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专题三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12978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935.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专题三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专题三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专题三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专题三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专题三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专题三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专题三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专题三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专题三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x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专题三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2014新课标I卷)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

一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

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

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XX年为基数,2010-20XX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

据此完成7-9题。

表1

年份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植株数量

灌木植物

1

1.00

1.00

1.00

1.00

草本植物

1

1.18

1.20

1.21

1.23

地上生物量

灌木植物

1

1.09

1.10

1.12

1.11

草本植物

1

1.47

1.55

1.52

1.53

地下生物量

灌木植物

1

1.01

0.99

0.98

0.97

草本植物

1

1.21

1.29

1.42

1.58

7、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①生物量提高②生物量降低③植株密度改变④植被分布改变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解析:

生物量等于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之和,随着时间发展,除了地下生物灌木植物略有减少,其他都是增加,简单计算可知,生物量为增加,即①对。

柱物密度即植株数量,从表中可知,数量呈递增趋势,即密度增加,即③对。

答案:

A

8、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A植株数量B、总生物量C、地上生物量D、地下生物量

解析:

从表直接可以看出,随着时间发展,地下生物量灌木植物减少,但是草本植物增加,符合了题目此消彼长的设问。

答案:

D

9.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灌木植物茂盛、草本植物萎缩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茂盛

解析:

从表中可以看出,地上和地下的灌木植被相加呈减少趋势,草本植被呈增加趋势。

答案:

D

(2014广东卷)3、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主要作用机制是

A、降低风速进而增加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

B、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而减少堆积

C、促进风沙流携沙能力的增强而增大侵蚀

D、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

解析:

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减弱风速,拦截风沙流中的沙尘。

风速降低,则拦截风沙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

答案:

D

(2014重庆卷)图1示意三峡区滑坡频率(月滑坡次数占全年滑坡次数的百分比)与月均降水量关系。

读图1,完成5-7题。

图1

5.图1表明该区滑坡多发的诱因是:

A.年降水量少B.夏季降水多C.冬季降水少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解析:

据图可知,滑坡频率与降水量基本呈正相关的关系,该区域滑坡多发且集中在夏季,与该地夏季降水量多明显相关。

故选B。

答案:

B

6.三峡水蓄水后岸滑坡几率增大,主要是因为水水体的

A.流速减小B.流速增大C.水位涨落D.水位稳定

解析:

三峡水库建成蓄水后,水库水体水位发生了很大改变,而其都会导致滑坡发生可能性上升,故选C。

答案:

C

7.三峡水蓄水后区渔业天然捕捞量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A.水生植物增加B.水体富营养化

C.鱼的种类增加D.水面面积扩大

解析:

水体体积变化大以及水面面积扩大,增加了鱼的生存空间,因此使渔业捕捞量增加。

故选答案D。

答案:

D

(2014大纲卷)图2中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

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

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

据此完成4~6题。

4.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

A.热带雨林B.热带草原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解析:

本题考查区域定位,气候类型、自然段的分布。

根据图中的经纬网进行区域定位。

图中经线为106°E,纬度位于6°S-7°S,位于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形成的植被类型属于热带雨林。

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答案:

A

5.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岛植被恢复迅速的独特条件是

A.海拔高B.种源丰富C.火山灰深厚D.光照充足

解析:

题目中不能体现海拔高度,A选项错误;种源丰富和光照充足题目中也不能反映。

根据题目叙述K岛有火山喷发,火山喷发带来大量肥沃的火山灰,为植被恢复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所以K岛植被恢复迅速的独特条件是火山灰深厚。

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答案:

C

6.岛处于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

解析:

根据图示地理位置判断该地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本题对区域定位和世界板块位置要求较高。

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答案:

C

(2014新课标II卷)图3示意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图3,完成8-9题。

8.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A.地处赤道附近B.远离大陆C.构造运动强烈D.地形复杂

解析:

结合初中知识(澳大利亚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可知特有动物比例大的成因是远离大陆、远离危险,动物进化缓慢而古老。

B正确。

火山为干扰信息,构造运动造山、造岛屿能力一流,但不造动物。

海底火山附近有特有生物,但陆地上没有什么特有的火山动物,有的话只有红孩儿一人。

答案:

B

9.伦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鼠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A.气温日较差大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D.气候垂直差异明显

解析:

企鹅原本生活在南极地区,顺西风漂流、秘鲁寒流等洋流漂流至科隆群岛,发现气候适宜(不是很热)、鱼类丰富,于是在此定居(逆洋流回南极不太现实)。

老鼠、蜥蜴喜暖,出现在热带地区很科学。

C正确。

答案:

C

(2014四川卷)下图所示区域受西风影响,年降水量多在50—300毫米。

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①、②、③、④地,年降水量最多的是

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

解析:

根据图中经纬度及河流判断,图示区域位于天山山脉西部地区,①、③位于伊犁河谷地,位于西风带迎风坡,西风到达这里所携带的水汽较少,在海拔较高的③处水汽受地形强烈的抬升作用,形成较多的降水,C对。

①地海拔较低,抬升作用弱,所以,A错。

②、④位于西风带的背风坡,海洋水汽难以影响到,降水少,B、D错。

答案:

C

8.据自然环境条件推断,图示地区下列土地利用类型的比例

A.草地>荒地>林地B.耕地>林地>荒地

C.荒地>草地>耕地D.林地>耕地>草地

解析:

读图分析,根据经纬度判断,图示区域位于我国西部内陆,降水少,年降水量在50—300毫米,气候干燥,沙漠面积大。

所以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是荒地。

天山山脉以牧业为主,山地牧场广阔。

根据图中等高线数值分析,图示地区地形崎岖,不便于耕作,所以山区草场面积广。

耕地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带,水源较充足,地形较平坦,形成绿洲,是主要的耕作农业区,所以西北干旱区土地利用类型为荒地>草地>耕地。

C对,A、B、D错。

答案:

C

(2014山东卷)图3为我国某区域冬季某日8时至此日8时的降雪量和积雪深度分布图,该时段该区域风向主要为偏东风,云量分布差异不明显。

完成5-6题。

5、造成该区域东西部积雪深度差异的主要因素

A、降雪量B、温度C、光照D、地形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东部比西部积雪稍厚。

因云量分布差异不大,故排除A、C;该区域在长江三角洲,主要为偏东风,故排除D;该区东部比西部更近海,受海洋影响,冬季东部比西部温度高,故选B。

答案:

B

6、图中M地积雪深度低于周围地区,该地可能是

A、农田B、林地C、城区D、乡村

解析:

一般情况下,温度高的区域比附近温度低的区域积雪深度低。

城区由于人口、工业集中,热岛效应明显,故温度高于周围地区。

答案:

C

(2014四川卷)降雨量指一定时间内的降雨平铺在地面的水层深度;一定时间内的河流径流总量平铺在流域地面的水层深度叫径流深度。

下图是我国某地气温、降雨量和所在流域径流深度统计图。

读图回答11—12题。

11.该流域河流夏季补给来源主要是雨水和

A.湖泊水B.地下水C.冰雪融水D.沼泽水

解析:

读图、根据图中夏季径流深度判断,夏季河流径流量明显大于降水量,而在其它季节水量变化稳定。

地下水径流稳定,全年季节变化小,不是夏季径流深度大的主要原因,B错。

湖泊水、沼泽水主要调节径流季节变化,不会是夏季径流量大的原因,A、D错。

图示流域年降水量小,最冷月小于0°,可能位于我国西部干旱区,夏季气温高,高山冰雪融化多,融水量大,与大气降水量叠加在一起,是导致夏季径流深度明显增大的主要原因,C对。

答案:

C

12.能反映该流域地域特征的地理现象是

A.地表风沙少B.山麓青青草C.树上柑橘红D.草场牦牛跑

解析:

根据图中降水量判断,该流域全年降水少,位于干旱区,多风沙天气,沙漠面积广,A错。

最冷月气温小于0°,应位于温带地区,柑橘是亚热带水果,C错。

该流域最热月气温约30°,青藏高原夏季气温月8°,该流域不可能在青藏高原地区,D错。

西北地区山地降水较多,适宜牧草生长,所以只有可能是山麓青草,B对。

答案:

B

(2014福建卷)图2示意1972~20XX年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不同朝向冰川的变化(单位:

m2)。

读图回答3-4题。

3.造成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暖B.地壳抬升C.流水搬运D.风力侵蚀

解析:

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

根据图示判断冰川面积在减小,冰川面积减小的主要原因是气温升高,冰雪融化量增大。

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答案:

A

4.若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将导致

A.冰川侵蚀作用增强B.绿洲面积增大

C.干旱程度加剧D.流域面积扩大

解析:

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说明该流域冰川面积进一步缩小,全球气温进一步升高,气温升高,蒸发加剧。

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气温升高,蒸发加剧,所以干旱程度加剧。

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答案:

C

(2014江苏卷)索特拉岛曾经与非洲的索马里半岛相连,岛上有许多奇特的动植物,图7是索特拉岛位置图。

读图回答13-14题。

13.某年七月,一艘油轮在该岛以东附近海域泄漏大量原油,油污带可能漂向

A.印度西海岸B.澳大利亚西海岸

C.非洲东海岸D.越南东海岸

解析:

北印度洋为季风洋流,7月份北印度洋海域区盛行西南季风,在西南风吹拂下,海水自西向东流,油污带会随着洋流向东漂流,到达印度西海岸海域,故选A。

答案:

A

14.岛上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反映了该岛的气候特征是

A.温暖湿润B.温和干燥C.高温多雨D.高温干燥

解析:

岛上许多植物有瓶状颈、多刺、硬叶等特点,是长期适应环境进化的结果,该岛生存大量这种植物,反映了该岛气候干旱,炎热干燥,故答案选D。

答案:

D

(2014上海卷)(十九)读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0分)

在地理位置、地形地势、大气环流和洋流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澳大利亚大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半环状自然带格局。

47、判断A、B两地所属的自然带类型,解释导致这两个自然带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

(4分)

48、阐述图中B、C、D、三地水分差异及其主要原因。

(4分)

49、以C地所在的自然带为例,分析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2分)

解析:

47.A、B两地都位于大分水岭东侧,都较湿润,差异是纬度导致的热量不同。

48.B、C、D三地纬度差异不大,但B在大分水岭的东侧迎风坡,C在背风坡,而D在大陆西岸,故所受大气环流不同。

49.C地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降水相对较少,气候较为干旱,所以自然带为热带稀疏草原带,所以适合发展畜牧业或小麦种植业。

答案:

47.类型:

A地所在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B地所在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原因:

这两个自然带所处纬度不同,获得热量不同

48.水分差异:

B、C、D三地均受到南半球东南信风带的影响。

B地处于迎风区,可以获得较充沛的来自海洋的水汽,因此降水最多;C地虽然距海岸线不远,但由于受到地形影响,处于背风坡,因此降水量明显少于B地;D地位于西海岸,东南信风表现为离岸风,水汽含量较低,因此降水量最低。

49.C地位于热带稀疏草原带,降水相对较少,气候较为干旱,适合发展畜牧业或小麦种植业。

(2013北京卷)40.(18分)海洋是人类活动的重要舞台。

时间

历史资料

1831~1836年

达尔文进行环球航行考察

1840年

利物浦至波士顿之间的轮船航班开通

1858~1864年

瑞典地质学家伊雷克先后对北极斯匹兹卑尔根岛进行了3次考察,并绘制了详细地图

1859年

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1869年

连接地中海和红海的苏伊士运河开通

1869年

英国至印度海底电缆开通

达尔文在南美洲考察期间,在①地看到热带雨林景观,在②地观察到安第斯山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

读下图,回答第

(2)题。

(2)在达尔文看到的①地景观和②地现象中,任选其一说明成因。

(10分)

解析:

(2)题,①地远离赤道地区,但仍然有热带雨林景观,说明其形成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分析时主要从地形、洋流以及从海洋上吹来信风的影响等方面进行。

②地垂直地带性明显,分析时一是从所处地理纬度进行,二是从山地海拔进行。

②地纬度低,基带为热带植被,而安第斯山脉海拔高,随着海拔的升高水热发生变化,从而产生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

答案:

(2)①地:

地处低纬,气温高,位于东南信风迎风海岸,沿岸有暖流,降水丰沛,形成热带雨林。

②地:

山地海拔高,从山麓到山顶,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变化,形成垂直气候带,从而形成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

(2013大纲卷)在太行山南段东麓相邻的两条间歇性河流上分别建有甲、乙水库,它们的汇水面积大体相等。

20XX年雨季,乙水库入库水量912万立方米,甲水库却几乎没有入库水量。

据此完成3题。

3.甲、乙两水库上游流域(  )

A.河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

B.自然植被为针阔叶混交林

C.降水集中于7、8月份

D.位于半干旱地区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太行山南麓自然地理特征,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太行山南麓位于我国温带季风气候区,该地区的河流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植被主要为落叶阔叶林;降水集中于7、8月份;位于我国的半湿润地区。

故C项正确。

(2013山东卷)下图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②为(  )

A.草原B.荒漠C.针叶林D.针阔混交林

解析:

选A 本题考查植被的地带性分布,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我国北方地区自东到西,距海渐远,由于降水量越来越小,植被类型从东到西依次为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贺兰山以西降水量小于200毫米,植被类型为荒漠,则图中②为草原。

4.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上发生变化,其主导因素是(  )

A.纬度B.洋流C.地形D.季风

解析:

选D 本题考查影响植被分布的主导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森林植被一般分布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我国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但是我国北部季风气候区东西跨度较小,而南部季风气候区东西跨度较大,导致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上发生变化。

(2013山东卷)国家领导人近期出访了俄罗斯等四国,行程如下图所示。

读图回答5题。

5.从俄罗斯到南非经过的自然带类型主要有(  )

①温带草原带 ②热带雨林带 ③热带草原带 ④热带荒漠带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世界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结合世界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可知,热带雨林带主要分布在刚果盆地、亚马孙平原等地,从俄罗斯到南非不经过热带雨林带。

(2013四川卷)读下图,回答6题。

6.据图中珊瑚礁(岛)分布状况判断,珊瑚适宜生长在(  )

A.岛屿周围的浅海

B.有暖流经过的浅海

C.温暖清澈的浅海

D.有河水注入的浅海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珊瑚的生长环境,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从图中可以看出,部分珊瑚礁位于大洋,可以排除A、D;从图中可以看出阿拉斯加暖流所经海域并无珊瑚礁分布,可以排除B;珊瑚礁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的近海大陆架处,由此可以判断C正确。

(2013安徽卷)下图为“1959~20XX年秦岭山地1月0℃等温线位置变化图”。

完成30题

30.该地1月0℃等温线的位置总体上(  )

A.向亚热带地区偏移B.向海拔较低地区偏移

C.向低纬度地区偏移D.向落叶阔叶林带偏移

解析:

选D 本题考查等值线的判读,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读图可知,秦岭山地1月0℃等温线位置整体向北(海拔较高地区、纬度较高地区)偏移,可排除选项B、C;由所学知识可知,1月0℃等温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一线,该线以北地区为暖温带,以南地区为亚热带,该线以北地区的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以南地区的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据此可排除选项A。

(2013安徽卷)地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

下图为“不同气候—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

完成32~33题。

32.曲线Ⅰ、Ⅱ、Ⅲ分别代表(  )

A.气温、降水、蒸发B.降水、蒸发、气温

C.降水、气温、蒸发D.气温、蒸发、降水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全球气温大致由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递减,即由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气温逐渐降低,但热带地区的气温差异较小,据此可判断曲线Ⅲ表示气温;热带森林带的降水要多于热带草原带,据此可判断曲线Ⅰ表示降水,则曲线Ⅱ表示蒸发。

综上可知,选项B正确。

33.风化壳厚度(  )

A.甲大于丁是因为热量丰富、降水量大

B.乙大于丙是因为植被茂盛、蒸发量大

C.刚果盆地总体上大于格陵兰岛

D.伊朗高原总体上大于恒河平原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风化壳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读图可知,甲地位于温带森林带,丁地位于温带草原带,甲地降水量大于丁地,但气温低于丁地,故排除选项A;丙地所处的热带草原带的蒸发量大于乙地所处的热带森林带,故可排除选项B;刚果盆地大部分地区为热带雨林带,而格陵兰岛为苔原带及冰原带,结合图示信息可知,热带森林带的风化壳厚度远大于苔原带,故选项C正确;伊朗高原主要为温带草原带、半荒漠草原及荒漠带,而恒河平原主要为热带森林带和热带草原带,因此恒河平原的风化壳厚度大于伊朗高原,故可排除选项D。

(2013广东卷)3.下图为“我国某省区植被覆盖度(数值越大,表示植被覆盖状况越好)沿经度变化示意图”。

该省区可能是(  )

A.内蒙古自治  B.广东省C.西藏自治区D.甘肃省

解析:

选A 本题考查区域定位和我国部分省区的植被覆盖状况,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从图示省区所跨的经度可排除西藏自治区、甘肃省和广东省;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东西跨度最大的省区,其植被类型自西向东依次为荒漠、草原、森林,即整体上自西向东植被覆盖度增大。

(2013广东卷)7.下图为“1950~20XX年黄河入海口附近的利津水文站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图”。

读图推断该水文站河水含沙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流域工业用水的增加B.流域降水量的增加

C.上中游水库的增建D.中游水土流失的加剧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黄河入海口处河水含沙量变化的原因,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读图可知,利津水文站河流径流量和输沙量均减小,且输沙量减小幅度更大,上中游水库的增建是该水文站河水含沙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013新课标全国I)下图为45°N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424米,距海约180千米。

读下图,完成6题。

6.该区域中山脉西坡山麓的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B.常绿硬叶林

C.针阔叶混交林D.草原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区域自然植被的分布,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图示区域位于45°N的大陆西岸,故山脉西坡山麓终年受西风带控制,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在该气候下发育的自然植被为针阔叶混交林。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下图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

读下图,完成8题。

8.樟树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

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可能有樟树集中分布的是(  )

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森林树种的分布,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由图可知,④地位于热带,而樟树是亚热带的优势树种;①地位于亚热带的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③地位于高山地区,水热条件相对较差,满足不了樟树的生长,故位于山麓地带的②地可能有樟树集中分布。

(2013新课标全国卷II)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

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

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

下图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1)读图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2)读图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

解析:

(1)题,图a沼泽的水位和地下水水位持平,说明沼泽的水源自地下水。

其稳定的原因是山坡上地下水水位稳定,植被能涵养水源;其过程可逆推地下水—下渗的雨水—植被截留大气降水。

(2)题,从图b中可以看出植被较移植前稀疏、沼泽的面积较移植前缩小。

从图中地下水水位的变化可以看出地下水水位下降,原因是桉树消耗大量的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

答案:

(1)原因:

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

过程:

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

(2)植被变化:

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沼泽萎缩。

原因:

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水位下降。

(2013重庆卷)11.下图是几位同学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解析:

选A 本题考查坡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一般来说,在一定坡度范围内,坡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故①曲线符合。

(2013重庆卷)13.广东省地下水资源丰富。

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图1

图2

(1)充足的水源补给是地下水资源形成的重要条件。

指出图1中地表组成物质和地形起伏特点,并分析其对地下水量的影响。

解析:

(1)题,地表组成物质和地形起伏特点可以直接从图1中获知;地表组成物质疏松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厚度大、地形和缓,地下水下渗时间长,利于地下水的补给增加。

答案:

(1)特点:

地表组成物质以松散风化物为主、厚度大;地形起伏和缓。

影响:

地表组成物质疏松,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厚度大、地形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