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专题限时训练127 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16662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专题限时训练127 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专题限时训练127 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专题限时训练127 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专题限时训练127 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专题限时训练127 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专题限时训练127 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

《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专题限时训练127 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专题限时训练127 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专题限时训练127 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

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专题限时训练127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限时训练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2018·山西大同、阳泉二模)据梁启超回忆:

“甲午丧师,举国震动,年少气盛之士疾首扼腕言‘维新变法’……而其流行语,则有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者,张之洞最乐道之,而举国以为至言。

”据此可知,“中体西用”思想在当时(  )

A.与维新变法思想实现了融合

B.伴随鸦片战争的爆发而出现

C.受统治者倡导成为主流思想

D.得到多数先进中国人的认可

答案:

D

解析:

维新变法的主张是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坚持中国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技术,二者不能融合,A项错误;“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派的主张,提出于19世纪60年代,B项错误;据材料“甲午丧师,举国震动”可知是民族危机导致“中体西用”的传播,C项错误;据材料“而其流行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者……而举国以为至言”可知得到多数先进中国人的认可,D项正确。

2.魏源在《海国图志》中,采信地圆、地动等天文地理学说,提出圆形的地球之上,“居中之国”并不存在;他还认为“今华夷通市,正朔相通”,故比较了中国农历与西洋历法的差异,“以便稽览”。

这表明魏源(  )

A.倡导“师夷长技以自强”

B.主张与外国进行“商战”

C.突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D.为制度变革寻求理论依据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采信地圆、地动等天文地理学说,提出圆形的地球之上,居中之国并不存在”可知改变了天圆地方、中国中心的传统观念;由材料“今华夷通市,正朔相通……以便稽览”可知改变以中国为正统的观念,突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C项正确。

3.(2018·湖南长郡中学考前保温卷二)19世纪七八十年代,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是鼓吹学习西方最负盛名的著作,但其开头一篇却是《道器》,大讲中学为道、西学为器。

郑观应此举(  )

A.顺应了民族文化自卫心理的需要

B.希望中国开始吸收和接受西学

C.体现了独尊中华鄙夷外邦的观念

D.试图回避以夷变夏的攻击锋芒

答案:

D

解析:

郑观应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主张向西方学习政治、经济和科学,但又大讲中学为道,其目的主要是回避顽固派的进攻,而不是适应民族文化自卫心理的需要,也不是独尊中华鄙夷外邦,A、C两项错误,D正确;中国开始吸收和接受西学是在鸦片战争后,B项错误。

4.顺天府府尹胡燏棻于《马关条约》签订后不久,即上疏提出:

“微臣早夜焦思,今日即孔孟复生,舍富强外亦无治国之道,而舍仿行西法一途,更无致富强之术。

”这一上疏说明(  )

A.民族危机导致统治集团分化

B.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形势使然

C.统治者寻求富强的迫切心理

D.封建官僚仍然固守中体西用

答案:

B

解析:

材料关键信息“《马关条约》签订后”“舍仿行西法一途,更无致富强之术”,说明甲午战争后清朝官员胡燏棻认识到国家要富强,就必须学习西方;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向西方学习器物的洋务运动因甲午战争清政府的失败而破产,故这里的“仿行西法”不仅是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还含有政治、文化等多方面。

且随后出现的由维新派开展的戊戌变法,说明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是甲午战争后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必然结果,B项正确。

材料体现不出统治集团的分化,A项错误;材料仅提到胡燏棻一人,不能等同于统治者,C项错误;材料主旨是向西方学习,D项错误。

5.1903年,严复在翻译英国思想家密尔阐述“公民自由”的著作时,对于中文书名,并未采用最直接的译文《论自由》,几经斟酌,定名为《群己权界论》。

这反映了当时他(  )

A.反对西方自由思想 B.关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引领民众回归传统D.强调国家利益的至上性

答案:

B

解析:

《群己权界论》表达的是“群体与个人的权利界限”,个人的自由不能损害他人的合法利益,这反映了当时严复关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B项正确。

严复宣扬西方的自由思想,A项错误;《群己权界论》不是要引领民众回归传统,C项错误;《群己权界论》强调个人与群体的关系,而不是国家利益的至上性,D项错误。

6.(2019·太原高三质检)1868年,美籍传教士林乐知创办《万国公报》,到1896年前后,发行量高达38400份。

光绪皇帝和洋务派大臣每期必读;孙中山不但是其忠实读者,还主动投稿;康有为、梁启超以其为精神支柱和理论依据。

这表明(  )

A.西方思想受到各界普遍欢迎

B.民族危机刺激国人了解西方

C.中美两国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D.社会精英主张学习西方制度

答案:

B

解析:

1896年前后,光绪帝、洋务派、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都积极阅读《万国公报》这反映了民族危机下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关注世界,B项正确。

7.(2018·长郡中学考前保温卷一)1894年成立的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指出: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

即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这一转变说明孙中山(  )

A.深入剖析了民主共和制的实质

B.近代民族国家的构想逐渐丰富

C.提倡建立反清的民族统一战线

D.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革命目标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民族思想的演变,并没有涉及民主共和的实质,A项错误;从兴中会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到临时政府的“国家之本,在与人民。

即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可见,其民族思想发生重大变化,由狭隘的民族主义到真正的民族主义,B项正确;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清政府已被推翻,C项错误;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革命目标是在新三民主义中,D项错误。

8.(2019·河南郑州二模)孙中山在1920年《致海外国民党同志函》中说:

“自北京大学学生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

于是莲蓬勃勃,抒发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倡导此种新文化运动,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

由材料可推断出孙中山此番言论的意图是(  )

A.强调国民党应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纲领

B.要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

C.要进行彻底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D.借鉴五四经验调整革命策略和方法

答案:

D

解析:

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纲领与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都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内容,A、B两项错误;孙中山的主要意图不是进行思想解放运动,而是借鉴思想解放运动的经验来促进革命,C项错误;由“北京大学学生运动”可知为1919年的五四运动,孙中山在1920年看到五四运动的强大影响,希望借鉴五四运动的经验调整革命策略和方法,D项正确。

9.(2018·广东梅州二模)陈独秀的《敬告青年》中指出:

“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

”“吾宁忍心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应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

”据此表明新文化运动(  )

A.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深刻而全面

B.主张改造传统文化

C.有遵循进化理论全盘西化的倾向

D.力图挽救民族危亡

答案:

D

解析:

材料“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心过去国粹之消亡”表明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存在一定偏见,A项错误;“改造传统文化”与材料“吾宁忍心过去国粹之消亡”不符,B项错误;材料仅涉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否定的一面,C项错误;材料“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应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表明了新文化运动救亡图存的一面,D项正确。

10.胡适认为:

“我们思想新、信仰新,我们在思想方面完全是西洋化了;但在安身立命之处,我们仍旧是传统的中国人。

”这反映了(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新文化运动彻底失败

C.传统思想文化影响深远

D.中西文化融合日益加强

答案:

C

解析: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而辛亥革命使民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并未彻底失败,B项错误;依据材料“但在安身立命之处,我们仍旧是传统的中国人”,可知传统思想文化影响深远,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文化融合,D项错误。

11.十月革命后,共产主义思潮在中国兴起。

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从“辑欧追美”转向“以俄为师”。

这一转变意味着(  )

A.民主革命有了新的发展

B.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中国化

C.中国完全放弃了对欧美的学习

D.思想界的认识走向了统一

答案:

A

解析:

近代中国转向“以俄为师”后,不仅推动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也推动了孙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通过与中国共产党合作而出现新的转机,使民主革命有了新发展,A项正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学习苏俄革命的过程中屡遭挫折后才出现的,且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化的信息,B项错误;转向“以俄为师”的是先进人士,而不是所有人士,当时仍有人坚持学习欧美,C项错误;“以俄为师”是当时思想界的主流,但不是共识,当时仍然有主张学习欧美的思想,D项错误。

12.(2019·荆州质检)上海作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某一时期成为现代新儒家、自由主义、权威主义、新民主主义、和平主义、社会主义等各种思想文化论战的阵地。

材料反映出(  )

A.主张以改良作为社会变革手段

B.北洋军阀以“主义”标榜自我

C.抗战胜利后民族民主意识高涨

D.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民众共识

答案:

C

解析:

材料“权威主义”与“和平主义、社会主义”反映出抗战胜利后两种前途命运的较量。

A项出现在19世纪末,错误;北洋军阀出现在1912—1928年,B项错误;“现代新儒家、自由主义”反映出抗战胜利后民族民主意识高涨,C项正确;D项出现在1924—1927年国民革命运动时期,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9·全国百所名校高考模拟示范卷六)马克思指出:

“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

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

当时执政的是子产(?

—前522),他以礼法纲纪治国,进行了一些大胆改革,这就招致了一些人的不满、批评,有人建议毁乡校,子产坚决反对。

他说:

“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岂不遽止?

然犹防川也:

太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同’导’),不知吾闻而药之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中国古代行政管理思想史》

材料二 孙中山强调,要巩固、建设国家,其基础仍然是国民心理,“是故致治之隆污,系乎人心之振靡”。

对此,孙中山明确指出:

对待国民性要“究其源流,考其利病,始知补偏救弊之方”。

批评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发达和光宗耀祖的人生观。

他指出,每个人特别是青年要树立为大家、为国家谋幸福的新志向。

因此,要摆脱民族危机,恢复民族独立和尊严,就必须扫除中国人的病态人格,建立起健康人格,所谓“要正本清源。

自根本上做工夫,便是在改良人格来救国”。

孙中山在谈到塑造新一代国民道德时,从人的社会属性出发,强调人不能离开群体而孤立存在,要求国民树立国家、群体观念,培养公德心、责任心、爱国心。

——周建超《论孙中山关于改造国民心理的思想》

材料三 弘扬公民的社会责任,旨在引领生命个体基于对自身社会角色之认知,而自觉践行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诉求的合道德或合法行为及其对个体行为后果的自觉担当。

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

“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

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林瑞青《共生共存:

公民社会责任的价值内核》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子产民事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子产这一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眼中的新国民形象。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现代社会弘扬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的重大意义。

答案:

(1)主要内容:

允许民众谈论政治;要善于听取下层民众的意见;民众意见要注意疏导,不能压制。

背景:

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势力不断增强;诸侯纷争,各诸侯国积极改革以增强国力;学在民间,士阶层影响扩大;普通百姓在战争与经济中的作用突显。

(2)新国民形象;具有远大理想和高尚人格;民族意识浓厚;强烈的群体观、公德心、责任心。

(3)重大意义:

体现了追求个人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致性;有助于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适应了我国经济建设的要求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需要。

14.(2019·河北衡中同卷文科综合试题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五四时期,中西文化论战激烈,“西化”一词频繁出现。

因此,陈垣在1923年作了《元西城人华化考》一书,反其道而行之,提出“华化”的概念,他在书中说:

“吾之为是篇,亦以证明西域人之同化中国而已。

”陈垣后来对友人说:

“此书著于中国被人最看不起之时,又值有人主张全盘西化之日,故其言如此。

”陈垣在此书中搜集大量材料证明:

元朝时中国文化对西域人的吸引力是十分强大的,那时是西方人“华化”,而不是中国人“西化”。

同时,他还指出政治与文化的区别:

“须知文化与政治虽有关系,但毕竟不是一事,政治之纷扰,孰甚于战国、六朝,而学术思想之自由,亦惟战国、六朝为最;汉唐号称盛世,然学术思想辄统于一尊,其成绩未必即优于乱世。

”可见,陈垣认为当时的中国国际地位低下的事实是不争的,但并不能因此而妄自菲薄,反而,在这样的国境下,中国人更应该对自己固有文化有坚定的信心。

——程鹏宇《中国近代史学与文化自信的重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示例(要求:

看法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示例一:

看法:

文化自信体现了对自身文化的珍视。

说明:

文化自信虽然基于自身文化的优越与强大,但政治、经济与文化有一定的区别:

近代中国虽然在政治和经济上落后,且长期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但西方文化也并不完全适合中国,所以材料中所主张的文化自信是针对新文化运动猛烈抨击自身传统文化的情况下为反对“妄自菲薄”,维护自身文化提出的;这种文化自信批判了文化过激“全盘西化”主张,不仅有利于抑制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也有利于挖掘中国文化的精华,体现了对自身文化的珍视。

示例二:

看法:

文化自信体现了对自身文化的盲目崇信。

说明:

文化自信应基于自身文化的优越与强大,它与政治和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近代中国经济落后,国际地位低下,长期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说明自身文化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材料中所主张的文化自信,是针对新文化运动者力主以西方文化改造中国文化,这种对自身文化盲目崇信的主张,不利于中国文化自身的改造和转型,也会阻碍中国政治和经济的转型,从而无法改变近代中国所面临的困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