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练透考法实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38385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练透考法实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练透考法实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练透考法实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练透考法实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练透考法实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练透考法实战.docx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练透考法实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练透考法实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练透考法实战.docx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练透考法实战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2020广东佛山一中检测]1844年,清政府曾多次“密谕”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省督抚,要他们设法大力鼓励当地商民投资开采银矿,并特别强调“官为经理,不如任民自为开采”,可使“民生国计,两有裨益”。

这一做法旨在(  )

A.缓解西南地区的社会矛盾

B.促进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C.应对白银外流带来的危害

D.解决洋务工业的资金困难

2.[2020河南中原名校第四次质量考评]1867年,总理衙门就西方使节觐见的礼仪问题向18位朝臣征求意见。

这些官员都曾与西方打过交道,但是仅有一人认为可以用西礼觐见。

这反映了(  )

A.总理衙门开始主导清朝外交

B.封建官僚对西方一无所知

C.礼仪问题隔绝了中西方交往

D.天朝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

3.[2020湖北三校联考,新角度]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开始鼓励民众前往东北、西北、西南、东南等地垦荒,清政府于1884年设立新疆行省、1885年设立台湾行省。

其主要目的是(  )

A.缓解财政压力    B.推动民族交流

C.促进农业发展   D.应对边疆危机

4.[2020山东德州期中检测]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试图按照古代大同思想来改造中国社会。

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提出仿制火车、轮船,意图效法西方。

这反映出(  )

A.革命理论不断发展      

B.太平天国走向成熟

C.时代变化影响农民运动    

D.中体西用思想广泛传播

5.[2020广东广深珠三校第二次联考]辛亥革命前,百姓家中多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

民国时期,很多人家中改供奉“天地国亲师”。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近代国家观念正在逐步形成

B.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C.新文化运动推动观念变化

D.辛亥革命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

6.[2020陕西百校联考]五四运动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

向前,可看到历经数年积蓄而成的文化、思想洪流;向后,可看到各式各样的“救亡”和“强国”的实践。

在这承前启后的时点,五四运动轰然爆发,无疑成为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坐标,具有永恒的意义。

这主要说明,五四运动(  )

A.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发展

B.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C.继承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D.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7.[2020湘东七校联考]中共二大根据列宁的建党学说,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少数绝对服从多数”,“下级机关须完全执行上级机关之命令”,“全国大会及中央执行委员会之议决,本党党员皆须绝对服从之”。

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

A.实现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变

B.高度重视党内组织建设

C.避免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D.开始受到国际因素影响

8.[2020河南信阳一中阶段性检测]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说:

“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农民)葬入坟墓。

一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都将在他们面前受他们的检验而决定弃取。

”基于这种认识,中国共产党(  )

A.联合国民党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B.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C.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D.明确了农民阶级应掌握革命领导权

9.[2020江淮十校第二次联考]辛亥革命后,川军因军阀割据和派系互斗,军纪涣散、装备拙劣,被认为是“最糟糕的军队”。

然而,从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开始,川军40万人出川抗战,此后8年中,加上各种支援人员共计350万人,伤亡人数总计64万人之多,居全国各省之首,足迹遍布主要抗日战场,赢得“无川不成军”的赞誉!

这有力地证明了(  )

A.四川已经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B.四川为抗战付出了惨重代价

C.抗战时期民族意识空前增强

D.川军已成为各战场抗战主力

10.[2020四川成都树德中学阶段性检测]1938年,日本华北方面军指出:

“今后华北治安的对象是共军。

”1939年他们提出:

“应加紧收集情报,确立排除中共势力的对策,实为当务之急。

”这主要是因为(  )

A.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实现

B.日军将主力转向华北地区

C.华北敌后抗战力量的壮大

D.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

11.[2020陕西五校第一次联考]1948年8月7日,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共542人,其中中共党员376人,非党人士166人。

“它是一个临时性的,也是华北一个地区的,但是,它将成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前奏和雏形。

”这次大会(  )

A.为中共工作重心转移做了准备

B.背景是解放战争基本胜利

C.奠定了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

D.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

12.[2019江苏泰州期中]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与西方国家签订了一系列条约。

由此,恪守条约就成了清政府对外政策的重要内容。

在对外交涉中,无论大小事,清政府都一再谕令大臣要“恪守条约”。

这说明当时(  )

A.清政府已经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B.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C.中外之间完全建立起平等的关系

D.西方国家改变侵略方式

13.[2019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期中联考]下表是1916年至1918年中国工人罢工次数情况。

在此时期工人罢工逐渐形成互相支援、同盟罢工的趋势,并逐渐形成近代工会,提出资本家不能干涉工会内部事务的要求。

这说明(  )

时间

1916年

1917年

1918年

次数

17

23

30

A.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B.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尖锐

D.工人阶级民主意识增强

14.[2019广西柳州模拟联考]有学者认为:

中国共产党在土地改革时常成立农民协会、妇女协会、贫农团。

如果原来有党支部的地方,会扩大党支部规模;如果没有党支部的地方,会慢慢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成立村政权,还会对农民进行训练,成立民兵队。

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

A.突出对地主阶级的斗争与改造

B.注重基层组织形式的建构

C.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注意维护地方的社会秩序

15.[2019皖南八校一联]1949年,美国政府在发表的《白皮书》中写道:

(1947年)国民党军攻占延安曾被宣扬为一场伟大的胜利,这“实则是一个既浪费又空虚、华而不实的胜利”。

其判断依据是这次行动(  )

A.使国民党在政治上陷入被动

B.给了人民解放军以喘息之机

C.牵制了国民党大量军事力量

D.有利于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二、非选择题(第16题25分)

16.[2020湖北部分重点中学第一次联考,25分]中国的道路自信来自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成功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历经艰难探索出了革命新道路,但是在一段时间里并未被党中央认可和重视,反而遭到严厉批评。

李立三有坚定的城市中心观念,加上他对当时革命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这一时期爆发了席卷全球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而国内又爆发了规模浩大的中原大战,所以他认为革命高潮到来了。

1930年6月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李立三点名批评了主张“以农村为中心”的毛泽东,他认为“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的头脑和心腹,单只斩断他的四肢,而没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的最后死命”。

  材料二 毛泽东提出了“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的主张。

到1930年,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建立了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红军人数发展到一个相当大的规模,而农村革命根据地也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930年党内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们形成不同观点的主要原因。

(1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在实践上采取的措施,并指出其对近代中国革命产生的深远影响。

(9分)

(3)综合上述材料,回顾中共革命道路的探索,谈一谈它给我们的启示。

(4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20辽宁沈阳城郊联合体联考]在清政府看来,《南京条约》是保持和平的“万年和约”,英国人则把《南京条约》称作“外国对华贸易的大宪章”。

两者对《南京条约》的不同认识说明(  )

A.中英达成协议,从此停止战争

B.清政府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C.中英实现了国际贸易的接轨

D.中英对条约的本质认识不同

2.[2020江西五校协作体联考]鸦片战争后,朝野上下却沉浸在“施予恩惠以求羁縻”的迷梦中。

即使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惨败后,清廷最怕的也不是割地赔款,而是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这说明(  )

A.清政府内部始终坚持“华夷之防”

B.制度层面的藩属体系彻底崩溃

C.封建天朝体制的束缚依然严重

D.外交近代化阻碍清政府集权统治

3.[2020四川成都树德中学阶段性检测]1840年琦善在处理中英关系时,最初在照会开头开列“天朝大学士直隶总督部堂一等侯爵琦”字样。

但后来“天朝”两字被取消,仅留官衔,这一做法此后成为定例。

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师夷长技思想萌发

B.清政府的外交观念发生变化

C.官员爵位身份弱化

D.清政府放弃了对外交往

4.1860年9月,英法联军逼近京师,咸丰帝北走承德时曾谕令曾国藩等人即日率师勤王,而李鸿章认为“夷氛已迫,入卫实属空言,三国连衡,不过金帛议和,断无他变,当按兵请旨,且无稍动”。

这表明(  )

A.清王朝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B.李鸿章对抵御列强的入侵胸有成竹

C.曾、李成为列强在华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5.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后,称中国为中华民国,说明在此之前,“中国”已经是这个地方的国家和民族的称号,“中华民国”只是将它具体化,说明自此以后,“中国”概念由文化、地域和模糊的指称被正式赋予了明确的政治含义。

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  )

A.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和积累性

B.有利于近代政治观念的形成

C.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国家认同

D.部分地完成了反封建的任务

6.[2020河南洛阳第一次联考]五四运动后,全国成立了多个马克思主义社团,如新民学会“以俄国事情亟(急)待研究”发起成立俄罗斯研究会,希望通过考察、研究等借鉴俄国革命经验来改造中国社会,开辟一个“黄金时代”。

这反映了当时(  )

A.俄国革命形势十分危急

B.探索救国道路出现新突破

C.学习俄国革命已成共识

D.共产主义小组已广泛建立

7.1927年7月20日,中共临时中央常务委员会提出“没收大地主土豪劣绅及反革命的土地”等主张,特别指出了夺取农村政权和建立农民武装在土地革命中的重要性。

这说明当时中共中央(  )

A.竭力巩固根据地红色政权

B.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试图推动国民革命的发展

D.初步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8.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30年代的农村革命,与20年代的农民运动有所不同。

前者主要是在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进行群众“运动”;后者则是成立农民协会,并配合北伐。

这一变化折射出(  )

A.共产党在革命中的地位改变

B.中国革命性质逐渐转变

C.农民问题是革命的中心问题

D.中国革命形势不断高涨

9.[2020湖南永州联考]“很显然的,日本帝国主义既要进行华北的分离运动,那么,它就必须在军事上造成以控制华北的首脑——平津的形势,才能遂行其政治阴谋;芦(卢)沟桥在地理上既占着很重要的地位,是以一旦日军占据芦沟桥……日本在华北即取得了政治和军事的两重控制。

”材料应该是(  )

A.日本军部发动侵华战争的文件

B.日军挑起七七事变的原因分析

C.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抗战的证据

D.发动百团大战的必要性之说明

10.[2020陕西百校联盟模拟]1937年底,国民政府提出应“采取游击战争与正规战配合,加强敌后游击战”的建议,后通令各战区加强游击战。

到1938年底,国民党留在敌后的兵力总共有六七十万人,一度建立起广阔的抗日根据地。

这反映了抗战初期(  )

A.国民党为有效抵御侵略积极调整策略

B.敌后战场上升为抗击侵略的主战场

C.国民党力图限制中共在敌后发展壮大

D.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战术日益趋同

11.[2020河南洛阳第一次联考]1948年8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华北局决定在石家庄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共542人,其中共产党员376人。

在大会选举产生的27名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民主人士有8名。

这次会议(  )

A.表明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

B.实践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

C.标志着政治协商制度初步确立

D.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

12.[2019江苏南京学调]英国人曾向太平天国将领提出进行鸦片贸易的主张,遭到严厉拒绝。

后英国特使又就《南京条约》中的“条约权利”向太平天国提出要求,被置之不理。

这说明太平天国领导者(  )

A.认清了资本主义侵略的本质

B.具有朴素的独立自主思想

C.将反侵略作为运动的主要目标

D.初步形成了近代外交理念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

13.[2019湖北武汉检测,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

各民族交往交融,互相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材料一 清入关后,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励精图治,苦心经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建立起一个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巩固的“大一统”帝国。

为了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崇“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

——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

疆域的形成》

材料二 民国时期,封建帝制被废除,民族平等被写入约法和宪法,推动了边疆民族观的进步。

治边思想由古代的“守中治边”转变为对边疆地区的重视。

在边疆地区的施政方针上,由“因俗而治”转变为促进边疆内地化。

南京国民政府提出了三民主义的边疆政策,在边疆推行省县制、改土归流、改革盟旗制度,将边疆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下,制定并实施了开发和建设边疆的经济政策,同时开展边疆教育,提高边疆各民族的文化水平。

——摘编自马玉华《治边政策:

从清代到民国的梳理》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民族问题。

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第十七条规定:

“依据民族平等的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

”194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

——摘编自《党的民族政策文献资料选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措施。

(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时期在边疆治理上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陕甘宁边区政府探索民族区域自治的背景和意义。

(9分)

14.[2020四川成都树德中学阶段性检测,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们今日如回头仔细分析过去百年的史迹,则又觉这之中似颇有线索可循。

吾人如试把同治中兴、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抗日战争,与夫近日正在滋长中的“民主自由”运动等连成一气,作一个系统的分析,我们便发现这些重要史迹不是单独发生的。

相反的,它们是一个接着一个发生的,层次分明地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总运动。

而上述诸运动只不过是这一“总运动”的各阶段。

一言以蔽之,这一个“总运动”便是中国的“现代化运动”,也就是近代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的“转型运动”。

  我们的现代化运动是在西方文化挑战之下发生的,我们不仅要“布新”,我们还要“除旧”。

对这项除旧布新工作的辛酸,知之最深者,实是孙中山先生。

所以他说:

“革命事业,莫难于破坏,莫易于建设。

——摘编自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提炼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并加以论证。

(要求:

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C 依据材料可知,清政府鼓励商民投资开采银矿,说明白银短缺,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列强的侵略使得中国白银外流,因此清政府鼓励商民投资开采银矿,故C项正确。

清政府鼓励商民投资开采银矿与缓解西南地区的社会矛盾无关,故A项错误。

中国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洋务运动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D 由材料可知,即使是与西方接触过的清廷官员,大多数仍然反对使节用西礼觐见,说明天朝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故D项正确;清政府的外交大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故A项不正确;“一无所知”表述错误,故B项不正确;C项说法绝对,故不正确。

3.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中国的边疆危机日益严重,因此清政府采取了鼓励民众到边疆地区垦荒、设立行省等措施,故D项正确;A、B、C三项并不是材料中措施的主要目的,排除。

4.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体现了传统农民起义的大同思想,而《资政新篇》中提出效法西方,这是农民运动受到时代变化影响的体现,故C项正确,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政新篇》虽然符合时代发展潮流,但不能反映农民阶级的革命要求,也没有真正实行,因此其颁布不能体现太平天国走向成熟,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时期的指导思想,且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中体西用,故D项排除。

5.A 从“君”到“国”的变化,反映出近代国家观念正在逐步形成,故A正确;B项说法绝对且材料并未体现,排除;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排除。

6.A 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的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的“坐标”性意义主要体现在其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全方位的影响上,即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故A项正确。

B、D两项只是五四运动影响的一部分,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项表述与材料中“承前启后的时点”“无疑成为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坐标”等信息不符,故排除。

7.B 根据材料可知,中共二大明确规定了党的组织原则,说明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党内组织建设,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的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故排除A项;这些组织原则并不能避免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出现,故排除C项;中共自成立起就受到共产国际的影响,故排除D项。

8.C 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认识到农民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中共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故C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于1924年,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制定于1922年,中国革命领导权掌握在工人阶级手中,故A、B、D三项错误。

9.C 由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后川军因军阀割据和派系互斗被认为是“最糟糕的军队”,抗日战争时期川军因积极出川抗战赢得“无川不成军”的赞誉。

这种变化有力地证明了抗战时期我国民族意识空前增强,故答案为C项。

10.C 根据材料可知,日本华北方面军注重打击中国共产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因在于中共敌后抗日力量的壮大,C项符合题意。

材料中未涉及国民党,故排除A项。

日军将主力转向华北是材料中现象的结果,排除C项。

百团大战开始于1940年,排除D项。

11.C 根据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组成和“它将成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前奏和雏形”可知,这次会议奠定了国家治理的基础,C项符合题意;A、B两项史实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2.B 清政府已经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故A项错误;签订条约是近代外交的重要形式,“在对外交涉中,无论大小事,清政府都一再谕令大臣要‘恪守条约’”说明清政府受到近代外交观念的影响,故B项正确;近代中外之间是不平等的外交关系,故C项错误;西方国家改变侵略方式是指侵华方式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其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13.D A、B两项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从表格中工人罢工次数的增长情况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工人阶级的斗争仍处于低潮,故C项错误;据材料“同盟罢工”“近代工会”可知,工人阶级民主意识增强,故D项正确。

14.B 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党的组织,而不是突出对地主阶级的斗争与改造,故A项错误;材料中成立农民协会、妇女协会、贫农团和建立及扩大党支部,体现了当时中国共产党注重基层组织形式的建构,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问题,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15.C A、B两项史实错误;国民党为攻占延安使用了大量军队,但其占领后的延安不过是一座空城,这牵制了国民党大量军事力量,故C项正确;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是在1949年4月,而国民党攻占延安是在1947年,故D项错误。

16.【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近代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等知识。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毛泽东“以农村为中心”、李立三有“坚定的城市中心观念”概括指出毛泽东与李立三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观点。

第二小问先根据材料一中“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历经艰难探索出了革命新道路”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毛泽东结合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吸取教训(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等的挫折)等方面进行分析;再根据材料一中李立三“对当时革命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革命形势、苏联革命的成功经验等方面进行分析。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建立了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红军人数发展到一个相当大的规模”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领导武装斗争、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等方面进行概括。

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果进行说明。

第(3)问是一道启示性设问,解答时考生应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中共探索革命道路的经验和教训,表述言之有理、逻辑清晰即可。

【答案】 

(1)观点 毛泽东:

农村包围城市。

李立三:

城市中心论。

(4分)主要原因 毛泽东:

中国国情——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敌人在城市与农村的力量发展不平衡(在城市敌人的力量过于强大,在农村敌人的力量相对薄弱);吸取教训——一系列城市起义失败。

(4分)李立三:

革命形势——内(军阀混战)外(世界经济危机)形势促使革命高潮到来;成功经验——苏联城市暴动的成功经验(或者共产国际的指示)。

(4分)

(2)措施:

开展土地革命;领导武装斗争;进行根据地建设。

(3分)影响: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6分)

(3)启示:

要从实际出发,确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要正确对待外国经验,并将其与本国国情相结合;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是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

(4分)

1.D 结合材料可知,清政府没有认识到《南京条约》的侵略本质,英国人认为《南京条约》是个贸易条约,同样没有认识到其不公平性。

可见两国对条约的本质认识角度不同,故D项正确。

A项史实错误。

B、C两项材料无法体现。

2.C 本题主要考查两次鸦片战争对清政府的冲击及其回应。

结合材料“施予恩惠以求羁縻”“清廷最怕的……是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可知,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后对侵略者的面目依然认识不清,心存幻想,依然陶醉在其“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C项正确。

3.B “天朝”两字被取消说明当时的照会已脱出传统的非对等文式,反映出清政府的外交观念发生变化,B项正确。

“师夷长技”指的是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这在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