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能力的概念国民教育社群网.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04849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2.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本能力的概念国民教育社群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基本能力的概念国民教育社群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基本能力的概念国民教育社群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基本能力的概念国民教育社群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基本能力的概念国民教育社群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本能力的概念国民教育社群网.docx

《基本能力的概念国民教育社群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本能力的概念国民教育社群网.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本能力的概念国民教育社群网.docx

基本能力的概念国民教育社群网

第二章規劃之理論與原則

第一節九年一貫課程之理念分析

一、課程改革動向

課程改革是落實教育改革訴求的重要途徑。

缺乏課程改革的配合,教育改革的訴求往往難以實現。

因此,要使教育改革的訴求不流於空談,課程改革的推動便有其必要。

教育部於八十七年九月三十日所公布的「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即在於透過課程改革的推動來回應教育改革的呼聲。

九年一貫課程改革預定於九十學年度開始實施,教育部先此已委託七大學習領域課程綱要研訂小組,從事各學習領域課程綱要的規劃。

其次,教育部也積極委託各地的師資培育機構,辦理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以增進各界人士對九年一貫課程的瞭解。

此外,教育部更於八十八學年度開始委託國中、小學試辦九年一貫課程,以為日後推行改進的參考。

作為跨世紀教育改革工程的基本策略,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推動誠有其劃時代的意義。

第一,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旨趣,在於為即將來臨的新世紀,提供因應的課程對策。

第二,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內涵,反映了官方與民間對教育願景的企盼與支持。

第三,「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的公布,為我國國中、小的課程改革開啟了新方向。

我國以九年一貫課程為基礎的政策走向雖然日趨明朗,唯此一課程改革政策能否落實卻有賴於基層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理念的認知與實踐。

如果基層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理念缺乏瞭解,則九年一貫課程順利推展的機會依然不大。

職是之故,對九年一貫課程理念進行釐清,當有助於課程改革政策的落實。

課程理念是課程改革政策的基礎。

課程理念模糊不清,課程改革成效也會大打折扣。

然而,課程理念通常有其形成背景,並非憑空臆造。

因此,要想充分瞭解九年一貫課程理念,對其形成背景也有給予重視的必要。

二、課程改革背景

整體而言,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主要動力來自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的研究與建議。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的「課程改革」研究專案指出「以九十一學年度為期,實施教改課程」。

此外,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的「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亦把「改革課程與教學,協助每位學生具有基本學力」列入綜合建議。

可見,八十七年九月底所公布的「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係教育部對教改建議的具體回應。

課程改革的本意在於檢討課程現況與問題,評估社會環境與需求,配合教改趨勢與訴求,進而提出改進策略與方案。

對於課程現況與問題之檢討,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指出:

我國現行課程過度重視智育,又由於受到升學主義的扭曲,以致活動課程不受重視,師生關係不佳,群育不易進行,因此無法落實全人教育。

目前中小學課程大抵上偏重「知識」的灌輸,並且教師與學生缺乏課程選擇的自主權,因而產生科目林立、知識零碎的後果,造成整體學習的障礙,同時也常流於主、副科的爭辯,無法落實適性的學習。

在大班教學的體制下,教師無法顧及每位學生的特質與差異,再加上統一教材、進度與考試,更無法達成因材施教的理想。

而單調講授的教學形態,也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趣味與變化的刺激。

許多在學習過程中落後的學生,更因無法得到適切的協助而放棄學習,成為教育過程的被淘汰者和被犧牲者。

此外,教改會的專題研究報告「學前至高中階段課程與教材的主要問題之研究」,也針對中小學的課程現況與問題進行檢討,並歸納出問題類型如下:

1.課程標準修訂的問題

2.課程目標的問題

3.課程統整的問題

4.課程連貫與銜接的問題

5.教材內容選擇與更新的問題

6.課程分化與適性教育的問題

7.課程負擔的問題

8.鄉土教育的問題

9.教科書編審與選用的問題

10.課程評鑑的問題

11.課程意識型態的問題

12.課程實施的配合問題

有關社會環境與需求之評估,教改會的「課程改革」研究專案指出:

我們所處時代與過去最不同之處有二,其一為民主多元,其二為變遷迅速。

反應到學校的教育,我們應思考如何培養未來的國民,使其具有民主的素養,且能適應變遷迅速的社會,而做多元的發展。

民主的素養,無法僅是經由文字的教導來達成,它須藉助各種類型的團體活動,在教師適時適切的導引與身教示範下,培養而成為自然的習慣,如此群己的關係才能夠和諧而不會失調。

學生須具有語文、思維及取得知識的基本能力,要有基本的能力及進一步探索的興趣。

如此,出了校門才不會淹沒於變遷迅速的洪流中,才能不斷求新求進,使個人有尊嚴的成長。

課程的改革,當然要能幫助達成此時代背景下的教育需求。

有關教改趨勢與訴求之配合,教改會所主張的課程改革方向要點如下:

1.人本取向:

確切掌握「個體發展,群己和諧」的教育目標,矯正過去偏重智育及知識的課程設計;小學、國中、高中各階段應有明確不同的教育重點,國中階段尤應注重幫助青少年順利的轉型。

義務教育應把每個國民帶上來,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使其身心健康,具生活知能,適才適性的發展。

此外,更應注重民主自律精神之培養,使其成為自然的習慣。

2.終身學習:

應讓學生具備終身學習的基本素養(而不是把學校學習視為學習的結束),期於日後能繼續成長。

3.鬆綁合宜:

教育行政當局對課程只應做重點的規範,而讓地方、學校教師及學生各有較大的空間。

4.專業自主:

由學校與教師利用較有彈性的空間,依學校條件,社區特色、學生需要,並尊重多元文化,共同經營課程、教材及教學。

綜合上述可知,九年一貫課程改革受到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的建議影響格外深切。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對於課程現況與問題之檢討、社會環境與需求之評估、以及教改趨勢與訴求之配合,共同形成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不容忽視的背景。

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之推動,即在於回應此一背景。

認清此一背景,更有助於對理念的瞭解。

三、課程改革理念

課程改革的理念訴求,在不同時空背景的影響下,自然有所不同。

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特色,依學者們的分析觀察,大致可歸納如下:

釐清國民教育的本質、注重課程的銜接與統整、強調學校本位的課程發展、營造人性化與適性化的學習環境、加強學校及教師的績效責任、以及重視國民基本能力的培養等。

若以「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的內容來看,有關國民基本能力的培養在此次課程改革中,如何受到重視呢?

跨世紀的國民教育,具有哪些新任務?

九年一貫課程改革認為跨世紀的國民教育應該培養具備人本情懷、統整能力、民主素養、鄉土與國際意識、以及能進行終身學習之健全國民。

為達成此一任務,國民中小學課程應強調以生活為中心、尊重個性發展、涵泳民主素養、並培養科學知能。

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為國民教育所設定之學校教育目的在於:

透過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教育活動,傳授基本知識,養成終身學習能力,培養身心充分發展的健全國民與世界公民。

為實現上述學校教育目的,九年一貫課程進一步提示十項課程目標:

1.人與自己:

強調個體身心的發展

(1)增進自我瞭解,發展個人潛能。

(2)培養欣賞、表現、審美及創作能力。

(3)提升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能力。

2.人與社會環境:

強調社會與文化的結合

(1)培養發表、溝通和分享的知能。

(2)發展尊重他人、關懷社會、增進團隊合作。

(3)促進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

(4)增進規劃、組織與實踐的知能。

3.人與自然環境:

強調自然與環境

(1)運用科技與資訊的能力。

(2)激發主動探索和研究的精神。

(3)培養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配合上述十項課程目標,九年一貫課程針對國民教育階段應培養的十項基本能力,提出參照指標,作為課程設計的依據。

九年一貫課程重視學生十項基本能力的培養,事實上回應了行政院教改會的訴求:

「今後為適應社會變遷與現代化生活,應使學生有生活的基本能力,養成手腦並用的習慣,達成學以致用的目的」。

可見,國民基本能力的培養是此次課程改革的訴求重點,而其能否順利落實則與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成敗具有密切的關係。

第二節基本能力之概念分析

九年一貫課程中有一項重要的理念,就是要培養學生具備十項基本能力,這十項基本能力是指:

1.瞭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2.欣賞、表現與創新;

3.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4.表達、溝通與分享;

5.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6.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

7.規劃、組織與實踐;

8.運用科際與資訊;

9.主動探索與研究;

10.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以下從十大基本能力的內涵、重要性和評量的方法等方面加以說明。

一、十大基本能力的內涵

從十項基本能力的內涵來看,我們可以做許多種的排列組合,例如在總綱綱要上明白指出基本內涵可分成人本情懷、統整能力、民主素養、鄉土與國際意識、以及終身學習等五大方面。

表2-1十大基本能力的內涵

人本情懷

統整能力

民主素養

鄉土與

國際意識

終身學習

瞭解自我、

尊重、欣賞他人及文化

理性與感性的調和、知行合一、人文與科技之整合

自我表達、獨立思考、與人溝通、包容異己、團隊合作、社會服務、負責守法

鄉土情、愛國心、世界觀

主動探究、解決問題、資訊與語言之運用

若從全人教育的觀點來看,教育是在培養學生瞭解自己,學習與他人互動,進而適應社會生活。

培養學生對個人內在的瞭解包括:

瞭解自我與發展潛能;欣賞、表現與創新;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等能力。

培養學生與他人互動的能力包括:

表達、溝通與分享;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等能力。

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包括:

規劃、組織與實踐;運用科技與資訊;主動探索與研究;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等能力(如圖2-1所示)。

全人的教育目標

 

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

 

與他人互動的能力

對個人內在的瞭解

 

圖2-1十大基本能力與全人教育目標

除了上述兩種分類方式外,我們還可以採用個人認為有創意的分類方法來加以分類。

但是不論我們採用何種觀點,仍然不脫離這十項基本能力的範疇。

也就是說,未來的學校教育要培養學生具備這十項基本能力,它非個人發展的充分條件,而是個人生存的必要條件。

二、十大基本能力的重要性

十大基本能力的提出,主要有幾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針對過去我們的義務教育太重視知識的教導,不論語文、數學、自然、社會各方面都以講述方式來傳遞訊息,以紙筆測驗來進行評量,造成學生只學習到認知的層面,在情意與技能方面的學習則顯現不出成效。

最明顯的例子是學生的公民與道德可以考一百分,行為方面很可能表現出與書本內容完全不同的方式。

這裡所提出來的十大基本能力,除了包含知識的學習外,大部分是培養學生實踐的能力。

從知識的學習到實踐能力的養成,中間必須經過個人的思考歷程。

唯有透過思考歷程,孩子才能學到如何將書本上的知識落實在生活中,也就是讓孩子知道書本上的知識是可以運用在真實情境中的。

第二個原因是目前科技發展非常快速,如果學校教育不能跟上時代潮流,還以過去傳統方式訓練學生,勢必培養出一些無法適應二十一世紀的台灣人,這對台灣未來的發展有極大的損害。

為了建立全人教育的理念,也為了我們國家的永續發展,十大基本能力的養成是有其必要性與迫切性的。

三、十大基本能力的評量方法

為了要達到上述的目標,除了教學策略要改變外,我們的評量方法也不能只以紙筆測驗來評量孩子的進步情形。

所謂「評量」,是將學生實際學習結果和預先規劃的教學目標做比較,以確認目標達成與否。

目前,評量技術包含量的評量與質的評量兩種。

量的評量有形成性評量、總結性評量、基本學力評量等,大多是以紙筆測驗的方式來進行,有些技能方面,如評量樂器吹奏的能力、美術技能、書法技巧等,也會以實作的方式進行主觀的評量;質的評量是近年來學者一再提倡的評量方法,因為學者認為紙筆評量雖可滿足客觀的原則,但是測量到的有可能是片段的知識,而在較高層次的知識或情意方面的學習則無法測量到。

學生的學習是在教師、學生和教學活動互動下所產生的結果,評量也應採用整體的、多元的、動態的方式來進行,才能真正瞭解學生學習的情形。

真實評量(authenticevaluation)就是一種質的評量方法,它以實地觀察,蒐集學生的作品,建立學生的成長檔,從學生的成長當中可以瞭解個別學生學習進展的情形。

基本能力的概念並不是一項新的觀念,其實它早就存在於我們的教學活動中,現在只是清楚的描述出來,讓我們的老師能瞭解教學過程中會讓學生獲得哪些能力。

當孩子哪些能力較為欠缺時,我們就可以設計與此能力有關的活動來培養孩子這方面的能力。

舉例來看,我們常聽老師說,現在的青少年不懂得尊重別人、關心別人,我們就可以針對這個問題,設計出如瞎子走路、感恩的心等活動,讓青少年體會別人的辛勞,學習表達個人的關懷,以及學會如何為別人服務等。

因此,老師們不必對十大基本能力抱持疑慮的看法,相對的應積極運用自己豐富的教學經驗與人生智慧,引領我們的孩子邁向成長的旅程。

第三節基本能力的教學轉化實踐策略分析

自從教育部於民國87年9月公布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迄今,正逐步針對此教育政策內容的進一步詮釋和學校教學落實等層面持續加溫,主要正在進行的研究方案如「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教材綱要編寫」、「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基本能力的教學實踐策略」,以及包含兩百多個中小學參與的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實施試驗等。

雖然目前有為數不少的社會人士仍舊懷疑九年一貫課程的教育改革是否會在二、三年後正式實施,然而,此一新課程的架構顯示了我國政府已注意到世界教育改革的趨勢,並亟思如何「相近不遠」也。

部定的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相當簡要,共分為五部分,包括其基本的組織架構之順序依序為

新課程的基本內涵(五點)

國民教育課程目標(三大領域,其中含各三、四、三目標敘述)

國民教育應培養的基本能力(十項基本能力,與上面的目標敘述雷同)

國民教育課程學習領域(七大學習領域)

實施要點(學習領域的教學時數和實施原則)

由此架構顯示,總綱綱要將課程與教學視為連續性的一體。

九年一貫課程的一般性教育目的(學生的十大基本能力)和課程目標(各學習領域的學習目標與教材綱要)需依靠適切的教學設計才得以實現理想。

教學是一種教師做決定的複雜任務,即包含了對教學的目標、內容、方法、資源、學生參與等的統整決定。

教學亦是指師生之間為達成有價值學習目標的多樣態互動。

九年一貫課程除了強調中小學課程內涵的連貫性和整合外,並鼓勵學校實施合科教學、彈性授課節數等。

在此特色下,學校本位的課程教學設計將扮演重要的角色。

李錫津(民86:

30)曾指出學校為本位課程的經營步驟如下:

1、瞭解:

指對教育目標、教學目標和課程目標的真正瞭解,決定者一定要先閱讀並深入瞭解掌握。

2、選擇:

根據課程標準以及學科教學目標,並斟酌一般教科書的編輯特性、出版特性以及內容和物理特性來選擇適合本校學生使用的教科書。

3、融合:

將課程目標、學科目標、教科書的內容和學校的整體經營目標、社區家長對學校和學生的期望作一融合。

4、處理:

考量學生背景、成熟度以及學生的個別差異等因素來剪裁處理教材,必要時可以增刪、重組,並思考如何轉換成學生最容易瞭解的語言。

5、教學:

開發設計合適的教學方法、評量方法以進行有效的教學和評量,尤其要儘可能的增加學生直接體驗、經驗課程的機會,以提高學習的深度和廣度。

6、回饋:

針對課程實施運作情形,包括教師、學生的反應和評量結果,調整教材的難易度、分量和進度,以保證學習的品質。

在此種架構之下,學校課程的實施和教學,除了達到教育行政機關所訂定之教育目標外,現有教師在新課程的架構之下,勢必需要加強教導不同學群之間教師的溝通討論。

新課程內涵的研究以及統整課程的教材教法研發等,面對如此複雜的情境,促進工作績效的系統化設計(systemsdesign)成為學校行政人員和教師所要依據的概念。

課程教學的設計注重兼顧課程與教學的整體的和互動的歷程,如進一步參考系統化概念,在教學層面則具有三項特點:

教學設計的系統模式具有三項特點。

第一、教學係為特定的目標而設計。

第二、教學的發展乃運用媒體及其他特定的目標而設計。

第三、預試系統、修改材料,以及材料的實地測試是整個設計歷程的重要部分(Gagne&Briggs,1979,引自吳幸宜譯,民83)。

階段一:

發展課程架構階段二:

發展教學架構第三階段:

設立系統

步驟1:

確認需求、長期步驟5:

將單元目標分步驟10:

此系統之使用的

目標和優先順序析為各程序以及教學訓練

組成之子技能步驟11:

形成性評鑑

步驟2:

確認目標達成步驟12:

實地測試並修正

之可能性步驟6:

寫下子技能之步驟13:

系統之總結性評鑑

步驟3:

建立課程目標實作表現目標步驟14:

建立並推廣此系統

步驟4:

衍生單元目標步驟7:

確認每一個目

(課程終極目標)標之教學事件

步驟8:

為教學事件選

擇教學媒體

步驟9:

為目標發展出

評鑑方式

 

圖2-2蓋聶----布里格斯系統設計模式之階段摘要

課程和教學發展被蓋聶,布里格斯和偉格(Gagne,Briggs&Wager,1988)進一步闡釋如下:

根據蓋聶等人系統化分析步驟,一所學校如開始進行九年一貫課程的瞭解與實踐工作,不應僅重視於課程/教學的發展層面,也應思考相關的上位變項和預期結果。

茲將可能的重要上位變項陳述如後:

1、在高中聯考未取消但有相當多甄試入學機會狀況之下,如何設定在行政決策上的升學對策?

2、學校如何在未進行試驗工作前規劃方案以促進教師對新課程內涵的認識,以及試驗的動機和技術?

3、如何蒐集相關的可供參考的資料?

人力如何工作分派?

至於在課程/教學的發展層面上,雖然課程發展者並不絕對經由相同程序達到特定結果,但系統化的發展程序可能為:

1、參照課程的學習領域目標

2、參照新課程的教材綱要

3、選擇教材單元或學習主題

4、聯結教材內容與基本能力的關係

5、擬定教學目標

6、選擇教學模式和媒體

7、設計教學活動(含教材/教法編選)

8、實施

9、評估與反省

在上述的發展程序中,第3、4、6等步驟是教師在從事九年一貫課程的教學任務時所需要特別關注的行動。

例如:

國小教師曾對四年級社會科的主題「發明與生活」決定了一大單元為期兩個月的廣域課程設計,而在統整要點、進行方式、進行時間、學習技能(與基本能力有關)和可運用資源等方面均加以構思(黃春雄,民88)。

在「九年一貫課程基本能力的教學實踐策略」研究專案中是以基本能力的指標→學習領域→活動名稱→年級→活動內容等為教學設計的考慮順序。

因為九年一貫課程強調現有中小學各學科之間的統整,教師在選擇配合統整課程的教學模式和媒體時,應多採用協同教學、多元智慧教學、開放教育學習、同儕小組學習、網路教學等以促進新課程實踐的可能性。

學校在試驗或正式實施新課程時可能會面臨許多問題,如初期施行的混亂、某些教師的抗拒、家長的質詢、新課程/教學設計與傳統評量方式(以紙筆測驗分數為主)的矛盾等等,均須事先作某種程度的考慮和準備。

未來九年一貫課程是否成功,主要關鍵其實在於教師的實踐意願和課程教學發展能力,因此,如何在正式實施此一新教育政策前加強宣導和教師系統化課程發展的能力,有待大家共同努力。

 

第4節說帖建構之說明

本研究在進行初期,首先蒐集及影印有關教育部公布之九年一貫課程總綱及各領域課程綱要,另外並蒐集各種相關之論文,以及澳洲與英國之課程手冊作為研究之參考,然後依據各次討論的結果,擬具了以下有關說帖之基本架構。

1、整體架構

說帖文章可以分冊形式,或以一冊方式呈現,本案建議以分冊方式呈現為佳,可分十二冊。

至於第十二冊「答客問」的問題,共列有十五題,是得自公聽會時的啟示,希望透過這樣的說明,使教師們對有關「十大基本能力」的相關疑問,能獲得某種的釋疑作用。

依照上述的理論分析與架構之建立,本研究建構了十二冊說帖,以下分別敘述之。

第一冊基本能力與教學轉化策略導論

第二冊基本能力一:

瞭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第三冊基本能力二:

欣賞、表現與創新

第四冊基本能力三:

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第五冊基本能力四:

表達、溝通與創新

第六冊基本能力五:

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第七冊基本能力六:

文化學習與國際理解

第八冊基本能力七:

規劃、組織與實踐

第九冊基本能力八:

運用科技與資訊

第十冊基本能力九:

主動探索與研究

第十一冊基本能力十:

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第十二冊答客問

2、說帖內容之撰述原則

經過多次的討論,以及參酌澳洲等國之課程手冊,本研究除了第一冊導論及第十二冊答客問以外,在十冊說論基本能力的內容方面,有以下的撰述原則。

一、字數以一萬字為原則。

為使說帖簡易易懂,且能吸引老師閱讀,字數太多恐怕並不恰當,因此由原來三萬字的構想,下調為一萬字為原則,同時希望能有圖表說明,文字亦需盡量精簡,字體放大,且不必有註,以增加教師及家長的接受度。

2、內容以文字說明為主,表格為輔。

三、對某項能力作定義及內涵解釋時,如有兩項以上名詞(能力)時,可先分開詮釋,最後再統一為一項「基本能力」做統整說明。

4、教學轉化策略舉例前,先作文字敘述,以說明如何教導該項基本能力。

5、每個能力的「教學轉化策略」之舉例,參考英國國定課程的撰寫方式。

6、「教學轉化策略」之舉例,可分成單一領域與跨領域兩種,舉例種類可彈性調整。

3、基本能力說帖撰寫架構

依據討論之結果,擬出以下之說帖架構:

一、摘要:

約500字

二、重要性:

約1000字

三、定義:

約1500字

四、內涵:

約2500-3000字

五、教學轉化策略:

約4000-5000字

(1)綜合敘述

(2)舉例之撰寫

1.能力指標

2.學習領域

3.活動名稱

4.適用年級

5.活動內容

以上針對基本能力說帖架構相關問題,作了詳細的說明,此為第一冊—第十二冊的內容,至於第一冊「導論」部份則包含一、前言;二、國民教育基本能力的意義與相關問題;三、基本能力的教學轉化策略,此為理論的探討,針對基本能力的意涵與教學轉化策略之內涵進行深入的分析,以作為閱讀第二冊以下內容時的基礎知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