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中考化学二模科学探究汇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39272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09.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区中考化学二模科学探究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各区中考化学二模科学探究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各区中考化学二模科学探究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各区中考化学二模科学探究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各区中考化学二模科学探究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各区中考化学二模科学探究汇编.docx

《各区中考化学二模科学探究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区中考化学二模科学探究汇编.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各区中考化学二模科学探究汇编.docx

各区中考化学二模科学探究汇编

TTMSsystemofficeroom【TTMS16H-TTMS2A-TTMS8Q8-TTMSHHJ8】

 

各区中考化学二模科学探究汇编精选文档

2017北京各区中考化学二模科学探究汇编

西城区

〖科学探究〗

43.(7分)同学们通过以下实验,探究某些酸、碱、盐之间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查阅资料】BaSO4是白色固体,难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

【实验一】同学们取4支试管,分别加入一定量4种溶液于试管中,再分别滴加少量的

稀硫酸。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1号试管中无明显现象

2号试管中无明显现象

3号试管中_____

4号试管中有白色沉淀产生

(1)3号试管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

(2)4号试管中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提出问题】3号、4号试管中的现象能证明硫酸与Na2CO3、BaCl2发生了复分解反应。

1号、2号试管中均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如何证明硫酸与NaOH、NaCl是否发生了复分解反应?

【实验二】同学们又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5号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滴加一定量稀硫酸后,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6号试管中始终无明显现象

(3)5号试管中的现象能证明NaOH与稀硫酸发生了

复分解反应。

右图为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从微观

粒子变化的角度分析,该反应的实质是_____。

 

【反思与评价】

(4)同学们发现3号、4号试管中的微粒数也有变化:

4号试管中的Ba2+、SO42-因

生成沉淀而减少,3号试管中减少的微粒是_____。

(5)欲进一步探究2号试管中的两种物质是否发生了复分解反应,又补充了以下

实验。

 

该实验证明两种物质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请结合实验中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①滴加石蕊溶液的目的是_____。

②试剂1和现象1分别是_____。

(6)根据此次探究活动,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

A.酸、碱、盐之间并不是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B.从微观上看,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溶液中某些离子相互结合使离子数目减少

C.判断化学反应发生,可依据有新物质生成,也可依据某一反应物消失

D.证明复分解反应没有发生,可验证某一反应物依然存在

43.(7分)

(1)产生气泡

(2)BaCl2+H2SO4

BaSO4↓+2HCl

(3)H+和OH-生成水分子(4)H+和CO32-

(5)①检验溶液中的氢离子②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6)ABC

东城区

〖科学探究〗

39.(8分)在一次化学实验中,两组同学都完成了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但

观察到了不同的实验现象。

【进行实验一】

实验组

甲组

乙组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产生蓝色沉淀

产生蓝绿色沉淀

已知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写出生成蓝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提出问题】乙组产生的蓝绿色沉淀的成分是什么呢?

【查阅资料】

(1)碱式硫酸铜是绿色晶体,在水中溶解度极小,能溶于稀酸溶液。

(2)碱式硫酸铜的组成不固定,一般可用Cu2(OH)2SO4表示。

(3)BaCl2溶液和含有SO42-的溶液反应能生成BaSO4(白色沉淀)。

例如:

BaCl2+H2SO4=BaSO4↓+2HCl

【猜想与假设】蓝绿色沉淀是碱式硫酸铜。

【进行实验二】

实验步骤

主要实验操作

现象及结论

取乙组实验后的混合物过滤

得到蓝绿色沉淀

取蓝绿色沉淀,用蒸馏水洗涤多次

无明显现象

向最后一次洗涤液中滴加BaCl2溶液

无沉淀产生

取洗涤后的蓝绿色沉淀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沉淀全部溶解,得到蓝绿色溶液

取少量蓝绿色溶液于试管中,滴加…

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

蓝绿色沉淀是碱式硫酸铜

【解释与结论】

(1)步骤③的实验目的是_______。

(2)步骤④中的稀盐酸能否用稀硫酸代替?

(3)步骤⑤滴加的试剂是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4)甲组同学在本组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下列实验:

①过滤,取蓝色沉淀于试管中

②滴加,沉淀颜色变为蓝绿色

③重复实验二中的步骤①~⑤

经实验验证,氢氧化铜也可以转化为碱式硫酸铜。

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5)乙组同学认为在自己组原有实验的基础上,继续滴加_______,可以将碱式硫酸铜转变为

氢氧化铜。

通过实验,也验证了他们的猜想。

(6)为了确保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实验的关键是_______。

39.(8分)

【进行实验一】CuSO4+2NaOH=Na2SO4+Cu(OH)2↓

【解释与结论】

(1)检验蓝绿色沉淀是否洗涤干净

(2)不能

(3)BaCl2溶液

【反思与评价】

(4)②CuSO4溶液

③Cu(OH)2+CuSO4=Cu2(OH)2SO4

(5)NaOH溶液

(6)氢氧化钠溶液要足量(或过量)

海淀区

〖科学探究〗

39.(6分)某小组同学在镁条与CuSO4溶液反应的实验中,除了

观察到镁条上有红色物质析出,还观察到有无色无味气体产

生及溶液中有沉淀生成。

他们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针对以上实验现象进一步开展探究。

【查阅资料】

i.氢氧化铜和碱式硫酸铜[Cu2(OH)2SO4]均难溶于水;在溶液pH<2时,能与稀硫酸发

生如下反应:

Cu(OH)2+H2SO4====CuSO4+2H2O

Cu2(OH)2SO4+H2SO4====2CuSO4+2H2O

ii.镁、铜均能与浓硝酸反应:

Mg+4HNO3====Mg(NO3)2+2NO2↑+2H2O

(溶液为无色)(红棕色)

Cu+4HNO3====Cu(NO3)2+2NO2↑+2H2O

(溶液为蓝色)(红棕色)

【提出假设】

I.镁条上的红色物质是金属铜。

II.无色无味气体是________。

III.溶液中生成的沉淀可能是氢氧化铜,也可能是碱式硫酸铜或二者的混合物。

【进行实验】

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及数据

实验结论

1

取10mL10%CuSO4溶液于试管中,测定

溶液pH

pH约为

 

2

向实验1试管中加入足量打磨光亮的镁条

产生无色无味气体,镁条表面附着红色物质,溶液中出现沉淀

3

将实验2中得到的附着红色物质的镁条放入试管中,加入浓硝酸

假设I成立

4

用小试管收集实验2中产生的气体,用拇指堵住集满气体的小试管管口,靠近酒精灯火焰,移开拇指

尖锐的爆鸣声,试管内壁有无色液滴

假设II成立

5

重复实验2,过滤、收集溶液中的沉淀,晾干,备用

6

取2支试管,分别标记为试管甲和试管乙,向试管甲中加入1g,向试管乙中加入1g;再分别向2支试管中加入5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

试管甲中固体全部溶解,试管乙中仍有固体剩余

沉淀是碱式硫酸铜

【解释与结论】

(1)镁条与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2)由实验1现象可知,CuSO4溶液呈(填“酸”“碱”或“中”)性。

(3)实验3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4)根据实验4补全假设II:

(5)试管甲、试管乙中加入的物质分别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氢氧化铜B.实验5中得到的固体

【反思与评价】

(6)有同学认为根据实验6数据和现象得出“沉淀是碱式硫酸铜”结论不正确。

正确的结论应为________。

39.

(1)Mg+CuSO4====Cu+MgSO4

(2)酸

(3)附着红色物质的镁条溶解,溶液变为蓝色,产生红棕色气体

(4)H2

(5)BA(顺序错,不得分)

(6)沉淀可能是碱式硫酸铜,也可能是碱式硫酸铜和氢氧化铜的混合物(只答1点不得分)

朝阳区

〖科学探究〗

40.(6分)蔗糖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质,某兴趣小组对“蔗糖的组成”进行了探究。

【猜想假设】小组同学认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葡萄糖和氧气,葡萄糖进一步转化为蔗糖,故蔗糖中一定含有碳、氧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实验验证】

方案一:

小明将蔗糖在氧气中燃烧,检验到生成物中有水和二氧化碳,得出结论“蔗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小刚认为该方案不合理,只能说明蔗糖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不能确定是否含有氧

元素,理由是。

方案二:

小刚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开始先通入一段时间的氮气,然后关闭弹簧

夹,点燃酒精灯给硬质玻璃管中的蔗糖加强热。

(1)观察到出现,说明蔗糖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2)充分反应后,观察到硬质玻璃管中有黑色固体残留,他猜测该黑色固体是单质碳,并继续利用上图所示装置,另选试剂进行了验证单质碳的实验。

实验操作和现象如下: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点燃酒精灯。

①硬质玻璃管中的黑色固体剧烈燃烧,发出白光;

②。

写出验证单质碳的实验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蔗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评价】方案二中,先通入一段时间氮气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学探究〗

40.(6分)

【实验验证】

方案一:

蔗糖燃烧有氧气参与,氧气能提供氧元素

方案二:

(1)小烧杯(或玻璃导管)中有水珠;

(2)小烧杯中加入澄清石灰水,向硬质玻璃管中通氧气,一段时间后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O2点燃CO2CO2+Ca(OH)2===CaCO3↓+H2O(写全得1分)

【反思评价】排尽硬质玻璃管中的空气,排除氧气的干扰

丰台区

【科学探究】

40.(7分)某学习小组想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他们按照如图所示操作对浓硫酸进行稀释。

某同学提出锌和浓硫酸是否也能产生氢气呢?

于是他将少量浓硫酸加入到盛有锌粒的试管中,发现生成的气体具有刺激性气味。

同学们对产生的气体很感兴趣,于是进行了探究。

【猜想与假设】

气体是:

①H2②SO2③H2和SO2

同学们经过讨论,便直接否定了猜想①,原因是

【查阅资料】

(1)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它与一些金属单质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硫气体

(2)二氧化硫能使红色品红溶液褪色

(3)氢气具有还原性

【进行实验】

【解释与结论】

(1)同学们稀释浓硫酸时,玻璃棒的作用是。

(2)写出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装置中氢氧化钠浓溶液的作用是。

(4)通过此实验,同学们证明了猜想③正确,请写出他们依据的实验现象。

【反思与评价】

经过讨论,小组中某个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有不妥之处,他将上述实验进行改进,将足量锌粒换成少量锌粒,重复实验,得出猜想②正确。

(5)补全锌和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Zn+2H2SO4(浓)ZnSO4+SO2↑+______

(6)请解释第一次实验中得到氢气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学探究】

40.【猜想与假设】氢气没有刺激性气味

(1)散热

(2)Zn+H2SO4===ZnSO4+H2↑

(3)吸收二氧化硫

(4)B中品红褪色,E中黑色固体变成红色,右侧导管口有无色液滴

(5)2H2O

(6)随着浓硫酸的消耗和水的生成,硫酸浓度变低,遇足量的锌产生氢气。

石景山区

〖科学探究〗

42.(7分)某实验小组同学在向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时,开始时未观察到气泡。

【提出问题】开始时为什么没有出现气泡

【查阅资料】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的反应分两步进行:

其中第一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HCl══NaCl+NaHCO3,第二步为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

【进行实验一】同学们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图所示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

实验

操作

现象

1

①用注射器1向小药瓶中缓慢注入少量的稀盐酸,边注入边振荡

细玻璃管中液柱略微升高

②换注射器2从瓶中缓慢抽取气体

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

2

①用注射器1向小药瓶中继续注入稀盐酸至较多气泡产生

________

②________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2中①的现象是    。

(3)实验2中②的操作是        。

(4)细玻璃管在实验中的主要作用是    。

【进行实验二】在老师的帮助下,同学们利用pH传感器对相同浓度的碳酸钠溶液(pH为12)、碳酸氢钠溶液(pH为)与盐酸反应时,pH的变化与盐酸体积的关系进行了测定,并做了如下所示的对比图:

图中各线段实验现象如下表:

溶液

线段

实验现象

Na2CO3

AB

无气泡

BC

有少量气泡

CD

有大量气泡

DE

几乎无气泡

NaHCO3

MN

立即有大量气泡

NE

几乎无气泡

(5)在AB段,溶液中的溶质有    。

(6)分析图表,充分体现碳酸钠与稀盐酸第二步反应的是段。

【反思与评价】

(7)若将碳酸钠溶液逐滴滴加到盐酸中,出现的现象是   。

42(7分)

(1)CO2+Ca(OH)2===CaCO3↓+H2O

(2)细玻璃管中液柱明显升高(3)换注射器2从瓶中缓慢抽取气体

(4)调节装置内压强

(5)NaCl、NaHCO3、Na2CO3

(6)CD

(7)立即有大量气泡

顺义区

【科学探究】

38.(7分)化学课上,同学们用图1所示实验探究金属的性质时,闻到有刺激性气味。

图1图2图3

【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刺激性气味?

【查阅资料】①Zn+2H2SO4(浓)=ZnSO4+SO2↑+2H2O。

②SO2有刺激性气味,化学性质与CO2相似,但SO2能使品红褪色,CO2不能。

【猜想与假设】①刺激性气味产生可能与硫酸浓度大有关;

②刺激性气味产生可能与反应放热,温度升高有关。

【设计实验】为探究猜想的正确性,同学们设计了以下实验,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过程。

实验I.测定原硫酸溶液的浓度。

小明设计如图2所示实验,向含有8gNaOH的溶液中滴加稀硫酸,边滴加边振荡,当观察到________时,停止滴加硫酸。

消耗稀硫酸,其中含有H2SO4_________g(写计算式)。

由此测得原硫酸溶液的浓度为40%

实验II.小丽在小明实验的基础上实验利用如图3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填写在下面的表格中。

现象浓度

条件

①40%的H2SO4

②20%的H2SO4

自然温度

试纸褪色

液体温度升高至42oC

试纸颜色不变

液体温度升高至28oC

冰水冷却

试纸颜色变浅

液体温度为12oC

试纸颜色不变

液体温度为12oC

(1)B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

(2)20%的硫酸与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解释与结论】

(1)由上述实验得出,刺激性气味的产生于温度的关系是__________。

(2)小丽得出结论,刺激性气味产生与硫酸浓度有关,依据是___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在上述设计中,除温度和浓度外,还应该控制的因素是__________。

【科学探究】每空1分,其它合理答案得分

38.(7分)

【进行实验】实验I:

红色刚好褪去

实验II:

(1)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2)Zn+H2SO4=ZnSO4+H2↑

【解释与结论】

(1)温度越高,刺激性气味越强烈;

(2)在冷水降温,温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40%的硫酸与锌反应有SO2生成,而20%的硫酸与锌反应,没有二氧化硫生成。

【反思与评价】酸的用量等

昌平区

〖科学探究〗

39.(7分)某干果包装中常使用一种袋装的固体防腐剂,其成分为铁粉、生石灰等。

甲同学对这种固体久置后的成分十分好奇,于是设计实验并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固体久置后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固体中久置后可能有Fe、Fe2O3、CaO、Ca(OH)2、CaCO3。

【进行实验】

甲同学的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

研碎固体,并用磁铁充分吸引,得到未被磁铁吸引的残留固体A。

磁铁表面有黑色粉末吸附

2

向固体A中加足量水,充分溶解,并用温度传感器测量溶液温度变化。

静置过滤,得到滤液B和滤渣C,向滤液B中滴加试剂X

部分固体溶解,温度有明显的升高,溶液变为红色

固体中有CaO、Ca(OH)2

3

取滤渣C少量放入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并用带导管的单孔塞塞紧试管口,导管另一端伸入澄清石灰水中。

 

固体中有Fe2O3、CaCO3

【解释与结论】

(1)实验1得到的结论是。

(2)实验2中加入的试剂X是。

(3)实验3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上所述,该久置固体一定含有的成分是。

【反思与评价】

(5)乙同学认为甲同学方案中仍有一种物质不能确定,其理由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7分,每空1分)

(1)久置固体中一定含有Fe

(2)无色酚酞

(3)试管中固体逐渐减少,有大量无色气体产生,溶液变成黄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Fe2O3+6HCl2FeCl3+3H2OCaCO3+2HCl====CaCl2+H2O+CO2↑(每个方程式1分)

(4)Fe、Fe2O3、CaO、CaCO3

(5)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也能使酚酞变红(答案合理给分)

平谷区

〖科学探究〗

38.(6分)暖贴的发热材料主要由铁粉、活性炭、食盐、水等物质构成。

暖贴内部发热材料的截面图

【提出问题】

发热材料中各主要物质起到了什么作用?

【猜想与假设】

Ⅰ.铁粉生锈,发生氧化反应,放出热量。

Ⅱ.活性炭能加快铁粉氧化的速率。

III.食盐能加快铁粉氧化的速率。

【进行实验】

实验编号

实验药品及用量

反应时间

/min

温度上升值/oC

铁粉/g

活性炭/g

食盐/g

水/g

对照组

2

8

10

60

1

0

8

10

0

2

2

0

8

10

3

2

0

10

4

10

30

【解释与结论】

(1)铁生锈的条件是_______。

(2)已知铁粉在一定条件下生锈,发生氧化反应的产物可能是Fe(OH)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_______(填实验编号)数据,可证明猜想与假设Ⅱ正确。

(4)分析实验组4与对照组数据,可证明猜想与假设III正确。

请填写表中空缺数据。

【反思与评价】

(5)某同学认为没有必要进行实验组1,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某同学质疑此实验中忽略了发热材料中的水。

你认为分析________(填实验编号)的数据,可证明水的作用。

〖科学探究〗

38.(6分)【解释与结论】

(1)见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给分

(2)4Fe+6H2O+3O2

4Fe(OH)3

(3)对照组与实验组2

(4)

铁粉/g

活性炭/g

食盐/g

水/g

2

0

8

【反思与评价】(5)不同意。

不进行实验组1,不能排除热量是由活性炭、食盐、水

三者共同作用产生的可能

(6)对照组与实验组3

通州

【科学探究】

40.(6分)同学们对“影响金属与盐酸反应剧烈程度的因素”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金属与盐酸反应剧烈程度受哪些因素影响?

【做出猜想】Ⅰ.与盐酸的浓度有关 Ⅱ.与温度有关 Ⅲ.与金属的种类有关

【进行实验】

实验编号

金属

盐酸的质量分数%

温度℃

金属丝消失的时间s

铝丝

5

20

450

铝丝

8

20

t

铝丝

10

20

240

铝丝

10

30

65

铁片

10

30

125

【解释与结论】

(1)铝与盐酸反应的方程式为。

(2)由实验①③可知,猜想1。

(填“成立”或“不成立”)

(3)为了比较盐酸与金属反应的剧烈程度,除了用金属丝消失的时间作为观测指标外,还

可以选择 。

(4)能表明金属与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的实验编号为 。

【反思与评价】

(5)在实验②中,铝丝消失的时间(用t表示)的取值范围是 。

(6)有同学认为通过实验④⑤并不能证明“猜想与假设Ⅲ”成立,理由是 。

40.

(1)2Al+6HCl=2AlCl3+3H2↑

(2)成立

(3)相同时间内收集到的氢气体积(合理给分)

(4)③④(5)240

(6)没有控制单一变量,金属的表面积并不相同(合理即给分)

怀柔区

【科学探究】

37.(5分)下图是甲、乙两个实验小组分别进行“加热硫酸铜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生成物”的实验过程示意图

甲组乙组

提出问题:

影响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产物的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

1氢氧化铜为难溶于水的蓝色固体,受热易分解生成氧化铜和水

②在一定的条件下,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在溶液中还可能发生如下反应:

6NaOH+4CuSO4=3Na2SO4+Cu4(OH)6SO4↓,碱式硫酸铜是难溶于水的蓝白色固体,加热不易发生分解。

(1)甲组:

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组与甲组实验结果不同的实验操作上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组同学反思并寻找与甲组实验的结果不同的真正原因

①一名同学想到,开始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时,没有沉淀产生,由此想到硫酸铜溶液是否显酸性,于是用pH试纸测定硫酸铜溶液的酸碱度,测出其pH____7(填“>”、“<”或“=”),硫酸铜溶液呈酸性。

②通过分析可知,资料中“氢氧化钠与硫酸铜生成碱式硫酸铜”的一定条件是

(4)实验反思:

甲、乙两组同学通过反复讨论,又联想到了木炭燃烧,在反应物相同时,也会有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不同产物出现,因此,对甲、乙两组出现不同实验现象作出的解释是

【科学探究】

37.(5分)

(1)2NaOH+CuSO4=Cu(OH)2↓+Na2SO4

(2)药品加入的顺序不同

(3)①<

②酸性环境中

(4)甲组氢氧化钠足量,硫酸铜不足时,二者生成了氢氧化铜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