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第25讲 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72817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1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第25讲 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第25讲 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第25讲 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第25讲 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第25讲 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第25讲 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第25讲 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第25讲 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第25讲 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docx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第25讲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第25讲 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①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处于徘徊中前进的状态。

②1978年5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③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内容

①思想路线: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政治路线:

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影响:

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改革

①内容

a.经济体制:

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b.管理体制:

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②意义:

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发展,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图示构史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城市改革

①开展:

1984年以后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②内容

a.管理体制:

实行政企分开。

b.所有制:

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分配体制:

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①背景

a.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改革开放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b.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②过程

a.提出目标: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确立框架: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c.完善理论:

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初步建立:

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③建设成就

a.经济增长:

年均9%的增长速度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b.人民生活:

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

归纳总结 经济体制改革的四个转变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创办经济特区

(1)设立:

我国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作为经济特区。

(2)特点:

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3)意义:

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具有探索示范作用。

2.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沿海开放城市:

1984年,国家开放天津、上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沿海开放区:

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到1992年,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经济技术开放区:

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

4.开发和开放浦东:

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浦东开发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5.对外开放局面逐步形成

(1)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2)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归纳总结 “一、二、三、四”归纳对外开放

一个特征:

渐进性。

二个趋势:

从封闭到开放,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三个特点开放格局: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四个步骤:

打开窗口建立经济特区→连点成线→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建立外向型开发区→全面开放开放内地城市→融入世界加入WTO。

三、新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改革开放前社会生活的变迁

1.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1)物质生活:

一些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供应,总体生活水平低。

(2)社会风尚:

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的主流。

2.交通事业的起步

(1)铁路: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

(2)公路:

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和长江等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

(3)航空: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

3.大众传媒的发展

(1)报刊:

新中国成立后,除了创办《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还有《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内容比较丰富。

(2)电影:

新中国成立初,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的电影纷纷被搬上银幕。

(3)电视: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二)改革开放后的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

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变为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化

1987年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社会风尚

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休闲方式多样化及社会新风尚逐步形成

 

2交通工具

(1)铁路

①“九五”期末营运总里程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位。

②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多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

③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2)水运:

20世纪90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受到影响。

(3)航空:

航线、航班不断增加,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3.通讯工具

(1)电讯产业快速发展。

2003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居世界第一位。

(2)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

4.大众传媒

(1)报刊:

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各种娱乐性、专业性报刊大量出现。

(2)影视

①中国电影走向辉煌,数量和质量远超以前。

②电视逐渐普及,节目越来越丰富。

(3)互联网

①概况: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②特点:

信息传播速度快,表现力和感染力强,被称为“第四媒介”。

③影响:

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娱乐方式。

考点一 中国特色建设之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1)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1979年开始在农村进行了两步改革。

第一步改革的重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的关系;第二步改革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理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

(2)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进行扩大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试点开始的,已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进行了局部改革试验和探索;第二阶段是全面改革城市经济管理体制。

2.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

(2)以改革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

(3)允许旧体制外产生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4)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5)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或道路。

3.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比较

项目

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背景

(1)新中国成立后,经济落后、工业化程度低、国防力量薄弱

(2)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速现代化建设

(2)国内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社会主义事业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低潮

(3)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特点

(1)单一公有制

(2)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影响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后期计划经济逐步僵化,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最大限度地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人民生活水平获得极大提高

1.论从史出

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史料一 几千户、上万户并为一公社,实行统一核算。

在这一进程中,国家无偿地占有公社的物资、土地和劳动力。

上行下效。

结果是国家共了集体的产,公社共了队的产,穷队共了富队的产。

公社实行供给制,助长了平均主义。

自留地、家庭副业、集市贸易等都作为资本主义尾巴被割掉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结论 史料说明旧经营管理体制已经严重阻碍了农业发展,表明了农村改革的迫切性。

史料二 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欲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

当时需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结论 史料说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自主权,不能发挥创造性、积极性,行政指令管理经济,造成了官僚主义和大量的资源浪费,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

2.史由证来

学者宋圭武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

“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

”分析史料论证学者宋圭武提出的观点。

史料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的显著特点是“集体所有、分户经营”,农村土地基本上按现有人口平均分配,把整块土地分割成许多小块分户经营,田埂、沟堰占了不少耕地。

将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开来,农户自行安排各项生产活动,农民个人付出与收入挂勾。

农民可以将多余的粮食出售,形成了自由市场。

在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五年间,粮食的增幅达到中共建国以来的最高峰。

农民手中的现金增多,储蓄意愿增强,很大程度上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原始的资本积累。

由于单个农户的生产规模较小,技术革新带来的效用并不是很明显,而学习技术是要付出一定的学习成本。

这种格局使我国农业生产长期滞留在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阶段,导致农产品成本过高,缺乏市场竞争力。

当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必须征用农民的土地时,土地承包合同就成了一纸空文,容易产生农村权力腐败,农民利益受损。

——摘编自XX百科

提示:

首先要明确观点,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既有积极作用,又有局限性。

论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成功说:

家庭联产承包制在当时的推行是必要的,也是成功的。

因为它改变了人民公社的平均主义,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乡镇企业积累资金。

沉重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是有许多局限的,在新的历史时期,超越和突破也是必须的。

因为它规模小,不利于技术革新;土地资源利用率下降;容易导致权力腐败。

(2017·课标全国Ⅰ,31)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

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弄清题意 本题以中央报告的形式为切入点,报告的内容实际上是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手段,认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是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

技巧运用 先从时空观念上排除B项,1990年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已经10余年,对外开放是中央领导层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中国已经有了融入经济全球化的生动实践,所以也不可能再有人在1990年向中央重提融入的必要性。

再从历史概念上排除D项,题干材料已明确了计划与市场是手段,不是实质。

难点辨析 本题容易误选A项。

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其本质上是为经济改革摇旗呐喊,主要目的不是肯定西方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答案正解 根据题中的时间信息“1990年”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中国的改革开放正进入一个关键时期,该报告中认为,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其实质是主张摆脱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的束缚,倡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选C项。

考点二 主动融入世界的开放之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原因

(1)从历史角度而言,是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

通过对外开放,利用和吸收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加快我国的发展。

(2)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

(3)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改革目标看,只有对外开放才能跟上世界先进水平,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完成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

2.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形式

(1)利用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

(2)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

(3)兴办经济特区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特殊形式。

3.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

从1978年底到1992年,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放权、让利、减税来培育市场经济因素的阶段。

(2)第二阶段:

1992年到2001年,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

(3)第三阶段:

从2001年至今,这个阶段中国加入了WTO,经济体制与国际规则全面接轨。

 

1.论从史出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史料一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结论 史料说明中国吸取了历史上闭关锁国导致日益落后的教训,从而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

史料二 1980年,建立第一批经济特区。

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从1985年起,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1990年,决定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随着贯穿欧亚的第二座大陆桥在阿拉山口接轨,当年的丝绸之路再次成为经济往来的重要纽带。

——《中国对外开放大事记》

结论 史料以时间为线索,分析对外开放的时间和范围,体现了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到内地,由点到线再到面,逐步开放的特点。

2.获取材料信息

阅读材料,分析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发展之处。

材料 今天的“一带一路”,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

在国内方面,包括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南四省区市(重庆、四川、云南、广西)。

在国际方面,“一带一路”秉持开放包容精神,继承了古丝绸之路开放传统,吸纳东亚国家开放的区域主义,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主要是商品互通有无,今天“一带一路”就是要在古代中国丝绸之路轴线基础上,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与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推进贸易、产业、投资、能源资源、金融以及生态环保的合作,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它是现有合作的延续和升级,也是各国的利益共享地带。

——摘编自新华网

主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对外开放倡议。

与古丝绸之路相比,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域范围更广,开放性更强,合作范畴更大,联系更密切,是现有合作的延续和升级,实现利益共享。

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结果,也是当今中国积极实施的“走出去”战略的体现。

1.从“利改税”的视角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实行了“利改税”(将国有企业向国家上缴利润改为缴纳税金)和“调节税”制度,力图给企业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

——节选自《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的报告》

发现问题 分配体制改革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

“利改税”是国家参与国有企业纯收入分配的一种改革。

命题角度 “利改税”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利改税”的实质。

2.社会阶层变动体现的社会进步

1978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原来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分化了,产生了诸如经理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和农民工群体等新的社会阶层,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也发生了并且还在继续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农业劳动者不断地向其他社会阶层流动,农业劳动者阶层正在逐渐缩小。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流动报告(中科院)》

发现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快。

命题角度 社会阶层的流动与经济体制改革、高等教育发展、城市化进程等方面的关系。

3.从国家行政机构改革的视角看经济体制改革

1952年12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成立,简称国家计委,下设重工业计划局、燃料工业局、第一机械计划局、第二机械计划局、成本物价局等17个办事机构。

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将其更名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

200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将原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和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部分职能并入,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国家发改委。

——据《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

发现问题 国家机构从国家计委到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再到国家发改委的变化。

命题角度 国家机构改革背后的原因;政府职能的转变;改革开放进程的演变。

4.从深圳的转型看改革开放的进程

这座城市曾创下“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但如今,这座城市却开始一心一意地追求“慢”。

这个演绎了无数速度神话的城市,正在以自己的方式沉淀下来。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在深圳蛇口矗立了三十年。

过去,深圳人在它的激励下,创造了“深圳速度”,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

现在,深圳人经过反思,开始了由“速度深圳”向“创意深圳”转型。

未来,深圳人将赋予时间和效率全新的意义,让深圳再次先行。

——摘自腾讯网《今天的“深圳速度”》

发现问题 深圳特区由“速度深圳”向“创意深圳”转型。

命题角度 深圳特区的开拓精神;深圳特区转型与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的联系;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5.新中国成立以来服饰的发展趋势

“文化大革命”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

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

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

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

发现问题 材料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大众的服饰由单一到多元化,这折射出时代的变革。

命题角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众服饰的变化及原因;改革开放与服饰的多元化。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时间

题号

时间

题号

2017

全国Ⅰ,31

2016

全国Ⅲ,31

1.命题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

(2016·课标全国Ⅲ,31)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答案 A

解析 1980年与1975年相比,农产品总产量大幅度提高,新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其原因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扩大了农民生产自主权、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故选择A项。

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1980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进行中,故C项错误。

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不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2.命题点: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

(2017·北京文综,18)据下图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北京市百货零售网点数量统计示意图

A.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导致服务网点锐减

B.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动了北京服务业发展

C.经济体制改革极大激发了北京市场活力

D.加入世贸组织使北京商品供应更加多样

答案 C

解析 根据北京市百货零售网点数量的柱状图可以看出:

1994年比1987年北京百货零售网点显著增多,这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后,市场活力增强的表现,故C项正确。

题图反映了零售网点增加,而不是“锐减”,A项错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与“服务业”关联不大,且不是材料主旨,B项错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与题干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3.命题点:

经济特区的设立

(2016·海南单科,25)1979年7月,中共中央做出决定,要求广东和福建两省“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

其直接结果是(  )

A.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设立经济特区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开展国企改革

答案 B

解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从安徽开始的,与广东和福建两省不符,故A项错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确定以广东和福建两省为基础建立经济特区对外开放,故B项正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中共十四大上确定的,与1979年不符,故C项错误;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开始于1984年,与1979年不符,故D项错误。

 

4.命题点:

20世纪80年代我国地方行政体制的改革

(2015·山东文综,39)1980年6月18日,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人做出了一个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举动(如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写好了,墨汁都还没干就匆匆挂上去了。

”“在换牌半年多时间里,我连陌生人都不敢见呢。

——肖开文(新牌子书写者,时任向阳公社文化站站长)

“这(幅照片)是后来补拍的。

因为摘牌很低调,当时广汉县委定了三条纪律:

不准宣传,不准广播、不准登报。

——陈武元(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1980年前后

曾长驻广汉作农村改革调查与研究)

注:

以上文字材料摘编自《四川日报》(2009年8月13日)

概括指出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

答案 层次一:

能结合时代背景,在材料所反映的信息和以下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进行合理解释。

如:

①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关于改革的决定。

③拨乱反正工作及当时思想领域的实际状况等。

在此基础上,能提出独立的见解或认识。

例:

改革具有艰巨性,改革是在新旧观念的激烈冲突中展开的。

改革者必须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勇气,才能实现改革的目的。

层次二:

能结合时代背景,在材料所反映的信息和以下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进行合理解释。

如:

①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关于改革的决定。

③拨乱反正工作及当时思想领域的实际状况等。

(依据考生作答时所涉及要点多少及解释的合理程度等酌情给分)

层次三:

不能在历史信息和所学历史知识之间建立某种联系,没有对历史信息的解释。

解析 第一小问,概括历史信息,从换牌概括出地方政治体制变化,从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