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16962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4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我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我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我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我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习报告.docx

《我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习报告.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习报告.docx

我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习报告

实习名称: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习

实习地点:

实习时间:

9月19日-10月9日

系(院):

专业:

计算机网络技术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一:

实习目的和要求

(1)实习目的:

计算机拆装操作实习是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应用技能,通过实习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得到提高,掌握计算机拆装的基本技能;能够熟练进行计算机各部件的正确安装、主要技术参数的掌握与应用;对计算机硬、软件故障的分析判断与排除。

(2)实习要求:

使学生具有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机拆装的方法及基本技能的;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各组成部分的技术参数、组装的合理搭配;能对机硬、软件故障的分析判断,对磁盘的分区格式化、工具软件的应用,WIN9X操作系统的安装,对各板卡驱动程的安装,在实习过程要求学生装多动手,多实践,多总结。

按时按量完成实习内容。

二:

实验内容

计算机各硬件组成部分的作用、技术参数的认识;掌握计算机拆装的方法、步骤、注意事项及技巧;整机硬件部分的拆装练习;BIOS参数的设置及软件部分的装机练习;掌握整机软、硬件故障的分析判断方法及处理方法;常用工具软件的应用;计算机病毒的预防与处理;系统维护的原则与方法;计算机综合性维护。

三:

主板的认识

(1)主板的性能

主板的功能及应用介绍:

对功能就是电路板撒CPU硬盘内存等等供电,保证运行稳定!

主板,又叫主机板(mainboard)、systembourd系统板()和母板(motherboard);它安装在机箱内,是微机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部件之一。

主板一般为矩形电路板,上面安装了组成计算机的主要电路系统,一般有BIOS芯片、I/O控制芯片、键盘和面板控制开关接口、指示灯插接件、扩充插槽、主板及插卡的直流电源供电接插件等元件。

主板的另一特点,是采用了开放式结构。

主板上大都有6-8个扩展插槽,供PC机外围设备的控制卡(适配器)插接。

通过更换这些插卡,可以对微机的相应子系统进行局部升级,使厂家和用户在配置机型方面有更大的灵活性。

总之,主板在整个微机系统中扮演着举足重新的脚色。

可以说,主板的类型和档次决定着整个微机系统的类型和档次,主板的性能影响着整个微机系统的性能。

(2)常见主板类型

a、按主板上使用的CPU分有:

386主板、486主板、奔腾(Pentium,即586)主板、高能奔腾(PentiumPro,即686)主板。

同一级的CPU往往也还有进一步的划分,如奔腾主板,就有是否支持多能奔腾(P55C,MMX要求主板内建双电压),是否支持Cyrix6x86、AMD5k86(都是奔腾级的CPU,要求主板有更好的散热性)等区别。

d、按主板结构分

  ·AT标准尺寸的主板,IBMPC/A机首先使用而得名,有的486、586主板也采用AT结构布局

  ·BabyAT袖珍尺寸的主板,比AT主板小,因而得名。

很多原装机的一体化主板首先采用此主板结构

  ·ATX&127;改进型的AT主板,对主板上元件布局作了优化,有更好的散热性和集成度,需要配合专门的ATX机箱使用

  ·一体化(Allinone)主板上集成了声音,显示等多种电路,一般不需再插卡就能工作,具有高集成度和节省空间的优点,但也有维修不便和升级困难的缺点。

在原装品牌机中采用较多

  ·NLXIntel最新的主板结构,最大特点是主板、CPU的升级灵活方便有效,不再需要每推出一种CPU就必须更新主板设计此外还有一些上述主板的变形结构,如华硕主板就大量采用了3/4BabyAT尺寸的主板结构。

b、按功能分

  ·PnP功能带有PnPBIOS的主板配合PnP操作系统(如Win95)可帮助用户自动配置主机外设,做到"即插即用"

  ·节能(绿色)功能一般在开机时有能源之星(EnergyStar)标志,能在用户不使用主机时自动进入等待和休眠状态,在此期间降低CPU及各部件的功耗

  ·无跳线主板这是一种新型的主板,是对PnP主板的进一步改进。

在这种主板上,连CPU的类型、工作电压等都无须用跳线开关,均自动识别,只需用软件略作调整即可。

经过Remark的CPU在这种主板上将无所遁形.486以前的主板一般没有上述功能,586以上的主板均配有PnP和节能功能,部分原装品牌机中还可通过主板控制主机电源的通断,进一步做到智能开/关机,这在兼容机主板上还很少见,但肯定是将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无跳线主板将是主板发展的另一个方向。

(3)主板的详例解图

 

(1)

 

(4)对图

(1)主板的主要部件的功能和应用的介绍

CPU插槽如下图例所示:

主要是用来安装CPU,目前主流的CPU插座有用于AMD处理器SocketA、Socket754、Socket929,用于Intel才处理器的Socket775、Socket478等。

Socket后面的数字表示与CPU对应的针脚数量,只有两者匹配才能使用。

PCI插槽和PCIE插槽:

PCI是目前微型计算机中使用最广泛的接口,现在几乎所有的主板产品上都带有这种插槽,主要是用来安装网卡、声卡、电视卡、Modem等设备接口,PCIE插槽主要是用来装显卡。

IDE接口(ATA、PATA):

主流的IDE接口有ATA33/66/100/133,主流主板一般提供2-4个串行ATA插槽,他们主要是用来连接硬盘和光驱等设备,例图如下:

北桥芯片(NorthBridgeChipset):

北桥芯片一般位于CPU插座和PCIe插槽之间,主要控制高速设备,如对CPU、内存和PCIe32或16的支持。

南桥芯片(SouthBridgeChipset):

南桥芯片负责I/O总线之间的通信,如PCI总线、PCIe1或4、USB、LAN、ATA、SATA、音频控制器、键盘控制器、实时时钟控制器、高级电源管理等。

由于这些设备的速度都比较慢,所以将它们分离出来让南桥芯片控制。

内存插槽:

内存插槽的作用是安装内存条,目前流行的内存条有DDRSDRAM、DDR2SDRAM和DDR3SDRAM,相应的内存插槽也有3种,如图3-8所示。

这种内存插槽称为DIMM(DualInlineMemoryModule,双列直插内存模块)插槽。

如下图所示

BIOS单元和BIOS芯片:

BIOS(BasicInputOutputSystem,基本输入输出系统),它的全称是ROMBIOS,即只读存储器基本输入输出系统。

在微机开机以后到进入操作系统之前的这一段时间里,BIOS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在BIOS芯片里固化了一定的程序和一些硬件的基本驱动程序。

主板BIOS主要有:

AwardBIOS、AMIBIOS和PhoenixBIOS三种类型。

国内品牌机和组装机的主板上主要使用AwardBIOS和AMIBIOS,进口品牌机中多使用Phoenix或专用的BIOS。

在芯片上都能找到厂商的标记。

常见BIOS芯片的外观、纽扣电池和跳线,现在Award已被Phoenix收购,AwardBIOS变成了PhoenixAwardBIOS。

看下图

CMOS与BIOS的区别:

主板上用来存储BIOS程序的芯片,被称为BIOSROM;用来保存对BIOS进行修改后的参数的芯片,称为CMOSRAM(随机存储器)。

供电单元及电源插座:

主板上不同的硬件子系统需要不同的电压,主要分为三大类:

键盘控制器、BIOS芯片等部件需要+5V电压;内存、PCI等系统I/O电压需要+3.3V;而不同的CPU的核心电压并不一样,现在CPU的电压为1.2V左右。

对于IntelLGA775和AMDSocketAM2/AM2+接口处理器,主板上使用24针的ATX电源,不过依然可以沿用20针的旧式电源。

主板电源插座如下图

 

IO接口面板:

现在主板上自带的I/O接口背板中的接口越来越齐全,接口品种越多,表示该主板的功能越强。

常见的ATX主板I/O接口背板如图所示。

四、CPU

(1)CPU的工作原理及功能介绍

CPU是电脑中的核心配件,只有火柴盒那么大,几十张纸那么厚,但它却是一台计算机的运算核心和控制核心。

电脑中所有操作都由CPU负责读取指令,对指令译码并执行指令的核心部件。

CPU的主要运作原理,不论其外观,都是执行储存于被称为程式里的一系列指令。

在此讨论的是遵循普遍的架构设计的装置。

程式以一系列数字储存在电脑记忆体中。

差不多所有的CPU的运作原理可分为四个阶段:

提取(Fetch)、解码(Decode)、执行(Execute)和写回(Writeback)。

第一阶段,提取,从程式记忆体中检索指令(为数值或一系列数值)。

由程式计数器(ProgramCounter)指定程式记忆体的位置,程式计数器保存供识别目前程式位置的数值。

换言之,程式计数器记录了CPU在目前程式里的踪迹。

  提取指令之后,程式计数器根据指令式长度增加记忆体单元。

指令的提取常常必须从相对较慢的记忆体寻找,导致CPU等候指令的送入。

这个问题主要被论及在现代处理器的快取和管线化架构(见下)。

  CPU根据从记忆体提取到的指令来决定其执行行为。

在解码阶段,指令被拆解为有意义的片断。

根据CPU的指令集架构(ISA)定义将数值解译为指令。

  一部分的指令数值为运算码(Opcode),其指示要进行哪些运算。

其它的数值通常供给指令必要的资讯,诸如一个加法(Addition)运算的运算目标。

这样的运算目标也许提供一个常数值(即立即值),或是一个空间的定址值:

暂存器或记忆体位址,以定址模式决定。

  在旧的设计中,CPU里的指令解码部分是无法改变的硬体装置。

不过在众多抽象且复杂的CPU和指令集架构中,一个微程式时常用来帮助转换指令为各种形态的讯号。

这些微程式在已成品的CPU中往往可以重写,方便变更解码指令。

  在提取和解码阶段之后,接着进入执行阶段。

该阶段中,连接到各种能够进行所需运算的CPU部件。

  例如,要求一个加法运算,算数逻辑单元(ALU,ArithmeticLogicUnit)将会连接到一组输入和一组输出。

输入提供了要相加的数值,而且在输出将含有总和结果。

ALU内含电路系统,以于输出端完成简单的普通运算和逻辑运算(比如加法和位元运算)。

如果加法运算产生一个对该CPU处理而言过大的结果,在标志暂存器里,运算溢出(ArithmeticOverflow)标志可能会被设置(参见以下的数值精度探讨)。

  最终阶段,写回,以一定格式将执行阶段的结果简单的写回。

运算结果极常被写进CPU内部的暂存器,以供随后指令快速存取。

在其它案例中,运算结果可能写进速度较慢,但容量较大且较便宜的主记忆体。

某些类型的指令会操作程式计数器,而不直接产生结果资料。

这些一般称作“跳转”(Jumps)并在程式中带来循环行为、条件性执行(透过条件跳转)和函式。

(2)CPU的性能

主频:

主频也叫时钟频率,单位是兆赫(MHz)或千兆赫(GHz),用来表示CPU的运算、处理数据的速度。

  CPU的主频=外频×倍频系数。

很多人认为主频就决定着CPU的运行速度,这不仅是片面的,而且对于服务器来讲,这个认识也出现了偏差。

至今,没有一条确定的公式能够实现主频和实际的运算速度两者之间的数值关系,即使是两大处理器厂家Intel(英特尔)和AMD,在这点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从Intel的产品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Intel很注重加强自身主频的发展。

像其他的处理器厂家,有人曾经拿过一块1GHz的全美达处理器来做比较,它的运行效率相当于2GHz的Intel处理器。

前端总线(FSB)频率:

前端总线(FSB)频率(即总线频率)是直接影响CPU与内存直接数据交换速度。

  

字长:

电脑技术中对CPU在单位时间内(同一时间)能一次处理的二进制数的位数叫字长。

所以能处理字长为8位数据的CPU通常就叫8位的CPU。

同理32位的CPU就能在单位时间内处理字长为32位的二进制数据。

字节和字长的区别:

由于常用的英文字符用8位二进制就可以表示,所以通常就将8位称为一个字节。

字长的长度是不固定的,对于不同的CPU、字长的长度也不一样。

8位的CPU一次只能处理一个字节,而32位的CPU一次就能处理4个字节,同理字长为64位的CPU一次可以处理8个字节。

倍频系数:

倍频系数是指CPU主频与外频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

在相同的外频下,倍频越高CPU的频率也越高。

缓存:

缓存大小也是CPU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且缓存的结构和大小对CPU速度的影响非常大,CPU内缓存的运行频率极高,一般是和处理器同频运作,工作效率远远大于系统内存和硬盘。

实际工作时,CPU往往需要重复读取同样的数据块,而缓存容量的增大,可以大幅度提升CPU内部读取数据的命中率,而不用再到内存或者硬盘上寻找,以此提高系统性能。

但是由于CPU芯片面积和成本的因素来考虑,缓存都很小。

CPU扩展指令集:

CPU依靠指令来自计算和控制系统,每款CPU在设计时就规定了一系列与其硬件电路相配合的指令系统。

指令的强弱也是CPU的重要指标,指令集是提高微处理器效率的最有效工具之一。

CPU内核和I/O工作电压:

从586CPU开始,CPU的工作电压分为内核电压和I/O电压两种,通常CPU的核心电压小于等于I/O电压。

其中内核电压的大小是根据CPU的生产工艺而定,一般制作工艺越小,内核工作电压越低;I/O电压一般都在1.6~5V。

低电压能解决耗电过大和发热过高的问题。

(3)几种CPU的外观

五:

显卡

(1)显卡的结构及性能介绍

下图是显卡的结构

显卡是很重要的电脑配件之一,它的性能好坏直接关系到电脑的显示性能的好坏,如2D画质的优劣和3D游戏的速度等等。

如果你对显卡还不太了解,或者不知道上面的一些电器元件的作用,那下面就以华硕V8200Deluxe为例给大家介绍一下。

显示芯片:

它是显卡的心脏,其性能好坏直接决定了显卡性能的好坏。

因为显示芯片负责处理显示数据

显卡很重要的电脑配件之一,它的性能好坏直接关系到电脑的显示性能的好坏,如2D画质的优劣和3D游戏的速度等等。

如果你对显卡还不太了解,或者不知道上面的一些电器元件的作用,那下面就以华硕V8200Deluxe为例给大家介绍一下。

希望你能掌握以下介绍的知识,以免被JS欺骗。

显示芯片:

它是显卡的心脏,其性能好坏直接决定了显卡性能的好坏。

因为显示芯片负责处理显示数据,它的速度越快数据处理就越快,性能也越好。

现在,显示芯片的制造工艺越来越精良,普遍采用了0.15微米的技术,有的还采用了0.12微米技术,在芯片内集成的晶体管的数目也越来越多。

如研发代号为NV20(正式名称叫做GeForce3)的Nvidia的新一代显示芯片里集成了5700万个晶体管,比Pentium4处理器(大约是4200万个晶体管)还多,能完成以前由CPU负责处理的所有数据,真是名副其实的GPU(图形处理器)。

PCB线路板:

它是显卡的基础,显卡上的所有电器元件都是安置在它上面的。

目前的显卡PCB线路板分为4层板和6层板。

4层板的成本比较低,在一些廉价的显卡上常见到,但和6层板相比在性能上要差一些。

6层板有着更好的电器性能以及抗电磁干扰的能力,同时更方便显卡的布线,所以时常在一些高品质的显卡上运用。

在PCB线路板上埋设的那些密密麻麻的数据线(又称为蛇行线)的线路我们称之为布线,显卡的布线是非常重要的,在设计时要尽量做到每条到芯片的数据线短一致,以保证数据的统一和准确地在同一时间到达芯片。

但并不是每个显卡生产厂商都有实力来设计种布线,因此许多厂商都采用了所谓的“公板设计”——即采用显示芯片制造商提供的PCB线路板设计方案来生产,而那些自己有设计开发实力的厂商则往往在“公板设计”的基础上再进行优化设计,以生产具有更高的性能和稳定性的显卡。

还有一种情况是“公板设计”做得很完美,做任何优化也是多余的,那么这些厂商就直接采用这种“公板设计”了。

显存:

这4块大小规格都一样的元器件就是显存,它主要负责存储芯片处理的数据,就像内存一样。

芯片读取显存上的数据进行处理后再放回显存,供像RAMDAC等其它部分使用,因此显存的带宽和速度影响了显示芯片的运行速度。

打个比方:

一块再好的芯片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要处理的数据或者处理后的数据不能及时输出,这就像个永远吃不饱的饿汉,许多时间是在等待数据的到达,从而大大影响了显卡的性能。

因此可以说,显存性能决定了显示芯片的性能能不能得到完全的发挥。

显卡的BIOS:

它存放着显卡的BIOS文件,目前采用的BIOS都是支持软件擦写的FLASHROM等元器件,可以通过刷新软件来刷新你的BIOS文件的办法来升级显卡,让它有更好的性能和兼容性。

电容:

它负责高频滤波、耦合等作用,有铝电解电容和钽电容之分。

前者的优点在于容量大,但是问题在于漏电大、稳定性差,特别是劣质的电解电容;而后者是电容中最好的,也经常称为贴片电容,它工作稳定、误差小,惟一美中不足的是容量小,在一些环境中不实用,只能使用铝电容。

电阻:

它也是不可小视的东西,目前在显卡上主要用贴片电阻。

VGA输入输出接口:

它负责把显卡的显示信号输入显示器等设备。

大部分显卡只提供15芯的VGA输出接口,用来连接显示器,另外一些显卡则提供诸如输出数字信号的DVI数字接口、和电视机相连的TVOUT(S-VIDEO)接口等。

我们这块显卡只有一个15芯的VGA输出接口。

六:

内存

(1)内存的性能几应用

下图是一种常见的内存条结构

内存是电脑中的主要部件,它是相对于外存而言的。

我们平常使用的程序,如Windows98系统、打字软件、游戏软件等,一般都是安装在硬盘等外存上的,但仅此是不能使用其功能的,必须把它们调入内存中运行,才能真正使用其功能,我们平时输入一段文字,或玩一个游戏,其实都是在内存中进行的。

通常我们把要永久保存的、大量的数据存储在外存上,而把一些临时的或少量的数据和程序放在内存上。

内存分为DRAM和ROM两种,前者又叫动态随机存储器,它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断电后数据会丢失,我们平时说的内存就是指这一种;后者又叫只读存储器,我们平时开机首先启动的是存于主板上ROM中的BIOS程序,然后再由它去调用硬盘中的Windows98或Windows95系统,ROM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断电后数据不会丢失。

内存的性能:

(1)存储容量:

即一根内存条可以容纳的二进制信息量,如目前常用的168线内存条的存储容量一般多为32兆、64兆和128兆。

(2)存取速度:

即两次独立的存取操作之间所需的最短时间,又称为存储周期,半导体存储器的存取周期一般为60纳秒至100纳秒。

(3)存储器的可靠性:

存储器的可靠性用平均故障间隔时间来衡量,可以理解为两次故障之间的平均时间间隔。

(4)性能价格比:

性能主要包括存储器容量、存储周期和可靠性三项内容,性能价格比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对于不同的存储器有不同的要求。

七:

硬盘

(1)硬盘的功能及应用介绍

一般的硬盘结构如下图所示

 

硬盘是存放数据的,你所有的数据都装在里面,你使用的时候,CPU会把需要的数据调到内存里,然后计算成你需要的东西。

硬盘的性能主要参数:

容量(Capacity):

硬盘容量的单位为GB。

目前,主流硬盘容量一般为80~120GB影响硬盘容量的因素为单盘容量和盘片数量。

许多人发现,计算机中显示出来的容量往往比硬盘容量的标称值要小,这是由于不同的单位转换关系造成的。

我们知道,在计算机中,1GB=1024MB,而硬盘厂家通常按照1GB=1000MB换算。

平均寻道时间(AverageSeekTime):

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是指硬盘的磁头从初始位置移动到盘面指定的磁道所需的时间,单位为ms,是影响硬盘内部数据传输速率的重要参数。

硬盘读取数据的实际过程大致是:

硬盘接收到读取指令后,磁头从初始位置移到目标磁道位置(经过一个寻道时间),然后从目标磁道上找到所需读取的数据(经过一个等待时间)。

因此,硬盘读取数据时,要经过一个平均寻道时间和一个平均等待时间,即平均访问时间=平均寻道时间+平均等待时间:

在等待时间内,磁头已到达目标磁道上方,只等所需数据扇区旋转到磁头下方即可读取。

这个时间当然越小越好,但它受限于硬盘的机械结构。

目前,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通常在8~11ms之间,如40GB酷鱼4代平均寻道时间为8.9ms。

转速(RotationalSpeed):

硬盘的转速是指硬盘盘片每分钟转过的圈数,即硬盘内主轴的转动速度,单位为r/min。

一般硬盘的转速都可达到5400r/min,目前台式微机硬盘的主流转速是7200r/min,有些SCSI硬盘使用了液态轴承技术,转速可达10 000~15 000r/min。

平均潜伏期(Averagelatency):

平均潜伏期是指当磁头移动到数据所在的磁道后,等待所要的数据块继续转动(半圈或多些、或少些)到磁头下的时间,单位为ms。

道至道时间(SingleTrackSeek):

道至道时间是指磁头从一个磁道转移至相邻的另一个磁道的时间,单位为ms。

全程访问时间(MaxFullSeek):

全程访问时间是指磁头开始移动直到最后找到所需要的数据块所用的全部时间,单位为ms。

平均访问时间(AverageAccess):

平均访问时间是指磁头找到指定数据的平均时间,通常为平均寻道时间和平均等待(潜伏)时间之和,单位为ms。

注意,现在不少硬盘广告中所说的平均访问时间大部分都是指平均寻道时间。

最大内部数据传输速率(MaximumInternalDataTransferRate):

最大内部数据传输速率是指磁头到硬盘高速缓存之间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也叫持续数据传输速率(SustainedTransferRate),单位为Mbps,是影响硬盘整体速度的关键。

最大内部数据传输速率一般取决于硬盘的盘片转速和盘片数据线密度(指同一磁道上的数据间隔度)。

硬盘内部数据传输速率与外部数据传输速率关系如图7-12所示。

外部数据传输速率(ExternalTransferRate):

通常称为突发数据传输速率(BurstDataTransferRate),是指从硬盘缓冲区读取数据的速率,在厂商广告或硬盘特性表中常以数据接口速率代替,单位为MBps。

目前,主流硬盘普遍采用的是UltraATA66,它的最大外部数据传输速率为66.7MBps。

高速缓存(Cache):

由于CPU与硬盘之间存在巨大的速度差异,为解决硬盘在读/写数据时CPU的等待问题,在硬盘上设置适当的高速缓存。

硬盘高速缓存与主板上的高速缓存作用一样,是为了提高硬盘的读/写速度,当然容量越大越好。

目前,硬盘高速缓存的容量通常为512KB~2MB或更大。

硬盘表面温度(SurfaceTemperature):

硬盘表面温度是指硬盘工作时产生的使硬盘密封壳温度上升的温度。

这项指标厂家并不提供,一般只能从各种媒体发表的测试数据中看到。

若硬盘工作时产生的温度过高,将影响薄膜式磁头(包括GMR磁头)的数据读取灵敏度,因此硬盘工作表面温度较低的硬盘有更好的数据读/写稳定性。

对于高转速的SCSI硬盘,一般来说,应该加一个硬盘冷却装置,这样,硬盘的工作稳定性才能得到保障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eanTimeBetweenFailures,MTBF)是指硬盘从开始运行到出现故障的最长时间,单位是h(小时)。

一般硬盘的MTBF至少为30 000h或40 000h。

这项指标在一般的产品广告或常见的技术特性表中并不提供,需要时可到具体生产该款硬盘的公司网站中查询。

单盘容量:

硬盘中的存储盘片一般有1~4片。

单张盘片的存储密度越高,则其达到相同容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