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山东总复习新攻略练习专题十六 专题闯关检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546404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5.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山东总复习新攻略练习专题十六 专题闯关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版高考历史山东总复习新攻略练习专题十六 专题闯关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版高考历史山东总复习新攻略练习专题十六 专题闯关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版高考历史山东总复习新攻略练习专题十六 专题闯关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版高考历史山东总复习新攻略练习专题十六 专题闯关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山东总复习新攻略练习专题十六 专题闯关检测.docx

《版高考历史山东总复习新攻略练习专题十六 专题闯关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山东总复习新攻略练习专题十六 专题闯关检测.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山东总复习新攻略练习专题十六 专题闯关检测.docx

版高考历史山东总复习新攻略练习专题十六专题闯关检测

专题闯关检测

一、选择题

1.(2018山东日照模拟)近代“变局”一词出现于鸦片战争后,如1856年薛福成上书曾国藩时说:

“方今中外之势,古今之变局也。

”此后朝野上下普遍使用“变局”一词。

这反映出(  )

A.民族危机日益加深B.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陈腐观念逐渐淡化D.学习西方成为共识

答案 C 材料“出现于鸦片战争后……此后朝野上下普遍使用‘变局’”说明中国传统观念发生变化,陈腐观念逐渐淡化,故选C项。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A项错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B项错误;西学过程中存在顽固派与洋务派,顽固派与维新派等思想论战,说明学习西方未达成共识,D项错误。

2.(2019安徽合肥质检)下图为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刊行译书分类示意图。

它主要表明当时(  )

A.翻译的书籍类型多种多样

B.向西方学习思潮开始兴起

C.学习西方更注重实用技术

D.社会科学思想于中国无益

答案 C 据题干示意图中“工艺、制造,军事,矿冶,机械工程”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译书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说明当时学习西方时更注重实用科技,故选C项。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译书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而不是强调书籍类型的多样化,A项错误;林则徐主张“开眼看世界”,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开始兴起,B项错误;社会科学思想于中国无益不符合实际,D项错误。

3.(2018山东聊城一模)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美国人丁韪良说:

“有希望革新这古老的帝国的是新教育,新教育的肇端是同文馆。

”下列各项中最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同文馆(  )

A.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外语学校

B.教学目标和内容迥异于传统教育

C.基于当时外交和洋务的需要而创办

D.引进了一整套西方学校管理方式

答案 B 根据题干中“革新这古老的帝国的是新教育”可知,同文馆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迥异于传统教育,故选B项。

A项表述仅仅属于客观描述,并未体现出“革新这古老的帝国的是新教育”,排除;C项表述与题目中“革新这古老的帝国的是新教育”“最能支持”不相符,排除;洋务运动期间建立的京师同文馆并未完全引进一整套西方学校的管理方式,D项错误。

4.(2018山东烟台模拟)严复不再使用陈旧的“体用”“道器”观念评判中西文化的优劣,而是对中西社会文化作了多方面的比较,特别指出中国人“好古”,西方人重“日进无疆”。

据此可知,严复的思想进步(  )

A.奠定了革命思想的根基

B.借鉴了西方科技成果

C.促进了中西民主的结合

D.推进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答案 B 根据材料“中国人‘好古’,西方人重‘日进无疆’”并结合所学可知,针对中国好古轻今的历史观严复提出了进化史观,这些思想吸收西方进化论的思想,即借鉴了西方科技成果,故选B项。

5.(2018山西六校联考四)近代谭嗣同说:

“君臣朋友也;父子异官异财,父子朋友也;夫妇择偶判妻;皆由两情自愿,而成婚于教堂,夫妇朋友也;至兄弟,更无论矣。

”其根本意图是(  )

A.提倡天赋人权强调德治

B.宣扬西方思想鼓动社会革新

C.主张改变社会经济观念

D.推翻清政府的反动封建统治

答案 B 根据材料“君臣朋友也……父子朋友也……夫妇朋友也;至兄弟,更无论矣”并结合所学可知,谭嗣同对传统儒家伦理的否定,其根本目的是宣扬西方思想鼓动社会革新,故选B项。

材料并未涉及“天赋人权”“德治”的理念,A项错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属于社会伦理,C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谭嗣同主张君主立宪制,D项错误。

6.(2018山东淄博模拟)1894年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到1912年1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夕,他则倡导包括满族在内的“五族共和”。

这种转变说明(  )

A.孙中山民族国家构想逐渐丰富

B.民权主义内涵发生变化

C.孙中山提倡建立民族统一战线

D.民族革命取得最终胜利

答案 A 1912年‘五族共和’包括满族在内,改变了孙中山在1894年提出的推翻满洲贵族,这一转变说明孙中山对民族主义的认识,认可了满族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故选A项。

7.(2018广东深圳调研一)孙中山认为,共和是中国政治之精髓,先哲之遗业;人们所共尊的尧、舜、禹三代就是“天下为公”的自治共和时代,共和制度是中国政治的古老传统。

据此可知,孙中山意在(  )

A.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剖析民主共和制度的实质

C.为民权主义寻找历史依据

D.继承和发展儒家传统文化

答案 C 根据“先哲之遗业”“是中国政治的古老传统”可知,孙中山认为民主共和是政治传统,其意在为其民权主义寻找历史依据,故选C项。

8.(2018江苏南京、盐城二模)1916年,陈独秀发表文章:

“吾国年来政象,惟有党派运动,……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政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其结果也,不过党派之胜负,于国民根本之进步,必无与焉。

”由此表明他(  )

A.否定党派运动B.主张国共合作

C.倡导国民运动D.厌恶政权更迭

答案 C 据题干材料“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其结果也,不过党派之胜负,于国民根本之进步,必无与焉”,可知陈独秀认为只有民众参与到政治运动中才能使各种运动发挥其改变社会状况的作用,故选C项。

9.(2018江西九江二模)孙中山在其革命生涯中一度倡导“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然而辛亥革命后却宣示: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

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孙中山这种转变表明了当时中国(  )

A.民族主义具有强烈的整合意识

B.民主革命性质发生了显著变化

C.辛亥革命初步实现了民族统一

D.革命派转向建立人民民主国家

答案 A 从辛亥革命开始时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推翻清政府赶走满族统治者,到革命后的民族统一,可见民族主义具有强烈的整合意识,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故选A项。

10.(2018江苏六市调研二)孙中山在《北上宣言》中指出:

“辛亥之役,吾人虽能推倒满洲政府,曾不须臾,帝国主义者已勾结军阀,以与国民革命为敌。

十三年来,军阀本身有新陈代谢,而其性质作用,则自袁世凯以至于曹锟、吴佩孚,如出一辙。

故北伐之目的,尤在曹吴覆灭之后,永无同样继起之人。

”该宣言的发表(  )

A.说明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进展

B.表明孙中山认清民主革命的任务

C.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

D.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答案 B 据题干材料可知,孙中山强调在反封建的时候也要推翻帝国主义,故选B项。

北伐战争是孙中山逝世后的事情,A项错误;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C项错误;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是北伐战争的意义,D项错误。

11.(2018山东烟台模拟)戴维·麦克莱伦说“毛(泽东)超出列宁关于专政只是一个革命阶级的专政的论断,他想强调的是中国人民作为一个整体的革命性质。

强调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使那些对于社会主义缺乏热情的农民感到满意。

”据此可知,毛泽东的这一思想(  )

A.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B.否定了列宁主义的政治原则

C.扩大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基础

D.规定了农民阶级的领导地位

答案 C 材料“中国人民作为一个整体的革命性质”“使那些对于社会缺乏热情的农民感到满意”表明毛泽东认为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导致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都是革命阶级,这样就扩大了新中国的政治基础,故选C项。

12.(2018云南统测一)法国学者毕仰高认为人民大众之所以支持共产党,“主要并不是因为党的领导干部和红军官兵的抗日活动,而是在于他们的行为让民众感到耳目一新,而且他们真正回应了民众的需求”。

材料反映了毛泽东思想中的(  )

A.独立自主B.实事求是

C.自力更生D.群众路线

答案 D 题干材料“而是在于他们的行为让民众感到耳目一新,而且他们真正回应了民众的需求”反映了毛泽东思想中的群众路线,故选D项。

A、B、C三项与材料所述内容不符,均排除。

13.(2018四川泸州诊断三)邓小平的重要讲话意在(  )

1977年7月,邓小平在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上重申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1978年6月,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讲话,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A.抵制错误,解放思想

B.整顿党风,统一思想

C.经济改革,市场主导

D.力挽狂澜,创造历史

答案 A 据题干材料提供的时间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可知邓小平的讲话主要是针对当时“两个凡是”的错误,以及如何正确理解毛泽东思想,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故选A项。

“整顿党风,统一思想”不合题意,B项错误;“经济改革,市场主导”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C项错误;“力挽狂澜,创造历史”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

14.(2018湖南衡阳联考二)毛泽东义利观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上,它更多地强调精神;邓小平的义利观形成于改革开放时期,他认为:

“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由此说明两人的义利观(  )

A.都反映了社会现实

B.各自具有片面性

C.都是为了发展经济

D.从根本上是对立的

答案 A 据所学可知,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的反映,毛泽东和邓小平对义利观认识的不同,是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的,故选A项。

15.(2018湖南长郡中学实验班六模)下表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科学教育领域发生的重大事件

1977年8月

召开了科学教育座谈会

1977年12月

恢复高考招生制度

1978年3月

召开全国科学大会

1982年底

科技界拨乱反正任务完成

据此可推知,当时(  )

A.计划经济体制遭否定

B.思想解放助推科教改革

C.社会公平公正的重建

D.经济发展急需科教人才

答案 C 据题干材料中改革开放前后科学教育领域发生的重大事件中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及拨乱反正,可知这些大事件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的重建,故选C项。

16.(2018山东潍坊模拟)1961年,教育部开始调整北京等地区的高等学校,采取定(发展规模)、缩(缩小发展规模)、并(与他校合并)、迁(迁离北京)、放(下放地方领导)、停(撤销停办)的方法。

这一政策旨在(  )

A.摆脱计划管理体制对教育的影响

B.适应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C.缓解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D.促进高校学科建设均衡发展

答案 C 据题干及所学1961年中国处于经济困难时期,结合“定(发展规模)、缩(缩小发展规模)、并(与他校合并)、迁(迁离北京)、放(下放地方领导)、停(撤销停办)”可知,这一政治是为了调整高校规模以缓解经济困难,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17.(2018四川资阳诊断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族”观念最早是梁启超1902年提出的。

梁启超强调“中华民族”是一“文化”的称谓,历史上那些接受了中华文化而非汉民族血统的民族实际上已成为中华民族;而章太炎则更看重血统对“中华民族”亦即汉民族形成的作用……又强调现实中汉族与满族没有完全同化,还存在着明显的血缘区别。

──摘自郑大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形成》

材料二 1925年夏,国民党理论家戴季陶声称:

“我们要复兴中国民族,先要复兴中国民族文化的自信力,要有了这一个自信力,才能够辨别是非,才能认清国家和民族的利害,才能够为世界的改造而尽力。

”1934年及其后,国民政府所发动的一些全国性运动,一般也多打着“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如:

“新生活运动”“本位文化建设运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几乎所有的军政要员,都出版过以“民族复兴”为题的为数众多的宣传著作,涉及抗战建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内容丰富不乏见识且充满爱国热情。

中共在抗战时期主要致力于新民主主义理论建设,但出于反侵略斗争的民族大义和与国民党合作的现实需要,也不讳言“中华民族复兴”这样的说法。

——摘自黄兴涛《民国各政党

与中华民族复兴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观念的背景。

(8分)指出梁启超与章太炎关于“中华民族”观念内涵的差异及其蕴含的目的。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复兴”论在当时盛行的意义。

(9分)

答案 

(1)背景:

①民族危机深重,《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进一步壮大,民族意识觉醒。

③在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影响下,中国近代民族理论逐渐形成。

④梁启超认识到民族主义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是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原动力。

⑤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需要相应的政治理论作支撑。

(四点即可,8分)

差异:

梁启超重“文化”,认为接受了中华文化的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

章太炎重“血统”,认为有汉民族血统的民族才属于中华民族。

(4分)

目的:

梁启超试图借助满洲贵族掌控的清王朝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章太炎则希望通过排满革命(民族革命)建立汉民族为主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4分)

(2)意义:

①经历一战、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中国,各类思潮和主义风行,文化理念呈现多元化,“民族复兴”论的提出有助于中国知识分子重新审视和思考自己民族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凝聚力。

(3分)

②“民族复兴”论的提出在推动国民大革命,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推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发展民族工业;实现和维护民族团结与国共合作,实现全民族持久抗战和民族解放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