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热 虚实.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14173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寒热 虚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寒热 虚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寒热 虚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寒热 虚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寒热 虚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寒热 虚实.docx

《寒热 虚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寒热 虚实.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寒热 虚实.docx

寒热虚实

寒热虚实

寒热

2014-04-1813:

46:

43|分类:

辩证精华与经验|标签:

字号大中小

本文转载自宁缺毋滥《寒热》

寒热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

阴盛或阳虚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表现为热证。

寒热辨证在治疗上有重要意义。

《索问·至真要大论》说: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两者治法正好相反。

所以寒热辨证,必须确切无误。

一、寒证

寒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寒性的证候。

可以由感受寒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自身阳虚阴盛而致。

由于寒证的病因与病位不同,又可分别出几种不同的证型。

如感受寒邪,有侵犯肌表,有直中内脏,故有表寒、里寒之别。

内寒的成因有寒邪入侵者,有自身阳虚者,故又有实寒、虚寒之分。

这里先就寒证的共性进行分析。

【临床表现】各类寒证的临床表现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

恶寒喜暖,面色晃白,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滑,脉迟或紧等。

【证候分析】阳气不足或为外寒所伤,不能发挥其温煦形体的作用,故见形寒肢冷,蜷卧,面色晃光。

阴寒内盛,津液不伤,所以口淡不渴。

阳虚不能温化水液,以致痰、涎、涕、尿等排出物皆为澄澈清冷。

寒邪伤脾,或脾阳久虚,则运化失司而见大便稀溏。

阳虚不化,寒湿内生,则舌淡苔白而润滑。

阳气虚弱,鼓动血脉运行之力不足,故脉迟;寒主收引,受寒则脉道收缩而拘急,故见紧脉。

二、热证

热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热性的证候。

可以由感受热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自身阴虚阳亢而致。

根据热证的病因与病位的不同,亦可分别出几种不同的证型。

如外感热邪或热邪入里,便有表热、里热之别。

里热中,有实热之邪入侵或自身虚弱造成,则有实热和虚热之分。

这里仅就热证的共性进行分析。

【临床表现】各类热证的证候表现也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

恶热喜冷,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吐血衄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

【征候分析】阳热偏盛,则恶热喜冷。

火热伤阴,津液被耗,故小便短赤,津伤则需引水自救,所以口渴喜冷饮。

火性上炎,则见面红目赤。

热扰心神,则烦躁不宁。

津液被阳热煎熬,则痰涕等分泌物黄稠。

火热之邪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则吐血衄血。

肠热津亏,传导失司,势必大便秘结。

舌红苔黄为热证,舌干少津为伤阴,阳热亢盛,血行加速故见数脉。

三、寒证和热证的鉴别

辨别寒证与热证,不能孤立地根据某一症状作判断,就对疾病的全部表现进行综合观察、分析,尤其是寒热的喜恶,口渴与不渴;面色的赤白,四肢的凉温,以及二便,舌象、脉象等方面更应细致观察。

四、寒证和热证的关系

寒证和热证虽有本质的不同,但又相互联系,它们既可以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出现,表现为寒热错杂的征候,又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出现寒证化热、热征化寒。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危重阶段,有时还会出现假寒或假热的现象。

(-)寒热错杂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出现寒证和热证,呈现寒热交错的现象,称为寒热错杂。

寒热借来有上下寒热情杂和表里寒热借杂的不同。

1。

上下寒热错杂:

患者身体上部与下部的寒热性质不同,称为上下寒热错杂。

包括上寒下热和上热下寒两种情况。

上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如以膈为界,则胸为上,腹为下。

而腹部本身上腹胃脘又为上,下腹膀胱、大小肠等又属下。

(1)上寒下热:

患者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寒,下部表现为热的证候。

例如,胃脘冷痛,呕吐清涎,同时又兼见尿频、尿痛、小便短赤,此为寒在胃而热在膀胱之证候。

此即中焦有寒,下焦有热,就其相对位置而言,中焦在下焦之上。

所以属上寒下热的证型。

(2)上热下寒:

患者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热,下部表现为寒的证候。

例如患者胸中有热,肠中有寒,既见胸中烦热咽痛口干的上热证,又见腹痛喜暖,大便稀溏的下寒证,就属上热下寒证。

2。

表里寒热错杂:

患者表里同病而寒热性质不同,称为表里寒热错杂。

包括表寒里热和表热里寒两种情况。

(1)表寒里热;患者表里同病,寒在表热在里的一种证候。

常见于本有内热,又外感风寒,或外邪传里化热而表寒未解的病证。

例如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气喘、烦躁、口渴,脉浮紧即是寒在表而热在里的证候。

(2)里寒表热:

患者表里同病,表有热里有寒的一种证候。

常见于素有里寒而复感风热;或表热证未解,误下以致脾胃阳气损伤的病证。

如平素脾胃虚寒,又感风热,临床上既能见到发热,头痛、咳嗽、咽喉肿瘤的表热证,又可见到大便溏泄,小便清长,四肢不温的里寒证。

寒热错杂的辨证,除了要辨别上下表里的部位之外,关键在于分清寒热的多少。

寒多热少者,应以治寒为主,兼顾热证;热多寒少者,应以治热为主,兼顾寒证。

(二)寒热转化1。

寒证转化为热证:

患者先有寒证,后来出现热证,热证出现后,寒证便渐渐消失,这就是寒证转化为热证。

多因机体阳气偏盛,寒邪从阳化热所致,也可见于治疗不当,过服温燥药物的病人。

例如感受寒邪,开始为表寒证,见恶寒发热,身病无汗,苔白,脉浮紧。

病情进一步发展,寒邪入里热化,恶寒症状消退,而壮热,心烦口渴,苔黄,脉数等症状相继出现,这就表示其证候由表寒而转化为里热。

2。

热证转化为寒证:

患者先有热证。

后来出现寒证,寒证出现后,热证便渐渐消失,就是热证转化为寒证。

多因邪盛或正虚,正不胜邪,机能衰败所致;也见于误治、失治,损伤阳气的患者。

这种转化可缓可急。

如热痢日久,阳气日耗,转化为虚寒痢,这是缓慢转化的过程。

如高热病人,由于大汗不止,阳从汗泄,或吐泻过度,阳随津脱,出现体温骤降,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的虚寒证(亡阳)这是急骤转化的过程。

寒热证的转化,反映邪正盛衰的情况。

由寒证转化为热证,是人体正气尚盛,寒邪郁而化热;热证转化为寒证,多属邪盛正虚,正不胜邪。

(三)寒热真假当寒证或热证发展到极点时,有时会出现与疾病本质相反的一些假象如“寒极似热”、“热极似寒”,即所谓真寒假热,真热假寒。

这些假象常见于病情危笃的严重关头,如不细察,往往容易贻误生命。

1。

真寒假热:

是内有真寒,外见假热的证候。

其产生机理是由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阴阳寒热格拒而成,故又称“阴盛格阳”,阴盛于内,格阳于外,形成虚阳浮越阴极似阳的现象,其表现如;身热,面色浮红,口渴,脉大等似属热证,但病人身虽热却反欲盖衣被,渴欲热饮而饮不多,面红时隐时显,浮嫩如妆,不象实热之满面通红,脉大却按之无力。

同时还可见到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等症状。

所以,热象是假,阳虚寒盛才是疾病的本质。

2。

真热假寒:

是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

其产生机理,是由于阳热内盛,阳气闭郁于内,不能布达于四末而形成,或者阳盛于内,拒阴于外,故也称为“阳盛格阴”、根据其阳热闭郁而致手足厥冷的特点习惯上又把它叫“阳厥”或“热厥”。

其内热愈盛则肢冷愈严重,即所谓“热深厥亦深”。

其表现如:

手足冷,脉沉等,似属寒证,但四肢冷而身热不恶寒反恶热,脉沉数而有力,更见烦渴喜冷饮,咽干、口臭、谵语、小便短赤,大便燥结或热痢下重,舌质红,苔黄而干等症。

这种情况的手足厥冷,脉沉就是假寒的现象,而内热才是疾病的本质。

辨别寒热真假的要领,除了了解疾病的全过程外,还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注意体察:

(l)假象的出现,多在四肢、皮肤和面色方面,而脏腑气血、津液等方面的内在表现则常常如实反映着疾病的本质,故辨证时应以里证、舌象、脉象等方面为主要依据。

(2)假象毕竟和真象不同,如假热之面赤,是面色晃白而仅在颧颊上见浅红娇嫩之色,时隐时现,而真热的面红却是满面通红。

假寒常表现为四肢厥冷,而胸腹部却是大热,按之灼手,或周身寒冷而反不欲近衣被,而真寒则是身蜷卧,欲得衣被。

五、寒热与表里的关系

寒证、热证与表里相互联系。

可形成多种证候,除上述表寒里热、表热里寒外,尚有表寒证,表热证,里寒证。

里热证。

兹分述如下:

(一)表寒证是寒邪侵袭肌表所致的一种病证。

【临床表现】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苔薄白润,脉浮紧。

【征候分析】寒邪袭表,卫阳受伤,不能温煦肌表而恶寒,正与邪争,阳气被遏则发热,寒为阴邪,故恶寒重而发热轻。

寒邪凝滞经脉,经气不利则头身疼痛。

寒邪收敛,腠理闭塞故无汗,脉浮紧是寒邪束表之象,表寒证是表证之一种,特点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脉浮而紧。

(二)表热证是热邪侵袭肌表所致的一种病证。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干,微渴,或有汗,舌边尖红赤,脉浮数。

【征候分析】热邪犯表,卫气被郁,故发热恶寒。

热为阳邪,故发热重而恶寒轻且伴口干微渴。

热性升散,腠理疏松则汗出,热邪上扰则头痛。

舌边尖红赤,脉浮数均为温热在表之征。

表热证也是表证之一种,特点是发热重恶寒轻,常常有汗,脉浮而数。

(三)里寒证是寒邪内侵脏腑或阳气虚衰的病症。

【临床表现】形寒肢冷,面色晃白,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静而少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润,脉沉迟。

【证候分析】寒邪内侵脏腑损伤阳气,或脏腑机能减退,阳气虚衰,均不能温煦形体,故形寒肢冷,面色晃白。

阴寒内盛,津液不伤,故口淡不渴喜热饮。

寒属阴主静,故静而少言。

尿清便溏,舌淡苔白润,脉沉迟,均为里寒之征。

(四)里热证是热邪内侵脏腑或阴液亏损致虚热内生的病证。

【临水表现】面红身热,口渴,喜饮冷水,烦躁多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黄苔,脉数。

【征候分析】里热亢盛,蒸腾于外,故见面红身热,热伤津液,故口渴冷饮。

热属阳,阳主动,故躁动不安而多言。

热伤津液,故小便黄赤。

肠热液亏,传导失司,故大便干结。

舌红苔黄脉数,均为里热之征。

精选:

外热内寒病证名。

见《伤寒论》。

①外假热而内真寒。

参见真寒假热条。

.“真寒假热”:

如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常见身热,两颧潮红,躁扰不宁,苔黑,脉浮大等,表面上看似有热象,但病人却喜热覆被,精神萎颓淡漠,蜷缩而卧,舌质淡白,苔黑而润,脉虽浮大但无力。

为阴盛于内,格阳于外,其本质仍是寒证,故称“真寒假热”治疗上要用温里回阳,引火归元。

真寒假热:

内有真寒而外见假热的证候。

产生机理是阴盛格阳,临床表现:

真寒——可见精神萎靡,形体倦怠,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

假热——仔细分辨,面虽红,但如妆,或游移不定;口虽渴,但喜热饮,饮量不多;身虽热,但喜近衣取暖;脉虽大,但无力

②表热与里寒同时并见。

详表热里寒条。

表里寒热错杂的一种表现。

患者平素脾胃虚寒,又感风热,或因外邪未解而过服寒凉而致脾胃阳气不足。

表现为既有发热、头痛、恶风等表热症。

又同时出现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肢冷、不渴等里寒证。

外寒内热病证名。

见《伤寒论》。

①外假寒而内真热。

参见真热假寒条。

.“真热假寒”:

即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如热性病中毒较重时可见表情淡漠、困倦懒言、手足发凉、脉沉细等,粗看好似寒证,但又有口鼻气热,胸腹灼热,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舌红绛,苔黄干,脉虽沉细但数而有力。

为阳热内郁不能外达,本质是热证,故称“真热假寒”,治疗上应清泻里热,疏达阳气。

真热假寒:

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

产生机理是阳盛格阴,临床表现:

真热——可见身热恶热,烦渴喜冷饮,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而干;

假寒——四肢厥冷,但却不欲近衣被。

②表寒未解,里热已盛。

参见表寒里热条。

表寒里热证证名。

表寒、里热症状同时存在。

见《医学心悟·伤寒主治四字论》。

由外邪传里化热而表寒未解,或本有内热又感寒邪所致。

治表热里寒、里热表寒诀

痘紫干红,热盛皮燥,二便清溏,饮食短少,表热里寒,此理显耀,能明此理,药无不效。

里热表寒,痘色灰白,粪结尿黄,切牙寒战,辨明施治,功超太皇。

表里俱热,狂言烦躁,痘子干红,干燥又渴,二便不通,早下奇方。

表里俱寒,痘色灰白,陷顶不红,二便清溏,头温足冷,清浆作痒,寒战切牙,温补回祥。

(又曰∶无汗表实,有汗表虚,诸痛为实,诸痒为虚,红则为热,白则为寒,热应足温,白赤寒热。

虚实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盛实。

虚证反映人体正气虚弱而邪气也不太盛。

实证反映邪气太盛,而正气尚未虚衰,邪正相争剧烈。

虚实辨证,可以掌握病者邪正盛衰的情况,为治疗提供依据,实证宜攻,虚证宜补。

只有辨证准确,才能攻补适宜,免犯虚虚实实之误。

一、虚证

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

虚证的形成,有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和疾病耗损等多种原因。

由于虚证的临床表现相当复杂。

在此,仅介绍一些共同的、有规律性的表现。

【临床表现】各种虚证的表现极不一致,很难全面概括,常见有的:

面色淡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自汗,大便滑脱,小便失禁,舌淡胖嫩,脉虚沉迟,或为五心烦热,消瘦颧红,口咽干燥,盗汗潮热,舌红少苔,脉虚红数。

【征候分析】虚证病机主要表现在伤阴或伤阳二个方面。

若伤阳者,以阳气虚的表现为主。

由于阳失温运与固摄无权,所以见面色淡白,形寒肢冷,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大便滑脱,小便失禁等现象。

若伤阴者,以阴精亏损的表现为主。

由于阴不制阳,失去濡养、滋润的功能,故同凶手足心热,心烦心悸,面色萎黄或颧红,潮热盗汗现象。

阳虚则阴寒盛,故舌胖嫩,脉虚沉迟;阴虚则阳偏亢,故舌红干少苔,脉细数。

二、实证

实证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理产物堆积而产生的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

实证的成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外邪侵入人体,一是脏腑功能失调以致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停积于体内所致。

随着外邪性质的差异,致病之病理产物的不同,而有各自不同的症候表现。

由于实证的表现也是多处多样的,所以也只介绍一些共同的、带一般性的问题。

【临床表现】由于病因不同,实证的表现亦极不一致,而常见的表现为:

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呼吸气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结,或下利,里急后重,小便不利,淋沥涩痛,脉实有力,舌质苍老,舌苔厚腻。

【证候分析】邪气过盛,正气与之抗争,阳热亢盛,故发热,实邪扰心,或蒙蔽心神,故烦躁甚则神昏谵语;邪阻于肺,则宣降失常而胸闷,喘息气粗。

痰盛者尚可见痰声漉漉。

实邪积肠胃则腑气不通,大便秘结,腹胀满痛拒按。

湿热下攻,可见下痢里急后重,水湿内停,气化不得,所以小便不利。

湿热下注膀胱,致小便淋漓涩痛。

邪正相争,搏击于血脉,故脉盛有力。

湿热蒸腾则舌苔多见厚腻。

三、虚证和实证的鉴别

虚证与实证的证候表现已分别介绍如上,但从临床来看,有一些症状,可出现于实证,也可见于虚证。

例如,腹痛,虚证实证均可发生。

因此,要鉴别虚实,必须四诊合参,通过望形体,舌象,闻声息,问起病,按胸腹,脉象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一般说来,虚证必身体虚弱,实证多身体粗壮。

虚证者声息低微,实证者声高息粗。

久病多虚,暴病多实。

舌质淡嫩,脉象无力为虚;舌质苍老,脉象有力为实。

四、虚证和实证的关系

疾病是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由于体质、治疗、护理等诸因素的影响,虚证与实证常发生虚实错杂、虚实转化、虚实真假等证候表现。

若不加以细察,容易误诊。

分述如下:

(-)虚实错杂

凡虚证中夹有实证,实证中夹有虚证,以及虚实齐见的,都是虚实错杂证。

例如表虚里实,表实里虚,上虚下实,上实下虚等。

虚实错杂的证候,由于虚和实错杂互见,所以在治疗上便有攻补兼施法。

但在攻补兼施中还要分别虚实的孰多孰少,因而用药就有轻重主次之分。

虚实错杂中根据虚实的多少有实证夹虚,虚证夹实,虚实并重三种情况。

1。

实证夹虚:

此证常常发生于实证过程中正气受损的患者,亦可见于原来体虚而新感外邪的病人。

它的特点是以实邪为主,正虚为次。

例如《伤寒论》的白虎加人参汤证,本来是阳明经热盛,证见壮热、口渴、汗出、脉洪大。

由于热炽伤及气阴,又出现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等气阴两伤的症状,这就是邪实夹虚。

治疗以白虎攻邪为主,再加人参兼扶正气。

2。

虚证夹实;此证往往见于实证深重,拖延日久,正气大伤、余邪未尽的病人;亦可见于素体大虚,复感邪气的患者。

其特点是以正虚为主,实邪为次。

例如春温病的肾阴亏损证,出现在温病的晚期,是邪热动烁肝肾之阴而呈现邪少虚多的证候。

症见低热不退。

口干,舌质干绛,此时治法以滋阴养液,扶正为主,兼清余热。

3。

虚实并重;此证见于以下二种情况:

一是原为严重的实证,迁延时日,正气大伤,而实现邪未减者;二是原来正气甚弱,又感受较重邪气的病人。

他们的特点是正虚与邪实均十分明显,病情比较沉重。

例如小儿疳积,大便泄泻,贪食不厌,苔厚浊,脉细稍弦。

病起于饮食积滞,损伤脾胃,虚实并见,治应消食化积与健脾同用。

(二)虚实转化

疾病的发展过程往往是邪正斗争的过程,邪正斗争在证候上的反映,主要表现为虚实的变化。

在疾病过程中,有些本来是实证,由于病邪久留,损伤正气,而转为虚证;有些由于正虚,脏腑功能失常,而致痰、食、血、水等凝结阻滞为患,成为因虚致实证。

例如高热、口渴汗出、脉洪大之实热证,因治疗不当,日久不愈,可导致津气耗伤,而见肌肉消瘦,面色枯白,不欲饮食,虚赢少气,舌苔光剥,脉细无力等,证已由实转虚,又如病本心脾气虚,常见心悸,短气,久治未愈,突然心痛不止,这是气虚血滞引致心脉瘀阻之证,虚证已转变为实证,治当活血去瘀止痛。

(三)虚实真假

虚证和实证,有真假疑似之分,辨证时要从错杂的证候中,辨别真假,以去伪存真,才不致犯“虚虚实实”之戒。

辩虚实之真假与虚实之错杂证绝不相同,应注意审察鉴别。

1。

真实假虚:

指疾病本身属实证,但又出现一些似乎是虚的现象。

如热结肠胃,痰食壅滞,大积大聚之实证,却见神情沉静,身寒肢冷,脉沉伏或迟涩等症脉。

若仔细辨别则可以发现,神情虽沉静,但语出则声高气粗;脉虽沉伏或迟涩,但按之有力;虽然形寒肢冷,但胸腹久按灼手。

导致这类似虚之症脉其原因并不是病体虚弱,而是实邪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之故,因此称这类症脉为假象、古称之为“大实有赢状”。

此时治疗仍然应专力攻邪。

2。

真虚假实:

指疾病本质属虚证,但又出现一些似乎是实的现象。

如素体脾虚、运化无力,因而出现腹部胀满而痛,脉弦等症脉。

若仔细辨别可以发现,腹部胀满,即有时减轻,不似实证的常满不减;虽有腹痛,但喜按;脉虽弦,但重按则无力。

导致这类似实之症脉的原因并不是实邪,而是身体虚弱的结果,故亦稳定之为假象。

古人所谓“至虚有盛候”,就是指此而言。

治疗应用补法。

虚实真假的鉴别,可概括为以下四点,作为辨别虚实真假的要点,指导临床辨证。

(l)脉象的有力无力,有神无神,浮候如何,沉候如何。

(2)舌质的胖嫩与苍老。

(3)言语发声的亢亮与低怯。

(4)病人体质的强弱,发病的原因,病的新久,以及治疗经过如何。

五、虚实与表里寒热的关系

虚实常通过表里寒热几个方面反映出来,形成多种证候,临床常见的有表虚、表实、里虚、里实、虚热、实热、虚寒、实寒等类。

(一)表虚证

表虚证有两种,一是指感受风邪而致的表证,以恶风、自汗为特征,为外感表虚。

二是肺脾气虚,卫气不能固秘,肌表疏松,经常自汗,易被外邪侵袭的表虚者,属内伤表虚。

【临床表现】外感表虚:

头痛、项强、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

内伤表虚:

平时常自汗出,容易感冒,兼有面色淡白,短气,动则气喘,怠倦乏力,纳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等气虚表现。

【证候分析】表证之表虚证,是感受风邪所致的一种表证,由于风邪外束于太阳经,所以头痛,项强;正气卫外,阳气浮盛而发热;肌腠疏,玄府不固,故汗出恶风;风邪在表,故脉浮缓。

里证之表虚证,主要因肺脾气虚。

肺主皮毛,脾主肌肉,其气虚则肌表疏松,卫气不固,而自汗出。

卫外力差,故常常感冒。

肺脾气虚,必见气虚的一般表现,如面色淡白,短气,动则气喘,怠倦乏力,纳少便溏,舌淡白,脉细弱等。

(二)表实证

表实证是寒邪侵袭肌表所致的一种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

【证候分析】感受外邪,阳气向上向外抗邪,便出现发热,邪客于肌表,阻遏卫气的正常宣发,肌表得不到正常的温煦而恶寒。

邪阻经络,气血流行不畅而致头身疼痛。

寒主收引,营气不能通于表,玄府不通,则无汗。

脉象浮紧,是寒邪束表之征。

(三)里虚证

里虚证的内容也较多,各脏腑经络,阴阳气血亏损,都属里虚证的范围,将于以后各有关章节阐述。

里虚证若按其寒热划分,则可分为虚寒证、虚热证两类。

详见于后。

(四)里实证

里实证包括的内容也较多,不但有各脏腑经络之分,而且还有各种不同邪气之别。

许多具体证型将在以后的各篇辨证中介绍,里实证若按寒热划分,亦可分为实寒证、实热证两大类。

详见于后。

(五)虚寒证

虚寒证是由于体内阳气虚衰所致的一种证候。

【临床表现】精神不振,面色淡白,畏寒肢冷,腹痛喜温喜按,大便溏薄,小便清长,少气乏力,舌质淡嫩,脉微沉迟无力。

【证候分析】本证的病机是阳气衰虚。

阳气推动和气化功能不足,则精神不振,面色淡白,少气乏力,舌质淡嫩,脉微或沉迟无力。

阳气温煦不足,则畏寒肢冷,腹痛喜温,大便溏薄,小便清长。

(六)虚热证

虚热证是由于体内阴液亏虚所致的一种证候。

【临床表现】两颧红赤,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人体阴液耗损,故人渐消瘦;阴虚,则不能制阳,虚火内扰故心烦,手足心热,潮热盗汗。

虚火上升,则见两颧红赤,咽干口燥,舌红少苔。

阴血不足故脉细,内有虚热,故脉细兼数。

(七)寒实证

寒实证是寒邪(阴邪)侵袭人体所致的一种证候。

【临床表现】畏寒喜暖,面色苍白,四肢欠温,腹痛拒按,肠鸣腹泻,或痰鸣喘嗽,口淡多涎,小便清长,舌苔白润,脉迟或紧。

【证候分析】寒邪客于体内,阻遏阳气,故畏寒喜暖,四肢不温,阴寒凝聚,经脉不通,不通则痛,故见腹痛拒按,阳气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苍白,寒邪困扰中阳,运化失职,故肠鸣腹泻。

若为寒邪客肺,则痰鸣喘嗽。

口淡多涎,小便清长,舌苔白润,皆为阴寒之征。

脉迟或紧,是寒凝血行迟滞的现象。

(八)实热证

阳热之邪侵袭人体,由表入里所致的实证热证。

【临床表现】壮热喜凉,口渴饮冷,面红目赤,烦躁或神错谵语,腹胀满痛拒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而干,脉洪滑数实。

【证候分析】热邪内盛,故身见壮热喜凉;火热上炎,而面红目赤;热扰心神,轻者烦躁,重者神昏谵语;热结胃肠,则腹胀满痛拒按,大便秘结;热伤阴液,则小便短赤,口喜冷饮,引水自救;舌红苔黄为热邪之征,舌干说明津液受伤;热为阳邪,鼓动血脉,所以脉象洪滑数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