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绿色事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70202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十大绿色事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十大绿色事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十大绿色事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十大绿色事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十大绿色事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十大绿色事件.docx

《中国十大绿色事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十大绿色事件.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十大绿色事件.docx

中国十大绿色事件

2010中国十大绿色事件

  编者按:

  每年一度的岁尾年首,每年一度的事件盘点。

在2011年的年首我们回望过去,心绪如波浪般起伏。

2010年,是中国承上启下的一年。

“十一五”规划结束,“十二五”规划确立。

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践科学发展成为了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

上海在成功举办世博会后,以更加自信和美丽的姿态面向世界,世博会留给中国的精神财富将对未来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当我们回望2010年发生的事件时,心中总有一些悲凉和无奈。

无论是年初的西南五省干旱、玉树地震,还是多省的洪水以及舟曲特大泥石流,这些地质气候灾害在今年频繁的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损失。

同时,我们也在一次次发生的灾难中收获了温暖,因为党和政府在灾难来临之时,成为了灾区人民最大的依靠。

快速救援,灾后重建,一个对人民负责的政府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温暖和期待。

2011年,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一定是美好而幸福的!

  ――本刊编辑部

  

  十七届五中全会确立未来五年发展方向

  10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

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

  《建议》指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

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点评:

  科学发展,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在《建议》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仍然是重点。

这不仅对于未来5年,甚至对于未来10年、15年的中长期发展都非常重要。

目前,发达国家需求相对以往有所减弱,中国以出口为导向的增长方式难以持续下去,这要求经济增长从出口拉动转变为内需为主。

另外,全球气候变暖和高碳的经济增长方式密不可分,这要求中国在未来发展中,必须着力实现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

  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相对经济发展来说,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城乡差别、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十二五”规划的建设应从注重经济增长速度转向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着力实现以人为本的目标,意义重大而深远。

  上海世博会

  兑现“成功、精彩、难忘”承诺

  上海世博会是继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举办的又一国际盛会,也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注册类世界博览会。

本届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自5月1日开幕以来,来自246个国家、国际组织的参展方,通过展示、论坛、表演等形式,一起探讨城市未来发展前景,共同谱写了一曲人类文明和谐共生的激情乐章,生动诠释了“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世博理念。

  上海世博会参观人数达到7308万人次,创造了世博会历史上的新纪录。

上海世博会吸引了世界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

世博会单日入园最高峰出现在10月16日,当天参观者突破103万人。

上海世博会的参展方数量、参观人次以及单日入园人数均刷新了世博会159年来的历史纪录。

中国兑现了“办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的承诺。

  

  点评:

  2010年上海世博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是中国的成功,同时也是世博会事业的成功。

上海世博会的光辉将永远闪耀。

在过去的184天中,在沿黄浦江5.28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形成了一个缩微的“地球村”。

  上海世博会汇聚了人类文明创新的成果,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一个更加开放、包容、文明、进步的中国,将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迎接无限光明的未来。

经过半年多的展示,上海世博会所演绎的这本集世界智慧的“城市发展百科全书”正火热翻开后续篇章,开启一次永不落幕的“后世博之旅”。

与漫长而久远的“后世博时代”相比,184天“世博时刻”如惊鸿一瞥,但它注定将给中国留下更为深远的历史影响。

有形的上海世博会落幕,无形的“上海世博”却刚刚破题。

它开启了国人心智,建立自信,培养责任意识;教育了年轻一代人如何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立足当下,着眼未来。

这是世博会留给中国人的精神财富。

  我国提前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

  根据国务院2006年起正式启动的“十一五”(2006-2010年)节能减排计划,2006至2010年,我国要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大淘汰电力、钢铁、建材、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焦炭、煤炭、平板玻璃等行业落后产能的力度。

到2010年,我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2005年的1.22吨标准煤下降到1吨标准煤以下,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

  “十一五”期间,我国推进节能减排的工作异常艰巨,但取得的成效举世瞩目。

“十一五”前四年,我国GDP年均增长11.4%,而能源消耗年均增长只有6.8%。

与“十五”时期相比,以较低的能源消耗支撑了国民经济的较快增长。

同时,通过节能减排提高能效,“十一五”前四年少消耗了4.9亿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3亿吨,展现了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点评:

  “十一五”减排目标已提前完成,这是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第二届中国城市节能减排高峰论坛和坎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宣布的。

  相比中国的高调宣布减排成效,在墨西哥坎昆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各国领导人鲜有参与,关注度也无法与去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相比。

很显然,无论是节能减排,还是发展新能源,世界抱着怀疑慎重前行。

  应该说,“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是在实际经济增速较大幅度超出当初预期情况下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

这对于推动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今年出现的为完成指标拉闸限电等问题,显露出我国节能减排管理还存在不足,应从机制上进行改变。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把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作为重要的约束性指标,这就更要求我们强化各项政策措施,加快建立健全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

  频发的地质灾害和极端天气给我国造成重大损失

  2010年我国自然灾害频发,让中国人的内心始终处于一个紧张而忧虑的状态。

  2010年的春天似乎比往年更早,探出头的嫩芽还没享受到春风化雨的美好滋润就在阳光的炙烤下,开始了长时间的饥渴。

中国西南五省市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及重庆出现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

一些地方的干旱天气可追溯至2009年7月。

3月旱灾蔓延至广东、湖南等地以及东南亚湄公河流域。

截至3月30日,中国耕地受旱面积1.16亿亩,其中作物受旱9068万亩,重旱2851万亩、干枯1515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526万亩;有2425万人、1584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

  同样是在春天,积雪还没有融化的青藏高原,一场7.1级的地震让这里的空气显得格外寒冷。

这是继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后,我国再一次发生强烈地震。

截至4月22日17时,玉树地震造成2187人遇难,失踪80人,受伤12135人。

  8月8日凌晨1时甘肃省舟曲县因强降雨引发重大滑坡泥石流,白龙江被堵,形成堰塞湖,导致舟曲县城一半以上被淹,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截至8月16日,舟曲“8?

8”特大山洪地质灾害中遇难1254人,失踪490人,救治伤员2316名。

  在2010中国的日历上,水这个字不得不一次次提起。

南方缺水之后的几个月,吉林、辽宁、海南、甘肃、四川等省相继因水受到伤害。

多少房屋在大水中瞬间坍塌,多少村庄、城镇被水淹没。

因水而生存的人类,在水面前有时显得那么无助和无奈。

  

  点评:

  多难兴邦,天佑中华。

一次次的自然灾害袭击着中国民众、考验着中国政府。

一个又一个困难面前,中国政府不畏任何风险,不惧任何干扰,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一次又一次提升着灾难救援的效率和速度。

  越磨砺越锋芒。

几千年的传统表明,任何灾难都压不垮坚强的中华民族。

在灾难面前,我们的心只能靠得更近,手握得更紧。

在灾难面前,我们不仅仅拥有悲伤,我们从不缺少感动,动人的事件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通宵达旦,日夜兼程,这是一场场爱心大接力,也是一场场与生命的赛跑。

在一场场人类无法预知灾难的应对中,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也造就了国家快速应对机制。

这一切都是以人为本施政精神引领下的成果,因为生命是第一位的,生命是有尊严的。

  历史经验证明:

一切伟大的成功、所有奇迹的创造,无不以崇高的精神作为支撑。

只要精神不倒,一切都会重新焕发生机。

昨天虽然历尽沧桑,明天定会充满希望。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从汶川、玉树到舟曲,中国社会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一次次显露无疑。

在灾难发生后,中国政府和民众的反应速度越来越快,各部门都是在第一时间调配充足的社会力量和资源,及时应对。

  电影《唐山大地震》中,一个在唐山地震灾难中失散的家庭,经过汶川地震重逢。

它告诉我们亲人永远是亲人,即使远隔千里也能相聚在一起。

在这里我们也祝福全国所有被灾难夺去亲人、家园的同胞,灾难一定会过去,未来一定是幸福而光明的!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直接惠及3亿农民

  发端于2004年的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位推动、精心组织,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密切配合,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下,取得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

截至2010年9月底,已有17个省市基本完成了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全国共完成集体林地确权面积21.76亿亩,占总面积的79.5%;重新核发全国统一林权证的集体林地17.23亿亩,占总面积的63%;6779万农户拿到林权证,直接惠及近3亿农民。

  实践证明,林改推进了农村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了节能减排,提升了生态承载力,激发了山区林区后发优势,推动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必将为进一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大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重要贡献,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开辟有效途径,为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发挥积极作用。

  点评: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继农村“大包干”之后,农村经营体制的又一次大变革,农村生产关系的又一次大调整,农村生产要素的又一次大活化,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

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

2008年颁发了《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2009年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对集体林改作出重大决策和全面部署。

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多次深入山区林区调研林改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指导林改实践。

这项改革充分激发了广大农民兴林致富积极性,有效激活了林业生产要素潜能,呈现出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可喜局面。

  温家宝总理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批示中说: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不仅推进了植树造林,而且促进了林下产业发展,使山地改变了面貌,农民增加了收入,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要认真总结经验,继续完善政策,把这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办好。

这就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接下来的任务和目标。

  第二届中国绿化博览会在郑州召开

  9月26日―10月5日,由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绿化博览会在郑州举行。

从试运行到展会期间,郑州绿博园共接待国内外500余个组团、100余万名游客,成功展示了我国国土绿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据了解,本届绿博会上,前来参展的单位有包括国内31个省、区、市,34个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以及8家国际友好城市等,共计达94家。

各参展单位的园区不仅有地方特色的植物,还有各地的标志性建筑。

“绿博会”由室内展览、室外展园、绿色论坛、学术交流研讨及贸易活动等组成,其中室外展园是绿博会的精彩之处,是由主办方提供一定面积的土地,并完成主体园林绿化、基础设施建设等,然后由参展省市设计建设展示其人文历史、风土人情、国土绿化新成就等内容的特色园林。

展会结束后,绿博园作为生态主题公园留在了郑州。

  

  点评:

  本届绿博会围绕“以人为本,共建绿色家园”这一主题,深入宣传了我国国土绿化的方针政策,展示了我国国土绿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交流了我国国土绿化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新理念,展会活动内容丰富、文化氛围浓厚,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第二届中国绿化博览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展示、提高国土绿化水平,增强全民植绿、护绿、爱绿意识,使广大人民分享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成果,推进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平台,被全国许多城市所看重。

中国绿化博览会的举行对提高我国国土绿化水平,推进我国绿化产业和绿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粮食连续第七年增产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公告,根据全国31个省区市抽样调查和全面统计,201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54641万吨(10928亿斤),比上年增加1559万吨(312亿斤),增产2.9%。

这是我国粮食连续第七年增产。

  根据公告,201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54641万吨。

其中,夏粮总产量为12310万吨(2462亿斤),比上年减少39万吨(7.7亿斤);早稻总产量为3132万吨(626亿斤),减少204万吨(40.7亿斤);秋粮总产量初步统计为39199万吨(7840亿斤),增加1801万吨(360.3亿斤)。

粮食连续增产,为稳定物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分析,今年秋粮产量大幅增长,主要原因是大部分秋粮主产区降水量比较丰沛。

特别是素有中国粮仓之称的东北及内蒙古地区,水、光、热配合是历史上最好的,非常有利于农作物产量的形成。

在播种面积上,2010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09872千公顷(16.48亿亩),增长0.8%。

在单产上,2010年粮食单产达到4973公斤/公顷,比上年提高了103公斤/公顷。

  

  点评:

  粮食安全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来说,永远是重中之重的大事。

今年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不平凡的一年。

我国成功克服了自然灾害多发重发、农产品市场复杂多变等多重挑战,粮食实现了连续第七年增产。

  回顾今年,西南5省区年初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农作物受灾面积超过1亿亩;在春季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粮食主产区又受到了大范围、长时间低温寡照的影响;进入夏天,多数省份遭受洪涝灾害,上百条河流发生特大洪水……

  大灾之年粮食再获丰收、农业稳定发展,主要得益于中央高度重视,政策支持有力,科技支撑不断强化,防灾减灾有力有效。

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了七个关于“三农”的“一号文件”,尽管每年的文件主题各有不同,但一以贯之的是明确提出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不断加大扶持力度,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将于2011年实施

  国务院正式审批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一期工程2010年到期。

2010年12月,国务院批准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从2011年起正式启动。

  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林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务院决定,2011年至2020年,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实施范围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丹江口库区的11个县(市、区)。

力争经过10年努力,新增森林面积7800万亩,森林蓄积净增加11亿立方米,森林碳汇增加4.16亿吨,生态状况与林区民生进一步改善。

预计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中央投入2195亿元。

  

  点评:

  自2000年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来,取得明显成效。

森林资源持续增长,累计少砍木材2.2亿立方米,森林面积净增加1.5亿亩,森林覆盖率增加3.7个百分点,森林蓄积净增加约7.25亿立方米。

生态状况明显好转,水土流失减轻,输入长江、黄河泥沙量明显减少,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国有林区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林区民生有效改善。

  天然林保护工程旨在从根本上遏制生态环境恶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的实施必将对我国生态建设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绿化长江重庆行动”启动

  今年,由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中国绿化基金会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同发起的“绿化长江重庆行动”大型捐资造林活动正式启动。

重庆市把长江两岸森林工程作为“森林重庆”建设的重中之重,准备用3年至5年时间,投入100多亿元,造林380万亩,全面绿化600公里重庆三峡库区两岸。

“绿化长江重庆行动”争取用3年时间,通过筹集资金,在长江重庆段的两岸造林200万亩,最终使整个长江的水土流失局面能够得到更好的控制。

  “绿化长江重庆行动”的目标是,加快长江两岸造林绿化步伐,打造一个长江重庆段两岸600公里绿色生态屏障,为加快万里长江绿化提供示范和样板。

同时也为广泛动员各界力量,真正把绿化长江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点评:

  三峡库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敏感、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

尽管近几年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库周绿化带等重点工程,库区生态状况有了一定改善,但由于自然历史等多方面原因,目前长江两岸森林资源匮乏,水土流失严重,洪涝、干旱、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据调查,目前重庆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森林覆盖率仅22%,生态环境仍然十分脆弱。

加强库区生态建设、确保三峡工程正常运转已经刻不容缓。

  “绿化长江重庆行动”既是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的夙愿,也是加快构建长江绿色生态屏障、维护三峡库区及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目的是加快推进长江两岸造林绿化,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下,动员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积极参与,将绿化长江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大连“7?

16”爆炸漏油污染海域

  7月16日18时20分左右,大连市新港一条中石油输油管道发生爆炸起火,事故导致大量原油泄漏入海。

超过50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受到污染。

至7月17日9时左右,火势基本被扑灭。

然而,此次事件所引发的舆情热潮并没有随着火势的熄灭而有所减弱,各家媒体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就跟进报道,在火势得到控制后,又从事故责任认定、泄漏油污清理、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各个角度对事件给予了全方位的关注。

  10月24日这天恰是“7?

16”事故发生的一百天,这天下午4点10分,中石油辽河油田建设集团在组织施工人员对“7?

16”事故中发生大火的103罐体进行拆除作业时,由于中石油工人人为操作事故(电火花引爆),导致103罐内残留的石油再度发生爆炸。

同样的地点,中石油再次“爆炸”,最终在次日凌晨2点将大火扑灭。

虽没有原油、污水流入海域,但爆炸造成的恐慌让附近居民心里的阴影再次加剧。

  

  点评:

  虽然“7?

16”输油管道爆炸事故没有造成一个人伤亡,虽然在各方努力下,事故的损失已经降到了最低,但我们并不能因此感到庆幸。

毕竟事故留给我们一片飘满油污的大海,它会在环境生态上带来多么沉重的代价,现在还是个未知数。

这一切究竟是谁造成的,有待相关部门调查认定。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就是人类越来越依赖石油能源的时候,对海洋的污染也在同步升级。

回顾最近几十年,从搁浅阿拉斯加的埃克森公司“瓦尔德斯”号油轮,到刚刚堵住的墨西哥湾漏油油井,每一起事故都殃及无辜的大海,导致数不清的海洋生物葬身油污。

时间没有改变人类的消费方式,变化的是越来越惊人的污染数据。

从这点上说,大连新港的事故更像是一声警报:

墨西哥湾的事故并不只是美国人的悲剧,我们也需要时时警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