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技术.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28149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8.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能源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能源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能源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能源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能源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能源技术.docx

《新能源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能源技术.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能源技术.docx

新能源技术

第十六章新能源技术

本章导读

能源是人类生存、发展以及各种社会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

在目前能源结构中占有89.5%比例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石化燃料将面临枯竭。

能源紧缺将是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

世界能源的发展战略是:

多元结构的能源系统和高效清洁的能源技术。

因此,环保、高效的可再生性能源的开发是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方向,

本章主要介绍当前新能源技术中:

太阳能、核能、风能的开发与利用以及我国新能源技术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第一节能源技术概述

能源是人类生存、发展以及各种社会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能源、材料和信息并称为现代社会的三大基石。

能源问题已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能源技术是研究如何有效地开发、生产、保存、传递能量并通过能量形式的转换来有效利用能量的技术。

它是一门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技术。

一、能源及其分类

1、什么是能源?

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人类每时每刻都在利用和消耗着能量。

能量有多种存在形式,如:

机械能、热能、光能、电磁能、风能、太阳能、化学能等等。

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如天然气中的化学能通过燃烧转变为热能;热能通过蒸汽机变成机械能;蒸汽机带动发电机将机械能转变为电能;电能使电动机运转又转化为机械能等。

什么是能源?

能源是指可以为人类提供各种形式能量的物质资源。

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核燃料等等。

2、能源的分类

自然界中存在的能源种类很多,能源的分类方法也很多。

根据需要,我们可以将能源进行不同的分类。

如按照能源的形成方式分类、按照能源的性质分类、按照能源的开发利用状况分类等等。

这里我们根据能源的形成方式介绍能源的分类。

能源可分为天然能源和人工能源两大类。

天然能源又称为一次性能源,它是自然界中以天然方式存在的未经加工转换的原始能源。

如原煤、石油、天然气、太阳能、风能、水能、核燃料等。

人工能源又称为二次能源,它是指经过一次或多次加工转换而产生的能源,如电能、热能、汽油、煤油、柴油、沼气等。

天然能源又可分为再生性能源和不可再生性能源。

再生性能源是指可循环使用或不断得到补充的自然能源。

如:

风能、水能、太阳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

实际上这些能源绝大部分都是太阳能的变种,只有潮汐能来自地球自转的旋转动能。

如水能是由于太阳光照射在江河湖海上,使水汽蒸发,从而转化为可利用的水力资源;风能来自太阳对大气层的不均匀照射,从而形成气流,也就是风。

不可再生性能源是指消耗一点少一点,短期内不能再产生的自然能源。

它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核燃料等。

不可再生性能源都是经过亿万年的漫长岁月形成的,一般开发方便,使用率高。

目前,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核裂变能都已得到大规模经济开发和利用,这些能源又称为常规能源,它们在目前的能源结构中占主要地位。

其中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均属于石化燃料,它们分别是古代植物和低等动物的遗体在缺氧条件下,通过高温高压作用,经漫长的地质年代演变而成的;而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核聚变能、潮汐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尚未得到大规模开发和利用,称为新能源。

由于新能源不仅是再生性或资源丰富的能源,而且其开发与利用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成为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重点。

二、能源资源统计

1、世界能源资源统计

根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自然资源数据库》2000年对世界自然资源的统计数据和2006年《BP世界能源统计2006》统计出的当前对自然能源的开采速度,可计算出石化燃料的可开采年限(见表16-1)。

表16-1世界主要能源资源调查和统计

燃料名称

煤炭

(亿吨)

石油

(亿吨)

天然气

(亿立方米)

铀(吨)

可采储量

9842.1

1402.8

1.49×

2.08×

可采储量的

开采年限

162年

40年

65年

65年

预计最终

开采年限

279年

121年

170年

290年

统计资料显示,由于人口的增长以及工业发展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目前能源结构中占有89.5%比例的石化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将面临枯竭。

虽然今后会有新的探明储量,但由于现代社会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能源紧缺将是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

2、中国能源资源统计

我国能源资源的基本特点是:

富煤、贫油、少气。

目前世界能源消费构成是:

石油约40%、煤炭25%、天然气25%、核电和其它能源约10%;而我国是煤炭占70%、石油和天然气约占20%、其它能源约10%。

据2000年《中国自然资源数据库》统计资料显示:

中国的煤炭资源十分丰富。

我国的煤炭资源总量为5.06万亿吨,可开采储量为1145亿吨。

居世界第1~2位,在全球可采煤储量中占11%。

煤作为能源资源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支持经济发展和保障人民生活的基础产业。

中国70%以上的能源来自煤,煤在中国仍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但煤作为能源大量开发利用,由此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中国的石油资源量为1000亿吨,可开采储量为32.7亿吨,占世界可开采储量的2.3%;天然气资源量为3.81×

亿立方米,可开采储量为1.37×

亿立方米,仅占世界可开采储量的0.9%。

从已探明的可开采储量看,中国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不足。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油气的需求必将大幅度增加。

现在中国已经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今后还会进一步增加。

解决中国油、气资源的不足问题,首先是立足于开发利用中国的油、气资源。

2002年5月,我国第一个储量世界级的大气田“苏里格大气田”在内蒙古的苏里格庙地区被发现,这表明,中国的天然气资源尚有巨大的勘探开发前景。

核燃料资源,主要用于核反应堆发电,中国核电工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核电在全国发电总量中还不到2%,从长远看,中国的核电事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国的水利资源居世界第一,可开发量达3亿千瓦,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目前已开发利用的还不多。

我国长江三峡水利工程设计安装的64×

千瓦机组共26台,年发电量可达840亿千瓦时,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

2006年11月开工建设的向家坝水电站,其规模仅次于三峡水电站和溪洛渡水电站,是中国第三大水电站,位列世界第四。

工程计划2008年截流,2012年首批机组发电,2015年建设完工。

据统计,到2006年,我国水电新增装机容量超过1000万千瓦,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预计到2020年我国水电装机可达1.8亿千瓦,到2050年达到2.9亿千瓦,到那时,可开发的水力资源基本都开发出来了,我国的水电发电量将雄踞世界首位。

中国能源资源的现状是:

人均能源占有量极低,优质能源资源(石油、天然气等)严重短缺,整个能源结构极不合理,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得以煤为主,将给环境和交通运输带来巨大的压力。

三、能源技术的发展方向

从世界能源发展趋势看,人类最理想的能源应该是清洁高效的、由低热值的固体燃料向高热值气态和液态燃料过渡的、具有较高的能源效率、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新型能源。

根据预测,未来世界能源技术的发展方向是:

1、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将逐步下降。

据世界能源理事会预测,到2050年,化石燃料在世界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将由目前的89.5%减少到63%左右,其中煤炭21%、石油20%、天然气22%。

届时我国的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将由目前的72%下降到50%以下。

2、再生性能源将快速发展。

随着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石化燃料的逐步枯竭,再生性能源技术将得到迅速发展。

自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纷纷加强了再生性能源的开发与研究。

日本计划在2020年前投资15500亿日元,用于“新阳光计划”的推行,并计划到2010年使全日本的再生性能源占能源消费的3.1%;法国朗期潮汐电站已运转多年;德国大力发展风力发电技术。

国际系统分析研究所认为,到21世纪中叶,以太阳能和生物质能为主体的再生性能源将占世界能源构成的30%以上。

3、核能利用将是未来能源的重要支柱。

目前核能的利用主要是以核裂变能转变为电能的核电站的建设。

据统计到2004年底,全世界已有440座核电站在31个国家和地区运行,总发电能力约为3.6亿千瓦,占全世界总发电量的16%。

目前正在建造中的核电站约有40座,计划建造的约60座,全部建成装机容量将近5亿千瓦。

到那时核电将占全世界总发电量的20%左右。

在核电站发展的同时,许多国家加强了受控核聚变的研究。

据专家预测,本世纪末核聚变能的利用研究将有重大突破。

核聚变能的利用将是核能利用的第二个热点,对彻底解决人类能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预计到下个世纪初,核能将占世界能源构成的30%。

4、氢能和电能将成为二次能源的两大支柱。

目前,氢燃料汽车、飞机的试验都证明氢可以取代石油。

2000年9月在德国召开的世界氢能大会认为,在21世纪,氢能和电力将并列为世界二次能源的两大支柱。

二次能源的另一个重大变化是电源系统的小型化和多样化。

特别是燃料电池的发展,据统计,燃料电池将在2015年左右进入普及推广阶段。

5、新能源的开发。

在未开发能源中,最有发展潜力的是甲烷水化物,甲烷水化物是由水分子和甲烷气体分子组成的冰状晶体,点火即可燃烧。

甲烷水化物主要蕴藏在水深300米以下的深海和海底地层以及永久冻土的下部。

据估计,总储量超过已知的石油、煤炭和天然气储量的总和。

但目前要开发这一巨大的能源宝库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四、世界及中国的能源发展规划

1、世界能源发展战略

目前,世界的能源消费主要是以化石资源这些不可再生性能源为主。

中国是以煤炭为主,而其它国家大部分是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

根据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提出的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概念,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成为当今世界共同关心的全球性问题。

因此,今后世界的能源发展战略是:

多元结构的能源系统和高效清洁的能源技术。

2、中国能源发展规划

2007年4月10日,我国正式公布了《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根据《规划》精神,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将要重点发展资源潜力大、技术基本成熟的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生物质成型燃料、太阳能利用等再生资源,以规模化带动产业化发展。

从长远的应用来说,一旦可燃矿物出现了枯竭现象,则核能就将取代可燃矿物的能源。

在近期,核能将成为调节中国能源问题的主要手段。

第二节太阳能的开发与利用

太阳能是指太阳辐射的光能。

它是太阳内部不断进行核聚变反应产生热能,通过其表面以辐射方式向宇宙空间发射出来的一种巨大且对环境无污染的能源。

尽管太阳射向地球的能量只占它辐射总能量的二十二万亿分之一,但每年地球表面所能接收到的太阳能至少为7×

千瓦时,这相当于目前地球上总发电能量的8万倍。

因此,太阳能是人类最理想、潜能最大的能源。

太阳能的利用与开发,始终是当前能源问题研究中受到关注的重要研究方向。

一、太阳能的利用方式

太阳能是清洁的可再生性能源。

太阳能的开发与利用方式有三种:

1、太阳能转变成热能——光/热转换

太阳能热利用设备,按其结构分为非聚光式和聚光式两种。

非聚光式太阳能热利用设备是利用“热箱”原理,将太阳能转变为热能。

箱子的四个侧面和底部全部由隔热材料制成,内表面涂黑,顶部用透明的玻璃盖严,就成了“热箱”。

当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上,大部分进入箱内,涂黑的内表面将吸收的太阳能转变为热能。

用这种方法达到的温度不太高,通常在100~300℃之间。

非聚光式太阳能热利用设备有:

太阳能温室、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干燥器、太阳能蒸馏器、太阳房等。

聚光式太阳能热利用设备由聚光器、吸收器和跟踪器三部分组成。

太阳光经过聚光器(如旋转抛物面聚光反射镜)聚焦到吸收器上转变为热能,吸收器将热能传递给内部的集热介质(如水等),提高其温度,再加以利用。

跟踪器的作用是调整聚光器相对于太阳的位置,以获得最佳的集热效果。

聚光式太阳能热利用设备有:

太阳灶、太阳能锅炉、太阳炉等。

太阳灶的焦斑温度为400~800℃,用于煮饭、炒菜等;太阳能锅炉产生的蒸汽可驱动热机或发电;太阳炉的焦斑温度可达3000℃以上,可熔炼高难熔金属。

2、太阳能转变成电能——光/电转换

太阳能的光-电转换,主要是通过太阳能电池将太阳辐射能直接转变成电能。

太阳能电池种类很多,如单晶硅电池、多晶硅电池、非晶硅电池、砷化锌电池等。

1969年,科学家采用辉光放电法分解硅烷,制得非晶硅薄膜。

1979年首次用非晶硅薄膜制成太阳能电池。

由于非晶硅薄膜是目前大幅度降低太阳能电池成本的十分有前途的材料,很有可能成为太阳能电池的主体。

但目前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较低,工艺技术不成熟,薄膜生产速度慢,难以大批量生产。

太阳能电池一般应用在为航标灯供电,为铁路、公路信号灯和路灯供电。

3、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光/化学转换

太阳能的光-化学转换,主要是利用太阳光照射半导体和电解液界面,发生化学反应,在电解液内形成电流,并使水电离直接产生氢的电池,即光化学电池。

二、太阳能热水器的利用与普及

如何直接利用太阳能,是科技人员长期以来一直努力研究和开发的重要项目,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

太阳能热水器是目前光-热转换技术中普及率最高的一种。

目前,世界上太阳能转变为热能的利用已经很广泛,如在以色列和约旦,屋顶太阳能蓄热器已可提供25~65%的家用热水。

美国已兴建100多万个主动式太阳能采暖系统和25万个依靠冷热空气自然流动的被动式太阳能住宅。

我国太阳能的利用受到政府、企业和科研单位的高度重视。

2007年4月26~28日,中国国际太阳能热利用大会暨太阳能利用展览会在山东济南举行。

此次大会重在强调“促进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完美结合”,推进我国太阳能热利用的发展。

在当前我国可再生性能源产业中,产业化道路走得最好的应属太阳能热水器产业,有关资料显示,2007年我国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厂家超过3000家,其中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有10多家,年生产量超过2000万平方米。

到2006年,全国太阳能热水器使用量达到9500万平方米,超过全球使用量的50%,生产量和使用量均居世界第一。

太阳能热水器产业化发展迅速,除与巨大的市场、成熟的技术有直接关系外,规模化生产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由规模化生产而带来成本降低使太阳能热水器在过去的10年中年增长率达到27%,并进入了大约8%的家庭。

预计到2015年,中国家用太阳能热水器的普及率将达到20~30%。

三、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的崛起

太阳能发电是通过太阳电池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太阳电池是利用“光伏效应”在电池的两极间产生电动势的,因此,太阳电池又称为光伏电池,太阳能发电又称为光伏发电。

虽然目前太阳能发电的成本较高,大约是生物质发电(沼气发电)的7~12倍,风能发电的6~10倍,转换效率只有15%。

但由于太阳能发电不需要燃料,小容量发电系统和大容量发电系统的发电效率是一样的,在多云天气下也能发电,尤其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排放任何气体,是清洁、环保的可再生性能源。

因此,太阳能与其他新能源相比在资源潜力和持久适用性方面更具优势。

目前,提高转换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光伏发电新技术的开发受到各国政府的大力扶持,光伏电池的生产已形成产业化生产规模。

最近几年,世界光伏发电产业持续以年均30~40%以上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

太阳能光伏发电已成为充满朝气的高新技术新领域,是当前新能源开发的世界热门。

从长远前景来看,太阳能光伏发电是最具潜力的战略替代发电技术。

相关专家预测,到本世纪后期,太阳能发电将在世界电能结构中占据80%的位置。

1、世界各国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

以德国、日本、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发起和出台的光伏相关规划和政策是目前世界光伏发电产业的主要推动力。

2004年,德国对其可再生能源法律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德国政府宣布将兴建10万个太阳能发电屋顶的目标。

德国的光伏市场一跃成为超过日本的世界最大光伏应用市场,2004年和2005年德国光伏安装容量分别为363MW和837MW,年增长速度都超过了130%,再次印证了光伏支持政策的驱动作用。

日本政府已实现安装7000套屋顶太阳能发电系统。

美国政府在上世纪末提出在每瓦1.5美元的发电设备成本基础上实施“百万屋顶计划”以解决家庭经济用电、清洁用电的问题。

经过多年努力,美国太阳能电池的应用已经从备用电力系统扩大到照明、安全系统、长途通信等范围。

在德、日、美三个世界最大的光伏应用市场,以光伏集成建筑为核心的光伏屋顶并网发电市场占据了绝对的市场份额,尤其日本和德国近几年光伏年度安装几乎全部是并网应用。

意大利政府大力支持发展太阳能电池发电,目标兴建一万个太阳能发电屋顶。

目前的光伏产品90%左右仍然是以晶硅电池技术为主。

近年光伏产业的持续高速增长以及半导体工业开始复苏导致了硅料的供应紧张,造成了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产品的价格上升,影响了光伏产能的释放。

但是硅料的紧张也给新型晶硅技术和薄膜技术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并促使光伏制造商努力开发高效率和低硅耗的晶硅电池技术。

根据世界各主要国家光伏发展蓝图及综合因素分析,到2010年世界光伏产业仍然将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

2、我国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

我国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近几年,我国光伏发电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很快,总体上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光伏制造国(见彩图8)。

但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技术力量不足,原材料依赖进口,导致光伏电池成本较高,是制约光伏电池大规模普及的最大障碍。

(1)资源优势

就资源储量而言,我国地处北半球,总面积2/3以上地区年日照时数大于2200小时,其中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高原均为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除四川盆地、贵州省资源稍差外,东部、南部及东北等其它地区都是资源较富和中等区。

太阳能资源理论存储总量相当于每年17000亿吨标准煤,与美国相近,比欧洲、日本优越得多。

目前,青海农牧区的112个无电乡全部建成太阳能光伏电站,解决了908个无电村农牧民的生活用电,覆盖人口50多万。

青海全省人口550万,如今七分之一的人口靠太阳能告别无电时代。

在推进太阳能光伏电站建设的同时,青海省政府制作太阳能灶66000台,全部免费发放给干旱山区的农牧民,使30万农牧民用上了太阳能灶。

太阳能灶操作简易,使用方便,清洁卫生,没有污染,使用年限一般可达15年。

推广使用太阳能灶,大大减少了燃料短缺地区农牧民砍伐灌木林的数量,促进了环境保护。

(2)中国光伏制造业高速发展

2002年以来,中国的光伏制造能力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生产规模以年均超过10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年生产能力超过100兆瓦的太阳能光伏电池制造企业已有10家,其中两家企业进入了世界前列。

中国的光伏制造业总体上已经超越美国,继德国、日本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大光伏制造国。

国内市场已不能消化中国制造商不断增加的产能,目前中国光伏产品主要是出口欧洲等国际市场,其次是国内西部无电地区。

2005年中国《可再生能源法》的正式出台,为中国未来光伏并网应用市场的逐步启动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未来中国光伏企业应该加紧掌握并网技术和加快新型晶硅和薄膜电池技术的研发创新,推动中国光伏产业向制造强国迈进。

(3)制约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障碍

尽管我国有着很好的太阳能资源和光伏电池制造能力,但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原材料-多晶硅严重依赖进口,自给率仅有2.6%,从而导致光伏电池价格居高不下,而太阳能级硅料存在巨大的成本下降空间;二是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电系统应用的市场还很小。

虽然目前已经在偏远地区通过“送电到乡”等国家工程推广了一些户用光伏发电系统和小型光伏电站,解决了部分无电人口的供电问题,但是由于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成本较高,全国目前的光伏发电规模还很小,还没有一个太阳能光伏发电的真正商业化示范。

(4)中国光伏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国在太阳能光电转换方面,技术力量不足是目前未能大规模普及的主要因素,由于我国尚不具备光伏产业最核心的技术——制造太阳能电池的高纯度多晶硅提纯技术,我国95%的高纯度多晶硅材料依赖进口,因此太阳能电池价格高昂,太阳能发电价格也就很难有所下降。

另外,太阳能电池中组件成本占整套系统的比例达到了70%。

要降低太阳能发电的成本,就得不断提高光电转换率,而目前的光电转换率一般在15%左右,短时间很难有大突破,这些问题都成为制约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瓶颈。

要使太阳能光伏发电得到大规模推广,实现产业化运作,就必须从技术上有所突破,加大创新能力,拥有降低太阳能电池材料成本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

根据我国“2000年-201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到2015年,全国太阳电池发电系统的市场将拥有320兆瓦的容量,户用及民用光伏系统将达到40~50%。

将开始大规模发展并网式屋顶光伏系统。

目前,我国的太阳能屋顶计划和光伏并网发电在北京、深圳、西宁等小范围地区进入了实验阶段。

光伏发电成本高,无法与常规能源竟争,所以更需要政府制定强有力的法规和政策支持,以驱动我国光伏产业的商业化发展,尤其要参考德国、日本近年在光伏产业和光伏市场方面的经验。

2007年1月,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发布的《中国新能源产业年度报告(2006)》预计,2010年我国的光伏发电产品产量可能突破1000兆瓦,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光伏电池生产国。

 

第三节核能的开发与利用

核能是指原子核能,又称为原子能。

它是原子核结构发生变化时放出的能量。

重元素(如铀、钚、钍等)的原子核发生裂变时放出的巨大能量称为核裂变能;轻元素(如氘、氚等)的原子核发生聚变时放出的巨大能量称为核聚变能。

核聚变所需的核燃料其储量仅仅是海水中的氘,就至少可供人类利用一千万年以上。

可见,聚变形式的原子能实际上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

所以,虽然目前对核聚变能源的利用存在巨大的技术困难,但对受控热核反应的研究,一直是科学界乃至全人类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核裂变能的利用——核电站的发展

原子核裂变时释放出的能量是巨大的。

1千克铀裂变时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800吨煤或2000吨石油完全燃烧时所释放出的能量。

核裂变首先被应用于军事目的,即原子弹的产生,其后实现了核能的和平利用,即核电站的建设。

1、核能发电的工作原理

核电站是核动力电站的简称。

目前还只能是核裂变能发电。

它主要由原子反应堆、热交换器、蒸汽轮机和发电机等设备组成(见图16-1)。

图16-1核电站工作原理示意图

核裂变所需的核燃料主要是重元素铀、钚和钍,核燃料在反应堆内进行裂变反应而产生大量热能,由冷却剂(水或气体)带出来,并传到热交换器中,在热交换器中冷却剂把热量传给其它水,将水加热而成蒸汽,以此驱动汽轮发电机发电。

当冷却剂把热量传给水后,再用泵把冷却剂打回反应堆中去吸热。

以此循环使用,不断地把反应堆中核反应的热能引出来。

核电站反应堆和热交换器相当于锅炉。

核电站按其采用的反应堆类型不同,主要有压水堆核电站、沸水堆核电站、气冷堆核电站和快中子增殖堆核电站。

2、核能发电的优点

核电站只需消耗很少的核燃料,就可以产生大量的电能,每千瓦时电能的成本比火电站要低20%以上。

核电站还可以大大减少燃料的运输量。

例如,一座100万千瓦的火电站每年耗煤三四百万吨,而相同功率的核电站每年仅需铀燃料三四十吨。

核电的另一个优势是干净、无污染,几乎是零排放,对于发展迅速、环境压力较大的中国来说,再合适不过。

3、世界核电站的建设与发展

从1954年前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试验核电站、1957年美国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商用核电站开始,核电产业已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装机容量和发电量稳步提高。

截止到2004年底,全世界正在运行的核电机组440台,在建机组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