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戊戌变法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学案人教版选修.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86761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82.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戊戌变法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学案人教版选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戊戌变法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学案人教版选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戊戌变法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学案人教版选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戊戌变法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学案人教版选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戊戌变法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学案人教版选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戊戌变法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学案人教版选修.docx

《高考历史戊戌变法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学案人教版选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戊戌变法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学案人教版选修.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戊戌变法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学案人教版选修.docx

高考历史戊戌变法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学案人教版选修

第1课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指导意见

学习要求

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背景

1.了解甲午战后西方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及危害。

2.了解清政府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应对措施及结果。

3.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知识点一 《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1.背景

(1)《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侵略势力开始进入中国。

(2)欧美帝国主义列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

2.表现

(1)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①清政府向俄、法、英、德等国举借附有政治条件的大借款。

②争夺在中国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的权利。

③开设工厂,开设银行。

(2)政治侵略,瓜分中国。

①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分享其他列强的在华侵略权益。

3.影响:

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

知识点二 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1.原因

(1)政治: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经济:

偿还外债本息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

(3)各地的自然灾害严重,增加经费兴修水利和赈灾。

2.清政府的应对措施

(1)增收:

增加地丁银旧税征收额度,加强鸦片税的征收,增加商税,扩大纳官。

(2)节支:

降低官员薪俸;裁减军队,节省军费开支。

3.结果:

遭到官员的抵制,成效甚微,使阶级矛盾、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知识点三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原因

(1)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2)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一些爱国工商人士,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

2.表现:

出现了一些颇具规模的厂矿企业。

3.特点:

资金少、规模小、数量少、技术力量薄弱。

4.困难

(1)民族工业无力与实力雄厚的外国在华资本及其廉价商品竞争。

(2)民族工业面临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承受繁重的苛捐杂税和官吏勒索。

5.影响

(1)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变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基础。

【概念阐释】“门户开放”

1899年,美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政策。

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

这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开放程度,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

【图解历史】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变化

【思维点拨】

1.清政府为偿还外债将沉重的负担转嫁到人民身上,使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2.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

3.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使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4.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这成为戊戌变法的经济、阶级基础。

5.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根本原因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而是民族危亡的国家生存状态和救亡图存的历史责任感。

【结构图示】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主题 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史料研读]

史料一 《时局图》如图,近代爱国者谢缵泰所作,1898年在香港发表。

史料二 《马关条约》规定的赔款数额之大是空前的,相当于清政府三年的财政收入,必须在三年内还上,于是清政府大借外债,甲午战争后一年内就借了3.7亿两白银。

史料三 甲午战争前后民办企业比较表

时间

企业数

资金额(万元)

1863~1894年

119

680

1895~1898年

274

1432

1.史料一揭露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甲午战争之后中国所面临的被列强瓜分的形势图。

2.史料二反映了《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偿还赔款,大借外债。

3.史料三反映了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1.谢缵泰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时局图》的?

结合史料一概括帝国主义侵华方式的变化。

提示 背景: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变化:

经济上,由商品输出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政治上,分而治之,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据史料二说明清政府出现财政危机的原因?

提示 原因:

清政府战争赔款。

3.据史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提示 原因: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爱国工商人士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与主张;清政府调整工商政策,允许民间设厂。

[史论归纳]

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

1.外部因素

(1)甲午战争后,欧美列强趁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及其迅速强大,使先进的中国人决心以日本为榜样,通过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维新,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2.内部因素

(1)思想渊源:

早期维新派产生,要求抵抗列强侵略,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做了思想准备。

(2)经济基础:

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

随着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奠定了阶级基础。

(4)社会根源: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清王朝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而大肆出卖国家和民族权益,统治更加专制腐朽,这就促使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探寻新的、反映资产阶级意愿和要求的救亡图存道路。

1.下图漫画是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国内时局图。

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直接因素是(  )

A.《南京条约》的签订B.《北京条约》的签订

C.《马关条约》的签订D.《辛丑条约》的签订

解析 解读图片可知中国处于被分割的局面,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列强瓜分中国,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直接因素是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故C正确。

答案 C

2.甲午战争时,“所有官兵都携家带眷住在陆上,把兵舰当作一个衙门,点卯应粮,而海军经费则全部移去修建颐和园……”据此,你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军备落后B.政府腐败

C.军费匮乏D.军纪松弛

解析 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失败,解读材料信息,体现的主要是B项政府的腐败,A、C、D三项是一些具体原因,都源于政府的腐败。

答案 B

3.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

“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

”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B.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

C.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D.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解析 甲午战争后列强加紧对华侵略,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等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故C项正确。

答案 C

4.1896年,清朝政府下令“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当通谕各省将军督抚,体察各省情形,酌度办法具奏”。

这一谕令反映出当时清朝政府(  )

A.思想保守,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出卖矿产资源,维护列强在华利益

C.应对时局,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解析 材料反映了甲午战争后,为扩大税源,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这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答案 C

5.1896年初,御史王鹏运奏请通饬开办矿务,建议清廷“特谕天下,凡有矿之地,一律准民招商集股,呈请开采,地方官认真保护,不得阻挠”。

清廷户部和总署对议奏照准。

清廷这一举措(  )

A.标志着清廷对民族工业政策的彻底放宽

B.其意在支持商办企业与外商企业展开竞争

C.目的是模仿西方国家“工业立国”政策

D.是为解决战争赔款和财政匮乏而进行的调整

解析 A中“彻底”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B和C不符合史实。

D与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政策相一致。

答案 D

6.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近代化内容出现新的变化,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体制创新”。

导致这种转变的内在因素是(  )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

解析 紧扣“内在因素”分析,A、B两项是外因,D项内容在当时还未出现。

答案 C

7.对同一历史事件,不同的立场会有不同的历史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胜的日本确保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桥头堡,获得的巨额战争赔款加快了以军需产业为中心的产业化。

同时镇压了抵抗日本侵略的东学农民运动,强迫进行甲午改革,扩大了对朝鲜的影响力。

以甲午战争为契机,长期延续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宣告瓦解。

——韩国国定教科书

材料二 日清战争是作为欧美式近代立宪国家而发展的日本与中华帝国的决战。

被称为“沉睡的狮子”而让人惧怕其潜力的清朝,与世界的预料相反,一下子就败给了新兴的日本,自古以来东亚所持续的中华秩序崩溃了。

其后,列强诸国群聚清朝,马上获得了各自的租借地(借用他国领土的土地),构筑了进入中国的立脚点。

——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编历史教科书》

材料三 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

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

——雷颐《甲午之败与中国首次现代化转型》

(1)据材料一分析说明甲午战争对朝鲜的影响。

(2)据材料一、二指出韩、日教科书认为甲午战争对东亚历史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结合所学,谈谈甲午战争对大清王朝造成的强烈冲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甲午战败的“积极意义”。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来分析,可得出甲午战争使朝鲜遭受严重的民族灾难。

(2)问,第一小问中对东亚的影响抓住材料一中“长期延续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宣告瓦解”和材料二中“一下子就败给了新兴的日本,自古以来东亚所持续的中华秩序崩溃了”的信息归纳;第二小问对大清王朝的冲击可从甲午战争后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发生的变化来分析。

第(3)问,答案的来源有两个:

一是材料三,二是学过的相关史实。

答案 

(1)影响:

甲午战争使朝鲜遭受严重的民族灾难。

(2)对东亚历史影响:

甲午战争导致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传统的国际秩序崩溃;新兴的日本成为该地区的霸主。

对世界历史影响:

甲午战争刺激了列强的侵略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冲击:

清政府被迫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清朝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国际地位进一步下降,巨额赔款使国力进一步衰弱;中国人在精神和信心上开始抛弃清王朝,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3)意义:

甲午战败,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专制制度的弊端(或“认识到洋务运动只学科技的局限”),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发动维新变法,宣传君主立宪。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宣传民主共和,发动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1.1894年10月,日军占领旅顺。

当时有日本人画了这样一幅漫画:

画中的清朝官员被“击溃”,并写上“旅顺口”三字,该官员虽扛着洋枪,但被日军的扫帚把所打碎。

该漫画(  )

①是对中华民族的公开侮辱和挑衅 ②客观上体现出清政府的腐朽无能 ③反映出日本侵略者的狂妄自大

④必将激起中国人民对日本的复仇情绪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 清政府在对日战争中的节节失利,主要是由清政府的腐朽无能造成的。

题目所给的漫画明显夸大了日本的实力,④的内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答案 A

2.甲午战争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产品内销时免纳内地税的要求,美国“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的现行税率纳税。

这两种要求的共同点是(  )

A为列强商品输华创造平等条件

B.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以获取高额利润

D.列强联合起来压低中国关税

解析 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要求对外输出资本和扩大商品输出,以便攫取高额利润,甲午战争后提出在华设厂、产品内销时免纳内地税就反映了这种要求。

19世纪末的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首位,急于扩大海外市场和寻求资本输出的场所,“门户开放”政策就是这种要求的反映。

美、日都是为本国资本家获取高额利润服务。

答案 C

3.“谁识书生能报国,晚清人物属康梁。

”这句诗描述了清末一次著名的思想政治运动,其背景是(  )

A.《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第二次鸦片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社会与民族危机

C.甲午战争的失败唤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

D.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完整方案

解析 依据材料判断,这次思想政治运动是维新变法运动,故符合题目要求的只有C项。

答案 C

4.20世纪初,清政府曾颁发谕旨:

“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

自积习相沿,视工商为末务,国计民生,日益贫弱,未始不因乎此。

亟应变通尽利,加意讲求。

”由此可推出(  )

A.中国古代一直推行重商政策

B.洋务运动实现了中国的富强

C.清政府将实行振兴工商业的政策

D.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没有发展

解析 材料中描述的是清政府认为将工商业视为末业,不利于国计民生。

由此,可以推断出清政府实行振兴工商业的政策,故选C项。

答案 C

5.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准各省广开民厂”的主要目的是(  )

A.洋务运动的刺激

B.民族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

C.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D.抵制列强经济侵略

解析 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

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答案 C

6.有学者认为:

“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于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

”当时“中国知识精英”的着眼点是(  )

A.经济的现代化B.器物的现代化

C.制度的现代化D.精神的现代化

解析 由材料中“甲午一战”“中国知识精英……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可知“中国知识精英”指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选C项。

答案 C

7.下表为1870~1910年中国一些进口货物占总进口值的百分比,表格反映出(  )

年份

棉布

金属和矿物

机械

1870

28.0

5.8

1880

24.9

5.5

1890

20.2

5.7

0.3

1900

21.5

4.7

0.7

1910

14.7

4.3

1.5

A.中国对工业产品需求量减少

B.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

C.近代中国工矿企业有所发展

D.中国的传统手工业衰败没落

解析 根据表格中机械进口的数量增加这一信息,可排除A项;“棉布”“金属和矿物”“机械”的进口都属于商品输出的范畴,由此可排除B项;棉布进口数量呈减少趋势,反映不出中国传统手工业的衰败没落,由此可排除D项。

答案 C

8.《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的学术专著,该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

这种中国特色的产业革命精神主要在于追求(  )

A.实业救国B.发展资本主义

C.民族富强D.实现民主政治

解析 “这种中国特色的产业革命”主要是指民族资本主义。

在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下,清末民初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初步发展,故A与题意相符。

答案 A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现在似乎是一个良好时机,由美国向英国政府表达,希望英国政府发表正式宣言,并协助美国向在华要求“势力范围”之列强取得同样宣言,宣言内称各国在其势力范围内承认以下原则:

第一,各国对于其在中国的任何所谓“势力范围”或租借地以及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干涉。

第二,不论何国的货物,进入上述“利益范围”的口岸内,一律适用目前的中国协定关税。

第三,对进入上述范围内口岸的别国船只,各国所谓“利益范围”的国家,不得征收比本国船更高的港口税。

——1898年9月6日美国国务卿海约翰

致英大使绰特的信件

材料二 女王陛下政府对于威海卫租借地和英国今后在中国用其他方式得到的一切领土以及英国现在或将来保有的一切利益范围,准备发表贵国政府所希望的声明,只要其他有关国家也发表类似的声明。

——1899年11月30日英国照会

(1)据材料一,试分析美国对华政策的新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英国对美国的对华政策有何反应。

为何英国首先发表宣言和照会?

(3)材料所反映的美国对华政策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解析 第

(1)问材料中“利益范围”的有关规定体现了美国有了自己独立的外交政策。

(2)问根据照会中“准备发表……声明”和“只要其他有关国家……声明”可知英国有条件地支持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原因结合英国当时的实力及在华地位分析。

第(3)问则根据材料中有关美国“利益范围”的规定和英国照会的内容,说明在侵略中国的问题上西方列强达成了某些一致,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一定程度上形成。

答案 

(1)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在对华政策上不再追随西方列强,而有了自己独立的政策,加紧和扩大了侵华步伐。

(2)反应:

英国有条件地支持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原因:

当时英国的实力及在中国的优势地位已开始削弱。

(3)使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暂时取得表面的一致,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