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两首念奴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855660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8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docx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词两首念奴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docx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

第一课时 课文精读

1.阅读相关知识,将下面空缺内容填写完整。

苏轼,__北宋__(朝代)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__东坡居士__,与父__苏洵__、弟__苏辙__合称“三苏”。

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__唐宋八大家__”之一。

代表作有__《赤壁赋》__、《喜雨亭记》《超然台记》等。

名诗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等。

词开__豪放__派一代词风,对后世影响很大,名词有__《念奴娇》__《水调歌头》等。

2.判断下列各项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1)词有词牌,词牌是指词的题目。

一般来说,一首词为一阕,“阕”在文字上指词的分段。

(  )

(2)词牌是指词的曲调名称。

词的题目指填词用的题目,词的分段称为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因为一曲便是一阕。

(  )

(3)词牌指填词用的曲牌名,“念奴娇”“永遇乐”之类便是;它们又是词的题目,而“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之类只不过是副标题。

一曲为一阕,“阕”在文字上指词的曲调。

(  )

(4)词,是歌词,是一种按照乐谱的曲调和节拍来填写、歌唱的文学作品,它和音乐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词的种种特点,大都是由它的性质规定的。

(  )

【详细解答】 

(1)×(错在“词牌是指词的题目”,应为“词牌是指词的曲调名称”)

(2)√__(3)×(错在“它们又是词的题目”)__(4)√

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__卷起千堆雪__。

(2)羽扇纶巾,谈笑间,__樯橹灰飞烟灭__。

(3)故国神游,__多情应笑我__,早生华发。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_也无风雨也无晴__。

识记字音

1.单音字

故垒(lěi)樯橹(qiáng)

酹月(lèi)吟啸(xiào)

狼狈(bèi)公瑾(jǐn)

2.多音字

辨识字形

认识通假

一尊还酹江月(“__尊__”通“__樽__”,意思是__酒杯__)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1)大江东去(__名词作状语__,意思是__向东__)

(2)樯橹灰飞烟灭(__名词作状语__,意思是__像灰一样、像烟一样__)

(3)竹杖芒鞋轻胜马(__名词作动词__,意思是__骑马__)

(4)已而遂晴(__形容词作动词__,意思是__(天)放晴__)

古今异义

(1)大江东去

古义:

__长江。

__

今义:

大的河流。

(2)千古风流人物

古义:

__杰出的。

__

今义:

①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②有才学而不拘礼法;③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④轻浮放荡。

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嘉祐进士。

神宗时曾任礼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

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最后北还,病死常州,追谥文忠。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苏轼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代表作有《赤壁赋》《喜雨亭记》《超然台记》《石钟山记》等。

现存诗歌2700余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名诗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书李世南所画秋景》《赠刘景文》等。

词开豪放派一代词风,对后世影响很大。

他的词有怀古、咏史、说理、谈玄、感时伤事以及对山水田园的描绘、身世友情的抒写等等,奔放热情,豪迈旷达。

名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等。

苏轼擅长行书、楷书,善画枯木怪石。

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书画四大家”,有名画《枯木怪石图》《竹石图》。

了解背景

1.《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时年苏轼已近50岁。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

此时,苏轼深感自己年岁渐老,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尤其政治上的挫折,更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

由于内心十分苦闷,苏轼便经常游于江湖之间,其间他写出了一些著名的散文、诗词,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由于作者无法解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便有了“人生如梦”的消极思想的流露,情调显得低沉。

但其追求功业的豪迈心情,仍然是掩盖不住的。

2.《定风波》

《定风波》也写于1082年。

苏轼与同伴到离黄冈30里处的沙湖去看新买的农田,途中遇雨,随身又未携带雨具,同行人皆狼狈不堪。

苏轼通过生活中这样一件平常的事,即事抒怀,表现了他乐观旷达的襟怀,以及在人生艰苦旅程中泰然前行的洒脱而带有几分倔强的性格。

它艺术地反映了苏轼独特的人生体验和为人处世的态度。

链接资料

1.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是北宋的一桩大案,由苏轼而起,累及一连串朝廷大臣。

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此案件纯属政治迫害。

监察御史舒亶、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的语句和此前所作的诗句,以讽刺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

苏轼被抄家,押解途中想自杀,但还是遏制住了冲动。

苏轼曾与长子苏迈相约,平时只送菜、肉,有不测就送鱼。

但有一天,鱼还是来了,苏轼大惊。

开始给弟弟写诀别诗: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

实际上是搞错了。

送鱼者是苏迈的一个朋友,苏迈有事出去,托朋友给送饭,朋友好心给送了条鱼,不料送去的是死亡的消息。

宋神宗读到苏轼的这首绝命诗,感动之余,也不禁为苏轼的才华所折服。

加上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

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销结,而苏轼的这首“绝命诗”也广为流传开来。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苏轼摆脱了死亡阴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开始了长达四年之久的谪居生活。

2.豪放派

豪放派与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第二课时 能力提高(《念奴娇》)

这首词虽然用了许多篇幅去写赤壁的景色和周瑜的气概,但主旨并不在于追述赤壁之战的历史,而是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情。

(一)学习上片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写景,描绘了万里长江极其壮美的景象。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详细解答】“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

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出场营造了声势。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详细解答】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叠。

这首词正面描写赤壁江山胜景,勾勒古战场景象。

先写江岸,后写江水。

“乱”写群峰壁立,山崖陡峭;“穿空”形容山岩高耸入云的动势,“惊”字拟人,写巨浪声势;“拍”写江涛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卷”写雪浪汹涌,形象真切;“千堆雪”,运用借喻描绘浪花千层,绘形绘色,蔚为壮观。

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不同感觉的浓墨重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委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二)学习下片

下片怀古,追忆功业非凡的英俊豪杰周瑜,抒发了词人热爱祖国山河,羡慕古代英杰,感慨自己华发已生却未能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3.在描写周瑜的才华和功勋前,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其深刻含义在哪里?

【详细解答】词中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的深刻含义在于:

一是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才华横溢,很有作为。

二是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能衬托周瑜潇洒的风姿。

三是小乔之姊大乔系孙权之嫂,所以周瑜跟孙权外托君臣之义,内有葭莩之亲,能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

这正是作者所没有的,又是他十分渴望的。

这也能补证作者之所以仰慕周瑜的原因。

4.这首词的下片集中笔墨怀人,在众多的“风流人物”中,作者为什么仅写周瑜一人?

【详细解答】这首词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所作,是借古事以抒己怀。

下片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笔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

周瑜风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而自己一生壮志难酬、华发早生、功业无成,怎能不在感慨万分中生发仰慕之情呢?

这正是作者一生追求理想的豪迈心情和迫切建功立业思想的表现。

要点:

①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苏轼四十多岁只任团练副使的虚职;②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苏轼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③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④怀古是为了抒发感情。

5.词作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结束全词,表现了怎样的人生格调?

【详细解答】作者在对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对英雄人物的追怀后,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结束全词,既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感喟和功业无成的无奈。

不过,这样的结尾却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特别是“江月”一词,又表现了作者襟怀旷达、自解自慰的超脱和豁达。

探究1 《赤壁怀古》一词是如何运用烘托、映衬手法的?

探究之旅:

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例如这首词中作者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

映衬是烘托的一种,一方面是以乙托甲,但反过来甲也具有托乙的作用。

词中有两种映衬:

一种是实景和虚景相互映衬,实景是赤壁的险要形势,是作者亲眼所见,虚景则是火烧曹营,是作者的想象,二者相互衬托,是谓虚实相济;另一种是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

这首词波澜起伏而章法严整,跟作者巧妙地运用这两种表现技巧有关。

探究2 这首词在哪些方面表现了豪放风格?

探究之旅:

这首词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

一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旷达视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和这里有关的许多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之情。

于是词人开始寻找英雄的足迹: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周郎是词人心中景仰的英雄,但是这里并不展开写,而是转而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一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慨叹,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这样的景物描写,读罢使人止不住内心情感的激荡,颇有“天风海雨逼人”之感。

词中的豪壮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

词的上片将周郎和赤壁并提,已经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作用,到下片再着力写周瑜的才干和功勋,英雄形象就格外鲜明了。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他指挥赤壁之战时正是青春年少、春风得意之时,“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赤壁之战对于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而作为吴军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闲雅,沉着应战,谈笑间,巧用火攻烧掉了敌人的战船。

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令词人满怀崇敬。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诗以赤壁壮丽的景色和雄伟的古战场为背景,集中笔力塑造了一个雄姿英发的周瑜的形象,歌颂了他在赤壁之战中的历史功绩,借此抒发自己对古代英雄人物的向往和渴望建功立业但壮志难酬的深沉感情。

请同学们为《念奴娇·赤壁怀古》内容脉络设计一个思维导图。

【详细解答】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用法与众不同的一句是( C )

A.大江东去,浪淘尽B.樯橹灰飞烟灭

C.卷起千堆雪D.都门帐饮无绪

【详细解答】 C是词的比喻用法,其它都是名作状。

2.选出修辞方法与其它句不同的一项( D )

A.终岁不闻丝竹声B.举酒欲饮无管弦

C.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D.君当作磐石

【详细解答】 A、B、C是借代,D是比喻。

3.对“乱石穿空”三句理解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C )

A.一个“穿”字,突现了山崖“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势。

B.“拍”不仅给人大浪撞击大石的视觉形象,还给人以撞击的听觉效果。

C.“卷”字用拟人手法,展现出波涛翻卷动荡之貌,写出浪花激溅之状。

D一个“惊”字既写出波涛之气势,更写出波涛给人的感觉。

【详细解答】 “卷”并非拟人手法。

4.“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对这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

A.“羽扇纶巾”,指诸葛亮。

这诗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B.“羽扇纶巾”,指诸葛亮。

这诗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协助周瑜大破曹军。

C.“羽扇纶巾”,指周瑜。

这诗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在诸葛亮协助下大破曹军。

D.“羽扇纶巾”,指周瑜。

这诗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5.对本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苏轼善于以历史为词,拓宽了题材,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提高了词的意境,且一扫以前文人词的柔弱气息,为词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

这首词便是明证。

B.苏轼素有抱负,却在激烈的竞争中屡遭贬斥,甚至险遭杀身之祸,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因而将夙愿寄托在古代英雄身上,也是情理中的事。

——这首著名的词作正是如此,他借咏史,抒写出了郁积胸中的块垒。

C.词人将写景、咏史、抒情糅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织。

且全词文脉相承,又各有重点:

上阕由壮丽的赤壁,联想到古代英雄;下阕则抒发向往英雄与自己壮志未酬的感叹。

D.本词为苏轼的代表作,其豪放风格,从两个侧面透射出来:

一是着意对赤壁景物的描摹,将江山之胜与咏古之情融为一体;二是把酒祭江,直抒自己渴望能像周瑜那样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详细解答】 本项的评价,不足以全部概括本词豪放风格的全貌,况且对“把酒祭江”情节的评价也错误。

“把酒祭江”有两个含义:

一则表达词人壮志难酬的郁闷;二则呼应开篇,表现对古代英雄的仰慕。

第三课时 能力提高(《定风波》)

1.词前小序有什么作用?

【详细解答】交代写作背景,为后面表现自己不惧风吹雨打的精神张本。

2.《定风波》开头两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展示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详细解答】开头两句是全篇主题,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这两句展示了作者不为外界的风云变幻所干扰,总是以自己的定规行事的生活态度。

风雨潇潇,穿林打叶,真有点席卷天地的气势,但作者以“莫听”便将之化为乌有,不但如此,还要吟咏着诗句悠然信步,隐含着对生活厄运的挑战。

3.如何理解“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详细解答】“竹杖芒鞋轻胜马”,先说竹杖芒鞋与马。

前者是步行所用,属于闲人的;而马,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

两者都从“行”字引出,因而具有可比性。

前者胜过后者在何处?

其中道理,用一个“轻”字点明,耐人咀嚼。

竹杖芒鞋诚然是轻的,轻巧,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路用它,拖泥带水的,比起骑马的便捷来又差远了。

那么,这“轻”字必然另有含义,分明是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

“官”的对面是“隐”,由此引出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来,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仅仅是对雨过天晴之后自然现象的一种概括吗?

它包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

表达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详细解答】这几句词不是对雨过天晴之后自然现象的概括,而是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

自然界的风雨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句中“萧瑟”二句,意为风雨之声,与上阕的“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将他置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

不管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普照、一旦过去就都成了虚无。

这反映了苏轼不因物而悲喜的旷达胸襟,也反映了他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

探究1 古今不同读者对《定风波》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

谈谈你对此词的理解。

探究之旅:

无论是“旷达人语”,还是“归隐人语”,其核心是对“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任平生”“归去”的解读。

(1)风雨不定,依然“吟啸”与“徐行”;暂失鞍马,内心依然轻松;纵然是“一蓑烟雨”,也可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春风、朝阳终会有,风雨阴晴以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总会“归去”,由此可见这首词确实是“旷达人语”。

(2)隐居山林,“吟啸”“徐行”,视竹杖草鞋胜过鞍马,情愿蓑衣独钓,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归去”的生活中无所谓风雨阴晴,由此可见这首词确实是“归隐人语”。

探究2 分析《定风波》一词的艺术特色。

探究之旅:

在《定风波》中作者写了在一次出游途中遇到阵雨的生活小事。

在突如其来的风雨中,作者没有雨具,却依旧手拄拐杖,脚穿芒鞋,吟咏长啸着从从容容地缓步行走。

他把风雨看得很平常,觉得风雨交加的天气和晴朗的天气并没有什么差别。

作者实际上是以自然风雨来隐喻人生风雨,表明自己对于各种政治打击和迫害已遇变不惊,见怪不怪了!

作者也正是运用这种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通过平常的生活小事来表达自己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定风波》这首诗通过叙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和天晴后的景色及感受,表现了词人坚持操守的倔强个性、超然旷达的处世态度和忧乐两忘的开阔胸襟。

【详细解答】

6.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

A.公瑾(jǐn)樯橹(lǔ)羽扇纶(lún)巾

B.酹(lèi)江月雄姿(zī)早生华(huā)发

C.狼狈(bèi)已而(ér)何妨吟啸(xiào)

D.芒(mánɡ)鞋料峭(qiào)一蓑(shuāi)烟雨

【详细解答】 A.纶:

ɡuān;B.华:

huá;D.蓑:

suō。

7.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D )

A.风流念奴姣故垒西边

B.遥想浪涛尽小乔初嫁

C.萧瑟人道是乱石川空

D.周郎任平生山头斜照

【详细解答】 A.姣—娇;B.涛—淘;C.川—穿。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

A.大江东去(长江)

卷起千堆雪(比喻浪花)

B.樯橹灰飞烟灭(代指曹操的水军)

酹江月(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C.一蓑烟雨任平生(一生)

已而遂晴(已经)

D.回首向来萧瑟处(风吹雨落的声音)

故国神游(古战场)

【详细解答】 已而:

不久,过一会儿。

9.在古诗词中,为了表达的需要,常将语序倒装,下列句子中语序没有倒装的一项是( D )

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B.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C.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D.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0.对这首词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词小序中的“狼狈”是说在雨中感到窘迫、难堪,“不觉”指不在乎。

B.首句中的“莫听”的意思是不用管;“吟啸”的意思是放声长啸。

C.“一蓑烟雨”一句是说自己对披蓑衣、冒风雨的生活,向来处之泰然。

D.“山头斜照”一句是说云开雨霖,落日有情,脉脉斜辉,映照我身。

【详细解答】 “吟啸”既指低吟,又指长啸。

第四课时 课后拓展

不打伞的苏轼

胡修江

彭城书院位于徐州的一个小巷,小小的门头。

沿阶而上,穿过厅堂,是一个方方的院落。

清明时节的雨如烟似雾,敲打在几朵撑开的花伞上。

蒙蒙细雨里,我看到从宋朝的烟雨中走来的是那位不打伞的苏轼。

苏轼知任徐州近两年,与刚刚步入仕途相比,曾经的青春豪气已渐渐消磨,加以心系民瘼,做事也就多了几分谨慎。

但世事偏要和这位学士开一些不大不小的玩笑,也许是要在人生大风雨来临之前给他做一些铺垫。

春旱焦禾、秋涝相属,着实让苏轼费了许多脑筋。

好在祈雨雨至,抗洪洪退,等到苏轼被改派湖州即将赴任时,百姓念其恩,都来送行,颂扬道:

“前年无使君,鱼鳖化儿童。

”听了这话,苏轼微微一笑:

“穷人命分恶,所向招灾凶。

水来非吾过,去亦非吾功。

但是他没有料到,短短几个月之后,他就被谗言击中,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

从这个角度说,他送给徐州百姓的那句“穷人命分恶,所向招灾凶”好像成了心理预示,也带有道家无为色彩的自我解脱。

“乌台诗案”几乎浇灭了苏轼所有的梦想,他的人生也似乎到了最低谷。

就是在这样的深思与苦痛中,苏轼实现了人生最美丽的跨越,从而跳出了“小我”的小圈子,进入与清风明月同在的大境界。

苏轼《放鹤亭记》里有句:

“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

”那么,云中鹤的姿态就是苏轼自己的姿态了,上可达九霄,下可立泥土,而泥土也正是飞翔的凭借与归宿。

把握人生中的小,像脚下的陂田、簌簌的枣花,也是心的宇宙;淡泊世俗中的大,如高空的飞鸿、云中的仙鹤,也是惬意的生存。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这是本性中的洒脱,也是人世辗转后的无奈。

当一个人和一种不期然的苦难无意间相遇,当命运被拉伸延长以致渐近异化,只要灵魂不死,最后得到的肯定是大自由。

所以他说“此心安处是吾乡”;所以,几年之后的黄州,夜半醉后回家的他能在“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的境况下“倚杖听江声”;所以,在酒后的长啸中,在摔倒在黄泥坂的浊淖中时,他也能享受“草为茵而块为枕兮,穆华堂之清宴”的舒适快乐;所以,雨天他也不打伞: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不打伞,苏轼就这样站在可能随时而至的风雨里,被淋湿的是裸露的身体,被润泽的却是孤独的灵魂。

带着这分裸露的孤独,苏轼在多次毫无预料的流放中被迫远行,南北东西,留下了数不尽的途路艰辛,但又在一次次的生命留驻中、在不经意地挥洒间留下意味深长的一笔。

于是,他所流连的山水,他曾咏叹的物事,都慢慢凝成了文化的篇章,余绪绵延千年。

(选自《青岛日报》,有改动)

【品读】文章标题一语双关,既指苏轼雨天不打伞的个性形象,又指苏轼拥有坦荡做人的率真本性,拥有笑对风雨、处变不惊的旷达心胸。

不打伞的苏轼携人生的一肩风霜,从宋朝的烟雨向我们走来,他一如既往淡淡地微笑着,他执竹杖、着芒鞋轻盈地行走着,洒脱的身形如同云中鹤,飘逸的风采宛若神仙。

文章文笔俊逸,感情充沛,哲理深邃,情理交融,是一篇内蕴丰厚的文化散文。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躺在一叶扁舟上,任由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沉沉浮浮。

苏轼瞑目沉吟:

忘了吧,你看那三国周郎,何等风流倜傥,意气风发,一代名将啊!

如今,还不是随着这长江滚滚东流,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

”想到这儿,苏轼笑了,好,就让我忘记这郁郁不得志的愁怀,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

就让我铭记那曾经有过的豪情壮志,凝成诗篇,然后让后人铭记。

日落的余晖,映照在江面上,江面一片灿烂。

2.苏东坡却是古往今来的一个特例,他似乎不食人间烟火,升官未见其大喜,流放也未见其大悲。

贬谪黄州,自垦东坡荒地,他还两度载酒夜行,与好友聚游赤壁,“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饮酒赏乐。

3.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他能驾一叶扁舟,出没于惊涛骇浪而从容应对,豁达处之。

在白露横江、清风徐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