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古诗二首》公开课教案.docx
《人教部编版《古诗二首》公开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古诗二首》公开课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古诗二首》公开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5《古诗二首》——第二课时
教案
课程名称二年级语文
教师姓名黄小甜
授课班级203/204
所在科组小学语文低段组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执教者:
黄小甜上课时间:
第11周5月5日上课班级:
203/204
课时总时数:
56
课题:
15.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的意境。
3.通过朗读,感受西湖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理解古诗《绝句》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想象去体会古诗的意境以及大自然的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感受西湖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理解古诗《绝句》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教学方法:
引导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2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古诗。
2.分小组朗读,今天我们继续去学习这篇课文的内容,感受一下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赏。
3.板书课题:
15《古诗二首》。
(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一)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汉字:
晓慈毕竟映)
2.指名读,读顺诗句。
3.指导读,读出节奏。
(二)品读赏析,感悟古诗。
1.再认真地读几遍,想想诗中写了西湖里的什么,用自己的话试着和同桌交流。
2.集体交流:
诗中写了什么?
(1)出示第1、2句: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
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理解“毕竟”“四时”的意思。
学生质疑。
(2)出示第3、4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着重体会“无穷碧”和“别样红”,并描述一下景象。
3.回归整体,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三、学习《绝句》
(一)初读古诗
1.自由朗读,画出生字新词。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词。
3.汇报生字词解决情况,教师相机强调。
“行”是多音字,在诗中读“háng”,还有另外一个读音是“xíng”,组词“行走”。
4.同桌互认生字新词。
5.指名读诗,齐读,注意纠正读错的字音
(二)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观察插图,思考:
画面上有哪些景物?
2.看图思考:
诗人是站在哪里看到这些景物的?
(理解“窗含”“门泊”两个词语的意思)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先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根据学生的提问,师生一起答疑)
4.看图读古诗,想象诗人欣赏大自然美景时的心情。
(让学生带着感情再读古诗)
5.梳理诗句,说说诗意。
(出示课文插图,小组讨论,说说诗意。
)
(三)活动激趣,记诵诗句
1.找对应的词语。
老师读一个词语,要求学生找出与它相对应的词语。
(如:
两个——一行,黄鹂——白鹭,翠柳——青天,窗——门,西岭——东吴,千秋雪——万里船。
)
2.师说生读。
(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相对应的诗句)
3.词语连诗。
(老师出示诗中的任意一个词语,学生背出相对应的诗句)
4.情境背诗。
(让学生扮演诗人,指着画面上的景物吟诗)
5.集体背诵。
四、课堂练习
1.根据课文补全内容。
毕竟西湖六月中,。
,映日荷花别样红。
两个黄鹂鸣翠柳,。
,门泊东吴万里船。
五、课堂小结
这两首诗都是描写景色的古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描写了西湖六月景色特点,色彩鲜明,对比分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绝句》这首诗描绘出四个独立的景色,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诗人陶醉其中。
同学们,回去要多读本课的古诗,而且要背诵这两首古诗哦!
六、布置作业
1.回家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试着背一背。
2.用课文本抄写这两首古诗两遍。
3.完成本课练习册。
七、板书设计
15.古诗二首
《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对西湖美景的赞赏
《绝句》
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
八、课后反思
优点:
1.这节课是复习导入,大部分学生对字词掌握到位。
教学中运用读来解决问题。
让学生用多种方式读,在读的过程中对诗句加以指导,学生也能理解。
2.在讲解古诗内容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古诗并且结合图片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古诗的诗意及描写的景物。
不足:
1.在讲解古诗内容时,我虽然有让学生反复朗读古诗并且结合图片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古诗的诗意及描写的景物。
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没能将古诗的大概内容掌握,特别表现在我说出诗句的大概意思,但是学生却不能将诗句说出来。
2.由于我在引导学生品赏古诗的美这一环节,用多了一点时间,所以导致这一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显得仓促了一点。
改进措施:
1.对于古诗内容,争取让学生当堂背诵后,再让学生当堂默写。
2.提高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的能力。
3.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设计一些激发性环节,让学生拓展视野。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现代诗二首人教(部编版)
3.*现代诗二首
【教学内容】
教科书教科书P8~9内容。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
2.通过诗文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通过分析诗文的意蕴,培养学生严谨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思索、反思历史的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语,深入分析诗歌的意蕴。
【教学难点】
分析诗歌意象。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用一幅画导入,引起学生思索——夕阳西下,斜阳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
归纳学生发言,引出所讲题目《秋晚的江上》。
二、初读诗歌
1.教师范读。
(注意语速、语气、语调。
)
2.学生齐诵读。
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感受诗歌内涵。
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
(归鸟、夕阳、芦苇。
)
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什么景物?
(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出现了归鸟、夕阳、芦苇。
)
三、了解作者
刘大白,中国诗人,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
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
曾东渡日本,南下印尼,接受先进思想。
先后在省立诸暨中学、浙江第一师范、上海复旦大学执教数十余年。
1919年他应经亨颐之聘在浙一师与陈望道、夏丏尊、李次九一起改革国语教育,被称为“四大金刚”。
后任教育部秘书、常务次长,中央政治会议秘书等职。
二十年代,他曾莅校考察并讲学。
代表作品:
《旧梦》《卖布谣》等。
四、赏析诗歌
1.鸟儿要干什么?
是怎样的状态?
(鸟儿归巢,倦了。
)
2.“驮”字突出了什么?
(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
)
3.“鸟翻双翅,抖落斜阳”是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何好处?
(夸张。
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
)
4.“妆”“红颜”是什么修辞手法?
有何好处?
(拟人。
“妆”“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一丝生气。
)
5.体会诗文的意蕴,找出情景相融的词句。
(倦鸟、驮着、翻翅、掉落、妆成。
)
6.从景色中感受到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无比欣悦。
)
【板书设计】
秋晚的江上
鸟儿驮着斜阳唯美的意境
鸟儿翻翅夕阳掉落
芦苇妆成红颜真挚的感情
第2课时
一、视频导入
(教师播放牛在草地吃草、走路的视频。
)同学们,谁能说说视频向我们展示了什么啊?
(一头牛在草地上吃草,尾巴还一甩一甩的。
)我们的诗人徐志摩看见这样的画面还特意写了一首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徐志摩的《花牛歌》。
二、了解作者
徐志摩,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
原名章垿,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
1923年成立新月社。
三、初读诗歌
1.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诵读。
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感受诗歌内涵。
①这首诗写了哪些事物?
(花牛、草地、剪秋罗、白云、太阳、西山。
)
②写了花牛的几种姿态?
分别是什么?
(四种,分别是坐、眠、走、做梦。
)
四、分析诗歌
1.“花牛在草地里坐,压扁了一穗剪秋罗。
”你觉得这是头怎样的花牛?
(天真烂漫的花牛。
)
2.“花牛在草地里眠,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说明了什么?
(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白云把大半个天占为己有,遮住了一定的光,让花牛好好睡觉。
)
3.“花牛在草地里走,小尾巴甩得滴溜溜。
”你从这句话中能看出来花牛的心情怎么样?
(快乐、高兴。
)
4.“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最后一句说明了什么?
(最后一句写得很美,表明了太阳已经从西边山峰落下了,花牛的一天过完了,现在正在做着美美的梦。
)
五、课文小结
这篇短诗描绘了一幅田园风光图,以轻松简洁的笔触,写了花牛的一天,写出了一头快乐天真的花牛形象,整首诗描绘了一种悠闲自在的氛围。
【板书设计】
花牛歌
花牛、草地、剪秋罗、白云、太阳、西山
【教学反思】
这两首诗歌都是通过描写一些事物来抒发情感,比较简短且容易理解。
学生在课堂上能达到基本的朗读要求,但对于情感的感悟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学科
语文
日期
课时
第2课时
课题
18古诗二首:
敕勒歌
课型
讲读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会写所学字。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8个字,会写6个字,掌握会写字的音、形、义
2.确、端正地书写6个字。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二、朗读悟情
三、再读本诗品悟诗意
四、学生背诵本诗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上课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创造一个宁静的氛围,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把学生带入一个美丽的梦景。
2利用课件展示课文内容,教师在黑板上板题目:
敕勒歌。
二初读全诗,字词释义
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
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读准诗中“见”的音。
)
3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4全班齐读古诗。
二、分步解读,把握诗境
1解题意。
读诗题,看注释了解题意。
敕勒是一个游牧的民族,生活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
这首诗就是敕勒人所唱的牧歌。
2读通诗句,理解诗意。
①读一读,想一想:
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敕勒川,阴山下。
”这一句写了敕勒川的位置。
敕勒川,在阴山的脚下?
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
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了解“穹庐”指的是敕勒人生活的毡帐,就是现在的蒙古包。
表现了天高地阔,草原辽阔无边,地之四边与天之四垂相接,天空像巨大的蒙古包。
用自己日日相伴的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饱含了草原牧民热爱自己的家园的情感。
③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
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诗中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一片,正是要突出表现大草原的这种天地旷远、浩瀚自然的特点。
虽然诗中没有写人,但诗中并非无人,风吹草低见牛羊,有牛羊的地方就有人,或者说有一双发现这些牛羊的牧民的眼睛出现在诗里。
在这样“天苍苍,野茫茫”的背景下,就可能给我们如下的感觉:
(1)油然涌起的生机感、喜悦感;
(2)尤感这些生机、活力、生命信息的宝贵;(3)在这样草原辽阔、水草丰美之处的牛羊、牧民的怡然自得,自由自在。
三、再读本诗品悟诗意
1让学生再读课文,由诗入画。
这是一幅图画,远远的是雄伟的阴山,向天空看蓝天白云,美丽的草原无边无际,天地相接,轻风一来,牛壮羊肥,若隐若现,这是多么自然的和谐图呀,我们经常讲,要创造一个和谐的世界,那不正是我们追求的生活吗?
2教师有感情地描述诗境:
(课件展示草原风景,教师配乐朗读)
“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绿,无边无际地延伸开去,只有那同样辽阔的天宇,如同蒙古包一般从四面低垂下来,罩住浩瀚的草原。
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茂的草原。
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
”
3.交流:
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体悟诗情,感受草原风光的辽阔壮美,激发学生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
四、学生背诵本诗。
1给学生读背时间。
2教师利用课件练习,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chìlè()qióng()庐见()牛羊
天似()笼()盖
3全班学生齐背本诗。
4观察课件展示风景,配乐背诵。
五、总结
《敕勒歌》把草原的清新、辽阔,把敕勒川所散发的山野草地的特殊气息尽收诗中,宛如一幅草原放牧的美丽画卷,可谓“诗中有画”。
六、用课件播放《天堂》这首歌,在歌声中结束本课。
板书设计
敕勒歌
(北朝民歌)
草原美景
背景:
阴山下
全景: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特写:
风吹草地见牛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