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减量技术导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02330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96.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镇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减量技术导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城镇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减量技术导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城镇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减量技术导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城镇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减量技术导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城镇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减量技术导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镇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减量技术导则.docx

《城镇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减量技术导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镇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减量技术导则.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镇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减量技术导则.docx

城镇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减量技术导则

 

城镇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减量

技术导则

 

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云南省设计院

2009年6月昆明

城镇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减量技术导则

1说明

1.1为有效控制垃圾渗滤液的产生量,减少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系统一次投资,降低运行费用,最大限度地减小库区对周边环境污染的风险,特制定本技术导则。

1.2垃圾渗滤液来源主要有:

垃圾自身含水、垃圾生化反应产生的水和大气降水,其中大气降水具有集中性、短时性和反复性,是垃圾渗滤液的主要来源。

1.3本技术导则主要针对由大气降水产生的垃圾渗滤液的减量化而制定的。

1.4本技术导则包含“设计及建设阶段”、“运行阶段”和“推荐实施方案”三部分内容。

2设计及建设阶段

2.1场址选择

场址选择对于填埋场的设计方案有着重要的影响,直接关系到渗滤液控制措施的复杂程度和工程投资。

针对渗滤液减量,场址的选择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不宜选择库区平面投影面积较大,平均高度较低、容积利用率低的填埋场,此类填埋场增大了大气降水的入渗面积,从而造成垃圾渗滤液产生量的增加;

2填埋场不应设于洪水和潮水淹没区、湿地、地质断裂带上和地质不稳定地区(如软土地基、高压缩性土层、易滑坡塌陷、地下有空洞等),如无法避免,则应有足够的工程保障措施;

3应尽量选择地下水位较低,汇水面积小而库容量大,与河流、湖泊及供水井保持有安全距离的场址。

2.2分期建设

应根据当地人口规模的实际情况及发展情况分期建设,合理地确定垃圾填埋场的规模、库容,而不能盲目地选择库容大、填埋时间长的场址。

当选择的场址库容较大(服务年限大于15年以上时),则应考虑填埋场的分期建设,一般控制每期服务年限在8~10年为宜。

1竖向分期

对于自然地形较陡、库底面积较小,垃圾堆体封场后呈现较多阶梯状的填埋场宜采用竖向分期

2水平分期

对于自然地形较平坦、库底面积较大,垃圾堆体封场后呈现较少阶梯状的填埋场宜采用水平分期。

2.3库区排水系统设计

场区排水系统的主要作用是最大限度将降水形成的径流或地表水拦截在场外或引出场外,防止其进入垃圾堆体转化成垃圾渗滤液。

1库边截洪沟

在填埋场周边依据地形设置截洪沟,拦截外部径流进入填埋库区。

一般库边截洪沟为永久性设施,截洪沟排水量应按其汇水面积进行水文计算确定。

2库内排水设施

根据填埋场作业区域的划分和填埋区的深度,可在填埋场使用初期未填埋垃圾的区域和高度上设置临时排水沟将未受垃圾污染的雨水分离出来,以减少初期渗滤液的产生量;对于已完成填埋并最终封场的区域,应在斜坡坡底处设置雨水沟,最大限度减少进入垃圾堆体的地表水量,从而减少垃圾渗滤液的产生量。

2.4垃圾堆体覆盖

1设计中合理划分填埋作业区域。

除按当日填埋当日覆盖的原则划分填埋单元外,应使填埋作业区域尽快达到可最终覆盖条件。

随着填埋作业的进行,最终覆盖工作也随之开始。

2最终覆盖层一般由排气层、防渗层、排水层、植被层组成。

及时进行最终覆盖可以减少垃圾填埋堆体的受水面积,从而减少渗滤液的产生量。

2.5填埋场的防渗与地下水导流

1填埋场的防渗可分为水平防渗和垂直防渗两大类。

在设计时要依据场址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防渗工程方案。

填埋场防渗层的作用,一方面是防止渗滤液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另一方面是防止地下水侵入填埋场而使得渗滤液产生量增大。

2当地下水水位高于填埋场底部时,为防止地下水顶托人工防渗层,应设置地下水导流系统将其排出场外。

2.6渗滤液回喷回灌

渗滤液回喷系统的设置只能作为渗滤液的一种减量措施,而不能作为渗滤液的一种处理措施。

对于年蒸发量大于年降雨量的地区,回喷减量是有效的,但同时还应综合考虑填埋场所处地形地貌、周边条件及其他自然气候条件等因素。

另外,渗滤液回灌可大大加快垃圾中有机物质的分解,从而加速填埋场稳定化进程。

2.7渗滤液产生量计算

目前,通常的计算方法有两种。

其中一种是省环保局2002年的推荐方法:

即采用20年一遇降雨资料,选择降雨量最大的连续三个月进行渗滤液产生量及调节池容积计算。

另外一种是目前各设计单位常用的方法:

即采用20年平均降雨资料,逐月进行渗滤液产生量及调节池容积计算。

1计算应认真收集分析原始相关数据,合理确定各项设计参数,以确定渗滤液系统(渗滤液导排、调节池及处理站)规模。

特别注意C值的取值,C为渗出系数,C值的选取应充分考虑作业区与非作业区、植被区与非植被区、缓坡区与陡坡区等因素综合取值。

2当计算渗滤液调节池容积和处理站规模时,不考虑回喷减量的影响。

3运行阶段

3.1相应制度的建立、健全

目前,各地垃圾填埋场的建设均不同程度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情况。

一些填埋场出现垃圾渗滤液溢流的情况,大多是由于运营方管理不到位造成的。

所以,相应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对减少垃圾渗滤液的产生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安排专人对运营期各项责任及措施落实到位,精心管理。

3.2具体操作措施

3.2.1加强填埋作业管理,严格按规范规程执行

填埋应采用分单元、分层作业,填埋单元作业工序应为卸车、分层摊铺、压实,达到规定高度后应进行覆盖、再压实。

每层垃圾摊铺厚度应根据填埋作业设备的压实性能、压实次数及垃圾的可压缩性确定厚度,且宜从作业单元的边坡底部到顶部摊铺,保证垃圾堆体的压实密度等指标满足规范的要求。

3.2.2分区填埋减小填埋单元

填埋作业时,应根据每天的垃圾填埋量尽量减小填埋单元,不进行作业的区域应做好雨水临时导排措施,当日填埋的垃圾,应及时覆土或用薄膜遮盖,最大限度减少进入垃圾堆体的雨水量。

3.2.3及时封场

对于满足封场条件的区域应及时封场,避免雨水渗入导致垃圾渗滤液的产生量增加。

3.2.4回喷回灌

设置专人对运营期的回喷回灌进行管理。

4推荐垃圾渗滤液减量方案

4.1实施方案

垃圾填埋场具体的垃圾填埋方式及操作过程直接影响到垃圾渗滤液产生量的大小,以下就举一个简单例子说明垃圾渗滤液减量的推荐实施方案。

首先,在设计时,垃圾填埋场应做好三水分离。

为尽量将干净雨水排出库区,减少垃圾渗滤液产生量,垃圾填埋场除设置库区外围永久截洪沟外,在每条锚固沟中均应设置临时排水沟。

垃圾填埋场宜每10m高度设置一道锚固沟,如下图所示:

垃圾库库底高程为0.00m,垃圾坝顶高程为10.0m,分别在垃圾库10.0m、20.0m和30.0m标高层上设置三道锚固沟。

垃圾填埋场建成后,投入运营时应进行分块填埋,具体推荐填埋方式及步骤如下说明及附图所示。

①垃圾从库底开始分层填埋,直至垃圾填埋高度达到10.0m高程。

这期间填埋形成的垃圾堆体即填埋区Ⅰ。

垃圾坝坝顶及10.0m高程锚固平台围成的投影面积S1为该期间垃圾堆体的最大受雨面积。

②在进行10.0m高程以上的垃圾填埋时,应进行水平分块填埋。

先找出10.0m高程锚固平台的切线X1(辅助线X1平行于垃圾坝轴线),与20.0m高程锚固平台分别交于2点、3点;再按1:

3的坡将X1向坝方向放坡偏移30m作出辅助线X2线,X2与10.0m高程锚固平台分别交于4点、5点。

则2、3、4、5四点确定的平面、高程10.0m平面和高程20.0m平面共三个面与垃圾库所围成的空间即填埋区Ⅱ。

在进行填埋区Ⅱ的垃圾填埋前,先将填埋区Ⅱ以外的垃圾堆体表面(即X2线、垃圾坝坝顶和10.0m高程锚固沟围成的区域)用薄膜覆盖,保证有不小于0.05的坡度坡向周围的10.0m高程锚固沟临时排水沟。

通过4点、5点找出此处10.0m高程锚固平台与20.0m高程锚固平台中间的分水线,交20.0m高程锚固平台于a、b两点。

由于填埋区Ⅱ以外的未作业区均用薄膜覆盖,所以由4、5、a、b及20.0m高程锚固平台围成的投影面积S2为进行填埋区Ⅱ作业期间,垃圾填埋场产生渗滤液的最大受雨面积。

③按1:

3的坡将X2向坝方向放坡偏移30m作出辅助线X3线,与10.0m高程锚固平台分别交于6点、7点,所围成的空间即填埋区Ⅲ,如图所示。

在进行填埋区Ⅲ的垃圾填埋前,先将X1线和20.0m高程锚固沟围成的区域用薄膜覆盖,保证有不小于0.05的坡度坡向周围的20.0m高程锚固沟临时排水沟。

通过6点、7点找出此处10.0m高程锚固平台与20.0m高程锚固平台中间的分水线,交20.0m高程锚固平台于c、d两点。

由于填埋区Ⅲ以外的未作业区均用薄膜覆盖,所以由6、7、c、d、X1和20.0m高程锚固平台围成的面积S3为进行填埋区Ⅲ作业期间,垃圾填埋场产生渗滤液的最大受雨面积。

此后,以此类推,直到将标高10.0m与20.0m之间填满,之后再进行标高20.0m以上的垃圾填埋。

最后,通过找出不同填埋区的最大受雨面积(即S1、S2、S3、…)中最大的数值Smax,就可进行库区垃圾渗滤液产生量、处理站处理规模及调节池容积的计算。

 

 

 

 

4.2推荐计算方法

在进行垃圾渗滤液产生量计算时,采用当地20年平均降雨量资料逐月进行计算。

计算时,不考虑回喷减量的影响,按(雨季时,渗滤液处理站处理不了的多余渗滤液通过调节池储存,留待旱季再进行处理)来考虑,先确定处理站规模,再计算调节池容积,具体方法如下。

4.2.1处理站规模

调节池封闭时,Q=Smax×H×C,其中,

Q——渗滤液产生量,m3;

Smax——库区最大受雨面积,m2;

H——当地20年平均降雨量,m;

C——渗出系数。

按照上式,H采用年平均降雨量,计算出Q为渗滤液年产生量,则处理站规模=Q÷365,m3/d。

4.2.2调节池容积

采用当地20年平均降雨量资料,按照上式逐月进行渗滤液产生量与处理站处理量的计算并求出差值,通过将这12个差值中的正值累加,即为调节池所需的最小容积。

4.3实施方案注意事项

1垃圾填埋场宜设计回喷回灌系统。

即便对于降雨量较大、蒸发量较小的地区,虽然回喷减量有限,但通过渗滤液回灌可大大加快垃圾中有机物质的分解,从而加速填埋场稳定化进程。

2在按照本推荐方案实施和进行垃圾渗滤液产生量计算时,应根据具体项目充分考虑到垃圾库场内作业道路对分块填埋过程中各填埋区的影响,特别是对不同填埋区的最大受雨面积(即S1、S2、S3、…)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