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记录是什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39301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察记录是什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观察记录是什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观察记录是什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观察记录是什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观察记录是什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观察记录是什么.docx

《观察记录是什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察记录是什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观察记录是什么.docx

观察记录是什么

一、什么是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有助于我们了解孩子的发展,判断自己的教育行为,改进教育策略,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教师要记录的不是所有幼儿的所有情况,而是有关幼儿成长和发展的情况。

观察记录分四步:

观察(选定目标、对像)、记录(事件过程)、分析(幼儿行为)、调整(建议、教育措施)要素:

时间、地点、观察对象、观察记录

一、观察什么?

怎么样观察?

观察是在自然的状态下实地观察幼儿,也就是在幼儿日常生活、游戏、学习的地方对其进行观察,生活习惯的观察、个性特点、及一日活动中与同伴的关系与老师的关系等。

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幼儿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了解幼儿在何时何处需要何种帮助等。

 观察对象个体观察、集体小组观察。

要根据目标再确定观察内容。

观察基本方式:

表格式、描述式(我们常用的)、日记式、通过幼儿绘画、影像录音、照片等。

观察目的、目标要明确。

(你准备观察谁,你为什么要观察这个幼儿),确立具体、明确的观察目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可以依据本班近期活动的目标,如: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克服困难的精神或对某技能的掌握等。

另外,也可以根据教师材料投放的内容进行观察。

还有要明确的目标。

选择有明显问题的幼儿,或是随意选择一名幼儿进行观察,挑选好观察对象以后,又常常的质疑、犹豫和担心;记录的事件怎么这么琐碎,记录是不是没有意义,没有分析的价值。

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选择观察对象比较随意,没有制定出详细的观察目的和目标。

首先,通过本次观察,希望能解决某方面的问题。

目标可以

(一)从重要的偶发事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中选取

教师每天要面对幼儿,印象深刻的事情往往是重要的偶发事件以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这些事件中的幼儿,常常成为教师关注的对象,新教师不妨从这里入手,选取事件中的幼儿作为目标幼儿。

重要的偶发事件有很多,其中一些需积极处置或加以预防,比如打人,说脏话,说谎等等。

这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是幼儿行为变化的转折点,比如,第一次在集体活动中公开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第一次有了分享的行为等等。

关注这两类事件中的幼儿,也就可以顺利锁定目标幼儿。

(二)从集体活动中选取

集体活动形式是幼儿园的重要活动组织形式。

在集体活动中,一些幼儿常常会出现不悦,说不好,做不好,不做,坐不住,走神,听不懂老师的要求,听懂了不执行等等现象。

老师在发现这些现象后要及时的关注幼儿,及时的了解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和需求,以及更好的在集体教学中关注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

因此,在集体教学中选定目标幼儿,进行个别观察也较有意义。

(三)从容易被忽视的幼儿中选取

班级中不是所有的幼儿都会出现在新教师的视线中,原因在于新教师长忙于应付一日生活环节和集体教学,还不能顾及到班级中的每个幼儿。

那些沉默的,乖巧的,配合教师指令的幼儿,容易被忽视。

这类幼儿同样希望自己被关注,被支持,被认可,教师还是应投以关注的目光。

通过观察解决幼儿发展中遇到地问题。

例:

个人观察:

目的:

帮助孩子学会自己穿脱衣服,要求孩子努力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观察实录:

  下午午睡时,任晓芸脱掉鞋子、外裤、坐在床上开始脱衣服,先将头往下缩,衣服往上拉,拉了一会儿脱不下来,再拉袖子,由于两手配合不熟练,就是脱不下来。

旁边有同伴看见,开始帮助她脱,由于用力不对,还是没有脱下来。

最后请求老师帮助。

  分析:

  从观察中看出,任晓芸平时在家根本不自己脱衣服。

  原因有二:

1.家长包办代替太严重了,在家里她母亲都代她做了,因此她觉得不会做可以让老师和同伴帮助代她做。

  2.孩子本身依赖性太强,一遇到困难就不动了,影响了她的动手能力以至于什么都不会。

  措施:

  1.帮助任晓芸学会穿脱衣服,先教她正确的穿脱衣服的方法,利用课间休息或游戏时间让她练习。

  2.和家长联系,告知孩子在园的情况,争取家长配合。

  过了一星期,再次观察任晓芸,发现有明显进步了,但穿脱衣服的动作还是不熟练,鼓励孩子继续努力,再次与家长联系,不放松对孩子的要求,以鼓励、表扬为主,提高练习的积极性。

又过了半个月,家长高兴地告诉我:

“她现在在家自己穿脱衣服了,再也不要我们帮助了。

谢谢老师。

”看到孩子的进步我也很高兴,但马上我又为任晓芸制订了下一个目标:

提高动手能力,为同伴做好事,继续进行观察。

观察时间 2000年3月14日 

  观察目的 帮助蒋伟杰建立活动规则 

  观察实录 早晨蒋伟杰较晚来园,他进来先对老师说了声“老师,早!

”就站在活动室内看同伴活动,然后有同伴喊他一声,他走到那一组玩了一会儿,什么也没做成。

于是到剪剪贴贴组,可是由于他不会用剪刀,剪的不好看,同伴笑他,他就停下来和小朋友打闹。

当老师讲评时,蒋伟杰一直和旁边的小朋友讲话,别人不理他,他一个人讲。

忽然,他发现小朋友去小便了,他马上起身去小便。

 

  分析记录 从观察中看出,蒋伟杰参加活动的规则意识不高。

因为他大多数来园较晚,参加游戏活动太少。

对一些活动的方法和技能掌握不好,这就影响了他参加活动的动机和兴趣,以至于象蜻蜓点水一样。

什么都玩,什么都玩不好。

 

  采取措施 1.通过个别教育,教会他使用工具和材料。

 

  2.提醒孩子早一点到园,参加游戏时帮助他建立活动规则意识。

  3.与家长联系,争取家长配合,在家为孩子提供一些练习、操作的机会。

第二,观察记录要简练。

观察记录部分只记录幼儿真实的游戏、活动情况,或可以反映

幼儿心理、行为的语言和动作,教师主观的判断和描述性语言都尽量不要有。

第三,分析要客观准确。

科学的解读幼儿的行为和行为变化,科学推测幼儿行为背后的想法,并能运用科学方法,及时处理幼儿的个性化需求,幼儿一个行为表现的背后可能有多种原因,因此我们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如:

幼儿的认知水平和情感发展程度;材料是否符合幼儿的特点、是否有层次性;幼儿的家庭环境;我们教师的教育方法等等。

在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

不要任意、主观的评价幼儿或给幼儿定性。

观察完以后又怎样进行分析呢?

    1、首先思考这是种什么现象?

    2、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家庭、社会、人文环境、教育、自身……)

    3、原因背后体现了幼儿什么样的特点?

包括心理方面和生理方面等

    4、顺应了什么样的教育理论?

    5、找出原因后应如何解决的?

一、记录中缺少幼儿的学习过程

  〔例1〕康康(小班幼儿)选择了带插座的圆柱体,邀请我和他一起玩,我答应了。

我坐在他的旁边,先给他示范,他一边看一边主动提出问题,我一点一点帮他解答。

示范后,康康自己玩,他左手拿圆柱体,用右手两个手指去触摸圆柱体的边缘,然后将圆柱体放进插座里,并用双手去摸圆柱体的边缘。

  康康能够“主动提出问题”,说明他在积极思考,这是一件令教师感到兴奋的事情。

然而,非常遗憾,这位教师在记录中缺失了对康康所提问题的说明。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我们可以通过幼儿的言语表达了解幼儿的思维水平与心理特征。

康康在教师示范时到底想到了什么,提出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都指向哪些内容,以上信息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

因此,教师不仅要鼓励幼儿提出问题,还要关注幼儿提出怎样的问题,记录和分析幼儿提出的问题,从而深入地了解幼儿个体的发展水平与学习需要。

  〔例2〕东东(小班幼儿)现在吃饭有进步了。

他刚来幼儿园时不喜欢吃菜,每次吃饭时都要老师哄着喂他。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东开始喜欢吃幼儿园的饭菜了,也不用老师喂饭。

虽然刚开始时吃得有些慢,但东东可以独立完成了。

  从记录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教师对东东进步的欣喜,这说明当初东东的吃饭问题的确很让教师头痛和费心。

现在东东有进步了,他是怎么逐渐转变的?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都尝试了哪些方法?

哪些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哪些经验?

而从这篇记录中我们无法了解这些问题。

如果教师把该幼儿从入园到现在每天吃饭的情况和自己采取的措施都一一记录下来,我们就会看到该幼儿的发展过程,从中总结出教育经验。

像幼儿入园适应、良好习惯的养成等方面的内容都适宜做跟踪式的个案记录。

  二、记录中缺少教师指导幼儿的具体策略

  〔例1〕玉玉(大班幼儿)选择了一张写有“蛇形加法”练习题的纸。

开始做第一道题时,玉玉用手指着题中的数字,看了好长时间说:

“哎呀,好烦呀!

怎么那么烦呀!

”我这才发现她一道题都没做出来。

于是我请她取来彩色串珠,帮助她。

一会儿,她就把三道题都做完了,而且都正确。

  幼儿从烦躁、无助到完成任务,在短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可见这位教师在其中发挥了有效的指导作用。

但教师在观察记录中只用“帮助她”三个字就概括了。

我们如果仔细分析,就可知道“帮助她”包含三层含义:

首先,为何要帮助她,即该幼儿在做练习题时遇到了什么问题,她现有的活动状况与水平如何;其次,教师采取什么方法和策略来帮助幼儿;再次,幼儿在教师介入后有何反应,教师接下来需要如何做。

这几点都是围绕幼儿和教师两方面进行分析的,只有把“教”与“学”两个过程都搞清楚,教育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因此,教师有必要在观察记录中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详细的记录。

  〔例2〕区域活动中,明明(小班幼儿)来到美工区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剪纸。

别的小朋友拿起纸和剪刀就剪,而明明拿着剪刀一直没有动手。

过了一会儿,他走过来对我说:

“我不会,我怕我剪不好。

”我说:

“不要怕,大胆剪,你一定会剪得很棒的。

我们先一起分析一下你要剪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

”在我的鼓励和引导下,明明拿起剪刀开始剪,不一会儿就剪好了。

  幼儿出现“我不会、我做不好”的问题,多半是缺乏自信,所以教师一般总是先鼓励幼儿,但对于需要技术支持的剪纸活动,幼儿除了要有自信心,还需要掌握相应的技巧与方法。

虽然教师在指导中有很明确的教育意识,但没能把如何启发、指导的方法具体地写出来。

这些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方法或指导策略是非常有价值的。

  三、记录中的分析与记录内容不匹配

  〔例1〕宝宝(中班幼儿)用笔在纸上画了个椭圆形,他在下面分别画了4根线条和4个线条较粗的小圆,他对我说:

“老师,你看,公共汽车。

”“嘿!

这辆公共汽车上一定能坐好多人,如果车轮再大一些,即使人多也会开得很快。

”听完我的话,宝宝拿起笔在4个小圆外又画了更大一些的圆,并用油画棒给车涂上颜色。

“这次公共汽车变得这么漂亮,我也要坐上去。

那司机叔叔坐在哪儿开车呀?

”这次宝宝听完我的话没有动笔,而是小声地叫“老师”,并用双手摇着我的胳膊。

我问他:

“你是需要我帮助吗?

”宝宝点点头。

我说:

“需要帮助可以,但你要跟我说,我才会知道。

  分析:

宝宝的性格有些内向,虽然知道可以用语言请求别人的帮助,但在实际情景中往往不会表达,所以教师在这方面要多引导。

  这位教师开始表现出很强的指导意识,而且指导得很巧妙,即通过游戏情景激发幼儿兴趣,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丰富画面。

然而,教师第二个问题的提出,使幼儿感到了困难,教师的教育点也随之转移。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我们通过这位教师的分析不难发现,原来她最关注的不是与宝宝一起画画,而是幼儿的语言表达,这样的“分析”显然是与“记录内容”相脱节的。

我认为这位教师的分析出现偏差的原因是没能抓住主要矛盾,即没有看到在这一学习情境中什么对于幼儿最重要。

  〔例2〕乐乐(小班幼儿)一直在看大班小朋友用金属嵌板绘画,之后她也拿来一个圆形嵌板在纸上画起来。

这是她第一次用笔沿着嵌板的外沿描画。

她很快就把右边的半个圆描画出来了,因为左手按着嵌板,所以左侧的半个圆画起来比较困难,描画时笔总是贴不住嵌板的外沿,描画出的圆不是很完整。

乐乐又看了看旁边正在用嵌板描画圆的大班小朋友,然后继续画。

这次乐乐在画左侧的半个圆时,身体开始往左边倾斜,按着嵌板的左手也往旁边挪了挪,比较顺畅地画出了左半边的圆。

就这样,乐乐一共在纸上画了五个圆,最后高兴地说:

“你看我画的是奥运五环。

  分析:

教师适时地抓住教育契机开展主题活动,可以引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从这位教师的分析中,我们能了解到现在班中正围绕“奥运”主题开展相关的活动,但只是间接地有所反映。

而这篇观察记录体现的主要是幼儿主动模仿学习的内容,幼儿通过观察同伴的活动,产生了自己活动的想法,从而主动选择材料,遇到问题时又再次观察同伴,解决问题。

整个过程反映了幼儿的主动学习和同伴的相互学习。

  四、记录中的分析不到位

  〔例1〕露露(小班幼儿)在夹珠子,手里拿着镊子将珠子从一个碗往另一个碗中夹,一边夹一边数数“1、2、3、4、5……10”,然后将珠子又全部夹回原来的碗中。

露露一直在低头做,其他幼儿从她身边经过,她都没有抬头。

露露接连做了三遍,然后面带微笑地说:

“我做完了。

  分析:

露露很喜欢生活区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能力,锻炼幼儿小肌肉的力量。

  生活区中的任何一个活动都具备发展幼儿生活能力和小肌肉力量的作用,但这样的分析没能清晰地反映露露在这个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独特能力和水平。

我们可以通过教师的描述看到,露露一方面表现出较高的专注力、兴趣以及手眼协调能力,另一方面表现出对10以内数序的掌握和较好的点数能力。

  〔例2〕小班区域活动结束后,幼儿开始集体分享,丽丽却趴在地上。

我对她说:

“我们大家要坐在一起分享了。

”丽丽说:

“我在捡掉在地上的珠子。

”不一会儿,丽丽手里攥着3颗珠子来到我面前,说:

“老师,我把掉在地上的珠子都捡起来了,我要把它们送回家了。

  分析:

幼儿个头小,视线范围小,所以能发现很多细节。

  在这篇观察记录中,教师仅仅关注到幼儿的关注点与成人有所不同,但忽略了幼儿对事物的态度以及教师与幼儿的互动过程。

其实,在这个片段中,丽丽不仅表现出较强的观察力(她观察到散落在地上的珠子),而且表现出较强的责任心(她能自觉地去捡拾珠子)。

第四,措施要具体可操作。

措施的制定会影响到我们下一步的观察及调整,同时有效、合理的措施也是非常方便其他教师借鉴的。

因此,制定措施忌笼统或不方便操作,最好大家一看就能明确你的调整内容。

观察对象:

全班幼儿

   观察地点:

教室

   观察目的:

如何解决幼儿的迟到问题。

   观察过程:

伴随着寒冷冬天的到来,最近我们班孩子早上迟到现象严重,并且干事磨磨蹭蹭,为此我们对孩子一日生活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发现或多或少有磨蹭习惯的幼儿高达80%。

在家中,幼儿磨蹭的行为习惯更为严重。

早晨起床让家长很头痛,孩子没有时间观念的现状急需改变,于是,我们组织了一次活动叫“感受一分钟”的学习。

   首先,我给孩子们讲述了故事《一分钟》,孩子们都被元元的慌张、忙乱逗笑了。

“为什么元元只是在床上懒了一分钟,最后到学校却迟到了20分钟?

”当我的问题一提出,孩子们有的说:

“因为元元太懒了!

”有的说:

“因为元元碰到了红灯!

”还有的说:

“因为元元没有挤上公共汽车。

”他们的认识都停留在元元做的事情上,没有把元元的行为与浪费时间挂钩,同时也充分表明孩子们没有时间概念。

随后我出示了一副图:

晚起床一分钟一十字路口遇红灯耽误时间一没赶上公共汽车走着上学,耽误时间一上课迟到20分钟。

   孩子们明白了由于元元晚起床一分钟,导致了在十字路口和车站都耽误了时间,于是一分钟就变成了20分钟。

但是,“一分钟到底是多长呢?

”“一分钟可以干多少事情”?

我请孩子们讨论。

琪琪说:

“一分钟可以看一本书。

晶晶说:

“一分钟可以看电视。

”宝宝说:

“一分钟可以眨10下眼”……一分钟到底是多长?

可以做哪些事情呢?

我计时间,幼儿开始做实验。

一分钟后,幼儿开始交流自己记录的实验结果。

   措施及效果分析:

   幼儿有了对一分钟长短的经验,首先,我们一起讨论:

每天早晨起床、叠被子用几分钟时间,从家到幼儿园需要多长时间等。

每个幼儿都能够把早晨需要做的事情和需要的时间说给同伴听。

我从孩子的表现中欣喜的发现:

孩子真正体验到了时间的重要性,从内心产生了自己做决定的需要。

慢慢的,现在我们班的迟到现象已慢慢减少,现在班里的小朋友几乎都不再迟到。

案例二:

   在一次安全教育活动中,幼儿为该谁骑摩托车当司机而争吵不休。

一位叫宝宝的小男孩跑到教师面前抗议道:

“静静不让我骑车!

”作为一位专业的蒙台梭利教师应如何应对呢?

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分析:

1、此情境可以教导幼儿什么?

2、教师对事件中的幼儿所做的诊断是什么?

3、课程与管理上应如何处理?

往往有经验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个事件教导幼儿下列技巧:

社交技巧(轮流、协调、克服困难)、语言技巧(明确的词句、对话技巧)、社交知识(社交认知、正义观念、旁观幼儿的理解与技巧的学习)、气质的培养(同情心及助人的气质、实验的气质、避免抱怨及搬弄是非)。

在老师迅速地做出应对后,教师还应进行“临床诊断”,即拿幼儿在事件中的行为与他们以往的行为表现作比较,客观地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同时,还可将此事件作为课程设计与管理上的参考。

   

发现了存在的问题:

   

  1.观察受主观性影响。

有的观察记录过多地表达了教师对孩子的主观印象,记录的不是孩子的完整行为、语言,而是孩子某个动作或一句话,再加上教师主观的评价。

例如:

她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积极性、主动性也大了很多,今天中午,她吃完了所有的饭菜,而且是前几个吃完的呢!

为此,我毫不犹豫地奖给了她一颗五角星。

这样的记录无疑只是老师粗略的主观印象。

   

  2.观察不够仔细。

没内容可记录,这是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讨论中,大家通过反思,总结出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平时没有仔细观察,为记录而记录。

很多记录都是教师的回忆,这样的观察记录千篇一律,没有价值。

   

  3.观察的目的不明确。

教师在观察任何一次活动时,都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观察者应针对观察的目的,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但是有的教师目的意识不强,主要以笼统、简单的“客观描述”为主,让观察活动流于形式,失去意义。

例如,一份观察记录上这样记录:

“XX上课又没有举手发言。

”可以说这是一次没有意义的观察,孩子为什么不举手发言?

应采取怎样的对策?

这才是教师观察记录的重点。

   

  4.观察偏重于结果。

在观察记录幼儿的活动时,教师不自觉地记录下幼儿活动的结果,而忽略了过程。

如一份观察记录这样写:

“XX到美工区玩了一会儿,到了娃娃家想参与,被赶了出来。

结果今天的活动区时间里,他就东摆摆、西弄弄。

”教师只注意到操作的结果,对幼儿如何摆弄材料等细节却忽视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