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题库44论述题.docx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题库44论述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题库44论述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题库44论述题
1.根据经济学理论,论述影响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
(华东师范大学2003研)
答:
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错综复杂,从主客观两个角度,可将这些影响因素归并为两类:
一是消费主体,一是消费环境。
(1)从消费主体看(主观角度)
第一,收入影响。
理论上讲,潜在的消费需求,即消费欲望是无限的。
但潜在的消费需求能否转化为有效需求则取决于众多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收入因素。
长期以来,相对于经济发展速度而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速缓慢,居民消费底气不足,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开始摆脱长期滞后的状态,与经济增速渐趋同步,而农民收入增速却持续在低水平徘徊,这不仅造成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而且也造成了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农民占有的消费市场份额日益萎缩。
第二,分配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之间、城镇内部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
城乡收入差距太大,造成社会财富过多集中在城镇,农民实际购买力过低,从而制约着农村市场的发展。
城镇内部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目前,在城镇内部已出现了高、中、低三个收入阶层。
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其消费倾向也不相同。
根据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高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基本得到满足,边际消费倾向较低;中等收入阶层主要是工薪阶层,他们衣、食已不成问题,但住、行目前还没有能力完全满足,出现“可买的都买了,想买的没钱买”的消费断层状态;低收入阶层虽有着较强的消费倾向,但由于收入增速下降,消费需求也不断下降。
第三,预期影响。
预期是行为的先导,对人们的消费行为具有重大影响。
当前,居民的收支预期变化对消费产生了不利影响。
一方面,是收入预期不确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带来的“摩擦性失业”,企业体制改革中效率追求引起的减员增效、农村科技进步所释放的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就业压力等,使城乡居民就业稳定性减弱,再就业困难加大,与就业直接相关的收入不乐观,同时,社会各阶层收入构成中,工资等持久性收入比重减少,其他临时性收入比重增加,这种情形也不能形成可靠的收入预期,尽管收入总额增加,居民仍不能大胆消费;另一方面,是支出预期不确定,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还在进行中,居民对自己承担的改革成本和新保障制度的保障程度预期不明,普遍心存疑虑,同时,住房商品化、教育产业化改革也增加了人们的支出预期;收支预期相反方向变化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的即期增长。
(二)从消费环境看(客观角度)
这里所说的消费环境,主要是指客观上会对消费主体购买和使用消费品或享受服务过程施加影响的外在因素。
消费环境,既包括政策、信用等软环境,也包括消费行为赖以实现的必要的基础设施等硬环境。
第一,政策环境
很多现行的消费政策大多是短缺经济条件下制定的,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消费的发展。
比如,住房消费,由于地价和税费因素导致房地产开发成本过高,房价居高不下,市场上最大数量的潜在消费者不得不“望而却步”。
又如,移动通信消费,目前的移动电话资费标准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移动业务刚推出来时制定的,尽管后来对部分项目做过一定修改,但主体结构和水平基本没有变动,而在此期间,我国移动通信的发展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业务成本大大降低,同时,我国移动通信,正在实现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目前仍然维持如此高昂的资费标准,必然会影响移动通信总体消费的扩大。
第二,信用环境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社会信用体系还不健全,社会信用环境令人担忧。
一方面,市场交易中缺乏诚信,失信行为普遍,企业间相互拖欠严重,商业欺诈、制假售假屡禁不止,资本市场企业虚假信息、欺骗瞒报等不乏其例;另一方面,由于信用监管制度和失信惩戒制度尚不完善,企业失信并不承担责任或承担成本低。
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银行为降低金融风险,不得不设置复杂的消费信贷条件,贷款利率过高,贷款范围狭窄,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消费信贷的发展,制约了部分居民的即期消费;另一方面,由于对处罚企业失信行为的立法和执法上还存在薄弱环节,导致“消费者主权”缺失,消费者基本权利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居民消费需求的有效扩张。
第三,基础设施
消费基础设施是消费行为赖以实现的主要依托条件,没有必要的基础设施做支撑,很多消费行为将难以完成。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在很多方面仍明显地受到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制约。
诸如,由于居住面积的制约导致冰箱等家庭耐用消费品无法消费;公路建设速度与居民改善“行路难”的需要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使得汽车需求受到制约;农村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一部分农民消费的增长。
1.试述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与他以前的经济学有关理论的主要区别。
答:
(1)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主要是针对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提出的,认为危机发生的原因是总需求不足,政府应利用财政政策干预经济。
而凯恩斯以前的经济学理论,都认为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总供给总是和总需求保持均衡的。
(2)凯恩斯以前的经济学家认为,储蓄和投资自然会有相等的趋势。
他们的理由是:
储蓄形成资本供给,投资形成资本的需求,当储蓄大于投资即当资本供给超过需求时,利率下降,从而抑制储蓄,刺激投资,使储蓄大于投资的局面得到改变;反之,当投资大于储蓄即资本供不应求时,利率会上升,从而刺激储蓄,抑制投资,使投资大于储蓄的局面得到改变。
总之,利率会作为调节储蓄和投资的杠杆使储蓄自动转化为投资。
因此,控制储蓄的漏水孔和投资的进水孔就能使国民收入的流量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这便是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3)凯恩斯以前的经济学,即传统经济学,从萨伊到马歇尔一直抱住原始形式的萨伊定律不放,认为储蓄和投资总是连接在一起的,储蓄孔漏掉的水自然也就等于投资孔注入的水,投资恒等于储蓄,总供给恒等于总需求,流通过程中的国民收入永远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国家也就没有必要对宏观经济进行干预。
凯恩斯主义则宣称:
投资孔和储蓄孔之间并无管道相连。
投资未必经常等于充分就业状态时的储蓄,总供给未必经常等于总需求。
关于这一点,凯恩斯用消费函数中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律来说明:
随着收入的增加,收入中用于消费部分越来越少,储蓄越来越多,造成总需求不足。
因而管道中的国民收入会上下波动,为稳定宏观经济运行,国家必须干预经济活动。
(4)传统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在理论显然是互相矛盾的。
为消除这种矛盾,以萨缪尔森为首的新古典综合派声称:
投资与储蓄的相等是宏观经济运行的一般情况,而两者的背离不过代表特殊事例。
因此,凯恩斯主义是传统经济学说的一个特例,两者在理论上并无矛盾之处,因此,西方经济学界中的新剑桥学派指责新古典综合理论是改头换面地回到了凯恩斯以前的传统理论。
2.投资为什么对国民收入具有乘数作用?
乘数在经济中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答:
(1)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变化量的比率。
投资乘数的大小与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有关。
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投资乘数则越大;居民边际储蓄倾向越高,投资乘数则越小。
公式为:
,或
,式中,
是增加的收入,
是增加的投资,
或
是边际消费倾向,
是边际储蓄倾向。
投资增加会引起收入多倍增加,投资减少会引起收入成比例减少。
由于这是凯恩斯最早提出来的,所以又叫“凯恩斯乘数”。
(2)投资乘数定理成立的条件。
①在消费函数或储蓄函数既定的条件下,一定的投资可以引起收入某种程度的增加,即投资的乘数作用可以相当顺利的发挥出来。
②要有一定数量的劳动可以被利用。
没有充足的劳动力,投资增加并不会使产量和收入增加。
③要有一定数量的存货可以利用。
(3)在现实生活中,乘数作用的大小要受到一系列条件的限制:
一是社会中过剩生产能力的大小,如果没有过剩生产能力,没有闲置资源,则投资增加及由此造成的消费支出增加,并不会引起生产增加,只会刺激物价水平上升;二是投资和储蓄决定的互相独立性,要假定它们相互独立,否则,乘数作用要小得多,因为增加投资所引起的对货币资金需求的增加会使利率上升,而利率上升会鼓励储蓄,削弱消费,从而会部分地抵消由于投资增加引起收入增加进而使消费增加的趋势;三是货币供给量增加能否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
假使货币供给受到限制,则投资和消费支出增加时,货币需求的增加就得不到货币供给相应增加的支持,利率会上升,不但会抑制消费,还抑制投资,使总需求降低;四是增加的收入不能用于购买进口货物,否则GDP不会增加。
但是,一些西方学者指出,对政府增加的公共工程支出,也可能存在一些抵消作用。
例如,如果政府为增加公共工程方面支出而提高税收,则在公共工程方面那些就业者已增加的开支就将由于纳税人在不同程度上减少支出而被抵消。
又如,假使政府的支出是靠借钱而不是靠提高税收,则可能影响私人投资,因为政府借钱,一方面会使私人部门的货币减少,另一方面支出增加使收入增加时,消费者和工商企业通常都要增加货币储备,从而增加货币需求,这就会提高利率,进而排挤私人投资。
4.简单凯恩斯模型中均衡收入是怎么被决定的?
答:
两部门的收入决定。
社会经济中假设只存在家庭和厂商两部门,不考虑政府和国外部门。
Y=C+I,Y=C+S,其中Y表示总支出或总收入,均衡国民收入是总支出等于总收入时的收入。
所以,两部门决定均衡收入的条件是C+I=C+S,则I=S,即储蓄等于投资。
横轴表示收入,纵轴表示储蓄和投资,储蓄曲线为SS。
储蓄是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是收入的递增函数。
投资曲线II假设为一常数,II是一条水平线,投资与收入无关,是自发投资。
在SS与II交点上决定的收入是均衡收入,在均衡收入水平上,储蓄等于投资,这说明厂商部门生产出来的产品等于他们销售出去的产品,存货处于正常状态,就会维持这一产量和就业水平。
消费—投资决定的均衡收入,用消费曲线加投资曲线构成的总支出曲线同45度线的交点说明均衡收入的决定的方法。
交点就是均衡收入水平,经济体系处于均衡状态。
三部门的收入决定。
在存在家庭部门、厂商部门和政府部门情况下,模型中总支出与总收入公式:
Y=C+I+G,Y=C+S+T,均衡条件是I+G=S+T。
考察三部门的收入决定可以用总支出曲线与45度线的交点决定均衡收入水平,总支出曲线是由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构成的,45度线表示总收入恒等于总支出。
四部门的收入决定。
引入对外经济关系,增加一个世界市场或国外部门,总支出和总收入公式是:
Y=C+I+G+X,Y=C+S+T+M均衡条件是I+G+X=S+T+M。
考察四部门简单凯恩斯模型的收入决定,可用总支出曲线与45度线的交点决定均衡收入水平,总支出曲线是由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进出口差额构成,45度线表示总收入恒等于总支出,其交点决定均衡收入水平。
2.论述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答:
(1)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条件为:
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AE=Y
(2)两部门经济中的AE=C+I,Y=C+S。
因此AE=Y,即C+I=C+S,I=S。
这就是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决定的恒等式。
如果I>S,则意味着计划总需求大于实际产量,厂商的非合意存货减少,为了增加合意存货,厂商必然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供给,直至I=S;如果I
(3)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决定的几何表示法
A.消费—投资决定法,如图2-5所示。
图2-5消费—投资决定法
B.储蓄—投资决定法,如图2-6所示。
图2-6储蓄—投资决定法
3.请从收入—支出法和储蓄—投资法说明同一均衡国民收入水平的决定。
答:
(1)收入—支出法:
以两部门国民收入决定为例,如图2-7所示,用Y表示总收入,AE表示总支出,如果Y=AE,E为国民收入与总支出的均衡点。
则有Y=C+I。
因此国民收入的决定可通过研究投入与支出的关系来进行。
①45°线表示总收入等于总支出;
②总支出曲线C+I与45°线交点E,C+I表示经济处于均衡状态,E为均衡点。
图2-7收入—支出法
Ye为均衡国民收入;在E点的左边YAE,市场出现供过于求,企业将减少产量和就业,使Y减少。
因为不论在E点的左边,还是右边,经济都会根据市场的供求情况进行调整,使Y增加或减少,直到达到均衡国民收入。
(2)储蓄—投资法
根据AE=Y,Y=C+S,AE=C+I,则有S=I,因此国民收入的决定也可以通过研究储蓄与投资的关系来进行。
如图2-8所示。
图2-8储蓄—投资法
①假定投资为主观投资,与国民收入变化无关,投资曲线I为平行于横轴的水平线;
②I曲线与S曲线交于E点,E为均衡点,Ye为均衡国民收入;
③E点的左侧,I>S,表明当年生产的剩余产品不能满足投资支出的需要,将刺激厂商增加生产,从而使Y增加;
④E点的右侧,S>I,表明投资不能消化当年生产的全部剩余产品,造成产品积压,使厂商减少生产,从而使Y减少。
总之,如果离开了E点,S与I就处于失衡状态,只有达到E点,即S=I时国民收入才回到均衡水平。
4.请推导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公式。
答:
四部门指私人、企业、政府和国外部门。
国外部门的经济活动分为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这里只考虑经常项目,一般用净出口表示,净出口为一国出口与进口之差,即:
NX=X-M
其中,NX为净出口。
X为出口,取决于汇率、国内外价格比和国外的收入水平,是本国国民收入的外生变量。
M为进口,主要受汇率、国内外价格比及本国国民收入的影响,为简化起见,假定产品的国内外价格比及汇率保持不变,进口是本国国民收入的函数,则进口函数可表示为:
M=M0+mY(M0>0,0其中,M0是与收入无关的进口额,称为自发进口,mY是与收入相关的进口额,称为引致进口,参数m为边际进口倾向,它表示收入中将转化为对国外产品购买的份量。
在四部门经济中,总收入不变,仍由家庭收入和政府净税收构成,但总支出除包括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外,还包括净出口,即:
AE=C+I+G+(X-M)
根据国民收入均衡条件,可以得到下列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
Y=C+I+G+X-M
C=C0+bYd
Yd=Y-TN
TN=T-R
T=T0+tY
R=R0
I=I0
G=G0
X=X0
M=M0+MY
联立方程可解得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公式为:
6.根据宏观经济学有关理论分析投资波动剧烈的原因。
答:
(1)加速原理。
这一理论假设,投资只和产量变动有关,即在一个时期内资本存量调整到意愿资本存量水平(并假设意愿的资本-产出比率a为常数)与资本的租用成本无关,而只和产量变化成比例,则有It=Kt-Kt-1=K*t-K*t-1=aYt-aYt-1=a(Yt-Yt-1)。
这一式子表明,当期投资It取决于产出变动(Yt-Yt-1)和资本-产出比率a,a称为加速系数。
由于a>1,所以,投资变动大于产出变动。
(2)厂商预期不确定性。
这是由凯恩斯提出的。
他用本能冲动(animalspirits)来说明投资者的乐观和悲观情绪。
厂商的预期受其情绪影响而易变动,预期无实在的根据。
故投资者作出决策所依据的基础是不可靠的,这样,投资也极易变动。
(3)投资时间的灵活性。
投资是在长期中进行的,投资的具体时期是易于变动的。
比如企业要进行投资时,经济正处于衰退,企业无法肯定衰退会在何时结束,从而就会把投资延期,等到经济开始复苏时再投资,从而导致在经济复苏时可能会出现投资过多的现象。
这样,投资时间的灵活性就加剧了投资波动。
这表明投资与国民收入的变动是紧密相关的。
7.按照凯恩斯观点,增加储蓄对均衡收入会有什么影响?
什么是“节俭的悖论”?
试解释。
答:
储蓄和投资来决定国民收入的模型可用图2-9来描述:
图2-9国民收入的模型
交点E0表示计划的投资等于储蓄,这点决定了均衡收入水平Y0。
假设消费函数为C=a+bY,则储蓄函数为S=-a+(1-b)Y,则增加储蓄也就是减少消费,即减少消费函数中的a、b值。
a变小,意味着上图中储蓄上移;b变小,意味着图中储蓄线以图中的A为圆心逆时针转动。
这两者均会导致均衡点E0向左移动,也就是使均衡收入下降。
增加储蓄会导致均衡收入下降,这是凯恩斯主义的观点。
增加消费或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经济繁荣;反之,减少消费或增加储蓄会通过减少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减少,经济萧条。
由此得出一个看来是自相矛盾的推论:
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坏事;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减少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坏事,但由于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好事。
这就是所谓的“节俭的悖论”。
任何经济理论都是以一定的假设为前提的,在此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构筑理论体系。
离开了假设,理论就失去其基础,当然也就不能成立。
另外,假设往往是对经济的一种理想化、简化,在此基础上构筑的经济理论当然不能全面地反映经济现实。
凯恩斯在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的前提假设是:
经济中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从而限制国民收入增加的就不是总供给,而是总需求。
凯恩斯的这一理念主要是针对30年代大危机的情况提出的,当时工人大量失业、设备闲置。
在这种情况下,增加总需求,当然可以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走出低谷。
在这个理论中包含了某些一般理论的因素,即消费对生产的刺激作用。
生产决定消费,但消费对生产也有反作用。
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强调了消费的这种作用。
从总体上看,生产对消费的制约作用是主要的,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消费对生产的作用也可以成为主要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能力的无限增加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相对缩小是基本矛盾的表现之一。
总需求不足在经济中成了一种比较普遍的、重要的制约因素。
不能把凯恩斯的这种理论普遍化。
这是因为:
(1)凯恩斯所用的是一种短期分析,即假设生产能力、技术条件等都是不变的,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也是短期。
在长期中,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的增加仍然要依靠生产能力的提高、资本的增加、技术的进步。
这样,在长期中经济增长就取决于储蓄的提高,而不是消费的增加。
(2)由于各国情况不同,所以不能将之到处照搬。
对于总供给不足的国家,这种理论就完全不适用。
27.投资为什么对国民收入具有乘数作用?
乘数在经济中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答:
宏观经济学中所运用的乘数是指国民收入函数中某个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变化。
投资乘数是指投资量变化数与国民收入变化数的比率。
它表明投资的变动将会引起国民收入若干倍的变动。
投资之所以具有乘数作用,是因为各经济部门是相互关联的。
某一部门的一笔投资不仅会增加本部门的收入,而且会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引起连锁反应,从而增加其他部门的投资与收入,最终使国民收入成倍增长。
根据凯恩斯的论述,收入可以分解为消费和投资,又可以分解为消费和储蓄。
由于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稳定的,从而作为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差额的储蓄和收入之间的关系(储蓄函数)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也是稳定的。
发挥投资乘数作用有如下三个前提条件。
(1)在消费函数或储蓄函数为既定的条件下,一定的投资可以引起收入在某种程度的增加,即投资的乘数作用可以相当顺利地发挥出来。
(2)要有一定数量的劳动可以被利用。
如果没有可以利用的劳动力,那么投资增加后,并不能使产量和收入增加。
(3)要有一定数量的存货可以被利用。
下面根据希克斯的解释,从封闭经济条件和开放经济条件两种不同的情况来分析这一问题。
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如果某些产品存货不足,那么只能依靠下述两种方式来弥补产品不足的困难。
一是用劳动代替资本,这种方式仅限于生产设备不足的情况,因为生产设备不足,可以靠多雇用劳动力来替代。
但这种替代的规模毕竟是有限的。
只要存货不足,乘数作用就会发生障碍。
二是从其他工业部门抽调产品来满足某一部门的需求。
如果是从投资品工业中抽调,那么某一种投资的扩大是以牺牲另一种投资为代价而进行的。
如果是从消费品工业中抽调,那么投资的增加引起消费的缩减,从而使就业的增加发生困难。
总之,无论是从哪一类工业部门中抽调产品,投资能否净增加,都难以确定。
所以,存货不足将使凯恩斯的乘数理论变得无效。
在开放条件下,一国在增加投资后。
如果发现物资供给不足,便可以从国外进口,以满足由于投资增加所造成的对投资品和消费品的追加需求,使乘数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或者,也可以通过减少出口,截留某些部门的出口产品,满足国内经济需要。
但实际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应当注意初期的外汇储备和从国外取得信贷的可能性。
假定一国有充足的外汇储备,或者有把握从国外取得足够的信贷,或者能对世界市场上的价格施加有力的影响,增加投资以后,一旦发生了产品供给不足的情况,就可以用增加进口或减少出口的办法来弥补国内的产品短缺。
这时,凯恩斯的乘数理论将是有效的。
假定一国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也没有把握从国外取得足够的信贷,或者它无法影响世界市场上的价格,那么增加投资以后,既不能靠增加进口,也不能靠减少出口来弥补国内的产品短缺,投资的乘数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凯恩斯的乘数理论在这种场合同样会变得无效。
由此可见,凯恩斯经济学之所以被某些经济学家说成是萧条经济学,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惟有在经济萧条时期,才有闲置的设备和原料,才有过剩的劳动力,才有足够的消费品存货,从而才能使投资的乘数作用不受阻碍地发挥出来。
29.试剖析简单凯恩斯模型的基本观点。
答:
(1)凯恩斯模型是指由凯恩斯在《通论》中首先创立的,并经过许多追随者修改与补充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
简单凯恩斯模型仅仅包括产品市场的理论,它可以被用来说明凯恩斯的最主要思想。
简单凯恩斯模型的中心内容是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
在两个部门、三个部门和四个部门经济中,产品市场均衡条件的表达式虽然有区别,但它们都是I=S这一基本形式的变形。
在凯恩斯模型中,I=S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只要这个均衡条件得到满足,产品市场均衡的实现问题就能解决,社会总产品的流通就能顺利进行,和“古典”模型一样,在凯恩斯模型中,储蓄和投资的均衡点一方面决定实际收入在消费和储蓄之间的分配,另一方面决定产量在消费品和投资品之间的分配。
与充分就业的古典模型不同,凯恩斯模型中投资和储蓄的均等所决定的均衡,通常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
(2)凯恩斯为了寻找和确定宏观经济的主要可控变量,以便政府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提出了投资等于储蓄这一基本均衡条件。
其实,构成简单凯恩斯模型核心内容的这个均衡条件,并没有真正接触到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动的关键问题。
无论是古典模型还是凯恩斯模型,都不懂得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条件,并不是流通领域中供给和需求的简单均等,而应是考虑到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和实物构成使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能够顺利进行的那种均等。
更何况在简单凯恩斯模型中,企业部门想要有的投资和家庭部门想要有的储蓄都是捉摸不定的东西。
实际上,很难讨论二者的均等,至于企业部门的实际投资和家庭部门的实际储蓄的均等,那也只是凯恩斯的定义上的均等。
投资等于储蓄的说法,混同了储蓄和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它发生在企业内部而不是发生在家庭部门。
信用制度固然打破了企业货币资本量的限制。
然而,即使在信贷关系相当发达的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投资仍然主要来源于资本积累。
至于家庭储蓄,不过是垄断资本网罗和控制的一些闲散资金和零星资金。
(3)凯恩斯模型中投资等于储蓄的含义是,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虽然能使社会总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相等,但是未必能达到充分就业时的社会总产出水平。
要保证充分就业的实现,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是不行的,必须依靠政府采取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
尽管凯恩斯也批判萨伊定律,然而他只是认为供给创造的需求通常不能保证充分就业。
凯恩斯并不想从根本上去推翻萨伊定律,而是对这一定律加了一个限制条件。
这就是在政府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干预经济的情况下,供给会制造自己的需求,并实现充分就业。
除了投资等于储蓄这一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