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山西省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853687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9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山西省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届山西省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届山西省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届山西省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届山西省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山西省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山西省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山西省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山西省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山西省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山西省2016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工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

高考内容。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分析刘邦与项羽胜负的原因时,刘邦的重要将领都武侯高起、安国侯王陵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项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这反映出(  )

A.分封制符合秦汉历史发展趋势B.分封制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关系

C.分封仍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D.稳固统治须依靠满足部将利益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分封的政治观念

【解析】材料信息主要涉及刘邦注重安抚降者而项羽不注重奖励战胜有功者,并未涉及分封制符合秦汉历史发展趋势,且该说法有误,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分封制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关系,且分封制是导致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重要原因,平衡说法有误,故B项错误;据材料“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和“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可知分封仍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主要涉及刘邦注重安抚降者而项羽不注重奖励战胜有功者,并不能说明稳固统治须依靠满足部将利益,故D项错误。

【答案】C

2.南宋杭州富阳县“重于粪桑,轻于壅田”,称“备田不耕,一枝桑必争护”。

粮食生产“仅支半岁,半岁所食,悉仰商贩”。

由此可知(  )

A.南宋杭州不适于农业生产B.土地集中导致缺粮问题

C.当地的市场意识相对浓厚D.工商业阻碍种植业发展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南宋农产品商品化趋势

【解析】材料并不能说明南宋杭州不适于农业生产,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土地集中导致缺粮问题,故B项错误;据材料“粮食生产‘仅支半岁,半岁所食,悉仰商贩’”可知当地的市场意识相对浓厚,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工商业阻碍种植业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C

3.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期,丧家命僧道诵经设齐(通“斋”),用酒祭祀作佛事,以为资冥福,出葬用以导行。

这种风气政府禁而不止。

这主要反映出(  )

A.外来文化渗透到民间各个方面B.儒释道三教合流的表现

C.北宋儒家思想丧失了传统地位D.北宋统治迷信色彩浓厚

4.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

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  )

A.对社会动乱的感伤B.爱国忧民的情怀

C.对农业生产的关心D.热爱和平的态度

【考点】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唐诗(杜甫)

【解析】对社会动乱的感伤是对现实的感概,与“诗圣的襟怀”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和“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可知爱国忧民的情怀,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对国家的热爱和人民的担忧,并非对农业生产的关心,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热爱和平的态度,故D项错误。

【答案】B

5.《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充分的革命性,“给资本主义萌芽开阔了发展的场所”。

这一评价是基于《天朝田亩制度》(  )

A.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B.顺应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

C.与《资政新篇》的主张异曲同工D.实现了农民阶级“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考点】1840至190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

【解析】《天朝田亩制度》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故A项正确;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是指自然经济的解体,而太平天国属于农民起义,故B项错误;《资政新篇》是先进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与《天朝田亩制度》截然不同,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实现农民阶级“耕者有其田”的理想,且该理想无法实现,故D项错误。

【答案】A

6.晚清苏州的糖食公所公开阐明以“联络商情,亲爱同业”为宗旨。

广货业唯勤公所也是以“联合团体,讲求保护自治”“开拓风气,集思广益”“振兴商业,保全捐数”为宗旨和目的。

这些现象反映出近代行会的作用之一是(  )

A.维持商业制度和封建秩序B.联合同业,共同发展

C.推动国家经济振兴和发展D.维护行业的垄断利益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解析】材料主要涉及以“联络商情,亲爱同业”为宗旨,并非维护封建秩序,故A项错误;

据材料“以“联络商情,亲爱同业”为宗旨”和“以‘联合团体,讲求保护自治’‘开拓风气,集思广益’‘振兴商业,保全捐数’为宗旨和目的”可知联合同业,共同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推动国家经济振兴和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维护行业的垄断利益,故D项错误。

【答案】B

7.有文章指出,在历史上曾起过抗拒西方入侵作用的“传统的民族主义”到戊戌前后已成为挽救民族危亡的障碍。

而当时出现的一种重要思想理论则起到了“打破传统民族主义障碍,使近代民族主义观念得以重新确定”的作用。

下列符合材料中的“重要思想理论”的是(  )

A.扶清灭洋B.进化论C.中体西用D.民主和科学

【考点】维新思想

【解析】扶清灭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义和团运动提出的口号,故A项错误;进化论是维新派从西方引进的思想观念,与材料信息“起到了‘打破传统民族主义障碍,使近代民族主义观念得以重新确定’的作用”相符,故B项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派提出的思想,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民主和科学是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两大思想,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8.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

以1931年9月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端,是科学的,这一看法基本上成为主流认识。

抗日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两者上限是截然不同的。

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A.史学家学术争论难有定论B.“抗日战争”更强调了反侵略的长期性

C.主流认识往往最具科学性D.“七七事变”才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考点】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解析】据材料“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

以1931年9月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端,是科学的”可知史学家通过研究已经有了定论,故A项错误;据材料“以1931年9月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端,是科学的,这一看法基本上成为主流认识。

抗日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两者上限是截然不同的”可知“抗日战争”更强调了反侵略的长期性,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主流认识往往最具科学性,且该说法本身有误,故C项错误;据材料“以1931年9月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端,是科学的”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七七事变发生于1937年,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9.右面滑稽画载于民国元年上海《时事新报》附送品《时事新画报》上。

它是为配合“耳闻”但未“目睹”文字叙述的应景之作,是“画”出来的,反映了生活百态。

该画(  )

A.直接反映出上海受到革命思想影响B.说明民国初年的交通工具主要是汽车

C.是民国初年社会生活质变的有力证据D.从侧面反映了中国交通事业的转型

【考点】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

【解析】材料并未直接反映出上海受到革命思想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民国初年的交通工具主要是汽车,且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民国初年社会生活质变的有力证据,故C项错误;据材料图片和文字可知汽车的使用从侧面反映了中国交通事业的转型,故D项正确。

【答案】D

10.利用漫画来描述课程知识显得更直观、生动。

右列民国初期的相关漫画说明(  )

A.当时人们不关心自身利益B.近代中国无土地革命纲领

C.近代中国民主建设的艰难D.民主与农民阶级没有关系

【考点】辛亥革命

【解析】材料主要涉及民主和共和的宣传,不能说明当时人们不关心自身利益,且该说法有误,

 

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近代中国无土地革命纲领,且该说法有误,故B项错误;据材料“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关我们啥事”可知近代中国民主建设的艰难,故C项正确;民主和农民阶级有关系,不可能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C

11.195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或户口登记机关准予迁入的证明”,这改变了“五四宪法”关于居民“自由居住和迁徙”的规定,形成了城市和农村户口的“二元结构”模式。

这一变化(  )

A.适应了当时经济体制变革的要求B.旨在用法律限制城市人口规模

C.旨在减少农村人口,保障农民就业D.说明“二元结构”模式适合中国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计划经济体制

【解析】据材料“这改变了‘五四宪法’关于居民‘自由居住和迁徙’的规定,形成了城市和农村户口的‘二元结构’模式”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适应了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故A项正确;材料对公民居住和迁徙的规定并非为了限制城市人口规模,故B项错误‘材料做法为了增加农村人口,而非减少,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仅涉及形成“二元结构”模式,并不能说明“二元结构”模式适合中国,故D项错误。

【答案】A

12.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说:

“大陆开放一些城市,允许一些外资进入,这是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比如外资到上海去,当然不是整个上海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下列改革措施直接得益于此讲话精神的是(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在川粤等省创设经济特区

C.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D.国企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

【考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属于对农村的经济改革,并非开放,故A项错误;并未在川创设经济特区,史实有误,故B项错误;据材料“大陆开放一些城市,允许一些外资进入,这是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联系所学可知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故C项正确;国企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属于对城市的经济改革,并非开放,故D项错误。

【答案】C

13.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停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

在“必须走出去”方针的指导下,新中国相继提出了解决与邻国边界问题的政策、不干预亚洲非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事务的政策等。

新中国外交政策上的这一转变(  )

A.体现了革命性、内向性的特点B.反映出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

C.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D.坚持了传统外交的深层次连续性

14.公元3世纪初,罗马各行省的社会关系日益接近首都的社会关系。

居民逐渐分裂为三个由极复杂的成分凑成的阶级(或集团):

富人、没有财产的自由人、广大的群众——奴隶。

“前两个阶级对于国家即对于皇帝来说,几乎同奴隶对于奴隶主一样没有权利。

”从法律角度看,这反映出(  )

A.罗马法不能有效维护富人利益B.罗马法是专制统治工具的本质

C.公民法的适用地域得到了扩展D.罗马法消弭了帝国内部的矛盾

【考点】罗马法

【解析】材料并未说明罗马法不能有效维护富人利益,故A项错误;据材料“前两个阶级对于国家即对于皇帝来说,几乎同奴隶对于奴隶主一样没有权利”可知罗马法是专制统治工具的本质,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公民法的适用地域得到了扩展,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罗马法消弭了帝国内部的矛盾,故D项错误。

【答案】B

15.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提出:

“对每一样东西都可以有两种完全相反的说法。

”这一思想的积极意义是(  )

A.为虚无主义开辟了道路B.开启了不可知论的探讨

C.有利于摆脱神学观念的束缚D.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支持

16.彼特拉克说:

“我恨自己,因为我仍然赞赏尘世之物。

我早该从非基督教哲学家那里了解到,除了灵魂以外没有任何东西值得赞赏。

对伟大的灵魂来说,没有任何东西是伟大的。

”据此可以得出(  )

A.彼特拉克强调重视人本身B.彼特拉克否定了人以外的事物

C.人文主义者感到人的渺小D.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存在冲突

【考点】文艺复兴——彼特拉克思想主张

【解析】据材料“除了灵魂以外没有任何东西值得赞赏”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彼特拉克强调重视人本身,故A项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彼特拉克否定了人以外的事物,故B项错误;据材料“对伟大的灵魂来说,没有任何东西是伟大的”可知人文主义者感到人的渺小说法有误,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存在冲突,故D项错误。

【答案】A

17.观察右图。

下列对作者在书名中所用“海上囚徒”的解释,合理的是(  )

A.这种贸易中的奴隶都是各国的犯人

B.海上航行时不服从者被囚禁在船舱

C.奴隶贸易是解决非洲犯罪的主要措施

D.贸易中被贩卖的黑人缺乏基本人权

【考点】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黑奴贸易

【解析】贩卖的奴隶并不是各国的犯人,而是没有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利,且经济较差的人,故A项错误;奴隶并非海上航行时不服从者被囚禁在船舱,故B项错误;奴隶贸易是对非洲人的侵害和压迫,而非奴隶贸易是解决非洲犯罪的主要措施,故C项错误;贸易中被贩卖的黑人没有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利,也没有人权,故D项正确。

【答案】D

18.在宪法形式上,英国“有宪制而无单一的成文宪法”,其宪法“成分复杂,包括法律文件、判例、习惯法和惯例等,可以使统治阶级根据形势变化增删修改、解释和运用起来反倒得心应手”。

这主要体现了英国民主政治制度的(  )

A.繁杂性B.权威性C随意性D.灵活性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材料仅涉及宪法成分复杂,但用起来得心应手,并不能说明英国民主政治制度具有繁杂性,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英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权威性,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以使统治阶级根据形势变化增删修改、解释和运用起来反倒得心应手”可知体现英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灵活,而非随意性,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以使统治阶级根据形势变化增删修改、解释和运用起来反倒得心应手”可知体现英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灵活性,故D项正确。

【答案】D

19.巴黎公社能够赶跑卖国的反动政府,但没能抵抗住被赶跑政府的反攻。

其根本原因是(  )

A.巴黎公社革命的措施存在着重大缺陷

B.无产阶级缺乏经验,无法取得胜利

C.当时不具备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

D.工业革命进程受阻,经济发展缓慢

【考点】巴黎公社

【解析】巴黎公社革命措施确实存在一定的缺陷,是没能抵抗住反攻的原因之一,但并非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无产阶级缺乏经验,是无法取得胜利的原因之一,但并非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正处于上升期,无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尚未达到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力量,是不能抵抗反动政府反攻的根本原因,故C项正确;法国工业革命已经实施,其进程顺利,并未受阻,且经济有所发展,并非缓慢,故D项错误。

【答案】C

20.“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的心理素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种怀疑、反思批判意识和以具体的经验事实与严谨的逻辑推理代替似是而非的经院思辨,以明晰的自然定律代替神秘的宗教启示的理性主义精神产生了。

”此处“科学”的典型代表是(  )

A.经典力学B.蒸汽机C.量子论D.相对论

21.由下表可推知(  )

(注:

农庄农户当时分得一块供自己支配的宅旁地。

个人经济主要指宅旁地经济)

——据《俄罗斯研究》

A.社会环境有力地推动了个人经济发展

B.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断削弱

C.个人经济是农民赖以维持生计的依靠

D.一战的爆发深刻改变了苏联的经济结构

【考点】“斯大林模式”

【解析】材料不能说明社会环境有力地推动了个人经济发展,且当时正处于二战中,并非有力推动,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断削弱,且削弱说法有违史实,故B项错误;据材料“集体农庄劳动日平均实物工资变化表”和“集体农庄个人经济谷类种植面积占全国种植面值比例变化表”可知个人经济是农民赖以维持生计的依靠,故C项正确;此时正处于二战,不能说明一战的爆发深刻改变了苏联的经济结构,且经济结构也未深刻改革,故D项错误。

【答案】C

22.20世纪30年代,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是经济计划工作的杰作,尤其是它在所有制形式上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新型的国家所有制,使“国家具有经济基础属性和组织经济生活的职能”。

这表明此类措施的深远意义在于(  )

A.使国家开始具备经济管理职能

B.促进了所有制结构的剧变

C.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及观念的转型

D.实现了就业与消费的增长

【考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国家一直都具备经济管理职能,并非开始,故A项错误;所有制结构依旧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并未发生剧变,故B项错误;据材料“尤其是它在所有制形式上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新型的国家所有制”可知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及观念的转型,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实现了就业与消费的增长,故D项错误。

【答案】C

23.观察下列对比数据。

这些数据体现出(  )

发达国家

人均GDP(美元)

发展中国家

人均GDP(美元)

美国

28740

印度

390

英国

20710

尼泊尔

210

德国

28260

巴西

4720

法国

26050

秘鲁

2460

瑞士

44320

埃塞俄比亚

107

世界平均:

5130(《世界发展报告》1997年)

A.西欧国家主导了全球化B.多极化的趋势日益增强

C.全球化使贫富分化加快D.世界经济收益两极分化

【考点】世界经济两极分化

【解析】材料数据不能说明西欧国家主导了全球化,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不能说明多极化趋势日益增强,故B项错误;材料数据无法体现全球化使贫富分化加快,故C项错误,据材料数据可知发达国家人均GDP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且发展中国家各国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体现世界经济收益两极分化,故D项正确。

【答案】D

24.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的白领工人人数已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一半以上,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人数正在日益减少,而从事技术性、信息性和智力性工作的非生产性知识型人员的队伍却在不断地扩大。

因此,可以推断美国(  )

A.知识型阶层将成为社会的主体B.非生产人数占劳动力的大多数

C.人们逐渐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D.产业结构已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25.有学者指出,继20世纪某个年代相信社会主义未来的那些人而来的是这么一群人,他们唯一的避难是艺术、酒精或毒品;在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社会中,这些作家的主要题材是孤独和“老死不相往来”。

这一评论(  )

A.描绘了作家对浪漫主义的向往B.揭示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

C.揭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精神D.反映了作家对社会主义的否定

【考点】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现代主义文学

【解析】浪漫主义文学是对现状的强烈不满、强调抒发个人情感、积极追寻理想世界的新思潮,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现代主义文学强调夸张怪诞,与现实脱节,表现现代人的心理创伤,与材料“他们唯一的避难是艺术、酒精或毒品”和“孤独和‘老死不相往来’”相符,故B项正确;据材料“这些作家的主要题材是孤独和‘老死不相往来’”可知未体现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精神,故C项错误;据材料“继20世纪某个年代相信社会主义未来的那些人而来的是这么一群人”可知并非作家对社会主义的否定,故D项错误。

【答案】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50分。

其中第26题~第28题为必考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1分,共35分;第29题~第32题为选考题,每小题15分,考生可根据要求选做其中一道,共15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为了加深对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理解,某同学尝试列出了下面的公式:

决策的出台一三省会商+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批+尚书省执行+皇帝批示

这个公式表明三省六部制下的决策是由多个部门和皇帝共同参与的。

运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

可以就决策的出台与公式中一个或者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12分)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三省六部制

【解析】本小问史实探讨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修改,补充、否定或者提出的新的公式,但关键是要用史实论证说明,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是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诏令,审核通过,交由尚书省执行诏令,如若门下省审理不过,就需要交回中书省重拟诏令,皇帝作为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有权发布和修改诏令,但三省将原来一人独大的相权,一分为三,既有助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也有助于群策群力,提高决策的正确性,该公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可做部分修改,如去掉三省会商,将皇帝批示置于尚书省执行之前等等,关键在于用史实说明其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论证

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

一等

(12~9分)

①准确、充分运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实。

②对公式中要素与决策出台之间的关系阐述明确,逻辑严密

①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②能够准确、充分运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实予以说明,逻辑严密

二等

(8~5分)

①能够运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实。

②对公式中要素与决策出台之间的关系有一定认识,逻辑关系较清楚

①观点明确,理由较充分。

②能够运用唐代t省六部制的史实予以说明。

逻辑关系较清楚

三等

(4~0分)

①运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

②对公式中要素与决策出台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或没有认识,逻辑关系不清

①运用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史实不够准确,逻

辑关系不清。

②观点不明确,缺少论证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近代第一次留学潮形成于20世纪初年。

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出现了“留日热”,1905年留日学生猛增到8000多人,1906年又上升到1万多人。

在“留日热”的影响下,也有少量的留美生、留欧生出国深造。

材料二第二次留学潮和第一次留学潮间隔仅10年左右,就在五四运动时期出现了。

这次留学潮以留美、留法、留苏为中心,当然留英、留德、留日等也有较大的发展。

1925年,美国的外来留学生约7500多人,中国留学生则多达2500多人,占1/3。

五四前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兴起,许多青年试图寻求一种“劳工神圣”式的具有共产主义色彩的社会蓝图;许多青年认为法兰西是自由民主的发祥地,梦想到法兰西去实际体验一下。

1926年前后,在苏联学习的中国留学生有1600多名。

他们基本上是学习革命理论和军事知识,旨在为中国培养革命栋才。

——据李喜所《中国留学通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前两次留学潮出现的社会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两次留学教育的不同影响。

(6分)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留学热潮

【解析】

(1)本小问社会背景,分为两次,分开作答,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角度思考,据材料一“我国近代第一次留学潮形成于20世纪初年”可知第一次留学潮(20世纪初年出现),据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出现了‘留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