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脑复苏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00161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9.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肺脑复苏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心肺脑复苏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心肺脑复苏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心肺脑复苏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心肺脑复苏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肺脑复苏教学大纲.docx

《心肺脑复苏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肺脑复苏教学大纲.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肺脑复苏教学大纲.docx

心肺脑复苏教学大纲

心肺脑复苏教学大纲

(72学时)

前言

心肺脑复苏学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包括现场心肺复苏、脑复苏、围心搏骤停期的各种处置和复苏过程的多种辅助措施等。

本教材融合了《心脏紧急救治和心肺复苏国际指南2000》和《AHA心脏紧急救治和心肺复苏指南2005》的最新精神,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内容新颖,理论与实践并重。

本大纲以心肺脑复苏学为主,对象是本科5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急诊方向)学生,教材为王一镗主编的现代医学实用技术系列《心肺脑复苏》第二版,内容分绪论、心肺复苏技术、心搏骤停与相关性疾病、心肺复苏药物及给药途径、心肺复苏后并发症、复苏后器官功能监测六大部分。

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求采用多媒体上课,图文并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学生对心肺脑复苏临床表现、抢救流程、基本技术及其并发症、复苏后器官功能监测的认识与理解,引导学生结合临床独立思考,提高其临床思维、分析与综合能力。

本大纲总学时为72,课堂教学48学时,见习课为24学时。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心肺复苏的历史及现状。

2.掌握心肺复苏三步骤ABCD四步法。

3.熟悉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新要点。

4.了解急诊医学的重要性及特点。

二、计划学时数:

学时3

三、教学内容:

1.学习心肺复苏的历史及现状。

2.学习心肺复苏三步骤ABCD四步法。

3.学习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新要点。

4.学习急诊医学的重要性及特点。

思考题:

1、简要叙述《AHA心脏紧急救治和心肺复苏指南2005》有什么新的特点?

2、心肺复苏三步骤ABCD四步法具体内容为什么?

第二章心搏呼吸骤停的原因、病理生理、

诊断和猝死流行病学

第一节心搏呼吸骤停的原因和病理生理

第二节  心脏呼吸停搏的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心搏骤停、心源性猝死的定义。

2.熟悉心搏呼吸骤停的病因.

3.熟悉心搏骤停后各个系统的病理生理改变。

4.掌握心脏呼吸骤停的临床表现

5.掌握心脏呼吸骤停的诊断要点。

6.熟悉猝死的危险因素和原因。

7..掌握心血管疾病和猝死的相关性。

8.了解其他疾病和猝死的相关性。

二、计划学时数:

学时3

三、教学内容:

1.学习心脏骤停、心源性猝死的定义。

2.学习心脏骤停的常见原因,有利于指导心肺复苏和诊断性检查。

3.学习心搏呼吸骤停时机体的病理生理变化及复苏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4.心搏骤停的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5.猝死的危险因素及其病因。

6.心血管疾病和猝死的相关性。

7.其他疾病和猝死的相关性。

思考题:

1、简述心脏骤停、心源性猝死的定义和临床表现、诊断要点。

2、请简述心搏呼吸骤停时机体的病理生理变化特点。

第三章心搏呼吸骤停的抢救流程及现场心肺复苏术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心搏呼吸骤停的抢救流程。

2.掌握成人及婴儿、儿童的基本生命支持的程序、抢救技术和方法

二、计划学时数:

学时3;见习学时3

三、教学内容:

1.成人心脏病急性发作的抢救流程。

2.室颤及无脉性室速的抢救流程。

3.无脉搏心电活动的抢救流程。

4.心脏停搏的抢救流程。

5.成人基本生命支持抢救技术和方法(ABCD步骤)。

6.心肺复苏术的简单原理:

呼吸道通畅原理、口对口吹气给氧原理、胸外按压产生血液循环的机制。

7.婴儿和儿童心肺复苏术的特点。

8.新生儿心肺复苏术的注意事项。

四、实验内容:

(学时3)

通过观看复苏录像和在模型上实际操作,掌握成人及婴儿、儿童的基本生命支持的程序、抢救技术和方法。

思考题:

简述心搏呼吸骤停到抢救流程和成人基本生命支持技术的基本步骤。

第五章开放气道

第一节上呼吸道的解剖特点和手法开放气道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上呼吸道的解剖特点

2.掌握手法开放气道的手法。

二、计划学时数:

学时2

三、教学内容:

1.上呼吸道的解剖特点

2.手法开放气道

第二节人工气道的建立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口咽通气、气管内插管术。

2.了解喉罩通气、环甲膜切开术。

3.了解环甲膜穿刺术和气管切开术。

二、计划学时数:

学时3;见习学时3

三、教学内容:

1.口咽通气法

2.鼻咽通气法

3.食管堵塞导管通气

4.气管内插管的适应症,操作前准备,方法及并发症

5.喉罩通气:

操作方法,临床应用,并发症。

6.环甲膜穿刺及切开术:

操作方法及并发症。

7.气管切开术:

简单介绍颈部及气管结构;适应症;方法;并发症。

四、实验内容:

(学时3)

通过观看气管插管录相及在模型上操作,掌握经口气管内插管术的适应症,操作前准备,方法及并发症。

思考题:

简述气管内插管的适应症,操作前准备,方法及并发症。

第六章心肺复苏相关技术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AHA心肺复苏指南2005对电除颤的重要更改

2.掌握非同步直流电除颤的方法、机制、能量选择,在CPR中的应用。

3.熟悉心脏临时起搏器的适应症,

4.了解心脏临时起搏器的操作方法。

5.熟悉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临床应用:

适应症,监测指标和临床意义。

6.了解床旁肺动脉导管的结构和装置及操作方法。

二、计划学时数:

学时3;见习学时3

三、教学内容:

1.AHA心肺复苏指南2005对电除颤的重要更改。

2.电除颤的机制;能量的选择;电极的位置及电除颤的波形;电流除颤(同步与非同步电复律);除颤在CPR中的应用。

3.心脏临时起搏的适应症及方法。

4.床边肺动脉导管插入术:

⑴肺动脉导管的结构与其他相应装置。

⑵肺动脉导管植入方法。

5.血流动力学的临床应用:

适应症、监测指标及临床意义、氧代谢指标、影响数据正确性的因素、并发症。

四、实验内容:

(学时3)

通过观看电除颤录相及在模型上操作,掌握非同步直流电除颤的方法、机制、能量选择,在CPR中的应用。

思考题:

1、请叙述非同步直流电除颤的方法、机制、能量选择,在CPR中的应用。

2、简述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临床应用:

适应症,监测指标和临床意义。

第七章心搏呼吸骤停与心律失常

第一节心搏骤停与心律失常基本概念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心律失常与心搏骤停的基本概念。

2.了解心律失常病理基础。

二、计划学时数:

学时2

三、教学内容:

1.介绍心律失常与心搏骤停的基本概念:

心律失常的基本概念、围心搏骤停心律失常。

2.心搏骤停相关心律失常的病理基础:

⑴器质性心脏病:

⑵非器质性心脏病:

第二节心搏骤停与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导致心搏骤停的心律失常临床表现和心电图特点,临床危险评估及治疗原则。

2.了解导致心搏骤停的心律失常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计划学时数:

学时3

三、教学内容:

1.可能导致心搏骤停的心律失常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心电图特征;临床危险评估;治疗原则;治疗方法。

2.心搏骤停复律后常见心律失常的分析和对策。

第八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评估。

2.掌握急性ACS的院前处理、急诊处理和早期一般治疗。

3.掌握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治疗。

4.熟悉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和高危不稳定心绞痛的治疗。

5.了解复杂急性心肌梗死和相关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

二、计划学时数:

学时3

三、教学内容:

1.ACS的危险评估:

⑴ACS危险评价与分层:

⑵12导联心电图对ACS危险的评价:

⑶ACS生化指标的临床评价:

心肌标志物测定对ACS诊断的重要意义。

3.ACS的院前处理:

4.ACS的急诊处理:

5.ACS早期一般治疗:

吸氧、硝酸甘油、吗啡、阿司匹林、B-受体阻滞剂。

6.STEMI的治疗:

STEMI患者再灌注治疗的评估;

7.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和高危不稳定心绞痛的治疗:

8.复杂急性心肌梗死:

9.与缺血、梗死及再灌注相关的心律失常:

思考题:

1、简述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评估指标。

2、叙述ACS的急诊处理。

第九章特殊情况下的心肺复苏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创伤性心搏骤停的原因、院前现场急救、急诊室处理、治疗。

2.了解特殊情况下出现心搏呼吸骤停的处理。

3.掌握气管异物的急救手法。

二、计划学时数:

学时3

三、教学内容:

1.创伤性心脏停搏:

⑴创伤并发心脏停搏的原因:

⑵院前现场急救:

⑶急诊室处理:

2.特殊情况下如低温、高温中暑、溺水、电击和雷击、麻醉和手术过程中的意外及妊娠期治疗和心肺复苏的方法。

3.气管内异物的急救手法(Heimlich手法)及Heimlich征。

第十章心肺复苏的药物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心肺复苏的药物的适应症、剂量和用法、注意事项。

2.熟悉心肺复苏药物的临床药理。

3.了解心肺复苏药物的制剂。

二、计划学时数:

学时3

三、教学内容:

各种常用心肺复苏药物的临床药理、适应症、剂量和用法、注意事项、制剂。

思考题:

简述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胺碘酮的临床药理、剂量、用法和注意事项。

第十一章心肺复苏给药方法和用药途径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心肺复苏的给药方法和途径。

2.熟悉静脉穿刺装、输液原则、外周静脉的建立。

3.熟悉深静脉通路建立的方法、深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及处理。

4.了解儿童骨髓腔窦内穿刺。

5.掌握气管内给药的方法、剂量。

二、计划学时数:

学时3

三、教学内容:

1.心肺复苏给药途径和方法:

2.静脉穿刺装置及静脉输液的一般原则。

3.外周静脉通道的建立:

上、下肢静脉穿刺、颈外静脉穿刺。

4.深静脉通路的常用途径的建立及深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及处理:

5.婴幼儿、儿童骨髓腔内穿刺

6.气管内给药

思考题:

1、简述心肺复苏的常用给药方法及途径。

2、简述临床常用深静脉置管途径及深静脉置管的并发症。

第十二章心肺复苏的并发症及其处理

第一节心肺复苏时并发症及复苏后综合征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心肺复苏时及恢复自主循环后的并发症及其诊断、处理。

2.熟悉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防治途径。

3.掌握复苏后综合征的定义。

4.了解自主循环恢复后的病理改变。

5.熟悉复苏后器官功能障碍的机制及复苏后治疗的近期目标。

二、计划学时数:

学时3

三、教学内容:

1.心肺复苏时的并发症

2.心肺复苏恢复自主循环后的并发症

3.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

4.防治再灌注损伤的可能的途径

5.复苏后综合征的定义:

为严重的全身系统性缺血后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

6.自主循环恢复后发生心血管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紊乱:

7.自主循环恢复后的病理变化:

分为四个期。

8.复苏后治疗的近期目标:

9.复苏后器官功能障碍的机制。

第二节心肺复苏后代谢紊乱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心肺复苏时酸碱代谢变化、电解质紊乱、糖代谢紊乱的特点。

2.熟悉心肺复苏时酸碱紊乱的临床表现及处理。

3.熟悉心肺复苏时可能出现的电解质紊乱的临床表现及处理。

4.熟悉心肺复苏时糖代谢紊乱的临床表现及处理。

5.了解心肺复苏时糖代谢紊乱的病理生理变化。

二、计划学时数:

学时2

三、教学内容:

1.心肺复苏时的酸碱失衡的特点:

2.心肺复苏时酸碱代谢失衡的处理。

3.心肺复苏时电解质紊乱的临床表现及处理:

4.心肺复苏时糖代谢紊乱的病理生理变化

5.心肺复苏时糖代谢紊乱的临床表现

6.糖代谢紊乱的处理:

第三节心肺复苏后的呼吸管理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人工气道的管理。

2.掌握机械通气的适应症,机械通气模式,通气模式的选择,通气参数的选择及调节。

3.熟悉机械通气的并发症及其处理。

4.熟悉机械通气的撤机时机与撤机方法。

5.了解恢复机械通气的指征及气管导管的拔除指征。

二、计划学时数:

学时2;见习学时3

三、教学内容:

1.早期气道管理和一般处理

⑴人工气道的建立方法与时机。

⑵气管导管的维护。

2.机械通气

⑴机械通气的目的和适应症。

⑵机械通气方法:

机械通气模式,通气模式的选择,通气参数的选择及调节。

⑶机械通气并发症。

⑷机械通气的撤离:

撤机时机的选择,撤机方法,恢复机械通气的指征。

3.气管导管的拔除:

拔除时机的选择,拔管注意事项。

四、实验内容:

(学时3)

通过现场呼吸机演示及病例示教,掌握呼吸机管道的连接,机械通气模式,通气模式的选择,通气参数的选择及调节。

思考题:

1、简述心肺复苏时及恢复自主循环后的并发症及其诊断。

2、简述机械通气的适应症,机械通气常用通气模式及选择,通气参数的选择及调节。

3、简述机械通气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

第十四章复苏后器官功能的监测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心电监测、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内脏血液循环监测的指标。

2.熟悉肾功能损害的原因;分类及肾功能监测的指标。

3.了解肝功能和脑功能监测的指标。

二、计划学时数:

学时3;见习学时3

三、教学内容:

1.循环与心功能监测:

心电监测:

用于识别异常心电图。

血流动力学的监测:

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内脏血液循环的监测;无创性心功能监测

2.肾功能监测:

肾功能损害的原因、分类及肾功能监测

3.肝功能及脑功能的监测指标

四、实验内容:

(学时3)

通过模型演示,掌握上心电监护设备的使用、调节。

思考题:

简述心电监测、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内脏血液循环监测的指标。

第十五章脑复苏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心搏骤停脑损伤的病理生理特点。

2.掌握植物状态、持续性植物状态的定义。

3.熟悉脑复苏的一般治疗方法。

4.熟悉人工亚低温术的概念、方法、治疗脑损害的机制。

4.了解高压氧治疗的机制。

5.熟悉持续性植物状态的病理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

二、计划学时数:

学时3

三、教学内容:

1.心搏骤停脑损伤的病理生理特点:

2.脑复苏的一般治疗:

3.人工亚低温术:

⑴亚低温治疗脑损害的概论。

⑵亚低温治疗脑损害的机制。

⑶脑温的正确确定及其意义。

⑷降温措施

⑸影响低温脑复苏效果的因素。

4.高压氧治疗的机制

5.植物状态和持续性植物状态:

⑴持续性植物状态的定义。

⑵PVS的病理及发病机制:

病理包括4种类。

⑶PVS的临床表现。

⑷植物状态的诊断标准:

⑸PVS的诊断标准:

⑹PVS的治疗及PVS的并发症的治疗。

⑺PVS的预后

思考题:

1、简述心搏骤停脑损伤的病理生理特点。

2、简述人工亚低温术治疗脑损害的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