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1年高考真题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83552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7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711年高考真题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0711年高考真题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0711年高考真题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0711年高考真题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0711年高考真题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711年高考真题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docx

《0711年高考真题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711年高考真题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711年高考真题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docx

0711年高考真题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2007-2011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必修Ⅱ)

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

1.(2009年高考宁夏文综27题)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

这反映了

A.生活习俗改变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2.(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12题)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

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

根据以为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②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③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3.(2011年海南高考3题)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

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

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

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

4.(2009年高考广东文基21题)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

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

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

C.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

5.(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15题)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

“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6.(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14题)古代有“闽人以海为田”之说,这种说法突出反映了福建人

A.临海而居的居住方式B.围海造田的生产方式

C.靠海谋生的生存方式D.四海为家的生活方式

7.(2008年江苏高考4题)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①民族融合的加强②丝绸之路的畅通

③文化政策的开放④古代商帮的推动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8.(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5题)辛弃疾说:

“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

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A.北方农业比南方发达B.商业是贫富分化的根源

C.南方商业比北方发达D.北方社会比南方更稳定

9.(2009年高考山东文综10题)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

①农业经济衰退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10.(2008年高考山东文综9题)图3为北宋东京(今开封)示意图,其中设置了两处错误,它们是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1.(2009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13题)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

A.废除五铢钱B.市坊分区C.实行两税法D.草市兴起

12.(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13题)右图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边境贸易?

A.东晋

B.隋朝

C.北宋

D.南宋

13.(2010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13题)唐高祖废汉以来通行的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钱。

此后,“开元通宝”成为历代钱币的一种范式,其原因之一是

A.确立了钱币“圆形方孔”的形制B.采用了新的材质

C.改变了以重量定钱币的传统D.铸造技术更精良

14.(2007年高考海南单科4题)唐朝政府规定,凡不是州治、县治的地方,禁止设置商品交易市场。

这表明()

A.乡村地区没有设置市场的必要B.城市是商品交换的唯一场所

C.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D.州治、县冶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

15.(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1题)下列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的是

①大都——北京②汴梁——开封③临安——苏州④益州——成都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6.(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15题)明代《闽部疏》载:

“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

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

”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B.商品经济活跃

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7.(2008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19题)下列有关汉代长安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与居住区隔开②有专门官员管理

③又叫草市④开市闭市有严格时间规定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18.(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7题)表2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

时间

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

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

宝钞23、银1、布1

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

宝钞4、银27、布42、稻谷4

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

银52、稻谷1

 

表2反映了

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

19.(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21题)(10分)

中国古代饮茶之风始于唐,盛于宋。

到宋代,茶叶已成为中原及周边各族人民“一日不可以无”的日常消费品,对宋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一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

盖土蕃潼酪腥膻,非茶不解其毒,……(中原)藉之可以得马。

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

——[明]谢肇制《五杂俎》

材料二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

——[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

材料三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

市中荼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

……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

——[宋]庄季裕《鸡肋编》

材料四(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

……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茶叶专卖的主要原因。

(3分)

 

(2)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茶叶贸易对宋代商品经济的影响。

(4分)

 

(3)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

(3分)

 

20.(2010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37题)(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

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

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

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

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庄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同《中国城市发展史集》

材料二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

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很大的发展。

帝国主义的侵入把大批商品送进来,只能使人失业,不能使人得业。

帝国主义的商品冲击了农村手工业,制造了众多的游民无产者,而新式工厂发展滞后,无力吸收多数游民无产者。

“外国商品来的愈多,制造游民无产者的功用便愈大;中国工业发达愈侵,吸收游民无产者的能力愈小”。

                   --摘编自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等

材料三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

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从20%上升至51%,约克郡的城镇数量由1801年的15个增长到1891的63个。

从1820年到1830年,曼彻斯特、伯明翰等主要工业城市的人口增长达40%以上,是增长最快的10年。

                    --摘编自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市镇的特点及兴起的背景。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和影响。

(12分)

 

(3)近代中、英两国城市发展的差异很大,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8分)

 

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解析:

从题干所给材料“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易误选B选项,但完整的分析材料,D选项更符合题意。

2.A      

解析:

本题考查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和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战国时期的北京地区属于燕国统治。

从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北方的燕国与韩、赵、魏等国贸易往来频繁,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出土燕国货币说明北方游牧地区有与燕国贸易往来。

而战国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形成了诸多的商业中心。

依据“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可知①正确;此处遗址发现多个诸侯国的货币,说明②③正确;④说不法片面。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曾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因此北京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的铸币,说明②③正确;辽宁、吉林和内蒙古战国时期曾是北方游牧民族活动的区域,这些地方有燕国货币出土说明①正确。

战国时期商业中心有多个,比如齐国的临淄也是,因此④说法错误,排除带④的。

答案为A。

3.C      

解析:

宋代商业的一个特点是实行街市制,即商业活动不受经营时间、活动区域的限制,同时也不在受政府的直接监视。

选项A中的市仍有活动区域的限制,排除A项;选项B中的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即市受到政府的管理,排除B项;选项D中的市只能在固定的区域即“坊”中经营,属于唐以前的商业活动特点,排除D项;因此本题选C

4.C      

解析:

题眼:

“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为什么超过了农业税收?

”本题考查南宋商业发展的原因背景。

宋朝是中国古代唯一一个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收的朝代。

其中最主要原因是政府放松了以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宋代农业生产发展;古代封建政府一贯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出现在明朝;因此可以排除ABD项。

5.B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基本史实的概念以及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注意此题为反向选择。

从“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中“便往还而通贸易”这一记载可以推断出A项正确;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

因此C、D也正确。

6.C      

解析:

福建临海,具有靠海谋生的特点和优势,“闽人以海为田”主要是指靠海谋生的生存方式。

“田”即土地是古代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以海为田”即靠海谋生。

7.C      

解析:

四选项古代大商帮的出现主要是在明清时期,而且与题干联系不大。

故④不选。

选C项。

8.C      

解析:

考查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北方“养生之具不求于人”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贫富差距不大,无法得出北方比南方农业发达,排除A,南方“多末作以病农”,“兼并之患兴”是贫富差距的原因,排除B,从材料中无法看到北方比南风更稳定,“末”指工商业,南方“多末”因此答案C。

9.B      

解析:

此题难度为偏难,考查提炼多点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文字信息中“16世纪晚期”、“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可依次确定四个选项的取舍。

烟草、木棉都属于经济作物,。

其大量种植不仅不反映农业的衰退,恰恰相反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导致了农村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

农产品加工业兴起在材料中反映不出来。

10.D      

解析: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商业与城市,以及手工业发展情况。

考查考生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

北宋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夜市、草市、晓市开始出现;同时,出现了专门的娱乐场所“瓦子”;中国开始出现彩瓷是在元朝,元朝出现了青花瓷,故②错误,宋代时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官窑;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于明清时期,故④表述错误。

元代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徽商最早出现于明中期以后,故选D。

11.B      

解析:

隋唐时期城市中,实行严格的坊市制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12.C      

解析:

测量目标:

历史技能/辨认空间中历史发生的位置及其演变;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

考试内容:

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分析:

“西夏”的存在、边界线、都城的位置(江、河之间),综合起来足以判断。

此题考察第3分册第19课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榷场在两宋时期都有,此题解题关键在于都城,都城在开封,是北宋。

故选C。

13.C      

解析: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

最初的“开元通宝”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规定每十文重一两,每一文的重量称为一钱,而一千文则重六斤四两。

从此,中国的币制正式脱离以重量为名的铢两体系而发展为通宝币制,成为唐以后历朝的铸币标准,沿袭近1300年。

故本题答案为C。

14.C      

解析:

规定州、县,明显对地域作出限定,说明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

15.B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今地名对照,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可用排除法,临安是今天的浙江杭州,故排除③即可。

16.B      

解析:

此题考查论从史出,材料中“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

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有涉及到水路交通,但未能反映发达,其意图还是反映商品在流通而矣,故排除A;;要反映成为全国经贸中心必须要有全国范围内的横向比较,材料显然没有,故排除C;要体现资本主义萌芽就要有雇佣关系,材料显然没有体现,故D。

材料主要反映的就是福建商品经济活跃。

17.C      

解析:

周秦至唐对市实行严格的限制:

市场活动有时间和空间(市与民居分离,县以下禁止设市)限制;县治以上的城市设市,商业贸易受政府直接管理与控制。

草市是城外的市井统谓。

18.A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的能力。

测量目标:

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

考试内容: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

分析:

此题宜用排除法。

表格中白银流通量的增加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排除B;能作为支付手段的生活资料只是少数几种(谷、布),故C错误;D容易由表格数据排除。

A亦不难理解(表格中宝钞由减少到消失)。

二、非选择题

19.

(1)增加财政收入;促进贸易发展;增强军事力量。

(2)促进纸币流通;经济城镇兴起;城市商业繁荣(市井生活繁荣);地域商人出现。

(3)城市商业布局:

打破市坊界限;思想:

出现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理学);文学:

出现一种更易抒发感情,表现市井生活的新体裁(宋词)。

20.

(1)特点:

以工商活动为主要功能;辐射范围广;分布密集;与周边地区联系密切。

(6分)

背景:

江南地区农副业迅速发展;手工业技术进步;区域性分工与商业活动加强。

(6分)

(2)特点:

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近代工商业的推动;铁路等新式交通的影响;带有殖民地、半殖民地色彩。

(6分)

影响:

改变城市布局;成为列强商品、资本输出的基地;加速自然经济的瓦解;引起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

(6分)

(3)中国:

列强经济侵略,近代工业发展缓慢,破产农民难以转化为产业工人。

(4分)

英国:

工商业快速发展,社会经济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