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考研微观经济学模拟试题5.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855326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05.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大考研微观经济学模拟试题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大考研微观经济学模拟试题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大考研微观经济学模拟试题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大考研微观经济学模拟试题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大考研微观经济学模拟试题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大考研微观经济学模拟试题5.docx

《人大考研微观经济学模拟试题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大考研微观经济学模拟试题5.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大考研微观经济学模拟试题5.docx

人大考研微观经济学模拟试题5

人大考研微观经济学模拟试题(五)

一、概念题

1.扩展线

2.完全竞争市场

3.子博弈(sub-game)

4.科斯定理

5.道德风险

二、简答题

1.影响商品供给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在完全竞争、买方垄断和卖方垄断条件下,厂商对劳动的需求有何不同?

试加以分析。

3.请分析价格-消费曲线分别向右上、右下倾斜及呈水平和竖直直线的原因。

4.简述政府应如何促进有效的竞争。

三、计算题

1.假设公共产品X是以一个不变的边际成本12元被供给。

消费者A对X的需求为X=20-PX,消费者B的需求是X=14-2PX。

这里,PX是公共产品X的单位价格。

求X的帕累托效率水平是多少?

2.q是厂商每天产量,单位是吨,成本用美元计。

厂商产品的市场需求函数是Q=2000-4P。

这里,Q是该行业每天销售量,P是每吨产品价格。

假定该行业为成本不变行业,且厂商的总成本函数为LTC=q3-50q2+750q。

(1)求该行业长期供给曲线。

(2)该行业长期均衡时有多少家厂商?

(3)如果课征产品价格20%的营业税,则新的长期均衡时该行业有多少厂商?

(4)如废止营业税,而代之以每吨50美元的消费税,该行业在这种情况下达到长期均衡时有多少家厂商?

(5)如果所有税收都废除,行业达到

(2)的均衡状态,政府再给每吨产品S美元的津贴,结果该行业中厂商增加3个,试问政府给每吨产品津贴多少?

3.已知某劳动市场的供求曲线分别是SL=100W和DL=l000-100W,请计算该市场的均衡工资和均衡雇工量各是多少?

假定政府按受雇人数给雇主补贴,将均衡工资定为每小时6美元,每人要补贴多少美元?

新的均衡就业量是多少?

总的补贴费是多少美元?

如果政府宣布该市场的最低工资为每小时6美元,此时的劳动需求量是多少?

将有多少人失业?

4.公司正在考虑建造一个工厂。

现有两个方案,方案A的短期生产成本函数为TCA=80+2QA十0.5

,方案B的短期生产成本函数为TCB=50+

(1)如果市场需求量仅有8单位产量的产品,厂商应选哪个方案?

(2)如果选择A,市场需求量至少为多少?

(3)如果公司已经采用两个方案分别建造一个工厂,且市场对其产品的需求量相当大,公司是否必须使用这两个工厂?

如果计划产量为22单位,厂商应如何在两个工厂之间分配产量以使成本最低?

四、论述题

1.试评述政府再分配政策的经济效率。

2.试述资源有限性及其用途的选择。

 

参考答案

一、概念题

1.扩展线:

在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企业改变成本,等成本线就会发生平移;如果企业改变产量,等产量线就会发生平移。

这些不同的等产量曲线将与不同的等成本线相切,形成一系列不同的生产均衡点,这些生产均衡点的轨迹就是扩展线。

扩展线是厂商在长期的扩张或收缩生产时所必须遵循的路线。

如图所示。

图1

扩展线表示:

在生产要素价格、生产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生产的成本或产量发生变化时,厂商必然会沿着扩展线来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从而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或实现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最小成本。

扩展线是厂商在长期的扩张或收缩生产时所必须遵循的路线,企业如何在生产要素价格不变的条件下选择最佳要素投入组合,以便达到既定的产量扩张(或收缩)的目的,是与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要素的边际生产力体现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上)密切相关的。

2.完全竞争市场:

指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完全竞争的条件是:

①对单个厂商而言价格既定。

市场上有大量互相独立的买者和卖者,他们是既定价格接受者而不是决定者。

②产品同质。

所有卖者向市场提供的产品都是同质的、无差异的产品,对买者来说没有任何差别。

③要素自由流动。

所有要素都可以自由流动,进入或退出市场。

④信息充分。

卖者和买者都可以获得完备的信息,双方不存在相互的欺骗。

除此之外,还有完全竞争者都具有理性的假设。

符合以上四个假定条件的市场被称为完全竞争市场。

经济学家指出,完全竞争市场是一个非个性化的市场。

因为,市场中的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而且,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成员都既不会也没有必要去改变市场价格;每个厂商生产的产品都是完全相同的,毫无自身的特点;所有的资源都可以完全自由地流动,不存在同种资源之间的报酬差距;市场上的信息是完全的,任何一个交易者都不具备信息优势。

因此,完全竞争市场中不存在交易者的个性。

所有的消费者都是相同的,都是无足轻重的,相互之间意识不到竞争;所有的生产者也都是相同的,也都是无足轻重的,相互之间也意识不到竞争。

因此,我们说,完全竞争市场中不存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那种真正意义上的竞争。

3.子博弈(sub—game):

如果某一结点处的信息集只包含惟一一个元素(这个结点本身),并且由此后延的博弈树中不包含残缺的信息集,就称由这一结合点后延的博弈树构成一个子博弈。

子博弈是原博弈的一部分,它本身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博弈进行分析。

一个扩展式博弈中的子博弈,由具有单结信息集的决策结

开始,并包括博弈树中该决策结以下的所有决策结和终点结,并且没有对任何信息集形成分割(即如果博弈树中

之下有一个决策结

,则和

处于同一信息集的其他决策集结也必须在

之下,从而也必须包含于子博弈中。

4.科斯定理:

指揭示市场经济中产权安排、交易成本和资源配置效率之间关系的原理。

其基本思想由美国经济学家、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在1960年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中提出,但科斯本人并没有直接将其思想以定理形式写出,而是体现在从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出发所进行的案例分析中。

科斯定理是由其他经济学家在解释科斯的基本思想时概括出来的,不同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侧面对科斯的基本思想进行了解释。

科斯定理的内容是:

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成本为0或者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财产权的配置是怎么样的,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

科斯定理进一步扩大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按照这个定理,只要那些假设条件成立,则外部影响就不可能导致资源配置不当。

或者以另一角度来说,在所给条件下,市场力量足够强大,总能够使外部影响以最经济的办法来解决,从而仍然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但是,科斯定理解决外部影响问题在实际中并不—定真的有效。

资产的财产权不一定总是能够明确地加以规定;已经明确的财产权不一定总是能够转让;分派产权会影响收入分配,而收入分配的变动可以造成社会不公平,引起社会动乱。

在社会动乱的情况下,就谈不上解决外部效果的问题了。

5.道德风险:

指在双方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人们享有自己行为的收益,而将成本转嫁给别人,从而造成他人损失的可能性。

道德风险的存在不仅使得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受到损失,而且会破坏原有的市场均衡,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道德风险分析的应用领域主要是保险市场。

解决道德风险的主要方法是风险分担。

二、简答题

1.影响商品供给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

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根据上述定义,如果生产者对某种商品只有提供出售的愿望,而没有提供出售的能力,则不能形成有效供给,也不能算作供给。

一种商品的供给数量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的因素有:

该商品的价格、生产的成本、生产的技术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和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

它们各自对商品的供给量的影响如下。

(1)关于商品的自身价格。

一般说来,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生产者提供的产量就越大。

相反,商品的价格越低,生产者提供的产量就越小。

(2)关于生产的成本。

在商品自身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生产成本上升会减少利润,从而使得商品的供给量减少。

相反,生产成本下降会增加利润,从而使得商品的供给量增加。

(3)关于生产的技术水平。

在一般的情况下,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生产者的利润,生产者会提供更多的产量。

(4)关于相关商品的价格。

在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变,而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该商品的供给量会发生变化。

例如,对某个生产小麦和玉米的农户来说,在玉米价格不变和小麦价格上升时,该农户就可能增加小麦的耕种面积而减少玉米的耕种面积。

(5)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

如果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看好,如预期商品的价格会上涨,生产者在制定生产计划时就会增加产量供给。

如果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是悲观的,如预期商品的价格会下降,生产者在制定生产计划时就会减少产量供给。

2.在完全竞争、买方垄断和卖方垄断条件下,厂商对劳动的需求有何不同?

试加以分析。

答:

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厂商雇用劳动这一生产要素数量的一般原则是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边际要素成本。

为了使利润最大化,厂商每使用一单位数量的劳动所花费的成本必须等于该单位劳动所带来的收益:

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厂商会减少该单位生产要素的使用;如果前者小于后者,厂商则增加使用。

依照定义,厂商使用最后一单位劳动所花费的成本就是该单位要素的边际要素成本,而因使用该单位劳动所生产的产品出卖后获得的收益就是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它等于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即边际产品乘边际收益。

图2

(1)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面临着既定的要素价格和产品价格。

这时,厂商使用任何数量时,每单位的要素所花费的成本都等于该要素的市场价格,即劳动的边际要素成本等于要素的市场价格,从而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乘产品的价格,即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

这样,随着劳动价格(工资率)的变动,厂商依照边际产品的价值曲线决定雇用劳动的数量。

所以,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对劳动的需求曲线是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VMP)。

(2)在产品市场垄断而要素市场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厂商出卖使用劳动生产出的产品时面临着市场需求曲线,它向下倾斜。

这就使得产品的边际收益小于市场价格,从而使得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低于边际产品价值。

在要素市场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厂商会根据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MRP)等于劳动价格的条件决定劳动使用量。

在这种条件下,劳动的需求曲线是边际收益产品曲线,它低于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劳动需求,从而在既定的劳动价格下,厂商雇用更少的劳动。

(3)在要素市场买方垄断的条件下,厂商雇用劳动数量的原则仍然是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边际要素成本(MFC)。

为了方便起见,假定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这样,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边际产品价值。

与以上两种市场结构不同,劳动市场上的买方垄断意味着市场上只有一家厂商购买劳动这一生产要素。

所以,该厂商的购买量直接影响生产要素的价格,其平均要素成本递增。

换句话说,厂商面临的劳动的供给曲线是市场的供给曲线,它向右上方倾斜。

这时,厂商使用劳动的边际要素成本不再是不变的量,它因劳动的平均要素成本增加而以更快的速度增加,即劳动的边际要素成本高于劳动的供给价格。

厂商根据该边际要素成本等于边际产品价值决定劳动的使用量,并把劳动的价格确定在比边际要素成本更低的劳动供给曲线上。

由于买方垄断条件下厂商决定劳动价格,所以在这一市场结构下没有明显的劳动需求曲线。

3.请分析价格-消费曲线分别向右上、右下倾斜及呈水平和竖直直线的原因。

答:

价格-消费曲线指在消费者的偏好、收入以及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的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相切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假设Y商品的价格固定,让X商品的价格变化,并且Y轴表示Y商品的购买量。

价格-消费曲线向右上倾斜,是因为X商品需求曲线上对应区域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

当X的价格降低时,X的购买量只会少量增加,花费在X上的收入实际上减少,从而能购买更多的Y商品,表现在图形上为价格-消费曲线向右上倾斜。

极端的情况是:

如果X商品需求曲线上对应区域的需求价格弹性为0,此时X商品的价格变化并不引起X购买量的变化,节省的收入全部用于购买Y,从而价格-消费曲线为竖直线。

价格—消费曲线向右下倾斜,是因为X商品需求曲线上对应区域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大。

当X的价格降低时,X的购买量只会大量增加,花费在X上的收入实际增加,从而只能购买少量的Y商品。

表现在图形上为价格-消费曲线向右下倾斜。

价格-消费曲线为水平线,是因为X商品需求曲线上对应区域的需求价格弹性为单位弹性,即X商品价格的下降所引起的购买量的增加正好使得在X上的花费不变。

从而Y的购买不变,表现在图形上为价格-消费曲线为水平线。

4.简述政府应如何促进有效的竞争。

答:

发挥政府职能作用,进行适当和必要的干预,制定和实施一套适当的微观经济政策,才能促进有效的竞争。

(1)制定法律规则,为克服市场失灵,政府致力于形成市场机制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经济环境,政府运用的手段有,一是制定各种法律,维护市场运行的制度和法律;二是政府作为裁判员,维护和强制执行经济活动的规则。

政府要对犯规者给予处罚,市场自身不能处罚犯规者。

(2)保持稳定增长,政府必须通过各种经济的、行政的和法律的手段,对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量和结构进行调节,减缓经济周期波动,防止严重的失业和通货膨胀,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增长。

(3)影响资源配置,提高效率。

包括提供公共服务和限制垄断力量。

第一,提供公共服务发展社会福利,政府代替市场出面干预和调节,来保证这些部门的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

第二,限制垄断势力,维护自由竞争。

政府颁布反垄断法案,反对企业的过分集中和企业间攻讦垄断价格的协议,还针对大公司与大工会在工资谈判中的问题,做出一些关于调整价格和经济关系的法律规定。

(4)实现收入再分配。

市场机制在促进经济效率提高的同时,也造成了收入分配不均等,导致贫富差距悬殊,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为达到社会公平,政府通过税收、补贴政策和转移支付等方式,进行收入的再分配,避免贫富差距过悬殊,在一定成地上缓和收入不均等的状况,实现微观经济政策目标与效率。

(5)根据平等与效率的关系制定微观经济政策目标。

平等是社会成员收入均等化,西方经济学主要是强调机会平等,同时也要保障社会成员的一定生活水平。

效率就是资源配置到达最优状态的结果。

平等与效率存在交替的必然性,二者之间存在的此消彼长的交替关系影响到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际运行。

三、计算题

1.假设公共产品X是以一个不变的边际成本12元被供给。

消费者A对X的需求为X=20-PX,消费者B的需求是X=14-2PX。

这里,PX是公共产品X的单位价格。

求X的帕累托效率水平是多少?

解:

消费者A和B的反需求函数分别为:

PA=20-X,PB=7-X/2

将A、B的个人需求曲线纵向相加就可以得到社会对公共产品的反需求函数:

P=PA+PB

=20-X+7-X/2

公共产品的帕累托效率供给应满足:

20-X+7-X/2=12

得到:

X*=10

2.q是厂商每天产量,单位是吨,成本用美元计。

厂商产品的市场需求函数是Q=2000-4P。

这里,Q是该行业每天销售量,P是每吨产品价格。

假定该行业为成本不变行业,且厂商的总成本函数为LTC=q3-50q2+750q。

(1)求该行业长期供给曲线。

(2)该行业长期均衡时有多少家厂商?

(3)如果课征产品价格20%的营业税,则新的长期均衡时该行业有多少厂商?

(4)如废止营业税,而代之以每吨50美元的消费税,该行业在这种情况下达到长期均衡时有多少家厂商?

(5)如果所有税收都废除,行业达到

(2)的均衡状态,政府再给每吨产品S美元的津贴,结果该行业中厂商增加3个,试问政府给每吨产品津贴多少?

解:

(1)由于成本不变,因此该行业供给曲线在价格等于最低平均成本时有着完全弹性,即行业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其高度为长期均衡价格,它等于最低的长期平均成本。

为找到最低的LAC,可令LAC=LMC,即q2-50q+750=3q2-100q+750

整理得2q2-50q=0

所以q=25

当q=25时,LAC=LMC=125。

这样,行业长期供给曲线为P=125(美元)。

(2)已知市场需求函数是Q=2000-4P,又从

(1)中已知行业长期均衡时的价格P=125。

因此,可求得该行业的总销售量或者说总产量为Q=2000-4×125=1500。

又已知长期均衡时每个厂商的产量q=25,因此,长期均衡时该行业有厂商N=1500÷25=60(家)。

(3)对产品征相等于产品单价20%的营业税,就等于价格上涨20%。

因此,供给曲线向上移动为P=125+125×20%=150。

从市场需求曲线Q=2000-4P得该行业产销量为Q=2000-4×150=1400。

因此,该行业在新的长期均衡中有厂商N=1400÷25=56(家)。

(4)如果营业税废除,代之以每吨收50美元的消费税,则每吨价格变为P=125+50=175。

这时市场的产销量为Q=2000-4×175=1300。

这时该行业中有厂商N=1300÷25=52(家)。

(5)如果所有税收废除,行业回到

(2)的均衡状态,即共有60家厂商。

若政府再给每吨产品S美元津贴,使该行业中厂商增加3家,即增加到63家。

由于每个厂商的产量仍为25,因此行业产量从1500增加到1500+3×25=1575。

从市场需求函数Q=2000-4P中可知,当Q=1575时,P-(2000-1575)÷4=106.25(美元)。

原来的均衡价格是125,现在成为106.25,可见,每吨产品津贴是125-106.25=18.75(美元)。

3.已知某劳动市场的供求曲线分别是SL=100W和DL=l000-100W,请计算该市场的均衡工资和均衡雇工量各是多少?

假定政府按受雇人数给雇主补贴,将均衡工资定为每小时6美元,每人要补贴多少美元?

新的均衡就业量是多少?

总的补贴费是多少美元?

如果政府宣布该市场的最低工资为每小时6美元,此时的劳动需求量是多少?

将有多少人失业?

解:

(1)已知SL=100W,DL=1000-100W,

令SL=DL,求均衡工资和均衡雇工量:

100W=1000-100W.

解得:

W=5(美元),SL=DL=500(人);

(2)当政府补贴并将工资定为W=6时,设S为补贴费,代入新的劳动供求均衡公式:

100W=l000-100(W-S),

即:

600=1000-600+100S,解得:

S=2(美元)

新的均衡雇工量为:

SL=DL=600(人)

总补贴为:

2×600=1200(美元)

(3)当政府宣布最低工资为W=6时,此时,劳动需求量为:

DL=l000-100×6=400(人)

劳动供给量为:

SL=6×100=600(人)

失业人数U=SL-DL=600-400=200(人)

故政府干预前的均衡工资和均衡雇工量分别为5和500。

政府补贴使工资定为6美元后,新的均衡就业量为600,每人补贴2美元,总补贴为1200美元;政府宣布最低工资为6美元后,劳动供给量为600,劳动需求量为400。

失业人数为200。

4.公司正在考虑建造一个工厂。

现有两个方案,方案A的短期生产成本函数为TCA=80+2QA十0.5

,方案B的短期生产成本函数为TCB=50+

(1)如果市场需求量仅有8单位产量的产品,厂商应选哪个方案?

(2)如果选择A,市场需求量至少为多少?

(3)如果公司已经采用两个方案分别建造一个工厂,且市场对其产品的需求量相当大,公司是否必须使用这两个工厂?

如果计划产量为22单位,厂商应如何在两个工厂之间分配产量以使成本最低?

解:

(1)如市场需求量仅有8单位产量,厂商应选B方案,因B方案的平均成本为AC=50/Q+Q=50/8+8=14.25,而A方案的平均成本为AC=80/Q+2+0.5Q=10+2+4=16。

(2)如果选择A,其平均成本至少应等于B或不高于B,即50/Q+Q=2+0.5Q+80/Q,化简得

-4Q-60=0,求得Q=10和Q=-6。

因为Q=-4是不合理的,可知Q=10,即市场需求量至少为10单位。

(3)公司必须使用这两个工厂,若只用一个工厂,成本会太高。

若计划产量为22单位,两个工厂分配产量的原则应使它们的边际成本相等,才会使总成本最低。

如果边际成本不相等,厂商会调整产量,使较高的边际成本向较低的边际成本转移,最终两个工厂的边际成本相等。

根据题中假定,设方案A工厂产量为QA,则方案B的工厂的产量就是22-QA。

要使MCA=MCB,即2+QA=2(22-QA),可得3QA=42,因此QA=14,QB=22-14=8。

这时总成本最低,为:

C=CA+CB=80+2×14+0.5×142+50+82=320。

四、论述题

1.试述资源有限性及其用途的选择。

答:

在经济学中,资源是指用于生产能满足人类需要的东西的那些物品或劳务。

所谓资源的有限性,是相对于人类需要的无限性而言的。

人类需要是指人们期望得到的东西,包括物品、劳务以及环境等。

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内的需要往往有很大的差别,有些人喜欢运动,而另一些人喜欢书籍;有些人想旅行,而另一些人想在院子里散步。

就某一个具体的人而言,他在一定时期内的需要或许是有限的,但就总体而言,人类的需要是无限的。

人类对衣、食、住的需要必须满足到能维持人类有机体生存的程度,我们把这种需要称为基本需要,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还会产生更高的需要,如更好的住房,更好的食品,以及更好的文化生活等。

人类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自身的生存条件也不断地变化,因而使人类的需要具有无限增长的趋势。

而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就要生产更多的物品和提供更多的劳务。

要生产更多的物品和劳务就需要更多的资源。

但在一定时期内,可用于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资源与人们的需要相比总是远远不够的。

这就是资源的有限性。

资源按其是否可以自由取得,分为自由资源和经济资源。

自由资源是指可以无代价取得的资源,如空气、水等。

经济资源是指必须付出代价才能获得的资源。

自由资源与经济资源并不是固定划分的。

有一些资源曾经是自由资源,或在一些地区是自由资源,但随着时间和地点的转移,这些资源会变成经济资源。

比如,水曾被认为是自由资源,但现在世界上的大多数城市中,水已经不是不付代价就可以取得的了。

因此,水在这些城市中已经变成了经济资源。

再比如,到目前为止,空气还被认为是自由资源,但随着工业污染的日趋严重,在一些严重污染的地区,想要呼吸新鲜空气,也必须付出代价。

如前所述,假如世界上的所有资源都是自由取用的资源,那就不会存在经济问题了。

因为这时,我们有取之不尽的资源,想生产什么就生产什么,所有的需要都能得到满足。

然而我们看到,在当今的世界上,自由资源是越来越少了。

资源的有限性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资源的有限性,导致生产出来的物品和劳务的有限性。

于是在市场中,就有各种各样的价格来限制人们的需求。

相对于人们的需求,某种物品和劳务越是少,它的价格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价格成了衡量资源有限性的一种尺度。

所谓“物以稀为贵”说明的正是这个道理。

经济资源是多种多样的。

按其自然性质可以分为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两大类。

人力资源是指各种形式的劳动,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非人力资源是指除人力资源以外的其他资源。

非人力资源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大自然的赠与物,包括土地、矿藏、原始森林、野生动物等等。

另一类是人类劳动创造出来的生产资料,如工具、机械设备、建筑原料等。

也有人把经济资源分为劳动、土地和资本三大类,劳动即前面所说的人力资源;土地泛指一切自然资源,即前面所说的非人力资源中的第一类资源;而资本则指前面所说非人力资源中的第二类资源。

经济资源可用来生产物品和劳务,因此,经济资源称为生产要素。

被生产出来的用于满足社会需要的东西叫做商品。

商品可分为物品和劳务。

物品是有形的(如汽车、鞋),而劳务是无形的(如理发与教育)。

物品与劳务是用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手段。

制作商品的行为叫做生产,而利用商品来满足需要的行为叫做消费。

一般情况下,任何一种经济资源都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用途,即某种特定的资源可用于多种商品的生产。

例如,土地既可用来种庄稼,也可用来建工厂,纺纱厂用的熟练劳动力亦可被其他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