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实习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22112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实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实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实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实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实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实习教案.docx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实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实习教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实习教案.docx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实习教案

教学实习教案年月日

姓名:

吴跃进

学校:

晋江市第二中学

指导老师:

题目: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能力目标:

借助多媒体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创新、利用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合作的学习。

3、道德情感目标:

在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从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

遵循新课标基础性原则,强调掌握必需的经典知识及灵活运用的能力,注重增加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激发旺盛的求知欲。

确定教学难点的依据:

遵循新课标选择性原则,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分层次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知道了组成细胞的分子、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尤其是细胞膜作为最基本生命系统的边界等相关知识,为本节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处理情况

一、导入

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上节课的实验,我们了解到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生物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

这与我们了解的生物体的哪一种物质有关?

回忆生命活动的体现者是哪一种物质?

二、进入新课

补充介绍:

1855年瑞典科学家奈利的实验:

①色素分子进入受损伤的植物细胞的速度比进入完整细胞的速度要快得多;②在显微镜下用微细的探针刺向细胞时,能看到细胞表面出现褶皱,同时还感到阻力,一旦针刺破细胞进入到细胞内部,阻力就随之消失。

这说明什么问题?

介绍19世纪末,欧文顿(Overton)的实验:

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说明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中有什么物质?

你作出推论的依据是什么?

问题①:

最初认识到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对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

问题②:

通过推理分析得出结论后,还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

20世纪初,在欧文顿(Overton)的实验进行的20年后,科学家们第一次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将细胞膜分离出来进行化学分析发现:

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

脂质(磷脂)和蛋白质是怎样形成膜的呢?

补充介绍,1917年,朗姆瓦(Langmuirwa)将磷脂溶于苯和水中,当苯挥发完以后磷脂分子分布散乱,经过推挤,磷脂分子排列成了单层,而且其磷酸基团的极性头部都浸入水中。

这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后,总结:

磷脂分子头部的磷酸基是亲水性的极性基团,而尾部的脂肪酸则是疏水性的非极性基团。

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高特(Gorter)和格伦德(Grendel)设法把哺乳动物红细胞中提取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

结果发现磷脂排成单分子层后的面积恰好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由此可推导出脂质在细胞膜中的排列有什么特点?

问: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前面的实验都是用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的,为什么科学家选用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作实验材料?

分析: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而且除了细胞膜外,在细胞质中没有其他含膜结构的细胞器,这样在比较细胞膜和磷脂分子二者的面积关系时,没有其他膜的干扰,便于分析

 

问:

通过刚才的探究,你能勾勒出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吗?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归纳:

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而且磷脂分子是呈双层排列的,其亲水性的头部排列在外面,疏水性的尾部在内部

除了脂质外,蛋白质也是细胞膜的成分,

蛋白质位于脂双层的什么位置?

1959年,罗伯特森(J.D.Robertson)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的“三明治”模型:

认为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并且认为生物膜都是静态的统一结构。

这个观点引起其他科学家的质疑。

多媒体演示细胞生长、变形虫的运动,说明静态的生物膜不能解释细胞生长、变形虫的变形运动等现象,细胞的复杂功能也难以实现。

有什么证据证明细胞膜中的物质不断运动的?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应用,科学家发现膜蛋白并不是全部平铺在脂质表面,有的蛋白质是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的。

重点介绍1970年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

多媒体演示实验过程:

绿色荧光的染料标记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红色荧光的染料标记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将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这两种细胞刚融合时,融合细胞的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在37℃下经过40分钟,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

这一实验过程显示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

补充介绍科学家运用冰冻蚀刻法在电镜下观察到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中的蛋白质的分布。

这个实验说明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家发现,膜蛋白并不是全部平铺在脂质表面,有的蛋白质是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

并通过实验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1972年,桑格(S.J.Singer)和尼克森(G.Nicolson)提出了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为大家所能接受。

引导学生总结在探究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中,运用的方法:

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进一步验证完善,不断发展。

介绍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具有流动性,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磷脂分子之间有一些小孔,可以让一些物质进出,以及蛋白质也可以成为物质进出膜的通道。

 

简介细胞膜上糖被的功能:

保护、润滑、识别等。

简介细胞膜表面的糖脂组成。

思考、讨论:

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不是就完美无缺了呢?

2.纵观整个人们建立生物膜模型的探索过程,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到怎样的作用?

3.分析生物膜模型的建立过程中,结构和功能相适应是如何体现的?

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不可能完美无缺。

2.实验技术的进步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3.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始终引导人们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使人类一步步接近生物膜的真相。

三、课堂练习:

1.据研究发现,胆固醇、小分子脂肪酸、维生素D等物质较容易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

A.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

B.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

C.细胞膜的结构是以磷脂分子层为基本骨架

D.细胞膜上镶嵌有各种蛋白质分子

2.下列哪一种膜结构能通过生物大分子()

A.细胞膜B.核膜C.线粒体膜D.叶绿体膜

3.一分子CO2从叶肉细胞的线粒体基质中扩散出来,进入一相邻细胞叶叶绿体基质内,共穿过的生物膜层数是()

A.5B.6C.7D.8

4.细胞膜上与细胞识别、免疫反应、信息传递和血型决定有着密切关系的化学物质是()

A.糖蛋白B.磷脂C.脂肪D.核酸

5.变形虫的任何部位都能伸出伪足,人体某些白细胞能吞噬病菌,这些生理过程的完成都依赖于细胞膜的()

A.保护作用B.一定的流动性

C.主动运输D.选择透过性

6.下列物质中,不能横穿细胞膜进出细胞的是()

A.维生素D和性激素B.水和尿素

C.氨基酸和葡萄糖D.酶和胰岛素

参考答案:

1.C

2.B

3.B

4.A

5.B

6.D

四、教学反思

通过前面的引导过程,学生能重新体验科学发现的探索过程,在自主探索中主动获取知识,并通过讨论和相互补充以及教师适当的解析,使学生从探索发现上升到知识构建,培养了学生科学推断和知识迁移的能力,符合新课程标准中“探索领先、合作学习,师生是学习‘共同体’”的教育理念。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中设计了一系列与科学家的实验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难度很大,可以说就是当初科学家们多年的研究结果,但是学生们配合得很好,很多结论就是学生在课堂上推理得出的,这应该与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和本身具有的能力有关。

因为我校是江苏省首批的四星学校,集中了本地区最好的生源,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强,对学习的热情也很高,这使我校的新课改能顺利进行。

当然,教师对课程的把握、对学生积极表现的鼓励也是课堂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保证。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教师应该在备课上多下功夫,参考各套教材,汲取所长应用到教学过程中。

联系学生学过的知识提出问题使学生更容易构建其知识框架

 

引导学生进入科学研究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

 

根据化学上物质的“相似相溶”原理,说明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中有脂质

 

①通过推理分析得出的

②有必要。

仅靠推理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准确,还应通过科学实验进行检验和修正。

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严密性

 

说明磷脂分子是有极性的,其头部全部浸入水中说明头部是和水相吸引的,而其尾部都暴露在空气中,说明尾部和水是不易亲和的。

 

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通过实例让学生分析这种膜结构的不合理性,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学生看实验过程,讨论结果

 

回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加深学生对科学研究过程的认识

 

使学生认同流动镶嵌模型的合理性。

 

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研究的过程是不断开拓、发展、修正、前进的。

科学研究永无止境。

 

加深学生对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和细胞膜特性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