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经络知识整理经络.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39470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1.1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经络知识整理经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人体经络知识整理经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人体经络知识整理经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人体经络知识整理经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人体经络知识整理经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体经络知识整理经络.docx

《人体经络知识整理经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经络知识整理经络.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体经络知识整理经络.docx

人体经络知识整理经络

人体经络知识整理

人体中,五脏六腑“正经”的经络有12条(实际上,左右对称共有24条)。

另外,身体正面中央有“任脉”,身体背面中央有“督脉”,各有一条特殊经络,纵贯全身:

1.(足阳明)胃经2.(足太阴)脾经3.(足厥阴)肝经4.(手阳明)大肠经5.(足少阳)胆经6.(手少阴)心经7.(手厥阴)心包经8.(手太阳)小肠经9.(足少阴)肾经10.(足太阳)膀胱经11.(手少阳)三焦经12.(手太阴)肺经13.(正)任脉 14.(背)督脉

 

阳:

.(足阳明)胃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

阴:

.(足太阴)脾经  .(手太阴)肺经   .(手少阴)心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阳:

.(手少阳)三焦经           任脉

阴   .(手厥阴)心包经            督脉     

 经络与疾病:

1.胃经

1.经脉循行:

起于鼻翼两侧(迎香),上行到鼻根部,与旁侧足太阳经交会,向下沿着鼻的外侧(承泣),入上齿龈,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内承浆穴(任脉)处,再向后沿着口腮后下方,出于下颌大迎处,沿着下颌角颊车,上行耳前,经过上关(足少阳经),沿发际至额(头维),与督脉会于神庭。

  面部支脉:

从大迎前下走人迎,沿着喉咙,会大椎,入缺盆,向下通过横膈,属胃,络于脾脏。

  缺盆部直行之脉:

经乳头,向下挟脐旁,入小腹两侧气冲。

  胃下口部支脉:

沿首腹里向下到气冲处与前脉会合,再由此向下至髀关,直抵伏兔部,下至膝膑,沿着胫骨前嵴外侧,下经足背,进入足第2趾外侧端(厉兑)。

  经部支脉:

从膝下3寸(足三里)处分出,进入足中趾外侧。

  足背部支脉:

从足背上(冲阳)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2.主治概要:

本经主治胃肠病、神志病和头、面、眼、鼻、口、齿疾患,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

  3.常用腧穴:

  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

胃经是有关于消化系统非常重要的穴位。

是从头部开始,经脖子、胸、腹、下肢以至足尖等,非常长的经脉。

消化系统有障碍时,会出现疲劳、身体倦怠、缺乏元气等症状。

皮肤没有光泽,显黑、黄。

嘴唇容易破裂,有纵形皱纹,唇边容易溃烂。

发声无力,发音模糊。

精神不振,迟疑不决,闷闷不乐,经常苦恼,因此更加重消化系统的负担。

有喜吃甜食的倾向。

此外,对清淡的食物有偏好,不爱吃油腻的食物。

若要长久保持同一姿势,则会坐立难安,无法镇定下来。

因为胃经的异常,经常被原因不明的头痛所苦恼。

出现前头部和眼睛的疼痛、鼻塞、喉咙痛、腹胀等症状。

脚部觉得虚弱、麻痹。

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状,请刺激位于胃经上的穴位,症状就会有显著的改善。

胃经是非常长的经脉,但主要的穴位有四十五个。

2.脾经

足太阴脾经起于隐白穴、止于大包穴,左右各21穴。

  本经循行路线: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末端(陷白穴),沿足内侧赤白肉际过足大趾本节后第1跖趾关节上行,至内踝前向上至小腿后侧,过胫骨后侧交出于足厥阴肝经前,经膝股内侧前缘入腹部,络于胃、属于脾,过膈肌上行,挟咽两旁连系舌根,分散于舌下。

由胃分出1支脉上过膈肌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本经所主病候:

外经——舌根痛,僵硬,大腿及膝关节内侧肿胀,发冷,足大趾不能运用。

(均本经病。

 内脏——食不下,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嗳气,大便溏泄,水肿,黄疸,身体沉重,心烦,失眠。

  本经主治病证:

脾、胃、妇科、前阴病。

  隐白(足太阴脾经穴;井穴)

  位置:

足大趾末节内侧,趾甲角外展0.1寸。

  主治:

腹胀,暴泄,善呕,烦心善悲,梦魇,胸痛,心痛,胸满,咳吐,喘息,慢惊风,昏厥,月经过时不止,崩漏,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癫狂,多梦,尸厥。

  大都(足太阴脾经穴;荥穴)

  位置:

足内侧缘,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主治:

腹胀,胃疼,食不化,呕逆,泄泻,便秘,热病无汗,体重肢肿,厥心痛,不得卧,心烦,呕吐。

  太白(足太阴脾经穴;俞穴;原穴)

  位置:

足内侧缘,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主治:

胃痛,腹胀,腹痛,肠鸣,呕吐,泄泻,痢疾,便秘,痔漏,脚气,饥不欲食,善噫,食不化,心痛脉缓,胸、胁胀痛,体重节痛,痿症。

  公孙(足太阴脾经穴;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

  位置:

足内侧缘,第1跖骨基底前下方。

  主治:

胃痛,呕吐,食不化,肠鸣腹胀,腹疼,痢疾,泄泻,多饮,霍乱,水肿,烦心,失眠,发狂妄言,嗜卧,肠风下血,脚气,嗜睡。

  商丘(足太阴脾经穴;经穴)

  位置:

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足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中点。

  主治:

腹胀,肠鸣,泄泻,便秘,食不化,舌根强痛,黄疸,怠惰嗜卧,癫狂,善笑,梦魇,不乐,好叹息,咳嗽,小儿痫瘈,痔疾,足踝痛。

  三阴交(足太阴脾经穴;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穴)

  位置:

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展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

肠鸣,腹痛,泄漏,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痿,遗尿,疝气,失眠,下肢痿痹,脚气,脾胃虚弱,腹胀肠鸣,足痿痹痛,湿疹。

  漏谷(足太阴脾经穴)

  位置:

小腿内侧,内踝尖与阴陵泉穴连线上,内踝尖上展6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

腹胀,肠鸣,小便不利,遗精,下肢痿痹,腿、膝冷麻,足踝肿痛。

  地机(足太阴脾经穴;郄穴)

  位置:

小腿内侧,内踝尖与阴陵泉穴连线上,阴陵泉穴下展3寸。

  主治:

腹痛,腹胀泄泻,小便不利,水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食欲不振。

  阴陵泉(足太阴脾经穴;合穴)

  位置:

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

腹胀,泄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膝痛。

  血海(足太阴脾经穴)

  位置:

大腿内侧,屈膝,髌底内侧端上展2寸,股四头肌内侧头隆起处。

  主治:

月经不调,崩漏,经闭,瘾疹,湿疹,丹毒,膝痛。

  箕门(足太阴脾经穴)

  位置:

大腿内侧,血海穴与冲门穴连线上,血海穴上展6寸。

  主治:

小便不利,遗尿,腹股沟肿痛,遗溺。

  冲门(足太阴脾经穴;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阴维脉交会穴)

  位置:

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髂外动脉博动处外侧。

  主治:

腹痛,疝气,崩漏,带下,痔痛,小便不利。

  府舍(足太阴脾经穴;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阴维脉交会穴)

  位置:

下腹部,脐中下展4寸,冲门穴上展0.7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

腹痛,疝气,腹满积聚,霍乱吐泻。

  腹结(足太阴脾经穴)

  位置:

下腹部,大横穴下展1.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

绕脐腹痛,腹寒泄泻,疝气。

  大横(足太阴脾经穴;足太阴脾经、阴维脉交会穴)

  位置:

腹中部,脐中旁开4寸。

  主治:

虚寒泄痢,便秘,少腹痛。

  腹哀(足太阴脾经穴;足太阴脾经、阴维脉交会穴)

  位置:

上腹部,脐中上展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

消化不良,腹痛,便秘,痢疾。

  食窦(足太阴脾经穴)

  位置:

胸外侧,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

  主治:

胸、胁胀满,噫气,反胃呕吐,腹胀肠鸣,水肿。

  天溪(足太阴脾经穴)

  位置:

胸外侧,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

  主治:

胸、胁疼痛,咳嗽,乳痈,乳汁少。

  胸乡(足太阴脾经穴)

  位置:

胸外侧,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

  主治:

胸、胁胀痛。

  周荣(足太阴脾经穴)

  位置:

胸外侧,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

  主治:

咳喘,气逆,胸、胁胀满,胸、胁痛。

  大包(足太阴脾经穴;脾之大络)

  位置:

侧胸部,腋中线上,第6肋间隙处。

  主治:

气喘,胸、胁满,全身疼痛,四肢无力,胸、胁痛。

中医医学里所谓的脾脏,以现代医学而言,是指胰脏的功能;特别和胃有深厚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以完成消化机能。

其主要的机能是温暖五脏,并吸收运送胃部消化,完成之养分入五脏六腑,以生成身体需要的细胞。

胃和脾两个脏腑,具有表里关系,主宰着消化和吸收的功能。

因此,脾经一发生异常,身体各种症状就会呈现出来。

如心窝或胃附近会有重压感,出现疼痛、恶心、打嗝等现象。

容易下痢或便秘,身体消瘦下去。

尿量少,有时甚至完全无法排尿。

脚部容易冰冷、浮肿、身体有倦怠感。

因为经常失眠,故身体感觉不适,不活跃。

若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时,只要刺激经上的穴道,就能改善不适的症状。

脾经上的穴位共有二十一个,列举如下:

胸、腹部分有大包、周荣、胸乡、天谷、食卖、腹哀、大横、腹结等。

下肢部份有府舍、卫门、箕门、血海、阴陵泉、地机、漏谷、三阴交、商丘、公孙、太白、大都、隐白等。

3.大肠经

大肠经的走向:

有手走头。

起始于商阳穴,结束于迎香穴。

大肠经的功能:

(1)打通大肠经可以治疗预防皮肤病。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功效呢?

因为在经络里有肺与大肠相表里。

中医讲肺主皮毛。

就是皮毛上的问题,(皮毛是指皮肤和毫毛)所以皮肤好不好的功能是由肺来主的,但是中医有一个观点就是肺与大肠相表里,就是肺在室内,大肠在客厅,他俩是这样一种关系。

如果肺排泄不好、体内的毒素就会淤积在大肠里,所以脸上就起痘痘,身上就起湿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大肠经来调节。

可以用刮痧的方法把里面的毒素刮出来。

这个方法比较简捷有效的。

大肠经属于阳明经,阳明是气血旺的意思,所以这个经络里边的气血很足。

(2)打通大肠经可以帮助人体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的火气泻掉。

但是,如果阳气过旺的人可以通过这条经把多余的火气泻掉。

所以它是调节人体阳气的一条重要的经络。

有人经常手肿胀,就是火气淤在大肠经里了,只要按摩大肠经的痛点敏感点,把痛点揉散了,手的肿胀就逐渐的消失了。

  

(3)打通大肠经有很好的通便效果。

整条大肠经都可以通过敲打、按揉的方法达到通便的效果。

比如排便不畅通,可以敲打小臂上的这段大肠经。

长期大便秘的人在小臂肘以下这段很痛、很敏感,所以要经常敲打和按摩。

还有一个排便的好方法,就是推按三间穴和二间穴到商阳穴这段大肠经。

具体方法是用大拇指的内侧指节往下推,一直推到商阳穴,从商阳穴推出去。

这样推就会感觉肚子在运动,大便就很容易排出来。

要用力推,两边都要推效果好。

这是通便的捷径。

商阳穴:

位置在食指指甲盖后的外侧0.1寸处,用指甲掐它就可以找到它。

它是大肠经的起始穴,它调节便秘很有效果的。

合谷穴:

位置在虎口肌肉隆起处。

它是人体重要的强壮穴。

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止痛。

最有效的对面部的止疼作用明显。

比如牙痛、面部的三叉神经通、面部痉挛最有效的止痛是治疗牙痛。

牙痛赶紧掐合谷穴一分钟,就可以马上缓解牙痛。

小帖示:

牙痛怎样掐合谷穴才有效?

左侧牙痛掐右侧的合谷穴,右侧牙痛掐左侧合谷穴。

同时配合掐下耳垂贴近面颊部位的牙痛点,右侧痛掐右侧耳垂贴近面颊部位的牙痛点,左侧痛掐左侧耳垂贴近面颊部位的牙痛点。

最好找个朋友帮忙,他给你掐合谷穴,你自己掐牙痛点。

温溜穴:

位置在手腕阳溪穴上5寸处,(阳溪与曲池穴的连线上)。

温溜是指人的阳气在这里聚集起来了。

这个穴位有补阳气的作用。

如果体质虚寒的人可以用艾条灸灸这里。

灸灸温溜穴你就会觉得浑身很温暖。

但是你身体有躁热的情况下,你就可以有刮痧的方法给它泻泻火。

所以这个穴位也有泻火的作用。

这个穴位还是大肠经的郗穴,是深层的穴,郗穴是治疗急症的穴位。

如果你起了个痘痘,赶紧揉揉温溜穴,第二天痘痘就可以下去了。

对口腔炎、腮腺炎、舌炎都有疗效。

曲池穴:

位置在肘横纹端点处。

把肘向上弯曲,弯曲处有一条横纹,横纹外侧端点处就是这个穴位。

可以用手指掐一掐它。

曲池穴的作用:

降血压、治疗很多皮肤病、通便、治疗腹部的疾病。

这个穴位是大肠经的合穴,合穴可以调节脏腑。

所以经常揉揉这个穴位,可以祛除皮肤方面的疾病,可以清洁大肠,所以这个穴是排毒的穴位。

对上肢关节痛、偏瘫、肩背痛也有疗效。

肩髃穴:

位置顺着曲池穴往上,把手伸平了,在肩上有一个窝。

或垂肩时锁骨肩峰端直下约2寸的骨缝中。

揉这个窝的正中很痛,用食指使劲点按它,轻轻揉它就很痛的。

肩髃穴是最容易受风寒的穴位,防止进风寒,睡觉的时候应穿上短袖衣服。

五十肩就是因为年轻的时候喜欢光着膀子睡觉,或者只穿一个背心睡觉风寒很容易从肩髃穴进去。

所以人在这里拔个火罐如果这个穴位很黑,说明这里的风寒太多了,淤血太多了。

为了防止风寒进去,夏天睡觉的时候也要穿上短袖衣服,不要光着膀子睡觉。

这种风寒在短期看不出来,尤其是有内热的体质,在五十岁以后就很容易有肩膀和关节方面的问题。

五十肩就是肩周病,得了这种病很难去根的,因为它不是一天积的风寒,也许已经积攒了几十年这里的风寒太大了,脊椎已经形成了很深的淤血,所以到了五十岁以后就不好治疗了。

所以要防患于未然。

迎香穴:

位置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5分,鼻唇沟中。

它是大肠经的末穴,迎香的意思就是迎到香味了。

揉这个穴位鼻子就会感觉通畅了,它是治疗鼻炎的要穴,有通鼻窍的功效,治疗鼻子闻不到气味,治疗鼻子出血。

经常按摩和点揉都会有效果的。

小结

手阳明大肠经预防及主治的疾病

呼吸道疾病:

感冒、支气管炎、发烧。

头痛头面部疾病:

面部炎、面瘫、耳聋、耳鸣。

其他疾病:

神经性皮炎、经脉上经过的关节活动障碍。

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少泽穴、止于听宫穴,左右各19穴。

  本经循行路线: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小指尺侧端,沿手背尺侧上行至腕部,出尺骨茎突直上,沿小臂尺侧外缘上行过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间,沿上臂尺侧外缘出肩关节,绕行肩胛,交会于督脉大椎穴,再向下入缺盆,络于心,再沿食管过膈肌至胃、属于小肠。

由缺盆分出支脉1沿颈部上至面颊,至目外眦转入耳中(听宫穴)。

由颊部分出支脉2上行目眶下,抵于鼻下,至目内眦(睛明穴)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而后斜行络于颧部。

  本经所主病候:

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肩臂外侧后缘痛。

  本经主治病证:

头、项、耳、目、咽喉、热病、神志病。

  少泽(手太阳小肠经穴;井穴)

  位置:

手小指末节尺侧,指甲角外展0.1寸。

  主治:

头痛,目翳,咽喉肿痛,乳痈,乳汁少,中风昏迷,热病,耳聋,耳鸣,肩、臂外后侧痛。

  前谷(手太阳小肠经穴;荥穴)

  位置:

手掌尺侧,微握拳,小指本节(第5掌指关节)下,掌指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主治:

头、项痛,目痛,耳鸣,咽喉肿痛,乳少,热病汗不出,鼻塞,癫痫,手指麻木。

  后溪(手太阳小肠经穴;俞穴;八脉交会穴——通督脉)

  位置:

手掌尺侧,微握拳,小指本节(第5掌指关节)上,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主治:

头、项强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腰、背痛,癫痫,疟疾,手指及肘、臂挛急,盗汗,热病。

  腕骨(手太阳小肠经穴;原穴)

  位置:

手掌尺侧,第5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凹陷赤白肉际处。

  主治:

头、项强痛,耳鸣,目翳,黄疸,热病汗不出,疟疾,指挛、臂痛、腕痛,颈颔肿,惊风。

  阳谷(手太阳小肠经穴;经穴)

  位置:

手腕尺侧,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凹陷处。

  主治:

头痛,目痛,耳鸣,耳聋,热病无汗,癫痫,腕痛,头眩,目赤,颈颔肿,臂外侧痛。

  养老(手太阳小肠经穴;郄穴)

  位置:

小臂背面尺侧,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陷中。

  主治:

目视不清,肩、背、肘、臂酸痛,急性腰痛。

  支正(手太阳小肠经穴;络穴)

  位置:

小臂背面尺侧,阳谷穴与小海穴连线上,腕背横纹上展5寸。

  主治:

头痛,目眩,热病,癫狂,项强,肘、臂酸痛,指痛,肘挛。

  小海(手太阳小肠经穴;合穴)

  位置:

肘内侧,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主治:

肘、臂疼痛,癫痫,头痛,目眩,耳聋,耳鸣,颈项痛,肩臂外后侧痛。

  肩贞(手太阳小肠经穴)

  位置:

肩关节后下方,腋后纹头上展1寸。

  主治:

肩、臂疼痛,瘰疠,耳鸣,肩胛痛,手臂痛麻不能举,耳聋。

  臑俞(手太阳小肠经穴;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胆经、阳蹻脉、阳维脉交会穴)

  位置:

肩部,腋后纹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处。

  主治:

肩、臂疼痛,瘰疠,肩、臂酸痛无力。

  天宗(手太阳小肠经穴)

  位置:

肩胛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平第4胸椎。

  主治:

肩胛疼,气喘,乳痈,肘、臂外后侧痛。

  秉风(手太阳小肠经穴)

  位置:

肩胛部,冈上窝中央,天宗穴直上,举臂有凹陷处。

  主治:

肩胛疼痛不举,上肢酸麻。

  曲垣(手太阳小肠经穴)

  位置:

肩胛部,冈上窝内侧端,臑俞穴与第2胸椎棘突连线中点。

  主治:

肩胛拘挛疼痛。

  肩外俞(手太阳小肠经穴)

  位置:

背部,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

肩、背酸痛,颈项强直,上肢冷痛。

  肩中俞(手太阳小肠经穴)

  位置:

背部,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主治:

咳嗽,气喘,肩、背疼痛,目视不明。

  天窗(手太阳小肠经穴)

  位置:

颈外侧,胸锁乳突肌后缘,扶突穴后,平喉结。

  主治:

耳聋,耳鸣,咽喉肿痛,颈项强直,暴喑,颈瘿。

  天容(手太阳小肠经穴)

  位置:

颈外侧,下颌角后方,胸锁乳突肌前缘凹陷中。

  主治:

耳鸣,耳聋,咽喉肿痛,颈项肿痛,颊肿,瘿气,瘰疠。

  颧髎(手太阳小肠经穴;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交会穴)

  位置:

面部,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主治:

口、眼歪斜,眼睑动,齿痛,颊肿,面赤,目黄。

  听宫(手太阳小肠经穴;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交会穴)

  位置:

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后方,张口呈凹陷处。

  主治:

耳鸣,耳聋,聤耳,齿痛,癫痫。

大肠经是和肺经关系非常密切的经脉(肺与大肠相表里)。

呼吸系统有疾病时,以大肠经上的曲池穴位为治疗点,是经常使用的疗法。

现代医学中,大肠是承接小肠以上的直肠、结肠、盲肠,并以下连接肛门为终点的消化器官之一。

然而,以中医学而言,大肠是指从肚脐上约一、五寸的穴位开始,经直肠直通肛门的整个系统。

大肠经发生异常时,会有牙痛、鼻塞、口干渴、喉咙肿等症状出现。

若压迫肩膀至手臂之部位时,亦会有疼痛感。

因为肺机能不好,所以皮肤会出现苍白干燥、失去光泽的现象;又因养份无法顺利运送,精神有不安定、容易焦躁的倾向。

压迫腹部的肚脐两侧及腰部时,会产生疼痛感。

身体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时,使用大肠经的穴位加以治疗,症状能减轻,身体也会感到轻快。

治疗大肠经的穴位有二十个,脸部有迎香、水沟。

脖子部有扶突、天鼎。

肩、肘部有巨骨、肩髃、臂孺、五里、肘髎、曲池、手三里、上廉、下廉、温溜、偏历、阳谷。

手掌有合谷、三间、二间、商阳等。

手太阴肺经,十二经脉之一,起于中府穴、止于少商穴,左右各11穴。

  本经循行路线: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向下络大肠,转回,沿胃上口过膈肌,属于肺,由“肺系”横出向下,于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前,沿上臂前侧下行至肘横纹,沿小臂前侧的桡侧缘入寸口、过大鱼际,沿大鱼际边缘出手拇指内侧端。

  本经所主病候:

咳嗽,气喘,咳血,胸部胀满,咽痛,缺盆部及手臂前侧桡侧缘痛,肩、背寒痛。

  本经主治病证:

肺、胸、咽喉。

  中府(手太阴肺经穴;肺之募穴;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的交会穴)

  位置:

胸前外上方平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

  主治:

咳嗽,气喘,胸中烦满,胸痛,肩背痛,腹胀,哎逆,喉痹,浮肿。

  云门(手太阴肺经穴)

  位置:

胸前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前正中线旁开6寸。

  主治:

咳嗽,气喘,胸痛,肩背痛,胸中烦热。

  天府(手太阴肺经穴)

  位置:

臂内侧,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展3寸处。

  主治:

气喘,鼻衄,吐血,瘿气,上臂内侧痛。

  侠白(手太阴肺经穴)

  位置:

臂内侧,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展4寸处;或肘横纹上展5寸处。

  主治:

咳嗽,气短,气喘,干呕,烦满,心痛,上臂内侧痛。

  尺泽(手太阴肺经穴;合穴)

  位置: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

咳嗽,气喘,咯血,潮热,咽喉肿痛,舌干,胸胁胀满,吐泻,小儿惊风,肘臂挛痛,乳痛。

  孔最(手太阴肺经穴;郄穴)

  位置:

小臂掌面桡侧,尺泽穴(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肌腱桡侧凹陷处)与太渊穴(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连线上,腕横纹上展7寸。

  主治:

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失音,热病无汗,头痛,肘臂挛痛,痔疮。

  列缺(手太阴肺经穴;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任脉)

  位置:

小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展1.5寸,肱桡肌与拇长肌肌腱之间。

  主治:

咳嗽,气喘,咽喉肿痛,掌中热,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偏、正头痛,项强,惊痫,溺血,小便热,阴茎痛,齿痛。

  经渠(手太阴肺经穴;经穴)

  位置:

小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展1寸。

  主治:

咳嗽,气喘,喉痹,胸部胀满,掌中热,胸、背痛;咽喉肿痛。

  太渊(手太阴肺经穴;俞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位置:

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主治:

咳嗽,气喘,咯血,呕血,烦满,胸、背痛,掌中热,缺盆中痛,喉痹,腹胀,噫气,呕吐,妒乳,无脉症,手腕无力、疼痛,桡腕关节病。

  鱼际(手太阴肺经穴;荥穴)

  位置:

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上方凹陷处,约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

咳嗽,咯血,失喑,喉痹,咽干,身热,乳痈,肘挛,掌心热。

  少商(手太阴肺经穴;井穴)

  位置:

手拇指未节桡侧,指甲角外展0.1寸。

  主治:

喉痹,咳嗽,气喘,重舌,鼻衄,心下满,中风昏迷,癫狂,中暑呕吐,热病,小儿惊风,指、腕挛急。

4.肺经

在中医医学的领域中,认为肺不仅指现代医学的肺脏器官,更是整个呼吸系统的统称。

肺经乃以肺为中心,连接胸、手、手掌、拇指的经脉。

呼吸系统受到伤害时,寻找位于此经脉的各穴位,并利用这些穴位加以治疗便能产生疗效。

肺部的功能主要是将空气吸入体内,并将其连送分配至五脏(内脏),以维持生存。

若此机能发生异常时,会有上火、口干渴、胸痛、咳嗽、心悸、喘息等症状出现。

此外,尚会产生脖根部痛、肘至手腕痛及麻痹等。

随著身体机能降低,皮肤呈现干燥、没有光泽的现象、脸色苍白、声音微弱、元气丧失,并连带地失去耐性。

精神上也常会因为小小的挫折,而导致心情暗淡。

呼吸系统的疾病,在秋冬之际会有恶化的倾向,故请提高警觉。

食物方面会偏好清淡的食物,而不喜吃油腻的食物。

当身体呈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时,请刺激肺经上的穴位,使气血流通顺畅,身体便能迅速恢复轻松愉快。

肺经的主要穴位有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等。

足少阳胆经起于瞳子髎穴、止于足窍阴穴,左右各44穴。

  本经循行路线:

足少阳胆经起于由外眼角起,上行至额角,下耳后、沿颈旁行于手少阳三焦经之前,至肩上退后,交出手少阳三焦经后入缺盆。

由耳后分出支脉1入耳中、走耳前,至外眼角后。

由外眼角分出支脉2下行大迎穴,会合手少阳三焦经至眼下,下行过颊车穴至颈部,会合于缺盆,由此下行胸中,过膈肌络于肝、属于胆,沿胁里出气街(腹股内动脉处)绕阴部毛际横向进入髋关节。

本经主干(直行脉)由缺盆下行腋下,沿胸侧过季胁,向下会合于髋关节部,向下沿大腿外侧出膝腓侧下行腓骨头前,直下至腓骨下端,下出外踝之前,沿足背入第4足趾外侧。

由足背分出支脉3入足大趾趾缝间,沿第1跖骨与第2跖骨间出趾端,回转来通过爪甲出趾背毫毛部接足厥阴肝经。

  本经所主病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