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人教必修二新导案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高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76308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人教必修二新导案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高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一历史人教必修二新导案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高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一历史人教必修二新导案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高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一历史人教必修二新导案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高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一历史人教必修二新导案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高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人教必修二新导案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高考.docx

《高一历史人教必修二新导案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高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人教必修二新导案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高考.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人教必修二新导案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高考.docx

高一历史人教必修二新导案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高考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古代的土地制度。

2.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

农业生产的发展

难点: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学法指导】

认识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设计探究性问题,突出生产力的发展是早期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学习过程】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设问: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思考:

①中国古代农业是怎样完成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的?

②推动整个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中国原始农业

(1)起源: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耕作方式:

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一种非常落后而久远的耕作方式

刀耕:

用石斧、石锛除草

火种:

焚烧杂草,形成木灰肥,再进行播种

人们发现被火烧过的地方,庄稼长势好,于是砍去树木,铲除杂草,晒干后放火焚烧,灰烬成了天然的肥料,即可播种

(3)人们生活:

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耕种一两年后,随着肥料耗尽,地力明显下降,只能把它撂荒,另寻新的耕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生活十分艰苦;  这种方式也严重破坏环境

2、商周时期的农业

(1)农业工具:

出现了青铜农具,但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那时候的农具,都比较粗笨简单。

最早的松土和挖土的耕作农具:

耒:

是削尖的木棒,后发展为双尖的木叉。

耜:

形状像现在的铲和锹。

有木耜、骨耜和石耜

(2)耕作技术提高:

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这样,土地可以连续耕种,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3)农作物种类:

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4)人们生活: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农业生产的根本原因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突出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施肥、灌溉技术的掌握和提高等。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耕作工具的进步

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铁农具与牛耕并逐渐推广

西汉时的耦犁(西汉赵过)与犁壁,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术的进步

春秋时期的垄作法

西汉时的代田法

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

在同一地块上的田垄隔年代换,所以称作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3.耕作制度的发展

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宋朝以后,江南形成了稳定的一年两熟制(稻麦轮作),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4.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

(1)水利工程:

战国的都江堰 

汉朝的漕渠 白渠 龙首渠

(2)灌溉工具:

曹魏时的翻车  

唐朝时的筒车

宋朝出现的高转筒车

明清时的风力水车

试从农具进步的角度来说明生产力的进步。

1.从材质方面看,从最初的石、骨、木、蚌器等到后来的青铜、铁等金属农具;

2.从制造工艺方面看,从打制到磨制再到冶炼、铸造;

3.从牵引动力方面看,从人力操作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牵引。

4.犁耕、播种、灌溉技术的进步

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提高,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

三、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

设问:

我国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1.耕作方式的发展进步

商周时期:

大规模简单协作

春秋时期:

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主要耕作方式)

2.形成的条件: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3.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具有分散性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少有交换,具有封闭性

③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具有落后性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4.发展的条件:

①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②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

③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

④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5.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

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朽,每遇灾荒疾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破产,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酝酿、爆发。

随着封建王朝的更替,部分田地回到农民手中,封建王朝吸取教训,调整政策,小农经济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轮回。

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5.小农经济的弊端有哪些?

①自耕农经济脆弱,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非常有限;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生产规模很难扩大。

②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③土地的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知识链接】

一、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2.主要组织方式——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

3.主要生产特点——精耕细作

4.土地制度的基本特点——封建土地私有制。

二、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原始农业的产生最初只是播种和收获,后来采用刀耕火种,随着耒耜等生产工具的出现,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排灌、施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三、对小农经济的评价:

(1)积极性:

①小农经济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的主要动力;

②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2)局限性:

①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②农民承受沉重的封建剥削,最终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农民起义爆发。

【基础达标】

一.选择题

1.我国农业生产由“刀耕火种”进入“石器锄耕”阶段后,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是()

A.石斧、石锛B.骨耜、石耜

C.青铜农具D.铁铲、铁犁

2.下列引文反映井田制实质的是()

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C.“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D.“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3.鸦片战争前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这种经济形态的特征之一是()

A.农民家庭手工业的产品基本上用于自己消费

B.土地集中在地主阶级手中

C.经济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

D.农民不到市场上出售农产品

4.牛耕之所以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原因是()

A.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畜力代替人力,使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C.畜力代替人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可以使土地连续耕作

5.系统总结6世纪以前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的著作是()

A.《梦溪笔谈》B.《汜胜之书》

C.《齐民要术》D.《农政全书》

6.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石器锄耕B.刀耕火种

C.铁犁牛耕D.机械化作业

7.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时代,主要表现在()

①青铜农具广泛使用

②确立了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③施肥、灌溉有了新的发展

④地力提高,休养制绝迹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

8.北魏、隋唐实行的均田制()

①有利于地主兼并土地

②从根本上阻止了土地兼并

③使地主的一部分土地转移到农民手中

④到唐朝中期均田制彻底瓦解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④

9.汉代搜粟都尉赵过发明或推广过的技术有()

①耦犁技术②代田法③曲辕犁④耧车

A.①②④B.③④C.①③D.②④

10.史料记载:

“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这段史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A.千耦其耘B.个体农耕C.刀耕火种D.代田法

11.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耕的耕作方式开始于()

A.春秋战国B.秦汉C.商周D.隋唐

12.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的主要途径是()

A.各诸侯国实行税制改革

B.各诸侯国实行变法运动

C.私田的大量开垦

D.铁犁牛耕的逐步使用

13.三国时曹操实行屯田的作用有()

①保证了军粮供应

②使北方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③限制了地主的土地兼并

④使流民有田可种

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D.①④

14.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有()

①铁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③曲辕犁的出现

④自然经济的推动作用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5.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①有利于中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②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③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经济形式和生产方式

④有利于封建政权的长治久安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6.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商品经济的繁荣瓦解了自然经济

B.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造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

C.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D.封建统治者重视发展小农经济

17.下列各项有利于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发展和成熟的是()

①耧车和犁壁的发明②代田法和区田法的出现

③经济中心的南移④农作物品种的交流和引进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8.南宋时谚语“苏湖熟,天下足”所能反映出的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的特点是()

A.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的稻米产量在全国占重要地位

B.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

C.精耕细作技术在南方更为发达

D.唐朝时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19.明清时期,我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继续发展,主要表现在()

①闽江和珠江流域一些地区形成了一年三熟制

②由国外引进了高产农作物玉米和甘薯

③北方旱地农业出现了由畜力牵引的旱地中耕农具耧锄

④江东出现了曲辕犁

A.①②③B.①②C.②③④D.③④

20.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反映了()

A.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  

D.上层建筑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

21.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最根本原因是()

A.秦孝公的大力支持B.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C.顺应了经济的趋势D.反映新兴地主的愿望

22.下列各项不属于反映唐朝农业生产发展的是()

A.制造了曲辕犁  

B.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

C.水稻种植普遍采用育秧移栽等技术   

D.使用耧车和犁耕法

23.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表现在()

①引进高产农作物玉米和甘薯

②出现不少著名的产棉区

③大量新品种被培育出来

④棉花、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24.《农政全书》出现的主要条件是()

A.作者的勤奋和努力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D.统治者的支持

25.下列农具和耕作方法,出现在汉朝时期的是()

①耦犁 ②二牛一人犁耕法③耧车  ④翻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

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2:

(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捻(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

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土地,亩值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孔秀恭等传论》

材料3: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

语曰:

“苏常熟,天下足。

”——《陆游集》

材料4: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l%

摘自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回答:

(1)材料1反映南方经济状况如何?

材料2、3、4反映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

(2)上述材料反映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

(3)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三.问答题

27.中国古代农业是怎样完成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的?

28.西汉贾谊给汉文帝上书说: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

成?

……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未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从事农业生产),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黄宗羲在论及经济政策时说:

“(不切于民用者)一概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

此古怪圣王崇本抑末之道。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比较分析以上两种经济思想,并结合其各自产生的社会背景,分析其影响。

29.简要概括两汉时期农业技术发展的主要表现,并请分析两汉经济发展的原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2.B3.A4.C5.C6.C7.D8.D9.A10.C

11.A12.B13.B14.A15.D16.B17.C18.B19.B20.C

21.C22.D23.B24.C25.A

二、材料解析题

26.解析:

本题这道组合式材料解析题以三段文献材料和一张南北人口数字统计表设置情

境、提供信息,然后据此提出三问,旨在考查考生的历史阅读能力和概括、分析能力。

本题第

(1)问由两小问组成,集中考查考生的历史阅读能力,即能否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典型地体现了材料解析题的特点。

回答前一小问,首先要注意材料的时间性(从材料出自《史记》可判定为西汉),其次要全面提取材料1中的有效信息(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交换不发达)。

回答后一小问,则需对后三则材料作全面的解读,获取东晋、唐代、宋代(这是一个历时性的发展过程)南方经济发展的有效信息;特别是在解读材料4的统计表时,不仅要看到南方人口的增长趋势,而且要注意南北人口比例的变化。

回答好第

(1)问很重要,这是回答第

(2)的基础。

由于第

(1)问要求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比较高,考生可能不能把文字信息和数字信息综合运用,答出宋代南方人口数大大超过北方,国家赋税仰仗南方。

(2)问要求在答好第

(1)问的基础上,即从史实中得出应有的结论: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

①西汉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交换不发达;东晋南方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发展起来;唐代南方户口增加,数量接近北方;宋代南方户口数大大超过北方,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仗南方。

②随着南方经济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或南方经济的发展超过了北方)。

③南方社会相对安定;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较进步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府注意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

三.问答题

27.解析:

本题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农业传统耕作技术的形成过程,理解铁犁牛耕

这一耕作方式的形成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答案: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到刀耕火种,随着耒耜等生产工具的出现,在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2)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排灌、沤制绿肥、除虫和灭虫等技术。

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3)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8.解析:

回答此题,首先要读懂材料,要清楚两个材料的思想观点是截然相反的,一个主张重农抑商,一个主张工商皆本。

其次结合西汉初年及明末清初的社会情况,分析两种思想在当时产生的影响,即都有积极和进步的作用。

回答此题一定要把材料与课本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回答全面。

答案:

(1)思想主张截然相反。

前者认为农为本,工商为末,应重本抑末;后者认为工商皆本,对有益于国计民生的工商业应该保护。

两种思想虽然截然相反,但在当时都有积极意义。

(2)西汉前期,经过长期战乱,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人民生活极度贫困,当时社会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发展生产,这时,贾谊提出重本抑末的主张,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因此具有积极的意义。

(3)明末清初,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有了初步的发展,但当时重农抑商的政策和传统观念严重阻碍它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冲破这种阻碍。

黄宗羲工商皆本的思想正是反映了这种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具有进步意义。

29.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答案:

表现:

①农具的改进和牛

耕的推广:

铁农具的推广:

犁壁;耧车;牛耕的改进和推广。

②耕作、管理技术的进步:

代田法;区田法。

③农学研究成果:

我国现存最早的农书《氾胜之书》;叙述一年例行农事活动的农书《四民月令》。

答案:

原因:

①国家统一,社会较为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条件;②两汉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与民休养生息,轻徭薄赋,部分调整了生产关系,而且政策有一定连续性;③改进生产工具,推广先进生产技术,科技著作出现;④重视兴修水利和治理水患;⑤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⑥历法的进步;⑦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拓展提升】

一、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区别如下:

  自然经济指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如氏族、封建庄园、农民家庭)本身需要而生产的经济形式。

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里占统治地位。

这种经济排斥社会分工,每一个生产者或经济单位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其典型写照,它是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

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的主要形式是地主制经济,在这种经济形式下,地主把大多数土地分租给农民,形成了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业生产。

此外,中国封建社会还存在着小自耕农的自然经济和小生产者的小商品经济,但它们不占主要地位。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条件下产生的,存在于阶级社会各个阶段。

在中国古代,它一直处于自然经济的附庸地位,主要是为统治者服务。

但到明清时期。

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生长创造了历史条件。

商品经济较之自然经济的闭塞性和迟滞性,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进取性。

一般来说,衡量商品经济发展的指数主要看投入市场的产品、市场、货币、城市等方面。

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后来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的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简公七年(公元前408年),初租禾。

  ——《史记·六国、年表》

材料二秦孝公任商鞅。

鞅以……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

……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三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令黔首自实田(自报土地实数)。

   

——《史记·秦本纪》

回答:

结合上述材料,以秦为例,概述我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过程。

分析:

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田的不断扩大,各诸侯国先后用国家赋税制度和法律条文,将土地私有制度法定下来。

秦国的“租禾”是根据田地产量征收赋税,实质上是开始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商鞅变法“废井田,制阡陌”,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定私有制度。

②经过战国时期的变法,新的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确立。

秦统一后,令农民自报土地实数,按亩纳税,是在全国范围统一实行封建土地制度。

三、典例分析

1、(2009年宁夏、辽宁文综)右图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

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

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

A人寿年丰

B祈盼丰收

C庄稼收获

D祭祀谷神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状况这一知识点,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材料的的理解运用能力。

【解析】C从图片中“年”字的构成为“禾”,可以缩小选择的范围,从B、D中选择,理解“有年”即“丰收之年”,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2.(2007年上海历史)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

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

据此可以推断(   )

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           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

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            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农业起源这一知识点,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和对已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2.【解析】B从统计中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出现了农业种植,形成了南稻北粟的格局,从稻和粟南北兼有可以说明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