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一年级下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10723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文化一年级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传统文化一年级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传统文化一年级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传统文化一年级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传统文化一年级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统文化一年级下册.docx

《传统文化一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一年级下册.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统文化一年级下册.docx

传统文化一年级下册

总第

(2)课时

课题(内容)

13《关山月》

课型

知识

与能力

1、能结合拼音正确朗读古诗,并大体理解文意。

2、背诵古诗,了解“边塞诗”。

过程

与方法

1、借助拼音朗读古诗

2、小组合作。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感受中华传统古诗的魅力。

课前准备

古诗《凉州词》

远资使用

资源编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应对预案

一、看图片导入,板题。

看看图中画的什么,说一说。

按顺序有条理的说一说。

从图中体会思想感情。

备课教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应对预案

二、教师范读、教读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

吹度玉门关。

三、理解文意

一轮明月从天山边升起,高高悬挂在苍茫的云海中。

远征的将士望月思乡,大家的心早已随着关外永不停息的风,飞回了万里外的玉门关外。

2、总结:

我国古代,出现了许多这样描写边疆风光、守边战争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情感的诗,人们把这些诗称为“边塞诗”。

这首诗表达了守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活动广角

1、这首诗真美,快把它背下来吧。

1、学生跟读

2、借助拼音读。

1、小组内讨论,交流文意

小组内检查背诵。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齐读,读正确流利。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

谁来说说。

(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应对预案

2、欣赏另一首古诗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五、成长袋

背诵古诗,涂小旗。

借助拼音朗读。

分小组背诵。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

吹度玉门关。

教学

反思

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课时备课

总第()课时

课题(内容)

11、题画

课型

新授

知识

与能力

让学生了解袁枚及其《题画》的原文及译文。

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过程

与方法

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体会。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了解袁枚及其《题画》的原文及译文。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课前准备

古画一幅

远资使用

资源编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应急预案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诗名是《题画》,作者是清代诗人袁枚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出示古诗

朗读古诗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指名读,正音

齐读。

读正确、流利

读题

生朗读

指生读

自己小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指名读,正音。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应急预案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

谁来说说?

质疑:

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

谁来说说?

小组互相学习。

理解诗句。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出示古诗《画鸭》

(2)读一读,背一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收集描写图画的古诗

指生说

生说疑问

小组互相学习。

生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读背古诗

课下收集

师生共同讨论词句意义

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题画

【清】袁枚

村落晚晴天,

桃花映水鲜。

牧童何处去?

牛背一鸥眠。

教学

反思

《题画》让学生明白了体现了大自然明秀、纯净、和谐的原生态之美。

课时备课李美

总第()课时

课题(内容)

12、池上

课型

新授

知识

与能力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过程

与方法

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

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真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匿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教学重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背诵古诗。

理解诗句的内容,现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的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课前准备

莲花图

远资使用

资源编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应急预案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揭题《池上》。

(板书诗题:

池上)

2、简介作者白居易。

教师小结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初读古诗

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3、借助多媒体,弄懂诗意。

(1)欣赏池塘美景,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学生自由读《池上》。

生说

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

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诗歌的作者是白居易,号香山居士,他是我国唐代有名诗人。

他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应急预案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

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

(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

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看一看—-观察课本插图,图文对照,揣摩诗意。

     

说一说——用自己的话说诗句大意、诗句之美。

 

写一写——写出诗意美的感受。

偷采白莲回(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浮萍开(童真童趣)

教学

反思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我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产生独特体验和感悟,在合作中加深自己的理解,在交流中阐述自己的见解。

读、说、想、写贯穿整个环节。

总第()课时

课题(内容)

9《幼女词》

课型

新授

知识

与能力

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其《幼女词》的原文及译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过程

与方法

背诵这首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学习传统知识,树立榜样

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学习理解“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课前准备

传统文化知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远资使用

资源编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应对预案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几岁了?

在你们这个年纪有的女孩已经会做许多事了,想知道吗?

揭题《幼女词》。

(板书诗题:

幼女词)

简介作者的小女儿。

学生交流

学生齐读题目。

作者是唐代诗人施肩吾

备课教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应对预案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检查初读情况。

指名读诗歌,集体正音。

集体交流,了解《幼女词》大意。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讲七夕传说,学生谈感受。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2、《幼女词》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幼女词》。

学生自由读《幼女词》。

要求:

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学生简单说说在做一件什么事儿。

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与原文对照。

要求:

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

谁来说说。

(引导学生说完整话)⑵ 质疑:

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

学生说。

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巧与拙

“巧”

学人

教学

反思

学习理解“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总第()课时

课题(内容)

10陶者

课型

新授

知识

与能力

1、会写“臣、鳞、陶、居、沾、厦”6个字,了解“陶尽、无、沾、鳞鳞、居的字义。

过程

与方法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情感态度

价值观

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困苦的状况,了解封建制度下获者不劳,劳者不获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教学重难点

1、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内容。

2、体会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识字卡

远资使用

资源编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应对预案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师板书“者“字。

给者字找朋友,“作者、记者、读者”。

总结得出,者就是……的人。

2、师板书“陶”字。

问:

我们在哪里见到过这个

学生自己补充

根据自己的认知回答问题

学习一首诗诗名是《陶者》,作者是宋代诗人梅尧臣。

备课教师:

李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应对预案

“陶”字,还记得陶瓷这个词语吗?

那同学们来猜一猜,陶者是什么意思呢?

3、师解释《陶者》课题

陶:

烧制瓦片,用黏土烧制成一片片瓦。

陶者:

烧制陶器的人。

4、简单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由宋朝的一位大诗人叫梅尧臣写的。

他是安徽宣城人。

他写的诗从各个方面反映人民的疾苦。

5、看课文插图。

图上画了两件房子,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是两件怎样的房子?

引读:

哪些人住高楼大厦?

哪些人住草房?

让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诗。

举手回答

看图回答

交流回答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

谁来说说。

(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⑵ 质疑:

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

学生说

⑶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应对预案

二、读准字词,感知大意。

1、范读,听清“臣、鳞、陶、沾、厦”的读音。

2、出示生字。

línchénzhān

鳞臣沾(碰到)

找找鳞字在课文中的哪一句话?

那么居字呢?

(住)沾(我们说一沾水,纸就湿了,沾是碰到的意思)鳞鳞:

像鱼鳞一样,密密麻麻的。

大家齐读课文。

4、哪位小朋友愿意读读这首诗呢?

三、细读,感悟诗意。

1、请生读第一句。

陶尽门前土。

尽是什么意思呢?

那么陶尽呢?

挖完了门前的泥土用来烧制瓦片。

2、读第二句。

屋上无片瓦。

接下来我们来读一读最后一句,你就能明白瓦片到哪里去了?

3、读第四句。

住高楼大厦的人是那些人呢?

预设:

有钱人,有权人……我们可以用一个词语来说,达官显贵。

鳞鳞:

瓦片很密,叠在一起像鱼鳞,说明房子很漂亮,

哦!

原来这些瓦片都跑到有钱人的房屋山去了。

4、读第三句。

十指不沾泥

谁来说说“十指不沾泥”的意思?

5、师:

哪个小朋友可以把我们刚才讲的串起来,编个故事?

四、全班背诵诗。

1、全班背诵这首诗。

总结:

在旧社会,那些剥削者从不劳动却能“鳞鳞居大厦”,而一年四季耕作的劳动人民却连遮风挡雨的小屋都没有,这是多么不合理啊!

五、课后延伸

1、拿出作业本,写今天新学的生字词语。

2、完成练习册。

齐读“鳞鳞居大厦”。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举手读

我们说陶就是烧制瓦片的意思,这里的陶也是这个意思。

尽,挖完。

生自由答。

请看插图,那房子上都是些稻草,没有一片瓦。

那就奇怪了,陶尽了家门前的泥土用来烧制瓦片,烧制出的瓦片去哪里了

呢?

其实,我们可以说,住高楼大厦的人都是些十指不沾泥的人

(看课文干活的是谁呢?

插图)

手指都不碰到泥,说明什么?

他们一直都这么干着,辛不辛苦?

(他们平常不用干活,鳞鳞居大厦)

我们的劳动人民一年四季,无论酷暑还是寒冷,

(指名学生讲)

尝试着背诵课文

(我们再来读一读,相信一定会比刚才读得好。

生读、师正音)

(平常我们说,用尽了所有的力气)

陶尽门前土

屋上无瓦片

十指不沾泥

鳞鳞居大厦

教学

反思

学习并理解“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