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中考化学《燃料及其利用》题20套带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40853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60.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中考化学《燃料及其利用》题20套带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化学中考化学《燃料及其利用》题20套带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化学中考化学《燃料及其利用》题20套带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化学中考化学《燃料及其利用》题20套带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化学中考化学《燃料及其利用》题20套带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中考化学《燃料及其利用》题20套带答案.docx

《化学中考化学《燃料及其利用》题20套带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中考化学《燃料及其利用》题20套带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学中考化学《燃料及其利用》题20套带答案.docx

化学中考化学《燃料及其利用》题20套带答案

【化学】中考化学《燃料及其利用》题20套(带答案)

一、选择题

1.控制变量法是初中学习的重要思想方法,下列实验中没有运用控制变量法的是(  )

A.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B.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C.探究“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D.探究燃烧条件

【答案】A

【解析】

【详解】

A.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需要多次实验,改变拉力及其力臂,是采用多次实验得出普遍规律的方式进行的,符合题意。

B.溶解速率可能与溶剂、溶质和温度等因素有关,所以探究影响固体溶解速率因素的实验应使用控制变量法,不合题意;

C.在速度一定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在质量一定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不合题意;

D.燃料的燃烧与温度、可燃物种类及氧气浓度都有关系,探究燃烧的条件,需要保持其中两个物理量一定,改变一个物理量,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不合题意。

故选:

A。

2.据有人估计目前我国每年回餐桌的“地沟油”超过200万吨,消费者饮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地沟油”的主要危害物之一是黄曲霉素(化学式为C17H12O6),其毒性是砒霜的100倍,对热、酸、碱有一定的耐性.下列关于黄曲霉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高温烹调能使黄曲霉素转化为无毒物质

B.黄曲霉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12克

C.黄曲霉素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

D.黄曲霉素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7:

12:

6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根据生活常识黄曲霉素性质很稳定,加热不会被破坏,所以毒性很强,故A错误;

B、根据黄曲霉毒素的化学式C17H12O6,其相对分子质量=12×17+1×12+16×6=312,由于是相对值,所以为无量纲量,单位为1,故B错误;

C、根据黄曲霉毒素的化学式C17H12O6,可知它由C、H、O元素组成属于有机物,故C正确;

D、黄曲霉毒素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12×17):

(1×12):

(16×6)=204:

12:

96=17:

1:

8;17:

12:

6是黄曲霉毒素中碳、氢、氧元素原子的个数比,故D错误。

故选:

C。

3.乙醇俗称酒精,是一种易燃、易挥发的无色液体,能跟水以任意比互溶。

医疗上常用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作消毒剂。

下列有关乙醇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质与溶剂的氢原子个数相等时,溶质与溶剂分子的个数比为1:

3

B.乙醇分子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乙醇分子中质子与电子的数目不相等

D.乙醇溶液溶质的分子是由碳、氢、氧三种共九个原子组成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

乙醇溶液中的溶质是乙醇,溶剂是水。

A.乙醇的化学式为C2H6O,每个乙醇分子中含有6个氢原子;水的化学式为H2O,每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所以溶质与溶剂的氢原子个数相等时,溶质与溶剂分子的个数比为1:

3,故正确;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是微观概念,元素是宏观概念,元素组成物质,不能说乙醇分子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错误;

C.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分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相等,故错误;

D.由乙醇的化学式可知,每个乙醇分子中含有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共9个原子,故错误。

故选A。

4.如图为某一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

3

B.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H4+O2

CO2+H2O

C.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数目都改变

D.点燃X前,要先检验其纯度,以防止爆炸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X是甲烷,Y是氧气,Z是二氧化碳,W是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H4+2O2

CO2+2H2O。

【详解】

A、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

该反应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

2,故A错误;

B、反应方程式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该方程式未配平,且缺少反应条件,故B错误;

C、对比反应前后微粒的变化,分子的种类改变,分子的数目没有改变,故C错误;

D、X是甲烷气体,具有可燃性,在点燃甲烷气体前,要检验其纯度,以防止爆炸,故D正确。

故选D。

5.人们在工作、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不安全的是()

A.液化石油气泄露时,立即关闭气瓶阀门并开窗通风

B.霉变的花生先用水漂洗,再煮熟后食用

C.酒精灯内的酒精洒出燃烧时,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D.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A、液化石油气泄露的处理方法:

立即关闭气瓶阀门并开窗通风,不能使用电,正确;B、霉变的花生有致癌物,不能食用,做法不安全,错误;C、酒精灯引起火灾的处理方法:

立即用湿抹布盖灭;正确;D、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防止伤人和引起火灾.正确。

考点:

考查化学工作、生活中的应用正误判断的知识。

6.足量的蜡烛在密闭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见图甲),用氧气传感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见图乙)。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实验不能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B.蜡烛熄灭是因为温度低于其着火点

C.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D.蜡烛熄灭后集气瓶内只有CO2和水蒸气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反应前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约是19.56%,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开始时瓶内含有其它气体,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据此结合题意、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详解】

A、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该实验能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故选项说法正错误。

B、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蜡烛熄灭不是因为温度低于其着火点,故选项说法错误。

C、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D、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瓶内不会只剩下二氧化碳,还应有水蒸气、燃烧前瓶内的其它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理解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掌握蜡烛燃烧的实验、空气的主要成分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小林査阅资料获得有关物质燃烧的新信息:

①2Na+Cl2

2NaCl②2Mg+CO2

2MgO+C,由此形成以下认识,其中错误的是(  )

A.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B.使用二氧化碳灭火有局限性

C.反应①是化合反应

D.反应①可用于工业生产大量食盐

【答案】D

【解析】

【详解】

A、钠能够在氯气中燃烧,镁能够在二氧化碳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该选项说法正确;

B、镁失火时,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说明使用二氧化碳灭火有局限性,该选项说法正确;

C、反应①两种反应物生成一种生成物,属于化合反应,该选项说法正确;

D、钠在氯气中燃烧能够生成氯化钠,但是不能用于生产食盐,这是因为钠有强烈的腐蚀性,氯气有毒,并且生产成本很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

D。

8.根据右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现象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B.现象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80℃

C.现象②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均高于80℃

D.现象①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现象①白磷与氧气接触,燃烧;②白磷没与氧气接触,不燃烧;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正确;

B、现象①白磷燃烧,而水温是80℃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80℃,正确;

C、由上分析可知现象③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80℃,错误;

D、现象①③中,白磷、红磷都与氧气接触,而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正确;选C。

【点睛】

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才可以:

1、有可燃物;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9.学习化学是为了形成正确的化学观。

下列有关化学的观点错误的是

A.摩拜单车、小黄车等共享单车有利于人们低碳出行,更好地保护环境

B.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C.焚烧秸秆不会造成雾霾

D.研制可降解塑料可解决白色污染问题

【答案】C

【解析】

A、摩拜单车、小黄车等共享单车有利于人们低碳出行,有利于保护环境,正确;B、垃圾中有许多有用的资源,可分类回收综合利用,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正确;C、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是形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错误;D、研制可降解塑料可解决白色污染问题,正确。

故选C。

10.已知,甲和乙是家庭常用的两种调料,它们的气味完全不同。

结合已有知识进行判断,下列有关两种调料的说法,肯定正确的是

A.构成的原子完全不同B.构成的分子一定不同

C.组成元素完全不同D.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

A、不同物质的原子构成可能相同,如水和过氧化氢,故错误;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决定其化学性质,不同物质的分子构成一定不同,故正确;

C、不同物质的元素组成可能相同,如水和过氧化氢,故错误;

D、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可能相同,如食盐和蔗糖均能溶于水,故错误;

故选B。

11.如图为为研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

实验时将两支试管同时浸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

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磷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4P+5O2

2P2O5,

B.对比试管1、2中的现象可得出结论:

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C.气球的作用是:

防止燃烧产生的气体逸散到空气中

D.能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这一结论的实验是:

试管1中的白磷燃烧,烧杯中的白磷不燃烧

【答案】C

【解析】

【详解】

A.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4P+5O2

2P2O5,正确;

B.对比试管1的白磷燃烧,2中的红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正确;

C.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观察到产生大量白烟,白烟是五氧化二磷固体小颗粒不是气体,错误;

D.试管1中的白磷燃烧,烧杯中的白磷不燃烧,能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正确;

12.在消防知识中有一个词叫做“物理性爆炸”,是指在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况下发生的爆炸,下列各项描述中属于物理性爆炸的是

A.煤矿中因遭到明火而发生的瓦斯爆炸

B.高压锅因排气孔堵塞而爆炸

C.节日的烟花在空中爆炸

D.厨房中因燃气泄漏而爆炸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A、煤矿中因遭到明火而发生的瓦斯爆炸是可燃性气体甲烷燃烧引起的,发生了化学变化,B、高压锅因排气孔堵塞而爆炸是由于压强的增大引起,属于物理性爆炸,正确,C、节日的烟花在空中爆炸是由于火药的燃烧引起,发生了化学变化,D、厨房中因燃气泄漏而爆炸是可燃性气体燃烧引起的,发生了化学变化,故选B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13.今年世界环境日,我国提出了“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的主题。

下列行为不符合这一活动主题的是

A.倡导环保低碳生活B.大力发展燃煤发电

C.循环高效利用资源D.鼓励乘坐公共汽车

【答案】B

【解析】

A.倡导环保低碳生活,正确;B.煤燃烧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错误;C.循环高效利用资源,正确;D.鼓励乘坐公共汽车,正确。

故选B。

14.化学在能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列有关做法错误的是

A.为治理雾霾,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B.变废为宝,将地沟油转发为航空燃油

C.城市道路使用太阳能景观灯,节能又环保

D.用二氧化碳和水等合成新型燃油,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化石燃料燃烧常产生气体污染物和烟尘等产生雾霾,但化石燃料属于重要的能源,不可能禁止,A错误。

考点:

化学与环境

 

15.下列做法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A.火灾逃生时弯腰前行B.煤火取暖时紧闭门窗

C.燃气泄漏时点火检查D.森林游玩时乱扔烟头

【答案】A

【解析】

A、火灾逃生时弯腰前行,这是正确的逃生做法,故A正确;B、煤火取暖时不应紧闭门窗,以防煤气中毒,故B错误;C、燃气泄漏时不应点火检查,以防爆炸,故C错误;D、森林游玩时不应乱扔烟头,以防火灾,故D错误。

16.下列能源中,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且取之不尽的天然能源的是:

()

A.氢气B.太阳能C.天然气D.石油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氢气燃烧生成水,又可以用水来制取,为可再生能源,但不是天然能源,选项错误;

B、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的天然能源,且不排放污染物,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选项正确;

C、天然气是古代海洋生物遗体经若干年复杂的变化形成的,是化石能源,不可再生,选项错误;

D、石油也是古代海洋生物遗体经若干年复杂的变化形成的,是化石能源,不可再生,选项错误,故选B。

17.用推注射器活塞的方法可检查下图装置的气密性,若装置气密性良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有气泡产生

B.瓶内气体分子的间隔变小

C.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

D.该装置可用于实验室制备氢气

【答案】A

【解析】

A、推动注射器的活塞时,锥形瓶内的空气压强增大,把水压入长颈漏斗中,若气密性好则会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没有气泡产生,错误;B、推动注射器的活塞时,锥形瓶内的空气压强增大,把水压入长颈漏斗中,若气密性好则会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瓶内气体分子的间隔变小,正确;C、推动注射器的活塞时,锥形瓶内的空气压强增大,把水压入长颈漏斗中,若气密性好则会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正确;D、实验室用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是固体与液体混合不需要加热,可用该装置可用于实验室制备氢气,正确。

故选A。

故选B。

18.下图四支蜡烛都将熄灭,其中一支熄灭的原因与另外三支不同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蜡烛熄灭是因为与空气或氧气隔绝,就是说因缺氧而熄灭;

B、人吹灭蜡烛是因为火焰周围的温度降低,达到蜡烛燃烧的着火点以下,就是说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C、稀盐酸与石灰石粉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蜡烛熄灭,就是说蜡烛因缺氧而熄灭;

D、因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倒入足量的二氧化碳可使蜡烛熄灭,就是说蜡烛因缺氧而熄灭.

故选B

19.下图是一组用于研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对比实验,对有关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判断错误的是(  )

A.实验1中红磷未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

B.实验2中白磷燃烧,说明实验2中的热水温度高于实验1

C.实验2中如果停止通入氧气,燃着的白磷会熄灭

D.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并且周围温度达到着火点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必须通过比较才能得出燃烧的条件。

实验1中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也能达到着火点;铜片上的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水中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没有与氧气接触。

实验2中的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也与氧气接触。

【详解】

A、实验1中铜片上的红磷和白磷都与氧气接触,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未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正确;

B、实验1和2中都是热水,温度并没有变化,实验2中白磷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故选项说法错误;

C、实验2中如果停止通入氧气,白磷就不能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D、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并且周围温度达到着火点,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B。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判断能力及能否对给出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能力。

20.化学就在生活中,以下对生活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补铁酱油:

酱油中含有铁单质

B.轮胎爆炸:

温度升高,分子体积变大

C.食物腐败:

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有害物质

D.用碳素笔写档案:

碳与O2能发生反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

A、补铁酱油中的铁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铁”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A选项说法错误;

B、轮胎爆炸,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B选项说法错误;

C、食物腐败,有新物质生成,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有害物质,故C选项说法正确;

D、用碳素笔写档案,碳素墨水的主要成分是碳,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故D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睛】

掌握碳的化学性质、分子的基本性质、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无

2.无

3.无

4.无

5.无

6.无

7.无

8.无

9.无

10.无

11.无

12.无

13.无

14.无

15.无

16.无

17.无

18.无

19.无

20.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