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街香港街导游词.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90623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街香港街导游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广州街香港街导游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广州街香港街导游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广州街香港街导游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广州街香港街导游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州街香港街导游词.docx

《广州街香港街导游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街香港街导游词.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州街香港街导游词.docx

广州街香港街导游词

广州街香港街导游词

篇一:

广州街·香港街景区

广州街·香港街景区

【欢迎词】

XX的朋友们大家好!

欢迎各位到我们广州街·香港街景区参观游览,我是这个景区的讲解员姓X,下边将由我为大家做导游服务,希望我能给您带来一份好心情。

广州街是我们横店影视城开发最早的影视旅游景区,始建于1996年,占地300多亩。

在这里可以看到昔日广州代表性的建筑近200处,还有广阔的水面、旧式的商船、镇海的宝塔、过街的牌楼装点其中。

在这里拍摄的第一部影片就是著名导演谢晋执导的《鸦片战争》。

两年后的1998年,我们又建起了香港街,它主要反映鸦片战争后和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旧香港风貌,有皇后像广场、维多利亚港湾及在那里上演的主打节目《怒海争风》,一会我会引领您一一参观。

大家现走的这条路叫迎宾大道,它已被工作人员修剪好花草树木并打扫得干干净净迎接着各位的光临。

迎宾大道的东边就是广州街,西边是香港街。

现在我们按游览路线参观,先浏览一下古广州的风貌,然后再了解一下殖民主义占领下旧香港的布局。

我们的参观是从旧广州郊区的三元里开始的。

【三元里】

在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鸦片战争中,三元里的普通乡民众志成城、同仇敌忾向英侵略军发起了保卫家园、维护尊严的反抗斗争,为中华民族的革命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三元里位于广州北郊,村北头有一供奉北帝的古庙叫三元庙。

鸦片战争初期公元1841年2月25日,英侵略军向虎门炮台发起攻击,年逾花甲的守将关天培,身先士卒率众奋起抵抗,经过苦战,老将军已是“创痕遍体、血濡衣襟”。

但他仍顽强不屈,亲自点燃千斤铁炮打向敌人,誓与炮台共存亡,在弹尽援绝的情况下血战阵亡。

炮台失守后,气焰嚣张的英军包围了广州,并在越秀山蟠龙岗的四方炮台设立英军侵华司令部。

5月29日,14名英军强盗闯入三元里抢劫,侮辱妇女,愤怒的百姓闻讯赶到,在菜农韦绍光的带领下用扁担锄头打死了八九个英兵,然后把尸体投入粪池。

其他英兵见势不妙夺路逃命。

韦绍光估计敌人可能会返回报复,便召集乡民在三元庙前集会,筹备武装抗英并公推举人何玉成“柬传”广州近郊民众联合抗英,周围103个乡纷纷响应很快组织了一支1500人的骨干队伍,命名为“平英团”,约定一乡响锣众乡齐聚。

他们以庙中黑底白牙边的三元庙旗为号旗,高呼誓言“神旗进我进,神旗在我在”。

第二天一早,英军司令卧乌古果然率领1000多名英兵,手持洋枪不可一世地闯入牛栏岗地区行凶报复。

义军先派小股乡勇诱敌,将贼兵引入埋伏,一阵锣鼓齐鸣,杀声四起,一万多满腔怒火的乡兵从四面八方杀来,手持大刀长矛杀入敌阵。

英军仗着自己洋枪的优势开始根本没把这些乡民看在眼中,哪知突然一阵电闪雷鸣大雨倾盆从天而落,洋枪失去了作用。

一说是老天相助,一说是义军中有高人能呼风唤雨,请来了雷公电母助阵,打得敌人狼狈逃窜。

这一仗打死了包括一名少校在内的50名敌兵,还活捉了10余人,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自发起来反侵略保家园的第一仗,并以中国人民的胜利永远地载入了

史册。

为纪念在这次斗争中牺牲的烈士,弘扬中华民族的斗争精神,广州市人民政府于1950年10月在三元里村口,烈士们浴血奋战的山岗上树起了纪念碑,周围广栽花草树木,供后人凭吊瞻仰。

原来的三元里古庙现也已改建成“人民抗英纪念馆”,记录了那段可歌可泣的战斗篇章。

【三味堂】

这是一座特色鲜明的粤式楼院,风格古朴华丽,回廊天井谐然得体,院中小戏台刚好为小院凑齐了“三味”。

提起三味,很多人马上会想起到鲁迅先生笔下的《三味书屋》,即“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

听起来是那样的丰韵、高雅、意味深长,而这里的三味堂就决然不同了。

它完全是一种低品位的闲情野趣,即香脂味可引来寻花问柳客,靡靡之音会伴随打情骂俏人,鸦片烟最终让人变成鬼。

这三味既声、色、烟三毒俱全,特别是鸦片烟,它让人失去理智、失去尊严甚至失去生命。

鸦片烟使强盛一时的大清帝国坠入国穷民贫的苦难深渊,鸦片战争让中华民族蒙受了从未有过的国耻,搞得国不成国,家不成家,军队不像军队。

皇室成员吸、官员吸、兵士吸、百姓吸,民心涣散,军无斗志,大量白银外流,国库空虚,还要割地赔款,任殖民主义者在中国的国土上肆意横行。

面对破碎的家园,鸦片吸食者整天吞云吐雾,他们失去了常人的理智,不惜倾家荡产,麻木地接受着鸦片对国民、对自身的毒害。

为唤醒这些人的良知,劝诫国人认清鸦片的危害,有位忧国忧民的知识份子写出了这样的对联:

孤灯一盏照尽平生事业,短棒半根打倒无数英雄。

横批:

你还吸吗?

传说当年林则徐到广州禁烟,一下关掉了所有的烟馆,禁止鸦片生意,严禁吸食。

不仅使烟瘾发作者到处卧爬嚎叫,就连猫狗老鼠闻不到鸦片的气味,也不能忍耐,互咬而死,满地尽是。

鸦片战争过去了一百多年,至今提起仍不堪回首,让我们国人永远记住这段屈辱的历史,远离毒品,健康快乐地享受美好的人生。

门口悬挂着一支放大了的烟枪,过去是招揽生意用的,今天它在这里无声地控诉着鸦片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祸国之灾。

三味堂古朴而豪华、陈旧而独特的建筑风格使得它成为影视拍摄的首选之地,很多明导、巨星都曾光顾过这里,如吴孟达、释小龙主演的《九岁县太爷》,王学兵、赵文卓主演的《七剑下天山》,陈建斌、蒋勤勤主演的《乔家大院》,何润东、董洁主演的《新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是在这里拍摄成功的,韩国电影《无影剑》也是在这个三味堂开机拍摄的。

大家回想一下那些看过的影视片,在这里是否有你似曾相见的镜头。

在这个小戏台上每天都会有一场风趣幽默的节目演出,叫“禁烟选秀”,游客可以互动参与演出,届时定会引你开怀大笑。

你也会成为禁毒队伍中光荣的一员。

【当铺】

典当业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公元1120年左右,北宋宫廷画师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有当铺的出现,不过那时叫“质店”。

典当可分典、当、质、押四种,一

般情况下,“典”和“押”不一定有铺面,私人在家中也可以做典押交易,只要双方认同,写好字据即可,过去典妻、押子的事都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

质店则必须有门面铺号(字号),有明文规定不当“活物”,如人、动物、花草,而且很有特色,门外一定设有栅栏以防不测(抢当铺、吃当铺)。

当器物时间一般为3—12个月,月息1分。

所谓“当”,就是物主用器物作抵押,以在当铺中换得相当于本物十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当金,到期后再本钱加息赎回。

如到期不赎,器物归当铺所有。

所以当铺利润十分可观,是高利贷的一种变相盘剥。

有句行话叫“九出十三归”。

譬如应得到10元,则当即扣下1元,只给你9元,这就叫九出。

三个月后月利1元,共三元,加原估价10就变成用13元赎物,这就叫十三归。

解放后此行当被取消,改革开放后1987年底,成都出现了第一家新兴当铺,随后北京、上海、沈阳、广州很多大中城市又逐渐出现了近千家。

不过贷当的物品,本息操作国家都有一定限制。

【银楼】

听名字可能以为它是金融交易市场,其实它和金融交易不搭界,银楼实际上是前店后厂,是制造、出售金银首饰的作坊。

资本雄厚的银楼还兼经营金银的买卖和对换业务,有时还从事带有风险性的金银投机生意。

由于金银的贵重和生意的特殊性,一般商家都把店面盖成二层三层的楼面房,所以叫银楼,而且外观华丽以增加信任感。

过去银楼招用伙计(学徒)条件十分苛刻,必须具有铺保、人保、家保,手续齐全后方可入行拥工。

铺保——有一定资产的老铺号担保,人保——有一定声望的官员乡坤担保,家保——全部家产抵保。

入行前先签下生死契约,“盗跑逃亡照价赔偿,打骂病患死而无怨”,学徒期为四年零一节,期内不挣工资,不准探亲,不能会客,期满后底薪为本店(师傅)效忠五年后允许跳槽。

所以一般入行后一干就是一辈子,除非自己做了老板。

入门后必先学的一门手艺是“鬼吹灯”,就是用嘴吹气,调节烧制灯的火候,以制造出晶莹剔透的金银首饰。

由任何一家银楼买出去的首饰都有自己的标记,不管多长时间仍可凭此货到本银楼按市场价格退款,并且还能以旧换新。

除按不同重量折合外,只收取加工费。

当今最著名的金行还是1929年由郑裕彤家族在广州创立的周大福金行,资产50亿美元,员工八万人,经营面已从金银拓展到玉器、钻石、珠宝。

【财神殿】

中国民间古来就有供奉财神的习俗,关于这个习俗毛泽东的著作中都曾提及,说:

“中农供奉赵公元帅最勤。

”他这里所说的赵公元帅,就是我们财神殿里所供的财神——赵公明。

这是一座道教庙宇。

原始天尊创立道教不久,教内分为两派,一派叫阐教,一派叫截教。

赵公明就是截教内功底十分深厚的“领军”人物,早年曾在峨眉山修炼。

由于他道法高深,被商纣王封为带兵元帅与姜子牙对敌,姜子牙多次出兵失利,无奈施展道法,念动咒语将赵公明魂魄摄取致其死亡,只身飞往封神榜。

后被将姜子牙封为武财神。

文财神是比干,他既是纣王的叔父又是纣王的辅佐大臣,他忠心耿耿地奏谏纣王,妲己陷害忠良、迷惑君王,引得纣王大怒。

在妲己挑唆下,纣王将比干挖心致死,一股灵魂飞赴封神榜。

后被姜子牙封为文财神。

为什么偏偏是这两个人被封为财神呢?

道理十分明显,他们俩一个没有心,一个没有魂魄,公允无私,没有邪念,没有偏心,能保证在发财的机遇上人人平等,就看每个人的福气造化和以心感天的至诚了。

所以后来财神殿的香火是最旺盛的,善男信女纷纷遇庙焚香以求好运。

财神两侧左为社稷神,右为五谷神,意为香客前来敬香即使不能使你立即发财,至少也可得到某些心理安慰。

【茶楼】

据说广州人早晨彼此见面问候时常说:

“喝早茶了没有?

”(伊佐杂莫)。

可见饮茶早已成了广州人普通的生活习惯。

毛主席在刚解放时写了一首《和柳亚子先生》(注)的诗,里面就是以广州共同品香茗入句,劝柳亚子先生放弃偏见,赴京共商大计。

广州人爱喝茶的习惯由来已久,古老的茶文化品味高雅,内涵丰富,别有情趣。

茶楼比比皆是,自家人休闲,朋友相聚,商贾洽谈生意,艺人切磋技艺,骚人墨客谈天阔地,往往都是到茶楼一叙,茶楼提供清和祥泰的理想场所。

过去有“文品茶,武饮酒”一说,喝酒的人一般都是开怀畅饮,大呼小叫,不拘小节,所以叫武饮酒;品茶则是闲在斯文,细语轻声,彬彬有礼,不争、不劝、不激、不比,较之前者显得十分地平静祥和,这样才能把话说清讲透,事情才能拿捏着火候做周全。

很多时候酒桌上谈好的事,第二天可以推得一干二净,但茶桌上谈妥的结果一般都是板上钉钉的。

喝茶,文言叫品茗,广州人叫叹茶,可见广州人喝茶是另有心得,一个“叹”字把喜叹、惊叹、赞叹、哀叹都囊括其中了。

茶楼,广州古时叫“茶居”,由光绪年间“三元茶楼”走红才开始改叫茶楼,后来要属康有为题匾的陶陶居最有名。

原来茶楼只供茶点,由陶陶居开始经营正餐,买卖也越做越火,至今陶陶居的月饼仍是国内首屈一指的。

清道光年间(公元1839年3月)林则徐到广州禁烟,首先用了十来天的时间微服私访,他多次出入大小茶馆,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查出鸦片走私的真相,为禁烟运动的推行制定了稳妥、有效的大政方针。

上世纪初叶,饮茶一般只佐以瓜子,北方是“花生豆儿”,直到目前北方人品茶仍是如此,一般不配食点。

随着广州人饮茶的普及,茶居、茶室规模不断的精变,发展成茶楼后,烧麦、虾饺、叉烧包、莲容饼、纷果、春卷被纷纷摆上茶桌,很快被大众接受推广起来,就形成了今日喝早茶的时尚,并传到了香港、北京、上海。

到茶楼喝茶还有个规矩,茶博士为你添茶要致谢,一般用手指叩打桌子或茶杯既可。

一般一壶茶可喝四、五道。

只要把茶壶放在一边服务生就知道是该续水啦。

如果服务生发现水壶是满的,他就知道是客人要求他给倒水,但这样的情况要注意,结帐后要把找回的零钱放一部分在茶桌上。

【天字码头】

天字码头位于广州珠江的北岸,就是现在广州的北京路南端路口,这是目前广州历史上使用年限最长、建港最早的一座码头。

据《广州通志》记载,早在500多年前明宪宗成化元年(公元1465),此码头是由大埔县三河坝旧寨村船工李相寿私人出资兴建而成的,一个普通船工如何得有如此巨资呢?

【十三夷馆】

十三夷馆是鸦片战争前后国人对各国商务代办机构的一种贬称。

古时中原汉族统治者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称呼多带有某种鄙视,如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后来泛指所有少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