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客体化的笔墨关系汪海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843948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8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反客体化的笔墨关系汪海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反客体化的笔墨关系汪海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反客体化的笔墨关系汪海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反客体化的笔墨关系汪海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反客体化的笔墨关系汪海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反客体化的笔墨关系汪海权.docx

《反客体化的笔墨关系汪海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反客体化的笔墨关系汪海权.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反客体化的笔墨关系汪海权.docx

反客体化的笔墨关系汪海权

反客体化的笔墨关系

汪海权

一、概念

概念一:

反客体化

我们眼前的桌子、椅子、投影仪、电脑等等,都是客体。

对于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乃至结构、功能,我们都已经形成了固有的认识。

这个认识过程就是一个客体化过程。

叔本华说:

“知性通过它自身固有的因果律形式,同由因果律设定的时间和空间这种纯粹感性形式一起,从感觉材料中创造和产生了最初的客观的外部世界。

”(《论充足根据律的四重根》)

正常人一生下来,视觉、触觉、听觉等在认识客体的过程中是同步发挥作用的。

但是一个天生的瞎子,如果15-16岁通过手术睁开了眼睛,他只有对于颜色、二维形状的视觉感受,而不能通过视觉来认识客观世界,在他的视觉感受里,没有桌子、椅子、投影仪、电脑这些客体的对应物。

甚至,就连空间感觉也没有,他晚上如果看到天上的星星和月亮,他会拿手去抓!

他要认识世界,就得有一个客体化过程。

他需要将自己以前通过听觉、触觉、嗅觉所感受到的事物,与今后的视觉联系到一起,重新进行一个客体化的认识过程。

书法本是从文字书写衍生出来的艺术。

但到现在,人们还紧紧抓住它的文字符号功能不放。

心目中总有一个驱赶不掉的魔鬼——方块字,我们的书法已经方块字化了。

如果我们假定方块字是客体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书法已经客体化了。

反客体化,就是摆脱文字符号、方块字的负面影响,真正从笔墨本身去认识、创作书法。

就像色彩、光、形状之于印象派绘画,也像音符、节奏、旋律之于音乐,笔墨之于书法才是直接沟通人的灵魂和世界的灵魂的手段。

概念二:

形式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事物有四因:

形式因,质料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制陶者的陶土为陶器提供其质料因,而陶器的设计样式则是它的形式因,制陶者的轮子和双手是动力因,而陶器打算派的用途是目的因。

那些原本不是质料的东西,比如颜色、形状、气味、声音这些形式,才是真正的与心灵沟通的东西。

任何具体事物,对比它更高一层的事物说,它是质料,但对比它更低一层的事物说,它又添加了形式。

因此,从整个世界说,从质料到形式,是一个一层一层不断发展的系列。

这就是说,只有用形式来引领世界的发展。

原子是质料,原子间的关系是形式,于是构成分子;分子是质料,分子间的关系是形式,于是构成物体;物体是质料,物体间的关系是形式,于是构成产品。

概念三:

关系

事物的产生过程,质料是一个方面,形式(我更愿意用“关系”这一概念,动因、结果、运动、规则、形式等,都是关系)是另一个方面。

形式的本质是关系,关系乃是决定事物形态高低的关键!

关系是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的综合表现。

我为什么不谈内涵、线质,而谈关系?

对于古代的中国人来说,线质、也只有线质才是书法风格中更为灵魂性的东西。

甚至可以说,书法家的毕生精力就是在锤炼一条线,这条线能否有价值,就取决于线质了。

线质就像我们说话时发音的音质一样,男女的音质差别是非常明显的;成人和儿童的音质差别是非常明显的;一个人,不管你是说上海话、四川话、广东话、还是东北话,不管你是在演讲、还是在聊天抑或是在骂街,你的朋友还是能够判定这是你而不是其他人;我们闭着眼睛听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也是能够区分出邢质斌、李瑞英和李修平来的。

在书法分析过程中,我很难像鉴别音质、甚至味道(酸甜苦辣)等等那样去鉴别线质。

比如说味道,这杯水是什么味道,你喝一口也行,舔一下也行,马上可以得出结论。

在书法中,我们把最小单元规定为笔画,还能基本上看出风格来。

但再细分,以致面积非常小,我们就不能鉴别了。

这也逼迫我考虑关系的问题。

现代科学的还原论者把形式抽象化而去不断向前追溯质料,追问质料的本质,最终走向终极的纯质料。

我却对质料如何追寻形式(关系),从而使事物不断上升为内涵更丰富的事物更感兴趣!

我认为对某质料的本性的认识须放在运动过程中来进行,不是质料本身是什么,而是在运动过程中,在关系中,质料展现出什么。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说自己多么有学问,多么有品质,但是如果没有在物化的过程中、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体现出来,不仅没有依据,也没有意义。

亚里士多德说,质料不是因偶性而要求形式,而是因本性要求形式。

我说,如果质料因本性要求形式,则此质料、形式的结合物(实体)就是自然界的物,如日月星辰、山川草木、动物人类等。

这是自然进化过程的产物。

艺术家可以把一块石头雕刻成一匹马,也可以雕刻成一头牛,这样的形式是外在的、不确定的,不是内在的、必然的,那么就不能说石头是因本性要求形式,而是因偶性要求形式,此时质料、形式的结合物就是动物和人类的创造物。

偶性就表现在其外在性与不确定性。

这就是上帝造物与动物和人造物的差异。

本性要求的形式具有内在一致性,形式存在于实体内部。

偶性要求的形式具有不确定性,形式存在于动物或人的大脑。

概念四:

多维时空隧道

一般地,我们会认为时间和空间都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是客观存在的,是第一性的;牛顿把空间与时间看作是事物自身的存在方式;莱布尼茨把空间与时间看作是事物之间的某种相对关系;康德说,空间与时间不是物自体的存在方式,也不是事物之间的现象关系,而是感性的先天直观形式。

他把空间与时间看作是主体自身固有的认识形式,是先验的;叔本华继承了康德的思想,认为空间、时间和因果律先天地被包含在理智之中,是经验直观的纯粹形式部分。

如果说,几何学是空间的科学,算术是时间的科学,那么,函数就是时空的科学。

Y=F(X1,X2,X3,……,Xn,T)

书法如果描述的是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就必须在一定的时空隧道中展开。

上述方程描述了一个在多维时空隧道中的关系。

就书法而言,它包括笔墨形式要素的关系、笔墨与人的关系、笔墨与自然的关系,等等等等。

一旦突破古典书法的四维时空局限,更多的、更精彩的世界就会为我们洞开。

这种关系不一定受自然规律制约,因而具有外在性、不确定性和丰富性。

二、愿景

——在观念和行动上反客体化,摆脱方块字的负面影响,一切从笔墨本身出发;

——在本质层面上,肯定形式在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的心灵沟通作用;

——从形式走向关系,让形式具有更加明确的价值指向;

——在多维时空隧道中,创造更加丰富精彩的书法世界。

海子在《但是水、水》中说:

有了四个方向,脚就得让自己

迈开呀……

三、案例

1、超越二维空间的价值呼应

汉简书法(图1),由于常常将很多笔画向外延伸,这就使我们能感受到这些笔画具有一种召唤力和感应力,它们时时都在发送某种信号等待对方的接受,同时也在接受对方发出的信号。

所以,在汉简书法的字外空间里,我们总能感受到一种场的存在。

静静地注视着它们,你能听到一种声音,它们超越二维空间的形式,给我们带来了新的价值。

就像我们观察图2所示的幻觉图片,我们能感到那些圆饼在转动。

图1、汉简书法

图2、幻觉图片1

个人认为,主笔画是书法笔墨关系调整的重要因素之一,魏启后先生继承汉简书法极为成功的一点,就是对于主笔画的灵活应用(如图3)。

主笔画在单字中的随机性和单字组合的随机性,有助于书法作品形成不同的意象。

否则,书法作品很容易千篇一律。

图3、魏启后书法《苏轼诗》图4、沃兴华临汉简

沃兴华先生的这件临汉简作品(如图4)的处理方式和常人正好相反。

本来伸出去的笔画可以构成许多意外的空间,但沃先生反倒给左右截断了。

截断了,一方面就给人以想象的余地,让你的思维超越他给定的视觉形式;另一方面反倒更加具有现代感。

据说,一位诗人在野外散步,阳光下,忽然远远看见一块牌子掩映在树林里,上面四个大字特别醒目——“阳光不锈”,诗人当场呆住,心想这是多么有寓意的词语。

走近牌子,才发现被树丛挡住的牌子后几个字“钢制品厂”。

 

2、时间隧道中的因果关系与空间隧道中的并置关系

二王书法较之以前的书法,更加重视笔画在运笔动作与形态这一过程上的前因后果关系(图5),这一关系的重点在运笔的起落转折之处。

这是一个单向性的侧锋行笔,其过程是不可逆的,就像一拳打碎一块玻璃或者一瓢泼向地面的水。

因果关系的合理程度,是检验作者行草书成熟与否的重要依据。

图5、王羲之《得示帖》

沃兴华先生在图6这件草书作品中,通过行笔和起落转折“一收一放”的手法,将因果关系凸现出来了:

行笔时是很细、很圆劲的笔画,或者是枯笔,这是收;起落转折时,停留更长的时间,加大顿挫力度,或者干脆用方笔,这是放。

就像写古文一样,之乎者也矣焉哉之类的虚词最难把握,现在人写古文都躲避虚词,所以语感就比较单调。

从这个角度,沃先生这件作品也具有警醒意义。

图6、沃兴华书法《元好问诗》

当然,反过来,如果虚笔不强调,甚至去掉,以减少笔画之间的因果关系,笔画的组合也更加随意。

时间上的因果关系一下子就转变为空间上的并置关系。

(图7)就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图7、沃兴华《临良宽书法》

3、时间隧道中的空间重构

我们常人写字时,视面总是一个个的文字。

只有怀素,他的眼睛似乎紧盯着正在书写的那一瞬间的笔墨。

他在乘芭蕉叶这一叶扁舟,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在怀素的创作过程中,以往的时空隧道似乎被删减了几个维度。

这就出现了新的关系形式:

一字之内笔画的关系,还不如字与字之间笔画关系更为亲近(图8、图9)。

图8、怀素《自叙帖》局部1图9、怀素《自叙帖》局部2

紧紧盯着一个问题,你可能会打开另一个窗口!

(图10)怀素紧紧盯住的是时间这个窗口,结果却意外地发现了新的空间。

图10、幻觉图片2

沃兴华先生在图11这件作品中,也是在时间性的节奏流淌中,获得了更大的空间效果。

有时候,虚笔比实笔更加重要!

就像杜甫下面的诗句,“才”字和“恰”字本是虚词,结果却为这两句诗增添了新的色彩。

秋水才深四五尺,

夜航恰受两三人。

图11、沃兴华书法《临怀素<自叙帖>局部》

沃兴华先生的《云卷云舒》(图12)思路和怀素有些相似。

第一个“云”字像是两个字;“卷”字和第二个“云”字被分开了;单字中间空,与上下字关系更加密切。

诗词创作中,也有类似的手法,如下面诗句的第二句字组关系。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鲁迅)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

德彪西的音乐也经常这样处理。

另外,沃先生还明显加强了横向节奏。

图12、沃兴华书法《云卷云舒》

4、笔画与背景性状的互生与趋同

《佛弟子白造像》(图13),其笔画性状和笔画之外空白的性状基本相同(除去行与行之间的大块空白),笔画的性状成就了背景的性状,反之亦然。

我们有时候很难辨认其中的一些字,比如第三行的“菩萨”二字,由于作为背景的周围空白的性状模糊了笔画的性状,使得笔画不能突出出来以构成明晰的汉字。

如果说“构成明晰的汉字”是一个“客体化”过程,那么,空白背景性状与笔画性状的趋同,就是一个“反客体化”过程。

图13、佛弟子白造像书法

沃兴华下面这件作品(图14)通过反相处理(图15),我们能看出,原来空白的地方,好像也可以用毛笔书写出来。

而且,两者的调子是基本一致的。

就像图16所示的幻觉图片,在画面的中部,雁群和鱼群是相辅相成的互生关系。

图14、沃兴华书法局部图15、沃兴华书法局部(反相)

图16、幻觉图片3

5、在意象空间中相互照亮

如图17所示,由于中心向四方散射的黑白尖锐条块的视线干扰,原本规则的若干正方形方框就变得歪七扭八。

图17、幻觉图片4

我们可以说,凡•高的《向日葵》(图18)和《星空》(图19)是通过疯狂的、燃烧着的线条表现了大自然的生命——把内在的东西(生命)通过视觉形式(线条)外在化了。

但也可以说,第一幅画是向日葵和太阳之间的相互照亮;第二幅画是河流和星空之间的相互照亮。

图18、凡•高《向日葵》图19、凡•高《星空》

而以河流、山脉、高原、荒漠这些大的实体来照亮书法,反过来也就是以书法来照亮这些大的实体。

这是一种大的意象(图20)。

高原悬在天空

天空向我滚来

我丢失了一切

面前只有大海

——海子《喜马拉雅》

图20、沃兴华书法《水盈盈》

书法,在这个时代,如果要成为沟通人的灵魂和世界的灵魂的手段,更重要的是需要一种诗性,甚至是一种共时性的诗性。

就像海子所说的,“时光与日子各各不同,而诗则提供一个瞬间。

让一切人成为一切人的同时代人,无论是生者还是死者。

”(民间主题(《传说》原序))也可借陈东东评价海子的话来说,“不仅对现在、将来,而且对过去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沃兴华的《王维诗<鸟鸣涧>》,就是其笔墨与唐代王维诗性的相互照亮(图21)。

图22所示的胡抗美先生的这件作品,则表达了另一种诗性的境界。

图21、沃兴华书法《王维诗<鸟鸣涧>》

李成军的这件作品(图23)像是放进水里去了,“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于是,笔画就晃动起来了。

而成军的书法,也把这一池春水给染黑了。

这是水波和书法的相互照亮。

图22、胡抗美书法图23、李成军书法

6、价值判断准则的颠倒黑白

金农的价值判断准则与常人相左。

在器与用的关系上,我们总是希望一只杯子越轻越好、而所装的水越多越好。

“少少许胜多多许”、“惜墨如金”几乎成了艺术创作的通则。

金农却像一个孩子,他不懂这些,在他的眼里,黑白关系几乎是颠倒着的(图24)。

当然,这都是在单字之内。

很多造像墓志书法都具有某种程度的悲剧色彩,如果进一步加粗笔画、压缩字内空间和字与字之间的空白,这种悲剧效果会更加明显,如图25作者所临造像书法。

中国人不敢正视悲剧、不敢正视痛苦和灾难。

杨丽萍的舞台生涯最终以2012年春晚的孔雀舞美丽收场,而那些让人颤栗的、让人内心滴血直至灵魂完全透明的《拉萨河》、《云南的响声》中的母女“相逢的幻觉”双人舞,在主流社会却很难引起反响。

写这样的作品是要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的。

背景的空白越小,心理压力就越大。

当我们用笔墨挤压空白时,必须具有很大的能量,能量不足,就会败下阵来。

金农的处理方法是,单字之内压力大,然后在字外空白的地方进行心理调整——放松心情。

图24、金农书法图25、汪海权临造像书法

7、跨越实体障碍的笔画交叠

我们总是把一个个的汉字当作实在的物体,这样的物体在三维空间里彼此之间具有不可入性。

即使是黄庭坚,也只不过是将某个字的笔画谨慎地伸进另一个字内的空白处。

沃兴华先生的《王维诗<鸟鸣涧>》(图26)却在字与字之间进行着笔画的交叠——在同一个空间里,安排着两个字的局部笔画。

在张羽翔先生的书法培训班的学员习作中,也常常看到不同的字之间笔画交叠的现象(图27)。

图26、沃兴华书法《王维诗<鸟鸣涧>》图27、庄小生书法

8、模糊笔画分散视线

《道晕造像》(图28)、还有《爨宝子》等碑刻书法,一方面是笔画的剥落,一方面是字外空间的斑驳,当我们清晰地临习时,这些东西都没有了,整个画面就缺少一种美感。

图28、道晕造像书法

下图陈东旭书法(图29)则是利用特殊做旧的纸张和淋漓的显得“多余”的墨迹,来模糊笔画分散视线的。

图29、陈东旭书法

9、非定向性书写

2011年底,我们五月书会和细柳营举办了一次书法联展。

当我观赏王飞虎的草书五条屏(图30)时,乍一看还以为挂倒了。

拿手中的作品集一对照,才知道是自己搞错了。

于是,我好奇地把作品集倒过来看,结果感觉又倒过去了!

(图31)总之,飞虎的这件草书正着看、倒着看感觉都是倒的。

常人作书,其线形一般具有定向性的趋势,随着一些特定线形成为风格性的符号,它们的共同作用,就把创作与欣赏过程都固定在某一个特定的方向了。

作者不用告知欣赏者,欣赏者也是能够判别的。

飞虎不然。

飞虎的心理可能还存留一些儿童时期的特征,儿童颠倒着认识物体的能力比大人强,画画时也常常倒着画出某些部位。

斯特拉登曾做过一个试验,让测试者戴着特殊的眼镜观看物体,使物体显示出倒立的形象。

一周后,测试者摘掉眼镜看物体时,居然这些物体在他看来全是倒着的!

飞虎是想使我们再回到儿童时期,还是在给我们做斯特拉登试验呢?

图30、王飞虎书法《五条屏》(正)图31、王飞虎书法《五条屏》(倒)

另外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

在量子力学中,粒子具有自旋的性质。

一个自旋为0的粒子像一个圆点,从任何方向看都一样;自旋为1的粒子像一个箭头,从不同方向看是不同的,只有当它转过一圈(360°)时,这粒子才显得是一样的;自旋为2的粒子像个双头的箭头,只要转过半圈(180°),看起来便是一样的了。

而自旋为1/2的粒子,则需要转过两圈(720°),才显得是一样的(图32)。

常人的书法相当于自旋为1的粒子,转一个任意角度就显得不一样,只有转过360°才显得一样;而飞虎的这件草书,相当于自旋为2的粒子,转过180°就显得是一样的了——都是倒着的感觉。

(参见霍金《时间简史》)

图32、粒子自旋示意图

10、粉粹时空

燕守谷的笔法(图33)我戏称为“破坏性用笔”,将毛笔的性能发挥到极致状态,甚至使用到笔根。

但是,如果真正使用到笔根,就只能是瞬间的行为。

不能出现“弹性击穿”,即不能长时间地将毛笔按到笔根在纸上生硬地划字。

这样的书写,时间逻辑和空间逻辑都好像被抛弃了,看似瞎画,却进入了另一种意境。

这就够了。

图33、燕守谷书法《孔孚诗》

11、黑白分明

历史上,墨色黑白分明的书法家有:

苏轼、金农、伊秉绶、王蘧常(图34)等。

他们的书法是“重量级”的。

图34、王蘧常书法

这在现代书法创作中需要被重新认识,甚至需要作为现代书法一个主要要素(图35)。

黑白分明,才能具有强大的语言震撼力!

在这方面,马德田可能有更多的体会。

图35、马德田书法

12、望穿文字

根据绿原翻译的《里尔克诗选》中一首诗的注解,“如果我们毫无成见地盯视着任何动物(如一只狗,或马,或鸟)的眼睛,我们将会发现,它们的目光简直不碰我们的目光;每个动物即使在望我们的时候,它们的目光也并不停留在我们身上,而是穿过了我们,望穿了我们,望进了不可测的距离,望进了空旷,望进了纯空间;这种目光或眺望正是整个动物生存的表现”。

我常仔细观察张羽翔先生的作品(图35),有一些奇特的感受。

比如,当你看他的一些作品时,往往目光的焦点很难对到一个个的字上去。

看着看着,眼神就穿过了纸面,望穿了文字,这就是“望进了空旷,望进了纯空间”。

古人的书法,要便于文字的识读,因此字距行距都较大。

现代书法更加注重作品整体效果的心理感受,这样,我们的目光往往就需要望穿文字。

望穿文字,不仅需要缩短字距,而且还需要扩大字面占据纸面面积的比重,所以,四周的空白也要大幅度减少。

比如,当字面占纸面1/9面积时,那么我们的眼光就自然对焦到字上去了,无论字在纸面的什么位置;如果字面占纸面3/4以上,那么我们的目光就较难对焦到字上去,而是对焦到纸面的后面去了。

就像老花眼一样,你要想更好的对焦,就得把纸张往外推,才能看得更清楚。

图36、张羽翔书法

13、非现实性

下面是多多的诗《北方的海》中的句子:

北方的海,巨型玻璃混在冰中汹涌

一种寂寞,海兽发现大陆之前的寂寞

土地啊,可曾知道取走了天空意味着什么

“巨型玻璃混在冰中”,这是非现实的。

但是,如果按照现实来写,就缺少一种刺痛感和永恒性,因为冰没有玻璃那么坚硬,并且早晚是要融化的。

所以,为了诗的效果,“玻璃”的加入显得尤其重要。

同样,“海兽发现大陆之前”和“取走了天空”也都是非现实的,它们都是为了表现寂寞、恐惧的心理感受。

魏碑本来有着大海里的巨大冰块的感觉,但我在创作下面这副对联(图37)时,又加上了很多坚硬的棱角,它们就相当于多多诗中的“玻璃”,就更加刺激了!

笔画写到边,“取走了天空”,于是就显得庞大、孤寂,令人恐惧。

图37、汪海权书法

四、说明

写完这篇文章,我感到这实在不像是篇文章,所以就算是篇文字吧。

概念的说明就花了很大的篇幅,似乎是正文的郑重其事地提出的“愿景”却寥寥数行,而案例也很不周全。

我要说,我的工作只是开了个头,我希望我提供的是研究书法的一个新的视角、一个新的框架。

因此,就不得不在概念上多费些口舌。

我还要说,这篇文字所面对的问题不是过去,而是未来。

这些年我对于沃兴华先生的书法关注较多,认为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极具代表性的书家。

2012年初,沃兴华和胡抗美在上海举办了一次书法联展,这篇文字就是在展览座谈会我的发言材料的基础上完成的,所以,这里就更多地选择了沃先生的作品。

面对他的作品,还有这里选择的其他人的作品,我的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我感到有话要说。

当然,还有很多的当代杰出书家需要我去认识和思考。

当然,我的观点即使是作者本人也不一定同意,但既然他的作品面世了,如何认识就由不得他了。

对于所谓的“愿景”,考虑到大家不一定认同,所以,就不如逸笔草草地一带而过。

最后,我特别想说的,还是前面海子说过的话:

有了四个方向,脚就得让自己

迈开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