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设计全册.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89113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56 大小:1.2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设计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6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设计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6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设计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6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设计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6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设计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设计全册.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设计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设计全册.docx(1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设计全册.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设计全册

1 草原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通过自主读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抓关键词,结合画面去体会作者描写的草原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与草原有关的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

2.制作课件:

草原分布图;中国画欣赏图片;草原风光图;视频《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学生准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与草原有关的图片、文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你去过草原吗?

在你的印象中,草原是怎样的呢?

2.你知道我国有哪些著名的草原吗?

出示“草原分布图”,使学生了解草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青海、新疆及西藏地区。

3.讲述:

很多年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第一次到内蒙古大草原去参观访问陈巴尔虎旗,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参观访问记——《草原》。

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一起去欣赏那儿的美景,结识蒙古族同胞,一起感受草原独特的风情。

设计意图:

通过回忆,呈现情境,激起学生对草原的向往,产生“走进”大草原的兴趣,形成阅读期待,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提示:

把课文读正确、流利,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扫除障碍。

(1)课件出示第一组词(读词语,拼读加点字,然后在括号里写出拼音):

绿毯(  )   陈巴尔虎旗(  )

衣裳(  )   彩虹(  )

马蹄(  )   豆腐(  )

羞涩(  )(  )   微笑(  )

(2)课件出示第二组词(读词语,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蒙古包  好客  同行  似乎

指导:

读准词语中加点的多音字,再给多音字扩词。

重点理解“同行”的不同读音、不同意思并举例说明。

同行xínɡ:

一起行路。

同行hánɡ:

行业相同;同行业的人。

3.再读课文,说说每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理清作者参观访问的经过,试着概括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介绍草原的。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归纳。

(板书:

景物美、人情美)

设计意图:

在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寻作者参观访问的“行踪”,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发展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也使下面的学习过程有物可寻,有章可遵。

三、品读感悟,共同鉴赏

1.过渡:

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丽风光展现出来的呢?

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2.引导: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

这段话的哪些景物让你感受到了草原的景美?

边读边作批注,想好后可以先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3.学生交流品味。

(1)课件出示: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

”先抓住“清鲜”“明朗”感受天空之美,再换词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

(2)课件出示: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板书:

一碧千里)先理解“一碧千里”中“碧”的意思,然后猜测“一碧千里”的意思,再引导学生想象大草原“一碧千里”的画面;联系本段第二句话,理解“并不茫茫”的意思,体会并读出草原无边无际的绿与美。

(3)课件出示: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图文结合,体会作者把草原比作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的好处。

引导

引导学生体会比喻修辞方法的妙处。

学生展开想象,体会“绣”字的妙处,从而感受羊群给草原带来的生机,感受草原的动态美。

指导学生通过范读、赛读等形式体会草原的景色美、作者的语言美。

(4)课件出示: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感受“渲染”与“勾勒”的意思,多媒体呈现“中国画”和“小丘图”,两相对比,体会比喻之妙,小丘之美。

抓住“翠色欲流”“流入云际”感受草原绿得油亮,仿佛与天融合的美好意境。

指导学生通过个别读、齐读等方式表达阅读感受。

4.以情激情,感受作者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1)过渡:

面对一碧千里的草原,作者不仅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草原的美景,而且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尽情抒发了当时的感受。

请找出相关句子,一起来读一读。

(2)交流出示,引导点拨。

①假如你就是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呼吸到那么新鲜、干净的空气,看到那么晴朗、明净的天空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又会怎么做呢?

课件出示句子: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等到学生和作者有了相同的感受以后引导朗读,表达愉快、赞美之情。

②“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引导探究:

联系上文,这种境界指怎样的境界?

抓住关联词语“既……又……”体会作者初见草原时的惊喜、激动之情。

抓住“回味”,感受草原风光的如诗如画,让人沉醉的美景。

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配乐朗读,以轻缓的语调读出回味的感觉,读出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5.理清文路,指导背诵。

(1)回顾第1自然段,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描写草原的这些景物的?

(2)交流小结:

作者是按从上(天空)到下(草地)的顺序来描写的;每写完一处景物,即时抒发自己的切身感受,传达对草原的喜爱、赞美之情。

要关注描写顺序,学习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

品读优美语句,体会表达方法,感受景物之美以及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等方法,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四、回顾总结,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一起欣赏了草原景色之美,感受到作者的语言美、情感美,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感受草原的人情美。

2.抄写生字新词。

要求:

字迹工整,力求美观,有一定速度。

重点指导学生书写“毯”字。

注意“毯”是半包围结构,先写“毛”,后写“炎”,“炎”的末笔改为点。

“毛”的竖弯钩要长,托住“炎”。

3.背诵第1自然段。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在提到写字要求时特别指出:

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

本课作为第一单元第一课的特殊地位,理应考虑到这一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美景

1.齐读课题。

2.朗读词语。

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勾勒 渲染 迂回

洒脱 拘束 群马疾驰 襟飘带舞

3.课件播放草原风光图,引导学生回忆:

初入草原,我们就被草原的迷人风光深深吸引了,回忆一下,作者抓住哪些方面向我们展现了草原的美景?

板书:

景物美、人情美。

4.背诵第1自然段。

5.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草原,去见见草原的人民,感受那里的另一番景象。

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图片激活学生对美的认知,在复习巩固中积累文中优美的片段。

二、扶放结合,感受人美

1.默读第2~5自然段,思考:

草原人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学生交流。

(板书:

远迎、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2.导学引路,细品“远迎”场面,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1)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画出最能体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语句,圈出重点字词,简要写写阅读感受。

(2)学生交流,相机出示课件,教师适时点拔引导。

①“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感悟:

从“男女老少”体会迎宾的人之多;从“各色衣裳”体会蒙古族人民对客人的尊重;从“风吹来似的”“群马疾驰”“飞”感受蒙古族人民迎客心情的迫切,性格的豪放,待客的热情,作者的激动情怀。

理解“襟飘带舞”。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因为“男女老少”“各色衣裳”再加“群马疾驰”,才有“襟飘带舞”,将此情此景,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既表达出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又表达出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②“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

在“远迎”前板书:

热情。

(3)指导抓住重点词读出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3.扶放结合,合作探究后四个场面,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和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1)小结学法,布置自学要求:

默读下面四个场景,先圈画最能表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写写自己的感受,然后再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将你的感受在四人学习小组内交流,最后试着通过朗读将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2)学生自学,合作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①相见。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交流从哪些词句感受到主人的热情好客以后引导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客人”和“主人”:

“刚才你说了些什么?

你听得懂对方在说什么吗?

为什么握住手不放呢?

为什么笑个不停呢?

”在“相见”前板书:

激情。

②款待。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

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

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

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

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师生先共同介绍,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的相关知识,了解民族特色,再交流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和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结合句子理解“拘束”的意思。

在“款待”前板书:

盛情。

③联欢。

课件出示,欣赏歌舞、套马、摔跤等民族风情,如临其境,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奔放、多才多艺的特点。

在“联欢”前板书:

尽情。

④话别。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先从字面理解句子的意思,再联系上文,说说“蒙汉情深”体现在哪些方面,“天涯碧草”又是指什么,这句话在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指导学生深情朗读。

在“话别”前板书:

深情。

板书: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可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诗句意思。

设计意图:

这部分内容是课文的主体,作者分别从五个场景来表现人情之美。

如果逐一解读,学生无新鲜感,所以在教学中,以其中一个场面为例,引导学生围绕重点词句,进行品读赏析,然后让学生自主读文、合作探究,以交流、朗读、表演的形式表达自己的个性化解读,使语文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发展。

三、回顾全文,感受情感

1.让学生选择其中自己最想读的一个场面朗读,读出各自的感悟。

2.讨论:

作者先写草原的风光,再写蒙古族人民。

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不仅写了自己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什么?

(再读抒情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草原美景的热爱,对蒙古族人民的热爱。

3.小结:

是的,草原的景是美的,蒙古族人民更是可爱的,他们热情好客,性格豪放,能歌善舞。

作者短短的一次访问,增进了两族人民的情谊,也让作者深深地爱上了这美丽的大草原。

设计意图:

第三学段的语文教学不但要重视段的教学,而且要体现一定的篇的意识。

通过两部分内容的有机整合,学生对文本有了更加完整的认识,也更好地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四、再现美景,激发深情

1.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小练笔:

再次步入美丽的草原,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生活中你有过与人“惜别”的经历吗?

仿照课文写一写。

要展开想象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再写一写自己的“惜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