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考编学前卫生学带重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61529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6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考编学前卫生学带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教师考编学前卫生学带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教师考编学前卫生学带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教师考编学前卫生学带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教师考编学前卫生学带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考编学前卫生学带重点.docx

《教师考编学前卫生学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考编学前卫生学带重点.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考编学前卫生学带重点.docx

教师考编学前卫生学带重点

说明:

加粗的为二级重点,及加粗又有下划线的是一级重点。

学前卫生学模块

第一章幼儿生长发育特点与卫生保健

第一节  幼儿身体的发育特点与卫生保健

一、生长、发育及发育成熟的概念

生长是指细胞的繁殖和增大,表现为各组织器官大小、长短、重量的增加。

发育指组织器官在结构和功能上的改变。

发育以生长为基础,生长是量的增加,发育是质的变化。

发育成熟是指发育过程达到一个比较完备的阶段,标志着个体在形态、生理、心理上全面达到成人水平。

二、幼儿各年龄阶段身体发育的特点

根据儿童解剖生理特点,一般将儿童的生长发育划分为6个阶段

(一)胎儿期

从受孕到娩出前的280天约40周,称为胎儿期。

该期特点是胎儿完全依赖母体生存,组织器官正在形成,母体的身体和生活状况对胎儿健康影响较大。

胎内前3个月称胚胎期,各系统器官在这期末几乎都已基本分化形成;中间3个月为内脏发育更趋完善时期;后3个月为四肢发育更加迅速的时期。

应注意孕期保健工作。

(二)新生儿期

胎儿娩出到刚满28天称为新生儿期。

新生儿期的主要特点是小儿从胎内依赖母体生活转到胎外独立生活,面临内外环境巨变,适应性差,死亡率高。

应注意新生儿期保健,加强护理,如保暖、喂养、消毒、清洁卫生等。

(三)婴儿期

从出生29天到1岁称为婴儿期。

这是小儿出生后生长发育迅速的时期,身长在一年中增长50%,体重增长2倍。

脑发育也很快,1周岁时已经基本会走,能主动接触周围事物,能听懂一些简单的话,能有意识地发几个音。

营养以母乳为主,并逐渐添加辅助食品,母乳是婴儿最好的食品,应大力提倡母乳喂养。

由于生长迅速,对营养素和能量的需求相对较大,但消化功能尚不完善,容易发生腹泻和营养不良。

至5-6个月以后,来自母体的免疫力逐渐消失,抵抗力较差,易患传染病,应及时进行各种免疫接种。

(四)幼儿前期

1-3岁为幼儿前期。

此期的主要特点是身高,体重的增长减慢,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加快,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接触周围事物增多,促进了动作,语言、思维和交往能力的发展,智能发育较快;对外界危险事物识别能力不足,容易发生意外创伤和中毒等事故;同时由于此时的免疫力仍然较低,容易患传染性疾病。

此期乳牙出齐,其膳食也从母乳转换到普通饭菜。

(五)幼儿期或学龄前期

3-6岁为幼儿期。

幼儿身高、体重发育减慢,但四肢增长较快,神经系统发育也仍然较快,智能发育进一步增强,有很强的求知欲,好奇心,多问,好模仿;运动的协调能力不断完善,能从事一些精细的手工操作,也能学习简单的图画和歌谣。

这些为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奠定了生理基础。

(六)学龄期

学龄期从6-7岁入学起到12-14岁进入青春期为止。

除生殖系统以外的其他器官发育已接近成人水平,脑的形态结构发育基本完成。

智能发育加速发展,理解、分析、综合能力逐步完善。

注意预防近视、龋齿和脊柱异常弯曲。

此期心理、情绪容易波动,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他们的影响较大,需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第二节 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

一、学前儿童生长发育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复杂过程

人体从孩童到成人经历了复杂的变化过程,从不显露的细小量变到根本的质变。

这种变化不仅表现在身高、体重增加,还表现为全身各个器官的逐渐分化,功能逐渐成熟。

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量变和质变常常又是同时进行的,如随着大脑体积的增大、重量的增加、大脑皮质的记忆、思维、分析等功能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学前儿童生长发育有一定的程序性

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程序性表现为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

儿童生长发育是有阶段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期独有的特点。

但是,各阶段又是有联系的,相互衔接的,不能跨越。

前一阶段的生长发育为后一阶段奠定必要的基础,任何一个阶段的发育受到阻碍,都会对后一阶段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学前儿童先学会抬起头来,再学会坐,学会站,然后才能学会走,这些动作的产生是有时间顺序的,不能违背这一顺序来“发展”孩子的动作,否则会影响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

三、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不均衡性

(一)生长发育的速度不均衡

儿童生长发育的速度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快慢交替进行,因此生长发育的曲线呈现波浪式。

以身高、体重为例,儿童出生后第一年生长速度最快,身高比出生时增长50%,体重增长为出生时的3倍。

第二年增长速度也较快,以后增长速度逐渐缓慢下来,到青春期时,又出现第二次突增高峰。

(二)身体各部分的生长速度不均衡

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身体各部分的生长速度不同,因而身体各部分的增长幅度也不一样。

每一个健康的儿童在迈向身体成熟的过程中,头颅增长了1倍,躯干增长了2倍,上肢增长了3倍,下肢增长了4倍。

从整个形态看,则从新生儿时期的较大头颅、较长的躯干和短小的双腿,逐步发展为成人时较小的头颅,较短的躯干和较长的双腿。

(三)各系统的生长发育不均衡

人体各个系统的发育并不是同时进行的,表现为有的系统发育较早,有的系统发育较晚;同一系统在不同时期的生长发育的速度也是不一样的。

例如,神经系统发育得最早,幼儿6岁时脑重量已达到成人的90%;呼吸消化系统的发育与身高、体重的增长很相似,呈波浪形;淋巴系统的发育也比较早,10岁左右达到高峰,10岁以后淋巴系统中的个别器官逐渐退缩;生殖系统在童年时期几乎没有什么发展,进入青春期后才会迅速发育。

人体各系统的发育虽然存在不均衡性,但各器官系统的发育并不是孤立地进行,而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协调统一的。

另外,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的发育也是相互关联的。

四、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生长发育有其一般的规律,但每个儿童生长发育又有自身的特点。

由于先天遗传及后天环境条件不同,个体在整个生长时期都存在着广泛的差异,呈现出高矮、胖瘦、强弱、智愚的不同。

先天因素决定小儿发育的可能性,后天环境条件为小儿发育提供了现实性。

应当为儿童积极创造良好的后天环境条件,充分发挥每个儿童的遗传潜力,使他们尽可能发育到可能达到的水平。

五、生长发育的相互关联性

学前儿童身体各系统器官的发育不是孤立的,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发育是密切相关的,某一系统器官的发育可以促进其他系统器官的发育;反之,会阻碍其他系统器官的发育。

例如,循环系统发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的发育。

学前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育也是相关联的,一切生理的发育是心理发育的基础,而心理的发育也影响生理的发育。

例如,学前儿童身体某一器官发育如果有缺陷,容易引起学前儿童心理上的过分自卑、过分敏感等心理疾病;某一儿童心理上过分焦虑也会影响其身体的发育。

第三节 影响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

学前儿童生长发育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概括起来包括先天遗传因素生后天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为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提供了可能性,决定了生长发育的潜力或最大限度;环境因素则可在不同程度上影响遗传因素所赋予的生长潜力的发挥,最后决定发育的速度及可能达到的程度,也就是说,它决定了生长发育的现实性。

一、遗传因素

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特征,潜力,趋向,限度等都受父母双方遗传因素的影响。

父母的遗传因素不仅能预示子女的身高、体重,甚至决定子女的体型,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影响子女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发育。

大量研究结果还证实,人的体型、躯干和四肢的比例受种族遗传的影响较大。

例如,在美国洛杉矶长大的日本儿童,生活环境与美国白种人相近,但其腿长却低于当地同等身高的白种人儿童,而和日本本土长大的儿童相似。

这说明儿童体型发育主要受种族遗传影响。

二、环境因素

影响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很多,主要有营养、体育锻炼、疾病、生活制度以及家庭、社会经济状况等。

(一)营养

营养是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尤其是充足的热量和优质的蛋白质、各种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微量元素等都是生长发育所必需的。

营养素的缺乏,各种营养素的摄入不均衡,膳食结构不合理等,不但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还会引起营养不良和各种营养缺乏症。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营养条件大为改善,更应注意均衡营养和平衡膳食在集体儿童机构,应根据各年龄别儿童营养需要,结合收费标准和市场供应情况做好计划。

(二)体育锻炼和劳动

适宜的体育锻炼和劳动能增强儿童体质,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是促进儿童身体发育的重要因素。

参加体育锻炼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呼吸、循环、肌肉骨骼以及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增强机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从小进行体格锻炼不仅能增强体质,而且还对促进智力发展培养良好的个性起到积极作用。

(三)疾病

各种急、慢性疾病对生长发育都有直接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取决于病程的长短,病变的部位和疾病的严重程度。

疾病可以干扰正常的能量代谢,增加对各种营养物质的消耗,有些疾病还能严重影响器官的功能,使生长发育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例如,学前儿童腹泻,不仅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并可消耗体内原有的物质。

长期腹泻的小儿,可导致机体营养不良,体重减少,严重影响生长发育;佝偻病的患儿抵抗力低下,易患感染性疾病,严重的引起骨骼发育障碍。

(四)生活制度

合理的生活制度能使学前儿童身体各部分有规律、有节奏地活动,这样能有效地消除疲劳,身体的营养消耗也能得到及时的补充,也有利于学前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所以托幼机构应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活制度并严格执行,保证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

(五)其他因素

社会发状况特别是经济状况,社会制度等因素也影响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季节对生长发育也有一定的影响,一笛膜地说,春季(3-5月)学前儿童身高增长较快,秋季(9-11月)体重增长较快;各种环境污染,例如铅污染对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有不利影响,药物及性别也对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

第四节  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评价

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评价指标包括形态指标,生理功能指标,心理指标

(一)形态指标

有身高、体重、头围、胸围和坐高。

其中身高和体重是最基本的指标,不但测定简单,而且能较为准确地评定生长发育状况。

1、身高

是指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

出生时身长平均为50cm,生后第一年增长最快,前半年平均每月增长2.5cm,后半年平均每月增长1--1.5cm,全年共增长25cm,1岁时约为出生时身长的1.5倍,即75cm。

第二年增长速度减慢,平均年增长10cm,2岁时身长约为85cm.2-12岁身高的估算公式为:

年龄×5+80cm。

身高在进入青春期的后出现第二次增长高峰,增长速度达到儿童期的2倍,持续2-3年;身体各部分长度的增长速度是不一致的。

出生后第一年,头部生长最快,躯干次之,到青春期时下肢增长最快。

所以,组成身高的头躯干和下肢在各年龄期所占身高的比率不同。

2、体重

体重为各器官、系统体液的总重量。

体重易于测量,结果也比较准确,是最易获得的反映儿童生长与营养状况的指标,体重是反映小儿生长发育的最重要也是最灵敏的指标,特别反映小儿短期生长发育状况和营养状况较为准确。

新生儿出生时的正常体重为2.5-4kg。

出生后3个月的体重是出生时的2倍,0-6个月平均每月增加0.7---0.8kg,7-12个月增长量减少,平均每月0.25kg,满1岁时体重大约是出生时的3倍,满2岁时达4倍。

1-10岁体重平均每年增长2kg。

可应用下列公式估计儿童体重。

(1)1岁以内

前半年:

体重(g)=出生体重(g)+月龄×700(g)

后半年:

体重(g)=6000(g)+月龄×250(g)

(2)1-10岁

体重(kg)=年龄×2+8(kg)

当进入青春期阶段,体重增长过快,不能按以上公式推算。

3、头围

是反映孩子脑发育的一个重要指标。

头围在出生后第一年增长最快。

出生时头围平均34cm,1岁时平均46cm;第二年增加2cm,第三年增加1-2cm.。

3岁时头围平均为48cm,已与成人相差不多了。

由此可看出,脑发育主要在生后头3年。

4、胸围

是胸廓的最大围度,可以表示胸廓大小和肌肉发育状况,是人体宽度和厚度最有代表性的指标。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身体形态和呼吸器官的发育状况,同时也是评价幼儿生长发育水平的重要指标,也可反映体育锻炼的效果。

新生儿胸围平均为32cm左右,比头围小1-2cm,1岁左右胸围与头围大致相等,1岁后胸围超过头围。

营养状况不好,缺乏体育活动以及疾病造成的胸廓畸形(如佝偻病)均会影响胸围的增长,到青春期胸廓发育很快,向成人体形转变。

5、坐高

坐高通常表示躯干的长度,可以间接地了解内脏器官的发育状况,坐高是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

儿童随年龄的增加下肢的增长速度不断加快,故坐高占身高的比率随年龄而降低。

(二)生理功能指标

生理功能指标是指身体各器官、各系统在生理功能上可测出的各种量度。

例如:

反映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心率,脉搏和血压;反映呼吸系统功能的肺活量、呼吸频率;反映肌肉力量的握力、拉力、背肌力等。

还可检测血液中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等生化指标。

这些指标有助于对儿童生长发育状况进行全面评价。

(三)心理指标

一般通过感觉、知觉、语言、记忆、思维、情感、意志、能力和性格等进行观察。

通过对学前儿童心理的观察和研究,可以针对学前儿童从小到大的年龄特征提出心理卫生的措施,促进儿童生长发育达到最好水平。

 

第二章幼儿膳食

第一节  安排幼儿膳食的原则

合理营养是保障学前儿童正常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的物质基础。

该年龄阶段生长发育迅速,新陈代谢旺盛,所需的各种营养素和热能相对地比成人要多。

因此,托幼机构必须做到每日提供符合营养卫生的膳食,确保其对营养的需要。

一、膳食配置的原则

(一)符合学前儿童生长发育对营养的需要营养素的种类齐全、比例恰当、供应量适宜。

(二)适合学前儿童消化吸收能力

食物的品种、数量和烹调方法,应适合学前儿童消化系统的特点。

如小儿的饭菜在不破坏营养素的情况下,要尽量做到碎、细、软、烂,并避免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三)符合饮食卫生要求

从采购、加工到成品,严防污染,避免发生食物中毒。

(四)有利于增进食欲

食物应多样化。

感官性状如色、香、味应良好。

就餐环境应优雅舒适。

二、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

饮食习惯是生活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关系着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

要落实以下措施。

(一)按时定位,餐前准备

进食前,告诉幼儿要吃饭了。

1~2岁的孩子,要求他们洗好手,戴上围嘴,坐在自己的小椅子上。

3岁左右的孩子可以在吃饭前帮忙做一些就餐的准备,如擦桌子、拿筷子,放好自己用的小匙、小盘、小碗。

看到固定的餐具,想到马上要吃饭了,会使婴幼儿食欲增加。

(二)细嚼慢咽、专心进餐

进食时细嚼慢咽,专心而不说笑、不看书看电视、切忌放任学前儿童端着饭碗到处走,边玩边吃,以免发生危险。

每顿饭应有大致的时间限制,不要拖得太久,以免饭菜太冷,导致学前儿童胃部不适、消化不良。

(三)饮食定量,控制零食

除了三餐、1~2次点心之外,要控制零食,使学前儿童养成吃好三餐的好习惯。

另外,教育学前儿童不要贪食,以免消化不良。

(四)饮食多样,不能偏食

偏食是一种不良的饮食习惯,不仅影响学前儿童的健康,而且形成固定的口味以后,长大成

人也难再适应多样化的膳食。

「膳食多样化才能使人体获得全面的营养。

应鼓励学前儿童进食各

种不同食物,不挑食、不偏食、不厌食。

(五)讲究卫生和礼貌

讲究卫生,如餐前洗手,餐后漱口,不吃不清洁、不新鲜的食物,不喝生水,不捡掉在桌上或地下的东西吃,使用自己的水杯、餐具等。

儿童上桌开始,就应培养良好的就餐巾礼貌,如咀嚼、喝汤时不应发出大的声响;夹菜不可东挑西拣,不糟蹋饭菜等。

第三章幼儿常见疾病和意外事故的防护

第一节幼儿常见病的种类和预防

一、与营养有关的疾病

(一)佝偻病

佝偻病是3岁以下幼儿常见的营养缺乏症。

由于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失常和骨骼发育障碍,严重者产生骨骼畸形。

1.维生素D缺乏的病因

(1)接触日光不足:

人体所需要的维生素D3主要通过皮肤接受H光中紫外线照射后由7-脱氢胆固醇转变而来。

如果缺乏户外活动,则会造成该维生素不足而致本病发生。

(2)摄入不足:

乳类含维生素D3极少,并且牛乳含磷过多,钙磷比例不当。

(3)生长过速:

生长越快的幼儿越容易缺乏,特别是早产儿,体内储存不足,出生后生长迅速,更易缺乏。

(4)疾病影响:

如长期腹泻或肝胆疾病均影响该维生素的吸收或体内转化。

2.临床表现

(1)早期症状:

睡眠不安,夜间常易惊醒哭吵,多汗,因汗液刺激枕部而与枕头摩擦,致枕部环秃。

(2)骨骼改变:

方颅、前卤较正常者大并且一岁半以后尚不能闭合、串珠肋、牙齿长出延迟或顺序颠倒等。

严重者出现鸡胸、下肢弯曲呈“O”形或“X”形。

(3)动作发育迟缓:

坐、站立、行走均较正常小儿延迟。

此外,极个别小儿可因血清钙降低而

发生惊厥。

3-治疗原则和护理要点

应合理补充维生素D和钙制剂。

病儿不易久坐、久站、多走,以防骨骼畸形。

要多带病儿日光浴。

4.预防

坚持户外活动,接受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

提倡母乳喂养。

及时添加蛋黄、动物肝脏等辅食。

按照儿科医生的要求,及时、合理补充鱼肝油和钙制剂。

(二)营养性贫血

血液中红细胞成分贫乏,红细胞计数在4.0×1012/L以下,或血红蛋白浓度在120g/L以下(6岁以下小儿为110g/L以下),称为贫血。

由于营养物质中铁和维生素B12及叶酸缺乏而导致的贫血,称为营养性贫血。

铁缺乏所致者为缺铁性贫血。

囚血液检查示红细胞体积较正常为小,故又称小细胞性贫血。

维生素B12及叶酸缺乏所致者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因血液检查示红细胞体积较正常为大,故又称大细胞性贫血。

1.缺铁性贫血

(1)铁缺乏的病因

1)先天储备不足:

主要见于早产儿、双胞胎和母亲患严重贫血的婴儿。

2)食物中缺铁:

乳类含铁量不多,不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或偏食,可致缺乏。

3)生长发育过快:

可较早将体内储存的铁用尽。

4)疾病影响:

长期腹泻可致铁的吸收利用障碍,钩虫病可造成长期少量失血,铁随失血而丢失。

(2)临床表现。

轻度贫血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睑结膜、口唇、耳垂、指甲床等处缺少血色,常在因其他原因就诊血液检验时发现。

重度贫血时上述表现加重,并出现呼吸、脉搏频率加快,活动时心慌、气促,肝脾轻度增大等。

长期贫血可影响智力发展。

(3)治疗原则和护理要点。

按医嘱补充铁剂。

注意中、重度贫血小儿的活动量不易过大。

(4)预防。

合理搭配膳食,注意含铁食物如动物血、肝脏等的添加,注意富含维生素C食物的添加。

不饮茶水以防影响铁的吸收。

用铁制炊具烹调食物,以利补铁。

2.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1)维生素B12及叶酸缺乏的原因

1)摄入量不足:

单纯母乳喂养未添加辅食或偏食,均可致摄入量不足。

2)疾病:

尤其胃肠道疾病,可影响维生素B12和叶酸的吸收利用。

(2)临床表现。

同“缺铁性贫血”的一般表现。

此外,尚有一些神经精神症状,如表情呆滞、嗜睡、对外界反应差等。

可出现肢体、头部、口唇甚至全身无意识的颤抖。

可有智力和动作发育迟缓或倒退现象,如从原来的会笑、能坐、能爬等转变为不会、不能。

(3)治疗原则和护理要点。

按医嘱补充维生素B12和叶酸。

有明显神经系统症状者,以补充维生素Blz为主。

病情较重或以缺乏叶酸为主者,加用叶酸。

注意中、重度贫血小儿的活动量不宜过大。

(4)预防。

及时添加辅食和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补充富含维生素B12和叶酸的食物以及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

以羊奶为主食者,更需补充叶酸。

(三)肥胖症

肥胖指身体中脂肪堆集过多。

如果体重超过同年龄、同身荷儿童体重平均值2个标准差,可诊断为肥胖症。

病理性肥胖较为少见,可见于一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紊乱以及一些原因不明的综合。

其特点为脂肪分布不均匀,并伴有一些其他方面病变的临床表现。

对此不予赘述。

以下所说肥胖症,特指“单纯性肥胖症”。

研究证明,成人的一些慢性病如高血压、冠心病、2型糖尿病、高血脂等的发病均与肥胖有一定关系,许多肥胖儿的血压、糖耐量、血三酰甘油(甘油三酯)等指标也明显超出了正常水平。

令人担忧的是,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超重或肥胖的成人和小儿越来越多。

这些肥胖者有些已经成为上述慢性病病人,有些正处在上述慢性病的早期,特别是小儿肥胖者,已构成上述慢性病的“后备大军”。

肥胖,正日益成为一个公众非常关心的严重社会问题。

控制肥胖,也要从娃娃抓起。

1.病因

主要为进食过多和活动过少。

此外,遗传、精神心理因素可有一定作用。

2.临床表现

食欲旺盛,食量超常,偏食。

懒动,喜卧,爱睡。

体格发育较正常小儿迅速。

体重明显超过同龄同身高者。

脂肪呈全身性分布,以腹部为著。

智力发育正常。

3.治疗原则和预防措施

(1)加强饮食管理:

提倡平衡膳食,合理搭配蛋白质、脂肪、糖类<碳水化合物)和水果、蔬菜应,控制总热量。

(2)适当运动:

提高小儿对运动的兴趣,坚持每天必要的锻炼,并持之以恒。

(3)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无论是控制饮食、增加运动量,还是减轻体重,都不应急于求成。

要制订科学的进度指标,一步一步逐渐达到目的。

二、五官疾病

(一)龋齿

1.病因

(1)细菌因素:

口腔内细菌可溶解牙齿组织中的有机物质,又可作用于牙缝中的食物残渣而产生酸性物质,使牙釉质脱钙,从而使组织缺损形成龋齿。

(2)牙齿本身因素:

牙齿的点、隙、裂、沟等薄弱处易患龋齿;发育不良、钙化不良和位置不正的牙齿,也易患龋齿;学前儿童乳牙牙釉质、牙本质较薄更易患龋齿。

2.临床表现

(1)浅层龋:

仅累及牙表面釉质层,可无症状。

(2)中层龋:

累及牙本质浅层,形成龋洞,病牙对冷、热、酸、甜等刺激敏感。

(3)深层龋:

累及牙本质深层,接近牙髓,冷、热等刺激或食物嵌入龋洞均会引起疼痛。

深层龋可并发牙髓炎。

3.治疗原则

请牙科医生用特殊材料填充龋洞。

4.预防

(1)重视口腔卫生;教会小儿饭后漱口,及时清除食物残渣。

3岁以后,可学习刷牙,早晚各一次。

(2)坚固牙齿:

合理营养,多晒太阳,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

(3)预防牙齿排列不齐:

不吮吸干橡皮奶头,纠正吮吸手指、咬铅笔等不良习惯,恒牙萌出时及时拔去滞留的乳牙。

(二)弱视

弱视是指一眼或双眼视力达不到正常标准,而又查找不出影响视力的明显眼病,验光配镜也得不到纠正。

本病属于儿童视觉发育障碍性疾病。

1.病因

(1)斜视:

半数病例与斜视有关,两者相互影响。

斜视使小儿产生复视,为排除这种视觉紊乱,大脑就抑制来自斜眼的视觉冲动,久之,斜眼形成弱视。

(2)屈光不正或屈光参差(两眼屈光度数不等):

久之,视力差者成为弱视。

(3)形觉剥夺:

由于种种原因不适当地遮盖过某只眼睛,该眼因缺少光刺激,致视觉发育停顿,形成弱视。

(4)先天性弱视。

2.危害性

正常的视力功能包括立体视觉,即物体虽然在两眼视网膜上单独成像,但大脑能将其融合成一个有立体感的物象,称双眼单视功能。

患弱视的儿童,因不能建立完善的双眼单视功能,难以形成立体视觉。

缺乏立体立体视觉则不能很好分辨物体的远近、深浅等,难以完成精细的技巧,对生活、学习和将来的工作都带来不良的影响。

治疗弱视的最佳阶段为学龄前。

随着年龄的增长,治愈的可能性逐渐减少。

因此,早发现、早治疗是使患儿恢复正常视觉功能的关键。

3.早发现弱视(预防)

(1)小儿入园后,至少每年普查一次视力,发现视力不正常者应及时通知其家长,请眼科医生检查治疗。

(2)注意及时纠正小儿的不良坐姿,如发现经常用歪头偏脑的姿势视物,或由斜视,应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

(三)急性结膜炎

俗称“红眼”或“火眼”,是传染性极强的急性眼病,易于流行。

1.病因

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致病菌为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链球菌等

2.临床表现

自觉眼部异物或烧灼感,分泌物多,一般不伴视力障碍。

当累及角膜时,才有疼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