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概论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856237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概论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文化概论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文化概论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文化概论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文化概论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概论复习提纲.docx

《文化概论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概论复习提纲.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化概论复习提纲.docx

文化概论复习提纲

复习提纲考试类型版

一、选择、多选、填空、

1、语言的三要素:

语音、词汇、语法。

四要素:

语音、语汇、语义、语法。

(107)

2、汉语词汇的发展:

积累式发展、社会变革时期词汇积累速度加快、语言接触是汉语词汇丰富的一个重要途径、旧词的消亡、基本词汇的稳定性。

3、汉语语音的发展:

词汇语音形式由单派生为主逐渐变成以双音合成为主、标准语语音中浊音声母清化、韵母入声韵尾消失、声母韵母主要发展趋势是先繁丰后逐步简化、语音变化具有系统性。

4、汉语语法的发展:

语序和虚词是汉语的主要的语法手段,汉语的基本语序变化不大、虚词不断丰富、句式日渐丰富,句子结构日益精密化(109~110)

5、汉语在世界语言中的地位: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汉语是联合国指定的七种工作语言之一。

(110)

6、汉语所属的类型和语系(111)

按照语法结构来分,汉语属于孤立语。

(其他三种是:

粘着语、屈折语、复综语)

按照语言的亲属关系来分,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其他的语系有:

印欧语系、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高加索语系、达罗毗荼语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南亚语系以及其他一些语群和语言)

7、汉语的特点:

没有表示语法意义的形态变化、有声调、以单音节语素为主,因而同音词多。

(111)

8、汉字是世界上古老的文字之一;现在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汉字是殷商甲骨文,此后经历了西周金文、战国文字、秦代小篆、汉代隶书和魏晋以来的楷书;自甲骨文到秦代小篆通称古文字,从隶书起的文字通称今汉字(114)

9、汉字的特点:

形体与意义之间关系密切、属于音节—语素文字、在二维平面上构造形体(116)

10、中国天象记录的连续性、完备性和准确性世界第一(125)

11、目前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彗星记录和哈雷彗星记录出自中国(125)

12、中国天象记录对现代天文学贡献最大的是对新星和超新星的记录(126)

13、世界上对日月蚀的记载最早、最丰富的国家是中国(126)

14、世界上最早的测天仪器——浑仪出自中国(126)

15、在文明古国中,最早形成二十八宿的是中国(127)

16、中国远在一万年前氏族公社初期的“人皇氏”时期,就发明了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迭相搭配以记日的方法,这是人类历法的开端(127)(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7、殷代开始使用的四分历,岁时为365.25日,是当时世界上最精密的数值(127)

18、南宋杨忠辅的《统天历》和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岁时精确到365.2425日,与现代世界通用的公历完全相同(128)

19、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文化最重大的贡献是十进制(127)

20、如同《几何原本》影响欧洲数学一样深刻影响中国数学的著作是《九章算术》(129)

21、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界的两颗巨星刘徽和祖冲之在确定圆周率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129)

22、宋元四大数学家是秦九韶、李冶、杨辉、朱世杰(129)

23、我国至今依然屹立于现代世界科学之林的惟一的传统学科是中医学(129)

24、被达尔文高度评价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的不朽巨著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31)

25、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132~135)

26、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色:

综合观、辩证观、内在观(148~150)

27、中国古代教育家有关教育教学的重要语录(150~158)

子曰:

“有教无类”。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28、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

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温故知新学思并重、循序渐进由博返约、长善救失教学相长、言传身教尊师爱生。

(150~158)

29、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况:

至迟到公元前6世纪,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基本编订了。

《诗经》中的诗歌主要是四言诗。

到公元前4世纪,在中国南方兴起了另一类诗歌——楚辞。

形式是杂言体,句末多以感叹词“兮”字结尾。

汉代,五言诗和七言诗开始兴起,经过魏晋南北朝的诗人的努力,在声律和丽辞两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

到唐代,五、七言诗的格律成熟,这种格律主要着眼于汉字四声来谐调诗歌的韵律,堪称中国诗歌在形式上的最大特征。

唐以后又有词、曲等诗歌样式的发展,但五、七言古体诗和格律诗一直最受世人的重视。

(160)

30、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况:

其溯源为商代的甲骨卜辞和稍后的铜器铭文。

随着巫官文化向史官文化转变,出现了专门记录商周时代王公的言辞、政令的《尚书》,标志着散文的形成。

《尚书》之后,散文分别向偏重记叙的历史散文和偏重论说的诸子散文两个方向发展,形成了先秦散文。

秦汉以后的散文发展为古文和骈文。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骈文占主导地位,中唐古文运动后,古文有逐渐确立起统治地位,直到近代白话文兴起为止。

秦汉后的散文除了叙事、论说之外,又增加了抒情功能。

(160)

31、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发展概况:

其源头可推至上古神话和史传作品,但真正的文学创作则始于魏晋小说。

魏晋及南北朝的小说有志怪和轶事小说两大类,对后代的笔记小说有深远的影响,直到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仍可视为它们的流风余韵。

到唐代,传奇小说奇峰突起,作家开始有意识地虚构作品。

唐传奇在情节结构和人物描写等方面已达到很高的成就。

与此同时,民间的说话艺术也开始发展,到宋代就产生了成熟的话本小说。

到明清时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章回小说,标志着古典小说到达高峰,叙事文学的另一门类是戏曲。

它萌芽于汉代百戏,经过唐戏和宋金杂剧的阶段,到元杂剧臻于成熟。

涌现出关汉卿、王实甫等戏剧大师,以后又进一步演变为清传奇与近代戏曲。

(160~161)

32、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功能及认识功能历久弥新,它是传统文化中最容易为现代人理解、接受的一种形态,是沟通现代人与传统文化的最直接的桥梁,也是世界其他文化背景中的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最佳窗口。

(161)

33、《诗经》的地位、内容、艺术手法(161~162)

A、地位: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B、内容:

《诗经》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工305篇,包括《国风》、《小雅》、《颂》(《商颂》、《鲁颂》、《周颂》)。

其内容有五:

a、周部族的历史;b、描写古代田猎、畜牧、和农业生产的情景;c、描写战争和徭役的情形;d、控诉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e、叙述爱情和婚姻。

C、艺术手法:

风雅颂赋比兴。

34、楚辞的体裁、代表作家、代表作品(162~163)

A、体裁:

骚体诗。

B、代表作家、作品:

屈原《离骚》、宋玉《登徒子赋》、贾谊《吊屈原赋》

35、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诗经》、《楚辞》。

(163)

36、先秦主要的史书:

《左传》、《国语》、《战国策》、《晏子春秋》(163)

37、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时期及代表作:

1)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此时的散文主要是语录体,代表作是《论语》;2)战国中叶,散文由语录体向对话体、论辩体过渡,代表作《孟子》、《庄子》,3)战国后期,此时的散文发展成专题论著,代表作《荀子》、《韩非子》。

(163~164)

38、赋的特点、类别、代表作和汉赋的时代精神(165)

A、特点:

铺陈描写,不歌而诵。

B、类别及代表作:

a、抒情叙志的短赋。

如贾谊的《吊屈原赋》;b、铺陈排比为主要手法的“体物”大赋。

(主流)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C、汉赋的时代精神:

汉赋的恢弘气度是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和积极乐观的时代精神的艺术体现,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身力量的高度自信,对自己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肯定和对现实世界的热爱。

39、唐诗的发展过程,盛唐的两大诗派,李白、杜甫的诗风、地位和影响(166~167)

1)发展过程有四期:

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2)盛唐两大诗派:

以王维、孟浩然为首的山水田园诗和以岑参、高适为首的边塞诗派。

3)诗风:

李白:

浪漫气息和理想色彩。

飘扬奔放。

杜甫:

忧国忧民和写实主义。

沉郁顿挫。

4)地位:

李白:

盛唐气象的代表。

杜甫:

其诗为后人称为“诗史”。

5)影响:

李白、杜甫就有鲜明个性又有丰富内涵的诗歌,对后代诗歌的审美趣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0、中唐诗坛两个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和特色(167)

1)以白居易为首,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人为羽翼,他们主要继承杜甫正视现实,抨击黑暗的精神,强化了诗歌的讽谏美刺功能。

在艺术上则以语言通俗流畅、风格平易近人为特征。

2)以韩愈为首,孟郊、贾岛、卢仝(tong35)、李贺等人为羽翼,他们主要继承了杜甫在艺术上刻意求新、勇于创造的精神,特别致力于在杜诗中稍露端倪、尚未开拓的艺术境界。

韩派诗人善于刻画平凡,琐屑乃至苦涩的生活和雄奇险怪乃至幽僻阴森的景象,艺术特征是语言戛戛独造,风格或雄奇、或幽艳、或怪诞。

41、宋词的两大流派、代表人物及宋词的独特传统(167~168)

1)婉约派。

代表人物:

柳永、李清照。

2)豪放派。

代表人物:

苏轼、辛弃疾。

3)宋词传统:

1)婉约词的传统源远流长,数量上占优势。

2)题材上注重个人生活而不是社会现实。

3)表现功能上长于抒情短于叙事。

4)风格上偏嗜阴柔而非阳刚雄豪。

5)其美学特征是委婉含蓄。

42、元杂剧的五类题材:

1)爱情剧2)公案剧3)水浒剧4)世情剧5)历史剧。

(169)

43、中国小说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

先唐笔记小说、唐代传奇小说、宋元话本小说。

(171)

44、明清六部著名长篇小说:

明代“四大奇书”和清代长篇小说双璧(171)。

明代四大奇书: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为“四大奇书”。

清代长篇小说双璧:

《儒林外史》、《红楼梦》。

45、中国彩陶的特点(178)

1)彩陶图案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与中国文化观念的演进同步;

2)彩陶图案的结构特点与中国美学的基本法则相合。

46、青铜纹饰两个明显的现象:

1)饕餮纹。

代表着重组变形法则。

2)人兽共生。

(178~180)

47、中国古代建筑的四大类型及其主要特色(180~182)

四大类型:

宫殿、陵墓、寺庙、园林。

主要特色:

强调群体宏伟,不追求纯空间的凝固的画面,追求时间中展开,在时间的流动中展现自己的旨趣。

48、中国古代雕塑的四个集群和两个绘画特点(182~183)

1)四大集群:

陵墓集群、宗教集群、建筑装饰、工艺雕塑。

2)绘画特点:

平面性;彩绘。

49、中国历代书法艺术特色: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义,明人尚态。

(184)

50、中国最伟大的书法艺术家:

王羲之、颜真卿、张旭(185)

51、中国古代绘画的五大种类及其特点、形式(186)

1)种类:

宫廷绘画、文人绘画、宗教绘画、市民绘画、民间绘画。

2)宫廷绘画:

特点:

追求精巧。

形式:

彩墨画。

文人绘画:

特点:

抒情达意。

形式:

水墨画。

宗教绘画:

特点:

解释宗教内容。

形式:

彩色壁画

市民绘画:

特点:

表现市民式小说故事的内容相连,在版面上达到妙境。

形式:

版画。

民间绘画:

特点:

负载下层民众的愿望。

形式:

年画。

52、中国绘画的美学原则:

1)散点透视的“游目”;2)以大观小;3)遗貌取神;4)游目式的笔、色、墨。

(187)

53、中国音乐的种类及特色(188)

1)种类:

仪式音乐、宫廷舞乐、声乐、独奏器乐、民乐。

2)特色:

以旋律为主;理性精神;节奏宣泄。

54、戏曲在中国古代艺术中的地位:

对整个古代艺术的总结。

(189)

55、程式化和虚拟化使中国戏曲创造出了最具文化意味的形式美.(180~190)

56、中国艺术的根本精神和基本准则:

1)根本精神:

气韵生动。

2)基本准则:

虚实相生。

(191)

57、中国艺术的基本类型和最高境界(191~193)

1)基本类型:

阳刚和阴柔。

2)最高境界:

“和”。

包括人与人之和,人与社会之和,人与宇宙之和。

58、远古的传说是史学的源头,卜辞和金文是中国历史上目前所知最早的历史记载,《尚书》是较早且更具有官书性质的历史记载(194)

59、《诗经·大雅》中一些反映周族和周王朝某些发展阶段的传说和历史的诗篇,可以视为史诗(194)

60、《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孔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大史学家(194)

61、战国时代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最有代表性的是《左传》、《国语》、《战国策》(194)

62、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司马迁的《史记》,第一部断代史是班固的《汉书》(195)

63、梁启超对中国史学的评价: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最发达;史学于世界各国中,惟中国最发达”。

(195)

64、编年史、纪传体通史、纪传体断代史、纪事本末体和史评的最重要的代表作及其作者(198~203)。

1)编年史:

《春秋》孔子整理。

《左传》左丘明。

《汉纪》荀悦。

《资治通鉴》司马光。

2)纪传体通史:

《史记》司马迁。

“二十四史”。

3)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班固。

4)纪事本末体:

《通鉴纪事本末》袁枢。

5)史评:

《史通》刘知几。

《文史通义》章学诚。

《廿二史考异》钱学昕。

《廿二史札记》赵翼。

65、中国文化形成的两个重要基础:

小农自然经济和家国一体的社会政治结构(210)

66、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系统以伦理道德为核心(210)

67、中国文化传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而以善为核心(211)

68、鲁国大夫叔孙豹提出的“三不朽”思想(211):

“立德、立言、立功”

69、孔子提出的“三达德”(知、仁、勇),孟子提出的“四基德”(仁、义、礼、智)和“五伦十教”(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后人根据管仲提出的“四维七体”(四维:

礼、义、廉、耻;七体:

孝悌慈惠、恭敬忠信、中正比宜、整齐樽诎、纤啬省用、敦蠓纯固、和谐辑睦)综合成的“四维八德”(四维:

礼、义、廉、耻;八德:

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

仁、义、礼、智、信)(212)

70、中华民族的十大传统美德:

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

(212~218)

71、传统美德在历史上造就的各种道德人格(220):

圣人、贤人、仁人、大人、君子、成人、善人等。

72、中国伦理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220)

1)先秦——中国伦理精神孕育展开阶段。

2)汉唐——中国伦理思想的抽象发展和大一统、封建化阶段。

3)宋元明清——中国伦理思想辩证综合阶段。

73、中国伦理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

人伦关系原理(人伦)、道德主义品格要求(人道)、人性的认同(人性)(224)

74、五伦设计的根本原理:

血缘——宗法——等级三位一体,血缘——伦理——政治直接同一,把家族关系中的长幼之序上升为一般伦理法则,成为社会上的尊卑等级之别,在“亲亲尊尊”的基础上形成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治秩序。

(225)

75、“中国四德”与“希腊四德”的内容:

“中国四德”:

仁、义、礼、智。

“希腊四德”:

理智、正义、节制、勇敢。

(225)

76、中国人性思想的特点:

1)强调人兽之分,突显人的尊严。

2)人格均等,人人可圣。

3)修身养性,向内探求。

(226)

77、中国古代宗教包含的范围:

远古时代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到夏商周时期的天帝崇拜、祖先崇拜;到长期以来存在于民间的尊天、祭祖、拜鬼神到汉魏以后广为流传的佛道二教都属于中国古代宗教。

(227)

78、为什么说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宗教的产生本身就是人类文化活动的结果,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宗教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各种文化现象结下了不解之缘;宗教对文学、艺术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228)

79、中国古代的宗教形式:

自然神崇拜、动物神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占卦卜筮等,最有代表性的是自然神崇拜和鬼魂崇拜。

(229~231)

80、道教的主要思想渊源:

1)中国古代的鬼魂崇拜。

2)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

3)秦汉时期的黄老道。

(231)

81、道教的信仰特征:

基本信仰是“道”,此“道”由《老子》五千文而来。

(232)

82、道教的基本教义:

长生久视、全性葆真。

(233)

83、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古代科学,古代医学、药物学,气功,文学艺术,古代民俗。

(231~235)

84、佛教的基本教义:

“四谛”:

苦集灭道。

(236)

85、儒教是否宗教:

出世、入世问题虽是衡量是否属于宗教的重要标准之一,但这种标准本身也不是绝对的;传统儒学由“寡欲”而“无欲”的主张,带有浓厚的宗教禁欲主义的色彩;宋明新儒学把佛、道二教的许多思想内在化了,从而使自己具有了准宗教的性格。

(240~244)

86、中国哲学的四大思想资源:

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和宋明理学。

(245)

87、原始儒家的基本精神:

创造性的生命精神、以“仁”为基本观念的宽容精神、“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

(246~247)

88、原始道家的基本精神:

特殊的人生智慧、特殊的中国艺术精神。

(247~249)

89、中国佛教的三大宗派:

天台宗、华严宗、禅宗。

(249)

90、中国佛教提供的思想资源:

追求道德人格的蕲向、诸佛平等和与众生一起拯救世界的热忱、让有限生命进入无限境界的人生智慧、独特的运思模型等。

(249~250)

91、中国哲学的真谛:

使人格向上发展,不离开现实世界又要超越现实世界的种种限制,培育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人格,是中国哲学的真谛。

(253)

92、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两层意义:

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253~254)

93、儒家的人文理想:

使天德下贯为人德,人德上齐于天德,且归于天人同德。

(254)

94、儒释道三大传统大体上肯定的人类生命的价值与归宿:

一个真正的人的博大气象,乃是以自己的生命贯通宇宙全体,努力成就宇宙的一切生命。

(254)

95、儒道佛三家追求的境界:

儒家追求的是道德宇宙,道家追求的是艺术天地,佛家追求的是精神境界。

(255)

96、冯友兰划分的四种人生境界: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255)

如果一个人只能顺其本能或社会风习去做,对自己所做之事毫无觉解,他的人生境界就是自然境界.

如果一个人所做的事,动机是利己的,其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功利境界

如果一个人自觉他是社会整体之一员,他自觉为社会利益做各种事,所做的事都有道德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道德的境界

如果一个人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觉解自己不仅是社会的一员,而且还是宇宙的一员,他自觉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并觉解其中的意义,这就是天地境界.

97、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256)

98、决定文化类型的三大条件:

特定自然地理环境、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265);

99、伦理类型的中国文化形成的历史条件:

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农业经济格局、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265);

100、伦理类型的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意识形态方面、社会心理方面、行为规范方面(265);中西文化的显著区别:

“德性文化”与“智性文化”(265);

101、中国古代文化是一种天地合德的伦理类型(266);

102、中国文化伦理型特征的社会根源:

中国古代社会宗法体系的完善和长期影响(266);

103、“六亲”、“九族”:

六亲:

父子、兄弟、夫妇。

九族:

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266);

104、中国文化系统内一切道德的核心和母体是孝道(267);

105、中国文化系统中的纲常伦理观念的“思想滤清器”作用,阻挡、淡化了宗教精神对国民意识的渗透。

(267);

106、中华学术的首要重心及其影响:

重心:

伦理道德学说,影响:

导致道德论、认识论、知识论互摄互涵,畛域不清(267);

108、西方以“求真”为目标的学术范式(267);

109、中国古代的为学目标:

求真、求善。

求真:

探索自然奥秘。

求善:

追求道德觉悟。

(267);

110、中国传统宗法社会特定的伦理型文化的作用:

正面:

社会调节、激励功能,负面:

人身压迫、精神虐杀的理论之源(268);

111、中国文化的特点:

总特征:

伦理类型。

其他方面的特点:

强大的生命力、重实际求稳定的文化心态、家族本位的集体主义文化、尊君重民的政治文化、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

(268—284);

112、中国文化强大生命力的表现:

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凝聚力。

(269);

113、人类原生形态的七种“母文化”:

埃及文化、苏美尔文化、密诺斯文化、玛雅文化、安第斯文化、哈拉巴文化、中国文化。

(269);

114、中国古代文化在农业型物态基础上形成的“实用——经验理性”的表现(271);

重农、尚农的社会共识,重实际而黜玄想的务实精神,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包含循环与恒久意识的变异观念。

115、宗法制度在中国根深蒂固的原因:

氏族社会解体极不充分、自然经济长期延续。

(273~274);

116、中国传统文化的二重性:

积极与消极两方面。

(274);

1)积极:

具有社会调节功能。

2)消极:

将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以致在某种程度上又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的理论之源。

117、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体两翼:

尊君、重民。

(275);

118、民本主义与君主专制主义的双重性:

一方面民本思想与专制主义的极端形态相对立,另一方面又和君主专制主义的一般形态相互补充。

(277);

119、在道德来源问题上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脱离神学,有其理性的一面。

体现在:

儒家:

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

道家:

道法自然。

(278);

120、道家的“道法自然”观点:

道家认为,“道”产生于天地万物,强调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否定了有人格、有意志的神。

道家的这种观点被概括为“道法自然”。

(278);

121、儒家对鬼神的看法:

“敬鬼神而远之。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未知生,焉知死。

”“子不语“怪、力、乱、神。

”“君主有三畏:

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279);

122、中国两千余年学术的发展以经学为一大主流(281);

123、中国传统经学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儒家思想广泛渗透、科学未能充分独立、制约宗教发展。

(283~284)

124、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两大特点(285)

特点:

1)具有广泛的影响,感染熏陶了大多数人民,为他们所认同,所接受,成为他们的基本人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2)具有维系民族生存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125、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286)

126、古代思想家对“天人合一”的看法:

反对把天和人割裂、对立起来,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

在他们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因而可以达到统一。

(286)

127、第一个提出“天人合一”命题的是北宋的著名哲学家张载(286)

128、“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表述:

天人合一的现代表述即为天人协调的思想,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另一方面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87)

129、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评价:

天人合一在其自身的发展途程中有着丰富的内涵,也有着芜杂的内容。

作为民族文化的主导观念,作为民族文化特质的典型表现,应该从文化发展,延续的民族性一面,给予足够的重视,做出积极的评价。

(288)

130、孔子有关鬼神的著名语录((290~291)

“敬鬼神而远之。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未知生,焉知死。

”“子不语“怪、力、乱、神。

”“君子有三畏:

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131、宋明理学的三个主要派别及其代表人物(291)

1)气本论:

以张载为代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