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湖南省衡阳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07306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09.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湖南省衡阳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湖南省衡阳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湖南省衡阳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湖南省衡阳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湖南省衡阳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湖南省衡阳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湖南省衡阳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湖南省衡阳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湖南省衡阳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湖南省衡阳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湖南省衡阳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考生注意:

1、本卷时量:

90分钟;满分:

100分。

2.答题前,请考生先将自己的学校、班次、姓名、考号在答题卷上填写清楚。

3.必须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交卷只交答题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答案填在答题卷上。

1.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绅墓葬中的墓志署名多以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为主,到唐代官绅墓葬中的墓志署名绝大部分只写官衔,唐代墓志署名的变化,反映了

A.科举制度导致旧的门阀士族衰落

B.藩镇割据摧垮了世代荫袭的家族

C.大一统局面改变人们的家国意识

D.民族交融淡化了族群之间的差异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科举制。

唐代墓志署名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相比的变化就是不再以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为主,说明世家大族走向没落,反映了科举制的实施导致旧的门阀士族的衰落,故A正确;摧垮世代荫袭家族的是选官制度的变化,而不是藩镇割据,故B排除;大一统局面在秦汉时已经出现过,故C排除;题意与民族交融无关,故D排除。

【点睛】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2.明清时期杭州东街(现建国北路)的丝行在每年正月十六日开张,四月的小满一过,近到笕桥、乔司(方言“茧桥”“缫丝”的谐音),远到南浔、湖州,投售土丝的蚕农摩肩接踵……东街的土丝收购价一高,德清、海宁的蚕农摇船赶来了……从中可以得出

A.杭城经济文化生活丰富

B.杭城丝织业十分繁荣

C.商品经济已影响农村

D.资本主义萌芽始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干材料,可知每年正月开张,四月蚕农繁忙,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交换非常活跃,实质上说明了商品经济已影响农村,故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杭城的文化生活,故A排除;材料只是反映了土丝买卖,没有反映杭城丝织业十分繁荣,故B排除;材料并未涉及雇佣关系,无法体现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故D排除。

【点睛】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其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各个时期发展不平衡。

2、官营和专卖长期存在。

3、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商业发展艰难曲折。

4、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5、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互相促进。

6、国内贸易、民族政权间的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7、古代金融业与商业互相促进。

3.战国时期,除儒、墨显学之外,还有道、法、阴阳等家,甚至一家之内再分化为小的宗派,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

各家都抱着“以其(改变)天下”为宗旨,各国君主对各家也是“兼而礼之”。

上述现象反映出当时

A.礼乐制度分崩离析

B.儒、墨两家与其他学派斗争激烈

C.分封制的逐渐瓦解

D.学术力图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战国时期礼乐制度分崩离析,但与材料强调学术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不符,故A排除;材料强调战国时期学术适应政治现实政治的需要,而不是儒、墨两家与其他学派斗争激烈,故B排除;分封制的逐渐瓦解与诸侯争霸有关系,与题意不符,故C排除;根据材料可知,诸子百家的宗旨是“以其天下”,即其学说服务于政治,故D正确。

4.《史记》记载,齐国贵族孟尝君田文亲与舍人共饮食,“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魏国贵族信陵君魏无忌“为人仁而下土,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致食客三千人”,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贵族势力影响诸侯争霸的结局

B.社会阶层的分化明显加剧

C.对士阶层的倚重之风盛行

D.权力下移成为诸侯的无奈抉择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贵族对士阶层的重视,但没有体现出诸侯争霸的结局,故A排除;士仍然属于统治阶层,士阶层的崛起与社会阶层的分化无关,故B排除;材料孟尝君“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信陵君“为人仁而下土,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体现出战国时期贵族对士阶层的重视,对士阶层的倚重之风盛行,故C正确;贵族利用士阶层巩固统治,权力没有下移,故D排除。

5.西汉时期,五经具有不同版本,经文解释更是五花八门,所谓“经有数家,家有数说”东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命群儒“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最后整理成《白虎通义》一书,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

据此可知,白虎观会议

A.消除了各家之间的分歧

B.强化了思想大一统局面

C.提高了儒家的社会地位

D.规范了儒学的学术研究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西汉时期,五经具有不同版本”“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白虎观会议统一今文经义,强化了思想大一统局面,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消除”;从西汉武帝时期,儒学就占据统治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强化思想控制,故D项错误。

【点睛】“西汉时期,五经具有不同版本”“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是解题的关键。

6.董仲舒说:

“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

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材料反映出董仲舒

A.主张天子显德以示民的重要性

B.教化民众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C.论证“天人感应”的合理性

D.强调“君权神授”的正当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意思便是人民未能直接承教于天,退而受教于王,因此王教化民众十分重要,故A正确;该题重点虽在强调教化民众,但并未说明目的是为了维持社会稳定,故B排除;本题并未论证“天人感应”的合理性,故C排除;本材料的重点不在论证“君权神授”的正当性,故D排除。

7.在明朝万历年间,李贽在私塾讲学。

别人教书专讲“四书”“五经”,他专教一些实用的东西,还让学生猜谜语:

“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谜底竟是“君不君,臣不臣”。

这体现了李贽

A.以“异端”而自居,倡导唯物思想

B.注重学以致用,挑战正统思想权威

C.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李贽的思想主要是唯心思想,A项说法错误,故A排除;“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和“君不君,臣不臣”,这些言论反映了明朝政治的黑暗,对封建的三纲五常礼教是极大的挑战,故B正确;李贽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与题意无关,故C排除;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D项说法错误,故D排除。

【点睛】李贽的思想主张:

第一,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

第二,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强调人的个性。

第三,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第四,在诗文写作的风格方面,主张“真心”,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

8.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盛誉元杂剧:

“元自文章上言之,优足以当一代之文学。

又以其自然故,故能写当时政治及社会之情状,足以供史家论世之资者不少。

”王国维肯定元杂剧的主要是因为它

A.是元朝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产物

B.真实记载了元朝政治黑暗的历史

C.体现元朝社会各阶层的政治主张

D.反映时人的思想观念和世态民风

【答案】D

【解析】

【详解】元杂剧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但本题强调其记录社会现象而体现的历史价值,故A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元朝政治黑暗的内容,故B排除;“各阶级的政治主张”是对材料的过度解读,各阶层范围过大,故C排除;根据材料“能写当时政治及社会之情状,足以供史家论世之资者不少”可知元杂剧反映了当时人的思想观念和世态民风,故D正确。

9.下图是西汉海昏侯刘贺(公元前92年—公元前59年)墓出土的两枚印章,印文分别是“刘贺”、“大刘记印”。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隶书尚未得到推广

B.书法艺术趋于成熟

C.篆书印章端庄豪放

D.篆刻重艺术轻实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篆书的艺术特色,并没有涉及到隶书,故A排除;材料中篆刻并不能说明中国古代书法的成熟,故B排除;结合图片中篆书的表现形式及特点,可以看出篆书印章端庄而豪放,具有美感,故C正确;篆书也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并不能只通过印章说明篆书重艺术轻实用,故D排除。

【点睛】秦以前的统称大篆;秦统一后的文字,称小篆(即秦篆、斯篆);汉代则出现了一种专用于摹印的书体称缪篆。

属大篆范畴的,有金文、石鼓文、籀文;秦篆类的包括诏版、权量书体;汉篆则还有汉砖、碑额书体。

而且在篆书中,一个字往往出现多种写法,有的甚至多达百余种。

但是不论篆书有多少类别和多少写法,归根结底却"万变不离其宗"。

10.《罗马法史》记载:

“《十二铜表法》中包含一些以和异邦人的复杂关系为前提条件的规范,比如涉及‘要式买卖’,意思是说,对异邦人不适用时效取得制度,人们永远可以针对异邦人行使追夺权。

”这反映了《十二铜表法》

A.优先保护罗马人的权利

B.不保护异邦人权利

C.只处理与异邦人的关系

D.调节帝国经济纠纷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对异邦人不适用时效取得制度,人们永远可以针对异邦人行使追夺权”可知《十二铜表法》优先保护罗马人的权利,故A正确;对异邦人是否保护在题意中无法体现,故B排除;《十二铜表法》是成文法,也是公民法,因此只适用于罗马的公民,并不适用于异邦人。

所以无法处理与异邦人的关系,故C排除;《十二铜表法》诞生适用于罗马共和国时期,调节罗马帝国经济纠纷的主要是万民法,故D排除,

【点睛】《十二铜表法》的特点是内容庞杂,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它规定了极为严酷的债务奴役制,维护贵族利益。

11.柏拉图认为,财产最大的好处是有了钱财不至于存心作假或不得已而骗人了,从而不用担心鬼神的惩罚。

这着重反映了他

A.追求享乐主义

B.强调人文精神

C.支持神灵崇拜

D.宗教观念浓厚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主旨不是反映注重物质需求,而是人与神的关系,故A排除;根据“有了钱财不至于存心作假或不得已而骗人了,从而不用担心鬼神的惩罚”,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柏拉图强调人的作用和价值,而不是神的意志,故B正确;材料说明柏拉图否定神灵崇拜,故C排除;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宗教观念浓厚”,故D排除。

12.文艺复兴并不是对古希腊文化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是欧洲社会转型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场大地震。

此处的“创新”体现在

A.否定了古代希腊城邦的直接民主

B.文学艺术作品与宗教的融会贯通

C.借人文主义否定了宗教信仰自由

D.将解放欲求注入人文主义复兴

【答案】D

【解析】

【详解】文艺复兴反对封建神学对人的束缚,反对禁欲主义,提供人的追求与享受,故D正确;文艺复兴只把矛头指向了封建神学,未牵涉到政治层面,也未批判否定古雅典的民主政治,故A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文艺复兴与古希腊的对比,与题意不符,故B排除;文艺复兴并没有否定宗教信仰,故C排除。

13.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

“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

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

”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A.主张废除宗教仪式

B.挑战教会权威

C.肯定王权高于教权

D.否定信仰上帝

【答案】B

【解析】

【详解】新教并非废除宗教仪式,而是简化宗教仪式,故A排除;材料认为,宗教改革之前,天主教会垄断教义,具有绝对的权威。

宗教改革后,人们绕开了教会,直接与“上帝”对话,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故B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王权高于教权,故C排除;宗教改革并非否定对上帝的信仰,而是否定教皇的权威,故D排除。

14.下表为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欧洲文化水平提升情况。

据此可推知,当时欧洲

A.知识普及推进科技创新

B.思想启蒙推动社会进步

C.人文思潮促进政治变革

D.文化素质影响科技进步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只是反映的欧洲文化水平的提高,科技创新是指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而材料并未体现,故A排除;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8世纪中叶比17世纪中叶,“有阅读能力的人”“妇女的识字率”“出版新书”“普通人藏书量”都有所提高,根据材料“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17-18世纪启蒙运动的发展,人民的思想进一步解放,思想启蒙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故B正确;政治改革就是指政治领域内的改造和革新,更具体地说,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过程,而材料中没有体现政治改革,故C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科技进步,故D排除。

15.1888年,法国陆军部长布朗热利用群众对政府的不满,积极宣传修改宪法及解散议会的主张,力图建立军事独裁统治。

这些主张得到反政府各派支持,全国掀起了崇拜布朗热的浪潮。

这反映当时法国

A.共和政体违背民意

B.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C.社会主义运动高涨

D.帝制仍有社会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1870年,由于拿破仑三世在普法战争中惨败,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法国建立起第三共和国。

1888年,布朗热勾结保王党阴谋建立独裁统治,利用了群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但说共和政体“违背民意”不符合史实,故A排除;结合所学可知,法国并不存在军国主义色彩浓厚这一说法,该选项是德国和日本的政治特征,故B排除;材料主要反映了法国君主政体与共和政体之间的斗争,并不涉及有关社会主义运动方面的信息,故C排除;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布朗热事件是被打倒了的保皇党分子反对第三共和国,企图复辟的一次阴谋政变事件。

布朗热利用群众对共和派政府的不满,联合保王势力和沙文主义的爱国者同盟,妄图实行军事独裁。

这说明当时的法国帝制仍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故D正确。

16.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兴起并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

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与这一建筑风格相类似的流派是

A.浪漫主义

B.古典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答案】A

【解析】

【详解】浪漫主义注重抒情和想象,体现出对未来世界憧憬,“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体现出是浪漫主义特点,故A正确;古典主义注重的是理性主义,与题意不符,故B排除;现实主义注重批判现实,与题意不符,故C排除;现代主义是反传统思维方式,与题意不符,故D排除。

【点睛】浪漫主义文学的突出特点是深入挖掘人类的情感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现实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文学)的特点是关注社会问题,剖析社会生活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

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是集中表现自我;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与传统大相径庭。

17.“它是资本主义垄断时代的产物,使人们感受到畸形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压迫。

它按照自己的美学观选择新的表现对象和方法,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悲观主义,与此相关联的异化观念和表现自我,是它的基本主题。

”与材料中“它”的风格特征相吻合的是

A.《巴黎圣母院》

B.《大卫·科波菲尔》

C.《等待戈多》

D.《日出·印象》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主义风格的文学艺术。

《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文学,故A排除;《大卫·科波菲尔》是现实主义文学,故B排除;根据“它是资本主义垄断时代的产物,使人们感受到畸形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压迫”“与此相关联的异化观念和表现自我”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人们精神上呈现反叛、恐惧,怪异,与现代主义风格相符,《等待戈多》就是一部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故C正确;《日出·印象》是印象派绘画,故D排除。

18.1914年,北洋政府颁布法律,取消佃农享有长期土地耕作权的永佃制。

在永佃制下地主不能随意收回佃农所租土地和增加租金。

这一政策

A.保护了广大佃农的利益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有利于土地的自由流动

D.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益

【答案】C

【解析】

【详解】取消永佃制,土地在租种到期后就能够去转交耕作权,提高了土地流转,故C正确;永佃制的实行是保护广大佃农的利益的,但取消永佃制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佃农的利益,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政府征收地税的多少,因而不能得出政府财政收入增加的结论,故B排除;生产效益讲的是两个方面,开源和节流,材料中没有提到,故D排除。

19.梁启超在维新变法时期曾积极主张“保教”,立儒学为国教,作为变法的重要理论根据;后失败流亡日本,公开反对保教,告诫其最大危害是“束缚国民思想”。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意识到思想自由的重要性

B.梁启超思想的西化

C.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D.儒学主张违背时代的需要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梁启超的思想。

梁启超主张“保教”是借助儒学思想进行维新变法,而他反对保教是他认为儒家思想“束缚国民思想”,故A正确;题意主要反映了梁启超由主张“保教”到反对“保教”,并没有体现其思想的西化,故B排除;梁启超生活的时期中国社会性质并无变化,故C排除;题意没有体现儒学的主张,故D排除。

20.某一部学术著作统计了1890—1898年间,中国各大媒体宣传“维新”一词的数量。

对下图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维新”使用次数(1890—1898年)

A.西方政治观念大量输入

B.维新思想为民众普遍接受

C.民主共和意识初露端倪

D.救亡图存成为时代呼声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1890-1898年间各大媒体宣传“维新”一词的数量示意图看出,1895年后数量大幅上升,这和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思想的迅速传播相关,故D正确;材料中只是提到“维新”的使用次数不断增长,但并不能看出西方政治观念大量输入,故A排除;图示中看不出和民众之间的关系,故B排除;民主共和意识在辛亥革命时期传播的,与题意不符,故C排除。

21.1918年,《新青年》因销售不畅考虑停刊。

1919年2、3月间,坚持使用古文体的林琴南以小说形式诋毁《新青年》,同时社会上“喧传教育部有训令达大学,令其将陈(独秀)钱(玄同)胡(适)三氏辞退”,《新青年》声名大振,销量大增。

这反映出当时

A.思想启蒙开始成为时代主题

B.白话文运动已被大众普遍接受

C.观念碰撞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D.五四运动推动了社会观念转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启蒙思想开始成为时代的主题是19世纪末戊戌变法运动时期,不符合题意,故A排除;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新文化运动的阵地《新青年》在同守旧势力的冲突中得到了发展,这不能反映白话文已被大众普遍接受,故B排除;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新文化运动的阵地《新青年》在同守旧势力的冲突中得到了发展,因此,材料反映出新旧观念的碰撞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故C正确;五四运动发生的时间是1919年5月4日,不符合题干材料“1919年2、3月”,故D排除。

22.胡适在《谈新诗》中写道:

“初看起来,这都是‘文的形式’一方面的问题,算不得重要。

却不知形式和内容有密切的关系。

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

”由此可知胡适的主张旨在

A.打破旧束缚促进思想解放

B.废除格律诗推广新体诗

C.废止文言文而推行白话文

D.推翻旧制度建立新社会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可知,胡适强调文的形式的目的是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故A正确;材料中没有具体强调废除和推广的诗体,故B排除;“废止”说法过于绝对,故C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思想文化方面,没有提到政治制度,故D排除。

23.当代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企业家、政治家意识到,两极分化严重的结果是市场购买力严重不足。

这不仅是社会公平问题,而且还是经济问题。

当消费者无钱消费时,商业企业也就失去了获利的机会。

为此,这些国家

A.开创国家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B.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C.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D.发展知识经济增加社会财富

【答案】B

【解析】

【详解】国家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指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与两极分化和社会公平问题无关,故A排除;两极分化容易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为了解决两极分化的问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福利国家制度,完善了社会保障,缓解了两极分化所带来的社会危机,故B正确;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与解决两极分化和社会公平问题无关,故C排除;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以脑力劳动为主体的经济,与两极分化和社会公平问题无关,故D排除。

24.1983年7月,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称:

“今后日本作为国际国家应同经济力量相称地在政治方面也积极发言,并履行义务。

”日本的这种追求

A.冲击了当时的世界政治格局

B.促进了日本经济高速增长

C.改变了日本当时的国际地位

D.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日本要谋求与其经济大国相应的政治大国地位,这对当时的世界政治格局造成冲击,故A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并不直接对经济增长造成影响,故B排除;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这只是日本的追求,并未使日本当时的国际地位得到改变,故C排除;依据所学可知,作为二战亚洲战争的策源地,军国主义传统尚存的日本对政治大国地位的谋求和军事力量的膨胀引起了亚洲各国对日本未来走向的担忧和疑虑,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故D排除。

【点睛】战后依据雅尔塔体系确立了两极格局,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日本经济实力的崛起,世界出现了多极化趋势。

日本在经济实力增强后,逐渐地谋求世界大国的地位,欧共体在外交上也逐渐的倾向独立自主,这些都有力的冲击了两极格局。

2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于1945年底向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提议召开国际贸易与就业会议,以讨论在联合国组织之下成立一个协调国际贸易的专门机构。

1947年联合国贸易与就业会议正式审议和通过了《国际贸易组织宪章》,但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没有批准该宪章,拟建的国际贸易组织最后流产了。

这反映了

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完全受美国操纵

B.制定国际贸易组织的建立违逆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C.美国的经济霸权影响战后国际经济规则

D.冷战的爆发是国际贸易组织流产的根本原因

【答案】C

【解析】

【详解】二战后,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并非完全受美国操控,故A排除;国际贸易组织的建立有利于规范世界贸易,故B排除;材料中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没有批准《国际贸易组织宪章》说明战后的经济规则仍受美国的影响,故C正确;材料体现的信息发现发生在冷战之前,故D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26题11分,27题16分,28题10分,29题13分,共计50分。

26.近年来,我县推行“文化强县”战略,王船山是我县文化人物的典型代表。

依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末社会内有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外有清军虎视眈眈,明王朝处于两害相侵的困境,许多人仍处于“釜水将沸而游鱼不知”的境况。

王船山(王夫之)在焦虑中产生对王(阳明)学和禅学的怀疑,并试图以修正程朱理学、恢复传统经学来匡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