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说课稿全套.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847975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9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说课稿全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新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说课稿全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新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说课稿全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新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说课稿全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新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说课稿全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说课稿全套.docx

《新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说课稿全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说课稿全套.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说课稿全套.docx

新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说课稿全套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说课稿合集

1《祖国山川颂》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选自苏教版必修三的第一个专题《祖国土》,是中国现代作家黄药眠先生写的一篇抒情散文。

本专题意在使学生认识到个人命运与祖国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另外,研习文本,掌握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也是本专题的教学重点。

因此,我把教学目标设为: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祖国山川的美丽,体会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无限热爱之情

2、了解“颂”的文体特点,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难点:

全景式描写的铺陈手法

二、说教法

使用多媒体教学法,分组讨论法,探究式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

三、说学法

自主学习法,点评法

课时:

1课时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放多媒体,让学生看一些爱国思想的名言,体会爱国感情是最真挚感人、最崇高的情感,由此引出作者黄药眠的《祖国山川颂》。

二、释题

祖国山川——课文的内容

颂——一种文体

放多媒体:

1、介绍“颂”的有关知识

2、介绍黄药眠的有关经历

三、研讨课文

(一)整体感知(搞清楚“祖国”的含义)

1、设计问题:

如果让你介绍祖国,你会写祖国的哪些方面的内容?

地理位置,自然特征,山川风物,气候特点

生存方式,生存环境,文化背景

(设计依据:

①让学生与本文作比较,体会这篇文章内容的丰富性,写景的全面性,进一步掌握“颂”的特点②让学生掌握写作的技巧——以点代面的写法)

2、理清思路,探讨“祖国”的含义

设计三个问题:

① 文章写了祖国的哪些山川美景?

(分小组讨论,选代表回答)

② 除了写祖国的山川风物外,还写了什么?

(全体回答)

③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你能理解“祖国”的含义吗?

(小组交流)

教师进一步引导:

祖国,不仅仅代表着这个地域的自然特点,气候特征,还有着人的生存环境与文化背景。

作为祖国的一分子,不仅要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而且还有着传承祖国文化的责任和使命。

爱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行动;祖国不是一个概念,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我们受到了她的哺育、滋养,明天,我们就要回报母亲——祖国。

(二)重点研讨(探讨“颂”的写法)

(莽苍)的黄土高原(茂密)的西双版纳(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

(一泻千里)的黄河(浩浩荡荡)的扬子江(广阔无垠)的西北牧场

2、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幅场景?

为什么?

作出点评

(设计依据:

学生可以学到一些写作知识,进一步提高鉴赏能力。

如排比、比喻、拟人的修辞美,片段式的结构美,富有象征意义的意韵美。

另外,可以教给学生点评的方法。

3、小结“颂”及本文的写作特点——全景式的描写,片段式的结构,多用排比等修辞的铺叙手法

四、朗读训练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朗读

2、选择配乐朗读

在下面四首歌中选一首为本文配乐:

A《我们的大中国》B《黄河大合唱》C《我的中国心》D《我爱你,中国》

五、拓展训练

1、仿造句

仿照第13段的形式,为“祖国的大自然经常改变它的容颜”续写后面的话

2、小作文练习:

《又是春来飘香时》要求用全景式的写法

说教学效应

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紧紧抓住本专题的教学要求——以文本为主,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问题的设计上,体现了逐步深入、环环相扣的特点,提出问题尽量从小的角度切入;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课堂上得到了训练,散文鉴赏的能力也相应地有了提高。

 

2长江三峡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壮丽的景色。

寥寥150来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眼底。

此文文质兼美,不但能加强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因此,我认为学习本文,首先遇到的问题不是对文言词的理解掌握,而是能否做到涵咏文字的内在实质,投入情感的体会出三峡的美;其次在于对景象的意韵把握;第三才是对于文言词语的准确理解。

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对文言文的理解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对语言文字的内在之美的感受却被考试的指挥棒拒之门外。

所以,我打算用本文的教学来改变学生对文言文的看法和学习态度,既让学生克服文言文难学的心理,又让学生从容应对考试,更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

2、能力目标:

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感悟三峡景色的美。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热爱祖国壮丽的山河,热爱学校的一草一木,热爱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

基于初二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朗读、、感受、想象审美之上,引导学生体会三峡的美和本文语言的美,难点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4、教学重点:

理解文意,引导学生感悟三峡的美。

5、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三峡的美。

三、说教学方法: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采用了创设情景、指导朗读、体会意境、发挥想象、课后练笔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

如上课时,,配上舒缓优美的音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帮助学生理解,使之进入情境,进而领会文章的美。

当然,“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

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

因此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在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之后,发挥想象,训练想象能力和口语能力。

利用活泼的写作方式,让学生人人都来做导游,写导游词并与学生、老师交流,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说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1、自主学习法:

搞好课前预习,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对照注释及工具书理解简单的文言文不是一件难事,所以对这篇文章的初步理解就让学生在课前完成,上课时老师只作适当点拨。

2、朗读品味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课文理解得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

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的手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通过视听感受来调动学生的情感,然后通过朗读来领悟课文内容所体现的美。

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3同时注重知识的内引外延,课堂上安排了听一听,看一看,读一读,想一想,课后安排了写一写这些环节,重点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写一写环节主要培养学生口语表达和写作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播放民歌《三峡情》,用优美的歌声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交流课前预习要求搜集的关于三峡的资料。

说说对三峡的映象。

2、走进作者,走进三峡:

作为农村学校的学生来说,多数没有到过三峡,所以在学生交流完之后,多媒体播放《三峡风光》,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激发学生学习三峡的兴趣。

(多媒体课件)了解作者及作品;长江的形成;三峡的组成;简单介绍三峡中每个峡的特点。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三峡,感受祖国河山的美。

增加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播放课文配乐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美;提出阅读要求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节奏、读顺文意;必要时教师范读,并指导学生朗读,注意字音、节奏、重音和停顿。

然后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这一环节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性。

4、检查课前预习,初步理解课文。

这一环节老师只作适当点拨。

5、品析课文,领略美景。

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准备用“三峡的……美”说一句简单的话。

并加上一句描写的话。

如:

三峡的山美。

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学生自由品析三峡的美,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回然后回答。

老师总结:

三峡的山:

延绵,高峻壮美

三峡的夏水:

迅疾壮美

三峡的春冬:

清荣峻茂秀美

三峡的秋:

凄凉凄美

6、课外拓展,发挥想象。

老师把话题引向课外:

三峡的美哪里是文字能穷尽的?

它还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你能再说一句想象的话吗?

老师再次用多媒体展示三峡美景,师生共同欣赏祖国的壮丽山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肖邦故园说课稿

[教学构想]

《肖邦故园》是波兰作家雅一伊瓦什凯维奇所写的一篇文章。

他选取肖邦故园为切人点,介绍了作曲家肖邦故居的历史和现状,追述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着重表现了肖邦对祖国的眷恋和深沉的爱。

本文的教学重点应该是在体会肖邦爱国之情的基础上,形成课程间沟通的意识,将音乐欣赏和文学欣赏结合起来。

[学习目标]

1.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进一步认识祖国与个体的关系,激发爱国之情。

2.将音乐欣赏和文学欣赏结合起来。

[学习重点]

将音乐欣赏和文学欣赏结合起来。

[学习课时]

l课时。

[学习方法]

文本研习。

通过美读准确地理解、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导人:

播放肖邦的一组马祖卡曲,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学生介绍肖邦的资料,探讨肖邦身世及其杰出的艺术成就。

三、快速阅读文本,思考、讨论:

1.作者记述、描摹了肖邦故居的哪些内容?

(故居的历史、外观、意义、四季景色等)

2.肖邦故居和肖邦创作的音乐有何联系?

请勾画出相关语句。

3.作者写肖邦故居的意义何在?

四人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四、研读16页第二段至结束:

1.四人小组分段朗读,体会文章情感。

2.体会、分析作者是如何将景物描写和音乐结合起来的。

(四人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五、整合题:

1.《祖国山川颂》和《肖邦故园》都写到了季节更替中景色的变化,请从原文中找出有关段落,细加揣摩,并说说它们各自的特点。

2.在《祖国山川颂》《长江三峡》和《肖邦故园》中,有许多表示时间的语句,将这些语句找出来,联系全文,谈谈它们在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安排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六、作业:

聆听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发挥想像,尝试把音乐转化为文字。

 

4《指南录》后序说课

一、说教学目标:

1.了解自序的写法;

2.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一些动词对表达感情的作用,以及几个多义词的用法;

3.了解文天祥《指南录》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记叙和说明两大部分的关系。

2.难点:

本文部分动词的作用,对作者感情的理解。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蓼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别号文山。

宋朝吉州庐陵(江西吉安)人。

他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南宋末年的爱国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

21岁中状元后,做过几任地方官和京官。

德右元年(1275年),元军渡江南侵,文天祥起兵抗御。

元军逼近临安时,他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代表南宋王朝与元方谈判,被元相伯颜扣留。

不久,从镇江脱逃,历尽千辛万苦,渡海南归。

景炎二年(1277年),元军侵入江西,文天祥兵败,退入广东,在五坡岭被俘。

后被押至燕京。

元帝忽必烈、丞相索罗多方设法劝降,文天祥始终不肯屈服。

至元十九年(1283年)从容就义,卒年47岁。

文天祥的诗文,自奉使被执以后,内容多与时事有密切的关系,或抒情,或叙事,艺术地反映了作者这一时期的生活和思想,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南宋军民抗击元军的历史画卷。

他的那些表现“忠肝义胆”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作品,如《扬子江》《过零丁洋》《指南录后序》等,不但在宋末文坛上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在我国文学史上永远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光辉。

解题:

《指南录》是文天祥自己编的一部诗集,共四卷。

指南:

向着南方。

录:

是这段艰险历程的记载。

其用意就像他在一首诗里所写的那样: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一共有两篇序,先写了一篇“自序”,又写了这篇“后序”。

“序”是一种文体,是对于著作意旨的陈述,通常放在著作的开头,现在叫“前记”或“前言”。

如果说《指南录》这部诗集的诗篇,撰写了文天祥这段苦难的经历的心情和感怀,那么该说这篇“后序”是这段苦难经历总的记叙。

它记叙了文天祥出使敌营,如何大义凛然,痛骂汉奸以及严词抗争痛斥敌人的情况;叙述了文天祥寻机从敌营逃出后,颠沛流离的苦难经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天祥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视死如归、凛然不屈的民族气节。

德右元年二月⑴十九日,予除⑵右丞相兼枢密使⑶,都督诸路兵马。

拜官

除:

除去旧职而任新职北兵:

指元兵,表示作者忠于国家和汉民族的立场

时北兵⑷已迫(于)修门⑸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缙绅、大夫、士萃于当时元兵逼近都门迎战防守迁都施行大小官员聚集

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会使辙交驰⑹,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

府中计策所出的地方恰巧(双方)车执政的人见他们认为

没有一个人能拿出解救的办法使者所乘的车子往来频繁当:

主管、掌管

相:

用在及物动词前,有代词作用谓……为……:

认为……是……

予一行为可以纾祸⑺。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

走一趟是解除(国家的)祸患国家的事情这种地步爱惜(自己的)身体料想

意为贪生怕死

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初,奉使往来,无留(于)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

还可以用言辞说明以前奉命出使的人扣留在元营的窥探一次

而求救国之策。

于是辞相印不拜⑻,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⑼。

寻求办法不接受官职用(身份)前往

不接受宰相的印信,辞不就职

第一自然段:

出使元营的背景和“求救国之策”的动机。

两个对比

┌“迫修门”──元军攻势凌厉

背景┤

└“皆不及施”──南宋王朝腐败无能

┌“莫知计所出”──满朝大臣,贪生怕死,惊慌失措

崇高精神┤

└“求救国之策”──置个人安危于度外,挺身而出

动机:

1.舍身报国──“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

2.想通过谈判,劝说元统治者退兵,挽救危局──“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3.想探敌虚实──“归而求救国之策”

在国难当头,文天祥置个人生死于度外,挺身而出,甘冒风险,出使元营,这种爱国主义思想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是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的。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不幸

刚(我)抗争的言辞激昂都很吃惊震动立刻轻视的是

轻:

形作动

吕师孟⑽构恶于前,贾余庆⑾献谄于后,予羁縻⑴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

以前有通敌做坏事以后有卖国投敌被扣留于是

拾。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⑵失信,数⑶吕师孟叔侄为逆。

径直上前骂元军统帅不守信用列举叛国投敌的罪行充当叛逆

数:

列举罪状名作状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⑷。

北虽貌敬⑸,实则愤怒。

二贵酋只考虑个人安危表面上尊敬(我)实际上(对我)很个元朝的贵官

酋:

头目

⑹名曰馆伴⑺,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未几,贾余庆等

名义是招待使者的官员我的住所回国不久

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⑻。

予分当引决

用奉表请降的使节的身份到北方去逼迫列理自杀

⑼,然而隐忍以行。

昔人云:

“将以(之)有为也⑽。

内心里忍受着痛苦跟着走(忍辱不死)是为了将来有所作为

之:

代“隐忍以行”

第二自然段:

在元营抗争被扣,被迫北上和“将以有为”的决心。

“抗争”“诟虏帅”“数逆贼”表现了凛然不可侵犯的民族气节,他在被扣的处境中,是始终以国家前途为念(“国事不可收拾”──表现了爱国精神)。

后半段写在被驱北行时的想法,为什么说“分当引决”?

“分当引决”是以死报国,足以表明忠贞之心;为什么又不愿“引决”,因“引决”无助于国运的挽回,“隐忍以行”决不是贪生怕死,而是“将以有为”,这种忍辱负重,符合他“求救国之策”的初衷,是一种深沉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他不愿“引决”,为的也是救国,与其“引决”而无补于国家,不如相机脱身,以担负起“存亡国,继绝世”的重任。

第二课时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⑾,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⑿,约以

机会逃往(情况)详细淮东淮西两边防统帅约定(同他们)

具:

详细,修饰“告”阃:

国门,指边帅

连兵大举。

中兴机会,庶几在此。

留二日,维扬帅下

联合兵力大力抗击元军国家衰而复兴的大概在这一次了逗留了扬州

中:

逐客之令⒀。

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⒁,草行露宿,日与北

迫不得已改变隐蔽行踪在荒草里奔走在露天里歇宿每天

改名换姓为刘洙名作状名作状

骑相出没⑴于长淮间⑵。

穷饿无聊,追购⑶又急,天高地迥,

骑兵在江淮一带互相出现或隐没穷困饥饿无依无靠悬赏捕捉很紧急远

号呼靡及。

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

叫喊呼救都办不到得到避开江中小洲逃出

州洋,展转四明⑸天台,以至于永嘉。

经过转而到达

于:

介绍出“到达”地点

第三自然段:

从京口脱逃到永嘉的苦难经历。

根据事件的发展,可分为三个层次:

先写从京口脱逃到真州,与抗元将领相约,以谋“中兴”之道,是“将以有为”的具体说明,表现文天祥的乐观精神;再写文天祥脱逃时的困苦处境、挣扎情况与痛苦心情,表现了艰苦而顽强的斗争意志;最后,写幸而得船,历尽艰险,辗转到永嘉。

这段曲折经历着墨不多,却扣人心弦。

呜呼!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抵大酋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

死亡的边缘有多少次辱骂应当

之:

取独其:

句中语气词,表推测,估计

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

争论是非曲直意外差点从元军战船旁走了

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⑹,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

十多里搜寻投水而死把我赶出走投无路而急死

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⑺,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

到假使碰上哨兵不可能不被杀死不能自由

如:

到,往竟使:

同义复词,假使

⑻,殆例送死⑼;坐桂(于)公塘土围⑽中,骑数千过(于)其门,几落贼手

几乎类似在土墙里从门前经过敌人

殆:

接近于土围:

土墙骑数千:

数千骑

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⑾;夜趋高邮⑿,迷失道,几陷

巡查的军官凌辱逼迫投奔道路陷于绝境

陵通凌,凌辱

死⒀;质明⒁,避哨(于)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

天刚亮的时候没有逃避死的办法无法逃脱而死

质:

至高邮,制府檄下⒂,几以捕系死;行(于)城子河⒃,出入(于)

制置司官署的(通辑)公文刚下因被逮捕杀死船穿行

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⑴,如高沙,常恐无辜

敌人的哨兵一先一后偶然遇见担心白白地

无辜:

无罪,引申为白白地

死;道海安、如皋⑵,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于)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

送死经过共土匪在这一带没有一天不可能死去

道:

取道,经过

通州⑶,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于)鲸波⑷,出(于)无可奈何,而死固付

被收留航行在惊涛骇浪中出自于没有办法本来就

纳:

被收留,表意念上的被动

之度外矣!

呜呼!

死生,昼夜事也⑸,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

把死亡的威胁置之度外了生死不过是早晚间的事死就死吧处境危险艰难

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重叠出现交错出现能忍受的痛苦过去了以后,再回想当时遭受的痛苦是多么痛苦啊

见通现,出现定:

平定,过去何如:

多么

第四自然段:

回顾慨叹艰险的遭遇。

本段以抒情为主,连用22个“死”字。

这一层分三个意思:

第一,开头一句以慨叹的语调总说自己九死一生的经历。

第二,按时间顺序历数18种自以为必死而竟不死的“非人世所堪”的艰险遭遇,这是“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的具体化,是本文的主体。

一连串排比句语言紧迫,真切地概括了一个接一个“层见错出”的危恶境地,充分地抒发了作者愤怒、悲痛错综交织的感情。

这18个镜头,淋漓尽致地显示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坚强不屈的斗志和无所畏惧的精神。

第三,照应开头,不仅归结而且深化全段内容。

“死而死矣”表明了自己为国家不惜一死的决心;“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概括以上18个排比句分述的情状;末句“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是无比悲愤的感叹。

当他处身于险境时,是“死固付之度外”的,但事后回想起来,身世之痛,兼以山河破碎,国土沦亡的家国之痛,其悲痛是无以复加了。

第一部分(1─4自然段)叙述作者艰险的遭遇。

全文分两部分即叙述──说明。

第三课时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

有时记述自己的遭遇现在保存这稿本丢掉亲手

钞通抄

使北营,留北关⑹外,为一卷;发(于)北关外,历吴门、毗陵⑺,渡

出使扣留(的部分)作为出发经过渡过

瓜洲,复还京口,为一卷;脱(于)京口,趋真州、扬州、高邮、泰州、通

重回逃脱逃到

州,为一卷;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

将藏之于家,使来

从海路又来打算把这部诗集收藏在家里让后代

者⑻读之,悲⑼予志焉。

的人读到它了解和同情我的心志

焉:

语气词

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庐陵文天祥自序(于)其诗,名曰《指南

这一年夏季五月年号为人给自己的诗集写了序

序:

名作动,写序

录》。

第二部分:

说明诗集的上来、编诗的用意、诗集的命名。

──说明

简析课文:

一、本文两大部分之间的关系:

作者编诗的用意──“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他的“志”就是第一自然段中所说的“救国”,第二自然段所说的“将以有为”,第三自然段中所说的“中兴”。

这种深厚的爱国感情贯穿全篇,渗透在前四段的叙述中,体现在后两段的说明中,这就是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记叙和抒情紧密结合:

1.第四段以抒情领起记叙,中间叙写种种危险遭遇时,悲愤之情凝于笔端,末尾以抒情深化记叙。

2.在叙述过程中穿插抒情,如叙述被扣于北营时感叹“而予不得归矣”,叙述颠沛流离于长淮间时抒发“天高地迥,号呼靡及”的悲愤之情。

3.最主要的:

前三段叙述艰苦历程的每一阶段,都在关键处表露出深厚的爱国之情。

如第一段叙述出使北营时说“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第二段叙述北行时说“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昔人云:

‘将以有为也。

’”第三段叙抵真州,与东西二阃约定连兵大举时说“中兴机会,庶几在此”。

抒发的爱国之情,在各段叙述中都是点睛之笔。

三、句式富于变化:

散行与对偶相结合的句式:

“不得已,变姓名,跪踪迹……以至于永嘉。

散行与排比相结合的句式: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好处:

奇偶错综,感情抑扬起落,气势磅礴,感情充沛,感染力强。

四、动词灵活变化运用:

第三段“奔、留、变、诡、行、宿、出没、避、出、渡、入”真实地记录和确切地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危险境遇和复杂变化的心情。

“奔”以极快的速度出逃;“变”“诡”写出形势突变,反映作者遇此打击,不得已秘密行动的苦闷心情;“行宿”“宿”“出没”真实写出作者行动的艰险,反映十分痛苦的心情;“避”“出”“渡”“入”写出得船后,快速离开险境,反映急于回到南方组织抗元力量,为国效劳的急切心情。

第四段“诋”“骂”“争”确切反映作者不畏强暴、嫉恶如仇、坚持正义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