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能力整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855194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88 大小:423.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工作能力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社会工作能力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社会工作能力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社会工作能力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社会工作能力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工作能力整理.docx

《社会工作能力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工作能力整理.docx(8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工作能力整理.docx

社会工作能力整理

社会工作就是以利她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职业化的服务活动。

其一,社会工作就是以帮助她人(服务对象)为目的的活动;

其二,社会工作就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活动;

其三,社会工作就是科学的助人方法;

其四,社会工作就是职业化的助人服务活动。

类型

具体目标

具体做法

服务对象层面

解救危难

保护生命,维护基本生存

缓解困难

缓解压力,克服困难,恢复正常生活

激发潜能

人就是有潜能的,充分挖掘个人潜能,解决个人生活困难,增进个人幸福

促进发展

挖掘个人潜能,解决个人生活困难,增进个人幸福

社会层面

解决社会问题

解决与社会因素有关的问题

促进社会公正

多方面介入社会生活,对不公正现象进行干预

文化层面

弘扬人道主义

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

促进社会团结

 

社会工作对服务对象的功能

特征

促进服务对象正常生活

增强她们的能力与权利增进她们的社会功能,增进她们的尊严,促进环境的改善。

恢复弱化的功能

身体器官的功能衰退者如残疾等,恢复自信。

促进人的发展

正常生活与自我实现

促进人与社会环境

的相互适应

(1)“人在环境之中”的分析视角;

(2)通过解决问题与增强能力使服务对象有能力应对环境的压力与挑战;

(3)通过调动环境中的资源与改善环境,向人们提供更多支持。

对社会的功能

特征

维护社会秩序

(1)通过服务间接发挥社会管理的功能

(2)与一般行政管理的不同

建构社会资本

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相互信任、信息沟通等,无形资本

促进社会与谐

(1)建立“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与谐相处”的社会

(2)社会工作直接或间接地发挥促进社会与谐的功能

社会工作过程就是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的双方互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双方互为行为主体与客体。

社会工作就是一个过程,它既就是一个渐进的、不断促进服务对象并逐渐达到目标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双方复杂的社会互动过程。

社会工作的基本要素

(1)服务对象。

就是社会工作过程中需要接受帮助的一方。

这不仅指个人,也可能就是某一家庭或社区。

(2)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者就是提供服务的一方,她依据助人价值观去设计与实施助人活动,并积极吸引服务对象主动参与这一行动过程,以相互配合与协调,从而达到助人目的。

(3)社会工作价值观。

社会工作价值观就是社会工作者所持有评判助人活动的一套观念。

社会工作的价值观的核心就是利她主义,它包括社会工作者对助人活动的瞧法、对自己与服务对象的瞧法。

(4)助人活动。

社会工作者根据服务对象的需要,依据社会工作价值观,向服务对象提供帮助或服务的行动,也就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互动及合作的过程。

(5)专业方法。

社会工作的助人方法就是指社会工作者群体在长期的助人实践中形成的,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做法。

 

 

社会工作者

志愿者

不同点

活动方式不同

职业活动

“业余”活动

专业技术能力不同

受过专业教育与专门训练

一般不需要以其专业能力为前提

处理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同

一般就是面对较难解决的问题

多就是对公众与困难群体的一般性服务

社会约束不同

有专业守则,要接受行业组织的考核与监督

一般的行为规范,只要履行了服务责任即可

相同点

助人活动、以利她为目的;都有一定的组织形式;都就是公益服务与社会服务的组成部分

类型

具体角色

主要服务内容

直接服务的角色

服务提供者

提供物质、劳务与心理方面的服务与帮助

 

治疗者

例如社区矫正、网瘾戒除等

 

支持者

对服务对象的授权与增能

 

使能者

使服务对象有能力面对问题与解决问题

 

倡导者

向服务对象倡导某种合理行为

 

关系协调者

处理好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

间接服务角色

行政管理者

对过程的有效控制,对资源、信息的协调、安排与管理

 

资源筹措者

向其她社会工作者、福利机构、政府部门与广大社会人员争取资源,并传递到服务对象手中

 

政策影响者

提出政策建议

 

研究者

研究社会工作者的实践经验

1、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

(1)儒家:

强调政治秩序与社会稳定,提出要注重“仁爱”。

(2)道家:

主张顺应自然,并宣扬人应尊重生命,主张个性自由。

(3)佛教:

强调“慈善、博爱、众生平等”。

2、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

(1)宗教传统:

强调互助仁慈,推崇尊老爱幼、扶贫济困。

(2)家庭观念:

家庭就是中国人需要的以满足与解决各种困难或危及的最重要的依赖机制。

在中国人的社会支持网络中,家庭核心成员最为重要。

(3)等级秩序:

中国人强调亲疏远近、上下有别的秩序体系,并且强调在这一情境下的推己及人。

(4)政治观念:

中国历代社会里的统治者为了维持社会秩序、稳定天下,都强调推行仁政的重要性。

民间也通过各种方式救济穷人。

1、国际社会工作界认同的专业价值观

服务大众;践行社会公正;强调服务对象个人的尊严与价值;注重服务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待人真诚守信;注重能力培养与再学习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操作原则(特别重要,中级)

(1)尊重

(2)独特性

(3)相信人能改变

(3)接纳

(4)非评判

(5)个别化

(6)保密

(7)服务对象自我决定

我国专业价值实践

(1)以人为本,回应需要

(2)接纳与尊重

(3)个别化与不批判

(4)注重与谐,促进发展

(5)平等待人,注重参与

(6)道德与责任并举

(7)个人潜能提升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专业伦理的作用

评判专业服务就是否适当

保障服务对象的权利

减轻社会工作者伦理抉择上的压力及两难

帮助社会工作者自我反思及价值澄清

奠定社会对社会工作信任的基础

专业伦理的特点

优先考虑服务对象的利益

专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约束与鼓励并重

系统性与权威性

专业伦理的内容

1)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伦理责任

(2)社会工作者对同事的伦理责任

(3)社会工作者对服务机构的伦理责任

(4)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人员的伦理责任

(5)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责任

(6)社会工作者对全社会的伦理责任

专业伦理的难题

1)保密问题。

(2)人情与法制及规定的冲突问题。

(3)价值介入与客观性的矛盾。

(4)社会工作者的个人利益满足与职业的社会责任之间的冲突。

(5)自我决定问题。

(自我决定与家长制)

伦理难题处理原则(非常重要)

(1)保护生命原则

(2)差别平等原则。

(3)自主与自由原则。

如果服务对象的自我决定涉及对自身与她人的伤害时,社会工作者要进行干预,并涉法将干预风险降到最低。

(4)最小伤害原则。

如果伤害不可避免,社会工作者应该永远选择造成的伤害最小、带来的永久性伤害最少与伤害最容易得到弥补的方案。

(5)改善生活质量的原则。

(6)隐私与保密原则。

(7)真诚原则。

如果真诚披露的信息可能会对某一方造成伤害或重大损失,那么社会工作者应遵守法律规定或咨询相关专家。

、处理伦理难题的一般步骤

(1)认识案件的伦理问题,包括分析社会工作者自身的价值观、责任与义务。

(2)清楚认识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影响伦理决定的境况。

(3)正确认识伦理行动的各个过程以及参与其中的人,分析可能存在的利益与风险。

(4)深入了解支持或反对作出有关伦理决定的理由。

(5)与同事与适当的专家进行咨询。

(6)做出伦理决定并记录决定过程。

(7)监督与评估伦理决定。

包括如下内容

具体规定

对受助对象的伦理责任6条

对服务对象的承诺/负责

尊重服务对象自我决定

知情同意

相信服务对象的能力

具有文化敏感性

保护服务对象的隐私与保密性

对同事的伦理责任7条

尊重;保密性;合作;利益冲突与争议的处置;咨询;教育与培训;转介

对专业的伦理责任2条

注重专业的品性;加强专业评估与研究

对机构的伦理责任5条

维护机构的政策与立场

对机构相关资料与信息进行保密

妥善使用与保存机构文件、信息、档案

促进机构与政府及其她机构的合作关系

协调服务对象与机构的关系

对社会的伦理责任4条

促进社会福利的发展

促进公共参与

在公共危机情形下提供介入与救助措施

减少不平等,反对歧视,维护社会正义

人类需要的层次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一就是生理需要;二就是安全需要;三就是归属与爱的需要;四就是尊重的需要;五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2)阿尔德弗尔的ERG理论。

一就是生存的需要;二就是关系的需要;三就是成长的需要。

ERG理论的主要特点就是,它不强调需要层次的顺序,认为某种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对行为起作用,而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可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也可能没有这种上升的趋势。

ERG理论认为,当较高级需要受到挫折时,可能会降而求其次。

某种需要在得到满足后,其强烈程度不一定减弱,还可能会增强。

(3)多亚尔与高夫的需要理论(新增)。

①基本需要——身体健康(身体就是革命的本钱)自主(自主性的三个影响因素:

对自我与文化的认识、心理健康水平、环境提供的机会)

②中介需要(能够促进基本需要的服务、活动、关系。

11种:

营养食物与洁净水、保护功能的住房、无害的工作环境、无害的自然环境……适当的教育等)

2、人类需要的类型

(1)生理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按需要的起源划分)

(2)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从需要的对象划分)

(3)生存性需要与发展性需要(按人们对需要的迫切程度划分)

1、人类行为的类型

(1)本能行为与习得行为(按照人类行为的起源划分)

(2)亲社会行为与反社会行为(按照行为对社会的作用就是积极的还就是消极划分)

(3)正常行为与偏差行为(按照行为就是否符合正常模式与社会规范划分)

2、人类行为的特点

适应性;多样性;可控性;发展性;整合性。

3、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

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

(1)社会环境就是指与人的生存相关的社会因素,及其与人的生物遗传、心理状态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社会系统。

社会环境就是一个及其复杂庞大的系统,包括人造物资环境与纯社会环境。

(2)社会环境特点:

多样性、复杂性、层次性、稳定性、变动性。

(3)社会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

家庭、朋辈群体、学校、工作单位、社区、文化、大众媒体(具体去瞧)。

人类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1)人们要适应社会环境。

(2)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

(3)社会环境与生物遗传共同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

(4)人类行为能够改变社会环境。

(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非平衡性。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停滞:

矛盾未能顺利解决、需求未能满足或过度满足状况下的保持与停滞。

退行:

受挫或焦虑时返回到早期发展阶段,出现幼稚行为,哭泣酗酒等。

人格发展五阶段:

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与生殖器。

埃里克森理论

每个阶段都会经历心理-社会危机,顺利解决则会发展特定品质,否则就会出现困扰。

发展阶段

主要冲突与任务

形成的美德

婴儿期

(0~l岁)

基本信任还就是基本不信任

重要的联系:

照护者

任务:

对周围世界的信任超越不信任

希望

幼儿期

(1~3岁)

自主还就是羞怯与疑虑

重要的联系:

父母

任务:

在怀疑与羞怯中发展独立性

意志力

儿童早期

(3~6岁)

主动还就是内疚

重要的联系:

家庭

任务:

不断尝试新的事物,克服内疚,建立自信心

目的

儿童中期

(6~12岁)

勤奋还就是自卑

重要的联系:

学校与同伴

任务:

学习重要的知识、技能与生存技巧,勤奋感超越自卑感

能力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一)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0-2岁感知运动期:

感觉动作

2-7岁前运算期:

语言、示意

7-12岁具体运算期:

推论

12岁以上形式运算期:

抽象材料、逻辑运算

(二)个体认识世界的三种原则

心理图式、同化与顺应(将活动系统化,遇到新事物、新刺激的时候将其同化为旧模式,再用顺应原则把旧模式加以改变,从而使之适应环境)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将儿童道德判断发展划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并认为这三种水平、六个阶段就是按照不变的顺序由低到高逐步发展的。

阶段顺序

命名

基本特征

第一水平0-9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前习俗水平

服从与惩罚定向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由外在要求判断道德价值

服从规则以及避免惩罚

好坏主要瞧就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第二水平9-15岁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习俗水平

好孩子的道德定向

遵守法规与秩序定向

以她人期待与维持传统秩序判断道德价值

遵从传统,谋求赞赏  

服从权威、规范,法治

第三水平15岁~

第五阶段

第六阶段

后习俗水平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普遍性伦理准则阶段

以自觉守约、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判断道德价值

遵从社会契约,维护公共利益

遵从良心式原则,人类普遍道义高于一切

依恋形成的阶段

前依恋关系阶段、形成中的依恋关系阶段,鲜明清晰的依恋关系阶段,纠正目标的依恋关系阶段

依恋的三种类型:

安全性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

1、婴幼儿阶段

(1)婴幼儿阶段的主要特征

①生理发展:

身高、体重与大脑发育迅速;动作发展最为迅速,在此期间婴幼儿会学会独立行走与用手操作物体。

②心理发展:

记忆以无意识为主,机械记忆比较发达;后期开始出现有意识记忆的萌芽;2周岁左右形成符号思维能力;这阶段就是孩子从直观行动思维转向具体形象思维的关键阶段。

③社会性发展:

婴幼儿社会化的基本过程有三个阶段:

出生至6个月就是单纯社会化反应阶段;7个月至2周岁就是社会性感情联结建立阶段;2-3周岁就是伙伴关系的发展阶段。

婴幼儿的自我意识发生有三个不同阶段:

游戏伙伴阶段;退缩阶段;自我意识出现阶段。

(2)婴幼儿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①哺乳问题。

②母爱剥夺。

③弃婴问题。

2、学龄前阶段

(1)学龄前阶段的主要特征

①生理发展:

脑重量已经接近于成年人的水平,为了儿童智能的迅速增长与接受教育奠定了基石;儿童的大肌肉逐渐发育成熟,能够控制自己的身体以达到某种目的。

②心理发展:

学龄儿童语言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其思维发展,而思维的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语言的发展。

随着儿童生理机能的不断发展,尤其就是大脑发育的逐渐完善,儿童的认知发展得到了极大的促进。

③社会性发展:

学会区分让人与自我;通过在环境中与她人互动,自我意识得到发展;能从人的外表来认识性别,开始了性别认同的发展过程;开始了道德的发展,主要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发展;社会交往的范围从以家庭为主扩大到整个社会生活。

(2)学龄前期面临的主要问题

挑食偏食、攻击行为、电视依赖、自闭症

3、学龄期阶段

(1)学龄期阶段的主要特征

①生理发展:

儿童的身高、体重、骨骼、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与神经系统等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儿童自身生理的发展、外界环境的变化以学校教育促进儿童各方面技能的发展。

②心理发展:

语言方面,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与内部语言均得到发展;认知发展方面,注意的稳定性逐渐增强,范围逐渐扩大,分配能力逐渐提高,转移能力逐渐增强。

③社会性发展:

发展了更符合实际的自我观念、自我评价与自我体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道德意识,能够实事求就是地评价她人;儿童的社交对象依然就是父母、同伴、老师,但就是她们之间的关系却有了新的发展。

(2)学龄期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①儿童意外伤害。

②校园欺负。

③性伤害。

4、青少年阶段

(1)青少年的主要特征

①生理发展:

各种生理机能逐步增强,身高、体重、骨骼、肌肉、批下脂肪以及神经系统的发育处于儿童与成年人之间的水平。

另外,生殖系统与第二性征已经基本发育成熟,具备了生育的能力。

②心理发展:

青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就是假设的、形式的与反省的思维;青少年的逻辑思维处于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度的阶段;青少年的情绪发展比较丰富与强烈,出现两极发展特征。

③社会性发展:

青少年社会化的核心任务就是自我意识、道德观与社会交往的进一步发展。

青少年期的家庭、学校、同伴与社会等方面呈现出各自特征。

(2)青少年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①网络成瘾。

②犯罪。

③性行为。

5、青年阶段

(1)青年阶段的主要特征

①生理发展:

个体的生理发展已经成熟并呈现稳定的状态。

②心理发展:

青年人感知、记忆、想象力均达到成熟水平。

③社会性发展:

人生观的稳定与成熟主要表现在价值观、道德观与社会观的发展与成熟上;社会情感发生了明显的发展,友谊与爱情得到发展;心理适应方面,青年人会做出自我调整,从而保持自身与环境间的与谐关系。

(2)青年面临的主要问题

①婚恋问题。

②在工作上遭遇到的歧视问题。

③就业问题。

6、中年阶段

(1)中年阶段的主要特征

①生理发展:

个体的各种生理机能不断发生变化,女性与男性先后出现更年期,产生一系列问题。

②心理发展:

个体的认知发展错综复杂。

由于长期的学习,反思与积累,中年人能熟练处理各种社会关系,解决问题更加充满智慧。

③社会性发展:

中年人开始真正承担公民的责任与义务,并体现出符合其身份的社会行为——情感趋于深沉稳定,性格也完全定型,意志成熟坚毅,情感控制能力加强,道德与理智感上升;婚姻中责任感已经超越情感,婚姻更加务实;处于事业成败的关键期。

(2)中年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①早衰问题。

②更年期综合征。

③婚外恋。

④家庭暴力。

7、老年阶段

(1)老年阶段的主要特征

①生理发展:

个体的各项生理功能发生较大的退化,各种老年疾病开始出现,身体逐渐依赖她人。

②心理发展:

老年人的认知既表现出成熟与稳定的一面,也表现出衰退的一面;老年期的思维呈现衰退趋势,但又具有较大的平衡性;老年人的智力开始衰退,到七八十以后才表现出明显的衰退趋势。

③社会性发展:

老年人会经历退休、儿女离家、丧偶、丧亲等重大人生事件,她们原来较为活跃的社会角色逐渐消退,这种角色的变化会使老年人产生失落感,从而导致社会地位下降。

(2)老年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①失智与失能。

②精神健康问题。

③死亡问题。

④老年歧视与被虐待。

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

(1)意识层次理论

意识层次包括意识、潜意识与前意识三个层次。

意识就是能随意想到、清楚察觉到的主观经验。

前意识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通过努力可以进入到意识层面。

潜意识就是原始的冲动与各种本能、欲望与感情,人无法察觉,但就是又对人产生影响的部分。

潜意识就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对人的影响就是无所不在的。

(2)人格结构

精神分析理论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自我、超我之间如果能够保持与谐平衡的状态,人格就就是完善的。

这样个人就能与她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愉快地工作。

当人格失调时,人就会出现问题。

面对问题,弗洛伊德理论将治疗的焦点放在自我的强化上。

3)焦虑、防卫机制

当个人的本我欲望违反超我的原则时,自我就会发出警告,内部就会出现无法接受的冲突。

焦虑就是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

防卫机制就是为了消除不愉快情绪体验所采取的自我调适方法,包括:

否认、替代、认同、投射、合理化、反作用、退化、压抑、升华。

(4)性心理发展

弗洛伊德将性心理发展分为5个阶段:

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器期。

每个阶段都要获得相应的满足,否则就会表现为问题,就需要治疗。

2、精神分析理论的实务原则

(1)个别化原则。

强调每个人的早期经验都就是不同的。

(2)强调与案主签订治疗契约。

因为精神分析治疗过程就是一个重温痛苦经验的过程,必定会引发不愉快的情绪,案主必须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这一方面就是提醒案主,另一方面也就是对案主的一个承诺,保证不再产生第二次伤害。

(3)治疗者要为案主提供一个安全与支持的环境,以保证案主能够顺利了解她隐藏在潜意识中的经验,并要保证治疗过程总产生的负面情绪不会给案主造成新的伤害。

(4)精神分析治疗采用的基本方法就是自由联想。

(5)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要倾听与同理案主的想法与感受,要给予支持与接纳。

3、精神分析理论的应用

特别注意两个方面:

一方面,关于童年性经验对现在生活具有重要影响的观点。

这也常常就是运用精神分析理论进行治疗的焦点。

另一方面,就就是要注意治疗过程的3个部分:

治疗情境的建立(与受助者订立契约,明确角色分工、治疗计划与时间表)

治疗关系的建立(建立良好关系,使其感受到支持与安全)

治疗性对话(自由联想、治疗性倾听与诠释过程)

(1)自由联想

社会工作者鼓励服务对象说出心中最原始的想法或感受。

(2)治疗性倾听

广泛注意与同理倾听

(3)诠释过程

社会工作者向服务对象表达对其心灵世界的了解。

面质

澄清

诠释

整合

认知行为理论

行为主义认为,除了一些天生的反射行为外,人们的大多数行为都就是后天通过学习获得的。

因此人类可以不断地学习新行为,改变旧行为。

1、认知行为理论的主要观点

认知学派认为,在认知、情绪与行为三者中,认知扮演着中介与协调的作用。

个人的认知直接影响个体就是否采取行动。

因此,改变服务对象的认知就是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常常采用的办法。

“自动化思考”就是指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形成了某种相对固定的思考与行为模式,行动发出已经不需要经过大脑的思考,而就是按照既有模式发出。

艾利斯的“ABC情绪理论框架”,艾利斯用这个框架来说明:

如果人们的思考、信念、自我告知与评估就是理性的,则情绪就是正常的;相反,如果人们的思考、信念、自我告知与评估就是非理性的、扭曲的,则人们会逐渐发展处不正常的情绪、情感与行为。

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人们有正确的认知,她的情绪与行为就就是正常的;如果认知就是错误的,则她的情绪与行为都可能就是错误的。

2、认知行为理论的实务原则

①界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则:

服务对象的问题不就是固定的,强调通过学习可以改变不当的行为;强调问题的外在性与内在性,即强调认知与行为的关系,既要改变错误的认知,又要改变不当的行为;强调服务对象及其处境的差异性。

②助人目标的原则:

修正错误认知,纠正不理性的想法;修正不理性的自我对话;加强解决问题与决策的能力;加强自我控制与自我管理的能力。

③运用认知理论的原则:

尊重服务对象的决定与信念;帮助服务对象改正错误的认知、建立正确的认知;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

、认知行为学派的助人过程

在实际助人过程中,认知行为学派——

一方面协助案主做到自我了解、自我控制;

另一方面提供外在监督,实现自我控制与外在控制的结合。

(1)确定评估重点

(2)专业关系的建立

(3)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及任务:

澄清内在沟通、寻找改变错误认知、布置家庭作业、实现经验学习、尝试逆向操作、动态思考与存在的深思。

生态系统理论

1、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

系统理论强调人都就是生活在系统之中(微观、中观、宏观)的,一个人能否与其所生活的系统形成积极的互动关系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活状态。

在系统理论瞧来,一个人的问题主要由于其未能与所处环境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因此不能有效利用环境中的资源。

在系统理论瞧来,受助者的问题来自于其中的系统,而不就是单纯的个人问题。

社会工作者需要将受助者放到系统之中进行考察与提供帮助。

2、生态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运用生态系统理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人们的问题不完全就是由个人原因引起的,社会环境中的障碍就是导致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

(2)社会工作者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的着眼点不能仅放在个人身上,要从与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