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 16说勤奋教案 苏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856254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05.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上册 16说勤奋教案 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 16说勤奋教案 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 16说勤奋教案 苏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 16说勤奋教案 苏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 16说勤奋教案 苏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上册 16说勤奋教案 苏教版.docx

《四年级语文上册 16说勤奋教案 苏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上册 16说勤奋教案 苏教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语文上册 16说勤奋教案 苏教版.docx

四年级语文上册16说勤奋教案苏教版

2019年四年级语文上册16说勤奋教案苏教版

教学

要求

1.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难点

1.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从语言文字方面深入感悟文章的内涵。

2.理解我们现在为什么还要不忘勤奋,一生勤奋。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说 勤 奋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然而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

是勤奋。

[①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样的句式?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②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

段导读:

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明确地提出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③提“砸缸救人”的故事起到什么作用?

]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④司马光是怎样做到“滚瓜烂熟”的呢?

]长大以后,他更加勤奋。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

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⑤司马光为什么要枕“警枕”睡觉?

]他用了19年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⑥《资治通鉴》是一部怎样的史学巨著?

]

段导读:

这一自然段以古人司马光为例,讲他小时候就很勤奋,长大之后更加勤奋,所以才完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

通过写司马光勤奋读书的故事,说明只有勤奋,才能有所作为。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17岁才进中学。

[⑦“才”说明了什么?

]第一学期末,他的学习成绩很差,但他毫不气馁,急起直追。

[⑧面对成绩很差的事实,童第周是怎样做的?

]每天天刚亮,他就在校园里读书。

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

他还十分注意改进学习方法。

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了上来,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⑨“名列前茅”是什么意思?

说明了什么?

]后来他远渡重洋,到比利时去留学,由于完成了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在欧洲生物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由此可见,即使基础比别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

[⑩“此”指的是什么事?

]正如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❶(ɡēnɡ)所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

华罗庚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

段导读:

这段话以童第周为例,讲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由于勤奋,不仅赶了上来,成绩还名列前茅;也由于勤奋,在比利时留学期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是勤奋使童第周成为著名的生物学家。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

通过写童第周勤奋学习的故事,说明“勤能补拙”的道理。

􀀎如今,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条件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不能忘记“勤奋”二字。

[句导读:

这句话强调了在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下,仍然要“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

作者用“只有……才能……才能……”的句式想说明什么道理?

]

段导读:

这段话号召同学们不要忘记勤奋,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

  第四部分(第4自然段):

总结全文。

强调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有所贡献。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生字、新词卡片。

一 导入新课

1.板书课文题目。

2.提示课文题目:

题目中的“说”就是谈、讲的意思。

这是一篇说理类的文章。

文章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又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明白、说清楚的呢?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一读课文。

二 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自学生字、新词。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3)借助词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滚瓜烂熟 毫不气馁 勤能补拙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桥梁 枕头 稍微 期末 校园 习惯 远渡重洋 基础 普遍 良训

(2)指名读,正音:

“稍、础”是翘舌音,“枕、惯、训”是前鼻音。

(3)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重点领会下列词语。

滚瓜烂熟:

形容记得非常牢固,念得或背得非常流利。

毫不气馁:

气馁,失掉勇气和信心。

一点儿也不灰心,充满信心。

勤能补拙:

勤奋不懈可以弥补天生的笨拙。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4.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

三 感知文章脉络

1.听课文录音,想一想文章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

2.交流。

(只要求说出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引导分段。

(1)学生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在哪里提出了观点?

又是怎样证明这个观点的?

课文最后又讲了什么?

(2)师生交流。

四 指导写字

有些生字较难写。

如“梁”字上面部分“刀”字两边的点要摆准位置,下边是“木”,不要写成“米”。

“惯”右边部分也比较难写,上面是“毌”字,跟“母”的写法不同,要注意区分。

“末”字第一、二两横必须是上长下短,如果是上短下长那就成“未”字了。

  1.课文中主要介绍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古代的司马光,一个是现代的童第周。

他们有着许多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于是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寻找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在交流司马光和童第周相同点时,学生说他们都获得了成功,都付出了努力。

在找相同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找不同点。

学生说,他们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的;一个是天资聪明,一个是起步晚、基础差。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课文的难点“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通过这样比较学习,学生理解难点到这里便水到渠成了。

 

1.读拼音,写词语。

gǔn

guā

làn

shú

 

háo

něi

 

zhí

zhuī

 

míng

liè

qián

máo

 

2.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记得非常牢固,念得或背得非常流利。

(滚瓜烂熟)

(2)名次排在前面。

(名列前茅)

(3)非常喜爱,舍不得放手。

(爱不释手)

(4)远离家乡,到外地生活。

(背井离乡)

3.造句。

(1)名列前茅—— 

(2)毫不气馁—— 

4.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回答问题。

(1)短文列举了两个事件说明司马光的勤奋,分别是:

①小时候刻苦读书。

②制作“警枕”。

(2)从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司马光读书勤奋,用“  ”画出来。

 

(3)给加点的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著:

①显著。

②显出。

③写作。

④著作。

著名:

②    史学巨著:

(4)读句子,用加点词语造句。

①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

 

②他用了19年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5)①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请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②除了司马光,你还知道古代的哪些人物勤奋好学的故事?

试举一两个例子。

苏秦、车胤、匡衡

1.初步了解说理文的篇章结构,摆事实,讲道理。

2.学习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学习最终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的道理。

3.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幻灯片或图片。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每个人心中一定有自己的理想吧?

你们知道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吗?

(学生自由发言)

是啊,勤奋是通往理想的桥梁。

为什么这么说呢?

带着疑问,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

二 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轻声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画出中心句。

2.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1)“鲜花”是什么意思?

“汗水和心血”指什么?

“鲜花”是指成果,“汗水和心血”是指为之付出的辛苦的努力。

(2)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学生自由发言)

3.齐读第一自然段。

4.背诵第一自然段。

三 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

司马光、童第周。

2.同学们一定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吧!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司马光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

聪颖过人。

3.聪颖过人的司马光长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呢?

这个成就是怎么取得的?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读课文,提示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可以圈圈、点点,做上记号。

  

(1)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司马光怎样做到“滚瓜烂熟”的?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一遍又一遍”即无数遍地高声朗读,这就是勤奋。

  

(2)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

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①引导学生借助字典查一查“警”在“警枕”中的含义。

②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一想如果睡觉的时候枕着一个圆圆的木头会是一种什么感受,进而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4.司马光从小就聪明过人,可他一直非常勤奋,从他的故事中我们还能悟到什么?

司马光的事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引导学生交流,并在交流中使学生明白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显现出不凡的天资,但是他依然勤奋学习,最后编成了流传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等于一分天才加九十九分汗水”的道理。

四 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学,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语句画出来。

(1)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童第周的学习成绩很差。

(2)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同样取得了成功?

他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可用课文原句回答)

(3)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2.通过第二、三自然段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

人不论天资聪明还是基础比较差,只有勤奋,才可以成才。

3.让学生齐读两句名言,并将它们作为自己的座右铭,铭记在心。

五 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谈谈学习了本课的感想,并写在作业本上。

  说 勤 奋

勤奋

理想

  1.在学生找到了表示他们成功的句子时,教师让学生从句子中找司马光和童弟周成功的标志是什么。

当然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作者的观点,那就是“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2.教学时,教师让学生找出表达作者对勤奋观点的句子,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文章的主旨。

接着引导学生体会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学习和长大后用“警枕”提醒自己努力分不开的,通过研读词句明白“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学要求自学第三自然段,讨论交流后明白“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资源,使课堂教学为学生服务。

1.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在句子中的括号里。

因为……所以……  虽然……但是……

只有……才……   不是……而是……

如果……就……   只要……就……

(1)(只要)是对社会有好处的事,我(就)积极参加。

(2)明天(如果)下雨,学校的跳绳比赛(就)延期举行。

(3)(虽然)奶奶的腿脚不大灵便,(但是)她仍然坚持早起遛弯儿。

(4)今天(虽然)刮起了大风,(但是)我们照常去跑步。

2.将下列句子重新排列,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2)一群小朋友在草地上做游戏。

(3)他们在童第周的身旁互相追逐。

(1)童第周坐在校园的椅子上读科学杂志。

(4)可是童第周始终专心地读书。

(6)天色很晚了,但他也不觉得,还在全神贯注地读着。

(5)连眼皮都不抬一下,好像周围什么事都没发生。

3.修改病句。

(1)这是一件发生在四年级的一件事。

这是一件发生在四年级的事。

(2)为了绿化校园,争先恐后地参加植树活动。

为了绿化校园,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参加植树活动。

(3)老师和同学们一齐在操场上升旗。

老师和同学们在操场上升旗。

(4)体育课对我很感兴趣。

我对体育课很感兴趣。

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成语,并解释成语。

(1)少年儿童要认真学习各门功课,不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决不能坐井观天。

成语:

坐井观天

意思:

坐在井底看天。

比喻目光狭窄,见识短,很有局限性。

(2)这里的山势十分险要,真称得上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成语: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意思:

形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3)这里原是寸草不生的地方,经过改造,现在长出了各种庄稼。

成语:

寸草不生

意思:

连根小草也不生长。

形容土地贫瘠。

(4)许多昆虫都随遇而安,而蟋蟀、蜜蜂、蚂蚁之类却不肯这样。

成语:

随遇而安

意思:

指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都能满足。

1.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大臣、史学家。

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对,与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废除绝大部分新法,罢黜新党。

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2.童第周

童第周(1902~1979),中国实验胚胎学家,中国实验胚胎学开创者之一。

浙江鄞县(今宁波市)人。

3.华罗庚

华罗庚(1910~1985),中国数学家。

江苏金坛人。

在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方面有深刻的研究和开创性的贡献。

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他把数学方法创造性地应用于国民经济领域,推广应用优选法和统筹法。

附送:

2019年四年级语文上册17李时珍夜宿古寺教案苏教版

教学

要求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纲目》而不怕吃苦的精神和严谨认真的作风。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重点

难点

1.理解文章中出现的大量新词的意思。

2.理清课文内容的先后次序,把握课文的脉络并能复述课文。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李时珍夜宿古寺

􀀋李时珍领着弟子庞(pánɡ)宪,饥餐渴饮,晓行夜宿❶,在安徽(huī)、河南、湖北等地察访药材,已经走了好几个月了。

[①“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表现了什么?

]

段导读:

简要交代李时珍带着弟子庞宪到各地察访药材。

􀀌这天,他们来到湖北西部山区,因为一心赶路,错过了客店。

眼看太阳渐渐下山,飞鸟归林,师徒俩不免焦急起来。

这地方前不见村,后不着店❷,晚上到哪里住宿呢?

段导读:

这段话暗示了夜宿古寺的原因是由于一心赶路而错过了客店,来到了荒无人烟的山区。

􀀍忽然,庞宪发现前面的树丛中隐隐约约露出房屋的轮廓(kuò),便拉住了李时珍的衣角:

“先生,你瞧!

段导读:

讲徒弟庞宪发现了房屋。

􀀎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座破败❸的古寺。

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yuán)残壁上长满了青苔(tái),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②“破败、灰尘、断垣残壁、青苔、蜘蛛网”等词说明了什么?

]李时珍对庞宪说:

“我们就在这里住一夜吧!

”[③一个“就”字表现了李时珍什么样的精神?

]

段导读:

李时珍不嫌古寺破旧,决定住下。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

写因赶路而错过了客店,李时珍和弟子庞宪决定在一座破败的古寺中过夜。

􀀏夜幕渐渐降临了,师徒俩找来些枯枝杂草,生起火来。

庞宪用陶碗舀(yǎo)来泉水,煮沸后,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kěn)干粮。

[句导读:

喝的是泉水,啃的是干粮,一个“啃”字,说明干粮又凉又硬。

]李时珍笑着问徒弟:

“庞宪,觉得苦吗?

”[④李时珍觉得苦吗?

]

段导读:

写李时珍师徒烧水喝,围着火堆啃干粮,条件十分艰苦。

􀀐“先生是快50岁的人了,都挺得住,我20多岁的人还能叫苦吗?

􀀑“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

但我们修订❹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⑤这句话中有两处对比,强调了什么?

]

段导读:

写师徒两人因谈论“苦”的问题而相互吐露心声。

  第二部分(第5~7自然段):

写师徒俩虽然啃干粮,住破庙,但为修订好《本草纲目》都不觉得苦。

􀀒皎洁❺的月光透过露❻天的屋顶,照进房子里。

[句导读:

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李时珍不顾白天的劳顿,要借月光工作,真是兢兢业业。

]李时珍说:

“庞宪,趁着大好月色,我们把今天寻访所得记下来吧。

”[⑥“月光透过露天的屋顶,照进房子里”说明了什么?

]

段导读:

讲李时珍打算趁着月色工作,表现了他忘我的工作作风。

􀀓庞宪从行囊❼里拿出笔墨砚(yàn)台,又搬来几块砖垒成桌子。

李时珍把本子摊开,拿起毛笔,边忆边写:

“忍冬花❽初开时银白色,两三天后变为金黄色,所以又叫金银花,可以解暑消热。

“胭(yān)脂草捣烂了,可以治虫咬伤。

“刀豆子烧成渣子吃下去,能治呃(è)逆。

“鸡肠草……庞宪,你把药包拿来。

”李时珍接过药包,从里面翻出两种草。

它们的叶子十分相似,但是药性不同。

怎样区别它们呢?

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

他接着往下写:

“鸡肠草,生嚼涎(xián)滑;鹅肠草,生嚼无涎……”[⑦李时珍是怎样区分鸡肠草和鹅肠草的?

体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

段导读:

这几段详细描写了李时珍是怎样忘我工作的。

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

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中天。

[⑧这里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

  第三部分(第8~13自然段):

写入夜后,李时珍不顾劳累,借着月光在认真记载着白天的寻访收获。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读通课文,体会李时珍夜宿古寺的原因。

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生字、新词卡片。

一 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世界医药宝库中有中国的一部经典著作(板书:

《本草纲目》),它是医药科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你们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

(板书:

李时珍)

2.通过课前预习,你们对李时珍这个人物有多少了解?

李时珍(1518~1593),明代医药学家。

字东璧,号濒湖,蕲州(今湖北蕲春)人。

世业医。

致力于药物和脉学研究,重视临床实践与革新。

对药物加以鉴别考证,纠正了古代本草书籍中药名、品种、产地等某些错误,又收集整理宋元以来民间发现的药物,充实内容,经二十七年著成《本草纲目》,收录原有诸家《本草》所载药物一千五百十八种,新增药物三百七十四种。

总结了16世纪以前中国人民丰富的药物学经验,对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本草纲目》成为中医药学的一份宝贵遗产。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时珍的一个故事。

板书课文题目。

4.质疑。

(1)你是怎么理解课文题目的?

(2)读了课文题目以后,你又有什么疑问?

二 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自学生字、新词。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察访 断垣残壁 行囊 呃逆 涎滑 无涎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字词。

夜宿 药材 师徒 灰尘 煮沸 破庙 砖 端详 扯下 宪 陶碗 笔墨 垒成 呃逆

(2)指名读,正音:

“煮、扯、砖、尘”是翘舌音,“宿”是平舌音,“碗、宪、砖”是前鼻音,“详、订”是后鼻音。

(3)指名解释词语。

(4)齐读生字、新词。

(5)分自然段朗读。

三 理清文章脉络

全文共十三个自然段,可分三段。

第一段(第一至第四自然段):

写李时珍师徒二人因赶路错过了客店,决定在古寺中住一夜。

第二段(第五至第七自然段):

写师徒俩虽然啃干粮,住破庙,但为了修订好《本草纲目》都不觉得苦。

第三段(第八至第十三自然段):

写入夜后,李时珍不顾劳累,借着月光记载白天的寻访收获;不怕风险,亲自品尝草药。

四 指导写字

本课生字中,老师指导学生注意“材、徒、砖、详、扯”5个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

“宿、尘、煮”虽然都是上下结构的字,但“宿”上小下大,“尘”上下大体相等,“煮”则是上大下小。

  这篇文章对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的描写,不管是写为修好《本草纲目》住破寺、吃干粮,还是写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冒着生命危险品尝药草,都是为了表现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作风。

于是教师抓住一个“苦”字,引导学生从“吃、住、行、记录”四个方面去体味李时珍的这种一心为民的精神。

1.给下面的字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2.根据意思写词语。

(1)一年又一年,一月又一月;形容经过很长时间。

(长年累月)

(2)明亮洁白。

(皎洁)

(3)不明显;模糊不清。

(隐隐约约)

(4)构成图形或物体的外缘的线条。

(轮廓)

(5)辛辛苦苦地四处奔走。

(奔波)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居里夫人的故事

1898年,居里夫人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镭。

这一发现,震惊了全世界。

居里夫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女科学家。

从此,她享有了盛誉,博得了人们的敬仰。

居里夫人的法语老师最大的愿望是重游她的出生地——法国北部的第厄(è)普。

可是,她付不起由波兰到法国的一大笔旅费,回乡的希望总是那么渺茫。

居里夫人当时正好住在法国,她非常理解老师的心情,不但代付了老师的全部旅费,还邀请老师到家里做客。

居里夫人的热情接待使老师感到像回到了自己的家里一样。

1932年5月,华沙镭研究所建成,居里夫人回到祖国参加开幕典礼。

许多著名人物都簇拥在她的周围。

典礼将要开始的时候,居里夫人忽然从主席台上跑下来,穿过捧着鲜花的人群,来到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年妇女面前,深情地亲吻了她的双颊,亲自推着她走上了主席台。

这位老年妇女就是居里夫人小时候的老师。

在场的人都被这动人的情景所感动,热烈地鼓掌,老人也流下了眼泪。

居里夫人就是这样,当她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之后,仍旧没有忘记曾经传授给她知识的老师。

(1)解释词语。

簇拥:

(许多人)紧紧围着。

盛誉:

很大的荣誉。

(2)在正确的中心思想后面的括号里画“􀳫”。

①短文记叙了居里夫人成了名人之后,受到人们的尊敬。

(  )

②短文赞扬了居里夫人成了名人仍不忘尊敬老师的美德。

(􀳫)

③短文教育我们要向居里夫人学习。

(  )

(3)老人为什么流下了眼泪?

因为居里夫人已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但她仍没有忘记多年前传授给她知识的老师,并表现出极大的尊敬和热爱,所以老人流下了眼泪。

1.精读课文,通过重点段落,分析人物形象,感知人物形象。

2.体会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

3.能复述课文。

图片或幻灯片。

一 导入新课

上一课我们通过司马光和童第周的故事明白了一个道理:

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李时珍成功地修订了中国医药史上的伟大巨著《本草纲目》,他是怎样做到的呢?

今天,我们来深入研读这篇课文。

二 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你知道李时珍为什么要夜宿古寺吗?

因为他们一心赶路,错过了客店。

2.从这一点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