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六单元 第一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限时检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34359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4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六单元 第一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限时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届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六单元 第一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限时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届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六单元 第一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限时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届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六单元 第一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限时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届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六单元 第一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限时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六单元 第一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限时检测.docx

《届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六单元 第一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限时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六单元 第一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限时检测.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六单元 第一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限时检测.docx

届高考生物总复习第六单元第一讲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限时检测

【导学教程】2016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六单元第一讲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限时检测

[限时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

1.(2014·揭阳调研)格里菲思利用光滑型(S)和粗糙型(R)两种类型的肺炎双球菌做了如下实验,该实验说明

A.DNA是遗传物质

B.被加热杀死的S型菌含有能使R型菌发生转化的某种物质

C.从死亡的小鼠体内只能分离得到S型一种细菌

D.第四组实验中,活的R型菌有可能使死的S型菌复活

解析 整个实验证明了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A错误;被加热杀死的S型菌含有能使R型菌发生转化的某种物质,从而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B正确;从死亡的小鼠体内能分离得到S型和R型两种细菌,C错误;第四组实验中,活的R型菌不可能使死的S型菌复活,但S型菌中的转化因子能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D错误。

答案 B

2.(2014·滨州模拟)以下有关遗传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B.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应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

C.格里菲斯实验中肺炎双球菌利用小鼠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D.赫尔希和蔡斯用含32P或35S的培养基培养T2噬菌体进行标记

解析 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A正确;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分离开,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再注射到小鼠体内,没有应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B错误;肺炎双球菌属于原核生物,细胞内有核糖体结构,肺炎双球菌利用自身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C错误;T2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因而不能在培养基中培养T2噬菌体,D错误。

答案 A

3.(2013·长春调研)如果用15N、32P、35S共同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中,能够找到的标记元素为

A.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

B.在DNA中找到15N和32P

C.在外壳中找到15N

D.在DNA中找到15N、32P和35S

解析 用15N、32P、35S共同标记噬菌体,15N标记了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32P标记了噬菌体的核酸,35S标记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中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面,核酸进入细菌内部,在细菌中以噬菌体DNA为模板,利用细菌中的原料合成子代噬菌体的核酸,由于DNA复制的方式为半保留复制,故在子代噬菌体中能找到15N和32P标记的DNA,不能找到35S和15N标记的蛋白质。

答案 B

4.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32P和35S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下图所示标记元素所在部位依次是

A.①④B.②④C.①⑤D.③⑤

解析 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32P和35S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实际上是标记了脱氧核苷酸中的磷酸基和氨基酸中的R基。

答案 A

5.(2014·泰安质检)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说明,正确的是

A.DNA每个碱基上均连接一个磷酸和一个脱氧核糖

B.不同DNA分子中(A+T)/(C+G)比例是不变的

C.来自同一玉米果穗的籽粒遗传信息不一定相同

D.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解析 一个DNA分子中,每个脱氧核糖上均连有两个磷酸和一个含N的碱基,A错误;不同DNA分子中

的比例是不变的,B错误;玉米籽粒是由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发育来的,遗传物质来自双亲,遗传信息不一定相同,C正确;噬菌体侵染实验证明DNA就是遗传物质,D错误。

答案 C

6.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如果对35S标记的噬菌体一组(甲组)不进行搅拌、32P标记的噬菌体一组(乙组)保温时间过长,其结果是

A.甲组沉淀物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乙组上清液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

B.甲组上清液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乙组上清液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

C.甲组沉淀物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乙组沉淀物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

D.甲组上清液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乙组沉淀物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

解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对35S标记的噬菌体一组(甲组)不进行搅拌,则噬菌体的外壳不会从大肠杆菌上脱落,所以沉淀物中会有较强的放射性;而32P标记的噬菌体一组(乙组)保温时间过长,大肠杆菌中的噬菌体释放出来,使得上清液中的放射性较强。

答案 A

7.下列叙述不能说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是

A.T2噬菌体的DNA进入大肠杆菌细胞后能合成T2噬菌体的外壳蛋白

B.外源DNA导入受体细胞后并整合到染色体上,随受体细胞稳定遗传

C.烟草花叶病毒的RNA与霍氏车前病毒的蛋白质重建而成的新病毒能感染烟草并增殖出完整的烟草花叶病毒

D.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加热杀死的S型菌和活的R型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最终能分离出活的S型菌

解析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加热杀死的S型菌和活的R型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最终能分离出活的S型菌,只能得出S型菌中有使R型菌发生转化的因子,此实验并没出现DNA、RNA,不能说明核酸是遗传物质。

答案 D

8.在肺炎双球菌的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中,R型菌和S型菌的数量变化曲线依次为

A.①②B.③②C.①④D.③④

解析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实质是R型菌在S型菌DNA的作用下转化成S型菌,因此最初无S型菌,随着转化而逐渐形成。

在体内转化时,由于小鼠免疫系统的作用,R型菌会先下降而后上升,在体外转化时,两种菌均呈上升趋势。

答案 B

9.下列有关实验及实验结论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实验材料

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与结论

A

R型和S型

肺炎双球菌

将R型活细菌与S型细菌的DNA和DNA水解酶混合培养

只生长R型细菌,说明DNA被水解后就失去遗传效应

B

噬菌体和大肠杆菌

用35S标记的噬菌体去感染普通的大肠杆菌,短时间保温

离心后获得的上清液的放射性很高,说明DNA是遗传物质

C

烟草花叶病毒和烟草

用从烟草花叶病毒中分离出的RNA侵染烟草

烟草出现病斑,说明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可能是遗传物质

D

大肠杆菌

将已用15N标记DNA的大肠杆菌培养在普通(14N)培养基中

经三次分裂后,含15N的DNA占DNA总数的1/4,说明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解析 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离心后获得的上清液的放射性很高,不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

答案 B

10.为证明蛋白质和DNA究竟哪一种是遗传物质?

赫尔希和蔡斯做了“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T2噬菌体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下图中亲代噬菌体已用32P标记,A、C中的方框代表大肠杆菌。

下列关于本实验及病毒、细菌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锥形瓶中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大肠杆菌的,其内的营养成分中要加入32P标记的无机盐

B.若要达到实验目的,还要再设计一组用35S标记噬菌体的实验,两组相互对照,都是实验组

C.噬菌体遗传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而大肠杆菌的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D.若本组实验B(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则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解析 由于亲代噬菌体已用32P标记,要研究该标记物的出现的部位,因此培养大肠杆菌的培养液不应含有32P标记的无机盐,故A错误;单独以上一组实验能够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但是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因此应设置用35S标记噬菌体的实验作为相互对照,故B正确;基因分离定律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病毒和细菌的遗传均不遵循该规律,故C错误;如果保温时间过长,子代噬菌体会从大肠杆菌中释放出来,导致上清液中也会出现放射性,故D错误。

答案 B

11.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对这两个实验的研究方法可能有:

①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②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两者都运用了①和②

B.前者运用了①,后者运用了②

C.前者只运用了②,后者运用了①和②

D.前者只运用了①,后者运用了①和②

解析 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而赫尔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也是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并且还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答案 D

12.(2014·大联考)格里菲斯实验中涉及到的S型和R型肺炎双球菌,在结构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一个有毒性,一个没有毒性;引起这些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A.细胞的分化

B.DNA的不同

C.mRNA的不同

D.细胞内细胞器的种类不同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分析本题的要点应是“根本原因”,一般考虑遗传物质。

根据肺炎双球菌有S型和R型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原核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故根本原因应是DNA不同,B项正确;肺炎双球菌为单细胞原核生物,无细胞器,不存在细胞分化,故ACD错误。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共52分,每小题17分)

13.(2014·南昌九所重点中学联考)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利用小鼠进行了体内转化实验,探究遗传物质。

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在实验4中死亡的小鼠中能够分离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型细菌。

(2)除了用上述注射法,通过观察小鼠的生活情况来判断R型和S型细菌外,你还可以通过怎样的方法区别R型和S型细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示为实验4中小鼠体内R型细菌增长曲线,请在图中绘出S型细菌的增长情况。

(4)该实验获得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5)一段时间后,给实验3中的小鼠再次注射S型细菌,请预测该小鼠的生活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

并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导致部分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还有R型细菌的存在,所以在实验4中死亡的小鼠中能够分离出S型和R型细菌。

(2)除了用上述注射法,通过观察小鼠的生活情况来判断R型和S型细菌外,还可以通过显微镜下观察细菌有无荚膜或在固体培养基中培养,观察菌落特征,若表面光滑,则为S型;若菌落表面粗糙,则为R型方法区别R型和S型细菌。

(3)绘图时需要注意:

①S型细菌种群将呈现“S”型增长;②曲线的初始数量应为0,体现转化从无到有的过程;

③S型细菌的曲线应先于R型细菌曲线开始增长,且最后数量要高于R型细菌。

(4)该实验获得的结论是S型细菌中存在着转化因子。

(5)一段时间后,给实验3中的小鼠再次注射S型细菌,该小鼠存活;其原因: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相当于疫苗,刺激小鼠产生大量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答案 

(1)S型和R型 

(2)显微镜下观察细菌有无荚膜或在固体培养基中培养,观察菌落特征,若表面光滑,则为S型;若菌落表面粗糙,则为R型

(3)如图

(4)S型细菌中存在着转化因子

(5)存活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相当于疫苗,刺激小鼠产生大量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14.1952年“噬菌体小组”的赫尔希和蔡斯研究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在侵染过程中的功能,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他们指出“噬菌体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地位就相当于氢原子在玻尔量子力学模型中的地位。

”这句话指出了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分别获得被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从而追踪在侵染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变化。

(3)侵染一段时间后,用搅拌器搅拌,然后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得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

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所以搅拌时间少于1min时,上清液中的放射性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表明当搅拌时间足够长时,上清液中的35S和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80%和30%,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中“被侵染的细菌”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100%,本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__________________,否则细胞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会增高。

(4)本实验证明在病毒复制和遗传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起着作用。

解析 

(1)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是因为其结构简单,只含有蛋白质和DNA。

(2)噬菌体是病毒,离开活体细胞不能繁殖,所以要标记噬菌体,首先应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大肠杆菌,再让噬菌体分别侵染标记后的大肠杆菌,即可达到标记噬菌体的目的,进而追踪在侵染过程中蛋白质和DNA的位置变化。

(3)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时间要适宜,时间过长,子代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体内释放出来,会使细胞外32P含量增高。

图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始终保持在100%,说明细菌没有裂解,没有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

细胞外的35S含量只有80%,原因是在搅拌时被侵染细菌和噬菌体外壳没有全部分离;细胞外的32P含量有30%,原因是有部分标记的噬菌体还没有侵染细菌。

该实验证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答案 

(1)结构简单,只含有蛋白质和DNA(核酸)

(2)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分别侵染被32P和35S标记的大肠杆菌 DNA和蛋白质的位置 (3)使噬菌体和细菌分离 较低 DNA进入细菌,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 细菌没有裂解,没有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 32P(4)DNA

15.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进行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人类探究“什么是遗传物质”的最具说服力的实验。

下图为用含32P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T2噬菌体专性寄生在大肠杆菌细胞内)的实验,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T2噬菌体的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DNA。

如果仅凭猜想,控制其性状的遗传物质有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怎样才能得到被32P标记的T2噬菌体?

请简述你的实验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接种噬菌体后培养时间过长,发现在搅拌后的上清液中有放射性,其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个噬菌体含有一个DNA分子。

理论上分析,一个被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复制出n个子代噬菌体,其中携带32P的噬菌体有____________个。

复制用的原料来自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单凭猜想,遗传物质可能会有三种情况:

蛋白质和DNA都是遗传物质;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2)解答这一问题要考虑到病毒本身不能增殖,必须借助于宿主细胞,因此应考虑先培养出有标记的宿主细胞,然后再培养出有标记的噬菌体,(3)若接种噬菌体后的培养时间过长,复制增殖后噬菌体会从细菌体内释放出来,导致上清液中有放射性。

(4)一个被标记的噬菌体含有两条被标记的链,不管复制多少次,最多有两个子代噬菌体含有放射性物质,复制的场所和原料由细菌提供。

答案 

(1)①蛋白质和DNA都是遗传物质;②其遗传物质是蛋白质,不是DNA;③其遗传物质是DNA,不是蛋白质 

(2)将宿主细菌培养在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获得含有32P的细菌;用T2噬菌体去侵染被32P标记的细菌,待细菌细胞裂解后,释放出的噬菌体会被32P标记

(3)培养时间过长,复制增殖后的噬菌体从细菌体内释放出来 (4)2 细菌细胞内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