

  

(1)云南白药壹瓶 0.5g qid

  白芨粉  24.0,6g bid

  

(2)炙黄芪15.0  川桂枝9.0  生白芍18.0  炙甘草 3.0

  大枣  七枚  炒蒲黄9.0  五灵脂9.0   地榆炭6.0

  侧柏炭6.0

  2剂。

今明各一剂,水煎2次,上午9时煎服,一次凉服,下午3时煎服,一次凉服。

  严密观察病情,明日作血红蛋白,大便隐血等检查,备血。

在出血停止后,申请胃肠钡餐、胃镜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朱春琴

  1992-1-5  患者仍感并没有昏乏力,解黑色糊状便一次,约200g左右,无腹痛,查血红蛋白76g/L,白细胞4.7×109/L,中性76%。

出血情况尚未完全控制,继续补液。

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并继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输液中加用止血剂,静滴。

朱春琴/王光明

  1992-1-6 今晨张主任及申主治医师巡诊,病人一般情况尚可,头昏减轻,大便开始转黄,唯面色仍苍白,神疲乏力,脉沉细无力,舌质淡胖,舌苔薄白。

分析: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血去阴伤,气随血亡。

应予溢摄血,用当归补血汤加味。

  全当归9.0  炙黄芪15.0  杭白芍15.0   地榆炭6.0

  侧柏炭6.0   贯众炭6.0   炒山药9.0     制黄精9.0

  肥玉竹9.0  生 地6.0  大 枣七个    炙甘草3.0

  3剂。

每日1剂,水煎2次,上、下午分服。

朱春琴

  1992-1-10

  今日胃镜检验,见到十二指肠球部近大弯侧粘膜稍肿胀、充血,有粘膜集中,中心稍凹陷,上有撒霜样发白斑点,诊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沈主治医师认为从病因、症状分析,溃疡病合并出血为本,分贫血为标。

根据“甚者独行,间者并行”的原则,考虑应用黄芪建中汤加减,以建中扶脾,益气养血。

朱春琴

  1992-1-15

  今日眼科会诊:

视力左0.2,右1.2,双眼晶体皮质轻度混浊,两眼底下方视网膜可见小片蝉红色出血区,两眼黄斑可见翳状黑色混浊,拟诊:

①眼底出血,原因待查;②两眼老年性白内障,早期。

嘱用中药治疗,减少活动。

继续寻长眼底出血原因。

朱春琴/王光明

  1992-1-20 交班记录

  患者男性,52岁,已婚,因上腹部隐痛1年。

伴黑便、头昏1天,于1月4日急诊入院。

患者血压18/11kpa,而色萎黄,爪甲不华,舌质淡,脉细,大便隐血试验强阳性。

入院后给予补液、云南白药、白芨粉以及腱益气、摄血等法治疗,黑便消失,病情日趋稳定。

血压19/12kpa(142.5/90mmHg),胃镜检查确认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因患者视力减退,经眼科会诊发眼病出血。

  目前病人时感头昏、乏力,纳谷不馨,有时大便带鲜血,血红蛋白92g/L。

请注意:

①定期观察血红蛋白变化情况,并注意黑便。

②1周后邀眼科复诊。

朱春琴/王光明

  1992-1-29 出院记录

  患者因上腹隐痛1年,伴黑便2次,头昏,而入我科治疗。

入院体检:

贫血外貌,血压18/11kpa。

腹软,无肿块,无压痛,肝脏于肋下1cm,脾未触及,血红蛋白88g/L,大便隐血强阳性。

入院后给予支持疗法,云南白药、白芨粉以及健脾益气、摄血等方法治疗,病情日趋稳定,腹痛缓解,血压19/12kpa,大便隐血试验阴性,眼底出血(原因未明)好转,血红蛋白上升至116g/L,肝、肾功能正常。

今日出院,共住院25日。

  根据“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出院后继续服用健脾养胃方药,小建中汤加减:

  炙黄芪12.0  川桂枝9.0  生白芍18.0  生米仁15.0

  红 藤 9.0  冬瓜子15.0  炒山药15.0  黄 精 15.0

  玉 竹9.0   甘 草 3.0  大 枣10个

  七剂。

每日一剂,水煎二次,上、下午分服。

  出院诊断

  中医 1.胃脘痛(脾胃虚寒,瘀血阻络);

  2.眩晕(气血两亏);

  3.圆翳内障,双侧;

  4.食指缺损,外伤性,右手末二节 。

  西医 1.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2.眼底出血,原因未明;

  3.老年性白内障,双侧;

  4.示指缺损,外伤性,右手末二节 。

  嘱咐 1.注意寒温,防止受凉;

  2.注意饮食调养,不吃生冷、油炸以及刺激性食物;

  3.休息2周,门诊随访,2个月后门诊胃镜或上消化道钡餐复查。

朱春琴

(朱秋琴 殷德燧)

附赠

 

住院期间病案书写的内容与要求

  一、入院病历

  一般项目 姓名、性别、实足年龄、婚否、籍贯(须写明国籍、省、市及县别)、民族、工作单位、军兵种、职务或职业及工程、地址、入院日期(急症或重症应注明时刻)、病史采取日期、病史记录日期、病情陈述者(如由患者自述,此项免记)。

  主诉 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时间短者应记明小时数)。

如“持续发热6天,全身红色斑丘诊3天”。

同时患有数种重要疾病如肺炎、糖尿病、白血病等,应在主诉中分项列出。

  不宜用诊断或检验结果代替症状,主诉多于一项时,应按发生时间先后次序分别列出,如“发热、流涕、咽痛、咳嗽2天”;“多饮、多食、多尿、消瘦5月”;“瘀点、瘀斑、头晕1月”;“劳累后心悸、气急、浮肿反复发作5年余”;“尿频、尿急3小时”。

  现病史

  1.将症状按时间先后,准确记载其发病日期、起病缓急、发病诱因,每一症状发生的时日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与鉴别诊断有关的阴性症状亦须记载。

  2.在描述症状中应围绕重点并求得系统,如描写疼痛,应阐明其部位、时间、性质、程度及其它相关因素。

  3.按系统询问伴同的症状,以免遗漏。

  4.过去检查及治疗情况。

  5.对意外事情、自杀或他杀等经过详情与病况有关者,应力求客观、如实记录,不得加以主观揣测或评论。

  6.书写中西医结合病史时,按中医要求询问有关病史(参考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