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唯物论简答题.docx
《三唯物论简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唯物论简答题.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唯物论简答题
三、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定义及其基本思想。
(1)实践是人们探索和改造现实世界的客观的物质的社会活动。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概念包括以下基本思想:
第一,实践是现实的人的对象性的感性活动;第二,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具有现实创造力的活动;第三,实践是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第四,实践为人们正确理解现实感性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解方式。
2、简述人化自然和自在自然的关系。
(1)人化自然和自在自然的区别在于:
人化自然是同人的实践已经发生关系并由人的实践改造而生成和发展着的具有属人性质的自然界,它既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也是人的后续实践的前提。
自在自然则是同人的实践尚未发生关系的那部分自然界,它是人的实践活动的潜在对象。
(2)人化自然和自在自然的联系在于:
第一,由于自在自然是在人的实践作用下同人化自然区分开来的,因此,就这一点而言,它同人化自然一样也具有这方面的属人性质。
第二,自在自然是人化自然前提和基础,为人化自然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可能,并在人的实践活动的作用下,不断地实现着向人化自然的转化;人化自然则除了受人的实践作用的影响外仍然和自在自然一样遵循着客观自然规律的法则。
第三,人化自然和自在自然处在不断的相互作用之中。
3、简述主体和客体的双向关系。
(1)主体是指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主体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主体和客体的双向关系表现在两方面:
第一,在实践活动中,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第二,在认识活动中,以观念的形式实现着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
4、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即实践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定义:
物质是标志属人的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属人的客观实在是人通过实践而感知的,它作为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人所需要的对象,为人的认识所能动反映。
(2)意义:
第一,它揭示了物质的属人性质和客观实在性,既同以往的自然科学的抽象物质观划清界限,又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界限,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彻底坚持了唯物论的基本原则。
第二,揭示了物质是人通过实践感知的,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并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
第三,它对现实的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指出物质的属人性质和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绝对的,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是可变的、相对的,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5、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学说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1)实践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物质是标志属人的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实践感知的,它作为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人所需要的对象,为人的认识所能动反映。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学说的区别:
前者是对一切物质形态、结构、属性的最高的哲学概括,是不变的、绝对的;后者是对物质结构的具体认识,是可变的、相对的,随着实践和自然科学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变化。
(3)实践唯物主义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学说的联系:
后者为前者提供可靠的自然科学基础,前者为后者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6、简述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并说明机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
(1)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和主体。
(2)机械唯物主义否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否认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多样性。
唯心主义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把运动归结为意识和精神的运动。
两者都把物质和运动割裂开来。
7、为什么说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的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但就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来说,它又有静止的状态。
(2)静止不是脱离运动的绝对不变化,而是指,第一,事物在运动过程中没有进行某种特定的运动,如机械运动;第二,事物处于量变阶段,保持着自己的性质。
因此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8、简述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1)承认相对静止是理解运动的条件。
绝对运动是通过相对静止表现出来的,所以只有通过静止才能测量运动。
(2)承认相对静止是理解物质多样性的条件。
没有静止就没有物质的分化,世界就不会呈现出多样性。
(3)承认相对静止是把事物区别开来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
事物有静止才会有质的稳定性,才能对它进行区别和分析。
9、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及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的错误。
(1)实践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的条件下和一定的范围内处于相对稳定和暂时平衡的状态,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静止主要有两种情形:
一是指在机械运动形式下,一个物体对于另一个物体没有发生位置移动;二是指事物处于量变过程中,未发生质的变化。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辩证的。
第一,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的,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而静止则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第二,运动和静止又是统一的。
它们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渗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每一事物都是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
(3)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的错误在于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
前者只承认运动,否定相对静止,否定事物之间的界限和质的区别;后者只承认静止,不承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10、怎样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的是在人类的实践基础上生成和发展的,因而它是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
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使社会的物质性得到了正确的揭示和有力的证明。
(2)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以下几方面揭示和证明社会的物质性:
第一,物质性的劳动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基础。
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劳动则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活动。
第二,物质性的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人们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就必然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这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性的关系。
人们之间的精神关系、思想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物质性的生产关系所决定的,而且只有从物质性的生产关系出发,精神的、思想的关系才能得到最终的说明。
第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除了物质方面的活动外,还有政治的、艺术的、宗教的等活动,但是,这些活动都必须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由社会实践所决定,而社会实践本身则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1、怎样理解“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者,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1)这是马克思关于意识产生和发展的一个论断。
这个论断表明: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更重要的是社会的产物。
所谓社会的产物,一方面是说,意识离不开人,而人则具有社会性。
另一方面是说,意识是在人的实践活动和交往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社会在本质上就是人的实践活动和交往。
首先,人们的生活和交往,尤其是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其次,劳动促使语言产生,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外壳。
再次,人们的活动和交往的发展,特别是劳动的发展,推动了意识的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和发展。
(2)马克思的这个论断还表明:
意识永远不能脱离人和人的实践,因而也永远不能脱离社会。
意识是属于人的,是在人的劳动和交往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又是为了人而存在的,而人永远生活在社会中,所以,只要人们存在着,意识仍然是社会的产物。
12、怎样理解“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1)马克思的这一论断正确地揭示了意识或观念的本质,即意识或观念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能动反映。
(2)意识或观念不是人脑自动产生的,就其内容来说,它是人脑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反映。
所谓“移入人脑”,就是人们通过感觉和思维,把外界的物质的东西变成人脑中的观念的东西,达到对物质的东西的观念的把握。
(3)但是,人脑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反映不是机械的过程,而是能动的过程。
所谓“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就是人脑对反映外界的物质的东西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改造,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过程,把物质的东西改造为观念的东西。
这种改造过程体现了人脑的反映过程具有能动性。
13、简述解放思想和事实求是是内在统一的。
(1)我们所说的解放思想,是从那些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达到主观和客观真格的一致,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2)我们所说的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出发,经过分析研究找出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3)不解放思想也就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就是为了做到实事求是;同样,离开了实事求是,脱离实际、违背客观规律,也不是科学意义上的解放思想,只能导致主观主义、盲目蛮干。
因此,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内在统一的。
四、辨析题
1、人化自然既是人类实践的结果又是人类实践的前提条件。
(1)正确。
(2)人化自然是由自在自然在人的实践活动的改造下生成的具有属人性质的自然界,因此它是人类实践的结果。
但是,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离开对象就无法进行实践活动,因此,人化自然又是人的后续实践活动的对象和前提。
2、在人和人类社会生成以后,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就不再存在了。
(1)正确。
(2)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由于人的实践活动的作用被分化和确立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不再是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因为它们都转化为与人和人类社会共时存在的自然界,因此,就这一方面而言,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就不再存在了。
3、物质既具有客观实在性又具有属人的性质。
(1)正确。
(2)在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的视野中,没有脱离人及其实践活动的抽象的物质,凡是物质都既具有客观实在性,又具有属人的性质。
在物质世界中,自在自然作为具有物质性质的存在物,它是由人的实践活动予以区分和确立起来的,因而,它不仅具有客观实在性,而且也具有这种由人的实践予以区分和确立的特定含义上的属人性质。
人化自然则包含着“物质基质”和人的“物化的劳动”,是“物质基质”和人的物化的劳动的综合统一。
物质基质既具有客观实在性,又是人的实践对象;人的“物化的劳动”作为人的对象,不仅具有客观实在性,而且还具有属人的性质,因为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和结果。
4、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就是指时间空间的绝对性。
(1)错误。
(2)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的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是物质运动固有的属性和物质的存在方式。
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则是以牛顿物理学的机械运动原理为基础的形而上学时空观。
这种时空观认为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分离的,时间是均匀地流逝着的、不变的,因而是绝对的;空间则是空盒子,也是不变的。
因此,把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理解为时间空间的绝对性是错误的。
5、客体就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
(1)错误。
(2)客体是指主体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客观对象,而不是泛指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例如自在自然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它尚未进入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活动的范围之内,因而自在自然只是潜在的客体,而不是现实的客体。
因此把客体理解为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这是错误的,这种认识扩大了客体的范围。
五、论述题
1、试论现实世界在实践基础上的生成和发展。
(1)人化自然是在人的实践活动的作用下生成和发展的。
在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中,有一部分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而在实践中被改造为人化自然,其余的自然界则转化为自在自然,因而自然界整个地转化为与人和人类社会共时存在的自然界,并在人的实践的发展中不断发展,自在自然不断向人化自然转化,人化自然不断扩大。
(2)人和人类社会是在人的实践基础上生成和发展的。
原始的、通过自然发生的途径产生的人类祖先,通过实践首先是劳动生成为现实的人,在劳动实践中生成的人们在生产力和社会关系中构成人类社会。
人和人类社会又随着人类实践首先是生产实践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发展。
(3)人的意识也是在人的实践首先是生产实践中生成和发展的。
在人类祖先作为动物的动物心理的基础上,通过生产实践的决定性作用发展出人的意识,并且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人的意识也不断发展。
(4)人化自然、自在自然、人和人类社会、人的意识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的中介作用,相互发生着连续不断的相互作用,并构成一个有机的社会总体,这就是在实践基础上生成和发展着的现实的感性世界。
2、试论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实现的正确途径。
(1)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肯定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也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即意识对人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
这种作用不仅指纯粹的精神活动,而且也指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即实践。
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重要标志之一。
因为旧唯物主义对事物、现实,只是从客体的和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实践去理解。
因此,旧唯物主义脱离人的实践去考察人的认识,就无法揭示和理解以实践为基础的人的认识的能动性。
(2)意识的能动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意识活动是一种主动创造过程。
找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规律性,在思维中再现事物的本质;通过想象在思维中创造世界上原来没有的新事物;追忆过去的事情;根据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预测未来等,这些都体现了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根据人的需要进行的,因而反映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在实践之前,总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准备实行计划的,并且而后的实践活动是在这种目的和计划的指导下进行的。
第三,意识的能动作用突出表现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上。
改造客观世界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意识活动虽然不是实践活动,但它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第四,意识能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
一个人的精神是否愉快,心情是否舒畅,对他的身体健康状况具有重要影响。
(3)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实践“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
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这就是说,意识本身只是一种精神力量,要把它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就必须通过物质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
实践是意识能动性实现的根本途径。
3、论正确把握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的指导意义。
(1)客观规律是指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运动本身所固有的规律。
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主体所具有的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2)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而要认识规律和按规律办事,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坚持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就要求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要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深刻地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的科学指南。
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建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国家,既要严格遵循客观规律,有严肃的科学态度,又要发扬大胆创新精神,有旺盛的革命干劲。
(4)否认客观规律和否认主观能动性的“左”的和右的倾向,都是错误的。
4、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1)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二元论和多元论是根本对立的,认为世界只有一个物质本原;同唯心主义也是对立的,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而不是精神;同机械唯物主义也有分歧,认为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是在物质运动中的统一。
所以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也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在实际运用中的具体表现。
(3)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为指导,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普遍真理的同时,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在一切实际工作中,也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既解放思想,又实事求是。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