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高考历史复习同步练习卷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
《届高三高考历史复习同步练习卷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高考历史复习同步练习卷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高考历史复习同步练习卷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点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2019.4·浙江高考·12)观察右侧两图(绘制时间:
1924年)。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①20世纪上半叶男装流行长袍马褂②知识女性着装宽松肥大
③男性着装凸显等级身份④女性服饰趋向短袍窄袖
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2.(2019·江苏高考·7)清末《卖宁波脚带》:
“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
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
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
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B.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
C.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D.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
3.(2018.4·浙江高考·9)《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说:
“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
庚子(1900年)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
”这反映了()
A.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B.社会启蒙与进步知难行易
C.妇女缠足之风气日趋衰颓D.近代女鞋制造工艺删繁就简
4.(2018·海南高考·8)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
“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
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
A.道教的地位被否认B.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
C.官府反对政治革新D.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
5.(2018·海南高考·12)1949年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出境多限于公务。
80年代中国出境旅游兴起,旅游目的地逐步由东南亚扩大到世界各地,据统计2017年出境游超过1亿人次。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
A.进出口贸易增长B.改革开放成效显著
C.公务出境人数减少D.人民文化水平提高
6.(2017年新课标全国Ⅲ卷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
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
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7.(2019·甘肃模拟)民国建立后,以国家法令的形式通令改革服装,民众的穿着打扮不再受国家禁令的约束,中国社会从此进入自由穿着的时代。
从中可以看出( )
A.衣冠之治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B.服饰洋化成为各阶层追逐的新时尚
C.服饰成为展现个性自由的窗口
D.中山装是具有中国气派的民族服装
8.自女子放足后,适合三寸金莲的弓鞋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而代之以布鞋、胶鞋、皮鞋,其中洋式皮鞋尤为京津女子所喜爱。
女鞋需求的增多催生出了专门卖女鞋的坤鞋店,1930年以后逐渐与男鞋合卖,“只以鞋履论,到此男女始真平等”。
这体现了当时( )
A.妇女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
B.民众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C.辛亥革命的影响较为深远
D.男女平等成为社会新风尚
9.《女学报·做学生的快乐》(1903年)登载:
“现在上海几个女学堂的女学生,一个个神清气爽、磊落大方……身体没有一点弯曲,好似春天的修竹一样细直……比那种涂脂抹粉、一步三扭的小脚伶仃的样子,真是天地了。
”这表明当时上海( )
A.拥有宽松良好的办学环境
B.妇女政治地位超过了男子
C.人们的审美观向西方看齐
D.社会风尚发生较大的变化
10.(2019·天津南开区调研)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
“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
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之丽芙照相馆。
”这则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剪辫易服难以推广B.变革心态新旧杂陈
C.农村传统势力强大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1.(2019·全国高考大联盟联考)民国天津名流叶崇质在家人“偶有小恙”时,会请孩子们的老师开中医草药处方。
其长子多病,日常喝罐头牛奶,吃鱼肝油。
倘若病情严重,就会请最好的受过西方培训的医生来,通常是位日本医生。
一位毕业于爱丁堡大学的中国医生最终治好了长子的肺结核。
综合以上材料,可知这一时期( )
A.欧洲医术比亚洲医术更高明
B.只有西医能治愈恶疾
C.城市居民膳食结构更加西化
D.西医已进入国人生活
考点二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1.(2019·河北石家庄模拟)1879年,李鸿章奏请修建一条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清廷不准。
为此,李鸿章想出一个办法,在奏折里特别声明只修以骡马为牵引动力的“快车马路”。
几经周折,清政府才勉强同意。
这一过程体现了( )
A.统治集团的愚昧无知
B.民族工业的艰难起步
C.近代化与传统观念的冲突
D.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的破坏
2.1877年6月29日,(李鸿章)复刘仲良中丞曰:
“日来由东局(天津机器局)至敝署(直隶总督府天津衙署)电线置妥,仅费数百金,通信立刻往复。
即用局内学生司之,神奇可诧,各使均相道贺。
执事闻之,将又哑然笑,数十百年后必有奉为开山之祖矣。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天津机器局是民用工业代表
B.天津电报业是由中国人自办
C.当时中国电报技术世界领先
D.国人通讯方式发生普遍改变
3.“自津浦通车,而京津之信二日即可抵沪,徐州以下,一日可至,凡铁路地带之消息,传递已较前大便。
”“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铁路发展有利于观念革新
B.内地与西部边疆的联系在加强
C.铁路交通受到民众的欢迎
D.电信事业发展得益于铁路交通
4.(2019.4·浙江高考·16)科学技术是推动时代进步的重要力量。
从“马拉火车”的天下奇观到磁悬浮列车的运行,“行行复行行”的历史面貌下,其所反映的是()
①交通事业近代化的开始②新式交通工具改变民众生活
③交通工具左右地区经济发展④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5.(2018·江苏高考·7)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
右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
该年画()
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
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
考点三 大众传媒的变迁
1.(2019·江苏高考·8)近代上海报纸刊登《纪苏州一车夫》:
昨日经过观前街,见一日本人,正在叫车,大呼:
“至盘门(租界)大日本领事馆去!
”车夫操吴侬软语道:
“只拉我国的大国民,倭奴是不拉的。
”这一记载可能出现于()
A.1840—1894年B.1895—1911年C.1912—1945年D.1946—1949年
2.(2018.4·浙江高考·28)【加试题】阅读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
时间
影事概略
1896年
上海徐园首次放映“西洋影戏”
1905年
中国拍摄第一部影片——京剧《定军山》(片断)
1927、1930年
有声影片传入中国;有声电影开始拍摄
20世纪30、40年代
美国影片《摩登时代》在上海、广州等地上映
《风云儿女》《三毛流浪记》等国产片上映
20世纪50、60年代
《红色娘子军》《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歌颂革命斗争、社会主义新生活的题材是电影的重要内容
20世纪80、90年代
改革开放后,《牧马人》《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多种题材电影相相继问世;《红高粱》《黄土地》等获得国际大奖;《泰坦尼克号》等国外影片在中国热映
①中国电影在发展初期以戏剧电影为主
②中国与欧美几乎同时进入“有声电影黑白时代”
③中国电影事业经历了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
④电影以其特有的沟通方式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发展
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
3.(2019·河南洛阳三县联考)1896~1898年,国人办报出现第一次高潮。
这一时期报刊主要强调效法西方的民主政治和国家制度,并提出开议会的主张,宣传民主思想。
由此可见( )
A.国人民族民主意识觉醒B.推翻满清具有社会基础
C.维新思想成为社会主导D.民主革命思潮尚未出现
4.1877年,《万国公报》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1880年,郑观应批判裹足“极其流弊,难罄形容”;1883年,康有为创办戒缠足会,对女性“忍气吞声”“毁筋绝骨”的苦痛深表同情。
该现象直接反映出( )
A.传统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B.有识之士的倡议体现风气开化
C.女性裹足已引起舆论普遍关注
D.废止缠足具有反清的政治色彩
5.(2019·山东淄博模拟)甲午战争前,有人认为,《申报》是中外流氓所办的报纸;但甲午战争后,《申报》成为时务的入门书,凡是有志前进的都不可不看。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关注时局渴求新知
B.江浙地区地方性报纸的出现
C.维新人士办报热情高涨
D.《申报》是影响最大的报纸
6.针对《上海新报》没有社会新闻的缺陷,《申报》注重社会新闻报道,并不惜代价对重大的社会新闻进行连续报道,以此扩大报纸销路。
这表明《申报》( )
A.旨在引领社会潮流B.适应政治斗争需要
C.适应社会市场需求D.干预司法案例审判
答案
考点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2019.4·浙江高考·12)观察右侧两图(绘制时间:
1924年)。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①20世纪上半叶男装流行长袍马褂②知识女性着装宽松肥大
③男性着装凸显等级身份④女性服饰趋向短袍窄袖
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在20世纪上半叶仍旧流行,故①正确;晚清普通女子着装宽松肥大,遮盖了身体曲线,故②错误;根据图片信息不能体现两人的身份地位高低,故③错误;根据图片信息,女性服饰开始合适身体,短袍窄袖方向发展,故④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
2.(2019·江苏高考·7)清末《卖宁波脚带》:
“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
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
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
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B.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
C.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D.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
【答案】C
【解析】“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表明女子缠足在当时仍然是普遍现象,故C项正确;“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表明脚带畅销,不是无人问津,故A项错误;《卖宁波脚带》是劝诫歌谣,而不是政府诏令,故B项错误;民国之后废止缠足才逐渐成为社会共识,与题干清末不符,故D项错误。
3.(2018.4·浙江高考·9)《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说:
“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
庚子(1900年)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
”这反映了()
A.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B.社会启蒙与进步知难行易
C.妇女缠足之风气日趋衰颓D.近代女鞋制造工艺删繁就简
【答案】A
【解析】材料清末北京的汉族妇女缠足之风仍很盛行,因此穿弓形鞋的人极为普遍,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缠足习俗的变革,与社会启蒙及进步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妇女缠足风气仍然盛行,故C项错误;材料“甚精工”反映出近代女鞋制造工艺精湛,与删繁就简无关,故D项错误。
4.(2018·海南高考·8)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
“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
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
A.道教的地位被否认B.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
C.官府反对政治革新D.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官府否定的发式只是“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可得出与道教的地位被否认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并不能代表社会潮流,故B项错误;材料官府反对的是“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这一发式的变化,与反对政治革新无关,故C项错误;1903年随着革命思潮的发展,发式的变化被赋予政治意义,带来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故D项正确。
5.(2018·海南高考·12)1949年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出境多限于公务。
80年代中国出境旅游兴起,旅游目的地逐步由东南亚扩大到世界各地,据统计2017年出境游超过1亿人次。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
A.进出口贸易增长B.改革开放成效显著
C.公务出境人数减少D.人民文化水平提高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出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与进出口贸易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体现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文化水平提高,以及对外开放的扩大,成效显著,故B项正确;据材料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不能推断出公务出境人数的减少,故C项错误;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只是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的原因之一,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改革开放成效显著,故D项错误。
6.(2017年新课标全国Ⅲ卷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
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
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30年代上海的婚礼仪式,无法获知这些婚礼的配偶是否是出于自愿,所以不能说明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故A项错误;“喜字纱灯”、“蓝袍黑褂”是中国婚礼的习俗,而“演奏钢琴曲”、“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则是受西方婚礼仪式的影响,说明当时的婚礼仪式具有中西习俗融合的特征,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讲述婚礼的形式和规模,没有提及当时的择偶标准,因此不能说明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故C项错误;社会习俗的变迁受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材料中的集体婚礼虽由政府组织举办,但不能扩大为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故D项错误。
7.(2019·甘肃模拟)民国建立后,以国家法令的形式通令改革服装,民众的穿着打扮不再受国家禁令的约束,中国社会从此进入自由穿着的时代。
从中可以看出( )
A.衣冠之治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B.服饰洋化成为各阶层追逐的新时尚
C.服饰成为展现个性自由的窗口
D.中山装是具有中国气派的民族服装
【答案】A
【解析】由“以国家法令的形式通令改革服装,民众的穿着打扮不再受国家禁令的约束,中国社会从此进入自由穿着的时代”可知,国家法令对人们的服饰有很大的影响,故A项正确。
8.自女子放足后,适合三寸金莲的弓鞋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而代之以布鞋、胶鞋、皮鞋,其中洋式皮鞋尤为京津女子所喜爱。
女鞋需求的增多催生出了专门卖女鞋的坤鞋店,1930年以后逐渐与男鞋合卖,“只以鞋履论,到此男女始真平等”。
这体现了当时( )
A.妇女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
B.民众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C.辛亥革命的影响较为深远
D.男女平等成为社会新风尚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只以鞋履论,到此男女始真平等”表明妇女部分程度上得到解放,故A项正确。
9.《女学报·做学生的快乐》(1903年)登载:
“现在上海几个女学堂的女学生,一个个神清气爽、磊落大方……身体没有一点弯曲,好似春天的修竹一样细直……比那种涂脂抹粉、一步三扭的小脚伶仃的样子,真是天地了。
”这表明当时上海( )
A.拥有宽松良好的办学环境
B.妇女政治地位超过了男子
C.人们的审美观向西方看齐
D.社会风尚发生较大的变化
【答案】D
【解析】据材料“现在上海几个女学堂的女学生”和“比那种涂脂抹粉、一步三扭的小脚伶仃的样子,真是天地了”说明社会风尚发生较大的变化,故D项正确。
10.(2019·天津南开区调研)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
“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
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之丽芙照相馆。
”这则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剪辫易服难以推广B.变革心态新旧杂陈
C.农村传统势力强大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B
【解析】时空信息“1912年秋天”。
“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此时清政府灭亡、中华民国已成立,年轻人的行为反映出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心态,故B项正确。
11.(2019·全国高考大联盟联考)民国天津名流叶崇质在家人“偶有小恙”时,会请孩子们的老师开中医草药处方。
其长子多病,日常喝罐头牛奶,吃鱼肝油。
倘若病情严重,就会请最好的受过西方培训的医生来,通常是位日本医生。
一位毕业于爱丁堡大学的中国医生最终治好了长子的肺结核。
综合以上材料,可知这一时期( )
A.欧洲医术比亚洲医术更高明
B.只有西医能治愈恶疾
C.城市居民膳食结构更加西化
D.西医已进入国人生活
【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不了“欧洲医术比亚洲医术更高明”,故A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只有”,故B项错误;材料讲的是治疗疾病,不是反映膳食结构,故C项错误;材料明显反映西医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故D项正确。
考点二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1.(2019·河北石家庄模拟)1879年,李鸿章奏请修建一条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清廷不准。
为此,李鸿章想出一个办法,在奏折里特别声明只修以骡马为牵引动力的“快车马路”。
几经周折,清政府才勉强同意。
这一过程体现了( )
A.统治集团的愚昧无知
B.民族工业的艰难起步
C.近代化与传统观念的冲突
D.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的破坏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清廷不准。
为此,李鸿章想出一个办法,在奏折里特别声明只修以骡马为牵引动力的‘快车马路’”可见近代化思想与传统保守思想的冲突,故C项正确。
2.1877年6月29日,(李鸿章)复刘仲良中丞曰:
“日来由东局(天津机器局)至敝署(直隶总督府天津衙署)电线置妥,仅费数百金,通信立刻往复。
即用局内学生司之,神奇可诧,各使均相道贺。
执事闻之,将又哑然笑,数十百年后必有奉为开山之祖矣。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天津机器局是民用工业代表
B.天津电报业是由中国人自办
C.当时中国电报技术世界领先
D.国人通讯方式发生普遍改变
【答案】B
【解析】“日来由东局(天津机器局)至敝署(直隶总督府天津衙署)电线置妥,仅费数百金,通信立刻往复。
即用局内学生司之,神奇可诧,各使均相道贺”表明天津电报业由国人自办,故B项正确。
3.“自津浦通车,而京津之信二日即可抵沪,徐州以下,一日可至,凡铁路地带之消息,传递已较前大便。
”“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铁路发展有利于观念革新
B.内地与西部边疆的联系在加强
C.铁路交通受到民众的欢迎
D.电信事业发展得益于铁路交通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凡铁路地带之消息,传递已较前大便……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路发展有利于信息传播、观念革新,故A项正确。
4.(2019.4·浙江高考·16)科学技术是推动时代进步的重要力量。
从“马拉火车”的天下奇观到磁悬浮列车的运行,“行行复行行”的历史面貌下,其所反映的是()
①交通事业近代化的开始②新式交通工具改变民众生活
③交通工具左右地区经济发展④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D
【解析】从“马拉火车”到“行行复行行”,反映的是近现代交通的发展,故①错误;根据材料“马拉火车”、“磁悬浮列车”、“行行复行行”,交通的变化,折射的是民众出行的便捷,故②正确;交通不是地区经济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故③错误;交通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方面,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5.(2018·江苏高考·7)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
右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
该年画()
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
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
【答案】D
【解析】顾恺之潜心研究绘画理论,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而图片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属于写实画作,不是写意,故A项错误;图中人物有不少很传统的打扮,国民共识夸大其词,故B项错误;图中仅见马车、黄包车,而“清朝末年”的最新成果已经有汽车、飞机,故C项错误;“清朝末年”中国的社会生活总体上呈现新旧杂陈,与图中的人物服饰、西式马车等相符,故D项正确。
考点三 大众传媒的变迁
1.(2019·江苏高考·8)近代上海报纸刊登《纪苏州一车夫》:
昨日经过观前街,见一日本人,正在叫车,大呼:
“至盘门(租界)大日本领事馆去!
”车夫操吴侬软语道:
“只拉我国的大国民,倭奴是不拉的。
”这一记载可能出现于()
A.1840—1894年B.1895—1911年C.1912—1945年D.1946—1949年
【答案】C
【解析】“只拉我国的大国民,倭奴是不拉的。
”表明民众民族意识的增强,这个应该发生在民国成立之后,抗战胜利之前,故C项正确;1840—1894年是在清末,在民国成立前,故A项错误;1895—1911年是在清末,民国成立前,故B项错误;1946年抗日战争已经胜利,日本战败,上海不再有材料中类似日本人的活动,故D项错误。
2.(2018.4·浙江高考·28)【加试题】阅读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
时间
影事概略
1896年
上海徐园首次放映“西洋影戏”
1905年
中国拍摄第一部影片——京剧《定军山》(片断)
1927、1930年
有声影片传入中国;有声电影开始拍摄
20世纪30、40年代
美国影片《摩登时代》在上海、广州等地上映
《风云儿女》《三毛流浪记》等国产片上映
20世纪50、60年代
《红色娘子军》《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歌颂革命斗争、社会主义新生活的题材是电影的重要内容
20世纪80、90年代
改革开放后,《牧马人》《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多种题材电影相相继问世;《红高粱》《黄土地》等获得国际大奖;《泰坦尼克号》等国外影片在中国热映
①中国电影在发展初期以戏剧电影为主
②中国与欧美几乎同时进入“有声电影黑白时代”
③中国电影事业经历了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
④电影以其特有的沟通方式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发展
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出中国电影在发展初期有戏剧电影,如京剧《定军山》,但不能推断戏剧电影的地位,故①错误;表中20世纪20—40年代中国与欧美几乎同时进入“有声电影黑白时代”,故②正确;中国电影事业初期以进口片为主,到中后期以国产片为主,故③正确;材料“《红高粱》《黄土地》等获得国际大奖;《泰坦尼克号》等国外影片在中国热映”,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发展,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3.(2019·河南洛阳三县联考)1896~1898年,国人办报出现第一次高潮。
这一时期报刊主要强调效法西方的民主政治和国家制度,并提出开议会的主张,宣传民主思想。
由此可见( )
A.国人民族民主意识觉醒B.推翻满清具有社会基础
C.维新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