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与汉末襄阳大姓.docx
《诸葛亮与汉末襄阳大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诸葛亮与汉末襄阳大姓.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诸葛亮与汉末襄阳大姓
诸葛亮与汉末襄阳大姓
□丁宝斋
东汉末年,随着地主田庄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一批豪族大姓。
他们不仅拥有大量的土地和众多的依附农民,而且拥有私家武装;他们与地方军阀互相勾结、利用,壮大了地方军事力量,加速了割据势力的发展;他们中有的是社会知识阶层的代表人物,有着显赫的社会地位和声望。
这种情况,在东汉末年的襄阳,也表现得异常明显。
《太平御览》卷157《州郡部三·里》录《荆州记》曰:
(襄阳)岘山南至宜城百余里,旧说其间雕墙崇峻,汉灵帝末,其中有卿、士、刺史、二千石数十人,朱辕骈耀,华盖接阴,同会于太山庙下。
荆州刺史行海部见之,雅叹其盛,敕县号为冠盖里。
《襄阳耆旧记》也载此事,曰:
汉末,尝有四郡守、七都尉、二卿、两侍中、一黄门侍郎、三尚书、六刺史,朱轩高盖会山下,因名冠盖山,里曰冠盖里。
以上记载,说明了襄阳县城以南至宜城之间,在汉末是官僚地主、社会上层集团的集中地。
仅据现有史料,这一带有名有姓的豪强世家、名门大姓就有蔡氏、蒯氏、习氏、庞氏、杨氏以及马氏、向氏等。
汉末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诸葛亮姐弟四人随同叔父诸葛玄寄居襄阳。
依靠诸葛玄与荆州牧刘表的故旧关系,诸葛亮一家与襄阳的一些名门大族及社会上层人士,相继发生了联系,形成了各不相同的亲近关系,对诸葛亮在襄阳求学期间和在隆中耕读期间所度过的青少年时期成长之路及仕宦生涯,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
诸葛亮是蔡氏姻亲蔡氏家族是东汉末年襄阳一带最为显赫的豪强大族。
蔡瑁是这个家族的代表人物。
《襄阳耆旧记·蔡瑁》条载:
(蔡)瑁家在蔡洲上,屋宇甚好;四墙皆以青石结角,婢妾数百人,别业四五十处。
“别业”即田庄、庄园。
有数十处田庄,有数百名婢妾,有宫殿式的豪华住宅,蔡瑁是典型的豪强地主。
关于蔡瑁家族的地址和蔡瑁的官职,《太平御览》卷69录(荆州图经》说:
襄阳县南八里,岘山东南一里,江中有蔡洲,汉长水校尉蔡瑁所居。
宗族强盛,共保蔡洲。
“长水校尉”是汉代八校尉之一、秩二千石的官员。
《水经,·沔水注》也有相同的记载:
沔水又东南迳蔡洲,汉长水校尉蔡瑁居之,故名蔡洲。
从《荆州图经》“宗族强盛,共保蔡洲”和(襄阳耆旧记·蔡瑁》条“宗室甚强,共保于洲上”的相同记载,可知蔡氏家族有兵力不小的私家武装。
这从刘表初任荆州刺史时,寻求蔡瑁等土著势力的支持,蔡瑁以自己的实力,帮助刘表稳定局势,平定辖区内战乱的史实,可以得到证实。
《三国志,·刘表传》;注引司马彪《战略》曰:
刘表之初为荆州也,江南宗贼盛:
袁术屯鲁阳,尽有南阳之众。
吴人苏代领长沙太守,贝羽为华容长,各阻兵作乱。
表初到,单马入宜城,而延中庐人蒯良、蒯越,襄阳人蔡瑁与谋……江南遂悉平。
刘表依靠蔡瑁等势力平息了辖区内反乱,巩固了统治,蔡瑁也就成为刘表政权的重要支柱。
《襄阳耆旧记》载:
瑁,刘表时为江夏、南郡、竟陵太守,镇南大将军军师。
荆州八郡,刘表时期先后让蔡瑁担任了三个郡的太守,而且这三个郡均在州治襄阳周围或附近,是刘表政权的根基所在。
刘表与蔡瑁的关系,充分表现了汉末封建割据政权与地方豪强势力互为依托、互相利用、结成政治联盟的特点。
为了巩固这种政治上的联盟,双方进一步结成姻亲。
《襄阳耆旧记》载:
蔡讽姊适太尉张温,长女为黄承彦妻,小女为刘景升后妇,瑁之姊也。
蔡瑁的两个姐姐·,分别为沔南名士黄承彦妻和刘表“后妇”。
而黄承彦则是诸葛亮的岳父。
这样,诸葛亮便成为蔡氏姻亲。
同时,诸葛亮与刘表之间,不仅因为叔父玄与其有故旧关系,而受到刘表的关照(例如将诸葛亮安置到刘表在襄阳城南举办的学业堂里学习等);而且还因为刘表是诸葛亮妻子的姨父,使关系更加亲密。
诸葛亮又与刘表的儿子刘琦、刘琮是同辈人。
他与刘表一家的往来应该是较多的,甚至在某一段时间交往是密切的。
《三国志·诸葛亮传》载:
琮,不悦于琦。
琦每欲与亮谋自安之术,亮辄拒塞,未果。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刘琦如果没有对诸葛亮的经常接触和深入了解,他不会达到“深器亮”的程度;“琦每欲与亮谋自安之术”,更说明向诸葛亮求自安之术的次数很多。
这些都是诸葛亮与刘表家里往来密切的事实。
不过这段记载又使我们产生了两个疑问:
刘琦为什么要谋自安之术?
诸葛亮为什么“辄(总是)拒(拒绝)塞(搪塞)”不给刘琦出谋划策呢?
《襄阳耆旧记》录曹丕《典论·奸谗》回答了这个疑问:
刘表长子曰琦,表始爱之,称其类己。
久之,为少子琮纳后妻之侄,至蔡氏有宠,其弟蔡瑁、表甥张允,并得幸于表。
惮琦之长,欲图毁之;又睦于琮,琮有善,虽小必闻;有过,虽大必蔽。
蔡氏称荚于内,允、瑁颂德于外,爱憎由之,而琦益疏……瑁、允阴伺其过阙,随而毁之,荚无显而不掩,阙无微而不露。
于是,表忿怒之色日发,诮让之言日至,而琮竟为嗣矣!
这段记载说明,刘琦是因为失宠,作为长子而不能继嗣,且受到排挤,自身安全受到威胁,才屡屡向诸葛亮求计的。
而诸葛亮每次总是拒绝回答,搪塞敷衍,也是因为他有难处:
刘表是他妻子的姨父,蔡夫人是他妻子的姨妈,蔡瑁是他妻子的舅父,刘琮是他的姨表兄弟。
如果他为刘琦出谋划策,不仅会引起离间骨肉之类的非议,遭到刘表夫妻和蔡瑁、刘琮的不满;而且可能造成刘琦与全家人的对抗,使刘琦遭到更大的不幸;
再看看诸葛亮与蔡瑁的关系。
诸葛亮虽然是蔡瑁的姻亲,但就目前所获得的史料,查不出他与蔡瑁有哪些直接接触。
诸葛亮在襄阳求学期间和隆中耕读期间所形成的政治志向和政治见解,以及出山后所走的道路,与蔡瑁的政治主张和追求,是截然不同的。
蔡瑁是刘表政治集团最重要的成员。
蔡瑁和他的姐姐、刘表后妻一同图谋废刘琦而立刘琮为嗣,又劝说和策划刘琮降曹。
《襄阳耆旧记》载蔡瑁“少为魏武所亲。
刘琮之败,武帝造其家。
人瑁私室,见其妻子谓曰:
‘德硅,故忆往昔共见梁孟星,孟星不见人时否?
闻今在此,哪得面目见卿耶?
”’这段记载告诉我们,蔡瑁与曹操在青少年时期已建立过亲密的关系。
曹操人荆州,蔡瑁又立了大功。
所以曹操一到襄阳,便马上前往蔡洲,去见蔡瑁;而且直接“人瑁私室”,呼见其妻子。
其关系之密切,以及对蔡瑁策划刘琮降曹事的赞赏,溢于言表,跃然纸上。
蔡瑁这种与曹操既是故旧,又为曹操立了新功的状况,曹操当然不会亏待他,史载蔡瑁先后任“魏武从事中郎、司马、长水校尉、汉阳亭侯”。
从以上事实,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与蔡瑁的政治向背是完全不同的。
同时,由于“刘表坐保江、汉之间,其五四方志”,且“心多疑忌”,诸葛亮不可能加入刘表政治集团。
诸葛亮没
有利用他与刘表、蔡瑁的姻亲关系,使自己飞黄腾达,他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然而,在诸葛亮的成才之路上,刘表、蔡瑁却给他提供了别人无法提供的条件。
诸葛亮通过这种姻亲关系,能够经常接触襄阳社会上层人士,了解天下大事和荆州军政决策人物的政治动向,认识政治集团的内幕,获取全国形势变化的信息,这才使得他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便能够拿出对天下形势正确分析和统一天下的千古奇策“隆中对”。
诸葛亮是蒯氏姻亲诸葛亮姐弟四人随叔父玄来襄阳时,两个姐姐均已长大,到了出嫁的年龄。
不久,两个姐姐先后嫁给襄阳的两家名门大姓。
据《襄阳耆1日记’·蒯钦》条载:
(蒯)钦从祖棋妇,即诸葛孔明之大姊也。
蒯钦是西晋时人,诸葛亮大姐夫蒯棋的侄孙。
《晋书》卷40《杨骏传》载:
弘训少府蒯钦,骏之姑子,少而相昵,直亮不回,屡以正言犯骏,珧、济为之寒心。
上述记载说,蒯钦是杨骏姑妈的儿子,两人自幼相昵亲近。
蒯钦官职是弘训宫少府。
那么杨骏何人呢?
《晋书·杨骏传》载:
·杨骏字文长……少以王官为高陆令、骁骑、镇军二府司马。
后以后父超居重位,
自镇军将军迁车骑将军,封临晋侯……惠帝即位,进骏为太傅、大都督、假黄钺,录朝政,百官总已。
杨骏是晋武帝皇后的父亲,官授车骑将军,加太傅、大都督。
而蒯钦则是杨骏的姑表兄弟。
蒯钦家族是襄阳的豪强大族,历数百年。
魏晋至隋唐时,每个郡显贵的世族,称为郡望,意即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
据明陈土元《万姓统谱》及(百家姓郡望注》*,魏晋时期蒯氏家族为襄阳郡郡望。
又(百家姓辈份字行》说蒯氏望出襄阳郡,即今湖北省襄樊市。
西汉有名士蒯通。
蒯通是楚汉之际的著名策士。
本名彻,史家避汉武帝讳追书为通。
惠帝时,为丞相曹参宾客。
著有《隽永》81篇,论战国策士的权变之术。
《傅子》曰:
(蒯)越,蒯通之后也。
蒯氏家族的代表人物,是东汉末年与蔡瑁共同帮助荆州刺史刘表平息州内宗贼反乱,稳定局势蒯越。
《后汉书·刘表传》载:
初平元年……诏书以表为荆州刺史。
时江南宗贼大盛,又袁术阻兵屯鲁阳,表不能得至,乃单马入宜城,请南郡人蒯越、襄阳人蔡瑁与共谋划。
表谓越曰:
“宗贼虽盛而众不附,若袁术因之,祸必至矣。
吾欲征兵,恐不能集,其策焉出?
”对曰:
“理平者先仁义,理乱者先权谋。
兵不在多,贵乎得人。
袁术骄而无谋,宗贼率多贪暴。
越有所素养者,使人示之以利,必持众来。
使君诛其无道,施其才用,威德既行,襁负而至矣……”表曰:
“善。
”乃使越遣人诱宗贼帅,至者十五人,皆斩之而袭取其众。
唯江夏贼张虎、陈坐拥兵据襄阳城,表使越与庞季往辟之,乃降。
江南悉平。
这段记载说明,刘表是靠蒯越的支持和帮助,才能在荆州站稳脚的。
蒯越既善谋略,又具有豪强的实力。
刘表任内,蒯越“拜章陵太守,封樊亭侯”。
曹操、袁绍官渡之战开始以后,蒯越以刘表大将与从事中郎韩嵩、别驾刘先一起劝说刘表归附曹操。
曹操平荆州后,与荀或书曰:
“不喜得荆州,喜得蒯异度耳。
,,*曹操封蒯越等15人为侯,以蒯越为光禄勋*。
诸葛亮的大姐与蒯祺结婚,时间应在诸葛亮到隆中耕读隐居之前。
蒯棋大概是蒯越的儿子或侄儿,官至房陵太守。
《三国志·刘封传》载:
建安24年,(刘备)命达从秭归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为达兵所害。
建安24年(公元219年),诸葛亮39岁,他的大姐夫蒯棋死时,至少有40多岁。
蒯祺家住中庐县,即今襄樊市区西南与市辖南漳县东北交界处,距位于襄樊市西20里的隆中只有十几里路。
诸葛亮在隆中期间,与襄阳豪门大族姐夫蒯祺一家交往,并得到关照,是不言而喻的。
诸葛亮是庞门名士高足和姻亲。
诸葛亮青少年时期在襄阳的十几年中,正是荆州刺史刘表任内。
在各地战火纷飞的动乱年代,刘表能“从容自保””,偏安一隅,招纳流民,博求儒生,开办学校,整理古籍,使襄阳成为东汉末年的文化中心。
诸葛亮少年时读书的“学业堂”,就是当时开办的学校之一。
诸葛亮得到不少名师鸿儒的教诲和指点。
其中对诸葛亮成长影响最大的名师之一,是襄阳土著大族、名土庞德公。
《太平御览》卷822录《襄阳记》曰:
庞德公,襄阳人,居沔水上,至老不入襄阳城。
躬耕田里,夫妻相敬如宾,休息则正巾端坐,琴书自娱,睹其貌者,肃如也。
庞德公是诸葛亮求教最多,且最尊敬的一位老师,也是对诸葛亮要求最严的一位老师。
《后汉书》卷83{逸民传》拄引《襄阳记》曰:
诸葛孔明每至德公家,独拜床下、·’德公初不冷止。
庞德公居住的地点,先盾大约有三个地方。
一是岘山之南。
《后汉书·逸民传》载:
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
居岘山之南。
“岘山之南”的具体地点在哪里?
据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卷28《沔水中》曰:
守敬按:
《文苑英华》皮日休《酒箴序》,
自戏曰醉士,居襄阳之洞(洄)湖。
《注》,洞(洄)湖去襄阳南二十里,庞德公之旧隐也。
《襄沔记》:
“庞公居上洞(洄),杨颥居下洞(洄)。
”李白诗:
“尝闻庞德公,家住洄湖水。
”孟浩然诗:
“闻就庞公隐,移居住洄湖。
二是住鱼梁洲上。
《水经注·沔水》载:
沔水中有鱼梁洲,庞德公所居。
(庞)士元居汉之在南白沙,世故谓是地为白沙曲矣。
三是晚年隐居鹿门山。
《后汉书·逸民传》载:
(庞德公)后遂携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反。
对诸葛亮成长影响最大的另一位名师,是司马徽。
《三国志·庞统传》说:
“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
”当建安6年(公元201年)刘备初屯新野时,司马徽就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襄阳记》曰:
“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
,’‘‘德操曰:
‘儒生俗土,岂识时务?
识时务者在乎俊杰。
此间自有卧龙、凤雏。
’备问为谁,曰:
‘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然而,首先给诸葛亮以高度评价,将诸葛亮比作“卧龙”的,是庞德公。
《襄阳耆旧记·庞德公》条载:
先贤传云:
‘‘乡里旧语,
目诸葛孔明为卧龙,庞士元为凤雏,司马德操为水镜,皆德公之题也。
”庞德公不仕刘表的言行,很可能直接影响了诸葛亮对刘表的不合作态度。
《后汉书·逸民传》载:
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侯之……表指而问曰:
“先生苦居畎亩而不肯官禄,后世何以遗子孙子?
’’庞公曰:
‘‘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
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
”表叹息而去。
司马徽也有关于人格自重,傲视权贵的逸事。
《世说新语·言语篇》注引《司马徽别传》云:
刘表子琮往候徽,遣问在不?
会徽自锄园。
琮左右‘‘司马君在邪?
’’徽曰:
“我是也。
”琮左右见其丑骂曰:
“死庸!
将军诸郎欲求见司马君,汝何等田奴,而自称是邪!
”徽归,刈头著帻出见琮。
。
左右,见徽,故是向者翁,恐,向琮道之。
琮起叩头辞谢徽乃谓曰:
“卿真不可。
然吾甚羞之,此自锄园,唯卿知之耳。
”
庞德公、司马徽是诸葛亮最尊敬的老师,‘诸葛亮是庞德公、司马徽最器重的学生。
庞德公、司马徽以农桑书琴自娱,高雅清白、隐逸自得的处世风格和不仕刘表,人格自重,傲视权贵的政治态度,对青少年时期诸葛亮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从这一时期诸葛亮的许多言行中,看得到与他的老师一脉相承之处。
庞德公与诸葛亮之间,除了有亲密的师生关系,还有姻亲关系。
《襄阳耆旧记》载:
(庞德公)子山民,亦有令名,娶诸葛孔明小姊,为魏黄门吏部郎,早卒。
子焕,字世文,晋太康中,为舸太守。
令者,善也,美好也。
诸葛亮的小姐夫庞山民与诸葛亮、庞统一样,“亦有令名”。
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的时候,司马德操推荐了“卧龙’’诸葛亮,同时又推荐了“凤雏”庞统。
《襄阳耆旧记》载:
庞统,字士元,德公之从子也。
年少未有识者,唯德公重之。
年十八,使诣司马德操。
与语,自昼达夜,乃叹息曰:
“德公诚知人,此实盛德也,必南州士之冠冕。
”由是显名。
这里讲,庞统这个人才,首先是庞德公发现的。
庞德公又让他拜见、求教司马徽。
司马徽经过观察、了解,认为庞统可成为“南州士之冠冕”。
诸葛亮、庞统同是庞德公的晚辈,又同是庞德公、司马徽两位名士名师的高足。
庞统生于公元179年,比诸葛亮只大两岁。
在朝夕相处,同窗共读中,彼此间都有深入了解。
所以,当庞统“守耒阳令,在县不治”,而被免官时,鲁肃和诸葛亮同时向刘备介绍了庞统非百里之才,才使庞统得到重用。
《蜀书·庞统传》载:
先主领荆州,统以从事守士阳令,在县不治,·免官。
吴将鲁肃遗先主书曰:
“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
”诸葛亮亦言之于先主,先主见与善谭,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
亲待亚于诸葛亮、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
以后的事实证明,经过鲁肃与诸葛亮先后书面和口头推荐,重新得到刘备重用,与诸葛亮同时担任军师中郎将的庞统,在蜀汉建立的过程中,确实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直至在战场上牺牲。
《蜀书·庞统传》载:
进围洛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36。
先主痛惜,言则流涕。
拜统父议郎,迁议大夫,诸葛亮为之亲拜。
追赐统爵关内侯,谥曰靖侯。
·这里记载的庞统死后,“拜统父议郎,迁谏议大夫,诸葛亮亲为之拜”的行动,除了僚佐、战友的关系外,是否还注入了亲戚以及在襄阳少年时代建立的亲近感情呢?
诸葛亮与马氏、向氏的情谊襄阳南宜城的马氏、向氏大族成员,与诸葛亮的交往和情谊也是很深的。
马良兄弟作为世家大族子弟,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具有优越的学习环境,史称“兄弟五人,并有才名”。
刘备统领荆州后,即召良为州府从事,后任左将军掾。
刘备、诸葛亮先后相继人蜀,马良留在荆州。
当他听到洛城攻克的消息,便写信给诸葛亮表示祝贺,称赞诸葛亮的才能,并给予真挚的勉励、期待和祝愿。
马良比诸葛亮小6岁,所以信中称亮“尊兄”,两人深厚的情谊,充满字里行间。
裴松之在这封信后批注道:
臣松之以为良盖与亮结为兄弟;或相与有亲;亮年良故呼亮为尊兄耳。
根据裴松之的这一推断,诸葛亮青少年时代在襄阳期间,就与马良兄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蜀汉建立后,马良升为侍中。
曾出使吴,对蜀吴和好,起过积极作用。
蜀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大军征吴,派马良到武陵(治所在今湖南省常德市西)接纳少数民族为助。
次年吴蜀夷陵之战,刘备兵败,马良也遇害。
马良死后,刘备封他的儿子为骑都尉。
诸葛亮对马良的弟弟马谡,感情似乎更深一些,对马谡的才华也有所偏爱。
马谡比诸葛亮小9岁。
《三国志·马良传附马谡传》称:
马“谡,字幼常,以荆州从事随先主人蜀,除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
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
……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如果马谡的才智谋略,与诸葛亮比差距很大,他们便不可能每每自昼达夜地交谈。
诸葛亮与他情深意笃,南征时,马谡送诸葛亮几十里远。
诸葛亮向他征求良规妙计,马谡便提出了被后世称赞的著名的“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战略思想。
《襄阳记》中将这一史实记载得非常清楚,耐人思索:
建兴三年(公元225年),亮征南中,谡送之数十里。
亮曰:
“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会良规。
”谡对曰:
“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
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
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
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不可仓卒也。
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愿公服其心而已。
”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
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
看来,诸葛亮南征的胜利及“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的效果,与纳马谡之良策,是分不开的。
由于诸葛亮对马谡偏爱有加,才使他忽略了马谡的致命缺点。
早在刘备临死时,就对诸葛亮说过:
“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但是,诸葛亮不以为然,甚至有点一意孤行,重用马谡。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蜀军进军祁山,当时有沙场老将魏延、吴壹等人,大家都建议应该让他们出任先锋。
然而诸葛亮“违众拔谡””’马谡在前线却又“违亮节度,举动失宜”,一败涂地。
诸葛亮不得不严肃军纪,“戮谡以谢众”。
死的时候,场面也是很动人
谡临终与亮书曰:
“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生平之交,不亏于此。
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
,’于是,十万之众,为之垂泣。
亮自临祭,待其遗孤若平生。
宜城的另一大姓是向氏家族。
其汉末、三国时期的代表人物向朗、向朗的侄儿向宠、向充兄弟二人以及向朗的儿子向条等,均人仕蜀汉。
向朗在建安13年(公元208年)前曾被刘表任命为临沮长。
刘表死后,归附刘备。
刘备派他统管秭归、夷道、巫山、夷陵四县军事民政;人蜀后,先后任巴西、房陵太守,步兵校尉,丞相长史,光禄勋。
诸葛亮死后,转任左将军,追论前功,封为显明亭侯,赐位特进,年逾八十而终。
据《襄阳记》载:
“朗少师事司马德操,与徐元直、韩德高、庞士元皆亲:
善。
”而司马德操同为诸葛亮老师,徐元直、庞士元闹为诸葛亮同窗学友。
那么,诸葛亮在襄阳时,向朗在归附刘备前,二人已结成了友谊,是没有疑问的。
{三国志》’本传说向二朗’“年逾八十,犹手自校书”,“延熙十年(公元;247年)卒”,推算向朗出生至迟不晚于公元167年。
他比庞士元大12岁,比诸葛亮大14岁。
诸葛亮随叔父玄到襄阳时,他已过27岁。
(世说新语·言语篇》有“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颍川,故二千里候之”的记载,那么,向朗“少师事司马德操”的地点,是在颍川?
还是在襄阳?
又司马德操从颖川南迁襄阳的时间,决不会早于初平年间;而初平初年,向朗也已24岁。
如果了了习凿齿“朗少师事司马德操”的记载不错,那么,向朗便是前往颍川拜师求学了。
向朗的哥哥的儿子向宠,刘备在世时,为牙门将。
诸葛亮看重他通晓军事,为人正直。
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驻秭归大败于东吴时,只有向宠的军营完整地保全下来。
刘禅立,封向宠为都亭侯,后又任中部督,掌管宫中值宿警卫。
诸葛亮北伐之前,在《出师表》中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对向宠的评价和任用的意见: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
后向宠升为中领军。
延熙三年(公元240年),向宠率军征讨汉嘉的少数民族,被杀害。
可以说,向宠为忠于蜀汉,战斗到了最后一刻。
向宠的弟弟向充,历射声校尉、尚书。
诸葛亮死后,他以尚书职协助大将军姜维,工作很有成绩。
蜀汉灭亡之前,他在仲书郎,与另一位襄阳人、步兵校尉习隆,共同上表后主,为诸葛亮在沔阳建庙祭祀,被刘禅接受。
诸葛亮与习氏、杨氏的关系襄阳岘山南至宜城间,还有两家豪门大姓习氏和杨氏。
现有史料未发现诸葛亮在襄阳县城及隆中十几年间,与这两家大姓的直接交往联系。
但这两家大姓的许多人物,人仕蜀汉,成为诸葛亮的掾属,有些人在诸葛亮身边工作,为蜀汉政权作出了不同的贡献。
本文一并予以介绍。
襄阳豪门习氏家族,自东汉初年至东晋,历时三百余年不衰,是襄阳著名的大姓。
《晋书》卷82《习凿齿传》称其为“宗族富盛,世为乡豪”。
《晋书》卷43《山简传》称:
“诸习氏,荆土豪族,有佳园池。
”《襄阳记》载:
东汉初年,“习融,襄阳人,有德行,,不仕。
子郁,字文通,为黄门侍郎,封襄阳侯”。
习氏家族的发迹、强盛,是从刘秀当皇帝时开始的。
《襄阳耆旧记》载:
建武中,习郁为侍中,时从光武幸黎丘,与帝通梦,见苏岭山神,光武嘉之,拜大鸿胪。
录其前后功,封襄阳侯。
习氏家族的住址,也在襄阳城南至宜城之间。
《初学记》卷8引《襄阳记》曰:
“岘山南八百步,西下道百步,有习家鱼池。
”这习家鱼池,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著名私家园林之一,是习郁大兴土木,亲自督建的。
《太平御览》卷556引《襄阳耆,旧记》曰:
岘,山南有习家鱼池者,
习郁之所作也。
郁将亡,敕其儿焕曰:
“我葬必近鱼池。
”焕为起冢于池之』匕,去池四十步。
汉末、三国时期,习氏家族的成员,有许多跟随和参与了刘备--诸葛亮集团,在建立蜀汉政权过程中,作出了不同的贡献,与刘备、诸葛亮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其中习珍便是一位宁死不降吴的蜀汉忠臣。
《太平御览》卷417录《襄阳记》曰:
刘备以习珍为零陵北部都尉,加裨将军。
孙权遣潘溶讨珍,珍帅数百人登山自将。
济数书喻使降,不答。
淖乃单将左右,自到山下交语。
珍谓曰:
“我必为汉鬼,不为吴臣矣!
”漆攻珍,围守月余,粮箭并竭。
珍谓群下曰:
“珍受汉中王厚恩,不得不报之以死;诸君
何为者耶?
”乃伏剑自裁。
这是极为悲壮的举动。
刘备知道以后,立即为之“发丧”,并“追赠邵陵太守”。
跟随刘备人仕蜀汉的另一位习氏家族成员名习承业。
《襄阳耆旧记》载:
习承业,博学有才鉴,历江阳,汶山太守,都督龙鹤诸事。
人仕蜀汉的习氏家族成员还有习祯祖孙三代人。
《三国志·杨戏传·季汉辅臣赞》曰:
文祥名祯,襄阳人也。
随先主入蜀,历洛、郫令,广汉太守……子忠,官至尚书郎。
同传注引《襄阳记》曰:
“习祯有风流,善谈论,名亚庞统,而在马良之右。
子忠,亦有名。
忠子隆,为步兵校尉,掌校秘书。
”就是这位与庞统、马良在名望上互为左右,随刘备、诸葛亮入川的习祯的孙子、步兵校尉习隆,在蜀汉灭亡前夕,与另一位襄阳大姓成员、中书朗向充联名上表刘禅,力谏为诸葛亮立庙。
《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襄阳记》曰:
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于道陌上。
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于成都者,后主不从。
步兵校尉习隆、中书朗向充等共上表曰:
“……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王室之不坏,实斯人是赖,而蒸尝止于私门,庙象阙而莫立,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述追在昔者也…”·臣愚以为宜因近其墓,立之于沔阳,使所亲属以时赐祭,凡其臣故吏欲奉祠者,皆限至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