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技术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61976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7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漫步技术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漫步技术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漫步技术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漫步技术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漫步技术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漫步技术分析.docx

《漫步技术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漫步技术分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漫步技术分析.docx

漫步技术分析

  减少交易次数是技术分析派的良药通常,技术分析越是精通的人自信心也最高,因而可能导致交易次数急增。

象马吉那样,将自己关在密闭的房间里,估计可能每天都有交易。

我们不清楚,在当时美国股中的交易税、佣金等比例是多少,但不会是零。

随着交易次数的增加,费用越来越多。

这对于市值增长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在中国股市目前情况下,每一个来回要损失1.5%,100个来回之后你的市值已损失近八成。

我认为,技术分析专家之所以未能成为投资大师,是没有对此有足够的认识。

他们把注意力放在预测股价的走势上,忽略了整体回报率。

新入市的投资者如果要在股市遨游,恐怕还是先学会少做交易。

交易次数少,券商最头疼。

不过为自保也只好如此。

减少交易次数,着眼于中长期回报。

我在两年前提出的“全攻全守操作法”(以RSI为参照),7年来共6次买卖。

但每一次都是极佳的买入点。

因此,取得良好的回报是在情理之中。

不过,每一个新入市的投资者都想在短时间内致富,于是随着错误的增加,交易次数急升,从而导致更多的错误,形成恶性循环。

我相信,如果马吉或是利物摩能减少交易次数,他们一定也能成为巴菲特。

大家亦一样。

在接下来的时间,我想同大家一起漫步技术分析领域。

形态分析简明实用形态分析是技术分析领域中比较简明实用的分析方法,它把股价走势中若干典型的形态作出归纳,并命名之。

它们被分为两大类:

反转形态和中继形态。

我们先说说反转形态。

头肩顶(底)是相当常见的一种反转形态,形状如附图1。

读者从图

      中可知一切,毋需多说(想了解基本情况的可往书店一趟)。

在过往几年,中国股市有不少股票

      的价格走势出现了这种典型的反转形态。

例如96、97年的深深房(0029)

96年7月、8月的升浪形成左肩,12月形成头部,97年5月右肩也形成,此后该股就一直下跌至99年,今年才上升。

同高峰期相比,跌到最低点时只剩下零头也不到了,跌幅高达三分之二!

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当然,并非所有的实际例子都是标准的,有时肩或者头会出现变形。

例如98年前后的琼南洋(0556),在97年11月形成头部之后,右肩的构筑花费了更多的时间,至98年5月才最后完成(如附图3)。

 在道氏理论面世之后的近半个世纪,市场出现了各种理论,着实精彩。

但似乎对实战操作帮助不大,形态分析则刚好填补了这个空隙。

通常,我们认为高超的形态分析员会跑在道氏理论家的前面,在牛市到来之前提前入市吸纳股票,在熊市到来之前趁高沽出持股。

马吉在《股市趋势技术分析》一书中,致力于给读者一个明显的信号,就是个股与平均指数之间的差异非道氏理论力所能及。

在第六章中,马吉认为“细心的技术分析应该总是先于指数给出的信号让我们在遭受任何相当可观的下跌之前,了结那些已经见顶的股票,从而经常能及时将资金转向其它一些还没有完成上升过程的股票。

他说:

“实际上,个股的价格也存在很大不同。

毕竟,一个指数只不过是一种把许多其它数据表示在一个数据中的工具而已。

”他还举例说明,1946年5月29日DJIA见顶;但泛美航空却在1945年11月出现其最高价,通用汽车则在1946年1月1顶,固特异是在4月见顶。

因此,如果我们能懂得技术分析,那么就可以跑在道氏理论家的前面入市买卖。

现实是否如马吉所言?

我持保留态度。

目前和过去,中国股市一直有不少人建议投资者抛开大盘炒个股(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黑马推介了)。

但包括推荐者在内的广大投资者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至少未能跑赢大市(98年只是过去和未来都经常会重现的一年)。

98年投资者有90%的人没有赢利或出现亏损,有5%的人未跑赢国债现货,包括有专业人士掌舵的证券

投资基金(本文写于1999年——作者)。

究竟是什么原因?

除去大市不佳的客观因素之外,频繁交易是他们的致命伤。

市场人士认为股票交易印花税和手续费太贵,事实上你可以二年内只做两三次交易,即使5%的印花税,恐怕亦奈何不了你(去年两次20%以上的行情,即使扣除5%的交易费用,扣除5%的误差、亦可获利20%)。

再次提醒投资者,减少交易次数,这是你驰骋股场的秘诀。

少做交易,形态分析对于投资者而言就显得重要了。

确认股价出现典型的反转形态,就应马上入市买卖。

直至量度(升、跌)幅度完成之后再厘定下一步的策略。

上期首先提到的头肩顶是最为投资者所熟悉的,其实头肩底的情况与头肩顶类似,只不过是图形掉转过来而已。

以下几项请读者在实战中务必注意:

(1)头部与双肩不成比例者,不应视之头肩顶(底),不应套用头肩顶(底)的操作策略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1994年4-8月的走势。

94年8月“三大救市政策”出台之后,大市大幅飚升,9月初大市再次上升,当时不少人谓深市已形成了一个大型的头肩底,量度升幅至少可见270-280点。

哪来的头肩底?

如附图1,4月份的低点是左肩,7月份的低点是

      头,8月底的低点形成右肩,9月初大市突破颈线,后市将直指280点。

这是一个典型的形而上学判断。

头部过度发育注定了多头要失败。

98年同一个指数又出现了类似的走势(只是规模更小一点罢了)。

当时鼓吹头肩底的人又犯了一次低级错误!

(见附图2)

        (2)理论上,头肩顶的左肩成交量最大,头部次之,右肩最少。

但并非所有的情形都如此马吉说,他观察过的头肩顶形态中,约有30%的情况是头部的成交量大于左肩的。

我认为,世间事哪有这样的规则,非左肩的成交量大于头部不可,况且如何统计左肩的成交量,是统计颈线以上的成交量的总和呢?

还是最高点前后数天?

因此,投资者不必对成交量太在意。

(3)突破颈线是确认头肩顶(底)的重要条件。

只要股价一天未突破颈线,投资者就不能认为头肩顶(底)已经形成。

现实中,有部分技术分析人士过分敏感,一见到股价经历过一轮上升和短暂的下跌之后再次创出新高,但不久又再下跌,他们甚至不等(可能的)右肩形成便抛出持股,这样做,他们可能逃了大顶,也可能丢掉了一个大升浪。

谨慎的技术分析师会等整个形态确定之后再向市场发出警告。

(4)头肩顶(底)形态形成之后,股价突破颈线,成交量会在随后的一个短时间内出现低谷,这是市场犹豫的表现,之后,通常会有一个反抽的过程,使得价格回试颈线水平。

可以说,这是市场破坏头肩顶(底)的最后挣扎。

之后,股价会继续前进,去完成量度跌(升)幅。

过去,由于技术分析派数目不多,向颈线反抽时股价极少回到颈线之上。

现在,懂得技术分析的人如恒河沙数,因此,反抽时股价经常会回升至颈线之上。

例如前期文章中提到的深深房,97年6月因“九七概念”而冲破颈线阻力,但最终再次跌破颈线。

但有时候,反抽是软弱无力的,之后便一路下挫,待完成量度跌(升)幅之后再回试颈线。

(5)关于量度跌(升)幅的问题。

一般而言,头肩顶(底)形态出现,股价突破颈线之后会出现持续下跌(上升)的情形。

理论上:

最小可能的跌(升)幅是头部最高点到颈线的垂直距离。

如果头肩顶(底)出现在一个大型的顶(底)部之中,股价肯定要完成两个最小量度跌幅,甚至是三个、四个。

有时候,特别是头肩预(底)的形态过于巨大时,它反而不能完成最小量度跌幅。

技术分析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正确。

最好的例子仍然是深深房。

按理,该头肩顶的最小量度跌幅约8元,颈线在8元左右,这样岂非意味着深深房要跳至零?

几个实际的例子下面再看看一些实战图。

内蒙华电(600863)97去年7月形成头肩顶,后跌去近3个最小量度跌幅(见附图

      3)。

粤海发展(600647)98年经过资产重组之后,业绩大幅增长,股价平步青云,可惜该股在去年9月见顶,并且形成一个典型的头肩顶。

99年初向下突破颈线,连反抽都没有便一路下跌。

头肩顶形态中,头部的成交量是最小的,奇怪!

(见附图4)

(未完待续)

        俗语云:

谦受益,满招损。

作为学子,这是必须牢记的;作为投资者更应铭记于心。

股票市场诞生至今,历经三百年,其间无数先人和前辈为这个市场的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单是投资理论这一支干,不知有多少英雄好汉。

成为巨人者自有其能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虚心向大师们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只有无知者才会轻视前人的成果。

例如有人认为波浪理论只是“凑数”,又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并非时间之窗等等不一而足。

任何股市分析理论只能逼近股价运动的轨迹,是否成功还要看个人的修养。

水平低者只会抱怨这个理论无用,那种方法无效。

如果有一种方法能保证有80%的准确率(不用100%),天下早已没有穷人了。

对技术分析理论和方式,应有正确的态度。

浅薄的攻击不代表你比它们高明。

马吉虽然败在DJIA的手下,但其错不在其理论,而是在于频繁的交易。

因此,对于绝大部分普通投资者而言,其著作《股市走势技术分析》仍被视为技术分析领域的《圣经》。

不过,我相信大部分人宁愿花二、三元去买吹嘘黑马的小报,亦未必买马吉的代表作。

在4000万投资者中,又有多少人拥有本杰明·格雷罕姆的《聪明的投资者》呢?

是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够稳当吧?

确实,站在地上比较安全,但那样永远不可能看得远。

尽管马吉的《股市走势技术分析》写于五十年代,但现在看来,仍然令人感到振奋。

作为新手,应当视此书为教科书。

作为老手,也可放于枕边常作参考。

斜线三角形也是反转形态头肩顶(底)是典型的反转形态,作为变形,又出现复合头肩顶(底)、双顶(底)、三重顶(底)等。

依我的意见,可以归成一类。

甚至圆顶(底)都是其中的一分子。

而另外一些反转形态则有较大的区别。

我将它们统称为“斜线三角形”(见附图1)

        附图1中,图a和b是水平三角形反转形态。

通常,这类图形只有25%左右的机会形成反转,其他75%的情况被看作是中继形态。

作为变种,三角形的任一边都可能是与横轴平行的从而形成直角三角形。

三角形既然可能是中继形态,也可能是反转形态,投资者在实战中务必小心,须在形态确认之后再动手。

94年4月大市见底反弹,但在5月中上旬形成一个三角形,并且不久便向下突破。

对于当时初入行的我,确实是触目惊心。

因为深证综指已从高位下跌超过60%了,到7月,又跌到了惊人的94点。

(见附图2)

        98年10-11月,深华源(0014)也形成了一个三角形,并且在11月23日跌破

      三角形的底边。

它的走势之弱竟然连反抽也“忘记”了。

(见附图3)

        中兴通讯(0063)在1999年也曾形成三角形顶部。

这个三角形的最大宽度是5元,

      大约在30元附近向下突破。

理论上,该股最小量度跌幅可见25元水平。

(见附图4)

        事实上,除了上述例子之外,在过去的两年,有多只股票在底部出现三角形。

例如在《九八股价操纵扫描》一文中曾介绍过的托普软件,该股底部是典型的三角形。

97年5月以来,深证综合指数也形成一个三角形,其规模之大为世界股市所罕见。

因此,在这个形态未完成之前,静观其变是最佳的策略。

若上破三角形的顶边,则成为中继三角形,若向下突破,则成为反转三角形。

(本文写于99年4月,现在指数已向上突破,证明是中继三角形——编者)理论上,三角形形成的过程往往伴随着成交量的萎缩(这与中继形态的三角形没有区别),当价格突破三角形之后,成交量会重新增加。

实战中,底部三角形向上突破必需成交量的支持,否则,可能会转化成其他的中继形态。

同时,要留意其他技术指标是否配合。

扩散形态在附图1中,图c是另一种三角形的见顶形态,我们可以称之为扩张三角形或倒三角形。

 种形态的出现,通常显示市场的情绪化达至沸点。

短线客的进进出出是造就扩散形态的主要力量。

在这种形态中,由于市场气氛仍然相当热烈,因此,成交量呈不规则排列,但总体看不存在逐步萎缩的现象。

正因为如此,在扩散形态没有完成之前,很难发现它的踪迹。

有时候,当我们发现扩散形态的时候,再下手恐怕为时已晚。

当然,这并非说明扩散顶部没有用处,它至少给我们一个信号,价格可能已进入熊市。

1929年美股见顶,它当时出现的顶部形态,正是扩散形态。

如果本杰明·格雷罕姆知道这是反转形态,也许他就不会在那场股灾中损失70%了。

DJIA从386点跌至1932年7月最低的40点,跌幅高达九成。

没有扩散形态的底部?

有,但不能成为常见的形态。

马吉在《股市走势技术分析》一书中也否定了这种可能性。

他说阅图成千上万,仅在某些指数中偶见一二。

显然,扩散形态的底部缺乏群众基础,因为经过长期熊市的煎熬,投资大众难以再掀热情。

我翻阅了深沪股市800多只股票的日线图,似乎只有宜宾纸业(600793)在97年下半年曾有过一个典型的扩散形态底部(见附图2)。

而扩散形态的顶部则比较常见。

能预知未来的技术分析

 

        随着长虹宣布旗下产品大幅降价,以及康佳等厂商积极跟进,显示彩电的“C浪”已经开始。

尽管有彩电生产商(如厦华)提价,但最终未能挡得住潮流。

你毋需懂得供求关系,又或者这是通缩的特征,只需将每月彩电价格画在坐标纸上,运用你所学到的技术分析来判断,你会知道终有这一天的到来。

同样道理,将股价画在坐标纸上,也可以预知股价的未来走向。

这确实是很奇妙的事情。

尽管很多人反对技术分析(包括林奇等投资名家),但是某些时候技术分析的神奇预言却又令人叹为观止。

最为值得称赞的例子是对1987年股灾预言。

据我所知,有两位技术分析派的顶尖高手在灾难之前就公开预言,他们是Robert Prechter和艾莲·嘉莎莉。

对此,《漫步华尔街》的作者马尔基尔教授却不屑一顾。

他认为简单的持股组合(长期持股)远比技术分析高明。

我想,也有道理。

但是,可以设想一下,一个意志坚强的年轻人在1987年7月兴致勃勃入市,准备通过简单的持股组合作长线投资,期望到退休时可以成为百万富翁,但是不到半年,他的市值损失了50%,你认为他会怎么想。

运气好的话,在近两年后他才挽回损失。

如果他懂得技术分析,则等到股灾之后按技术指标入市,他肯定会开心得多。

楔形的魅力一个典型的楔形正如前面文章中附图1中的图e和f。

股价在主要趋势上的波动不断收缩,

 到最后形成反转,这种形态的出现,表明中场追高意愿逐步消减。

稍有卖压,股价反转成了轻而易举之事。

一个典型的例子:

内蒙宏峰(0594)1997年5月之后,股价反复下滑,至年底形成了一个下降楔形,1998年初放量向上突破。

在随后的半年,内蒙宏峰上升了近一倍,大家可以看见,当它向上突破时,成交量急剧放大(见附图1)。

        和其他反转形态一样,向下突破是不需要成交量来支持的。

        我们再来看一看见顶的例子。

附图2是鲁石化(0554)的走势图,在1996年底,鲁

      石化作为一只三线股跟随恶炒低价股潮流迅速赶顶。

1996年12月4日,鲁石化见到一个相当重要的高点,同期指数在12月12日见顶。

        在楔形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和其他典型形态一样,须待突破之后才可认为股价逆转,并入市操作。

不轻易在未有

      明显信号发出之前动手。

因为,某些时候,上升楔形(特别是它的规模比较小的时候)会是一个中继形态。

令人难忘的例子是1997年3月底4月初,深科技在急升近1倍之后出现了一个典型的上升楔型,而且成交量也逐步减少,但是规模与此前的上升相比,并不算大。

因此,当它在4月4日公布年报之后向上突破(见附图1)。

(2)观察楔形时的力度。

力度越大,其后的运行幅度也越大。

例如前述提及的内蒙宏峰,在突破时走势相当强劲,其后的升幅不弱。

突破时软弱无力,小心股价演变成另外规模更大的形态,例如下降楔形变成下降通道。

例如,1997年深金田(0003)曾经形成过一个下降楔形,但在1998年4月的向上突破时犹豫不决,而且成交量放大亦不明显。

故此,后来又再创新低(附图2)。

        (3)当股价的走势虽然可能在形成下降楔型,但其实如果股价下跌幅度超过50%,那么投资者就应当注意这个正在形成当中的下降楔形并非是一个标准的形态,它只是下降速度在减慢而已。

在对数图上,这类下降楔形往往是变成了下降通道。

深宝恒(0031)自97年以后的走势图(附图3)便是证明。

该股在97年被“回归发烧友”炒至除权后的15元高位,后来则跌得只剩下零头。

        (4)如果一个规模较小的楔形出现,它往往成为波浪理论中的第5浪。

其内部结构是3-3-3-3-3。

艾略特认为、这是市场气数将尽的征兆。

有时候,C浪也会出现这种形态,甚至第1浪(或A浪,以5-3-5-3-5-3型态出现)亦偶有所见,波浪分析师对于此类型态成竹在胸。

扩散顶部的再讨论前面简单介绍过扩散顶部,但没有举出具体的例子,这一期来看看一些实例。

附图4是ST海洋(0658)走势图。

很明显,我们在图上见到了一个十分清晰的扩散顶部跌破底边之后出现急跌。

 扩散顶部的出现,是多空双方激烈争斗的结果,投资者在实战中应警惕,否则很容易就会在随后的向下突破中招致重大损失。

技术分析领域的奠基石——道氏理论面世百年,波浪理论发表至今60余年,形态分析也有40-50年历史,江恩理论以及其他的一些主要的技术分析理论都有数十年的历史。

但许多分析员却偏偏没有在这上面下功夫,而是研究庄家去了。

靠旁门左道不会有好成绩,要发达致富就要远离庄家。

更新“技术分析”观念一般认为,技术分析不理会价格背后的基本面情况,把价格看成是一个符号。

技术分析的作用是预计这个符号的变化。

而基本分析则是透过对公司或客观面的分析,判断股价是否抵买。

市场经常批判技术分析,认为知道的人多了,就不灵了。

其实这种想法大错特错。

因为懂基本分析的人也不在少数,并不能说基本分析也没有用处了。

入行七年来,技术分析给我带来的好处远远多于坏处。

我想,大多数技术分析派人士应当更新有关“技术分析”的观念。

不应把技术分析局限在股价或平均指数上,而要把她放到各个领域。

例如对物价指数进行波浪划分,观察GDP曲线的走势等。

我认为这是技术分析进攻基本分析,但基本分析却毫无还手之力。

事实上,在过去的两年,我对若干条曲线作出预测,包括GDP增长率、国民经济综合评分等重要数据。

97年第4季度预测若98年GDP增长率低于8%则跌破三角形,后市持续寻底。

98年第一季度预测第三季度GDP增长率将会出现C浪4反弹,结果GDP增长率从最低的6.8%回升至8.3%水平;当然,这还不能作为“法律上”的证据证明技术分析进入基本分析领域是有用的,但对于只为自己负责的投资者来说,是更新旧观念的时候了。

中继(巩固)形态许多投资者都喜欢刨根问底,例如最近几天股市急挫不少人又向我打听原因,我想市场中卖方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他私人的沽售原因。

股市的升跌在每一刻都有若干原因,其中A是最重要的,B是其次、C是再次……。

不过,我却又不知道A占的比重是多少,B占的比重是多少,C又占多少……。

所以,我根本无法回答“为什么”。

即使我知道(恐怕我要向交易所查询卖出股票数量最多的前10名投资者然后致电他们寻求答案),股价也已跑得老远了。

而且对于我的帐户增值毫无帮助,甚至还损失了电话费。

因此,我不会在这方面花费任何功夫,也劝读者把精神放在股价的中长期走势上。

回到形态分析上。

之前我们已经讨论过反转形态,这一期想探讨下一中继形态,也称巩固形态。

顾名思义,中继形态是指股价上升(下跌)一段之后出现暂时的停顿,其间股价走势形成某些常见的形态,之后又继续其原有的运动。

无论是头肩顶,圆顶还是三角形、楔形等都可能是中继形态。

形态分析的奥妙之处其实是看股价向哪一头突破。

例如股价原来是上升的,形成头肩顶后下跌,这便是反转形态;相反,股价如果继续上升,则是中继形态。

附图1显示了几种典型的中继形态。

其中a和b是三角形,它可以是水平三角形的任何一种。

如果原先可能变成三角形的股价走势后来扩阔波动空间,那么它就变成了矩形,如图c和d把矩形的顶边和底边稍稍移动一下,就可以得到图e和f,这又变成了中继形态的楔型。

        中继三角形随处可见

        现实中,中继三角形随处可见,因为形态分析中的三角形毋需象波浪理论中的三角形一样,

      需要5个子浪。

深达声(0007)在94年9月-96年1月一年多的走势中,充满了中继三

      角形(如附图2)。

第一个三角形是在94年10-11月形成,当大盘那个“必破无疑的14

      0点”被跌破之后深达声也随之下破三角形。

95年4月份的急跌之前,该股再次形成了一个三

      角形。

下半年,深达声又第三次形成一个下降直角三角形。

无一例外,这三个三角形都是中继形

      态。

        作为中继形态的矩形出现的机会比三角形小,深华发(0020)在98年11月出现一个

      并不算十分完美的矩形(如附图3)。

97年才上市的股票皖维股份(600063)尽管市场

      传闻有庄家在场中操作,但是,98年8-12月的矩形走完之后,庄家还是把股价拉了下来。

      该股4月初曾试图冲回前期的矩形区域但没有成功。

 楔形是熊市反弹最常见形态马吉在《股市走势技术分析》一书中认为,楔形是熊市反弹最常见形态。

可以想象,熊市中股价下跌速度比较快,但反弹时速度则马上放慢,股价上上落落几个月也不能重返历史高位。

而一旦购买力消耗完毕,股价马上下挫。

不久又再创新低,例如南京水运(600087)在98年6月见顶,此后急跌。

到8月18日见底后随大市反弹,最高曾反弹至下跌幅度的0.618处。

不过,此时明显已形成一个楔形。

当大市见顶,南京水运也随波逐流(如附图4)。

而在此

  之前的98年初,该股也曾形成过一个楔形,后市结果却是上升的。

看来,这些典型的形态真是随处可见。

南京水运的邻居中视股份(600088)在98年8-11月的反弹中亦形成了一个楔形。

切莫轻视技术分析我依稀记得,金泰基金公布98年底的投资组合时,神马实业(600810)榜上有名,而且持股不少,该股自98年5月见顶后一路下滑,估计当时金泰的成本价就在15元附近。

但稍懂得波浪理论的人一看便知,此时不该进货。

因为神马实业从高位是以5浪的形式下跌,经过3浪反弹之后,还有一组5浪下跌(见附图5)。

再好的股票也要忍耐。

后来,神马实业跌到了

      10元水平,看来金泰基金斩仓出了不少力(投资组合显示已大幅减仓),导致了其中一组5浪

 下跌,尽管神马实业的年报显示每股收益高达0.58元!

我相信基金经理对神马作了详细的调查,摸清了情况,但是不看看市场的反应,注定要失败,而技术分析恰好就是最尊重市场的。

 形态分析直观而简单,正常人不用10分钟便可以学会,但能否学以致用则要看各人的造化。

一般而言,技术分析派人士能在市场多年屹立不倒的,大多属“忍”字派。

因为技术分析把基本因素撇除,这就等于墙头草,吹东风就向西倒,吹西风就向东倒,完全没有个人的喜爱,容易受市场影响。

如果投资者不守纪律,随便入市,那么很容易遭受损失。

形态分析的不确定性(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什么形态,完全是靠观察,只有形态出现了才知道)确是给投资者带来不。

因此,有人便向其他方面探索。

另一种简单而直观的理论周期理论是另外一种简单而直观的理论。

历史上,出过许多大师,最为人所熟悉的是伯恩斯坦。

不过,周期理论体系又可以细分多个派别,总括而言,可以分成两类:

(1)固定频率;(2)可变频率。

周期理论源于自然,例如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是365天左右(以秒计算则更精确),水星周期是87天,市电的周期是0.0167秒,某些浮游生物的生命周期约数天……等等。

自然界周而复始的现象启发了人类。

由于人类也是自然界的一分子,其行为也必定遵守大自然的规律,因此,以“周期”来分析股市肯定行得通,问题是如何找到规律。

传统的周期理论以固定频率为主,追随者主要视点是股价的底部(顶部被证实难以找到固定的周期)。

通常的做法是不完全归纳法:

(1)选取任意两个比较重要的低点;(2)如果向前或向后上述低点的周期再重复出现三次(总共四次);(3)基本上可以认为价格指数存在这样的周期。

请记住,以上使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法,不能保证答案完全正确。

许多分析员忘记了这一点,因此造成失误。

也有许多人因此不相信周期理论,认为如果有政策利好或利空便会打乱周期,我常常听到这样的言论。

但结果却是,往往最后一刻底部神奇般显现。

有些分析员则犯了另外一种错误,当可能的周期只出现过一、两次便匆匆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