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75744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影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电影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电影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电影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电影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影史.docx

《电影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影史.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影史.docx

电影史

外国电影史

电影发明的第一个十年间,电影的拍摄活动主要集中在发明电影摄影机的三个国家:

法国、英国、美国。

电影诞生阶段电影语言的特征:

单镜头、固定机位、连续不断的表演等

第一节法国电影工业的成长

电影诞生后形成了两条不同的道路:

一条是以卢米埃尔兄弟为代表的写实主义传统的方向,另一条路是由梅里爱开创的技术主义道路。

梅里爱对世界电影的贡献?

(1)创造了真正的戏剧电影。

 

(2)最早发现和运用了特技摄影。

梅里爱首先创造了“停机再拍”。

“停机再拍”、世界电影史上第一座摄影棚等。

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部电影是卢米埃尔兄弟的《工厂大门》。

卢米埃尔兄弟公司的放映操作员尤金•普洛米奥通常被认为是移动镜头的创作人。

梅里爱

《火车进站》

简述卢米艾尔和梅里爱早期影片的区别:

再现生活、创造艺术;表现自然,表现幻想;写实的(现实的)、表现的;

第二节英国与“布莱顿学派”

英国布莱顿学派的代表人物为乔治•阿尔伯特•史密斯和詹姆斯•威廉逊,代表作品为《玛丽•珍妮的灾难》和《鲸吞》。

问题:

布莱顿学派?

第三节美国:

电影业的竞争与爱迪生的东山再起

埃德温•鲍特的代表作品《火车大劫案》。

自从1896年4月爱迪生在纽约推出维他斯科普(电影视镜)放映机之后,电影的放映很快就遍及美国。

第二章电影的国际性扩张1905-1912

第一节欧洲的电影制作

在世界电影发展的初期,法国两家影响最大的电影公司是百代和高蒙。

百代是世界上最早实施垂直整合经营模式的电影公司。

垂直整合:

一般是指一个公司单独控制一部影片的制片、发行和放映的一种工业体制。

横向整合:

专门扩张电影工业中的某一部门,在新的地点设立分支机构。

第二节美国电影的崛起

1908年-1911年间,电影专利公司主宰了美国的整个电影工业。

简述以爱迪生为首的电影专利公司瓦解的主要原因:

企图垄断市场、苛刻的发行制度

二十世纪初期,美国电影继欧洲之后崛起的具体表现:

剧情影片的崛起,短片、明星制的出现、电影中心向好莱坞转移。

第三章国家电影、古典好莱坞电影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3-1919

第一节国家电影的兴起

早期意大利电影最主要的电影类型是史诗性大片,代表作品是《卡比利亚》。

第二节古典好莱坞电影

电影大师格里菲斯的代表作品:

《一个国家的诞生》与《党同伐异》。

卓别林的主要作品:

《摩登时代》和《城市之光》。

其中,《大独裁者》是卓别林主演的电影中政治批判最尖锐的一部电影。

格里菲斯《一个国家的诞生》

问题:

简要回答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在电影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第二部分:

晚期默片:

1919-1929

第四章1920年代的法国电影

“上镜头性”这一概念是由电影评论家路易•德吕克提出来的。

谢尔曼•杜拉克最重要的影片有《微笑的布德夫人》和《小孩》。

他摄制的《贝壳与僧侣》可以说是第一部超现实主义电影作品。

在20世纪20年代以反叙事为主要特征的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中,甚至出现了所谓的“三无”电影。

问题:

1、印象派电影

2、简述二十年代欧洲先锋电影的主要特征及形成原因。

3、法国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特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第五章1920年代的德国电影

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电影有两个主要的趋势,一个是表现主义电影,另一个是室内剧电影。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第一部电影、也是其代表作是《卡里加里博士》。

茂瑙导演的《最卑贱的人》是德国室内剧电影中最为成功的著名作品。

在20世纪20年代,德国的一些重要的电影作品如《卡里加里博士》和《大都会》都是由Ufa(乌发)公司出品的。

《大都会》的导演为弗里茨•朗格。

问题:

1、表现主义电影

2、德国室内剧电影

3、《卡利加里博士》

第六章1920年代的苏联电影

苏联蒙太奇学派的主要代表是库里肖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

爱森斯坦被称为“电影沙皇”。

问题:

1、《战舰波将金号》

2、库里肖夫效应及其启示。

3、苏联蒙太奇电影的形式与风格

第八章1920年代的国际趋势

世界“纪录片之父”是美国人罗伯特•弗拉哈迪,他拍摄了纪录片中里程碑式的作品《北方的纳努克》。

早期异国风情纪录片的代表作

20世纪20年代,世界纪录片的三种倾向是异国风情纪录片、企图直接纪录现实的纪录片和编辑性的纪录片。

《带摄影机的人》是吉加•维尔托夫的代表作品。

最著名的城市交响曲纪录片是华尔特•罗特曼的《柏林——大都市交响曲》。

问题:

1、城市交响曲

2、弗拉哈迪

3、早期纪录片的常见题材和共同倾向

第三部分有声电影的发展1926-1945

第九章有声电影的发展:

1926-1945

同步声音的引进是1927年,当时华纳兄弟公司推出了十分成功的《爵士歌王》。

简述声音的诞生对电影美学、对电影工业的影响。

有声电影促进了一些国家的电影工业,英国建立了一个模仿好莱坞的制片厂制度。

日本依据好莱坞的体制寻找到自己的成功之道并设法控制本国的市场。

印度的小规模电影制作部门在1930年代期间通过提供广大观众本土语言的影片,并且运用颇受欢迎的歌舞片类型,也逐渐成长起来。

问题:

有声电影出现后电影类型的创新和转变。

第十章好莱坞制片厂制度1930-1945

经典好莱坞时期八大电影公司由五大三小组成,分别是派拉蒙、骆氏(米高梅)、福克斯、华纳兄弟和雷电华(RKO),环球、联美、哥伦比亚。

西部片是历史最悠久、最为观众所熟悉、最能体现美国精神的一个电影类型,其中约翰•福特1939年导演的《关山飞渡》是奠定这一类型基本模式的经典之作。

《第四十二街》是歌舞片黄金时代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古典歌舞片的集大成者。

好莱坞形成以后吸引了全世界的电影人,如英国著名演员奥利弗•劳伦斯和著名导演希区柯克。

问题:

1、歌舞片

2、黑色电影

3、好莱坞类型片的特征和它的形成原因、好莱坞制片厂五大三小局面形成的原因。

第十一章其它制片厂制度

日本是亚洲最早引进电影的国家,它的早期电影企业有:

始建于默片时代两个庞大的垂直整合公司的日活、松竹和创建于30年代的东宝。

一般认为1930年代日本最具影响力的导演非小津安二郎和沟口健二莫属。

问题:

两导演的作品?

第十三章法国诗意写实主义

《操行零分》和《尼斯印象》是法国导演让•维果的作品。

《雾码头》、《天色破晓》等影片都是由法国当时最著名的男演员让•盖宾饰演的,这一系列影片在电影史上被称为诗意现实主义。

雷•诺阿是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代表导演,也是1930年代法国最有影响力的导演他的代表作品是《大幻灭》、《游戏规则》。

其中《大幻灭》以和平主义的立场反映了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法国战俘的故事。

法国诗意写实主义倾向正式开始于1930年代中期,主要的电影工作者有朱利安•杜威维尔、马塞尔•卡尔内、让•雷诺阿。

问题:

1、诗意现实主义

2、诗意写实主义电影的主要特征。

第四部分战后时期:

1946-1960年代

第十四章左派电影与纪录电影:

1930-1945

有“飞翔的荷兰人”之称得是世界著名的纪录片导演伊文思。

英国纪录片学派的代表人物为约翰•格里尔逊,他的代表作品为《漂网渔船》。

德国著名女纪录片导演里芬斯塔尔的代表作是《意志的胜利》和《奥林匹亚》。

1930年代世界纪录片很多都得到了政府和企业的资助,譬如美国人帕尔•劳伦斯在美国移民局的支持下拍摄的《开垦平原的犁》。

第十五章战后时期的美国电影:

1946-1967

除了叙事的创新,《公民凯恩》在电影语言上也有很大的革命性,它极大地推动了长镜头、景深镜头的使用,使这些在战时被采用的技巧在1940年代末和1950年代初期变得十分流行。

《公民凯恩》

第十六章战后欧洲电影:

新现实主义与其它趋势

1952年,德•西卡导演了著名的《罗马十一时》。

《偷自行车的人》是德•西卡导演的作品;《德意志零年》是罗西里尼导演的作品。

问题:

1、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2、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出现的原因/特征。

3、欧洲战后现代主义在风格和形式上的特征。

4、请结合世界电影史谈谈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深远意义。

第十七章战后欧洲电影:

法国、北欧及英国

"优质电影":

主导法国战后第一个十年的电影。

主要依赖于经典文学作品的改变,启用超一流的明星,往往沉迷于浪漫主义的气氛。

拥有豪华的布景、特技效果,精心布置的灯光、豪华的服装。

代表作品是马塞尔•卡尔内的《天堂的儿女们》。

二战后瑞典两位在现代主义潮流中较具影响力的导演是阿尔夫•斯约堡、英格玛•伯格曼

问题:

两导演作品?

第十八章战后西方以外国家的电影

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作品最突出的风格特征是大量使用长镜头,相比之下黑泽明电影的镜头则更短、角度也更突兀。

50年代战后,日本电影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黑泽明,这一时期的重要导演还有小津安二郎、木下惠介、市川昆等。

在苏联的“解冻时期”,出现了两部代表了一种新的人道主义倾向的战争片,分别是卡拉托佐夫导演的《雁南飞》和恰克莱导演的《士兵之歌》。

在苏联,1953至1958年被称为“解冻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政治气候的变化,苏联电影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其代表作品为《第四十一个》、《雁南飞》、《士兵之歌》

第十九章艺术电影与作者论观念

弗朗索瓦•特里弗在1954年一月的《电影手册》第31期发表《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该篇文章成为新浪潮电影运动的宣言。

安德烈•巴赞被认为是后来提出的“长镜头”和“场面调度”理论的创始人。

西班牙导演布努埃尔是一个风格多样化的导演,他导演的著名的超现实主义电影是《一条安达鲁狗》,他的纪录片代表作是《黄金时代》。

《奇遇》、《红色沙漠》是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的作品。

1、安东尼奥尼

2、黑泽明

3、费里尼《八部半》

4、简述作者论的基本观点。

5、请从作者论的角度谈谈你对电影史上某位导演的认识和评价。

第二十章新浪潮与新电影1958-1967

1958-1959年期间是“新浪潮”电影的全盛时期,它的标志性作品中有阿伦•雷乃导演的《广岛之恋》。

法国新浪潮新潮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特吕弗、侯麦、戈达尔(任写两位)。

“左岸派”的代表人物分别为阿伦•雷乃、罗布•格里耶和玛格丽特•杜拉斯,这三人其实都是法国著名的新小说作家。

通心粉西部片是20世纪60年代由意大利著名导演沙吉奥•李昂尼首创的。

苏联新电影中最著名的青年导演是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

《伊凡的童年》是他的长片作品。

波兰新电影的代表导演是安德烈•瓦依达和罗曼•波兰斯基

1956年的日本一部根据畅销小说改编的电影《太阳的季节》引发了一系列“太阳族”影片。

问题:

1、法国新浪潮

2、左岸派

3、戈达尔

4、《四百下》

5、简述法国新浪潮的形成原因、历史地位。

请谈谈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基本情况及其意义。

第二十一章战后时期的纪录影片:

1945-1960

美国直接电影的领导者是罗伯特•德鲁,法国真实电影的领导者是让•鲁什。

直接电影(不做)

战后纪录片的主要倾向及其原因。

(不做)

第五部分当代电影:

1960年代以来

第二十三章1960年代与1970年代的政治批判电影

大岛渚和戈达尔的作品是“政治现代主义”的最佳范例。

“新德国电影”运动的四大导演分别是施隆多夫、法斯宾德、赫尔措格和文德斯。

《铁皮鼓》是施隆多夫的作品。

问题:

1、六七十年代西方电影政治化倾向的主要表现。

2、新德国电影的主要特点、发展过程。

第二十五章好莱坞的沉浮:

自1960年代以来

《教父》是新好莱坞著名导演科波拉的作品。

《逍遥骑士》是新好莱坞著名导演丹尼斯•哈伯的作品。

库布里克1968年的影片《2001:

太空漫游》标志着科幻片的复苏,而科波拉1972年的影片《教父》则引起了强盗片的复苏。

《邦尼与克莱德》是阿瑟•佩恩导演的作品。

问题:

1、新好莱坞电影的特点

2、新旧好莱坞电影在创作方法上的区别。

3、七八十年代以来,好莱坞电影发展的两大倾向。

4、请结合具体例子比较新旧好莱坞的区别。

 

一、1895~1***年:

世界电影的草创时期

     1、法国:

卢氏兄弟、梅里爱、百代公司

   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举行了世界电影的“首次商业”公映,他们放映了《工厂大门》《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10余部短片,内容均为对工作、生活场景和自然风光的“片断式客观实录”。

这天标志着世界电影的诞生。

    从1896到1910年前后,法国人梅里爱陆续导演了《月球旅行记》《太空旅行记》等多部具有科幻或神话色彩的作品,在世界电影史上成为了“剧情片”的奠基人和电影特技的先驱。

    从1895年起,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法国是全球最主要的电影生产和输出国,其中“百代公司”和“高蒙公司”的产销量最高。

鉴于以上三个因素,法国被称为“世界电影的故乡”。

    2、美国:

爱迪生、鲍特、格里菲斯、好莱坞

    1896年4月,爱迪生在纽约进行了全美首次电影商业放映,这标志着美国电影的开端。

    1903年,埃德温·鲍特导演的《火车大劫案》在商业和声誉上均获巨大成功,不仅奠定了美国西部片的经典样式,同时也有效地提升了美国电影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1915年,格里菲斯导演了巨片《一个国家的诞生》,该片广泛吸纳了世界电影在最初20年里的探索成就,如:

平行剪辑、运动镜头、特写镜头、多角度摄影,并由此确立了以“镜头”而不是以“场面”作为影片结构基础的“电影叙事语言”,从而让世界电影开始由一种杂耍过渡为一门独立的新兴艺术形式。

  

    在1910年前后,作为美国电影产业中心的“好莱坞”,在加里福尼加州的洛杉矶地区崛起,并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称霸世界影坛。

3、“纪录片”的创立与发展

1)、1921年,美国人弗拉哈迪拍摄了《北方的纳努克》并取得极大成功,“纪录片”这一片种因此诞生。

后来,弗拉哈迪又拍摄了《摩阿拿》《亚兰岛人》等一批纪录世界各地人类生活的影片,因此,他既是“世界纪录片之父”,也是“人类学纪录片”的奠基人。

2)、1920年代,苏联人维尔托夫等人拍摄了大量新闻纪录片,主张“利用比人的眼睛更加完美的电影眼睛——电影摄影机,来研究充满空间的庞杂视觉现象……”,因此被誉为“电影眼睛派”,代表作是《持摄影机的人》(1929)。

“电影眼睛派”反对简单纪录生活,主张用多种独特的镜头、剪辑和特技去捕捉与表现生活,这一流派的美学追求与风格,对后来各国的纪录片创作影响很大。

此外,法国人让·维果的《尼斯景象》,荷兰人伊文思的《雨》《桥》等,也是1920年代纪录片的杰作。

这些作品不再局限于平铺直叙地客观摄录现实,而是通过多维的视角和特殊的剪辑去表现现实,这使许多原本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问题和景象,具有了诗一般的情调和社会内涵。

    4、“纯电影”的艺术成就

    有关“纯电影”的概念和实践主要出现在1920年代中后期。

    纯电影一般完全不要故事情节、乃至摒弃思想主题,重在将一些运动、变化着的事物或有趣的现象,以极富韵律感的方式剪辑在一起,刻意要把电影做成一种“看得见的音乐”或“视觉的舞蹈”。

代表作主要有出自法、德两国的《机械舞蹈》和《对角线交响曲》等。

    评价:

纯电影是对“电影的形式美”和“电影节奏美”的一种极端化的实验和追求。

5、“有声电影”开始面市

第一部有声片是美国的《爵士歌王》(1927)。

(注:

进入1930年代之后,各国普遍开始探索有声电影,大约到1930年代后期,默片才最终从国际电影市场消失。

)声音的介入,使电影的信息量和表现力得以极大增强:

1)人声:

空前丰富了电影的信息量,使之能在有限时间讲述复杂故事;

2)音响:

强化了电影的环境空间感、真实感,以及银幕内外的心理感受;

3)音乐:

可以事半功倍地使影片中的气氛与情感得到有力的渲染和表达。

对“世界电影第一次创新浪潮”的总体评价

1920年代的这次创新浪潮,称为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次“先锋运动”,参与其中的各个电影流派虽然在主张上、作品风格上各具特色,但它们却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从各个角度、运用各种方法,最大限度地,甚至是极端化地探讨、挖掘了“银幕视觉表现”的多种潜力,这些努力极大地推动了银幕画面在传情达意上的能力,从而使后来的电影既可以像“苏联蒙太奇”那样,鲜明而强烈地表达某种思想观念,也能够像法国、德国的“现代主义电影”那样,或隐晦暧昧地表现“人的种种欲望与好恶”,或生动活泼地展示各种“视觉的舞蹈与音乐”……

可以说,通过这十年的努力,世界电影无论在影片的种类与数量上,还是在艺术的水准和多样性上,抑或在思想的深度与广度上,乃至在声画的结合上,都已经使得电影本身成为了一个影响广泛的、具有独特魅力的、世界性的艺术品种!

美国:

新好莱坞电影

    1960~70年代,美国社会连续出现了大量社会问题,导致公众对既有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的怀疑、乃至敌对态度,一些试图打破传统束缚和秩序的“反文化思潮”随之兴起。

    在上述社会背景下,美国影坛于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出现了等一批新导演,他们的影片革新了传统好莱坞的僵化模式,标志着“新好莱坞电影”的诞生。

    “新好莱坞电影”的特点如下:

    在思想内容上,对美国的社会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刻揭示、反思与探讨,尤其是表现了青年人的种种疑虑与反抗,出现了一系列“反传统、反主流文化”、甚至违法犯罪的主人公形象,而他们的对立面,却正是传统好莱坞曾竭力颂扬的各色守法、护法的正面人物。

虽然片中的“坏人”最终大都受到了惩罚,但却往往因其社会性的、悲剧性的堕落原因,成为了事实上被同情的对象,而主人公的对立面——国家法律、传统道德等反而成为真正的被谴责对象。

在电影语言上,突破了传统的时空连续性和线性情节结构,大量借鉴欧洲新浪潮电影的艺术手法,自由地处理时空关系。

同时,在运动摄影、声音处理、剪辑技巧、实景拍摄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新好莱坞电影”代表作有:

阿瑟·佩恩/《邦妮和克莱德》/1967、

迈克·尼科尔斯/《毕业生》/1967、

伍迪·艾伦/《拿了钱就跑》/1969、

库布里克/《发条桔子》/1971、

科波拉/《教父》/1972、

乔治·卢卡斯/《美国风情画》/1973、

马丁·斯科西斯/《出租汽车司机》/1975、

斯皮尔伯格/《大白鲨》/1975……

德国:

新德国电影(西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直至1960年代初,由于种种原因,西德电影在经济和艺术上日益走低。

为了挣脱困境,1962年在奥伯豪森市的一次集会上,一些西德青年电影人倡议“创立德国新电影”——与传统商业性电影决裂,创立具有国际性的新电影(后来被称为“奥伯豪森宣言”)。

“新德国电影”由此发端,并于1970年代中期至1980年代初期达到了高潮。

其代表人物及作品为:

    克鲁格/《告别昨天》/1966、

    赫尔措格/《人人为自己,上帝反大家》/1974、

    法斯宾德/《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1978、

    施隆多夫/《铁皮鼓》/1979、

    文德斯/《德克萨斯州的巴黎》/1984……

“新德国电影”的主要成就在于:

    在思想内容上,首先是以理性、真诚的态度,对纳粹德国的罪孽、以及战后西德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示与剖析。

此外,还从历史和现实的多个角度,对人性、欲望、人际关系等问题作了广泛探讨。

    在艺术形式上,一方面常常使用“间离效果”和开放式的叙事结构,使作品呈现出浓郁的反思与哲理意味;另一方面,法斯宾德等导演也充分吸收、借鉴了法国“新浪潮”和美国好莱坞的表现手法,使部分作品能够在思辨性与观赏性上取得双赢。

此外,文德斯还别出心裁地为世界电影奠定了“公路片”这样一种独特样式。

五、1980年代以来:

CG技术对世界电影的深远影响

“数码艺术”即“新媒体艺术”,其表现手段与方式,主要是运用“CG技术”(computergraph),即“电脑图形图像技术”进行艺术创作。

CG技术包括“虚拟影像合成技术”和“数字合成技术”。

1980年代以来,建构在CG技术之上的数码艺术为电影创作带来了无限可能性和极大的便利。

1、能够让编导的艺术才华和愿望得到充分施展,把许多原先无法表现的题材,能够“无中生有”地、逼真地呈现在银幕视听上,这尤其体现在的各种银幕奇观上。

例如:

在1994年的《阿甘正传》中,阿甘与肯尼迪总统的“历史性”握手;2000年的《角斗士》中的“人虎激战”;以及对其他影片中各种魔幻、灾难和宏大场面的营造。

2、能够极大地降低“巨片”制作的成本,同时有可能创造巨额财富。

四、1950~70年代:

世界电影“第二次创新浪潮”

从1950年代中期开始,受当时流行于欧洲的“存在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世界电影艺术出现了历史性变革,出现了大批“现代主义电影”——旨在展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面临的种种精神危机。

其特点如下:

在影片内容上,开始质疑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念(如:

宗教等),并提出了不少此前曾被忽视或遮蔽的社会问题。

此外,这次创新浪潮还在“意识银幕化”方面进行了更为深入、广泛的探讨。

在摄制形式上,突破了一些常规的电影语法,如“拍摄轴线”和“流畅剪辑”等观念。

与1920年代那次为期十年左右的创新浪潮相比,这一次持续的时间更久(前后近20年),高潮期在1959~70年前后,所波及的国家更多,主要有:

法国、瑞典、意大利、美国、德国、日本等。

总体上,可以被统称为一次世界性的“新浪潮”电影运动。

总体而言,当时的世界电影由原先注重叙事的写实主义电影,逐渐转向了注重内心剖析的“现代主义”电影。

   1、法国:

特吕弗、戈达尔;阿仑·雷乃

在这次世界电影“新浪潮”运动中,法国的“电影手册派”和“左岸派”这两大流派都有出色表现。

1)、“电影手册派”:

依托法国著名电影理论杂志《电影手册》成长起来的一批青年导演,代表人物有:

特吕弗/《四百下》/1959、戈达尔/《筋疲力尽》/1959等。

他们突破了传统的电影摄制方法,成本低、周期短,采用实景和自然光效拍摄,大量启用非职业演员,特别是他们打破了自格里菲斯以来的电影叙事模式和情节结构方式,常用“非逻辑的事件组合”代替以往的“流畅剪辑与逻辑结构规则”,在时空表现上极为灵活率性,例如:

戈达尔用跳接和快速剪辑,取消了传统的化入化出、淡入淡出等手法;特吕弗等人则充分发挥了长镜头在叙事上的纪实性。

    2)、“左岸派”:

居住在巴黎塞纳河左岸的一批作家导演,以阿仑·雷乃的《去年在马德里昂巴德》/1958/和《广岛之恋》/1961/为代表。

    这批作品继承1920年代法国先锋电影的探索成就,围绕:

记/回忆、潜意识、下意识、幻觉等问题,把有关“意识银幕化”的探索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总之,法国“新浪潮”在电影拍摄和剪辑上,以及在“意识银幕化”等方面的探索,极大地丰富、推动了世界电影的发展。

    

2、瑞典:

伯格曼

    在这次世界性创新浪潮中,瑞典电影大师伯格曼做出了独树一帜的出色成就,其代表作是:

《第七封印》/1956,《野草莓》/1957,《处女泉》/1959,《呼喊与细语》/1972等。

    伯格曼充分运用隐喻、象征的手法,不仅表达了对宗教的质疑与排斥,还深入探讨了现代西方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人生的孤独与苦闷。

例如:

他在《野草莓》中完全打破了时空界限,表现了一个老人对死亡的恐惧、对孤独根源的探索和对生命再生的渴望。

    伯格曼在摄影构图、色彩影调、环境渲染、剪辑技巧和指导演员等方面都有杰出成就。

他把现实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