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评估标准 观测点及评分标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76637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6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院校专业评估标准 观测点及评分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高职院校专业评估标准 观测点及评分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高职院校专业评估标准 观测点及评分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高职院校专业评估标准 观测点及评分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高职院校专业评估标准 观测点及评分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职院校专业评估标准 观测点及评分标准.docx

《高职院校专业评估标准 观测点及评分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院校专业评估标准 观测点及评分标准.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职院校专业评估标准 观测点及评分标准.docx

高职院校专业评估标准观测点及评分标准

附件2

2016年云南省高职院校专业评估通用基本标准

一级

二级

主要观测点

 

1.专业培养目标

(权重:

0.10)

1.1专业定位与设置(50%)

(1)专业定位、口径、布局符合学校自身条件、发展规划与学校办学特色定位,适应地区与行业发展需要

(2)专业设置具有明确依据和论证,有相应行业作依托;首次招生日期

(3)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有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

1.2人才培养定位(30%)

(1)根据经济建设和区域发展的需要、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确定培养人才的层次、类型和人才的主要服务面向

(2)具有明确的、可衡量、公开的人才培养目标,有明确的行业服务面向和人才需求领域

(3)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培养计划)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符合程度

1.3专业特色(20%)

(1)与其他同类专业相比,特色专业具有独特优势

(2)1名专业带头人简介

2.学生

(权重:

0.20)

2.1生源

(20%)

(1)本专业在校生规模

(2)第一志愿上线率,该专业新生实际报到率在学校平均水平的情况

(3)近3年国家统一高考录取的本专业云南省学生第一志愿录取率

2.2学生职业发展规划(20%)

(1)具有完善的学生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措施并能够很好地执行落实

(2)近3年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科研项目、社会服务等学生人次数与专业在校生总数的比值

(3)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培养机会

2.3 学习过程(30%)

(1)近3年学生学习档案完备

(2)有明确的规定和相应认定过程,认可转专业、转学学生的原有学分

(3)具有跟踪与评价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机制,并通过形成性评价保证学生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

2.4毕业生

(30%)

(1)毕业生就业率情况,毕业生流向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吻合度;对口就业率

(2)上届毕业生创业率(毕业一年后);毕业生、用人单位对专业培养目标和质量有较高的认可度,毕业生满意度(毕业一年后)

(3)《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以及3名优秀校友简介

 

3.专业资源

(权重:

0.20)

3.1教学经费

(20%)

(1)近3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教学经费投入及保障机制;教学经费年度变化情况

(2)教学经费分配方式、比例及使用效益,现有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含软件)生均值

3.2教学设备

(30%)

(1)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现有教学设施(教室、实验室、设备、图书资料)满足教学需要情况,教学设施的开放、使用程度及利用情况

(2)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台数情况;教学信息化条件(计算机、网络电子图书)及资源建设

3.3实验实训基地(30%)

(1)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数量;建筑面积(平方米);配备达成毕业要求所必需的基础设施;设备总值(万元);学生使用频率(人时)

(2)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数量;;接待学生量(人/次);基地使用时间(天),其中接受一个学期顶岗实习学生数(人)

(3)近3年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数量及各基地实习学生人次数与专业在校生总数的比值;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和实训基地,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

3.4教学管理

(20%)

(1)保障教学运转的组织机构及人员情况

(2)各类档案文件管理规范,专业教学管理文件和规章制度完备,并能严格贯彻执行、达成专业毕业要求

(3)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教材等完整,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教学质量评价及时更新

 

4.课程体系(权重:

0.10)

4.1课程内容

(30%)

(1)课程体系适应区域发展需要,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精品及优质课程资源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及其它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发的课程资源

(2)选用获奖职业教育或应用型教材和优秀课件,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实训教材,教材(含电子教材)建设成绩突出

4.2实践课程

(40%)

(1)开设A类(纯理论课)/B类((理论+实践)课)/ C类(纯实践课)课程情况及课时占比

(2)校内外实践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指导书、师资配备、课程明细等情况

(3)毕业设计选题结合本专业的实际问题,学生具有行业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4.3课程改革

(30%)

(1)各科目课程均有较规范的课程标准,并在如何体现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要求方面进行了较有成效的改革

(2)能以学生为中心,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体现启发式和参与式教学,积极推广多媒体教学

(3)各类课程均有符合能力培养的考核标准,考核形式多样

5.师资队伍(权重:

0.10)

5.1数量与结构(40%)

(1)专业所属系部教师总数;专业教师数;专业生师比

(2)师资数量与结构(包括教辅人员),具有高级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

(3)有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具有行业经历专任教师比例以及双师型教师情况;2名优秀教师简介

5.2教学方法及指导(30%)

(1)能有效设计“教、学、做”为一体的情境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灵活多样,考核方式灵活、恰当,能有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模拟教学

(2)教师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教学交流、编写本专业教材情况

5.3教师发展

(30%)

(1)专兼职教师比例(按状态数据平台统计口径),

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

(2)校外兼职教师专业化指标:

兼职教师授课数占专业课时比例,兼职教师中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比例

(3)教师顶岗实践:

近3年参加顶岗实践(挂职锻炼)、访工、社会服务项目(每年有15天带课题任务到企业研修及其他认可项目)的专业课教师;是否建有院级及以上双师培养基地

 

6.社会服务

(权重:

0.10)

6.1专业团队技术服务能力(20%)

(1)专业专任教师近三年主持省部级、市级课题总数,课题或项目材料(包括项目申报材料、合作协议、研究成果等)

(2)省部级、市级获奖成果数量;人均公开发表论文(或获奖项目、或技术专利、或著作)

(3)教研及科研(技术服务)的参与率,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社会技能培训情况,与行业相关的科研成果(包含技术研发、新技术应用、专利技术等)

6.2校企融合

(40%)

(1)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情况,“校中厂”、“厂中校”等实践教学基地情况

(2)校外实习总学时,校外实习管理制度和办法(包括带队教师、指导教师、实习学生以及安全等管理办法)

(3)与企业(行业)共建教学资源情况,社会及企业捐赠情况

6.3应用型培养方式(40%)

(1)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校教学过程和企业生产过程结合的培养方式,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2)试行多学期、分段式、订单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

(3)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7.学习成果

(权重:

0.10)

7.1综合技能

(30%)

(1)国际视野以及具有跨文化的知识与行为,近三届学生参加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累计通过率(B级通过率;3级通过率;4级通过率;6级及以上通过率)

(2)学生信息素养,近三届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获得高等学校计算机应用水平等级考试各类计算机证书的比例(一级通过率)

(3)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大多数达到《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学生体育合格率

(4)近3年学生竞赛成绩一览表及相关通报、证书、照片等材料;3名优秀在校生简介

7.2设计/开发能力(30%)

(1)近3年学生创新创业计划情况,学生技能(设计、作品)竞赛(展示)活动情况

(2)能设计针对复杂专业问题的解决方案

7.3职业能力

(40%)

(1)近3年学生获得相关行业证书情况,毕业生获取“双证书”的人数达到毕业生的比例

(2)关键职业能力的培养、设计、实施与改革;能在专业实践中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公民参与及社会责任感

8.持续改进

(权重:

0.10)

8.1教学质量保障体系(40%)

(1)专业委员会、专业质量标准,教学保障体系的建设情况;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情况

(2)教师以及校企合作单位能及时反馈评价结果,不断改进和提高的内部机制

8.2质量监控

(30%)

(1)自我评估及教学过程质量监控内容、方式与实施效果;定期开展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评价,包括学生对课程和学习的反馈

(2)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社会舆论对该专业的反映,用人单位、专升本培养机构对该专业毕业生的评价

8.3质量改进

(30%)

(1)有一套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与反馈系统,并有高等教育系统以外有关各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情况

(2)定期对专业培养目标及其达成度进行评价,通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质量监控的评价,促进毕业要求的达成

附件3

云南省高职教育护理与会计2个专业试点评估标准

1)2016年护理专业试点评估标准

一级

二级

主要观测点

补充标准以及评估方法(参考数据平台的说明)

 

1.专业培养目标

(权重:

0.10)

1.1专业定位与设置(50%)

(1)专业定位、口径、布局符合学校自身条件、发展规划与学校办学特色定位,适应地区与行业发展需要

﹒提供“十二五”和“十三五”学校专业发展规划

(2)专业设置具有明确依据和论证,有相应行业作依托;首次招生日期

﹒提供本区域本专业人才培养需求调研报告

(3)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有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

﹒提供当前执行的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及质量跟踪制度报告,包括培养目标修订情况

1.2人才培养定位(30%)

(1)根据经济建设和区域发展的需要、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确定培养人才的层次、类型和人才的主要服务面向

﹒提供最近本区域本专业人才需求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报告

(2)具有明确的、可衡量、公开的人才培养目标,有明确的行业服务面向和人才需求领域

﹒提供本校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3)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培养计划)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符合程度

1.3专业特色(20%)

(1)与其他同类专业相比,特色专业具有独特优势

﹒提交在实践中培育和凝练出的专业特色与效果报告(800字以内)

﹒专业目前所获的称号:

A国家级;B省级或办学特色鲜明;C校级或无任何称号

(2)1名专业带头人简介

﹒提供1名专业带头人简介(500字以内)

﹒A教授/博士/省级以上专家;B副教授/硕士;C讲师/学士及以下

 

2.学生(权重:

0.20)

2.1生源(20%)

(1)本专业在校生规模

﹒计算本专业专任教师与在校专业学生的师生比:

A≥1/30;B≥1/50;C<1/50

﹒在校生规模(人):

A≤900人;B≤1200人;C≥1200人

﹒三年制专科护理学生与总在校生之比:

A≤1/5;B≤1/3;C>1/3

(2)第一志愿上线率,该专业新生实际报到率在学校平均水平的情况

﹒第一志愿报考率(%)A≥98;B≥90;C<90

﹒新生实际报到率(%)A≥90;B≥80;C<80

﹒本专业学生报到率和校平均报到率的关系(%):

A≥5%;B≥1%;C<1%

(3)近3年国家统一高考录取的本专业云南省学生第一志愿录取率

﹒近3年高职生源占所有生源的录取比例:

A≥50%;B ≥20%;C<20%

﹒近3年本专业本省学生第一志愿录取率(%):

A≥95;B≥85;C<85

2.2学生职业发展规划(20%)

(1)具有完善的学生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措施并能够很好地执行落实

﹒提供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报告一份(800字以内,以PDF文件上传),包括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学习指导、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和学生心理辅导情况

(2)近3年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科研项目、社会服务等学生人次数与专业在校生总数的比值

﹒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比(%):

A≥10;B≥5;C<5

﹒参与社会服务项目比(%):

A≥90;B≥70;C<70

﹒参与科研项目比(%):

A≥5;B≥1;C<1

(3)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培养机会

﹒提供本专业学生操行评定方案执行情况、学生职业能力与素养教育年度分析报告(800字以内)

2.3学习过程(30%)

(1)近3年学生学习档案完备

﹒提供本校学生档案管理制度与实施措施

(2)有明确的规定和相应认定过程,认可转专业、转学学生的原有学分

﹒提供相应的认定过程以及制度性文档索引(以PDF文件上传),包括转学、转专业的学生必须补修的课程如何规定;对已有学分的认定过程,特别是不须补修的课程或其它有学分的教学活动是否能支撑本专业相关毕业要求如何认定

(3)具有跟踪与评价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机制,并通过形成性评价保证学生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

﹒提供学生能力达成跟踪评价报告(800字以内,以PDF文件上传)。

评价目标可以按照社会能力、专业水平、专业能力分类,主要描述基本评价机制和方法,评价内容主要指评价基于的数据内容及来源,并说明如何确认这些方式及其结果能反映毕业要求

2.4毕业生(30%)

(1)毕业生就业率情况,毕业生流向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吻合度;对口就业率

﹒年终就业率(%):

A≥90;B≥80;C≥70

﹒对口就业率(%):

A≥80;80>B≥70;C<70

(2)上届毕业生创业率(毕业一年后);毕业生、用人单位对专业培养目标和质量有较高的认可度,毕业生满意度(毕业一年后)

﹒毕业生跟踪率(%):

A≥70;B≥50;C<50

﹒毕业后一年的稳岗率(%):

A≥90;B≥80;C<80

﹒用人单位满意度(%)A≥80;B≥60;C<60

﹒创业率(%):

A≥5;B≥3;C<3

﹒毕业生满意度(%):

A≥90;B≥80;C<80

(3)《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以及3名优秀校友简介

﹒提供学校近3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以PDF文件上传)

﹒提供3名优秀本专业毕业生简介(200字以内)

 

3.专业资源(权重:

0.20)

3.1教学经费(20%)

(1)近3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教学经费投入及保障机制;教学经费年度变化情况

﹒新增教学设备比(%):

A≥30;B≥20;C<20

(2)教学经费分配方式、比例及使用效益,现有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含软件)生均值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元/生):

A≥4000;B≥3000;C<3000

3.2教学设备(30%)

(1)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现有教学设施(教室、实验室、设备、图书资料)满足教学需要情况,教学设施的开放、使用程度及利用情况

﹒提供“按用途统计的教学经费使用情况”报告(200字以内,以PDF文件上传)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元/生):

A≥4000;B≥3000;C<3000

﹒教学行政用房(平方米/生):

A≥12;B≥9;C<9

﹒专业纸质图书册(册/生):

A≥90;B≥60;C<60

(2)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台数情况;教学信息化条件(计算机、网络电子图书)及资源建设

﹒百名学生配计算机(台):

A≥15;B≥10;C≥5

3.3实验实训基地(30%)

(1)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数量;建筑面积(平方米);配备达成毕业要求所必需的基础设施;设备总值(万元);学生使用频率(人时)

﹒学生使用频率(%):

A≥90;B≥80;C<80

﹒建筑面积(平方米/生):

A≥2;B≥1;C<1

﹒设备总值(元/生):

A≥3000;B≥2000;C<2000

﹒设备使用频率(人/时):

A≥9;B≥6;C<6

(2)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数量;;接待学生量(人/次) ;基地使用时间(天),其中接受一个学期顶岗实习学生数(人) 

﹒行业/企业/医院等实习单位(%):

A.属教学医院/2甲及以上≥80;B.属教学医院/2甲及以上≥50;C.属教学医院/2甲及以上<50(仅护理专业适用)

﹒校外基地数量(个):

A≥35;B≥25;C<25

﹒附属、教学医院接待学生量(人/次/年):

A≥1000;B≥600;C<600

﹒基地使用时间(天/年):

A≥300;B≥240;C<240

﹒8个月顶岗实习学生比(%):

A≥95;B≥90;C<90

﹒顶岗实习教学资源:

A计划+考核+独立教材;B计划+考核;C计划

﹒提供顶岗实习教学制度,包括实习计划、实习教材、实习考核等(以PDF文件上传)

(3)近3年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数量及各基地实习学生人次数与专业在校生总数的比值;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和实训基地,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

﹒实质性的项目合作(项):

A≥3;B≥2;C<2

﹒实习学生与专业在校生比(%):

A≥40;B≥30;C<30

3.4教学管理(20%)

(1)保障教学运转的组织机构及人员情况

﹒提供本校专业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以PDF文件上传)

(2)各类档案文件管理规范,专业教学管理文件和规章制度完备,并能严格贯彻执行、达成专业毕业要求

(3)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教材等完整,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教学质量评价及时更新

﹒教材使用(%):

A.国家规划教材/省重点建设教材≥80;B.国家规划教材/省重点建设教材≥60;C.国家规划教材/省重点建设教材<60

 

4.课程体系(权重:

0.10)

4.1课程内容

(30%)

(1)课程体系适应区域发展需要,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精品及优质课程资源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及其它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发的课程资源

﹒提供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标准)、选课规定、课程体系设计、教学计划修订等文件资料(以PDF文件上传)

﹒精品课程建设:

A.2门及以上国家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省级精品课程;B.1门国家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省级精品课程;C.1门省级精品课程/无

(2)选用获奖职业教育或应用型教材和优秀课件,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实训教材,教材(含电子教材)建设成绩突出

﹒出版(或自编)教材(本/部):

A≥30;B≥20;C<20

4.2实践课程

(40%)

(1)开设A类(纯理论课)/B类((理论+实践)课)/C类(纯实践课)课程情况及课时占比

﹒实践课时占专业必修课总课时的比例(%):

A≥60;B≥50;C<50

(2)校内外实践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指导书、师资配备、课程明细等情况

﹒提供校内外实践课程明细报告(800字内)

(3)毕业设计选题结合本专业的实际问题,学生具有行业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毕业设计来自医院等一线的比例(%):

A≥80;B≥60;C<60

﹒提供本专业毕业考核的相关资料,包括学生毕业考核方案和实施情况(以PDF文件上传)

﹒ 行业企业参与考核比(%):

A≥30;B≥20;C<20

4.3课程改革(30%)

(1)各科目课程均有较规范的课程标准,并在如何体现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要求方面进行了较有成效的改革

﹒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门)):

A≥5;B≥2;C<2

(2)能以学生为中心,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体现启发式和参与式教学,积极推广多媒体教学

﹒提供本专业微课、慕课、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拟教学等课改项目情况

﹒移动终端学习平台(微信公众号,APP,APK等):

A.有,学生使用频率≥50次/人/学期;B.有,学生使用频率<50次/人/学期;C=0

﹒多媒体教学比例(%):

A≥80;B≥70;C<70

(3)各类课程均有符合能力培养的考核标准,考核形式多样

﹒提供本专业核心课程(或主干课程)考核标准及考核方法

 

5.师资队伍(权重:

0.10)

5.1数量与结构(40%)

(1)专业所属系部教师总数;专业教师数;专业生师比

﹒专业生师比:

A≥14:

1;B≥16:

1;C ≥18:

1

(2)师资数量与结构(包括教辅人员),具有高级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

﹒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比(%):

A≥40;B≥30;C<30

﹒高级职称占比例(%):

A≥30;B≥20;C<20

﹒提供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划以及采取的机制和措施报告(800字以内,以PDF文件上传),包括对青年教师培养措施以及支持青年教师获取实践经历的制度和措施,并提供该机制对于本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产生的积极效果相关信息。

(3)有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具有行业经历专任教师比例以及双师型教师情况;2名优秀教师简介

﹒双师型教师占比(%):

A≥40;B≥30;C<30

﹒提供2名优秀兼职教师简介(500字以内)

5.2教学方法及指导(30%)

(1)能有效设计“教、学、做”为一体的情境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灵活多样,考核方式灵活、恰当,能有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模拟教学

﹒提供专业课程情境教学/模拟教学的实施情况

(2)教师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教学交流、编写本专业教材情况

﹒专业教师主编国家规划教材3年总数:

A≥5;B≥2;C<2

﹒教师参与教研比(%):

A≥80;B≥50;C<50

﹒专业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市级以上)3年总数:

A≥50;B≥30 ;C<30

5.3教师发展(30%)

(1)专兼职教师比例(按状态数据平台统计口径),

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

﹒专兼职教师数比例(%):

A≥80;B≥70;C<70

﹒研究生学位教师比(%):

A≥20;B≥15;C<15

(2)校外兼职教师专业化指标:

兼职教师授课数占专业课时比例,兼职教师中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比例

﹒本专业兼职教师比例(%)A≥70;B≥50;C<50

﹒兼职教师中中高级技术资格比例(%)A≥70B≥50 C<50

﹒兼职教师承担教学课时数占专业总教学时数的比例(%):

A≥30;B≥20;C<20

(3)教师顶岗实践:

近3年参加顶岗实践(挂职锻炼)、访工、社会服务项目(每年有15天带课题任务到企业研修及其他认可项目)的专业课教师;是否建有院级及以上双师培养基地

﹒进修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

A≥70B≥50C<50

﹒教师参与实践经历的比例(%):

A≥95;B≥80;C<80

 

6.社会服务(权重:

0.10)

6.1专业团队技术服务能力(20%)

(1)专业专任教师近三年主持省部级、市级课题总数,课题或项目材料(包括项目申报材料、合作协议、研究成果等)

﹒近3年出版国家规划教材或专著(部):

A≥5;B≥2;C<2

﹒近3年专任教师主持省部级及以上课题总数:

A≥5;B≥2;C<2

(2)省部级、市级获奖成果数量;人均公开发表论文(或获奖项目、或技术专利、或著作)

﹒近3年省部级及以上奖(项):

A≥2;B≥1;C =0

﹒近3年发明专利数(项):

A≥5;B≥3;C<1

﹒近3年人均公开发表论文(篇):

A≥2;B≥1;C<1

(3)教研及科研(技术服务)的参与率,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社会技能培训情况,与行业相关的科研成果(包含技术研发、新技术应用、专利技术等)

﹒教研及科研参与比例(%):

A≥70;B≥50;C<50

6.2校企融合(40%)

(1)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情况,“校中厂”、“厂中校”等实践教学基地情况

﹒顶岗实习对口率(%):

A≥80;B≥60;C<60

﹒提供本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改革报告(800字以内,以PDF文件上传)

(2)校外实习总学时,校外实习管理制度和办法(包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